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军制和北宋的军制问题

唐朝的军制和北宋的军制问题,第1张

宋朝的军制和唐末到五代的军制和混战有着很多的关联。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逐渐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连年混战。各藩镇的统帅为了牢固的控制军队,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这些军人大都是脱离了生产的职业军人,父子相承,世代为兵,非常骄横,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帅,另外推举将领。而一些下级将领,与部下军士关系密切,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掌握藩镇大权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战中,朱温逐渐强大起来,他通过招募和选练,拥有的军队逐渐强大,从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后梁王朝。后梁军队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军,藩镇军中的精锐都被选到禁军中,藩镇的实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央,不可能与朝廷对抗。这是朱温吸取唐朝的结果,但这也使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飞扬跋扈,有机会起来造反。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大抵采用这样的军制,朝廷的主力军就是禁军,而禁军的向背,也往往决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兴亡。后周周世宗柴荣借高平大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使骄横的禁军稍微收敛,通过招募和选练,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周世宗能够驾御将领,他死以后,禁军的旧病复发,拥立赵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本人经历了五代的混战,从禁军中起家,对军制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首先就着手整顿禁军。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撤换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换上了一些资历比较浅,相对平庸的将领,便于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总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也不再任命,这样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掌管禁军,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宋太祖还加强了禁军的选练,淘汰老弱士兵,让他们回家从事生产。对于那些既不能归农,又不能作战的士兵,则设置剩员进行安置。宋太祖为了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多次派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补入禁军。他命令各地的将领选出精兵,补充禁军,又从禁军中挑选强壮的士兵,定为兵样,分送各地,作为精兵的参照。后来以木梃作为样本,让各地将领照此招募士兵进行训练,等到训练完成,送到京城。宋太祖亲自检阅各地送来的士兵,从中挑选人马补充入禁军。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宋太祖也把各小国军队中的精兵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同时,北宋初年还实行募兵制,游民、饥民和所谓的“盗贼”不断被编入禁军。这样,无论是各地方军,还是民间的不稳定力量,都大大被削弱,这对巩固统治有大有好处,而中央的军力也大大加强了。宋太祖平时也非常注重禁军的教阅,通过经常的教阅,有效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鉴于前代禁军骄横犯上的教训,宋太祖对禁军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制订了“阶级法”,严明了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各级军校,各司其职,掌握着对下级的生杀大权,使得将士不敢再轻易作乱。宋太祖一方面禁止结社,防止各种小集团的产生,另外一方面特别注意提防军中的闹事分子,毫不留情的进行镇压。殿前司中的川班内殿直因为受犒赏的事情聚众闹事,为首的四十多人全部被斩首,其余都配隶许州龙捷军,都校决杖降职,川班内殿直被废除了。在作战出征之前,宋太祖都会申明军纪,禁止烧杀抢掠,对于犯法的将士,他都会进行处罚。以前禁军闹事,大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北宋禁军的待遇非常优厚,对于家属也有妥善的安置,这样的待遇,使禁军将士起码不会因为生活无法保障而起来作乱,减少了兵变的可能性。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禁军中还有“更戍法”,在京城驻扎的禁军,轮流到边防和各地驻扎,三年一更替,更出迭入,这样使禁军有机会参加实战,提高战斗力,不至于因为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而骄惰,也因为离家在异地驻扎,顾念家属,不敢轻易作乱。同时由于军队的轮流换防,将领不可能和士兵产生紧密的联系,减少了他们拥兵自重的可能。禁军出屯地方,一方面可以弹压地方,监视厢军,互相牵制,另外一方面增强了地方实力,与京师形成了“内外相维”的形势。

宋初军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训,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军中小的兵变有一些,但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而在宋初平定各个割据势力和防御辽国的战争中,禁军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颇有军事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好处。而北宋后来的皇帝没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规,宋初军制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不熟悉士兵的情况,给作战指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禁军招募和选练制度的越来越流于形势,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虽然减少了民变,但因为缺乏训练,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大大下降。皇帝在选拔将领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听话,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战指挥的时候,又多对将领进行遥控,束缚了他们的指挥。这使得北宋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在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却连连失利,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回答者:lichaopp78 - 举人 五级 9-10 14:48

