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1 疯狂猜成语里面有去糟 继承 精华 韩信 进步 发展 这个成语是什么
成语是推陈出新
读音 tuī chén chū xīn
解释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成语典故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2 去槽继承精华韩信打一成语
答案是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_金山词霸
拼 音:
tuī chén chū xīn
解 释:
推出粮仓里的旧粮;更换新粮引申为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陈:仓储存的旧粮
出 处:
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示 例:
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借鉴历史;~&^^&;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应做到古为今用;~
3 和韩信有关的四字成语韩信是汉初名将,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遍。由于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因此与之有关的成语及典故也非常多。
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尽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1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
指极大的侮辱。2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后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4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5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6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
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7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8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9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1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11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2居常鞅鞅: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3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14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
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15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
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16略不世出:指的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比的,后用于夸奖人等。
17不赏之功:说的是韩信在战争中功劳,后形容功劳极大。18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19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0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21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
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22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23伪游云梦: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24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25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
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26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27肝胆照人:比喻真心诚意,也比喻以真心相见。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28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
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2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30问路斩樵: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
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31传檄而定:发一纸檄文就可以征服,谓己方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轻易战胜对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32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4 和韩信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 胯下之辱
2 一饭千金
3 明修栈道
4 暗渡陈仓
5 国士无双
6 十面埋伏
7 四面楚歌
1 胯下之辱
读音:kuà xià zhī rǔ
释义: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造句:勾践忍尽了苦痛,韩信忍胯下之辱,中国人民也一忍再忍。历史在告诉我们,只有“忍”才能出英难,只有“忍”才能国强,只有“忍”才能生存。
