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美白有哪些中药配方呢白茯苓去黄效果很好,但要注意一点,研末的时候研3遍才够细哦!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去黄美白的中药配方吧。
去黄美白的中药配方
针对干黄皮肤给出了这么一个方子:白芷50g,白术50g,白蒺藜50g,白芍50g,白芨50g,白僵蚕50g,白茯苓100g,研成粉末,再用冷开水调和敷脸,主治面黄,面上色斑。这几味药在中药店都是最常见的中药,拿了方子去药店,药师都很快就会配好,一点都不麻烦。白茯苓去黄效果很好,但要注意一点,研末的时候研3遍才够细(一般的中药店都有研磨机)。
用法是:晚上睡觉前,冷开水调和敷脸,40分钟左右,这期间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果皮肤允许(即没有出现无法忍受的红辣),可以连用3天,停一天,皮肤有所改善后可改为间隔1-2天用一次。但要注意,如果用后不适请停用,毕竟是药物!还需要提醒的是,用完面膜后按照平常护肤程序使用其他护肤品,注意补水保湿。
肌肤暗黄的原因
1、肝气郁结肝直接影响着血气,如果出现了问题,会使面部血液循环不正常,导致肌肤变得暗淡无光。如:肝火旺、肝气郁结都是促使气血不通的原因。
2、没有定期去角质清洁肌肤不彻底,没有做定期去角质工作,肌肤表皮堆积了油垢、废旧角质等垃圾,引起皮肤发黄。
3、没做防晒工作紫外线是导致肌肤暗黄的主要原因,经常在阳光下暴晒,容易出现一些黑**素,而且难以排出,慢慢沉淀积聚越多,使皮肤暗黄变黑。
4、色素没有及时清除体内的色素越积越多,没有及时有效的清除,长期以往,导致肌肤变得粗糙暗黄。
解决皮肤暗黄有效美白的方法
1、注意肌肤的保湿
起床洁面后保湿补水保湿不是冬天的专利,秋季也需要注意皮肤的保湿。缺水会使皮肤分泌过多的油脂,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减缓。可以在每次清洁面部后拍上爽肤水,再根据个人的肤质,涂上适合自己的乳液或保湿产品。
2、出门擦防晒
出门前防晒霜可不要忽视阳光对皮肤的伤害,即使在室内阳光也会经玻璃折射到达你的皮肤,紫外线会催生黑**素的产生。可以在出门前20分钟,根据暴晒的强度和时间选择不同SPF值的防晒霜。
3、善用补水喷雾
中午休息补水后用保湿喷雾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会使皮肤脱水、电脑辐射吸引灰尘堵塞毛孔,这都加速肌肤的黑色素产生并容易出现色斑,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要赶快补救一下。可以用保湿喷雾可以给皮肤及时补充水分,简单清理面部后喷上喷雾,轻轻拍打至吸收。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清理皮肤后再重新涂一层保湿乳液或凝露。
4、肌肤密集补水
下班后进行防晒修复皮肤在暴晒后处于严重失水的状态,如果晒后不对皮肤进行补水,皮肤就容易出现暗黄,甚至产生黄褐斑等。晒后啫喱或晒后修护喷雾都是缓解晒后肌肤大量流失水分、肌肤干燥的必需品。
5、晚间美白去黄精华
如果你觉得那些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去黄方法太过繁琐,可以采用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晚间彻底洁面后,在暗黄处搽上美白去黄精华素,最好配合面部有规律的按摩。
6、睡前面膜
皮肤在晚上11点后开始逐渐进入沉睡期,这时候最适合给皮肤补充营养,可千万不可错过这个敷面膜的好时机哦。坚持每周一两次在睡前敷面膜,去除皮肤的暗黄最好选择含有藏红花萃取、透明质酸、葡聚糖的菁润焕白蚕丝面膜产品。另外,珍珠粉可以达到美白的作用哦。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美白去黄内调方法是什么
2脸去黄美白的小方法
3皮肤偏黄怎么保养
4女人如何去黄美白
5吃什么可以去黄美白
6脸部去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7皮肤天生黄怎么美白
党参产妇月子可以吃吗宜吃党参
宜吃原因
坐月子可以适量吃党参。孕妇生产后会气血亏虚,身体机能下降及免疫力低下,所以在坐月子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和休息。党参具有补脾益肺、益气补血、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适用于脾肺亏虚、心悸气短、贫血等症。因此,体质虚弱、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的产妇可以适当食用党参。坐月子女性适量吃党参的好处如下:
利于产后恢复
产妇分娩时气血大耗,阴液耗损,党参具有补中益气作用,产妇适量食用可以改善产后虚弱,缓解头晕、乏力、眼花等症状,从而能够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补血养血
产妇生产过程中有出血情况,营养物质供应不及时,较易出现贫血,而党参与当归、熟地等补血药物配伍,可以益气生血。党参可使血红蛋白显著增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并且党参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贫血症状,同时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事项
不宜过量食用