宋朝的军制和唐末到五代的军制和混战有着很多的关联。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逐渐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连年混战。各藩镇的统帅为了牢固的控制军队,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这些军人大都是脱离了生产的职业军人,父子相承,世代为兵,非常骄横,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帅,另外推举将领。而一些下级将领,与部下军士关系密切,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掌握藩镇大权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战中,朱温逐渐强大起来,他通过招募和选练,拥有的军队逐渐强大,从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后梁王朝。后梁军队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军,藩镇军中的精锐都被选到禁军中,藩镇的实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央,不可能与朝廷对抗。这是朱温吸取唐朝的结果,但这也使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飞扬跋扈,有机会起来造反。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大抵采用这样的军制,朝廷的主力军就是禁军,而禁军的向背,也往往决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兴亡。后周周世宗柴荣借高平大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使骄横的禁军稍微收敛,通过招募和选练,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周世宗能够驾御将领,他死以后,禁军的旧病复发,拥立赵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本人经历了五代的混战,从禁军中起家,对军制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首先就着手整顿禁军。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撤换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换上了一些资历比较浅,相对平庸的将领,便于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总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也不再任命,这样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掌管禁军,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宋太祖还加强了禁军的选练,淘汰老弱士兵,让他们回家从事生产。对于那些既不能归农,又不能作战的士兵,则设置剩员进行安置。宋太祖为了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多次派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补入禁军。他命令各地的将领选出精兵,补充禁军,又从禁军中挑选强壮的士兵,定为兵样,分送各地,作为精兵的参照。后来以木梃作为样本,让各地将领照此招募士兵进行训练,等到训练完成,送到京城。宋太祖亲自检阅各地送来的士兵,从中挑选人马补充入禁军。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宋太祖也把各小国军队中的精兵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同时,北宋初年还实行募兵制,游民、饥民和所谓的“盗贼”不断被编入禁军。这样,无论是各地方军,还是民间的不稳定力量,都大大被削弱,这对巩固统治有大有好处,而中央的军力也大大加强了。宋太祖平时也非常注重禁军的教阅,通过经常的教阅,有效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鉴于前代禁军骄横犯上的教训,宋太祖对禁军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制订了“阶级法”,严明了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各级军校,各司其职,掌握着对下级的生杀大权,使得将士不敢再轻易作乱。宋太祖一方面禁止结社,防止各种小集团的产生,另外一方面特别注意提防军中的闹事分子,毫不留情的进行镇压。殿前司中的川班内殿直因为受犒赏的事情聚众闹事,为首的四十多人全部被斩首,其余都配隶许州龙捷军,都校决杖降职,川班内殿直被废除了。在作战出征之前,宋太祖都会申明军纪,禁止烧杀抢掠,对于犯法的将士,他都会进行处罚。以前禁军闹事,大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北宋禁军的待遇非常优厚,对于家属也有妥善的安置,这样的待遇,使禁军将士起码不会因为生活无法保障而起来作乱,减少了兵变的可能性。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禁军中还有“更戍法”,在京城驻扎的禁军,轮流到边防和各地驻扎,三年一更替,更出迭入,这样使禁军有机会参加实战,提高战斗力,不至于因为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而骄惰,也因为离家在异地驻扎,顾念家属,不敢轻易作乱。同时由于军队的轮流换防,将领不可能和士兵产生紧密的联系,减少了他们拥兵自重的可能。禁军出屯地方,一方面可以弹压地方,监视厢军,互相牵制,另外一方面增强了地方实力,与京师形成了“内外相维”的形势。

宋初军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训,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军中小的兵变有一些,但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而在宋初平定各个割据势力和防御辽国的战争中,禁军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颇有军事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好处。而北宋后来的皇帝没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规,宋初军制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不熟悉士兵的情况,给作战指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禁军招募和选练制度的越来越流于形势,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虽然减少了民变,但因为缺乏训练,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大大下降。皇帝在选拔将领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听话,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战指挥的时候,又多对将领进行遥控,束缚了他们的指挥。这使得北宋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在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却连连失利,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殿前司:(骑军)

番号指挥 人数驻扎地点

--------------------------------------------------------------------

捧日约3015,000京师

拱圣2211,000京师

骁骑14 7000京师

(:一指挥合500,设指挥使一名)

殿前司:(步军)

番号指挥 人数驻扎地点

--------------------------------------------------------------------

天武2311,500京师

神勇14 7,000京师

广勇4321,500

龙骑13 6,500

广捷5628,000

侍卫亲军:(骑军)

番号指挥 人数驻扎地点

--------------------------------------------------------------------

龙卫4422,000京师驻19,000

广锐4422,000山西、陕西

云翼左右厢4522,500河北

蕃落8341,500西北

(109) (54,500)

崇捷崇锐3517,500河南

侍卫亲军:(步军)

番号指挥 人数驻扎地点

--------------------------------------------------------------------

神卫3015,000京师

(并水军)

虎翼9648,000京师驻45,000

武卫7135,500河北

雄武35

振武81

保捷 13567,500西北(兰州2指挥,金城关4指挥)

宣毅 17487,000

忠节6030,000河南淮南

未标驻地的是到处都有的分散驻扎。

可见当时西北部队主要是蕃落军和保捷军,共计约12万人。

(熙宁后禁军共计560,000余人)

给点分吧!仅找民族成分要查几十个资料

叛军将领

安禄山(703年~757年)为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 人,本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

