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不知。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用自己的方式来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儒家。许多儒学大家的话至今还被我们不断地效仿、学习,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这些关于人生各方面的大道理,给了我们很多的积极影响。在这些名言之中,有一句颇为人知的千古名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主要思想是,生存和死亡皆有命数,一个人是否能富贵都是上天决定的,人们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因此,许多人在受到挫折之后,常用这句话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然而,这句话的出处,和说话者想传达的思想却并非是消极的。中心思想在于该句的后半句。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名气相比,它紧接的下句话却是“十人九不知”。要说此话的真实含义,便得先说说这话的出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名叫司马牛的贵族子弟,因为自己为人处世出了问题,而被赶到鲁国。在鲁国时,司马牛了解到鲁国境内的儒学文化,对此感兴趣的他拜到了孔子门下,成为了当时孔子座下许多学生中的一员,这些学生里就有子夏。子夏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之一,孔子经常在许多人的面前夸奖自己这个徒弟,说他聪敏又机灵,认为子夏最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内核,经常与他一同出入。其他的学生也十分敬佩子夏的学识造诣,经常与他谈笑风生。司马牛一个异国他乡新来的学生,看到其他人关系都这么好,内心就有点难受,私下里对子夏抱怨说别人都有朋友和老师的关爱,自己却一直一个人。面对着司马牛的抱怨,子夏说出了这段儒学中的经典名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把这段话分割开来,前面这半句充满了消极意味,但后面的话却扭转了总体的中心思想。子夏的意思是虽然说有些事情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但是只要你对人恭敬不出现什么过失,交往过程中更要注重礼节,这样的情况下,你身边的人都会变成你的兄弟。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开示马居士。憨山大师所讲的学道人的五种心主要为以下五种: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受种种苦,无人救护;第五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若此息一断,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况受用富贵乎?
憨山大师所讲的修道之人的五种心,是学道之人应当铭记在心的箴言,学道之人若具备此五种心,则对于目前一切虚华境界,自然冷淡,心地自然清净,向道之心也日久弥坚。现对这五种心作简略论述,希望能对同修有所启示。
第一种心是要为生死心切。
学道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人活在世上,要经历诸多磨难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恶多端,以后还会在六道之中轮回,求出无期,苦不可言。一个学道者从入道之初就应当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楚,从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只有坚定了为生死的心切,学道者才会心无旁骛,专注修学。在修学的过程中,学道者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尘世的污浊和人世的矛盾痛苦,从而能够发起出离之心。
第二种心是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
佛教讲人生是苦,许多哲学家也认为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若要脱离人间的各种痛苦,就应当了却生死轮回,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人一旦能够修行成就,就可往生极乐净土,永不再受人间之苦。
憨山大师为了促使修道者认真修道,特提醒学道者要时时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浊恶世中所受到的各种苦难,更加增长自己的道念,从而积极向上,早日成就。
与此同时,憨山大师认为不仅身是痛苦的根源,而且,人心也是产生妄想和造作恶业的根本。佛教讲一切唯心所造,凡夫之心妄念纷飞,现代社会的各种声色货利都在诱惑著修道之人,如果修行者没有一颗坚定向道的决心,便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俘虏,从而见异思迁。修行者若不能在修行过程中心如止水,就会被妄想所束缚。若是所产生的妄念是邪恶之念,就会成为造业的根源,有时还会在恶念的驱使下造作种种恶业,学道不成,反而堕落。因此,放生偈语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学道之人只有熄灭妄念之心,才能够真正专注道业。
第三种心是要真真看破,世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
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人之所爱,很少有人能够看破。我们常说「名缰利锁」,意思是说名和利就像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着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解脱。如果我们能看淡一些这些名利,我们将会过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然而,在这个充满欲望和追求享受的时代,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功名利禄成了人们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目的。历史上有多少英杰,有多少文人墨客,因追名逐利而落得郁郁寡欢,无奈和悲愤。无论是官场、生意场,还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毕竟是少数,于是生活中演出多少为名利所困、所击败的悲剧。
名利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好处。恰当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往往容易催人奋起,服务社会。然而,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滋有味,不妨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才能活出生命的本色,不为浮名微利而斤斤计较,也不因得到名利而飘飘然,要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作为一名学道之人,在面对功名富贵之时,首先应当想到,一个人纵使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知名度,最终也是要离我而去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到人身死命终之时,只有自己一生所造的善恶之业跟随自己,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学道之人看破名利之时,他才能够不受名利的诱惑,进而能够安心修行。
第四种心是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受种种苦,无人救护。
