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空语类PRO作为具有语义、语法功能而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名词成分,在管辖与约束理论和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但PRO的概念也呈现出许多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PRO一直是生成语法中重要理论――控制理论研究的焦点。随着最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它的存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近年来围绕PRO的去留问题句法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学者认为PRO的概念应该从句法上删除,也有学者坚持PRO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空语类PRO 最简方案 精简主义观点 非精简主义观点
1 引言
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Chomsky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管辖与约束理论(GB理论)的出现,空语类在生成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近二十多年来Chomsky生成语法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所谓空语类是指:“在句法、语义表达式中存在,而在音系表达式中没有音系矩阵的成分。”(徐烈炯,1988:193)也就是说,空语类是具有语法和语义功能但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名词成分。根据Chomsky的管约论,自然语言中至少有四种空语类的语素变体(Chomsky,1981:143):NP语迹、pro、PRO、wh-语迹。NP语迹和wh-语迹由移位(movement)产生,而PRO和pro则由基础生成(base generated)。其中空语类PRO由于是一个重要而热点的句法理论――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而成为句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将探讨空语
类PRO存在的依据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分析有关PRO去留的一些热点争议。
2 PRO存在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
PRO概念的提出是具有相关的理论依据的。Chomsky(1981)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如“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题元理论(Theta Theory)”,而空语类PRO的存在则与这些假设相吻合。首先,Chomsky(1981:52)提出了这样的假设:S→NP INFL VP。该假设认为任何句子(clause)都是由NP、INFL、VP三个部分组成的。INFL称为“屈折成分”,具有[+tense]二值。当INFL具有[+tense]特征时代表限定式,此时NP是一个有语音形式、有格的NP;当INFL具有[-tense]特征时代表不定式,此时NP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没有格的PRO。这一假设后来发展成为“扩充的投射原则(EPP)”,其规定每一个句子,无论是内嵌的(imbedded)还是非内嵌的(non-imbedded),无论是限定的(finite)还是非限定的(non-finite),在所有的句法平面上都要有一个主语(Chomsky,1981)。英语中的不定式分句也被看作是一个句子,应该包含一个逻辑主语,如下句:
(1) Idecided [IP PROto study syntax]
句(1)中不定式分句中没有显性的NP作主语,但句子仍然合乎语法,由此可推出其中存在着隐性的逻辑主语PRO,它没有语音内容,因而也没有语音表达。正是由于隐性主语(null subject)PRO的存在,句子才没有违反扩充的投射原则。
其次,根据Chomsky的“题元准则(Theta Criterion)”,动词必须把题元角色一一分派给句中的名词短语,如果某个题元角色不能分派出去,句子则不合语法。句(1)中不定式分句的动词study是一个二元谓词,需要分派两个题元角色,其中syntax这一显性名词短语被分派了受事题元角色,充当动词study的内部题元角色,但其外部题元角色却没有显性名词短语充当,但句子又是合乎语法的,由此可推出隐性主语PRO承担了其施事题元角色。因此,根据以上两点分析,空语类PRO的存在与Chomsky的主要理论假设相吻合,显然具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22 语义依据
“不定式隐性主语PRO存在的依据主要来自语义”(刘红,2006:50)。传统语法中表面上无主语的不定分句在语感和语义理解上均存在一个隐性逻辑主语。试看下面的例句,如果将(2a)句的不定式用(2b)句的限定式来诠译,那么不定式分句的隐性主语便浮出水面了。
(2)a I promise [_to visit him]
b I promise [I will visit him ]
23 句法依据
空语类PRO存在的句法依据也是非常明显的。其存在的句法依据之一来自谓词性名词的一致性(agreement)特征(Radford,1988:314)。在系表结构中作系动词补足成分的名词需要与其所在的句子主语保持人称、性、数的一致性。请看下例:
(3)a The students are not sure [whether he should be a candidate /�candidates]
b The student is not sure [whether PRO to be a candidate /�candidates]
(3a)中斜体部分的谓词性名词必须为单数才可以与其所在的whether分句主语he保持一致;而(3b)中斜体部分的谓词性名词处于whether分句中,显然它必须与某个成分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这个名词不能与the student保持一致,因为它们并不处于同一个句子中。由此可以推断,该名词所在的嵌入不定式分句有一个隐性主语PRO。PRO从它的的先行词the student那里获得性、数、人称等句法特征,在这里为第三人称单数。因此一致特征可以为空语类PRO的存在提供事实根据。
