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护肤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凸显一个人整体的气质,补水和保湿是我们每天都要完成的护肤工作,很多人都喜欢用天然的护肤品,但是我们不可以盲目的相信所谓的纯天然,以下是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赶紧学起来吧!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1一、植物不等于温和或安全
为什么纯植物、天然听起来那么有吸引力?因为“植物更温和,不刺激”——近几十年来最“红”的美容谎言!
植物无刺激?恰恰相反,植物是最大的致敏源之一。每年单因“花粉过敏”致病的人,远多于“脏空气过敏”、“化学污染过敏”。对于植物的偏好甚至崇拜,多来自传统草药学和各种“经世古方”,正如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温和调理,见效缓慢……然而,不要忘记,历史上有过“手到病除”的神医,也不乏“一剂致命”的虎狼药。古老的草药为什么不再能快速地治愈疾病,并非因为它们真的都那么“温和”,除了原料品种、制作方法的误差或改变,还有可能在于“彼时药”未必能医“现时病”(疾病也会进化和变异)。
许多植物带毒,某些剧毒植物的成分或作用机理太过复杂,至今仍是人类无法解开的谜。有趣的是,不少对利于皮肤的植物成分,其作用原理也尚未完全明确。听起来很不靠谱?“复杂”和“多样”本就是大自然的特性。
所以说,含有植物的保养品,其安全性不见得比其他保养品更高,也未必见效缓慢。所谓“植物保养”或“天然保养”,指在传统的基础保养品配方中,尽可能地加入植物萃取成分,而“有机保养品”则意味所选取的大部分植物原料,经过有机认证——这一切,仅表明“原料来源”,最多说明生产制造过程比较环保,与“护肤效果”没有绝对关系。
至于无效果或有刺激的产品,既不是在“慢慢调理你的皮肤”,也非“含有人工添加”, 更多的原因在于:
1、它们不适合你;
2、某些皮肤问题根本无法靠外涂解决。
二、天然成分也是化学物质
有些打着“天然”旗号的品牌,喜欢在产品中加入些许花瓣或草叶,显得漂亮可爱,但你把原片花瓣贴脸上,会有丝毫反应么?“植物成分”和“纯植物”是两个概念,前者指“提取自植物的活性物质”,后者就是干贴在脸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花瓣树叶。也许有人说,一些植物的汁液确有护肤的效果,但那也因为其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发挥了效用。现代生物科技,正是在努力分析研究并尽量精确地分离出“自然成分”中切实有效的“化学物质”并加以利用。
三、100%纯天然高效保养品尚未问世
一瓶面霜中含有什么?水、油、溶于水的物质、溶于油的物质……如何让它们相互融合并保持性状稳定还能被皮肤吸收,就需要各种成分的参与配搭以及一系列制作工序的介入。
也许你听说过“乳化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在被这些名词吓跑前,必须先明确两点:首先,既然是制作“护肤品”,就不该有哪类物质对皮肤“特别坏”;其次,所有物质既可能源自“天然”,也可能出自“人造”。
为什么选择植物?既然某些成分已经天然存在且相对获取方便,何必再辛苦人工合成?为什么不选植物?某些天然物质实在过于“桀骜不驯”,并非现在的技术可以完美控制,或许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缺点也同样明显并难以克服,这时,就不得不忍痛割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天然防腐剂”:它们有的因气味不佳,有的因持续作用时间太短,有的因难以与其他成分融合,有的因获取成本过高而无法很好地替代目前通用的防腐剂。另外一些植物含量极高的保养品,容易出现水油分层、颜色质地改变等问题——往往是天然稳定剂出问题了。
天然成分的品质、产量,往往受产地和天气的影响较大,无法像人工成分那样稳定。“南橘北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只看“天然”,而不问清其中的是“橘”还是“枳”,对皮肤也没有太大好处。但若“橘”和“枳”之间的成本相差很大,选择哪种,就又要完全看品牌商家的“良心”和对品质的追求了,普通人并无法识别。
迄今为止,除了极简单的原料性产物如整瓶橄榄油、矿泉水,市面上并没有出现一个复杂、稳定又高效的配方,能够百分之百用到纯天然物质而彻底摒弃人工合成。不过,就算有这么一件产品出现,除了满足“天然控”的心理需求,倒也没太多额外的美肤奇效。
四、“小清新”也会“重口味”
本来,“天然”、“植物”指的是材料来源,“高科技”则指制作手段,之间并没有冲突。但在一些彻底的“自然派”眼里,只有自己动手,才算得上“反璞归真”:有机蔬菜、水果、蜂蜜、奶制品、动植物油、花卉、粮食、统统无农药无有害添加,材正料鲜,直接榨汁磨粉调和后,就往皮肤上抹……这样的'DIY,我们并不赞成:不仅无效,其“成品”还可能对皮肤过于“重口味”,反造成刺激和伤害。
美容制造领域不崇尚“复古”。现代天然化妆品制作的最大进步之处,在于原料中天然活性物质的选取、分离、提纯并与其他物质的合理配搭,这绝非普通人在厨房中根据“家传秘方”就能轻易制作出来。当然,有品牌喜爱这样富有传奇的故事,甚至会把植物成分学家们塑造成上绝壁采雪莲,深渊割海藻的冒险英雄,然而浪漫背后,其实只有“冷冰冰”的原料供应商以及“枯燥”的配方实验作为支撑。
