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锈俗称铜绿,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颜色翠绿。
物理性质
Cu2(OH)2CO3:一种草绿色的单斜系结晶纤维状的团状物,或深绿色的粉状物。由溶液中所得沉淀物初显绿色,放置后在溶液中变成暗绿色,它不溶于水,溶于酸。也溶于氰化物、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而形成铜的络合物。Cu(OH)2CO3:深天蓝色很亮的单斜系晶体,或紧密的结晶团状物。它不溶于水,溶于氨水和热而浓的碳酸氢钠溶液而成蓝色。
化学品名称: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和2Cu(OH)2CO3)
其实这个青铜爵的造型和纹路还是很符合周朝青铜爵的一贯样式的,可以参看我在下面附的一张图,这是经考证的西周青铜爵,已经经过去铜锈处理。
不过铜锈的颜色比较不真实。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青铜器的金属铜、锡、铅等金属成分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盐类,颜色多以绿、蓝为主。保存较完好的铜器表面锈蚀较轻,一般会有如“黑漆古”或“水银皮”等氧化膜层,这些层膜同样是铜器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
如果是古铜爵,那么其锈蚀应该有明显的层次,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锈土结合层、主体锈层、地子锈层。锈土结合层上常见铜器锈蚀与地下环境中的附着物,如泥土或炭化后的草木屑等;在锈土结合层的下面有一层绿色或蓝色的结晶锈就是主体锈层;在主体锈层以下就是紧贴铜器的黑或红褐色的氧化膜层,即地子锈层。这3层锈蚀次序分明、排列合理,有的古铜器没有锈土结合层,但不能没有主体锈层和地子锈层。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楼主的这个青铜爵,确实看不出层次感来。
专家提供的鉴定方法如下:
1 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对于古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用这种方法鉴定也很有效。
2 在鉴定铜器的锈蚀时,最好取一些试样下来,用高温热针烧灼,或将试样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用树脂或胶水制造的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味或烧塑料味等刺鼻的气味。放大镜观察,被热针烫过的部位,会发现那些胶状物被熔化后又凝固,根据热针的形状形成一个半圆槽。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在高温下它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酸味儿或其他异味。
3 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4 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抛光,也有用抛光玉器的滚筒机械抛光。这类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干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使其表面发热后,嗅其味道,有些伪锈会发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胶水等异味。
5 用珠宝鉴定中的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来鉴定铜锈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铜锈在滤镜下都不会变色。用那些绿色、蓝色的化学颜料做的各种伪锈,在滤色镜下多数会变成红色。特别是用珐琅彩釉料在低温下烧成的假锈,这种伪锈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热针、水都不管用。但因为珐琅釉料中的蓝色含钴,所以在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它的蓝色或绿色会变成红色。
6 白矾与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质,如果铜锈是透明的结晶锈,我们可以取下一块放在热水里,如果遇到水后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这几种伪锈。有人也提倡用舌头尝试青铜器锈的味道,白矾的味道非常涩,其他结晶状的伪锈有时是苦的或咸的,而真正的古铜锈几乎没有味道。
下附西周青铜爵一张:
闪亮结晶锈能。市面有很多造假的结晶锈,不过是可以辨别出来的,真的结晶锈入骨,锈色有层次。假的结晶锈很浮浅,颜色一致,没有渐变色。南京宏汉佛像雕塑有着多年的雕塑生产技术经验,对一些铜器的属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喜欢收藏青铜艺术品的爱好,对青铜器的锈迹有很高的研究。 真锈,器物长年埋在地下,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锈蚀严重的会出现大幅减重的现象。硬绿锈有层次,每一层锈的颜色都不一样,外深内浅。可见结晶膜状闪光锈体,多数属于窖藏品或随葬品。 另外,锈的颜色,反映出铜质地的好坏。古人有“黄铜不鎏金,鎏金是青铜”的说法。有一种“水坑”,锈色斑斓,人们习惯称之为“七彩”,是难以仿造的锈色。“发坑”或“半发坑”的铜锈,似发酵、发泡状,有疏松、胀裂、鼓泡、纹起等状态。青铜还有“泛金”或“返金”现象,但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器物上,这些几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阳地层中,其他地区仅见个别。还有一类锈叫“水银古”,又称“黑漆古”,是战国至汉代的一种高技术的冶铸工艺,是价值很高的罕见品种,在唐代末期已经失传,到宋代几乎绝迹,可分表层、渗透层、坯体层,黑漆古又有红、绿、蓝、白、黄等颜色。 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伪锈不牢固,涂颜色的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有气味。仿造的锈必有缺陷,容易识别。
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1、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2、水分是使铁容易生锈的物质之一。然而,只有水也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反应,才会生成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
扩展资料:
1、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2、化学变化(chemical change)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4、物质的基本三态变化,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NaOH等无机盐、碱的潮解,冰的融化,研碎胆矾等。
参考资料:
水壶里面的水垢是什么成分?
烧水壶用久了,内壁会出现一层厚厚的硬物质,也就是“水垢”,有人担心,随水喝下去的话,可能会在胃内形成结石,危害身体健康。自来水中含有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这两种物质都是可以溶于水的。但在烧开水的过程中,当它们释放出二氧化碳之后,就会形成碳酸钙和碳酸镁。这两种成分就是所谓的水垢,是不溶于水的,会沉淀在水壶底部。
那么这两种物质可以食用吗?其实,大家把它们理解成钙元素和镁元素就可以了。这两种矿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自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是喝起来会不太舒服。当然啦,喝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补水,不要去想太多的歪心思。不要总想着靠喝某种“更好的水”去养生,也不用担心长期喝纯净水会导致营养素缺乏。想要补矿物质,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食补,正常的饮食才是补充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此外,含有水垢的水使用性能比较差。一方面来说,白色的沉淀本身就非常影响食欲。另一方面,喝过这种水的人都知道,它们本身的口感就不太好,所以用它们煮出来的饭或者沏出来的茶,口感都会差不少。
因此在最后,教大家几个去除水垢的小妙招:
第一是用醋。白醋和食醋都可以,大概加入水壶刻度的10%即可,然后加水烧开静置一个小时,最后就可以轻松的把水垢给洗刷下来。
第二个是用小苏打。这个操作手法和前面的醋是一样的,只是将醋换成了小苏打。一般来说,加一勺后煮沸就可以把水垢去除掉了,效果比醋往往要更好一些。
第三个用茶叶。这个妙招的特点是不需要煮沸,把茶叶渣饭放进水壶中,然后充分的晃动几次,最后放置一段时候水垢就会自己脱落下来。不过效果往往会比较弱,需要多进行几次。
数年到几十年的时间。
1、在湿润的环境中,铜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铜氧化物,形成铜绿或者其它类型的铜锈。
2、铜锈的形成速度与环境湿度、氧气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在潮湿的环境中,铜锈可能形成得更快,而在干燥环境中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出现明显的铜锈结晶。
3、铜材料的纯度也会对铜锈结晶的形成时间产生影响。纯度较高的铜材料通常更加抗氧化,形成铜锈的速度相对较慢;而质量较差的铜材料可能会更容易产生铜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