2 一饭千金
读音:yī fàn qiān jīn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造句:受恩图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
3 明修栈道
读音:míng xiū zhàn dào
释义:用假象迷惑对方,实际另有打算
造句: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肆行非度”,最后终于占领了咸阳。
4 暗渡陈仓
读音: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造句: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
5 国士无双
读音:guó shì wú shuāng
释义: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造句:武烈殿帝侯执掌,文渊阁国士无双,其地位其声名其身份,莫不执帝国之牛耳受国人之敬仰多年来无出其右。
6 十面埋伏
读音:shí miàn mái fú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爱情不远,十步之内有芳草;快乐不远,十面埋伏将你绕;好运不远,十拿九稳把你找;成功不远,十年寒窗天下晓;朋友不远,世界问候日真心问候到。
7 四面楚歌
读音: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造句:因为战略错误,使前线军队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5 和韩信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哪些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国士无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胯下之辱 读音:kuà xià zhī rǔ 释义:胯下: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造句:勾践忍尽了苦痛,韩信忍胯下之辱,中国人民也一忍再忍。
历史在告诉我们,只有“忍”才能出英难,只有“忍”才能国强,只有“忍”才能生存。一饭千金 读音:yī fàn qiān jīn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造句:受恩图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明修栈道 读音:míng xiū zhàn dào 释义:用假象迷惑对方,实际另有打算 造句: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肆行非度”,最后终于占领了咸阳。
暗渡陈仓 读音: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也隐喻男女私通。 造句:许多军事家,都善于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
国士无双 读音:guó shì wú shuāng 释义: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造句:武烈殿帝侯执掌,文渊阁国士无双,其地位其声名其身份,莫不执帝国之牛耳受国人之敬仰多年来无出其右。十面埋伏 读音:shí miàn mái fú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爱情不远,十步之内有芳草;快乐不远,十面埋伏将你绕;好运不远,十拿九稳把你找;成功不远,十年寒窗天下晓;朋友不远,世界问候日真心问候到。
四面楚歌 读音: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造句:因为战略错误,使前线军队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
咏春并非叶问创造,只不过是由叶问传到香港。
截拳道是以咏春为基础,加上其他格斗技法而成的一门武术,其实学什么是无所谓的事情,截拳道提倡自由,其实当年李小龙并未完全完善截拳道,按照李小龙的思想,截拳道可以吸收任何一门武术中有用的东西,不管内家外家,李小龙曾说过,截拳道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仅是为方便称呼而已,要看到他的本质,李小龙说,如果被名字所迷惑,那另可不要这个名字,就说是练武术,散打的本质和截拳道一样,都是一些格斗的技巧或者说方法,只要有用,什么都能练。
其实哪怕混练也可以,只不过注意一定要学习截拳道的思想,要是不接触他的思想,那反而会被形式所束缚,还不如不练截拳道。
截拳道告诉我们看问题看本质,不要被它的表面形式所迷惑,只有看到了本质,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截拳道通过武术的训练以达到人生的自由和解放。
如果你想了解武术的真理,就要摒弃一切门派观念,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也可以是另外一种形式。-李小龙
佛汉拳又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武术。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佛汉拳的技法介绍。
佛汉拳的技法
佛汉拳惯于施展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等技法,运用名暗柔硬功,强调闪身贴近,挨身肩靠,转身背撞,拧腰胯打,讲究呼吸得法,力从腰发,摇身加晃膀,动动带身法。以敏捷为主,低进高退,落地生根。全身各法运用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体现一个"整"字,在技击中强调以变应变,滚打巧拿,讲究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做到身灵,步活,眼到,手到,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佛汉拳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动作精巧紧凑,敏捷灵变,刚柔相济,练功练拳,二者兼能,互为致用。 功法有铁把功,回拉转,五龙出洞,保守式。
佛汉拳的概要
(1)高度重视反背捶正确的动作技术与功力训练
正确的动作技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是快速完成进攻动作的保障,是有效击打对手的前提条件,因而要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注意对拳背这个力点的功力训练,平时可用拳背摔打沙袋、软木板等,以增大拳背的硬度,提高它的攻击力度,确保拳背不受伤。