空语类PRO存在的另一个句法依据来自照应词的照应性特征。根据Chomsky约束理论的第一条原则,照应词在管辖范畴内受约束,即它的先行词必定在管辖范围内。试比较下例:
(4)a Bill is not sure [ whether he should vote for himself]
b Bill is not sure [whether PRO to vote for himself]
(4a)中照应词himself在其管辖范围内受先行词he的约束,因而合乎语法;而(4b)中himself的先行词不可能是唯一的显性名词Bill,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管辖范围。由此可推出himself所在的分句必然存在一个隐性名词主语作它的先行词,该隐性主语PRO回指主句主语Bill。因此,照应词的照应特征同样为PRO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句法依据。
3 PRO的问题
尽管PRO在管约理论框架下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其它语义、句法根据,并且对于相关句法理论的研究举足轻重,但随着生成语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控制研究的新理论的不断出现,PRO的存在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在GB理论中,PRO的分布是由约束理论来解释的,它被认为是一种代名词性的照应词(pronominal anaphor)。由于代名词与照应词在管辖范围上是相互对立的,因此PRO必须不受管辖(Chomsky,1986)。而在最简方案下,管辖这一概念已被取消,不能再用来解释PRO的分布问题。因此,Chomsky和Lasnik(1993)提出用格理论(Case Theory)来解释PRO的分布,认为PRO具有空格。然而只有空语类PRO被赋予空格,并且能核查/赋予空格的INFL不能核查/赋予其它格。PRO与空格似乎彼此互为存在,它们通过句法硬性规定互相得到解释(Horntein,1999,20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其次,PRO的解释也有问题。Chomsky(1981)接受了Rosenbaum(1967)提出的最短距离原则(MDP),即PRO受一个最短距离的成分统制它的名词短语的控制。然而,Manzini和Roussou(2000)指出最短距离原则怎样成为独自受驱动的原则尚不能被解释。而且一些控制结构中的PRO无法通过最短距离原则得到统一的解释。最典型的便是英语中promise类动词的控制结构。请看下例:
(5a)中PRO可以通过最短距离原则得到解释,受最近的名词短语me控制,而(5b)中的PRO却越过离它最近的名词短语me受主句主语控制,显然违背了最短距离原则,但句子却又是合乎语法的。此外,一些语言中的后控制现象(backward control)也无法通过最短距离原则得到解释,因为这种控制结构中的控制语并不成分统制空语类PRO。另外,Alboiu(2003,2004)通过对Romanian语言中的控制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语言中控制语既可以出现在主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嵌入分句中。而在控制理论中控制语必须成分统制PRO,因此该语言中的PRO也无法通过最短距离原则来解释。
由此可见,PRO的概念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中突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在句法上的分布和解释都得不到统一的说明。正因为如此,随着对跨语言现象的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句法学界围绕着PRO的去留问题进行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下文将对此进行介绍和分析。
4 PRO的去留之争议
近年来生成语法研究中关于PRO的争议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随着最简主义的出现,管辖的概念被取消,而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作为不同的表征层面也被删除(Chomsky,1995,2000等),因此PRO的存在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其中包括Martin(1996),O’Neil(1997),Wurmbrand(1998),Manzini和Roussou(1998,2000),Hornstein(1999,2001),Boeckx和Hornstein(2003),Janke(2003),Alboiu(2004),Barrie和Pittma(2004)等。他们从精简主义观点(Reductionist approach)出发主张取消PRO这一特殊的隐性成分。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如Landau(1999,2003)从非精简主义观点(Non-reductionist approach)出发,坚持捍卫PRO作为一个重要的句法成分存在的必要性。
41 精简主义观点(Reductionist approach)
对控制结构的研究持精简主义观点的学者一致认为应该取消PRO这一句法成分,但围绕控制是否涉及移位,又分为两派。Wumbrand(1998)提出的精简主义最简方法可以说是最少受争议的。她认为强制控制结构只是一种单句结构(monoclausal construction),不存在空语类PRO,也无须用移位来解释控制关系。她把下面这个句子标示为“语义控制”,主句动词选择一个VP补足成分:
Janke(2003)提出了一种不存在空语类PRO的强制控制的理论,他用约束关系来解释强制控制,认为在这种约束关系中照应性成分是不定式动词本身而不是任何空语类,并指出控制关系是通过谓词的词汇语义特征投射到词汇句法特征表达出来的。因此在他的控制理论中,没有空语类PRO,也没有任何名词短语的移位。
