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带回了1731克月岩,这些月球土壤样本已经移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未来将由月球样品实验室将开展存储、分析和研究工作。
从11月24日凌晨发射,12月17日打道回府,总共耗时23天,转眼间月壤就从月球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火山麓被带回到了地球,实在是感叹科学的神奇!在这月壤带回之际,很多朋友也想起了当年美国赠予中国的一克月岩!
为推动中美尽快建交,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到访中国。为表诚意,布热津斯基随身携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克重的月岩标本,这块月岩被浇铸在了有机玻璃内部!这块月岩到底是不是真的,又是从月球哪个位置采集的,没有人告诉我们,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05克月岩。北京天文馆供图
美国人的登月是真的吗?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他们在月面停留了21小时36分钟20秒,带回了大约2155千克月岩,但坊间传闻NASA并未去过月球,至于登月直播,那不过是在地面摄影棚里拍摄的!
关于这个问题,NASA早期也回应过,但实在架不住网友们的反复追问,最后干脆啥都不说,不过在登月50周年之际,NASA在月球的轨道勘测飞行器LRO,专门拍摄了阿波罗11号登月痕迹的照片,并且通过3D月面地形还原,制作了一份非常精细的登月痕迹地形图!
片段1:阿波罗11号各部分废弃月面的设备分布
片段2:阿波罗11号登月地周围地形图
其实对于登月阴谋论者来说,这个宣传片因为出自NASA,可信度不高!并且在中国嫦娥三号和四号登月后发挥的黄黄的月面照片后,NASA登月造假论再次发酵,而阴谋论者推崇中国登月事实就是的态度,肯定了中国人登月的成果!
月岩到底是真是假?
当年中国拿到了月岩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议,转交给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分析,而欧阳自远则被紧急调动主持了月壤研究工作!这位后来被称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老本行是天体化学行业,所以基本是专业对口!
研究小组小心翼翼的取出05克作为研究,另外05克则交给北京天文馆予以保存展出!这05克石头,研究小组从非破坏性研究到破坏性研究,从石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矿物质、位于月球上向阳面还是背阳面等方面着手分析月岩,关于这05克月岩,小组总共发表了14篇论文,并且小组已经搞清楚了这颗黄豆大的月岩来自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登月飞船的宇航员采自月球澄海东南着陆区的样品,属于高钛月海玄武岩!
NASA了解到欧阳自远小组发表的研究结果,也是震惊到目瞪口呆,中国人还有这本事,居然根据05克月岩搞清楚了美国人是哪次采样,从哪里采样!这有多难?简单了说就是你从某地旅游带回一块石头,然后我告诉你采石头的地方是哪里!
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岩,有可能和美国的差异很大吗?地球上的岩石成分其实差异也蛮大的,比如矿石和一般的玄武岩或者花岗岩等,差异就特别大,比如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浆岩,它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等,其中二氧化硅占45-50%左右!花岗岩则是深层的酸性的岩浆岩,二氧化硅占比大于65%!
我国航天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体现航天工作者的智慧和技术突破。当我们开始研究载人火箭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嫦娥五号会把月球样本带回国。人们之所以会发展月球探索计划,是因为月球表面上的环境可以是地球人类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月球样品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航天研究员通过月球样本研究可以还原月球真实环境和月球上存在的资源。当人们研究了月球样本之后,人们就可以对月球的真实环境做大胆的推测和还原。
第一个价值:还原月球最真实的状态和环境除了地球环境之外,人们还需要研究不同星球的内部环境和成分构造。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体,月球样本自然会成为航天工作人员研究的目标。月球样本包含月球土壤,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月球土壤还原月球最真实的环境和月球最真实的土质。并且工作人员通过研究月球样本,还可以研究和分析月球没有出现生命的原因。
第二个价值:探索月球内部的矿产资源虽说每一个星球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气候环境截然不同,但并非只有地球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也许在我们不了解的星球上也会存在大量的矿产资源,如果人类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那么这些矿产资源将会缓解地球正在消耗的资源。我们只有拿到月球样本,我们才可能研究月球隐藏着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月球环境和地球环境截然不同,这也意味着月球很有可能产生大量的矿产资源。
综上所述,我认为月球样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了月球样本的成分值得被工作人员研究之外,月球样本含有的各种元素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一晃眼,2020年又快到年底了,时间过得真是快。进入11月份,我国航天还有一个压轴大戏,那就是世界瞩目的“嫦娥五号”即将要发射,不但是我国首次进行月球取样返回,也将是21世纪世界上首个完成月球取样并返回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月球取样返回的项目,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俄进行的月球取样返回有什么不同和亮点呢?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月球取样回来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第一次都是无人取样不同的是,他是直接有人取样。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并从月球上取回了 2155千克 月球标本 。
阿波罗十一号在月球上的着陆点是宁静海,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是这里比较平坦,对于飞船降落和舱外活动比较方便。除了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外,第二位宇航员奥尔德林也很快踏上月球表面。两人在月球上活动了25小时,除了使用铲子和带有爪的探杆进行了岩石标本收集,还用钻杆取得了两根岩芯。