(2)动作要迅猛,劲意要冷脆抖炸
发力之前身体要放松,做到形松意紧。发力时要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劲意冷脆抖炸,真正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这样的艺境。
(3)得把要准,抢打时机
得把即得到对方的手把和腿把。只有准确得把才能施以迅猛凌厉的攻击,得把不准,则会身置险境,全然没有了进攻意识,故佛汉拳讲究得把。得把即是战机来至,这时要毫不犹豫地进攻对手。《六韬》说得好:"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看到有利战机就不要放过,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要迟疑,失掉有利时机,放过有利战机,反而会使自己遭殃。
(4)注意加强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
实战时,由于情况千变万化,有时用单一的方法不能很快制服对手,因而要加强反背捶拳法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在空间上形成立体进攻的态势,在实战距离上形成远近结合的攻击特色,使对手无所适从,防不胜防。
佛汉拳的种类
佛汉拳的反背捶拳法按两拳前后位置的不同和拳法与身法的配合可分为前手反背捶、后手反背捶以及转身反背捶三种拳法。
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势为例,左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为前手反背捶拳法;右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则为后手反背捶拳法;以转身身法配合反背捶攻击则为转身反背捶拳法。
佛汉拳的动作
前手反背捶
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右脚前脚掌微蹬地面,左脚向前贴地滑步疾进,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臂顺肩伸肘抖腕,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左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要点
(1)出拳前,左拳要松握,左臂肌肉尽量放松
(2)出拳攻击时,要拧腰、顺肩、送肘、抖腕,力达拳背,快击快收,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
(3)整个动作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步手合一,动作脆猛
后手反背捶
重复步骤一到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并向内扣转,合胯向左拧腰,同时右臂向前顺肩伸肘抖腕,同时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右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要点
(1)疾步进身、合胯拧腰与后手反背捶发力要协调同动,上下浑圆一体,完整一气
(2)出拳击发时,拳要松握,步要灵活,力贯拳背,发力抖脆
转身反背捶
转身反背捶有两种,一种是反擒拿型的反背捶拳法,一种是防守反击型的反背捶拳法,本篇只述前者。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左脚蹬地拧转,上体向右后转体,重心移向右腿,同时左臂内旋,屈肘,肘尖向上;动作不停,左腿从右腿前上一步,上体继续向右转体,头部亦向右转,左拳背贴于后腰;动作不停,在上体向右转体的同时,右拳反臂向右侧横向弹抽,拳眼向上,力达拳背。
要点
(1)转体要快,以头领先,站立要稳
(2)弹击抽打时,要以腰带臂,用前臂做鞭打抖腕甩拳动作
反背捶
在佛汉拳的拳法体系中,具备冷脆快远、勇猛短毒、迅猛凌厉之特点的,非反背捶拳法莫属。反背捶拳法是一种以拳背为力点,通过伸肘抖腕的力量,反臂向前弹抽、敲砸对方头部、胸腹、软肋等要害部位的突发性实战拳法。这种动作短促、劲意抖炸冷脆、神出鬼没、酣畅淋漓、眼镜蛇般的攻击,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其迅猛的进攻态势正如《六韬》所讲:"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反背捶所具备的这种天然攻击特性,使其倍受青睐。
实战中,由于反背捶拳法动作隐蔽,攻击速度快,有时完成进攻动作后,对手也很难有所反应,故其攻击的目标不仅多而且成功率很高。攻击的目标主要有:面门、面颊、耳门、太阳穴、后脑、胸部、腹部、软肋、裆部、后背等。应用时,可从对手前面施以攻击,亦可从对手后面或体侧发动奇袭。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一击中的,重创对手。
佛汉拳的特点
佛汉拳发展至今,在短短100多年里,顷吐了佛汉拳历代先师的心血及智慧的结晶,它事例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形成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它以人体为依据,以实战求真为宗旨,具有结合性、科学性、实用性、卫生健身性四大特点,它以贴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为长。运用明暗柔硬劲,内外兼修,全身各法运用协调,精气神高度统一。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周身一家,浑圆一体。
业余实战中非常有用的还有一种格斗技 是”柔道“
专业的我们就不要讨论了。 业余的话。我感觉还是拳击和柔道结合会更好。
本人在健身房踢过1年多的沙袋。腿是非常不好练的。跆拳道,更是以踢为主。(个人认为。本人也没练过跆拳道。勿喷~ )
踢的那么高。没有强壮的腿部肌肉。是踢不出力量的。完全就是跆拳道比赛中的得分。
(打架时候,你高喊。哦也。我得分了。 = =!)(如果一脚踢中要害另当别论 - - )
(防止有人抬杠,说下泰拳中的踢,踢中精华就是泰拳“鞭腿“<鬼子的空手道中没有鞭腿>
因泰拳是从小就开始练的。从小就踢大树。导致腿部没有疼痛感,所以泰拳的鞭腿是完全致命的。大家认为泰拳里肘和膝盖是大杀伤力武器。其实鞭腿完全可以理解为“矛” 把肘理解为“匕首” **里。多数是抱住敌人的头用膝盖,但业余中。大家都是抓敌人头发!)
(经典鞭腿镜头,李连杰的龙之吻里面。后期和双胞胎兄弟对战,最后一个跪在那里。杰用了一个中鞭腿。把敌人脖子踢断。)
腿部还有一种攻击方法叫”蹬”,蹬的力量分2种。1力量是延长性的。能把人或物蹬出去。2如果是爆发力。就能把人货物蹬飞。蹬最重要因素是”距离“。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龙爷。有一必杀技叫”寸拳“我不解释。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大家谁听过”寸腿“?
