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的思想主张

兵家的思想主张,第1张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

1、战争的普遍规律与“道”:

先秦兵书在论述战争的普遍规律时,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道”的涵义之一,即如同今日所说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万物生长的总原理,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因其不变性,故又称为“常”。先秦兵书所反映的战争原理均可由此寻找到思想渊源。

2、知兵要“达于道”:

《孙膑兵法》论“道”多达五十余处,《威王问》中,孙腆分别作答齐威王和田忌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有一段话:“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孙腆所言意在说明指导战争必须通晓用兵之道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一个统治者,不仅要知兵,还要“达于道”,即要掌握战争的一般规律。

3、知“道”即可知胜:

老子以道为宇宙本体,既无名无形,又不可言喻。“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视之不见”,“听之无闻”,“搏之不得”。①然而它又“渊兮似万物之宗”,在天地之先,“可以为天地母”。②清心寡欲,勤勉治国,至于民众是否要这样则未必,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此乃典型的黄老道家治国之道。这里的“道”皆指人生、社会所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以“周礼”所规范的理想社会。

4、“道”乃规律:

先秦兵书还有对于“天道”的论述,此观点亦源于道家。关于“天道”的概念,《老子》第七章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将“天”视为与地相对的自然天空。天与地一样,并不是有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无意识的、无知、无欲的物质客体。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第五章)。天没有感情意志,任其自生自灭,充分肯定了天道的客观存在性。

扩展资料:

兵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人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

(1)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以战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著一个清晰的战争目的:胜利。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成一个项目来看待,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将军带兵打仗,与经理带领员工做项目,二者之间没有区别。从兵家的思想裏寻找管理学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发现。

(3)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宋明两朝,没有什么出息。有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候,北宋人很富有,北宋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国家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性格。

(4)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血性与阳刚。见义不为,无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故《司马法》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君子“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战。

- 兵家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一、中国军事思想概论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四、中国当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从1840年至1949这一段时间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东、西方军事思想相互碰撞、交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事思想,它既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根基,又有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色彩。

(一)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暴露出清王朝军事思想的严重弱点。随着列强多次侵华战争的进行和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并由此发生了此消彼长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性演变,导致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1、萌芽时期(1840-1860)

期间进行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40年代,当西方列强的战船载着大炮尾随着罪恶的鸦片船闯入中国海口时,手持大刀、盾牌和粗陋火枪的清军官兵突然发现,自己祖辈引以为豪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哪些凶恶狡猾的外国侵略者不肯以国人熟悉的战法堂堂正正贴身肉搏,代之以火力强大的洋枪远远轰击,或派出小部队登陆侧击。这对于习惯以密集的方阵队形,注重一线正面设防或死守炮台的清军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初步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标志着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开端,对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冲破了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为根本”的思想束缚,从国外购进一批火炮装备了军队,因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局部变革时期(1861-1894)

在此期间先后发生了清军收复新疆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统治者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侵入的双重目的,继承“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了一场“自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他们的方针是“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首先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仿制西式枪炮战舰,为新的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边疆危机日趋严重,清朝开始向西方购买舰船,加紧筹办海防。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兴办聘有洋人当教官的军事学堂,从那时起,吸收并贯彻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由于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的指导思想的束缚,建军、作战思想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治军方面,仍未能脱出清军原来的体制。作战指导思想严重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多实行单纯防御。

3、全面变革时期(1895-1911)

此期间发生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和辛亥革命。而后中国陷入内战连绵的军阀混战时期。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主张全面仿照西法创练新式陆军。清政府也看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专用西法取胜”,决定改革陆军军制,按照西法编练新军。此时所编的新军,设有步、马、炮、工程各队,一律装备新式枪炮,采用德国操典练兵。这是晚清建军思想上从旧营制向“以步队为主,骑、炮、工程队为辅”的合成军队方向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1900年,清军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失败,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变革政治、军事制度,改为以日本陆军编制为蓝本,普练新军,确立了全面学习外国先进军制的思想,标志着清代军制正式步入近代化的轨道。正式宣布废除武举制度,确定在全国广设学堂,建立由陆军小学、中学、大学和专门军事技术学校组成的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

在清军实行全面变革的过程中,还翻译、编撰了一批军事学术著作,西方资产阶级的战争理论、军制学、战略学等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内容,仍偏重于军事方面。但作战样式及作战思想较以前有了明显变化。司令部作用提高,注意利用近代交通、通信工具来机动部队和提高指挥效率。由于机械地套用外军做法,作战样式偏重于阵地战。