科学看待护肤品中的天然成份2化妆品中的天然成分和化学成分,究竟谁更安全
商家噱头有时会误导消费者
我们用两款产品举一个例子:
A产品:100%天然玫瑰精油
B产品:芳樟醇、芳樟醇甲酸酯、β-香茅醇、香茅醇甲酸酯、香茅醇乙酸酯、牻牛儿醇、牦牛儿酸甲酸酯、牻牛儿醇乙酸酯、苯乙醇、3-甲基-1-丁醇反式-β-罗勒烯、十五烷、2-十三烷酮、1-戊醇、1-乙醇、3-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3-乙烯酯、苯甲醇、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脂等。
(玫瑰精油示意图)
你会选择哪款产品?
实际上,AB两款产品都是同样的产物,玫瑰精油就是那一堆化学成分的合成。
但是普通消费更容易被一些打着“天然成分”卖点公司忽悠,从而选择A产品。
科学的态度有助于消费安全
普通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应该要意识到那一长串的化学名称并不可怕。
(化学成分水分子示意图)
要注意的是一些某些商城模糊的概念是否真的有效。
例如“天然成分”、“益护因子”、“透亮颗粒”等,完全就是商家自己创造的词汇,当然是自己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
标注相关实际的化学成分,比如“维生素A、B”、“视黄醇”、“乙醇”等等才是更正规的。
问题一:什么是自然水 自然水
1)雪水
大气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家庭的排烟、强国原子弹、氢弹试生成的放射性物质,已被严重污染。雪看起来很白,落下来的过程中却已与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化学成分、无机矿物质等物质融合。将雪接在干净的碗中,等雪融化便会发现无数的脏东西沉在碗底。我们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将融化的雪水作为食水饮用了。
2)雨水
和雪水一样,在落到地面的过程中通过充满烟、尘、细菌、化学成分、无机矿物质放射性元素的大气层,也受到上述物质的污染,变成了酸雨。
3)硬水
硬水里包含着石灰盐、钙、镁、铁、铜、锡、硝酸盐、氯化盐、纳、细菌、病毒、等化学成分和其他许多有害的无机物与化学物质。我们饮用的食水、开水、以及瓶装水,大部分是硬水。
4)软水
软水指的是从水库、湖水、江河中取用的水,它相对于硬水来说有所软化。
5)矿泉水
矿泉水是在公认的有治疗效果的矿泉中取的水。之所以矿泉水被公认为有治疗效果,是因为它可以排出人体内的异物,排出超额的无机化合物。
问题二:自来水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化学物质 自来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氯离子,用漂白粉(氯化钠、次氯化钠)消毒时候留下的,还有一些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还有一些硫酸盐等微量的矿物质。自来水烧开后,大部分镁离子、钙离子变为沉淀(水垢)。
问题三:大自然中水的成分?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在约有32种关于水的形成的学说。这里简述几种主要学说。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前的初始物质中存在一种H2O分子的原始星云,类似于现在平均含水05%的陨石,地球形成后降到地球上,从而使地球上有了水。 另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才有形成水的原始元素(氢和氧)。氢与氧在适宜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羟基(OH)。羟基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水(H2O)。 荷兰的天文学家奥特认为,地球上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这颗行星的内部的岩石圈的上地幔。岩石圈的物质一半是由硅组成,其中硅酸盐和水分。这些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条件下(如火山爆发)脱水,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美国学者肯尼迪等认为岩石在熔化中完全混合时,含有硅酸盐75%,含水25%。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频繁,从而加快了地球水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球的水还在增加。在研究中,有资料表明,大洋面近1000年内上升了13m。不过近几十年海洋水面快速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
问题四:自然有机物中的结构水与成分水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一个概念结构水是在化合物内部、成分水属于在化合物之外
问题五:水的成分是什么? H2O
问题六:水由什么成分组成谁可以告诉我水是什么成分组成的 h2o2个氢分子+一个水分子
