一、基本特点
根据黄铁矿的化学分析结果(表5-4),乳山金矿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有以下基本特点:
(1)与黄铁矿理想成分Fe4655%、S5345%,S/Fe=2比较,本区黄铁矿Fe、S的分析值都偏低,说明有较多杂质混入。S/Fe=193—206,其中S/Fe>2的比例为6464%,以Fe亏损黄铁矿占优势,与胶西北栖霞金矿S/Fe特征值相近。
(2)同胶西北一样,乳山金矿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成分也十分复杂,已分析的达19种。按照各微量元素的均值(10-6),可划分为3000—500,500—100,100—50,50—10,<10等5组(表5-5)。19个元素的含量顺序是:As—Cu—Ag—Co—Pb—Bi—Te—Au—Ni—、Zn—Cr—Sb—Ga—Mo—Se—Tl—Cd~In—Hg。
按地壳元素丰度计算各种元素在黄铁矿中的富集系数(表5-6),其大小顺序发生明显变化,即:Te—Au—Ag—As—Bi—Se—Sb—In—Cu—Cd—TI—Pb—Co—Mo—Hg—Ni—Zn—Ga—Cr。
将两个序列中前15种元素的共有元素作为乳山金矿的特征元素,有Au、Ag、As、Sb、Bi、Se、Te、Cu、Pb、Co、Mo等11种。这与胶西北和我国23个金矿黄铁矿特征微量元素基本相同。
表5-4 金青顶金矿黄铁矿化学成分
表5-5 乳山金矿田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分组(10-6)
表5-6 乳山金矿田黄铁矿微量元素富集系数分组
二、时空变化
1不同阶段黄铁矿化学成分
黄铁矿主要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在早晚两个成矿期由早到晚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表5-4,图5-3):
(1)S、Fe及S+Fe由早到晚逐渐下降。早成矿期由Ⅰ-2→Ⅰ-3阶段变化缓慢,晚成矿期由Ⅱ-2→Ⅱ-3阶段下降迅速。
(2)Co、Ni由早到晚逐渐上升,与S、Fe为反变关系,表明二者为黄铁矿中类质同象组分(代替Fe)的性质。
(3)Sb、Te由早到晚逐渐减少,与Se和Bi的逐渐增加形成互补关系。As在早成矿期与Se变化趋势相同,到晚成矿期变化不显著。As、Sb、Bi、Se、Te5种元素中,As含量为其他元素的n×10—n×103倍,Te、Bi的含量及变化也较大,这些元素主要呈类质同象取代S而存在。
(4)成矿元素Cu、Zn及Pb与不同阶段硫化物含量密切相关。Cu、Zn在 I-3、Ⅱ-2阶段明显增多。Au及Au+Ag在早成矿期 I-3阶段富集,与矿石的贫富具相应性。相比之下,晚成矿期主成矿阶段(Ⅱ-2)Au、Ag都不高,与晚成矿期矿化不强是一致的。
(5)相对高温元素Mo在早成矿期由早到晚下降迅速。
2金青顶不同标高黄铁矿化学成分
据表5-4,主成矿阶段黄铁矿化学成分在不同深度的变化特征可归纳如下:
(1)主元素Fe、S随深度增大而减小;
(2)微量元素Co、Ni、Se、Bi随深度增加而增加,Te、Sb随深度增加而减小。As主要受矿化强度制约,如—155m,—235m,ZK13-6,ZK17-2等富矿地段As明显富集,而—195m,ZK13-8、ZK17-3等贫矿段相对分散。
(3)成矿元素Cu随深度增大显著减小,Zn呈变小的趋势,Pb则不甚明显,反映黄铜矿在矿体上部相对比较发育,下部相对贫化,方铅矿和闪锌矿变化不太明显。在—155——235m不大的深度范围内,Au变化无规律,Ag则向下增多。
图5-3 金青顶矿区不同阶段黄铁矿化学成分变化
Ⅰ2—黄铁矿石英阶段;Ⅰ-3—石英黄铁矿阶段;Ⅱ-2—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3—石英绿泥石阶段
三、标型意义
1黄铁矿形成条件
徐国风(1980)认为,沉积成因黄铁矿S、Fe含量与FeS2理论值相近或硫略多。陈光远等(1989)据胶东36个黄铁矿成分研究,提出低温或沉积成因黄铁矿S/Fe比值较大的统计规律。本区黄铁矿S、Fe含量偏离理论值甚大,铁亏损明显,表现了低温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点。
一般认为,高温下黄铁矿中Se较高而Te较低,低温下Se低而Te较高,S随温度变化不大。由此,Юшко-Захарова(1964)提出:黄铁矿的S/Se>20×104为沉积成因,(1—267)×104为热液成因;Se/Te=6—10为岩浆成因,02左右为热液成因。根据乳山金矿的实际,在相对较高温的I-2和Ⅱ-2阶段Te高Se低,较低温的I-3、Ⅱ-3阶段Se高Te低,S在晚成矿期也有明显变化。另外,本矿床S/Se=(457—3333)×104,其中大于20×104的数据占36%,而矿床显然不是沉积或岩浆成因,此外,热液成因的玲珑、三山岛、栖霞等金矿黄铁矿S/Se均值分别为4952×10‘、5204×104和5308×104,沉积成因的二台子金矿却为1731×104(陈光远等,1989)。看来,黄铁矿S/Se作为矿床成因判据需慎重对待。本矿床的Se/Te=0005—1604,变化较大,多数(55%)小于02,大于6者占27%。所以,使用S/Se、Se/Te判别矿床成因的标志值,尚需统计大量资料才能确定。如果以S/Se和Se/Te作纵横坐标式判别图,不同成因区将有较大的重叠。
