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的时候,需要经常的涂抹很多护肤品在自己的脸上的,也许很多妹纸觉得就只是把护肤品一样一样的涂抹到脸上就可以了,这就是护肤了,但是你有想过我们的肌肤是有一定吸收力的,那么,。
1、促吸收的方法
让皮肤喝足水份
当皮肤吸收大量水分、充分水合后,屏障功能下降,有效成分更容易从角质层细胞透进来。为了避免皮肤中水份含量不足而影响化妆品功效产品的吸收,可以先使用化妆水,让皮肤喝足水分。或者,如果不愿意额外花钱去买一瓶水的话,也可以化繁为简,充分利用平日洗脸时皮肤的水合:洗完脸后尽快开始护肤步骤,不要等到皮肤都干了再去涂抹护肤品,更不要不洗脸就护肤。
“打磨”角质层
过多废旧的角质细胞没有及时脱落,使角质层过厚,不仅造成皮肤粗糙、肤色暗淡,也影响了化妆品成分的吸收。如果角质层厚度没有那么厚,整个角质层吸收“路程”变短的话,那么化妆品活性成分将更容易进入皮肤,更好地发挥其功效作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般通过化妆品能使老旧的角质细胞脱落的主要方法有物理磨砂法及化学更新法。物理打磨方法是使用带磨砂粒子的洗面奶或磨砂膏等产品。而化学更新法主要是使用含果酸的产品加速角质层的更新与脱落。一般来说建议选择后者使用果酸的去角质的方法,因为这样对皮肤的伤害比物理磨砂的方式更小,而效果却更优越。需要注意的是,果酸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刺激性,正确使用果酸产品也很有讲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适用于这种吸收增强法所用的“打磨”角质的方法。只有那种老旧的,外观粗糙,肤色暗淡的那类皮肤,才是适合角质层打摩的促吸收的皮肤。
让产品在皮肤上多留一会
Fick定律是透皮吸收中广泛被认可的扩散理论。
其中,通透量(J)由D(有效成分在角质层的扩散系数)、扩散厚度(L)、K(辛醇-水分配系数)、C(外用有效成分的浓度)决定。当某种成分确定,也就是D、L、K都确定时,浓度越大,则吸收量越大。因此,在考虑了多种因素后,配方师经常会增大产品中活性物浓度,以达到更好的护肤效果。
假设有一种美白精华,其中美白成分的浓度已经达到最高。如果涂完这种美白精华后马上进行下一护肤步骤,比如涂乳液,结果二者混合,人为地稀释了原来的具有最高活性物浓度的产品。这样将使Fick定律中的C变小,向皮肤渗透的内在动力减小,从而大大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进而影响了产品效果。另外,产品涂抹在皮肤上后,水分与某些特殊油脂挥发,也使活性物浓度增加,有助于吸收。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水分挥发和功效成分吸收,需要让精华在皮肤上停留一段时间。
按摩促吸收
渗透压理论是众多皮肤吸收模型中的一种。渗透压理论指的是,存在一层半透膜,只容许某种混合物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容许另一些物质透过。半透膜隔开有浓度差别的溶液,其溶剂通过半透膜由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为维持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称为渗透压。渗透压越大的话,渗透能力越强。
皮肤就是这层半透膜。它外侧的渗透压越大,有效成分的吸收越好。使用产品时,加大涂抹力度相当于施加了外力,使渗透压升高,增强了有效成分透皮吸收能力。
还有重要一点,透皮吸收的途径包括通过皮肤毛囊的吸收。按摩能使一些小颗粒的活性成分进入毛囊内部,而毛囊经常是深入皮肤的,所以活性成分进入了毛囊,可以认为是进入了一条进入基底甚至真皮层的捷径。我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按摩与渗透的初步研究:大小约320纳米的活性成分添加在水凝胶中,在没有经过按摩与经过一定按摩后,其渗透至皮肤的深度为03微米和15微米。这证明了按摩对于活性成分吸收的重要性。
所以,使用产品时的正确按摩对于产品效果的提升是有益处的。
打造皮肤隔离环境
面膜贴对活性成分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它将局部皮肤封闭起来,增加皮肤水合化程度。同时皮肤温度上升,有利于分子运动(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活性成分的吸收。
所以,我们可以模拟面膜贴促吸收的原理,在使用精华类产品后,增加一层覆盖物以增强吸收。这种思路在化妆品安全评估上已有应用,检测化妆品终产品及其原料对人体皮肤潜在的不良反应时所做的斑贴实验,利用的就是此原理。那我们自己可以采取哪些类似的措施呢?