学道之人应当明因识果。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因果放在心中,时刻铭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时常畏惧恶报之苦,在日常修行生活中,时刻要想想如果人造作种种恶业,将会遭受境遇不同的苦报,或来世或生生世世在地狱之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
修学之人若能时常念及地狱众生所受的各种苦难,想到假使自己投生地狱后无人救拔出离苦趣,那种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贪恋之念就会减少许多,造作恶业的念头也会当下熄灭。与此同时,他们的善念善行也随之增加,为自己的将来种下了善根,将来也会远离苦趣。
第五种心是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
若此息一断,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况受用富贵乎?佛陀在世时曾问弟子:「生命在几间」许多弟子都作了不同的回答,佛陀都不满意,其中只有一个弟子说:「生命在呼吸间。」佛点头赞许。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一息不来,一期生命也就终结了。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能够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天灾人祸、贫穷疾病随时都有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一个人也许刚才还有说有笑,一息不来,顷刻之间就阴阳两隔。
对于生命如此短暂和脆弱,憨山大师要求我们要珍惜生命,善用人生来精进修道,不要将修行的事都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旦学道者失去人生,再想用功修行,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了。
以上是憨山大师向马居士所开示的学道之人应当怀有的五种心。这五种心不仅是对马居士的勉励,就是对当今的修行者也是一种警策。愿现世的学道之人,在身心放逸之时,多想想憨山大师的这五种心,你就一定能够悬崖勒马,心系道业。
改变一个人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他们在挫折里对于人性的看透。
当一个人生活顺遂的时候,看到的一切都是好的一面,人人对你都是客气和蔼,毕恭毕敬,生活里也不存在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一切都如平静的湖面般悠闲,宁静。
人们在凡事看到都是阳光、积极、善良一面的时候,内心的戒备就会放松很多,或者是根本不存在,他同样也会用非常单纯的方式去想别人,对待别人。
一切周而复始地在身边发生。
直到有一天,当美梦突然被打破,或是被一场雷电所惊醒时,他们在别人和自己编织的美梦里意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另一面,恶的一面,疯狂的一面,残忍的一面,虚伪暴力的一面。
这些都是无法接受的,如果单凭自己以往的善良又如何能在狼堆里活下来?
对于求生的本能,他恶,只有你比他更恶,才能生存下来,才能站在最高的位置上俯视深渊,才能让自己过上和以前一样的美好生活。
有太多的人想把你干掉,想拉你下马,想看着你生不如死,或者是卑微的在他们面前可怜的样子,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以前对你卑躬屈膝的反击,他们正等着一个一个的机会出现,然后牢牢的抓住将你一拖到底。
当你在经过了殊死搏斗,从死的边缘回到从前的地位时,你看尽了一切的恶,你懂得了最真的人性,你对别人的信任感会大大减少,对自我的防备会提升到最高度,甚至是除了自己没人可信。
以往的善良变成了别人踩踏你的阶梯,你会把它们全部从你身上丢掉,用“狠”来武装自己。
这是保全自己的本能,也是经受了一切变迁之后的反悟。
没有人愿意改变,但是经历一场生死之后的变化,的确会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会从自我的本能里、骨子里蜕变出另一个完全被恶激发出来的我。
这一切受环境的影响,也是现实的打磨,人随境变,相由心生,一切也是“天性”。
死亡是人生大考,生命体的终结,谈“死亡”犹如谈虎色变,人人忌讳。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只要一想起死亡,一切都变得无意义,令人沮丧。
但人都难免一死,与其敬而远之,不如直面事实,或许能够觅得蹊径。若能从心理层面克服因死亡而产生的畏惧,人生便过得豁然旷达,这一点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下面从几点谈谈如何战胜这个心魔。
相传老子在周朝任藏室史时,闻在乡下的母亲病危,当他赶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去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老子悲痛欲绝。但片刻之后又如释重负,饱餐一顿后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都对老子的这番表现感到不解,等老子醒来后,便问他缘故。老子回答道:
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我”的存在,多一个“我”不多,少一个“我”不少,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非要有“我”的存在不可。但我出现了,百年归老之后又恢复原本没有我的状态,因此我白白赚了在世的这几十年,让我见识了这个缤纷的世界,死亡只是被按下了“恢复键”而已。
新闻里每天都有人因意外而死亡的消息,每天看多了这些负面消息,真希望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
中国人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每个人都没有特权豁免被“意外”击中。但我现在过得好好的,平安地坐在沙发上看球赛,假如能活到自然老死,这样比意外死亡的人多活好几十年光阴,“死亡先生”待自己也算不薄了。
来做一道选择题,问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惧怕死亡?如果可以避免面对死亡,让他不要出生愿不愿意?
答案没有调查过,但从一个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生孩子。既然死亡是那么可怕,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孩子遭受死亡的痛苦?
说到底我们惧怕的不是“死”,而是惧怕失去“生”。而“死”就短暂的一瞬间或一段时间,“生”却可以挥洒好几十年,“生”当然比“死”划算了。
这样想,我们又何必惧怕死亡呢?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遵循有生有死的规律,就像每天的太阳有升有落那么平常。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动物被吃掉时,同样经历挣扎和嚎叫,相信濒死的痛苦跟人类无异。
佛教说“众生平等”,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死亡,就如被我们每天吃掉的猪肉和鱼肉一样,它们猪和鱼每天都有死亡事件发生,我们人虽然都难免一死,但我们幸运多了,这些动物成为我们的盘中餐而死,我们却可以自然老死,还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离去而惋惜和记念。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冒着生命危险而觅食,我们人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轻松惬意地品尝美味佳肴,我们该为生而为高等动物而庆幸。
很多人都有对现实的不满,先天资质、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工作待遇、机会运气、人生遭遇等等……
这个世界本来就毫无公平可言,假如你有愤世嫉俗的倾向,那么“死亡”的存在会还你一个公道,死亡是一个绝对的公平机制,无论王公贵族、黎民百姓,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是赤条条地出来,也赤条条地回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死亡”是不是具有“正义”的一面?
