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这一味药应该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但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吃过,甘草的味道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比较甘甜的,那么,甘草都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作用呢?还有,甘草都有哪些禁忌呢?
1、甘草的功效作用
(1)补益心脾
甘味药入脾,所以甘草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补脾气,但补脾力弱,一般作为人参、黄芪等药的辅助。
甘草更专精于补心气。
如果心气虚,精神易表现出衰弱倾向,如困倦、低落、哀伤、失眠、健忘等。
血脉方面,则出现心悸、血虚、搏动无力、心率失常的问题。
甘草补心气,用大量的炙甘草,可以补心以治疗因心气不足导致的心悸、心律失常、精神异常等问题。
一般要大剂量(30克)炙甘草效果才好。
(2)调和药性
中药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纯天然无毒副,一些猛烈的药物像麻黄、大黄,因其发汗、泻下力过猛而易伤人,加点甘草可以缓和这些药物的烈性。
一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甘草也能减少刺激,保护肠胃。另外中药味苦,放点甘甜的甘草,能好喝一点。
(3)缓急
人的内脏、肢体会因风寒侵袭、瘀血阻滞、血虚不荣等原因出现紧张、痉挛的现象,简称挛急。
可能大家不太容易体会,你可以回忆一下夏天出一身汗,回家立马灌一碗冰水,那酸爽的腹痛,就是胃肠因突然地寒冷刺激,引起了胃肠痉挛。
甘草可以缓解这种挛急的问题,不过缓解只是一时,不能代替治疗,要根据病因针对治疗才行。
2、中医怎么说心脾
(1)心
心主要调控人的神志与血脉。
主神志:就像一个老领导,统帅着人的意识、情感、脏腑的生理活动等方方面面。如果心出现异常,常会令精神出问题。
主血脉:心可以将脾胃送来水谷化为血,并且有节律的推动血液流动。
(2)脾
脾有两个主要作用
一个是运化水谷:吃到肚子的水谷先由胃、小肠、大肠吸收,然后运输到脾。
脾将这些食物化为人体能使用的精微,在阳气的推动下运给心、肺,再转送到全身使用。
另一个是调节水液代谢:将身体里用完的废水收集起来,运到膀胱。
3、甘草的其他功效
(1)镇咳:甘草能够镇咳是一个很奇异的功效,写到这里时,感觉很难用中医理论解释甘草为什么能镇咳。
后来查了很久才发现,甘草含有的一些成分,能覆盖保护呼吸道粘膜,减小刺激,从而起到镇咳、祛痰作用。
原来是用物理手段,发汗。
所以以前吃的复方甘草片,含服让药物慢慢化入喉中,能令效果最佳。但里面还有阿片粉、樟脑等止咳药,不宜久服哦。
(2)解毒:最知名的特异功能,《千金方》中记:“解百药毒,如汤沃雪”。
当然,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一种修辞,世界上或许还没解毒这么夸张的药。
解热毒:热邪积聚而令人生疮痈,可以用生甘草配蒲公英、双花等清热解毒。
解药毒:像乌头、附子、雷公藤等一些猛烈药物,配甘草可减轻毒性。
甚至还有用甘草配伍大黄等药治疗毒蕈、农药中毒的案例,不过这多是数十年前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时的报道,现在来看意义不大了,顶多能给农药中毒的猪、牛用用。
4、甘草的用药禁忌
(1)甘草性壅滞,所以痰湿壅盛时不宜使用。
(2)大量久服甘草会令人头面浮肿,因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日本研究认为久服不宜每日超过5克。
(3)另外,甘草虽解毒,但“十八反”中记载,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却有害。
5、甘草片泡水禁忌
(1)含服甘草片效果最佳
不同的甘草服用方法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专家告诉我们通过含服甘草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人说,自己吃了甘草片之后发现止咳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很有可能就是由于服用的方法不一样所导致的。
(2)甘草片连续使用的时间不要超过七天
长期服用甘草片容易出现上瘾的情况,这是因为甘草片中含有一些阿片,这种物质长期服用容易上瘾。所以专家建议,连续服用甘草片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发现咳嗽等的不适症状减轻之后就要立即停止。有些人在服用甘草片之后发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就随意的增加了服用量,这就容易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冷汗、流鼻涕、腹泻、打哈欠以及焦躁不安等情况。这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对药物出现了依赖性,最好要立即停止服用药物,并且到专业的医院咨询医生。
(3)小孩服用千万不能够超量
甘草中所含有的阿片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过凉服用,那么会导致呼吸系统出现停止,身体就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命健康。专家告诉我们,一岁以内的小孩每次服用甘草片大约四分之一片。如果孩子出现了咳嗽的情况,那么最好选择儿童专用的止咳药,如果需要服用甘草片,那么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4)甘草片别和其他的止咳药一起混合服用
如果需要服用甘草片,那么就不要和其他具有强力止咳的药物一起服用,避免对呼吸中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强心药物、降压药物以及降血糖药物,那么也不应该和甘草一起服用。
(5)过量服用甘草片水肿
因为甘草中含有甘草酸,这种物质会增加身体患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疾病,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中的某一些激素增加,而这种激素会令我们体内的钾元素以及钠元素增加,而钠元素不能够通过尿液排出身体,这样体内就会出现血压增高以及肌肉受损的情况。而钾元素增加,体内出现积水,身体自然就会水肿了。
(6)孕妇不应该过量服用甘草片
专家建议,孕妇服用甘草片一定要慎重,不能过量服用,否则容易导致身体中血压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早产。
(7)不适合服用甘草片的人群
怀孕期间以及哺乳期间的女性,以及具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最好不要服用甘草;身体过于肥胖,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肾脏方面疾病的人群最好不要服用;正在服用阿司匹林这种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人群也应该避免接触甘草;女性月经出现问题的或者是肝脏出现毛病最好也不要服用甘草片。