使用化妆棉。将质地致密的化妆绵润湿后涂于已抹好化妆品的皮肤上,针对色斑等需重点解决的部位进行精准处理。
使用化妆品绵+隔离成分。不过使用什么隔离成分是个问题。凡士林封闭性好,但将其涂到化妆绵上的操作不容易。
使用保鲜膜。用保鲜膜覆盖涂好产品的部位,隔离效果非常不错。
使用一些厚重的膏霜。油包水的膏霜产品可能会更适合一点。需要考虑的是,前后两层精华和膏霜料体之间会不会互相影响。
协同使用,效果最好
这五种吸收加强的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你可以配合几种方式一起使用,比如先去角质,然后使用化妆水让皮肤喝足水分,接着在使用产品后让产品多留一会儿,接着进行按摩,最后甚至使用包裹层以进行全方面的促吸收方法;同时,一种促吸收大法的也包含着另一种大法的原理。所以促吸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虽然说在一些特定的产品中,使用某一种促渗透的方法可能会没有效果,但是,如果有多种方式一起向着有利于吸收的大方向进行,这些有利因素积小成多,最终护肤效果也会有大的改善。
2、补水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洗澡时敷果冻面膜。充满蒸汽的浴室会让面膜中的成分被快速吸收。但洗澡时,不推荐使用果冻型、剥离型面膜补水,因为它们不仅不会让水分被皮肤吸收,反而会让肌肤更干燥。建议洗澡时使用乳霜型面膜。
误区二:黄瓜片敷脸。黄瓜中含有大量水分,被很多人视为补水佳品,但其实直接用其敷脸并不可取。刚切下来的黄瓜片表面会生成一种露珠状的黏稠物,会造成皮肤紧绷,使皮肤更加干皱。正确的做法是用黄瓜汁敷:睡前取鲜黄瓜汁加入牛奶、蜂蜜调匀,敷脸20分钟左右后洗净即可。
误区三:护肤品放冰箱。为了补水保湿的同时给肌肤更清凉的感受,很多人会把护肤品放在冰箱里。护肤品的最佳保存温度在5℃—25℃之间。但如果冰镇后仍存放在常温下,冷热交换会产生酯化现象,补水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四:面膜敷得太久。很多人敷保湿面膜,半小时都舍不得洗掉,生怕浪费了营养成分。然而,敷的时间过长,皮肤不仅不能吸收面膜中的养分,反而会使面膜上的营养素蒸发,带走肌肤原有的水分。敷补水面膜要遵照产品推荐的使用时间,一般来说以10—15分钟为宜,敷后应立即涂抹乳液锁水。膏状面膜涂在脸上时间太长也会使皮肤无法呼吸,导致长痘痘。
给你个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215989/
1《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人格科学》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人格科学
·作者:[美]珀文 著,周榕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652-X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8月
·页数:570
内容介绍:
《译者序》: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
《序》: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向他们展示人格心理学家在尝试理解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
“人是复杂的。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我们该怎样在系统表达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去把握这种复杂和多样性呢?这是人格心理学家面临挑战的本质。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代表了我个人对于我们当前接受这一挑战的看法并且也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同时,我力求以相关的研究来讨论该领域中流行的一些重要理论,使学生熟悉它们。在适时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及对这些尝试作出评价时,我也力求公正地介绍不同的取向。”
“最后,虽然本书着重介绍那些将自己认同为人格心理学家的学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概括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或行为遗传学家的学者的许多研究。”
2《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作者:[美]斯腾伯格 著,俞晓琳,吴国宏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172-2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页数:464
内容介绍:
智力因为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才具有现今丰富的涵义。其中智力结构理论极其指导的智力(IQ)测验几乎主宰该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影响深远。但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脱离研究对象的整体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最终难免走向没落。三元智力理试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序》: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总序
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译者导言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章 智力的概念
智力的外显理论
智力的内隐理论
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的联系
第二部分 三元理论:亚理论
第二章 智力情境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
从情境中获取的智力内隐理论
小结
第三章 经验和智力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什么样的任务可以测量智力,理由何在?