4、进一步发展时期(1912-1949)

此期间进行了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以及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军”,军队与“国民相结合”,“进而成为群众的武力”的建军方针。他还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对官兵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建军思想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即本着统一军权、改革军制的指导思想,着手军队的整顿和建设。他逐一击败各地方割据势力后,开始改革军制、建立军事统率机构、更新武器装备、健全后勤供应系统;组建装甲兵等特种兵,发展空军,加强海军,形成陆海空三军的联合军队体制;本着“打仗就是打将”的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官训练团,培养军官和各类专业人才,把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主要内容

1、晚清时期的军事思想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以新的思考方式,探讨拯救民族危亡之道。而当务之急莫过于军事方面的需求了。

战略方面: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金锁铜关”的藩篱,带给华夏前所未有的“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的深重民族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发了林则徐等人的爱国主义军事思想。身临鸦片战争硝烟之中的林则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抵抗英军,保卫中国海疆。他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改过去那种老大自居、固步自封的陋习,主动了解西方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他根据敌优我劣的特点制定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防御思想,不与敌在远洋接战,而在海口或陆地歼敌。强调发动人民,依靠民间丁勇助守海防,开创了近代中国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先河。

以后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晚清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军事装备的近代化,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但是,那时的统治者只强调军事技术和战术,而对世界先进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则不予重视,没有组织高级将领学习和了解西方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掌握近代条件下的作战知识。所以武器舰船虽然坚固,但缺乏深通学术和军事思想的将帅,在战争指导上,抱残守缺,因袭过去所用的那一套“以主待客”、“以守为战”、“以静制动”的陈旧战法,最终变成了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完全不能适应近代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清军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队建设: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无能。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溃不成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对军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但由于清军弊端积重难返,改革收效甚微,尤其是军队建制仍保持旧的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就在实践中碰了壁。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不堪一击,北洋海军也全军覆灭。导致新建陆军基本上模仿德国,可以说全盘西化。后又聘请日本教官,依照日本军制进行编练。以此为起点,中国军队全面近代化迈开了第一步。

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清军入主中原后,以骑射为根本,基本使用刀矛弓箭,长期处于以冷兵器为主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先进武器被引进中国,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造部分新式武器。火器开始替代冷兵器,逐渐成为清军武器装备的一部分。19世纪60年代后,管式前装的马步枪及长短炸炮替代了落后的中国管状火器。80年代以后,后装连发枪炮,包括马克沁重机枪及轻重迫击炮,开始输入中国,国内工厂也进行仿制。1910年首次输入飞机。这一时期,冷热兵器消长的速度很快,但中国军队中仍处于冷热兵器共存状态,既有大刀长矛,又有洋枪洋炮。

国防思想: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增光添彩的,应首推当时勃兴的国防思想。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场塞防、海防之争。“塞防论”者主张暂弃海防,专注塞防,对付沙俄,收复新疆。“海防论”者认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因此主张暂弃新疆,专注海防。最后,清朝统治者针对西北“形势日迫”,野心勃勃的沙俄侵吞我国土的现实以及西方列强频繁入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严峻局势,力主“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在并重论战略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出兵新疆,扫荡了统治新疆达13年的反动政权,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的光辉一页。另一方面,致力于海军建设。这不仅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缺乏和轻视制海权思想所造成的可悲局面,终于得到了一定的反思。

2、民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历史把中国资产阶级推到了前台。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军理论。早在1906年孙中山就提出“建立革命军”的设想,但出于当时秘密斗争的客观环境,未能实现。通过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讨伐军阀的战争,而又一次次碰壁、失败,孙中山开始真正懂得了应该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和怎样建立武装力量。1924年1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要求这支革命的新型武装力量,“为三民主义而奋斗,为三民主义去牺牲”。为此,他真心实意地借鉴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了党代表制度,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不幸的是,孙中山建军思想刚刚得以付诸实践,他就与世长辞了。但他留下的这笔遗产,无疑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极为宝贵的财富。