自然界中的矿物是以固定的成分存在,是因为它们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组成的。这些比例和方式是由矿物晶体的结构和化学键决定的。
在自然界中,矿物通常是在地球上的地壳或地幔中形成的,它们是由原子和分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的晶体。这些晶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化学键,导致它们的成分和比例是固定的。
例如,萤石是一种含有钙和氟的矿物,其化学式为CaF2。它的晶体结构由钙离子和氟离子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同样,重晶石是一种含有钡和硫酸根离子的矿物,其化学式为BaSO4。它的晶体结构也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
因此,自然界中的矿物是由一定比例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晶体,这些比例和方式是由晶体的结构和化学键决定的,使得它们的成分是固定的。
C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它的自然属性,即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能量,并从属于地理环境;另一个是它的经济属性,即是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至于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不排除它将来成为资源的可能性。选项A只说明了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它的经济属性,是不确切的。(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但自然环境的概念范围要大于自然资源,不能说“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故B错。(3)严格地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环境;资源环境只有相似的地区,没有完全相同的地区。选项C是对的。(4)自然资源按性质分类,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而可再生资源并不等于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一切自然资源的蕴藏量都是有限的。即使是过去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水也是一样,如果处理不善或使用不当,也会招致匮乏的危机。故选项D是错的。
8111 各类地质体中的有机质
地质体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各种生物有机质,少部分是岩石中残存的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物。生物体和有机物质主要由C、O、H、N等几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有突出作用。由于组成有机物的元素以碳、氢为主,可将有机化合物看成是碳氢化合物和它们的衍生物。与无机化合物不同,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均由含有高达10万个原子的大而复杂的分子所组成。这些分子内部具有很强的共价键,而分子间以相对弱的分子键相连接,有机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归因于碳原子的键性。
自然界中组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质一般可划分为五类:①蛋白质;②脂类(脂肪);③碳水化合物;④色素;⑤木质素。还有少量其他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成分见表81。它们的结构、性质和分布简介如下:
表81 各种有机质的主要化学组成
(1)氨基酸。氨基酸类的一般结构见图81,其中R代表C、O、H和N原子的各种结合体。氨基酸类具有高分子量,它们的结合即构成蛋白质。生物死亡后,蛋白氨基酸保存于遗骸、贝壳和沉积物中。土壤中含氨基酸02 mg/g,海水中为01 mg/L;现代沉积物中达05 mg/g。在古代沉积岩中,贝壳等化石硬体和硅质岩类中氨基酸保存最好,古氨基酸部分与非蛋白质聚合物结合成腐殖质;部分呈吸附状态存在。
(2)脂类。脂类指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乙醚和苯)的一类物质。它们在生物机体中起储存能量的作用,俗称脂肪。脂肪分解生成脂肪酸(RCOOH)。土壤、泥炭、沉积物、岩石和天然水体中均含有脂肪酸,海水中含量可达700 mg/L。脂肪酸与其他脂类可聚合成聚酯类。脂类可转化成沉积物中的沥青类,也可结合到腐殖质或干酪根中。接近脂类的植物胶质、树脂和烃,统称为泛脂类。植物胶质很稳定,成为化石的植物胶质有如琥珀。烃在生物体中通常少于n·10-7,但在某些浮游生物中含量较高。土壤和泥炭中含量一般为n·10-5(干沉积物)。