基于智力经验亚理论的应对新异性和信息加工自动化理论
第四章 智力的成分
分析单元
成分和其他分析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分和人类智慧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三元理论:检验
第五章 流体能力:归纳推理
流体能力和智力:对文献的简单回顾
评价流体(和其他)任务共同性的准则
归纳推理理论
归纳推理理论的检验
隐喻归纳理论
因果推理中的判断理论
第六章 流体能力:演绎推理
线性三段论
语言—空间混合理论
范畴三段论
条件三段论
第七章 晶体智力:言语理解的获得
获得言语理解能力的不同认知观点
从上下文获得的学习理论
第八章 晶体智力:实时言语理解的信息加工理论
两种实时言语理解观点
实时表征和信息加工理论
第九章 社会和实践智力
社会智力
实践智力
第四部分 三元理论:某些启示
第十章 特殊智力
智力超常:顿悟和应对新异性的能力
智力超常的其他方面
智力迟滞
第十一章 三元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成分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经验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情境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第十二章 整合与启示
三元理论
智力研究
附录:通过成分分析检验成分模型
成分分析概况:选择或提出相关的认知理论
选择一项或多项任务进行分析
分解任务操作
成分模型的量化
模型检验:内部检验
模型检验:外部检验
重构成分模型
成分模型的普遍化
小结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3《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作者:[美]坎特威茨 等著,杨治良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468-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月
·页数:768
内容介绍:
《从伍德沃思到坎特威茨(代译序)》:
“一本严肃的教材,总是力图反映本领域已获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思想,所以一般要落后时代十年左右,尽管其所采用的成果可能是近期的。伍德沃思和坎特葳茨也不例外,前者概括了20世纪上半叶以前美国实验心理学以行为主义为主流思潮的成就,后者则总结了下半叶美国实验心理学以认知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新成就。”
本书是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中的《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分册。全书共分两部分十五章,主要包括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心理物理学、知觉等等,就心理学的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本书属《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丛书,与伍德沃斯和斯科尔斯伯格所著的《实验心理学》齐名,并被人们称为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之作,两本书都以其集时代之大成而在实验心理学界享有声誉,更由于实验心理学中的特殊地位而对心理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
从伍德沃思到坎特威茨(代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社会浪费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
知识的来源
信念的确立
科学程序
科学解释的性质
什么是理论?
归纳法与演绎法
评估理论
中介变量
心理学的科学
心理学与真实的世界
小结
关键词
计论题目
第二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
自然观察法
我们观察什么?
习性记录
挑动眉毛
新生儿测验
反应性
无干扰观察
无干扰测量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
相关研究法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解释
低相关:一个警告
复相关程序
原因:一个注解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目
第三章 研究技术:实验
什么是实验?
实验的优点
为什么做实验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变量命名
多个自变量
多个因变量
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
等组
被试内设计
……
第四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第五章 如何读和写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
第七章 知觉
第八章 注意与反应时
第九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
第十章 记忆与遗忘
第十一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十二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影响
第十四章 环境心理学
第十五章 人的因素
附录A 实验心理学:历史回顾
附录B 统计推理:导论
附录C 统计表格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术语表
后记
4《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作者:[美]班杜拉 著,林颖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770-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页数:964
内容介绍:
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是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它标志着学习理论的参照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强调单向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倾向。在该书的序言中,班杜拉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理论“冠以‘社会’一词,意指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社会根源;冠以‘认知’一词,是认识到思维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因果归因影响”。
其次,该书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杜拉关于个体、行为、环境的交互决定的观点被学习理论家广为接纳,研究者日益重视社会性的交互影响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直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的革命。第二,班杜拉在该书中系统阐述的行为自我调节机制为其继承者齐莫曼、申克等人发展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并且全面引入课堂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与当今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道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该书中深入阐释的自我效能理论已被研究者进—步发展成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与韦纳的归因理论、卡芬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德威克、洛克等人的目标设置理论一并成为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力工具。
本书对于今日的心理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观点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体现在班杜拉所采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参照。班杜拉指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用于澄清影响个体机能发挥的基本心理机制,宏观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类发展、适应和变革的影响机制。一种好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适用于多个领域。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盖到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体育运动、商业、国际事件等诸多领域,引证的文献达3000多项。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引起那些仅仅满足于脆弱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心理学者的反思和借鉴。
书籍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第一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乾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果信息的模糊性和可变性
第四章 社会传播与创新
一、传播过程的决定因素
二、社会网络与传播流
三、创新传播后的社会效应
四、社会文化传播
第五章 预测的知识与预谋
一、内脏与情绪反应的唤醒因素
二、预谋与行为