史思明父子 唐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营州宁夷州突厥族中的杂胡。

田承嗣 汉人

李怀仙 (-768)。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世事契丹,镇守营州。

薛嵩 汉人 薛仁贵孙

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改名李宝臣

朱希彩 李怀仙部将,汉人

朱滔朱泚兄弟当时仅仅是朱希彩部将。汉人。

唐朝朝廷平叛将领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歌舒部落的后裔,以部落为姓。

唐朝朝廷平叛将领郭子仪是汉族人

高仙芝(韩语:,卒于755年),中国唐朝时期高句丽族名将。

唐朝朝廷平叛将领李光弼是契丹族人,是肃宗时期著名将领。

唐朝朝廷平叛将领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

唐以前,中国兵役制度,遍及全民众,可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依照现代人讲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的紧密联系。唐代兵役制度改变了,可说是另一种的兵农合一制。我们不妨说:兵农合一可有两种方式:一是汉代的方式,一是唐代的方式。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即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武装。所以只能说是全兵皆农,而并非全农皆兵。把武装集团同时变成生产集团,每个军人都要他种田,却并不是要每个种田人都当兵。这一制度,从北周苏绰创始,唐代人不过踵其成规。从历史上讲来,唐制似乎又要比汉制好一些。因为中国国家大,户口多,不需要全农皆兵。全农皆兵,反而变成有名无实,训练不精。只要全兵皆农,不是军人坐食饷粮,安逸无事,就够了。这种全兵皆农制,在当时称之为府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士兵一直是历代维护统治者统治的重要角色,是保证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的柱石。

唐朝初期,朝廷用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当时的做法是,按资产多少把老百姓分成九个等级,资产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要派一人充当府兵。府兵基本上是终身服役,只有到了五十八岁方可退休。

府兵制是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兵制。唐太宗贞观时期,全国有有675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掌1200人,中等掌1000人,下等掌800人,总兵力达60万人。

府兵需要自己准备武器和物资,每位府兵在被应征时,按规定都要准备好一张弓、三十只箭、一把横刀以毡帽、毡装,还要准备九斗小麦。这些物资由折冲府代为保管,官府发给凭券,一旦发生战争时,凭券兑换。如果府兵防戍超过一年,官府则另外给予补助。

这种供军方式,给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唐代士卒一年的饷钱是绢布12匹、栗12石,60万士兵如果全部要国家财政支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采取府兵制,国家只承担府兵征行的口粮,其他大部费用由府兵自己负担。

府兵中,也有全额财政拨款的兵种,那就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的亲兵,总兵力约3万人,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北衙禁军的基本生活所需由国家供给,享有厨食、身粮、衣赐等待遇。

唐玄宗开元年间,均田制崩坏,府兵制解体,募兵制走上了 历史 舞台。

唐朝的募兵,分为禁军、藩镇兵、防秋兵、团结兵等等。兵种不同,待遇相差也很大。

募兵制下的中央禁军称为神策军,总数有十五万,分别屯驻在长安及长武、兴平等八镇,具有禁卫军和中央直属作战的双重职能,因此待遇厚于其他各军。神策兵的待遇是边兵的三倍,每年的军饷是粟米36石,布21匹。除日常供养外,还经常有额外赏赐。

唐朝在全国沿边地区设置9个节度使和两个经略史,安史之乱拥兵49万。这些藩镇兵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牙兵、牙外兵,外镇兵、州兵等。

牙兵是守卫节度使治所牙城的军队,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牙外兵亦称外营兵,是驻扎在节度使治所牙城之外的守卫部队,约占各镇兵的三分之一。外镇兵是藩镇之下州县的军队,也称“州兵”,少则数百,多则二千。唐后期,藩镇兵基本上为募兵,而且随着藩镇割据加深而不断增加,高峰时兵额达到八十万有余,占全国总兵力的80%。

中唐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兵员急剧减少,各个藩镇为争夺兵员,纷纷开出优厚的条件来募兵。这时的募兵,待遇已经接近中央禁军,成为藩镇扩张势力的有力工具。

防秋兵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为遏止吐蕃东侵而驻防京西京北的军队。防秋兵粮食标准为每年给月粮14石,超过边军月粮的标准。他们不但自己有军饷,家属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助,补助标准一般为防秋兵士兵的三分之一。这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唐朝,军人立功受奖已被写入法律,有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种军中的赏赐称为“尚格”,军人在战斗时,矢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首功,赏绢十匹。

和物质上的赏赐相比,“授勋”无疑更有吸引力。在唐代,立功大小是授勋的唯一依据。凡英勇战斗者,都有机会立一等功,酬勋三转。如果在攻城战中能首先跃入对方城池者,其功称为“跳荡功”,可得到更高、更多的奖励,从士兵一跃而成为军官。

唐代这种因作战有功而授官的战士,称之为“勋官”。勋官可以由政府授给勋田,其家人犯流罪以下,可以减一等,有免除征役的特权,可以娶妾。但是勋官同职事官相比,待遇还是有差距的。

战乱时期,授勋成为朝廷或者军阀收买军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史之乱期间,颜杲卿大破安禄山的部下李钦凑,玄宗赐给其部下数百人勋官。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战士授勋人数剧增,安史之乱后期,朝廷封赏的勋官多达万余人,待遇也大不如从前。