1927年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在尔后的22年异常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冲突中,出现和形成了两支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和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两支军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广泛意义上讲,这一阶段的军队近代化,也应包括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本章主要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近代化。国民党军队的近代化,首先把重点放在陆军,即着眼于整顿多达200万的臃肿军队,把统一军令作为当务之急。规定全国陆海空军的最高指挥机关职能,决定裁并军队。宣布新的征兵制度,筹建各种学校,并从西方购置了大批先进武器,改革训练计划。审定陆军以军为单位,每军3个师。在海空军建设方面,在抗战前,海军共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吨位达6280吨。空军建设起步较晚。国民党空军共有9个大队,5个直属中队,4个运输队。拥有314架战斗机,300余架运输机、教练机,有飞行员3千余人,机场262处。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接受了一批外国军援,作战部队重新进行了编组,近代化程度又有所提高。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统治者在美国支持下,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强军事独裁,军队近代化步伐大为加快。与此同时,向官兵灌输绝对服从命令、“忠于领袖”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甚至设立特务组织,监视官兵言行,实行恐怖统治。然而时仅3年,这支拥有美式装备的430万人的庞大军队,同它的政权一起,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二是战略战术原则。在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战争中,创造了新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根据复杂多变的敌我态势,采取了“速与作战,一举破敌”的方针,趁敌不意,迅速接敌;在进攻时,则以有限兵力,实施协同作战,采取主攻、助攻、佯攻等多种作战形式。在防御中,又有集中用兵,待敌分散,有隙可乘时,分头破之。而后又制定了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集团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一面对日本妥协,一面加紧“围剿”红军,使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以空间换取时间”,实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正面战场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日军。但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减弱了全民抗战的力量。尤其在抗战初期,实行以阵地战为主的专守防御方针,使大片国土沦丧,军队损失惨重,而消耗敌军不多。中后期又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保存实力的方针。结果正面战场的部队只知死守阵地,被动应战,最终导致战略性溃败。

三是国防建设思想。孙中山等从国家危亡的现实和自身奋斗的征程中,逐步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第二年,孙中山就着手撰写《实业计划书》和《国防计划书纲目》。实业计划,可以说是孙中山部署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国防计划书纲目》中,孙中山拟定了62项纲目,包括发展海、陆、空军等项,提纲挈领地展示了他对国防建设的整体规划。孙中山国防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重于国防与民生兼顾。“衣食足兵,强兵富国”是孙中山国防思想的反映。孙中山的国防建设思想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

(1)“划分军区”。鉴于晚清时期军阀化倾向的严重,辛亥革命后各地的军事指挥官又拥兵自重,中央政府无调动和指挥各省军队的权力,因此孙中山主张革除军事体制弊端,建立全国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主要设想是除重划全国行政区域外,全国再划分数个大军区,军区独立处理军事,不仅可以集中精力于军备建设,也可以实现军政分开,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2)“统一军制”。他亲自拟定了革命军的步兵编制,要求平时训练,一定要按编制进行,战时才利于指挥。

(3)实行“精兵”政策。鉴于民国初期军队庞杂,兵匪一家的状况,孙中山主张整编现有军队,提高军队的素质。具体办法:将操练不勤、老弱无用者尽行裁遣,留得“强壮者训练纯熟,使之成军”;实行“工兵”政策,对军队下级军官和士兵进行农业及职业教育,使士兵退出现役时有就业机会,不致成为散兵游勇;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把国民当兵“定为义务,两年一役”,使每一国民不仅能享受国家权利,也能为国家尽义务。

(4)进行“军事教育”。在全国的学校,特别是大学和中学里普及军事教育,以利于战时扩充兵员。

(5)“扩大兵工厂”。首先要增加武器生产,供给军队充足的武器,同时向国外定购各种新式兵器,如潜水艇、飞机、坦克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与仿制兵器之需。”

(6)提倡研究军事科学。孙中山认为, 中国在古代虽然有丰富的军事学说,但近代以来,军事科学太落后,而由于长期以来重文轻武,造成民风柔弱,不能适应近代国际战争的需要。所以他主张“中国在前清时代,对日、法战争所以失败,在军事学问之不足”,“所以军学最重要,所以兵不在多,如能组织完全,预备周到,则可以百万人敌三百万人而有余”。他呼吁军界要“发愤为雄,研究军学,使四万万同胞均有尚武之精神,使中华民国富武之保障。”

(三)基本特点

中国在百余年间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过渡,就其发展速度而言,远胜于以往上千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但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打击,使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受到严重影响,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但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往往在被外敌击败之后,迫于形势而改弦更张,抛弃一些旧东西,蹒跚地向前迈出一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处于凝固和封闭式状态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催化和推动。然而,无论在清末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其经济基础之脆弱,生产水平之低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谈不上有一个具有一定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中国社会的落后,决定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并非是植根于自身机体的自然发展,而主要是模仿欧美。