(3)碳水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碳水化合物起着提供食物和能源的作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溶于水,成为速效的能源。多数碳水化合物具有 Cx(H2O)型的分子式(图 81),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均属可提供能源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糖在湖水、海水中的含量达002 mg/L;在腐泥煤中,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 40%;在古代沉积岩中,它们存在于高聚糖中或吸附在矿物质上,但含量不会超过06 mg/g;氨基糖在土壤和现代沉积中的含量达1 mg/g,在古代沉积岩中达01 mg/g。
图81 几种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4)色素及其衍生物。植物、动物和沉积物中的色素有:叶绿素色素——叶绿素和卟啉;叶红素——橙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统称;黄素脘、**素等。沉积岩中存在的主要是色素的稳定形式,即金属卟啉。部分色素结合于干酪根内。叶绿素的结构见图81。
(5)木质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之一,总成分与碳水化合物类似。木质素的结构单位由很强的键相联结,因此木质素有很强的抗化学处理与抗腐烂性。
(6)腐殖酸与干酪根。有机质分解后形成腐殖质(极复杂的高分子量化合物的混合物),腐殖酸是腐殖质中能溶于碱溶液的部分。干酪根是沉淀物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性有机质,一般占沉积有机质的 95%以上。干酪根按其母质和性质可以划分为三类:①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动物与低等植物遗体组成,是富含脂类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w(H)/w(C)值高;②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高等植物遗体组成,富含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产物,w(H)/w(C)值低;③腐殖-腐泥型干酪根,为上述两类干酪根的过渡型。
在宇宙天体和前寒武纪岩石中已发现大量有机化合物。如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碳质球粒陨石中已鉴定出52种氨基酸,还发现了烃类、杂环化合物和脂肪酸等;我国吉林普通球粒陨石中鉴定出了正烷烃、植烷、姥鲛烷、钒卟啉、镍卟啉等;月岩中也发现了氨基酸、卟啉和类卟啉等。在10亿~30亿年前的岩石中也已发现包括有生物意义的许多有机化合物。在生命出现以前的有机化合物,一般认为它们是由CH4、H2O、CO2和NH3等无机化合物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合成的,它们是生命起源的必要基础。
8112 环境中的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是地球表面分布很广的天然物质,它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以及海洋中。腐殖物质分子量的范围可从几百到几万,是无定形的、褐色或者黑色的、亲水的、酸性的高分子物质。它的存在不仅能改变环境的物理性质,使营养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易于传递和有效地被生物吸收,而且有强烈的吸附能力,能与金属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对金属元素和人为释放的污染物质在地表的迁移和富集有重要意义。
81121 腐殖质的组成与分类
腐殖酸的分子式被认为是:C68H53O4OCH3(OH)4(COOH4)(Swain,1979)。按照腐殖物质在碱和酸中的溶解度,通常又被分为:①胡敏素(humin,亦称富啡酸,fulvic acid),不溶于碱溶液而能溶于乙酰溴;②胡敏酸(humin acid),在碱提取液中能被无机酸(盐酸和硫酸)沉淀的那一部分;③富里酸(fulvic acid)为碱提取液用酸处理后留在溶液中的部分。后两者总称腐殖酸。
腐殖酸成分的变化是由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聚合程度和成熟度等引起的。海相和湖相沉积的腐殖酸主要来自藻类,其中氢和氮的含量一般偏高,而碳的含量偏低;泥炭和煤源于高等植物,腐殖酸中碳的含量较高,并且随泥炭—褐煤—烟煤的演变序列碳含量递增,氧含量则递减;土壤腐殖酸的碳和氮含量都比较高。一般富里酸中碳含量小于或等于52%,氧含量大于40%;胡敏酸碳含量高于52%,氧小于40%(张长年等,1993)(表82)。腐殖酸的分子量变化很大,这是复合有机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表82 腐殖酸中元素组成的变化幅度