士兵的医疗待遇不仅关系到士兵本人的 健康 ,也关系到军队士气和军队战斗力,关系到战争的成败,所以统治者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唐代伤病士卒医疗待遇的内容包括:政府给军队配备随军医生,“行军及作役之处,五百人以上,太常给医师一人”,用于救治伤病军人。士兵如果患病,主司不为之请医或医官不给医治,造成患病士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主司和医官要受笞刑四十的惩罚;如果造成士卒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主司和医官则要被判处徒刑一年。

士兵得病后,其所用的药物由政府或者部队无偿提供。部队内部有着自己的药局,如果这种药局里的药物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则由官府出钱,在市场购买。军队在行军途中,如果出现严重的伤病者,可以留在路过州县养病,并由该州县提供医药及食宿。

战争中,有许多士兵受伤成了残疾人,不再适合从军。这部份军人会被“放归”,让他们回到家乡。唐朝就有“在军旅行阵,经敌伤害手足眼目,不能营生,亦各赐绢两匹”的规定,这些放归的士兵回家后,不再负担国家的租庸调和谣役,还能分到一块“身份地”供他们养老。

以上说的,都是募兵制下普通藩镇兵、防秋兵和边兵的待遇,这些兵种是无法与中央神策军相比的。

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逃亡途中,发生了兵变,唐玄宗不得不忍痛赐死了心爱的杨贵妃。安史之乱后,目睹过兵变的唐肃宗便决心着手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直属中央朝廷的军队。

唐肃宗把忠于自己的西北戍边军队调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成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正因为神策军所处地位特殊,所以它的待遇远远高于其他部队。每名神策军士兵,每年粮赐36石,春冬衣赐21匹;而边军的衣粮待遇为年粟12石,春冬衣7匹,神策军的待遇是边军的三倍。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神策军在稳定政局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皇帝不惜用大量金钱来笼络神策军,以防他们发生兵变。唐德宗建中四年,径原军发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朱泄带领径原军占领长安。在这关键时刻,正是李晟的神策军平定“径原之变”并收复了长安。因此唐德宗对此次平叛中有功劳的将领赐名“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并大加赏赐。

神策军对于稳定晚唐政治局势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与唐廷给予神策军优厚的待遇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神策军对中央一直保持忠诚的原因。

募兵制下,唐朝不同的军队,士卒待遇也大不相同,中央禁军的待遇最好,一些地区的边军生活最为艰辛。虽然,唐代在士卒衣粮、医疗等士卒待遇上做出了种种尝试,但是在封建 社会 当兵仍然是一份很苦的事情。而朝廷对各个军队的厚薄不均又势必造成新的 社会 矛盾,这种矛盾也在唐末得到了总爆发。

你知道唐朝靠什么灭了几十个国家吗?我不知道。没关系,校易搜告诉你。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与汉朝并列为“强汉”、“盛唐”。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初唐和盛唐时期,唐军灭了几十个国家,无数个部落。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唐军是凭借精锐骑兵取得这些成就的。然而实际上,唐军是一支高度整合的军队。骑兵只是武器之一,其对外战争多由联合武器引起。只是骑兵更突出斩首和扩大战果,从而掩盖了步兵的作用。

本文将根据史料记载与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一、唐初的骑兵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统兵三万。后来,这些士兵大多成了“元聪禁军”。

唐元也是关中的军事贵族之一,与杨光有亲戚关系。起兵时任河东驻山西大使,驻太原。也就是说,唐高祖的主力是隋朝的前正规军。

但为了应对来自土耳其人的威胁,李渊“挑选了两千名优秀的骑手作为军事巡逻,住在一个食物和水都像土耳其植物的地方”。这是他掌握的第一支骑兵部队。

太原起义后,李渊向突厥买了500匹好马,又借了500名突厥骑兵求援。这些骑兵带来了另外2000匹马。

由此看来,太原起兵时,唐军骑兵约占总兵力的十分之一。

唐军在向长安进军的过程中,不断地消灭和整编隋军,在拿下长安后,获得了首都兵工厂的资源。再加上大量民众参军,唐军规模迅速扩大到20多万人。

武德二年,唐朝有马367万匹。这些马当中有隋代的“三千好马”,是唐初在陇西放牧的。其余大部分都装备了唐军的军队,但从马匹占唐军总人数的比例来看,骑兵只占很小一部分。

但是,绝对数量已经超过1万。由于长安军械库的控制,唐军的骑兵和战马穿甲率很高。

唐朝的李世民也选择了精锐的骑兵来组建精锐的玄甲军。

石在:数千名精英骑手,都穿着黑色和白色,分为左队和右队,包括秦,秦和翟。每次战斗,天下亲人都被玄甲当做前锋。他们抓住机会进攻。他们所做的只是摧毁它们。敌人害怕他们。

历史上一直存在玄甲军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的争议。从用途来看,玄甲军不仅能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击敌人的防线,还能追求胜利,具有很强的摧毁破坏能力。给人以重骑兵轻骑兵的感觉。

实际上,玄甲军有两种状态,即负责进攻敌阵时,处于披甲骑装状态,所有部队都穿着盔甲;当它追逐残废的敌人时,往往会脱下马甲,变成一种轻盈的状态。人有盔甲,马却没有或少有盔甲。