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甘”味可入脾走肉,安五脏。
很多人认为“甘”=“甜”,认为多吃糖、冰激凌这些甜味十足的食物可以健脾。其实如果按照这种理解,加大对糖的摄入量,会导致糖尿病、肥胖、蛀牙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说的“甘”,是相对食物和药物的性味来说的,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是可以润燥的特点。
具有甘味的药物,可以起到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病证。由于《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淡味,后世医药学家多宗五味之说,不言六味。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五味也有阴阳的分属,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对五脏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有关五味的现代研究发现,五味之别主要与所含化学成分、化学结构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皂甙及生物碱、酚等;甘味药多含糖类、甙类、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等;酸味药多含有机酸、鞣质等;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苦味质、甙类等;咸味药多含无机盐。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涩 苦澡湿 甘缓急 辛发散 咸软坚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药物的五味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以辛味为例,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于感冒初起。药理实验证明,它们具有解热、发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壳、木香、乌药等到行气药,多味辛,有行气止痛的功效。药理实验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解痉止痛、调整胃肠活动以促进消化的作用。药物的辛味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据统计,85种辛味药中,含挥发油的药物有53种,占辛味的721%并且不少药物的挥发油就是该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热作用,理气药陈皮和青皮所含的挥发油有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一、A型题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
A提取中药的成分
B鉴定中药的种属
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
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2下列哪些不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
A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作用强度
3“四气”不包括( )。
A寒
B凉
C温
D热
E平
4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5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6研究认为多数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
A兴奋中枢神经
B增加能量代谢
C具有抗感染作用
D兴奋内分泌系统
E兴奋心血管系统
7寒凉药常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
A强心
B平喘
C升高血压
D抗肿瘤
E抗休克
8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
A痛阈值降低
B惊厥阈值升高
C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
D心率减慢
E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9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 )。
AAch
B5-HT
CNA
DGABA
E以上均非
10中药五味不包括( )。
A辛
B酸
C甘
D苦
E辣
11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为( )。
A有机酸
B挥发油
C生物碱
D糖类和蛋白质
E无机盐
12与辛味药健胃、化湿、行气、开窍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是( )。
A促进消化功能
B使神志昏迷病人苏醒
C抗心绞痛
D扩张冠状动脉
E抗感染
13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
A挥发油
B皂苷
C有机酸和鞣质
D生物碱
E糖类
14甘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
A挥发油
B皂苷
C有机酸和鞣质
D生物碱
E氨基酸和糖类
15补虚药的药味主要是( )。
A辛
B酸
C甘
D苦
E咸
16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 )。
A清热药
B温理药
C祛风湿药
D理气药
E温肾壮阳药
17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
A挥发油
B无机盐
C有机酸
D生物碱
E鞣质
18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
A挥发油
B蛋白质
C有机酸
D生物碱
E鞣质
19苦味能泄能燥,以下哪项不对( )。
A泻火
B通便
C泻肺
D燥湿
E收涩
20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较高比例的味道是( )。
A辛
B酸
C甘
D苦
E咸
21马钱子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是( )。
A消化系统
B心血管系统
C泌尿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E呼吸系统
22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 )。
A麻黄
B桂枝
C雷公藤
D黄芪
E麦冬
23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
A所含成分
B产地