党参毒性较低,正常剂量服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剂量过大时可能会产生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眩晕、烦躁等症状,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
选购技巧
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习称“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一般野生品种的党参其环状横纹致密,多以根条肥大、质柔润、气味浓、嚼之无渣为佳。
营养价值
党参是一味中药材,其营养成分有糖、酚类、甾醇、挥发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氨基酸、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碱等,具有增强抵抗力、降血压、补中益气、养血等功效。
怎么吃
推荐一 莲藕党参排骨汤
用料:排骨、党参、莲藕、姜、盐。
制作方法:排骨切成小块,党参折成小段,莲藕洗净切片;排骨冷水下锅,放入两片姜煮到水开;排骨捞出后用温水冲洗干净;锅内准备清水,放入党参和排骨,再加入藕片和姜片;大火煲开10分钟后转小火煲3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关火。
小贴士:排骨建议选择带有肉质的猪肋骨较好,且需用文火慢慢熬煮,可使骨髓中的钙质与精华全部融在汤里,让汤汁清甜无比。
推荐二 山药党参排骨汤
用料:排骨、党参、山药、姜、盐。
制作方法:排骨切成小块,党参折成小段,山药洗净切块;排骨冷水下锅,放入两片姜煮到水开;排骨捞出后用温水冲洗干净;锅内准备清水,放入党参和排骨、姜片、山药块;大火煲开10分钟后转小火煲3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关火。
小贴士:排骨建议选择带有肉质的猪肋骨较好。处理山药时避免沾到其
① 茎方形,多分枝,长50cm~70cm,节稍膨大;质脆,易折断。
② 叶片皱缩,易碎,展开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cm~12cm,宽2cm~5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光亮。
③ 气微,味极苦。
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方形,四角外突。
① 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圆形,外壁加厚,角质化,有的细胞内含碳酸钙结晶(钟乳体);腺鳞及气孔可见。
② 皮层甚薄,细胞切向延长,含叶绿体,外侧有厚角组织,于角隅处较多;内皮层明显。
③ 韧皮部外侧有纤维,多单个散在。
④ 木质部发达,导管散生,木纤维多,木射线细胞1列内含淀粉粒。
⑤ 髓部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环髓部位有的细胞含钟乳体。
叶片中部横切面:
① 表皮为一层薄壁细胞。上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多切向延长;下表皮细胞较小,形状不规则。上下表皮较大的细胞中含钟乳体。均被腺鳞,有时可见非腺毛。
② 叶肉栅栏细胞1列,并通过中脉;海绵细胞4~5列,形状不规则,细胞间隙大。
③ 主脉上面突起三角形,上下表皮内侧有厚组织。维管束外韧型;呈凹槽状;木质部导管3~5列,每列2~3个,上方薄壁细胞内含钟乳体。
叶粉末:鲜绿色。
① 含钟乳体细胞甚多,常多数散在,卵形,椭圆形,长圆形,长48μm~210μm,直径32μm~67μm;亦有两个相接的双钟乳体。
② 气孔直轴式,副卫细胞大小悬殊,少数为不定式。
③ 腺鳞头部扁球形,4、6或8细胞,直径27μm~33μm,柄仅3μm
④ 非腺毛圆锥形1~3细胞,长至144μm,先端钝圆,基部直径至40μm,具角质线纹。
成分
全草含大量苦味素,主要为穿心莲内脂(andrographolide,C20H30O5)15%以上,其次为新穿心莲内脂(neo-andrographolide,为一种苷类)和去氧穿心莲内酯(deoxyandrographolide)。此外尚含有高穿心莲内酯(homoandrographolide),穿心莲酮(and-rographon)、穿心莲烷(andrographan)、14-去氧-11-氧穿心莲内酯(14-deoxy-11-oxoandrographolide)及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莲内酯(14-deoxy-11,12-didehydroandrographolide)。另含β-谷甾醇-D-葡萄糖苷、缩合性鞣质、蜡及氯化钾、氯化钠等。
近据报道,本品尚含穿心莲内酯苷(andrographoside),14-去氧穿心莲内酯苷(14-deox-yandrographoside)及19-葡萄糖基脱氧穿心莲内酯(19-glucosyl-deoxyandrographolide),命名为宁穿心莲内酯(ninandrographolide)。近年来又从根、茎中分出黄酮类化合物(andrographin)和5-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2,3-tetramethoxyflovone),汉黄芩素(wogonin)千层纸黄素A(oroxylina)。
穿心莲内脂等苦味素是抗菌和抗钩端螺旋体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脂在叶中的含量达2%以上。10~11月开花前采收,若迟到来年1月,其含量降至05%根和种子中无。
理化鉴别