所以可以说唐朝的骑兵是重骑兵,但也可以是轻骑兵。当然,唐军的编制中也有专门的骠骑兵。

唐军骑兵在剿灭王、窦建德的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虎牢关之战中。唐军骑兵戏剧性地破坏了窦建德的指挥,活捉了窦建德。随着窦建德军队主力不复存在,王也被迫向唐政权投降。

公元621年,李世民的队伍返回朝鲜。史书记载,李世民是“由金甲、陈铁骑、颉利师所倡导,并献于太庙”。

这里的士兵是全副武装的骑兵。可见唐骑兵的扩张是非常迅速的。

除了战俘营,唐军骑兵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引入了懂马的张海负责马政。

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它向唐军输送了十几万匹战马,也有十几万匹军马。

因此,李世民登基后,唐朝有更多的资源来发展骑兵。但其登基之初,有很多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整合。直到这时,它才与咄咄逼人的东突建立了渭水同盟。

然而仅仅三年之后,唐太宗就对东突发动了全面战争,这与汉初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反匈奴战争大相径庭。关键是唐代马正提供的马匹足以组成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元629年,唐朝并州巡抚李诗琪为高丽路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路行军总管,化州巡抚柴绍为金河路行军总管,陵州巡抚薛万彻为长武路行军总管。都有一万多人,被李靖攻击。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的精锐骑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靖先是带着3000骑兵进攻定襄,打败了东突,然后趁着唐鉴和他谈判的机会,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再次突袭东突的张雅。

在这次突击中,唐军前锋苏率领两百匹战马作为前锋,趁着大雾向贼军挺进一里。雾消散了,看到了牙齿,数百人被杀。和隋公主各自逃到了危险的地方。荆也发现了他们。全军覆没,斩首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万人。

东突灭亡后,唐军骑兵再次在进攻吐谷浑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荆轻骑打霞山,斩王,赢五百;季军与道宗登哭寒山,战乌海。他们获得了王良曲丛的称号。他们在沙漠中走了2000英里。夏天,他们有霜冻,缺乏水生植物,冰淇淋和马背上的雪。经过数百英里的追击和破坏,万军、杜瑞等人被打败了。

那么既然骑兵在唐初的统一战争和边境作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唐军的步兵是否大部分都留在了内地呢?

不完全是。

第二,骑楼的步伐。

众所周知,唐朝初期,实行的是朝廷的兵制。

天下10路634宅都有名字,关内260宅中有一座归所有禁卫管辖。第三级政府:1200名士兵,1000人中的800人。政府设都督,都督郭毅,都督长史、兵曹、别将,负责官员六人。

其中上层政府1200人,中层政府1000人,下层政府800人。理论上,唐初政府军总人数在60万左右。但是政府军实行的是军队升级制度,所以唐初的60万政府军无法得到充分的部署。当然,这不是必须的。政府军士兵中,七月会骑射,其余为步兵、吴起、排长、步枪手。可见政府军士兵和武器很多。

军政府由长安十二禁卫和东宫六禁卫领导。左右禁卫由六十府统领,禁卫由五四十人统领,其余由东宫六卫统领。

战斗中,政府军集结,与临时征召的士兵一起行军。统一军的将军率领探险队。

请注意,唐朝的行军可以理解为野战军,但其编制与政府军不同。也就是说,政府军体系中的政府队体系在行军时是分散的,行军组织以50人一队为单位。

唐代军事家李靖就能感受到这个问题。

唐初名将很多,但统帅级别的将领不多。李京是其中之一。李靖在东突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李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初军队的构成、作战训练以及各兵种的比例。

这本书写道:

将军们出征了,大约两万名士兵被分配到战场上,这就把他们分成了七支军队。如果是缺失或缺失,就暂时固定。中国军队4000人,2800人,一个队50人,56个队。在这场战争中,有400名弓弩手,400名弓箭手,1000名骑兵,500名跳高运动员和500名印第安人。侯钰左翼和右翼各有一个军,各有2800人,各有1900人,共76个队。在这场战争中,每支军队有300名弓弩手、300名弓箭手、500名骑兵、400名跳高运动员和400名印第安人。左翼和右翼各有2600名士兵,各有185个据点,共计148名士兵。在这场战争中,每支军队有255名弓弩手、300名弓箭手、500名骑兵、400名跳高运动员和400名印第安人。马东估计总兵力应该是14000人,其中280队作战,其余6000人守壕。

也就是说,在一支2万人的军队中,有6000名辎重兵,14万名战兵,4000名骑兵,占全军的20%,占战兵的285%。分为步兵弓弩手、弓箭手、跳投手和奇兵,精英们被挑选出来组成一线队伍。

有些朋友可能想问,骑兵在唐先军中的比例并不高,但为什么曹骏在边塞战争中有超强的战斗力呢?