C采收季节
D剂量
E炮制工艺
24从影响中药作用的观点来看,以下论述何者是错误的( )。
A中药应采收有时
B中药煎煮时间愈长,则煎出的成分愈多,作用愈强
C中药经过炮制可增效或减毒
D道地药材的药理作用一般优于非正品药材
E同样的药物和剂量,如果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强度也可不同
25制剂工艺不同可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强或突出某一药理作用
B降低药物毒性
C改变药物生物利用度
D避免配伍不良反应
E以上均非
26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B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C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D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E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
二、B型题
27~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槟榔
B细辛
C黄药子
D关木通
E附子
27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的药物是( )。
28主要对心血管系统有毒性的药物是( )。
29~3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川乌
B黄药子
C蟾酥
D苦杏仁
E马钱子
29对呼吸系统有毒性的药物是( )。
30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是( )。
31~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穿琥宁注射液
B生天南星
C蟾酥
D关木通
E鸦胆子
31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是( )。
32较长时间用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是( )。
33~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乌头
B延胡索
C苦杏仁
D马钱子
E炉甘石
33炮制后能使贮存期间有效成分损失减少的药物是( )。
34炮制后能使有效成分增加的药物是( )。
35~36题共用备选答案:
A石膏
B黄连
C常山
D人参
E附子
35与连翘同能增强抗茵作用的药物是( )。
36能拮抗知母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 )。
1,补虚气血: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
2,缓解疼痛: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方剂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
发展研究: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
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
感谢您的提问 中医用药讲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物性能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用应概括出来的,温次于热,凉次于喊能够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凉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神农本草经>>中有:"疗寒以热,疗热以寒"即为基本用药规律
五味,就是辛,甘,苦,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其临床作用亦不同,药味相同的药物,
其作用往往有相近或共同之处,一般来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药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酸味有收敛固涩
苦味清热燥湿
咸能软坚散结
下面具体回答您的提问,甘草为列说明甘味功效
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甘味有调补,调和,缓和协调作用
1甘草药的甘温能除热这是甘草药性的独到之处李东垣称之为"阴火",
如脾胃气虚,见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则属于气虚发热
如补中益气汤证主要是脾失健运,肺气不足,湿热下流,郁遏下焦阳气,
不得外达,清阳不升,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故身热有汗,脾津不布,不得上承
故口喜热饮说明甘草甘温除热的道理
甘草治疗发热只能以气虚发热,阴虚内热者忌用
2甘草味纯,炙甘草则性温,甘温能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配党参,白术等,
治疗脾虚气弱
炙甘草汤以本品补血益阴药同用,治疗气虚血少,脉结代,心动季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桂枝,党参等同用以凑益气复脉之效
3甘草生用味甘,性偏微凉,有清热解毒作用对热病常配伍于清热剂中
可作为悑袏药用如仙方活命饮如银花,白芷,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药
配伍同用这是配伍偏凉性药,应用于清热解毒方面
治疗阴疽流注,又可熟地,肉桂,鹿角胶等温经通络化滞药同用如阳和汤
这是配伍温经通络药治疗咽痛喉畀
4甘草同苦寒性药配伍:本品,平,性和缓,能调和寒药之性如大黄,芒硝
本药即能缓和苦寒的药性又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的作用
甘草同淡味药配伍,如茯苓,竹叶同用协调了淡渗作用增加淡渗作用
5甘草同味酸性药配伍即调味又其酸化作用如乌梅,山楂等
甘草同辛性药麻黄,细辛配伍即缓和辛烈又增加了益气温阳作用
6 甘草同味咸药陪舞如龟板,即能除掉腥味又增加除虚热作用
缓急止痛:(1)如芍药甘草汤,用以腹中痛,小腹挛急而痛
(2) 甘草稍善止茎中痛配木桶,生地,竹叶可治疗口糜淋痛
(3)甘草甘润缓急之效本品培养心安神的小麦,大枣同用治疗妇女血虚心神不守舍的脏燥证取其甘润缓急功效
7调和药性:本品甘平,药性和缓,能升能降,能浮能沉,故与寒热温凉补泻各类药同用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之功如白虎汤,缓和,石膏,知母的寒凉
与附子干姜温热药同用,如四逆汤,以防燥热伤阴
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等寒药热药同用,如半夏泻心汤,以得其平
与人参,白术,当归,地黄等补宜药同用,如八珍汤以使药效缓慢持久
本品最善调和药性,故有国老之称
回答完毕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