81122 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腐殖酸通常呈黑色、棕色、**胶体状态,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吸水性。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有:
(1)胶体性质。腐殖酸的表面积大、粘度较高、吸附能力强。在溶于碱液之前先发生胶溶作用。在浓度低时成真溶液,透光,能通过半渗透膜,可以长期保存而不被氯化钠所凝聚。腐殖酸由极小的球状微粒组成(0008~001 μm),球间有小链连接,构成完整的网,并保持特有的疏松结构。在腐殖酸钠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之后,常引起胶质聚凝作用。当腐殖酸与铁、铜、铝等元素作用时,将形成腐殖酸络合物及腐殖酸盐类,在其中由于铁进入了络合物的内圈,不再发生进一步的交换作用,而铝等元素一部分进入内部,一部分留在外围,留在外围的就具有置换能力。虽然腐殖酸中吸附的铁、铝等金属含量很高,但通常它们的吸收容量并未完全饱和,还有能力吸附环境中的钾、钠及其他活动性阳离子。含少量铁、铝的腐殖酸络合物能在较广的pH值范围溶解和活动,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据统计,每克富里酸能吸收250 mg的铁和140 mg的铝,而每克胡敏酸仅能吸收50~150 mg的铁和27~55 mg的铝。王恩德等(1993)用安徽铜陵含铜硫化物矿石中提取的腐殖酸,从中分离出胡敏酸和富里酸,实验研究了这两种酸对金和银的溶解、吸附和迁移能力,结果表明:胡敏酸的吸附能力极强,对金属元素的吸附率达98%以上,而且不受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其他物质如针铁矿、高岭土等胶体的吸附率也很高,对金属元素在风化壳和氧化带中的聚集能起重要作用(表83)。
(2)有明显的酸性。腐殖酸中含有羧基、酚羧基等酸性基团,是一种酸性溶液,pH值为3~4。胡敏酸与富里酸中酚羧基含量相似,但富里酸中羧基比胡敏酸大2~4倍,因而富里酸对金属的溶解能力强于胡敏酸。腐殖酸的酸性表现为:①能和苛性钠、氢氧化钠等中和生成盐;②能和金属铁作用释放出氢;③能分解碳酸盐、磷酸盐、醋酸盐和硅酸盐,使这些酸游离出来;④能和醇作用生成酯。特有的一些官能团,如羟基、酶羟基等的氢能游离出来进行置换反应,酸性强弱决定于能游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
表83 胡敏酸及其他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
(3)亲水性。腐殖酸的亲水程度取决于缩合程度。缩合程度低者(如富里酸)有胶溶倾向,对电解质有较高的稳定性,有较大的迁移能力;缩合程度较高的胡敏酸,只要加入少量电解质(如5m mol的CaCl2)就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约占土壤中有机质总量的80%~90%,并且多集中在细粒(<l μm的粘土矿物)组分中。但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腐殖酸的含量是不一样的。
8113 水体中有机质的存在形式、组成与分布
(1)有机质的存在形式。水体中有机质的存在形式分为溶解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两类。溶解有机质包括真溶液和胶体溶液,颗粒有机质指粒径大于045 μ的有机物质。
(2)有机质的组成与分布。天然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和结构都十分复杂,通常只能用一些综合参数,如总有机碳、总有机氮、溶解有机碳、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颗粒有机碳等,来估计水中有机质的量。海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见表84。水中腐殖质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容易与Ca2+、Mg2+
表84 海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平均含量(微克碳/升)
等离子一起凝聚沉淀。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浓度是不同的:表层海水里浓度最高,200 m水深以下,颗粒有机碳含量常低于50毫克碳/升。颗粒有机碳常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切斯特等(1975)对不同洋区表层颗粒物(包括颗粒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的分配进行过研究(表85):与海洋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相比,Mn、Co、V主要存在于陆源物质和自生沉积中;Pb、Zn主要分布在浮游生物中;Cu和Ba在三者中都有分配。颗粒物在金属元素迁移和聚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表85 海洋表层颗粒物中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