三、推断性思维与规则的抽取
四、关于对事件的误解
第六章 诱因动机因素
一、对后果作为决定因素的解释
二、诱因功能的发展
三、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
四、诱因系统中的结构变化类型
五、变化的概括性和持久性
六、去诱因和威慑因素
七、法律约束和威慑
第七章 替代性动机因素
一、替代性奖励
二、替代性惩罚
三、运作机制
四、信息功能
五、动机功能
六、情绪功能
七、评价功能
八、通过替代性影响进行法律威慑
第八章 自我调节机制
第九章 自我效能
第十章 认知调节因素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5《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组织行为学》第九版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组织行为学
·作者:[美]赫尔雷格尔 等著,俞文钊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500-0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3月
·页数:1111
内容介绍:
《译者导言》:
“本书主要特征为时代性、新颖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作者根据21世纪的时代特点,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该着重探索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应该发展与培养的七种能力;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管理差异能力,管理道德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管理差异能力,管理道德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管理团队能力和管理变革能力。”
“由于21世纪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中要强调自我管理、团队管理。此外,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合资与跨国企业不断发展,因而跨文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而要注意提高管理多元化与管理差异的能力。西方社会同样重视道德管理,重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在我国这就是要特别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反之,通过大量的个案案例分析可归纳出相应的主题、观点与概念。”
书籍目录:
总序
中文版前言(附原文)
译者导言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预习案例:辛西娅·戴娜尔
自我管理能力
核心成分
能力:自我管理-福特公司注重能力的选拨程序
职业管理
管理沟通能力
核心成分
同管理角色的关系
能力:管理沟通-微观沟通
管理差异能力
核心成分
差异的种类
能力:管理差异-无边界行为
改变员工与客户
性别
种族与民族
年龄
管理道德能力
核心成分
道德两难困境
能力:管理道德-MONY集团的米歇尔·罗斯
跨文化管理能力
核心成分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能力:跨文化管理-中国的集体主义
管理团队能力
核心成分
个人主义与团队精神
管理变革能力
核心成分
技术力量
能力:管理变革-追求速度
学习框架
环境力量
个体过程
群体与人际关系过程
组织过程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与概念
讨论题
发展能力
能力:管理差异-对差异的态度
能力:管理沟通-美国康普的詹姆斯·哈宾
第1部分 个体过程
第2章 人格与态度
……
第3章 知觉和归因
第4章 学习和强化
第5章 工作中的激励
第6章 工作的激励:目标设置和奖赏系统
第7章 工作应激
第2部分 群体与人际关系过程
第8章 群体与团队行为
第9章 权力与政治行为
第10章 冲突与谈判
第11章 领导:基础
第12章 领导:当代发展
第13章 人际沟通
第3部分 组织过程
第14章 组织中的决策
第15章 工作设计
第16章 组织设计
第17章 组织文化
第18章 组织变革
附录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工具与技术
综合案例
作者索引
主题与组织索引
互联网上的组织索引
6《心理学导读系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作者:[美]哈克 著,白学军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4142-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页数:428
内容介绍:
《序》:
我翻阅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林崇德
《前言》: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书籍目录:
序
译者的话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所即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研究11 敲敲木头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研究14 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研究16 感谢记忆
第五章 人的发展
研究17 爱的发现
研究18 看不见≠不存在
研究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研究21 性动机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研究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研究24 认知失调
第七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研究26 你的品德如何
研究27 和心脏赛跑
研究28 个人与集体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学
研究29 这儿,谁是疯子?
研究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研究31 习得性抑郁
研究32 拥护导致行为异常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研究33 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研究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研究36 编个故事吧!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研究37 言行不一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研究40 无条件服从
7《心理学导读系列:人格心理学》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人格心理学
·作者:[美]伯格 著 陈会昌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3059-7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页数:389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主要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展开论述,并加以客观、公允、生动的分析,同时对其它分支理论、学说和流派也都有所涉及。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了解科学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全貌,并对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景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是从生活实例出发,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注意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乾自测题目,让读者测验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和评价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七章 几点结论
术语
参考文献(很不清晰)
8《心理学导读系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清晰)
·作者:[美]库恩 著,郑钢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2833-9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页数:841
内容介绍:
《致读者》:
“给我上第一门心理学课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学识、热情和智慧把我引上了主修心理学的道路。后来,我又遇到许多博学的老师,他们不断给予我新的知识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本书中,你们将听到我的声音,也将听到我的那些导师们的声音。”
--丹尼斯·库恩 (Dennis Coon)
书籍目录:
致读者
译序 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心理学
目录
前言 心理学在学习中的应用
五步阅读法和六步阅读法
优秀的学生怎样做笔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考试的技巧
第1章 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
引子 没学过心理学就不算受过完好教育
本章概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职业心理学家及其资格认定
应用篇 批判思维与科学的发展
探索篇 如何识别和批判伪心理学?