由于Co2+的亲硫性比Ni2+、Fe2+都大,热液期高温阶段Co2+优先进入黄铁矿替代Fe2+,故高温阶段Co/Ni较大,本区早晚两个成矿期随时间演化Co/Ni降低,说明黄铁矿的形成温度是逐渐下降的,这与石英包体测温结果是一致的。
邵洁涟(1984)指出:低温热液黄铁矿以富As、Ag、Tl为特征、中温较富Ga、Ge,高温富Re,本区黄铁矿Ag、As富集系数均较高,说明本矿床属偏低温的中低温矿床,也与测温结果一致。
2物质来源
据文献报道(邵洁涟,1984),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黄铁矿含一定数量的Bi,其量从极微到100×10-6,平均21×10-6。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Bi在各种成因的黄铁矿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元素。我国23个不同类型中低温金矿黄铁矿统计(陈光远等,1989)表明,以浸染状产于变质岩中的银坑山金矿黄铁矿含Bi最高,为10730×10-6,产于中酸性花岗岩中的浸染状和脉状金矿黄铁矿含Bi—820—4522)×10-6,总平均36×10-6,富集系数211。金青顶金矿黄铁矿含Bi量变化很大,从(06—8565)×10-6,其最高值出现在石英绿泥石阶段的黄铁矿中。本区金矿的形成与胶东群中幔源物质的活化是有一定联系的。
魏明秀(1986)认为,与I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黄铁矿Co含量高,Co/Ni=19—5,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黄铁矿含Co低,Co/Ni≈1或<1。金青顶金矿黄铁矿Co/Ni=040—1437,显示了胶东群重熔和荆山群混染并进一步成岩成矿的特点。
3成矿期、成矿阶段
从图5-3可看出,在 I-3、Ⅱ-2阶段之间,主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趋势线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这是早、晚两个成矿期更迭的标志,从而再次表明两个成矿期的存在。
不同阶段黄铁矿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尤以Cu、Co、Ni、As、Mo、Cd显著。Cu是Ⅱ-2阶段的特征元素,I-3阶段Cu也较高。As是I-3阶段特征元素,Ⅱ-3阶段次之。Ⅱ-3阶段以富Bi为特征,而 I-2阶段以富Mo为特征。
4矿床剥蚀程度
原苏联西伯利亚和中亚西亚古生代褶皱带金矿中的黄铁矿,在矿体上部富Ba、Hg、Ag、Sb、(As),中部富Au、Cu、Pb、Bi、(Ag),根部附近则含 Ni、Co、Ti、Cr、(As)、(Cu)较高(Κοробеинников,1985)。金青顶金矿黄铁矿元素的垂向变化表明,本矿床与西伯利亚及中亚西亚等地金矿黄铁矿元素分带特征大体相符。Cu、Sb和Pb随深度增大而下降,Co、Ni、Bi随深度增大而增加,近地表处的黄铁矿Hg、Ag含量不高,若按上述分带,则矿体的剥蚀属上部偏下,上带已基本无存。—770m处ZK17-3中黄铁矿虽最富Co、Ni,但富集系数也仅71和34,且同时有很高的中带元素Bi,其富集系数高达1704。所以,—770m似未达矿化地段根部,向下仍有很大的前景。
5矿化强度
在表5-4中,15528、11527、195123、1385、17328及19511为贫矿阶段和贫矿段样品,15569、2355、1364、1724和11512为富矿阶段和富矿段样品,分别统计二者的微量元素含量(表5-7),可以得出本区金矿找矿的黄铁矿微量元素标志:
表5-7 乳山金矿田黄铁矿微量元素(10-6)与矿化强度
(1)无论贫矿或富矿黄铁矿,其Au+Ag异常明显,这是金矿的直接指示标志。
(2)微量元素中,As+Sb+Bi具最高含量,富矿黄铁矿之As+Sb+Bi高于贫矿黄铁矿,这是本区金矿黄铁矿最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
(3)黄铁矿中Cu+Pb+Zn总量次于As+Sb+Bi,但仍是重要的特征元素,富矿高于贫矿。
(4)Co、Ni的含量排序位居Pb、Zn之前,富矿略高于贫矿,可作找矿的参考。
(5)Se+Te在全部含金黄铁矿中均值均较高,它们的富集系数很大,是重要的找金标志元素。
(6)富矿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总量(表5-4中除S、Fe外前10项之和)大大高于贫矿黄铁矿,这是众多金矿研究的共同结论。
稀土包括所有的镧系元素,外加钇,有时也将钪纳入,其中钜有放射性,存在量极少。
包括的元素有:钪Sc,钇Y, 镧La, 铈Ce, 镨Pr, 钕Nd, 钜Pm, 钐Sm, 铕Eu, 钆Gd, 铽Tb, 镝Dy, 钬Ho, 铒Er, 铥Tm, 镱Yb, 镥Lu。
中文读法中除了钜(po)和钆(ga)外,其余读半边就可以了。
题主是否想询问“30MnCr25Re和30MnCr25Re-PS化学成分有什么”?钒。30MnCr25Re和30MnCr25RePS是中碳合金钢材料,是一种含化学成分钒的低合金高强度钢,30MnCr25Re和30MnCr25RePS适用于制造截面厚度不大在高温回火后使用的零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