请注意,唐朝的骑兵和步兵是兵种的一个分支,不是以有无马为标准的。

因为是纳入骑兵编制,所以骑手会熟练骑射和冲击操作。同时,马也是一匹攻击力和耐力都很强的好马。

根据唐朝初期的军事组织,其基本作战单位,大队,由五个火场组成,每个火场十人。这不是一个战斗单位,而是一个生活管理单位。这支“十人长火力部队”需要“准备六个背包”。

也就是说,唐军的十个步兵将装备六个骑兵连。

原因是唐军的护甲固定率很高,需要远征作战。军队的远程机动不一定是穿着盔甲行走。大量的背包通常可以用来携带装甲和军事装备。一方面可以减少士兵的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行军性和机动性。

另外,为了满足远征作战的需要,请注意唐军的辎重部队数量很高,达到30%。

这是唐初的军事编制。

在另一本唐兵书《汤唯兵法》中,可以描述初唐以后的军事情况。

这本书是由12500名士兵介绍的。

据书中记载,骑兵人数为2500人,相当于唐初,占全军的20%。

特别的是,这本书还记录了这支军队的武器装备。

其中,7500名士兵穿着盔甲,60%的军队都有盔甲。除了辎重兵,基本上所有士兵都有盔甲。有5000个领子,40%左右的人穿作训服。品牌2500面,铺货率20%。有12500支枪,100%分配率。有12500张弓,分发率100%。军刀1万把,占80%。刀数2500,分配率20%。二千五百弩,配备率20%;绞刑架2500个,分配率20%。

可见,在唐军中,无论是骑兵、士兵还是辎重兵,都配有枪、弓、刀或奇刀。此外,还有人加固了弩和绞架。

其中弩的承载量为25万。弓箭的承载量是375万。此外,他们还携带了50000支穿甲箭和25000支生箭。

那么,这样组建的军队在实战中表现如何呢?

三:实战案例

唐朝时期战乱频繁,军队的构成也并不总是达到上述理想的每军两万人或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但是,类似的远征军也有,我们不妨以他们为例来讨论一下。

前文中提到,李靖进攻东突时,西方精锐部队有一万人,唐军先锋200的指挥官是苏,他在屏东突厥战争后坐了20多年冷板凳。直到平果古里与唐高宗西突厥的战争,他才得到重用。

高句丽重骑兵

公元657年,苏为李焘的总经理。当为西突厥副将军时,曾照顾过任亚祥、姚、薄闰等。

虽然名不小,但是在苏发动西征的时候,西突厥有十万骑兵,唐军只有一万人,而且不全是骑兵。它的成分应该和太白静音一样。

苏的部署是“使步兵如原路南下,救兵于骑兵北苑”。

突厥可汗阿什那呼鲁的策略是先解决唐军境内的步兵,再进攻唐军境内的骑兵,但连续三次进攻唐军境内的步兵都失败了。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唐军步兵装备了大量的弩,就连辎重兵也装备了弓箭。

李靖的《李龚伟兵法》曾经引用过唐军的作战方式,先锋大将苏对这种作战方式并不陌生。

当敌人离军队150步远时,弓弩手射箭。在步骤60,射手释放他的箭。随着距离的拉近,前线的精锐步兵将与莫刀等人展开战斗。弓弩和弓箭手会在20步之外放弃弩,交换剑和棍棒与敌人战斗。

其中,一线作战小组是唐骏的精锐。用怪刀杀骑兵效率很高。弓弩手也可以交换武器近距离打击敌人。这只是唐骏的团队。

唐军还有其他驻军,就是后备和控股部队。战争不好的时候,守军就要打仗,守住队伍。两个队将轮流比赛。

队中有骑兵,队中有骑兵。他们可以下马步步为营,也可以策马出击。根据当时苏军的情况,他们的骑兵主要集中在北苑,所以突厥骑兵主要进攻唐军的步兵。

结果在唐军强弩和怪刀的影响下,西突厥骑兵接连三次失败。在被大量杀伤的同时,他们的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时,我们的骑兵开始进攻苏。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其数千骑兵都是骑兵装备。冲击力很强。结果激战一天结束,“战三十里,斩俘虏数千。”

西突厥到处都是骑兵。从这个损失数字来看,很可能是他们在进攻唐军步兵的时候被打死的。装备唐军骑兵后,突厥士兵不仅重伤,还被唐军骑兵和步兵包围。很多骑兵逃不掉,于是在三十里战场上俘虏了几千人。

第二天唐诗军的追击开始了。更合理的分析是,战斗第一天,骑兵以盔甲和装备的形式作战,部队疲惫不堪。第二天,马甲被移除,并以相对较轻的形式被追逐。

西突厥部落的军队一直比较松散,打了新的败仗后很难重组。唐军骑兵在没有装甲的情况下伤亡并不大,但机动性却大大增强。在被西五弩等部迫降后,唐军追到西突厥可汗阿什那呼鲁的帐篷,斩首数万俘虏。

Ashnahoru再次跑到中亚的石头王国。唐朝带领小也斯和他的军队来到这里。最后石头王国的国王把阿什那胡鲁和唐军绑在一起,西突厥被灭。

在随后的西突厥土门起义中,苏联“精兵一万,骑兵三千,昼夜奔袭三百里”,迅速将其消灭。

请注意这些短词的描述。《精兵》中骑3000的比例和走骑比例基本相同。可见步兵依然是唐军的主力,即使是在突袭中。

步兵不能日夜兼程三百里,可见他们的步兵也有马,或者至少唐军的精锐步兵会骑马。虽然背负式步枪用于步兵,但在西部地区经常缴获大量。招募兵马做步兵并不难,更何况唐的军队本身就比较强大。

有多有钱?

