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么打不开,一直停留在地球的界面,可能是手机网络慢的原因,也可能是微信有问题,如果是微信有问题,将微信卸载,重新下载安装就可以解决问题。
微信卸载了之后需要去手机应用市场重新下载安装,方法如下:
1、实现在手机上找到并打开自带的应用市场,点击进入。
2、接下来进入到应用市场之后,选择红色箭头所指处的搜索栏。
3、如果微信删除之后,红色箭头所指处会是“安装”,点击安装就可以了。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圈层结构十分复杂的天体。它的各个圈层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而且它们之间时时刻刻都进行着物质交换并相互作用。
在地球科学中,地球表面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大气圈是人类和地球生物的保护圈。它吸收太阳的超紫外线、扩散光线,还能使地球表层免受陨石的直接轰击。科学家们已经计算出:一个人一昼夜要呼吸13立方米的空气,呼出的二氧化碳需要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将其转化掉。人的生命过程中呼出二氧化碳,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圈里,又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变成植物体纤维或细胞质,使碳固定下来,析出的氧又返回到大气圈。
水圈,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河湖以及地下水。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体部分,平均深度都超过4000米。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出80种。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仅影响着海水自身的物理化学特征,而且也为生物的诞生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科学家们证实,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产生在海洋中,如今,绝大多数的动物门类也都生活在海洋中。陆地的地下水也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淡水总量约为400万立方千米,其中地下水占95%,而河、湖水等仅占35%。由此可见,地下水在供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需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另一个圈层。从南极到北极,从陆地到海洋,从平地到高山甚至到地下数百米的深处,生命无处不在。据科学家们统计,地球上的生物有200~450万种之多,已经灭绝的物种更多。除了人们熟知的动植物外,还有大量的人类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微生物等。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已经死亡的生物可以转换成其他的有机质,包括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煤等。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层结构,绝大部分由岩石组成,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岩石圈是一个厚度不均的圈层,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得多,一般厚度为33~35千米,最厚的地方大约为50~70千米,而洋壳一般不足7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厚度可以达到70千米。地球的岩石圈已经形成40多亿年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其成分、结构、构造直至地球表面的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使岩石圈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了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圈层,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相互渗透和影响。固体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最为活跃的场所。岩石圈的物质也在不断运动,并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生物生存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接带,它们消耗着资源和能源,之后又产生出新的物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正是地球各个圈层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如果你细心观察身边的世界,就会发现许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不断地改变地球面貌遗留下的痕迹。
1、这个是从观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深度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发现的,由此科学家才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匀性,继而发展出地壳地幔地核的地球分层结构学说。
2、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
3、在所有不连续面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称为一级不连续面:
(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4、此外还有5个次级不连续面,可以把地壳、地幔与地核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圈层构造。
扩展资料:
1、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
2、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3、事实上,自莫霍面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其形成和演化。
4、当下认为莫霍面分为两种,一种为地震学莫霍面(SeismicMoho),代表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提高;另一种为岩石学莫霍面(PetrologicMoho),这种莫霍面没有显示出地震波波速的异常,而是由浅部到深部渐变至地震学莫霍面以下的地震波波速水平。
5、岩石学莫霍面经常在造山带的巨厚地壳位置出现,是下部地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到榴辉岩相而形成的。
6、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7、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8、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9、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km/s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10、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core)。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