取粉末约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中加热至沸,滤过,滤液加活性碳03g,搅拌,滤过。取滤液1ml,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乙醇溶液与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的等容混合液1~2滴,即显紫红色;另取滤液1ml,加碱性三硝基苯酚试液一滴,逐渐显棕色;再取1ml,加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数滴,逐渐显红色,放置后变为**。
含量测定
采用薄层扫描法。另取脱水穿心莲内脂对照品。本品以干燥品计,含脱水穿心莲内酯(C10H20O4)不得少于04%
众所周知,中药学目前多按照功能加以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导药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共性,也利于同类药物间按作用的强弱、作用部位的异同分组类比,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但中药普遍存在着“一药多能”的现象,因而这种分类显然不能反映药物全貌,主要功能之外的次要功能很容易被忽视,进而影响药物的恰当应用。兹就此加以析议。
药多能
一般说来,中药的功能有对因、对症、对证、对病等多种类型,其描述的基本形式是动宾词组或动宾短语,每个词组或短语代表一种功能,如祛风、散寒、清热、泻下、解毒、理气、活血、益气、滋阴、宣肺、宁心,及发汗解表、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和解少阳、温中健脾、疏肝理气等。
以此标准来看,绝大多数中药具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如陈皮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的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麦冬的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半夏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的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葛根的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等,中药多功能现象十分突出。
功能间关系
与认识人体一样,中医学对中药的认识也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其生于天地之间,同样具有自身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一味药物的各个功能之间也大都有着密切关联。
一般而言,药物的主要功能是其基本或直接作用,次要功能则是其与主要功能相关的间接或延伸作用,即主次作用之间具有一致性。
如麻黄为解表要药,主入肺、膀胱经,发汗是其基本作用,而由于肺合皮毛、主通调水道,因而辛温宣散即可通过发汗以解肺闭、通水道,进而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再如黄芪为“补药之长”(《本草纲目》),是益气药首选,擅补肺脾之气,由于肺主卫气、主通调,脾主肌肉、主运化,故而通过补益肺脾一可益卫固表,二可托疮生肌,三可利水消肿。
又如肉桂,由于味辛性热而功主补火助阳,同时也擅于解除寒凝不通,进而可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还因于入肾经而能将上越之火导回命门之中,即引火归元。
还如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药品化义》),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力无与之匹,通过泻下攻积,即可给热毒以出路;另外还入血分,其推运之力可活血祛瘀;由于离经之血即为瘀,瘀不除而血难归经,故而通过祛瘀还能止血。
除了上述直接与间接、类似于因果的关系外,还有不少药物的各个功能呈现并列的关系,其间并无多少关联,如仙鹤草,收敛止血是其主功,而补虚、消积、止痢、杀虫则相对独立;再如车前子、苍术的明目,虎杖的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葛根的解酒,白茅根、连翘、槟榔的利水,侧柏叶的化痰止咳、生发乌发,桃仁的止咳平喘,远志的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白术的止汗、通便等,都与其主要功能无明显关系。
原因分析
关于中药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一个由无意发现到有意观察、由生活实践到临证实验、由个体体会到群体验证的过程。平心而论,依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条件而言,要弄清一个药物的某一功能已属不易,更遑论多个功能。可以想见,这一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危险,又极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而能对一个药物的多个功能作出如此细致且基本准确的描述,殊为难能可贵,当然其中也夹有不少难解之谜。
由此,关于中药的功能可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药物的作用与生俱来;