唐高宗隆德的马匹总数达到惊人的76,000匹。隆德之前,苏俄之间的战争表明,唐朝即使装备自己的军队进行战争,也足够了。

西域之战就是这样。在东方围剿高句丽和百济的战役中,也是步兵甚至水兵的联合作战。尤其是在陆战中,唐军消灭了两国的机动部队后,实际步兵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新变化

唐初的战争是以平时的官军制和战时行军制为基础的。唐军边境没有唐太宗和高宗那样的常备军,在偌大的安西郡,只有几千驻军。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重内轻外的布局。边境有战事,从长安派兵解决。

然而,随着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时期政府军事体系的逐渐瓦解,边境战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大规模兵马驻守边境,一般战争不再从关中调兵。与此同时,招募士兵代替政府士兵的现象逐渐出现。

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元朝,征兵制终于取代了官兵制。所有城镇的常备军已经成为常态。为了更快的处理边境行动,我们的信使的位置一般都是这样设置的。

天宝年间,唐朝在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河东、朔方、范阳、平陆、建南等边境地区设置九省使,并在岭南设置五府使,史称天宝。

10个武将共49万人,其中战马8万余匹。

唐朝时,中央政府建立了10多万士兵。与此同时,北方政府中也有皇军。理论上,帝国军和它所骑的战马数量都是相当庞大的,但实际上,天宝后期,即使兵力只有八万多,战马是否装备齐全就更不用说了。就战斗力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骑兵和步兵的区别并不重要。

但是我们注意到,唐朝49万边防军中,战马只有8万匹,战马与士兵的比例只有163%,远低于我们之前统计的20%。这还没有考虑到多匹马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时期的战争形式不同于唐太宗和高宗时期。

初唐时,唐骏作为野战军参加了一次远征。战争结束,“军队将返回朝鲜,军队将分散在政府中”。行军和撤退都是长距离,骑兵比例会略高。

盛唐时,方镇实际上是在唐县形成的。每个方镇都有很多城市。一般的战争主要都是方震的部队在附近打。如果方振军出兵,会留一部分兵力守城。很明显,近卫主要是步兵,所以随着步兵比例的增加,骑兵的比例也会减少。

比如约翰杨的九军,即皇军、浩荡军、清军、京军、衡阳军、北平军、烈文军、唐、恒水师,各占一城。除了帝国军骑兵比例较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是以步兵为主,比如静态16000名官兵,但战马只有500匹。

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方振兵构成也有所不同。天山北麓的北朝廷军队有2万人,战马5000匹,尤其是核心的汉海军,有12万人,战马4200匹。而以防守燕山山脉为主的范阳军,有91400兵却只有6500马。

还有一个因素是,在任何一个城镇,除了唐的正规军,其部队必然会有相应的下属部队,而且后者多为骑兵,所以唐军不会觉得骑兵不够用。

我们以安溪县为例。有24000名士兵和27000匹战马。这和很多人对安西军的看法不一样。一般认为,这支精锐部队应该由骑兵组成。

事实上,安西军中唯一真正的正规骑兵就是这2

此外,安溪附近还有产马区。安西大部分步兵都有私人马匹。其实还是骑兵团,但不是骑兵团。前面说过,骑兵是骑兵,步兵是步兵。唐朝初期,步兵不是没有马。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著名的747年天宝与小波罗之战。

史载曰:“有人上书宪治,令步兵皆配私马,一次骑万毛。”。这也是唐军出现的速度比萧伯鲁和吐蕃估计的要快很多的原因。结果他慌了,被打败了。

此外,还有很多唐军招募部落军队参战的例子。比如天宝十年的塔罗斯战争,格罗里奥就伴随着战争。历史记载“三民番汉军攻樊氏”,而格罗洛部是骑兵组织。

另一方面,西域和中亚有很多设防城市,需要步兵攻城。与此同时,唐军已经完成步兵服役。在不熟悉弓箭等近战武器的情况下,对手的骑兵不容易占据优势。

另外,步兵中有马并不影响唐军的机动性和远征作战。

结论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朝边防军主力卷土重来。河西、陇右很快被吐蕃占领,西域被隔绝了近半个世纪才沦陷。

安史之乱后,内地形成了许多缓冲地带。唐朝中央政府除了要对付吐蕃等对手,还要镇压缓冲地带,一直在逃亡。

随着马匹产地的流失,唐军的马匹主要来源是从维吾尔人手中购买。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而且花费巨大。