蹬的方式为2种。。 第一 正蹬,动作为抬起腿,向前蹬,动作感觉和穿裤子是一样的。
正蹬的几个攻击点,1,膝盖 (力量大的话,效果非常好。基本一下就赢了)
2,下腹(秒杀的区域) 3胸口 (把人蹬出去。帅气90分)
4 脸(基本没什么杀伤力了。但帅气120%)
第二 侧蹬 。攻击点1膝盖(力量大基本一下就完事了)2下腹(秒杀区域)
3胸口(把人蹬飞)4脸 (飞)
侧蹬 要比正蹬的力量大,如果可以先迈一步,那力量将非常非常大。空手道中,中距离大招基本就是侧迈一步的 侧蹬。
(经典镜头 李连杰在精武门中与师弟对练。师弟抱着小沙包。李连杰侧蹬 ,蹬飞。)
近距离业余格斗大计就是出腿,千万不能用。被人保住腿了。你基本输了。
正所谓:”抬腿半边空“ 大家切记切记。
(如果敌人出腿被你放到在地。那么请你使用“面目全非脚”)
(防止有人抬杠说一下:”拳是两扇门,全靠腿赢人“这句话。当2人用拳头对拼分不出胜负的时候。腿完全可以起到出奇不意的制胜。眼睛的余光不能看见敌人下面的腿,所以鞭腿踢膝盖弯处,或正蹬膝盖这些,都是有可乘之机的。就算对方躲过你的下路攻击。上盘固定要漏出破绽。你的后重直拳,可以将其击杀)
好了。说了半天。大家都说。我靠。腿这么没用吗? 不是。我的偶像李小龙就是腿功宗师。也可以说是腿神。 说个典型~ 侧蹬 蹬人喉咙这一招。基本没人会。因为这一脚。把龙爷是三字诀“快·准·狠”发挥到了极致。
好了。不说腿了。说拳。大家先来复习一下。初中课程。2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什么。
对,直线! 拳是直线的代表。谁都会出拳,包括大家的老婆。老婆对咱们实施家庭暴力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使用拳头。什么勾拳,直拳 摆拳,还我漂漂拳,等等等。
但出拳的的发力。基本没人会。拳击中。轻拳。基本都是点射。后重拳才是亮点。
后重拳分。直拳,勾拳,摆拳。无论什么拳。第一发力点是腿。然后到腰。胳膊小幅摆动。(小幅摆动,基本是惯性)这样的力量才是最大的。直拳还有一个肘关节伸展的动作。 勾拳与摆拳。则完全不需要。保持一个舒服并聚力最大的弯度。打出最大力的勾拳与摆拳。但普通的人。从腿发力太难了。所以简单的做到由腰发力就可以了。
打击的位置我就不说了。只提醒大家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要打眼睛。亚洲人的眼睛太容易被打爆了。如果打瞎了。就完了。但打欧美人。Y的,就打他眼睛位。你打不到他们的眼睛。但可以打破他们的眉骨。眉骨非常脆。一打就破。出血量非常大。非常有感觉。
说散打。散打,大家眼中看到就是瞎打。对,你们没看错。因为散打就是拳击 跆拳道 空手道 泰拳 柔道骨法等各种格斗技的综合。所比拼的就是智商和体能。
和街头对战的区别就在于有个裁判。不能攻击后脑和裆部。不能使用道具。
其实国内的散打并不全面,不能用膝盖和肘。大家可以看看UFC。合法的最高级别格斗。创始人是我们伟大的龙爷。这个比赛才是全面的。
最后一段说大众PK。 前面说的有点理论了。说点实战的。大部分同学打架平民打架都会抱在一起。这时候。谁能把谁按倒下面。基本赢的面就大了。专业技能来了。柔道。
大家想象你一个背摔。就把情敌放倒了。这个动作看着简单。但越简单的。越不好练。不信?拿起床上的大枕头,试试。 手抓对方的衣领。然后迅速的转身,弯腰。用手、腰部和臀部 腿部的力量结合到一起。把情敌摔到。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但简单的动作。大家都会,就是用腿蹩住对方的腿,然后上身用力把对方放倒。骑在情敌身上。出拳。= =!
所以综上所诉,在业余的时间里。拳击与柔道相互集合才是比较好的。
(腿可以直奔要害,膝盖AND下腹,秒杀!代价高昂,慎用!)
拳击在健身房中就可以练了。柔道班非常少。但大家可以增强力量和协调性来防止情敌把你摔倒。你被摔倒的几率低了。。 你摔倒情敌的几率自然就高了。情敌摔倒了。你就可以放必杀了。KO! YOU WIN !!
好了,因为时间问题,就说这么多把。 祝大家身体健康,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 =!
送大家最后一句话。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