在借鉴欧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过程中,既存在照搬照套、生吞活剥、忽视中国优良传统的倾向,如清末新军开始编练时,就强调“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一切行军应用器具”,都“按照西法购备”。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思想的近代化过程中由盲目自卑进而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军事技术装备都好,中国人什么都不如外国人。它以无条件学习外国全部军事技术作为军队改革的捷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建设,都是与这个国家的政治性质、经济基础、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的。试图无条件地一味照抄照搬,把外国军队所适用的一切办法,嫁接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军队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更何况,西方列强决不希望看到,通过军队近代化建立起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我们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不能搞全盘弃中求洋。如果背离国情,盲目西化,只会落得个外国的东西学不着,中国的优秀传统又被丢掉的结果。也存在死守住封建宗法思想不放,拒绝接受时代精华的倾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自己的文明、智慧著称于世。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也留下了沉沙糟粕。伴随中国社会内部新陈代谢而演进的军事思想近代化过程,充满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新生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的斗争。事实上,从世界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军队内开始移植、萌芽之时,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就顽固地加以抵制。所有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军队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也阻碍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健康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必须要与先进的阶级和先进的思想结合。只有代表人民大众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军事思想才有生命力。

(四)地位作用

1、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巨大突破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它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来说是个巨大的突破,作为当时新兴的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革新精神,在军事制度、作战方法、作战指挥等许多领域都有创新的认识。

2、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时间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军事思想领域的变化也特别巨大,中国军事思想在这一时期内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了第一次碰撞,形成了中国近代的军事思想,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尔后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在社会改革大潮和西方军事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军事思想走上了理性上的、能动的科学探索。

3、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统框架中走了出来,开始大量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为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它的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律、近代战争的规律。因而使其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有益的认识来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27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随机推荐

  • 身高172 体重114 小腿围38 求助~

    你的体重算正常体重,不能从食物方面下手就从外部下手,首先你要看你的小腿是属于水肿,脂肪还是肌肉胖水肿你一按下去它不会立刻恢复,会有凹痕,这是你要注意腿部运动,使血液循环,也可以吃些冬瓜,咖啡等消水肿的食品脂肪比较好久解决,推荐两款好的减肥膏

    2024-04-15
    1028200
  • 恋姬祛斑套盒效果咋样

    恋姬祛斑套盒效果是能够改善肌肤暗沉、色斑、雀斑等问题,提亮肤色,让肌肤更加透亮,根据市场上的用户评价和体验,恋姬祛斑套盒的效果比较显著,特别是对于轻微的色斑和雀斑等有明显改善作用。使用后肌肤会感觉更加清爽、细嫩、有弹性。而且该产品不会导致过

    2024-04-15
    48400
  • 艾嘉曼身体套盒怎么样

    使用效果还不错。艾嘉曼身体套盒产品采用传统上等的中药为主要原料,经过高科离子提纯技术,使有效成份分子量达到毛孔的万分之一的细度,在皮肤表面瞬间吸收,使皮肤更加的细腻,使用效果还不错。艾嘉曼除了身体套盒还有,百草赋活精华水、精华霜、秘润养护乳

    2024-04-15
    475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需要避光吗

    需要。根据查询妮维雅官网得知,妮维雅身体乳中的成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失去活性,影响保湿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避光存储,正确存储方式是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妮维雅(NIVEA)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

    2024-04-15
    47100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面霜

    2024-04-15
    35700
  • 妮维雅男士蓝罐怎么区分国产和进口

    妮维雅男士蓝罐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护肤品,深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但是,对于如何区分国产和进口的妮维雅男士蓝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我们可以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标识来进行区分。通常情况下,国产产品会在包装上标注“中国制造”或者“中文标

    2024-04-15
    34100
  • 妮维雅活力清新爽身气雾

    是一款活力清新爽身的气雾,令肌肤持久保持干爽舒适,令人感受妮维雅始终如一的温柔呵护,鳄梨萃取物,香体同时为肌肤提供滋养。带来一整天的清新感受。有效止汗长达24小时。散发爽朗清新的柠檬草香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滋润呵护腋下肌肤。不含酒精,任何

    2024-04-15
    33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