另外一些精简主义者则用DP移位来解释控制关系,从而取消PRO的存在。其中Manzini和Roussou(1998,2000)以及Hornstein(1999,2001)提出的控制的移位分析理论最有影响力。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把题元角色看作可接受核查的特征,而且最关键的是两者都认为一个DP可以获得多个题材元角色,这与标准的题元理论完全不同。Manzini和Roussou认为题元角色是在动词所在范畴内合并(merge)并且与一个DP相联系的体态特征。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DP只能在其格位置进行合并,因而只能出现在屈折范畴内。在其范畴内DP会吸引(attract)所有的题元角色到上一个DP。因此强制控制不再有空语类PRO,而只是被看作吸引两个题元角色,不再是一个。另外他们的理论不仅取消了强制控制结构中的空语类PRO,而且还取消了Hornstein(1999)所提出的任意控制中的空语类pro,认为在任意控制中谓词受算子C的控制,而不是受某个名词论元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anzini和Roussou的控制理论用高度统一的原则解释了不同种类的控制关系,而不需要假设任何空语类的存在。
Hornstein(1999,2001)的移位控制理论相相比较之下要保守一些,他认为DP合并到题元范畴而非屈折范畴。然而他的理论又有其新奇之处:该理论允许DP移位到论元位置,正如其移到格位置一样。Hornstein认为强制控制结构中不定式分句的主语PRO实际上是一个经移位后留下的DP语迹,是移位的DP的没有语音形式的拷贝(copy)。他取消空语类PRO是以修改标准的题元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题元角色是由动词赋予给DP的特征,题元特征能够触发移位,同一个DP可以有多个题元角色。如下例:
他认为(7a)的衍生结构为(7b)。Mary首先与动词leave合并,核查动词的题元特征,接着Mary移位到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并核查INFL的限定语特征,该位置为非格标记位置,Mary的格特征无法得到核查,它又移位到VP的标志语位置并核查动词want的外部题元特征,最后Mary提升到主句IP的标志语位置,核查INFL的限定语特征和主格特征。这一衍生过程解释了Mary是不定式分句的控制语这一事实。Hornstein认为不需要给强制控制结构假设一个具有种种特征性和规定性的空语类PRO的存在,这里的空语类只是一个DP语迹,是Mary移位后留下的拷贝。另外,他把非强制控制结构中的空语类看成是一个pro,从而彻底排除了空语类PRO在任何控制结构中存在的可能性。
42 非精简主义观点(Non-reductionist approach)
对控制结构的研究持非精简主义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dau Landau(1999,2003)认为PRO在跨语言中的强制控制结构中普遍存在,把控制与提升等同起来是一大错。他认为强制控制是主句探针(probe)和嵌入的照应性成分(anaphoric element)之间的一致操作(Agree operation)(Chomsky,2000,ect)。该照应性成分视衍生过程中具体的控制类型而定,完全控制(exhaustive control)中的照应性成分是一个空语类PRO,而部分控制(partial control)中的照应性成分则是嵌入分句的Agr。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区别则在于主句谓词是否强制性地需要一个相同的嵌入论元。Landau坚持控制的一般观点,认为PRO存在并且它与NP/DP-语迹不同,他通过对意大利语、冰岛语等其它语言中的控制现象的研究证明将控制与提升归于一体是错误的,从而质疑在最简方案中那些旨在删除空语类PRO,将其等同于NP/DP语迹的精简主义观点。总之,他认为PRO作为解释控制结构的关键成分是句法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PRO的概念在句法理论中的存在对推导控制结构的形成、解释控制关系作出了较为精确的规律性的说明。在特定的句法现象和特定的语言中,空语类PRO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的。但随着句法理论的不断发展,PRO作为生成语法中享有特殊地位,具有独特特征的成分受到越来越多句法学者的质疑。只有对各种控制类型及各语言中的控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们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观点。究竟应该保留还是摒弃空语类PRO的概念尚在激烈的争议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取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Chomsky,Noam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Foris,1981
[3]刘红空语类PRO的句法分析――兼谈PRO在汉语的几种句式中的分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50-51
[4]Radford,Andrew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1988
[5]Chomsky,Noam Barriers[M] Cambridge:MIT Press,1986
[6]Chomsky,Noam& Howard Lasnik The theory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In Noam Chomsky,The Minimalist Parameter[M] Cambridge:MIT Press,1993:13-128
[7]Hornstein,Norbert Movement and Control [J] Linguistic Inquiry,1999,(30):69-96
[8]Hornstein,NorbertMove! 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M] 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9]Rosenbaum,Peter The Grammar of English Predicate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M] Cambridge:MIT Press,1967
[10]Manzini,Rita&Anna Roussou A Minimalist Theory of A-Movement and Control [J]Lingua,2000,(110):409-447
[11]Alboiu Gabriela The Ups and Downs of Obligatory Control [J] presented at the North American Syntax Conference,May2-4,2003:1-14