有麻醉药经历的人就有这个体验,如果没有神经感官作用,人体是不会有疼痛感的,看着麻醉作用下的手术刀,割开肚皮就像撕开一张纸一样神奇。
因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更厉害,他玩了一句文字 游戏 ,便把令无数人瑟瑟发抖地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轻描淡写地消除掉,他说:
哲学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能悟透的,它就是免费的良药。
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世界本身不可知!”
对于宇宙万物,科学只是面向规律一科一科地学――叫“科学”,在学术界,科学是最低等的,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最低等的,有很多很多的课题是超物质的,科学却鞭长莫及。
科学之于宇宙的差距就像一条射线,科学站在原点的位置,而未知领域就是无穷无尽地射出那一端。生死问题是超越科学的领域,需要用超越的方法去辩证,但人的认知无法理解超越性的道理,也无法举证和实验,所以只能靠相信,就叫“信仰”。
在信仰体系里,人分为两部分,肉体和灵魂,人的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留存的灵魂等待后期的处理,也即人在另一种状态下继续存在,通俗地讲人还不会真正死。
所以中国人发生意外死亡时,亲人是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而西方人有信仰,亲人死亡只是伤心落泪,认为亲人只是暂时离开而已,以后还会在一起。
因此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体系是没法对抗死亡的。
结语: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这个道理很朴素,但我们每个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每每思索这个问题时,再理性的人都难免心生迷茫,我们打从心里就不愿意接受死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大的课题,就是人的“永恒观念”。
人生如何摆脱苦闷?叔本华这么说
为什么不应该追求人生的成功?而是要追求生活的幸福感
人生有三点最难领悟,一个是享受孤独,一个是学会离别,一个是看透生死。
这三点中,看透生死最难。孤独是学会独处,离别是随遇而安,而看透生死是孤独和离别的集合体,如果没有领悟前两项,那么永远也无法看透生死。
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出生在什么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每一样都是命中注定,年少的我们除了接受这一切,没有半点能力反抗。
但是我们能决定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决定给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于生的无声,死却是可以进行充分选择的事,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还是死得遗臭万年轻于鸿毛,这都要看生前的选择。
可无论选择什么路,死亡都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没得选择。
何为生死。
邓中夏说:“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生是世界给予我们最初的权力,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对于我们个体来说都应该知道感恩,至少有了选择的机会,在人世间走一趟,看遍千山万水,领略风土人情,享受爱人的甜蜜,感受收获与失去的滋味。
生活本意,就是生出来,活下去,只有不断地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也就越美好,正如王尽美所说:一切幸福,都是由生命热血换来的。
对于生死,欧阳修说:“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很多人把生当成希望,把死当成绝望,可生死不用想的太过严重,如果说生是从一个房间来到另一个房间,死只不过是从这个房间去到下一个房间,谁又能说死就不是生的另一层含义呢。
绝望变成了希望,希望走向绝望,如此反复也就是生死的意义。
看透生死,生命才有更大的宽度。
对于生死,没有人能控制它的长短,就像那句俗语:阎王要你三更死,谁还能留你到五更。
虽然控制不了长短,但是却可以宽展宽度,如此生命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其实这也是延长生命的一种。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叫小鸥,她20岁结婚生子,本有一个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可是21岁的时候被查胃癌晚期,这几乎算是判死刑的病症。可是对于小欧来说,她并不畏惧,她坚强的进行手术切除,坚持放化疗,前前后后花了五十万依然不放弃希望。
有人对她说这个病治不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治疗呢。
小鸥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健康的人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我又为什么先放弃呢。”
因为放化疗,小鸥大把大把的掉头发,于是她索性剪了光头,美丽的人无论什么造型都美丽,到现在过去两年了,坚持治疗的小鸥,现在头发也长出来了不少,看起来像一个清爽的小伙子。
她的生命注定不如一般人长,可是小鸥自己说,这两年的经历,可是比很多人一辈子都多。
确实,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成长,小欧都将生命的宽度延展到最大,努力为自己为家人活下去。
庄周说:“哀莫大于心死。”
生死的意义不在于本身,而在于生死之间如何活下去。快乐是一天,哀莫是一天,反正最后都会死,为什么不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呢。
人生苦短,行走在路上,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一生奔波又小心,劳神又费力,这样一生,应该留下什么?
活着就应该用力活,别让自己太累,佛经说:“想开,看淡,放松,人不可太精,是不可太勤,不要累人,累己,累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