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答: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品简介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名家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出自著名诗人苏轼的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水光。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出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1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译文2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关键词注解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鉴赏

这首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对于“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诗中,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因此,在难以计数的歌咏西湖的诗歌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篇。 

宋代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然皆在《钱塘集》中。其后帅杭,劳心灾赈,已无复此种杰构,但云:‘不见跳珠十五年’(见《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而已。” 

清末陈衍《宋诗精华录》:“(‘欲把’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词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全诗为: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释意为: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

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

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

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赏析为: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内容。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郑文宝《阙题》

一些宋诗选本,如严长明辑《千首宋人绝句》,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宋诗别裁集》,陈衍评选《宋诗精华录》,钱锺书选注《宋诗选注》,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宋诗三百首》等,均收录了下列一首咏离恨的绝句:

亭亭画舸系寒潭,只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关于这首绝句的作者,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记:“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中引录蔡记,并在《丛话》后集卷三十五中考定仲贤为郑文宝字;又在同卷中引《复斋漫录》所记,谓为“张文潜诗”。文潜为张耒字。对诗的作者的记述之不同,《丛话》云:“二说竟未知孰是。”在上文所举宋诗选本中:《宋诗别裁集》从《复斋漫录》,以张耒为作者;其他各本均从《蔡宽夫诗话》,定为郑文宝作。关于这首绝句的诗题,《宋诗选注》从何汶《竹庄诗话》所记,题作《柳枝词》,《宋诗别裁集》题作《绝句》,其他选本则均题为《阙题》。

律诗与绝句,除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外,就全篇而言是两句一韵;因而诗篇结构大都随韵位而在语意、语气上两句一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却与后两句紧相衔接,蝉联而下,三句间不容停顿。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指出:“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一首,前三句一气连说,末句一扫而空之。此诗异曲同工,善于变化。”所引李白诗的诗题为《越中览古》。全诗是:“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锳《诗法易简录》谓李诗“前三句极写其盛,末一句始用转笔以写其衰,格法奇矫”。管世铭《论文杂言》谓李诗“三句开,一句合”,是绝句中的“创调”。试以李诗与郑诗相对照:就诗意而言,李作的前三句与郑作的后三句都是“连作一气”的;就语句的连接而言,李作第二句与第三句的连接则较松散,其间尚有停顿馀地,而郑作的第二句与第三句紧相绾合,读了“只待行人酒半酣”句,无法停顿下来,必须与后面“不管”两句连读。

这类体格的作品,在诗中极罕见。与郑作差相类似的,还可以举贾岛的一首《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的首句是作者之问,后三句以一个“言”字领起,都是童子之答,也是“三句连作一气说”的。但贾诗的这三句不似郑诗的三句间有“只待”、“不管”、“载将”诸词相互钩连,在语句的衔接之紧密上终逊郑诗一筹。

郑文宝的这首绝句,不仅在诗篇结构方面“体格独别”,主要在运思立意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这是一首写离别的作品。一场离别的主角,一方是行者,一方是居者;一般写离别之作,或从行者一方、或从居者一方、或就双方构思着笔,或写其临别时黯然魂销的场景,或写其已别后日夜相思的情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总是相别之人。而这首诗的主角却是“画舸”。诗的第二句中虽然也出现了“行人”,只是一个起陪衬作用的配角。这场离别的情景是通过画舸的“只待”、“不管”、“载”、“过”这些意向和动作来表露的。诗中,“只待”行人酒酣的是画舸,“不管”烟波风雨的是画舸,“载”离恨、“过”江南的也是画舸。但是,“只待行人酒半酣”句中,可想见“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中语)的场景;“不管烟波与风雨”句中,自寓有“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中语)的情怀;“载将离恨过江南”句中,不说所载是行人,只说所载是离恨,暗点出行人的离愁别恨,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词中语)两句词则可作这句诗的画外音。

周邦彦曾对这首诗加以剪裁,融入其一首《尉迟杯》词中。改文为:“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但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运思立意的,其词中出现的“画舸”是行人眼中的画舸,因而在画舸前加了“无情”两字,把行人之去归咎于画舸之无情。这是诗词中常见的表达离恨的写法。刘采春所唱《啰唝曲》中“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两句,则从居者角度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朴直了。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认为郑文宝的“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对比之下,郑、韦两诗二、四两句的韵脚相同。郑诗写了“行人酒半酣”、“载将离恨过江南”,韦诗写了“不那离情酒半酣”、“断肠春色在江南”,两诗的语句也确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只是貌似,就整首诗的内容看:韦诗还是遵循通常写离别诗的思路,以离人为诗中抒情主人公,从离人的角度写其对“离情”的感受;郑诗所采取的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画舸代替离人作为诗中的主体,通篇写的只是画舸,从画舸的动向折射出“离恨”。两诗的意趣是迥然相异的。

可以与郑诗参读的有两首唐人的五绝:一是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一是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两诗也以离别为题材,但诗中都撇开了离别之人,不直接从离人的感受来抒写离情。一写“杨柳”,一写“春风”,从杨柳的遭遇、春风的感知,写出离别的苦恨。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离别,可以联想到杨柳,可以联想到春风,也可以联想到画舸,王、李、郑分别用以表达所要写的主题——离别,从而另辟蹊径,在千千万万以离别为题材的诗作中不落窠臼,生面别开。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全诗为: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

主旨赏析:

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寄黄几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86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54900
  • 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 黑松露能治白发吗

    黑松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很珍贵的食材,其实有不少人应该都有吃过的,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那么经常吃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不能,黑松露没有这个作用。黑松露含有的多糖、多肽、三萜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

    2024-04-15
    49200
  • 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林清轩适合油性肌肤吗?

    林清轩,山茶花润肤油的开创者,它们家的产品设计主打的是田园风格,主要的材料是来自于花朵和植物,尤其是植物油和手工皂,做的还是很有口碑的,那么,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呢?林清轩适合什么肤质在使用林清轩的2041人当中,最多31-40岁的M

    2024-04-15
    46600
  • 杭州泡芙哪家好吃吗

    杭州泡芙哪家好吃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喜欢吃甜点的人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杭州有很多家泡芙店,不同的店家会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值得尝试的店家。首先是位于钱江新城的JennyBake,这家店自成立以来就备受好评。他

    2024-04-15
    42500
  • 男士化妆品曼秀雷敦的好还是妮维雅的好

    分类:美容减肥化妆问题描述:想给BF买套化妆品,他脸很油,爱长痘痘,不知道这两个牌子的哪个好一点?请大家帮帮忙,万分感谢! 解析:当然选妮维亚男士喽,我男友就用的这个,这个味道适合男生,因为必竟是为男士生产的,有

    2024-04-15
    43300
  • 妮维雅身体乳好用吗?妮维雅身体乳使用评测推荐

    夏天涂身体乳的好处就是,即使是穿露肩膀和手臂的衣服,plmm们也可以很自信的展示自己20岁年龄感的肌肤状态,毕竟,谁也不想在大街上被人比下去不是,妮维雅身体乳可谓是众多品牌身体乳中,护理效果最好的一款产品,便宜大碗还好用,快快入手,谁用谁知

    2024-04-15
    38000
  • 妮维维和妮维雅有什么区别吗

    妮维维和妮维雅是两个不同的品牌。妮维雅(Nivea)中文曾译为能维雅。来自德国的护肤品牌妮维雅(Nivea)是拜尔斯道夫公司BeiersdorfAG(简称BDF)所有,妮维维是中国的一个小型化妆品品牌。关于妮维雅美白身体乳液,瓶身上全是英文

    2024-04-15
    40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