第二,药物的作用是人们根据体验中的感受作出的判断与总结;
第三,中药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一个环节,其功能表述与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具有一致性。
中药能疗疾治病,在于其本身各自具有的特性与作用,即所谓偏性。利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等的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此如徐灵胎所言:“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中药大都源于天然,所具有的偏性体现于其性能,涉及其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产地、采集、炮制等各个方面,其功能即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一般而言,气味决定着药物的基本作用,归经决定着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决定着药物的作用趋势,产地、采集决定着药物的最佳状态,而炮制不仅可减毒增效,而且可改变其性能与功效,进而决定着药用的最佳形式。
正是上述各种因素的交集造就了中药的多功能现象。当然,按现代的观点讲,每味中药都是一个复方,所含成分大都极为复杂,当不同成分作用于人体不同靶点,就会显示出各种作用,这应该是中药一药多能的根本原因。
但也应该注意,这种由成分论功能、把功能与某种活性物质对应起来的研究方法,在业内一直存有争议,主要问题是认为其破坏了药物的整体性,割裂了内在的关联性。
一些中药的提取物治疗疾病的针对性增强了,适应性却降低了,与其母体的作用已大有不同,严格说来也不再属于中药,如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葛根素、黄芩素、甘草素、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延胡索甲素等。实际上中药的各种成分发挥的是整体的综合作用,一些次要的或看似不相干的成分其实也都起着背景性作用。
若剔除这些成分,其整体作用则也会大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古人有一个非常普遍、朴素的,现今又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观点:药物集采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各自进化出相应的感知、喜恶与适应能力,形成各自的特性与特点,而对于此则很难用成分论解释清楚。
中药的多功能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客观因素,但从对中药的认知过程来看,通过尝试而发现其某种功能,肯定夹杂有主观因素成分。许多名老中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用药上,即是通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及用心体会,形成了个人对药物的独到认识与应用心得。此外,民间还有大量的所谓单方、偏方、验方,其中不少有关药物的功能或用法在文献中并未见及。由此而言,这种随认识逐步深入而发现的药物功能,也是导致中药多功能现象的重要原因。
应用事宜
选用中药,当依理循法,首先应考虑的当然是其主要功能,但同时也决不能轻视或忽略其次要可能。因为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各种功能在同时发挥作用,无法做到因取而舍,当利用其一种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时,其他功能则可能成为副作用。一般说来,治疗作用多来自于药物的主要功能,副作用则多源于其次要功能,这也是除自身毒性外,药物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原因。
针对突出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其不良反应这一问题,中医学摸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炮制、配伍、药量、煎服等。如附子的使用,多依法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而生用则须久煎;再如大黄治疗冷积便秘时,为防其苦寒伐胃,常与附子、干姜、党参、甘草同用。
综上可知,认识药物功能需要反复求证、逐步积累。尽管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资源,但因受认知方法、条件与水平的限制,对药物的认识存在着不完整、不深入、不准确等问题,臆测、附会的现象也不少见,因而应持的态度是对已知者加以验证、甄别,对未知者加以 探索 。
不难想象,通过临床与现代实验,定然还会不断有药物新的功能被发现。尤需强调的是,无论选用药物的哪一作用,都决不能单纯强调其药理成分,而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注重合理配伍,充分发挥协同、综合作用。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朱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