本章总结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引子 科学与常识有何区别?
本章概鉴
心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方式
自然观察
相关研究
心理学实验
安慰剂效应
临床法
调查法
研究方法小结
应用篇 如何对媒体报道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探索篇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本章总结
第3章 脑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引子 人的行为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本章概览
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
皮层下结构
大脑的潜能
内分泌系统
应用篇 如何科学地认识“左撇子”现象?
探索篇 脑成像技术与脑功能研究的进展
第4章 发展心理学(上):儿童发展
引子 为什么要研究儿童?
本章概览
天生的能力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社会性发展
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
道德发展
环境剥夺和环境丰富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应用篇 如何促进孩子的早期发展?
探索篇 遗传研究的新课题
本章总结
第5章 发展心理学(下):毕生发展
引子 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本章概览
生命的旅程
儿童期的一般性问题
儿童期的严重问题
虐待儿童
青少年期
职业选择
成年期的挑战
老年化
临终与死亡
应用篇 有效家庭教育和健康儿童培养
探索篇 临终前的新选择
本章总结
第6章 感觉
第7章 知觉
第8章 意识
第9章 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10章 记忆
第11章 认知、语言和创造力
第12章 智力
第13章 动机和情绪
第14章 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
第15章 性心理学
第16章 人格心理学
第17章 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第18章 精神病及重度心理障碍的病因
第19章 心理治疗
第20章 社会心理学(上):社会行为
第21章 社会心理学(下):态度、文化和人际关系
第22章 应用心理学
译跋 走进心理学
9《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作者:[英]A·卡米洛夫-史密斯 著,缪小春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802-6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页数:255
内容介绍:
《译者序》:
“《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是A·卡米洛夫-史密斯(Annette Karmiloff-Smith )所著的一本有关儿童认知发展问题的专著,199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在1995年获英国心理学会优秀著作奖。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获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并曾作为皮亚杰的助手之一协助皮亚杰工作。在日内瓦大学学习、工作13年以后,她离开了日内瓦,但仍继续从事正常和异常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现在,她是伦敦的儿童卫生研究所神经认知发展组的教授、主任,带领一批研究人员研究婴儿和幼儿的心理发展。她出版过6本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20篇论文,并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上做过许多次主题报告。她的一些论著已被译成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匈牙利文、希伯来文。现在我把她的《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一书从英文译成中文,奉献给中国读者。”
“虽然作者把书名定为'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但它不仅仅针对心理的模块性问题。在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她对认知发展机制的看法,内容涉及先天与后天、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等有关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她显然采取中间立场。她明确表示先天论和建构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她企图使人们相信调和先天论和建构论是可能的。她的工作是要把两者的某些方面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既包含先天论观点,又包含建构论观点的理论。”
书籍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译本序言(附原文)
第一章 认真地对待发展
第二章 儿童是一个语言学家
第三章 儿童是一个物理学家
第四章 儿童是一个数学家
第五章 儿童是一个心理学家
第六章 儿童是一个符号创造者
第七章 先天论、领域特殊性和皮亚杰的建构论
第八章 模型发展:表征重述和联结主义
第九章 总结性思考
注释
索引
参考文献
分量分解理论反映了分别知觉加工机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分量分解理论反映了分别知觉加工机制,它认为,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我们会分解它的不同特征,并且在不同的知觉模式下处理它们,例如,当我们看一只鸟时,我们会先注意它的形状,然后注意它的颜色,再注意它的大小和移动轨迹,最后注意它的声音。
写在前面: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正式启动,内心无比激动,同时也倍感压力之大。激动源于自己的喜好,压力来自于跨领域而对陌生事物的畏惧。于是决定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整理分析所学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加以总结,写在这里。当作对自己的学习的跟踪与监督,在激励自己的同时,如果有感兴趣的简友,可以一起学习、探讨,共同进步。
授课老师:田宏杰
笔记摘抄与总结:巨山
第十一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一、定义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是一个社会建构性的概念,社会文化中建构的“能力”就是在其社会文化中能够成功的那些特质。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可以反应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提前,有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保证人们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多种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的高度发展叫天才。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最基本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现出来的能力
2、按先天禀赋和后天文化依赖性:液体(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液体能力: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先天决定。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一般人20岁达到顶峰,30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源于后天的学习。
人的一生都在发展,25岁后渐缓。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任务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言语感染力、沟通能力以及调节纠纷、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4、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能力。
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5、按照构成类型: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能力可以培养吗?