唐代宗永泰元年,朝廷沦落到招揽京官和普通官员使用马匹和民马作军事用途的地步,可见其尴尬。

由于军马来源和骑兵规模都大大减少,唐军虽然还能打赢不少战争,但也不能像初唐、盛唐时期的“全马”那样横扫千里。

以唐朝为例,解读古代官僚体系中散阶、职品、爵级、勋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散阶用于表明官僚与普通百姓之间的不同及其资历、服色、恩荫、授田等待遇,却不表示官僚的实际职务。唐代散阶序列概况参见表《唐代文武散阶》。散阶不授吏员,实际上只是官员的身份标识而已。散阶想要成为职事官必须通过诠选之后任职才行,就是说为官者必有散阶,而成官却有待任职。

职品即职事官品,就是官员担当的实际职务,朝廷给予颁发俸禄的品级。职官是唐代整套官僚制度的主干,共分为流内、外和视流内、外四套序列,以之衡量各种官、吏职务。制品的具体划分参看《唐代官制》。散阶和职品对照来说,散阶是官僚队伍的补充,职官是各种职务的任用。

爵级和勋品,可看作是秦汉爵制的一分为二。他们不直接反映官僚的行政地位,但是用于激励和功劳奖赏,可授予普通人。但是和官僚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爵级较勋品为贵,它是从秦汉王、侯两级长期衍生而来,以王、公、侯、伯、子、男这个序列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皇族所垄断,此外还授予皇亲国戚,高官要僚。表《唐爵级概要》可作参考。

勋品用来奖赏一般官僚和军人的功劳,勋分十二等,参看《唐勋级概要》。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勋级自上柱国到武骑校尉分别授予正六品上到从八品下的散阶,而到了有明一代,勋分文武,文勋共十级,只授予五品以上,武勋共十二级,只授六品以上。

总体来说,古代官僚体系以散阶安置官僚,职品衡量职务,爵级宠酬权贵,勋官奖励功劳。用唐代大臣陆贽的话来说,品、阶、勋、爵“虽以类而分,其流有四,然其掌务而受奉者,唯系于职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贤德,此所谓施实利而寓之虚名者也。其勋、散、爵号三者所系,大抵止于服色资荫而已,以驭崇贵,以甄功劳。此所谓假虚名而佐其实利者也。虚实交相养,故人不渎赏;轻重互相制,故国不废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25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随机推荐

  • 妮维雅男士焕白亮肤露管不管用啊,为什么抹上白了,一会就又黑了?

    因为它里面含有水分,你抹上去时细胞吸水膨胀,就会显得突然莹润白皙了。一旦时间一长,水分挥发细胞就会萎缩,所以就会显得暗沉了。美白是个很重大的工程,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太多的,除非你像大s一样每个月都去打美白针,不仅伤害身体而且需要很庞大的资

    2024-04-15
    56000
  • 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真假辨别对比图

    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我是代购买的,担心自己买到了假货,想学习下如何分辨真假。那么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乳真假怎么辨别下面我为你提供妮维雅防晒乳对比图。真假辨别瓶身正面:正品的瓶身正面下方是有一行日文文字的,而假货的该位置却是

    2024-04-15
    44700
  • 天气丹50岁用哪款

    50岁适合使用天气丹的哪款产品,需要根据个人的肤质和需求来判断。但是,根据网络搜索的结果,天气丹的护肤品普遍适合30岁以上的人群使用,主打的是抗氧化和深层保湿。因此,50岁的人使用天气丹的护肤品是比较合适的。具体到哪一款天气丹产品,需要根据

    2024-04-15
    41100
  • 妮维雅山茶花面膜怎么用

    1、首先进行卸妆,卸妆要彻底,避免有残留堵塞毛孔,让肌肤变得粗糙,加重油脂分泌。2、其次敷面膜。在肌肤表面均匀涂抹薄薄的一层山茶花晚安面膜,避开眼周,静置两分钟,画圈按摩肌肤,充分释放山茶花精华。3、最后不需要清洗,可以直接入睡。我粉水和白

    2024-04-15
    37400
  • 十大防晒霜品牌有哪些?

    防晒霜排行榜10强有ANESSA安热沙、雅漾、曼秀雷敦、碧柔、怡思丁、苏菲娜、资生堂、玉兰油、妮维雅、确美同,具体如下:1、ANESSA安热沙始于1992年日本,资生堂集团旗下专业防晒品牌,主打防晒乳化妆水乳液与粉底等产品。2、雅漾雅漾

    2024-04-15
    45700
  • 皮肤保湿用什么最好?皮肤用什么保湿效果好?

    一般皮肤容易出油,黯淡无光,出现长痘等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水,皮肤缺水所以会分泌很多的油脂,一般来说护肤比较基础的就是做好保湿的工作,让肌肤充满水分有光泽,那么皮肤保湿用什么最好?皮肤用什么保湿效果最好呢?1、矿泉水皮肤保湿最简单也是安

    2024-04-15
    46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