[12]Alboiu Gabriela Shared Arguments in Control [J] 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4,(22):53-74
[13]Chomsky,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MIT Press,1995
[14]Chomsky,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In Martin,RDMichaels,&Juan Uriagereka(eds) Step by Step: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MIT Press,200089-147
[15]Martin,Roger A Minimalist Theory of PRO and Control[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Storrs,1996
[16]O’Neil Means of Control:Deriving the Properties of PRO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D] Doctoral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7
[17]Wurmbrand,Suzanne Infinitives[D] 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98
[18]Manzini,Rita&Anna Roussou A Minimalist Theory of A-Movement and Control [J]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orking Papers,vol11,1998
[19]Boeckx,Cedric&Norbert Hornstein Reply to “ Control is Not Movement”[J] Linguistic Inquiry,200334,(2):269-280
[20]Janke Vikki A PRO-less Theory of Control [J] Working Papers at the 6th Durhan Postgraduate Conference in Linguistics,2003214-242
[21]Barrie,Michael& Christine,M Pittman Partial Control and The Movement towards Movement [J] 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4,(22):75-92
[22]Landau,Idan Elements of Control [D] 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99
[23]Landau,Idan Movement out of Control [J] Lingusitc Inquiry,200334,(3):471-4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肯定有危害啊,烟嘧磺隆是玉米田苗后除草剂的常规成分,其持效期较长,在苗前使用,等到玉米幼苗出土,很多选择性除草剂的选择远离并不是该药剂成分对玉米无害,而是玉米能分泌降解酶降解毒性,由于幼苗敏感,分泌降解能力不足,必然会抑制生长甚至死亡,同时玉米田苗后除草剂通常含有其他成分,特别是一些隐性成分的持效期很长,注意看玉米田苗后除草剂的包装说明,通常都要求2-4叶期以后使用,就是避免幼苗受害啊
是的,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百草枯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根据农业农村部第269号公告,百草枯母药生产企业生产的百草枯产品只能用于出口,不得在境内销售。
通知要求,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非法经营百草枯产品的行为。要加强对敌草快、草甘膦、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产品的监督抽查,重点抽查是否非法添加了百草枯隐性成分,一旦发现非法添加行为要追溯求源,及时追查其进货来源和生产源头,坚决依法打击非法添加百草枯隐性成分的行为。
扩展资料
中国百草枯之父感到惭愧:
百草枯是农药,它是用来农业除草的,不是用来喝的,为了不让人喝它,原本可以无色无味的百草枯,被染成了难看的墨绿色,一看就不是喝的东西。此外,加入了臭味剂,让人闻起来就很恶心。还加入了催吐剂,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体呕吐。
百草枯之父李德军说:“百草枯我感觉是很得意的一个作品,是我一生,是我科学研究工作里边最得意的一个作品,当然其他成果也有,但是这个成果是我最得意的,我没想到这么得意的作品上面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瑕疵,让我感觉到,说得不好听点叫有一种负罪感,我感觉到这做的什么事啊,我对这个问题我很惭愧。”
中国网-百草枯产品被令不得在境内销售
除草剂尽量不与其他农药混用,最好有1-2周以上的间隔期,有些甚至需要更长的间隔期,尤其是目前许多厂家的玉米田除草剂大都含有隐性成分,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混用,以免造成药害,许多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注意事项都注明了不与有机磷农药混用的。其实说不与有机磷农药混用主要是针对用了除草剂后又想使用杀虫剂的,比如像甲拌磷(拌种用)、三唑磷这些就是有机磷农药,氮肥使用也要注意;现在国内许多厂家(甚至包括一些上市公司)生产的杀虫剂又想降低成本,又想做好效果,通常会加入一些高毒的隐性成分,甚至经销商和零售商都不一定清楚,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混用很容易造成药害
很好。有隐性成分33克兑水15公斤,草7天菜3天见效。京博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省重点农药生产企业、国家火炬计划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集农药合成、制剂加工、市场营销、科研开发于一体,以“打造环境友好农药、医药原料药及化工中间体生产制造基地”为总体战略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