Highscope项目对美国非裔学龄前儿童进行干预,经过多年追踪发现可以显著提高儿童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和情感能力。Highscope项目的干预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最近GTD里面很普遍的“Plan-Do-Review",也就是让这些孩子进行每日计划、实施和回顾。通过这样的循环,可以有效的锻炼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建立反馈,增强对计划实施的内心推动力并不断地自我完善。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任务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了二因素理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部分构成。G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量值不同。聪明与否由G的大小决定。S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第一种S只参与一种特定的能力活动。如言语能力=S1+G;社交能力=S2+G
任何一种作为能力都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素分析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能力如何发展?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原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智力包括七种平行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便构成每一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
七种因素是:词的理解、言语流畅性、记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3、吉尔福特Guilford的智力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该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内容、操作和产物。
(二)能力结构的新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八种智力成分: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学者症候群(Savant-Syndrome)
2、能力三元结构(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强调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智力: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经验成分:处理新任务的能力、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能力
情境智力(实践智力):适应、塑造、选择环境
贡献:将智力概念扩大,贴近生活实际
3、智力的PASS(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智力的PASS模型体检了脑科学对智力的影响。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
3、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第四节 情绪智力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 ——亚里士多德
一、Meyer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
(1)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性行为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情绪理解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
(4)情绪管理能力。指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恰当地进入或脱离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等。其最佳表现的形式是利用和调节所产生的情绪,而非消除或者控制情绪。
二、戈尔曼的EQ模型
(1)情绪控制力;
(2)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自我情绪觉察能力
(3)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
(4)认知他人的能力;
(5)人际交往的能力。
自我情绪觉察能力
• 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解读自己的情绪,体验到情绪的影响。
• 精确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
• 自信:掌控自身的价值及能力。
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 情绪自制力:能够克制冲动及矛盾的情绪。
• 坦诚:展现出诚实及正直的品质,值得信赖。
• 适应力:弹性强,可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或克服障碍。
• 成就动机:具备提升能力的强烈动机,追求卓越的表现。
• 执行力: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自我激励能力
• 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坚持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
人际关系觉察能力
• 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观点,积极关心他人。
• 团体意识:解读团体中的趋势、决策网络及政治运作。
• 服务:了解客户及其他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有能力加以满足。
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 领导能力:以独到的愿景来引导及激励他人。
• 影响力:能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 发展他人的能力:透过回馈及教导来提升别人的能力。
• 引发改变:能激发新的做法。
• 冲突管理:减少不同的意见,协调出共识的能力。
• 建立长期人际关系:培养及维持人脉。
• 团队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懂得团队运作模式。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仅仅是能力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能力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和行为。
1、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经验
提示:有成功的经验时,要留意感受,记住这一感受。
2、“掌控”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是一个过程。“破茧成蝶”
第五节 能力的发展和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事情。从3-13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人的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是40岁)。
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在人口总体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两头小,中间大。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大器晚成
3、能力结构的差异:有人强于想象、有人强于记忆、有人强于思维
4、能力性别的差异:女孩在言语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男孩,而在操作量表上的得分低于男孩
三、能力由先天还是后天决定(形成条件)?
1、不同观点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先天素质
• 素质: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
• 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素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和教育(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宏观环境:社会、文化)
• 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
–实践因素
• 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实践
• 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
• 实践活动越多样、分工越精细、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就越明显
<上一章 查看专题 下一章>
口服补液盐(oralrehydrationsalts,ORS) 0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经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适用。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偶联转运吸收机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Sa+-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运转、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目前有多种ORS配方。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中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 mmol/L,K+20 mmol/L,C1—80 mmol/L,,HC03—30mmol/L,葡萄糖111 mmol/L。可用NaCl 3.5g,NaHCO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310。此液中葡萄糖浓度为2%,有利于Na’和水的吸收;Na+的浓度为90mmol,/L,适用于纠正累积损失量和粪便中的电解质丢失量;含有一定量的钾和碳酸氢根,可补充钾和纠正酸中毒。ORS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在用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需适当稀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