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器件的熔炼和制作比纯铜容易的多。铜与金的合金,可制成各种饰物和器具。加入锌则为黄铜;加进锡即成青铜。青铜比纯铜坚硬(假如把锡的硬度值定为5,那么铜的硬度就是30,而青铜的硬度则是100~150)。为什么要在铜器里加铅呢?这是因为铜的熔点很高,达到1083℃,在这样的高温下,把铜水倒出来时,它的流动性很差。而铅的熔点只有327502℃,加了锡和铅以后,就降低了铜的熔点,改善了流动性,使得铜器光滑美观。 铅和锡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增加铜的韧性。纯铜有很好的延伸性但硬度不够,而青铜剑如此薄却是杀人利器,是因为里面添加了锡、铅。
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铅合金称为铅青铜,其他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青铜最初的颜色并非绿色,而是金**,只是深埋地底氧化之后生出一层青绿色的铜锈,故称之为青铜。我国在商殷至汉代青铜器中铅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青铜中铅的增加对于液态合金流动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使铸件纹饰毕露。青铜中,铜和锡的成份比例,依所铸器物的用途不同而不同。锡加少了,铜的硬度达不到使用标准,加得太多又会使铜太脆,缺乏韧性。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就掌握了红铜冷铅和铸造技术,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商代中期以后就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在当时中国已经认识到合金成份与青铜的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并于春秋时期将其总结成文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科学著作——《考工记》,其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其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我们知道铜锡合金的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四左右的,色黄,质坚而韧,音色也比较好,所以用于制作钟和鼎。铜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五,强度、硬度部比较高,所以宜于制作斧斤、戈戟、大刀和削杀矢。斧斤是工具,既要锋利,又要承受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含锡星不宜太高,否则太脆。戈戟、大刀、削杀矢都是兵器,都需要锋利。戈戟受力比较复杂,对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锡量最低。大刀既需要锋利,也要求一定的韧性以防折断,所以含锡星比较高而又不太高。削杀矢比较小,主要考虑锐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含锡量最高。铜锡合金合锡量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六的,颜色最洁白,硬度也比较高。色洁白,就宜于映照;硬度高,研磨时效不容易留下疤痕。所以这种铜铝合金宜于制作铜镜和阳燧。
青铜由于坚硬,易熔,能很好的铸造成型,在空气中稳定,因而即使在青铜时代以后的铁器时代里,也没有丧失它的使用价值。
青铜名称的由来: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青铜是**偏红,而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称为青铜。
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青铜的主要成分:青铜是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扩展资料: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镜,燧是取火工具)。
六齐中锡之含量:钟鼎之齐为1/7,斧斤之齐为1/6,戈戟之齐为1/5,大刃之齐为1/4,削杀矢之齐为2/7,鉴燧之齐为1/2。根据近代金属学知识,凡含锡20%左右的青铜最为坚韧,适合于制斧斤、戈戟;含锡30—40%的青铜,硬度最高,适合于大刃、削杀矢之用。六齐中锡之含量,与此基本一致,因而它是符合科学原理的。硬度越高,脆度也会增加的。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少量, 含铅量多较高
武器:
锡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较少,含锡量多较低
铅青铜:为另一主要成分。高铅与含铅量中等者为多
工具:
锡青铜:较少,含锡量高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高而含铅量低者为多
西周
容器:
锡青铜:地位次于三元青铜,以含锡量高与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武器:
锡青铜:教师和,含锡量皆中等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较低或中等,含铅量较低、中等或高
铅青铜:较少。含铅量皆高。
其实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但是由于铸造器物的不同,铜锡之间会有不同的配比方式!
一、《周礼·考工记》之“六齐”
金有六齐:这里的“金”,有两种说法:一指青铜,二指纯铜。而这里的“齐”,则和剂量的“剂”通假,指的是铜和锡量的多少。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是先秦时期所知记载青铜合金配置技术的记载,据郭沫若考证,此应为春秋齐国之官书。
二、关于“金有六齐”的争议
①认为“金”指青铜,所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将青铜合金分为六等分,青铜占五,锡占一,铜锡配比为5比1,其他以此类推。
②认为“金”指纯铜,所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将青铜合金分为七等分,青铜占六,锡占一,铜锡配比为6比1,其他以此类推。
③而关于“金锡半”,一种认为是青铜与锡各占一半,铜锡比为1比1;另一种认为是“金,锡半”也就是说,将铜锡合金分为三份,锡是青铜的一半,铜锡比为2比1。
三、考古材料及实验证据
通过学者对出土青铜器的实验研究表明:
①钟鼎与斧斤之齐,与第一种铜锡配比接近。
②戟戈、削杀矢、鉴燧之齐,与第二种铜锡配比接近。
③大刃之齐,则两种解释含锡量均偏高。
④鉴燧之齐的金锡半,以第二种锡占33%比较合适。
实际上,很多种情况下,实物与记载无法完全吻合,因为在青铜器铸造、熔炼过程中,会有很多影响变量,需从很多方面去考虑,而不能仅限于《考工记·六齐》里字面上对于百分数的计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