由于是人类首次登上地外星球并取回样本,为防止从月球可能带回未知病原体,阿波罗11号的乘员在返回地球后就进行了3周的隔离,主要是进行月球物质回收和检疫,防止宇航员们带回天外微生物。从阿波罗十一号到十七号,美国总共成功登陆月球6次,先后从月球上取样回来382kg物质。
由于“月球15号”自动取样探测器的失败,使得前苏联想抢在“阿波罗十一号”前从月球上带回标本的愿望落空。不过前苏联并没放弃,1970年9月24日,“月球16号”终于成功地从月球上取回了101g样本,也使得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个从成功从月球上无人取样回来的国家。
“月球16号”成功降落月球表面,选择好合适的位置后,着陆器携带的月球采集系统长09米的钻臂便开始工作。在7分钟的时间内,钻头就钻进35cm深度,并成功取得约101g样本,该样本成分主要是月海玄武岩。前苏联前后成功地进行了3次月球无人取样返回,总共取回了301g月球样本,后面两次为“月球20号”、“月球24号”探测器。
计划在2020年11月下旬发射的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这不但是中国首次进行月球取样返回,也将是世界第三个国家进行月球取样返回,预计将从月球上取回2kg左右的样本。
根据此前公开消息,“嫦娥五号”的发射重量达到82吨,超过前苏联的“月球16号”的56吨,主要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预计将降落在月球正面的吕姆克山脉。由于月球表面样本受到宇宙辐射影响大,所以样品一般都是钻到月球内部进行采集。“嫦娥五号”的采样机械臂采样范围大、操作精度高,而且可以钻进月球下2米获取样本!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探月、取样返回到载人登上月球,下一个人类的目标将是“驻月”!我国探月工程结束后,载人登月任务将被提上议程,星辰大海的第一站,月球!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由于太阳风离子注入物体暴露表面的深度一般小于02μm,因此这些稀有气体在细粒月壤中平均含量最高,有些月壤细粒粉末中稀有气体含量高达01~1cm3/g(标准状态下),相当于1019~1020原子/cm3。在整个月球演化史中,由于外来物体对月球表面的频繁撞击,月壤物质几乎完全混合,在深达数米的月壤中这些稀有气体的含量较均匀。
在月壤的稀有气体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氦3。因为,相比目前正加速发展的利用氘和氚反应的热核聚变装置来说,用氘和氦3来进行核聚变反应具有比用氘和氚作燃料有更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反应产生的能量更大;(2)传统的氚核反应过程中,伴随核聚变能的产生,要产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而这些中子能够对核反应装置产生广泛的放射性损伤;若用氦3作为反应物,则主要产生高能质子而不是中子,对环境保护更为有利;(3)氚本身具有放射性,而氦3则没有。
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对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能源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由于月壤中氦3的含量较为稳定,只要能够精确探测月壤的厚度,就可以估算出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以“阿波罗”和“月球”探测器的实测结果为参考标准计算,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500万吨。而地球上天然气可提取的氦3是非常少的,只有15~20吨。
月海玄武岩中的钛、铁等资源
克里普岩与稀土元素、钍、铀等资源 (克里普岩(KREEP)是高地三大岩石类型之一,因富含K(钾)、REE(稀土元素)和P(磷)而得名)
此外,月球还蕴藏有丰富的铬、镍、钾、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资源
月亮的主要成分是岩石!!
在明月夜,如果你一边走路一边注意月亮的话,会发现,月亮在跟着你走。这是因为我们的视野有一定的限度。
我们前进的时侯,近在身旁的事物很快因我们走过而在视野里消失,可是比较远些的事物,因为在视野里占的地位较小,移动得比较迟缓,所以消失得慢些。再有,晚上的景物较暗,模糊不清。月亮离我们约有38万千米,因此,在明月夜,月亮成了唯一不会在我们视野里迅速消失的东西,它也就好像是一直在跟随着我们走一样。
月亮走,是因人的心情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会感觉到月亮走的只有在人的心情比较好或是比较情绪化的时候,才会觉得月亮也在走心情高兴得人会觉得更加的高兴,心情烦躁的人也会因此而更加烦躁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扩展资料
月球诞生: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对月球的起源,历史上大致有三大派。而后期则在各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结果而新形成了“大碰撞说”。
1、分裂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极其古老,全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介于30--42亿年之间,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只限于个别地区出露的38亿年的古老变质岩,而太平洋洋底岩石的年龄极其年轻,完全与“分裂说”的理论相违背。
2、俘获说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
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3、同源说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几乎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事实的挑战。
通过对“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差别很大,人们发现月球的岩石也要比地球的岩石古老得多。
-月球
人民网-最新估测:月球拥有451亿年漫长历史
截至2023年7月24日没有发现。对于月球的探测和研究主要是通过无人探测器和宇航员登月任务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月球含有某些金属元素,但关于铬金属的存在与否截至2023年7月24日尚无确凿的证据,月球样本返回任务,如苏联的月球样本返回任务和中国的嫦娥五号任务,采集了一些月球表面的样本,这些样本经过分析可以提供有关月球成分的信息,但截至2023年7月24日尚未有关于铬金属的具体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之一,它是一个无生命的岩石球体,直径为3474公里,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月球的表面被坑洞和山脉所覆盖,没有大气层和液态水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