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的专栏,我们的课程都围绕着一个大的领域在讲解,就是零售和消费。我们讲了零售业的历史,包括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公司:沃尔玛、好市多,又延伸到麦当劳和星巴克这两家非常经典的连锁餐饮企业。相信这一个月的时间,你对整个零售和消费行业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所以,接下来一周的时间,我想最后借用几家公司,把我们之前讲过的零售和消费行业的东西,做一个收尾和知识点的夯实。这周,我们会系统地来讲5家公司的案例,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你并不那么熟悉的,但非常新颖、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公司。在这一周的复习、呼应以及新的延伸过后,相信你对我们之前一整个季度讲过的各种行业趋势、公司战略、理论知识就很难忘记了。
今天和明天,我们的主题是:宝洁。宝洁可能是一家你曾经觉得很熟悉,但这两年面孔好像越来越模糊的公司。通过对宝洁的讲解,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重温一下这些年里消费和零售领域,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提起宝洁,你的印象应该是那个日用消费品界最成功的公司。它创立于1837年,到现在都已经有180年的历史了。最开始,宝洁只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市一家制作蜡烛的小作坊,而到了2016年,宝洁已经是一家年收入六七百亿美金,利润超过100亿美金,员工超过十万人的全球消费品巨头了。宝洁旗下的很多品牌你应该都听说过,比如:飘柔、潘婷、玉兰油、海飞丝、佳洁士、舒肤佳、帮宝适、汰渍、碧浪、吉列、Olay、SK-II,等等等等,这个单子可以列得非常长。
然而过去的十几年里,宝洁的日子并不好过。
比如,从销售额上来说,宝洁在2008年的销售额是770亿美金,而2013年更是达到了840亿美金。而2016年,这个数字仅仅是650亿美金,相比2013年跌了23%。
从利润上来说,宝洁在2009年的利润还有134亿美金,而此后就上上下下,2015年的时候甚至跌到了70亿美金,只剩将近一半,直到2016-2017年,才开始回升到100亿美金以上的水平。
而对于股价,我在文稿里也附上了一张图。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可以用来衡量大盘走向的两个股票指数——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S&P500指数,分别上升了59%和62%,而宝洁的股价仅仅上升了29%,也就是说,宝洁的表现远远低于大盘。
而通过之前的专栏相信你也知道了,大公司在痛苦的转型期和动荡期的时候,都要做各种产品、营销、人员上的调整。宝洁在21世纪,光是CEO已经换了四任,高层管理人员更是流动非常频繁。所有的这些数据和现象,都显示着,这家曾经无比辉煌的消费品巨头,已经来到了公司180年历史的又一个关键时刻。
丨宝洁的成功之道
那究竟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宝洁这家公司如此挣扎呢?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是哪些东西让宝洁这家公司如此成功的。
宝洁所在的行业,准确的名字叫做快消行业。全称就是“快速消费品”的意思。所谓的快速消费品,指的是消费频次比较高、消耗比较快、单价通常比较低、需求比较广泛的商品,包括我们熟悉的洗发水、牙膏、洗衣粉、剃须刀等等都算作这类商品。与快消品对应的一般是耐用消费品,就是那种使用周期比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的商品。比如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等。
基于快消品消费频次高、单价低、需求广的特点,快消品在销售方面有三个很重要的特性:
便利性。因为购买快消品投资很小,决策很轻,所以消费者一般就近购买就可以了。
视觉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比较容易受环境,或者卖场气氛的影响。消费决策比较感性。
低忠诚性。消费者对于这种小产品,总体来说品牌忠诚度不高。甚至还会喜新厌旧,经常会主动更换品牌用一用。而且这类产品不像数码产品,可以不断升级新技术、附加各种功能,这类产品都比较同质化,所以消费者切换到其他品牌是很容易的。
最终,这几个特性就造成了快消品生意最重要的两个竞争模式:
品牌营销。
因为对于快消品,消费者决策轻、忠诚度低、购买也比较偏感性,所以商家会用各种广告和营销手段来轰炸消费者,让大家形成品牌印象,产生一定程度的品牌忠诚度,然后持续影响后续的二次三次购买。只有把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努力植入到消费者的大脑里,才可能有持续性的成功。
销售渠道。
因为快消品单价低,购买一般也是图个便利性,而且大部分人都会需要,所以建立广阔的销售网络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从一线二线一直到四线五线城市,各地的商超、百货、便利店甚至街边小卖部,都是快消巨头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品牌和营销做得再好,也需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销售和收入。
其实说得再简单一点,上面这些东西本质上说的就是: 首先,在那么多选择里面,你得能让消费者想得起来你的产品;第二,想起来的时候,你得让他们买得到。 快消品行业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我们知道,越简单的道理,要想做好其实就越难。而上面我们提到的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也是宝洁这家巨头公司曾经做得最好的地方。
丨宝洁的品牌营销
关于宝洁和快消巨头的营销,已经成为了一门巨大的学问。如果你想去研究,会找到浩如烟海的各种细节和案例。不过从大的层面总结,宝洁非常擅长的就是两个方面:
首先,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找到最合适的概念和定位。
举个例子,如果要卖一块肥皂,宝洁给它命名成“象牙肥皂”,它会先申请专利,然后聘请名牌大学的著名化学家,分析“象牙肥皂”的化学成分,再选择最有说服力和诱惑力的数据,说服消费者“象牙肥皂”是最好的——这套营销方法,并不是什么宝洁最新的产品广告,而是宝洁在1879年推出“象牙肥皂”时候琢磨出来的套路。这套产品和营销理念,从创业最初期就在宝洁的DNA里面了。
另外,宝洁也非常善于制造产品概念。比如,“飘柔”的柔顺、“海飞丝”的去屑、“潘婷”是营养,“沙宣”是专业美发……同时再利用广告宣传,不断强化它们的概念:比如“洗发护发一次完成,令头发飘逸柔顺”、“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等等等等。这些定位都突出了不同品牌的功效和特质。而且,最终不管你买哪个品牌,它们都是宝洁旗下的。这也是多品牌战略的好处。
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找到最合适的概念和定位之后,宝洁擅长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用铺天盖地的常年广告投放策略,不断地触达客户的头脑和心智。
我们在之前的《从连锁小店到超市诞生》这篇专栏文章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就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电视和电视广告开始走进家庭了。电视这个新媒介的诞生,对大型企业打造全国性的品牌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电视,广告可以触达到全国千千万万的家庭,这让宝洁这种公司可以打造全国性的大品牌。而全国性的品牌很适合大型超市销售,因为大型超市覆盖的地理范围广,消费者背景复杂,需求比较难预测。不像街边小商铺,可以非常本地化和定制化,所以这时候全国性的品牌能比较好地满足大家普遍的需求。而电视营销恰恰也是宝洁这几十年来最擅长做的一件事。
而且,宝洁的广告往往是常年无间断进行的。一般品牌都是在产品市场导入期或者销售旺季到来之前进行广告宣传,但是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宝洁的产品在进行宣传。这也让消费者进一步对宝洁的产品产生了认同感,并且成为了宝洁固定的消费群体,为宝洁源源不断地贡献收入。
这就是宝洁在品牌营销上的实力,而让宝洁多年屹立不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它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这些渠道网络就像毛细血管一般,渗透到每一个消费者出现的地方。
丨宝洁的分销渠道
同样,宝洁的分销渠道体系,也是被很多人反复研究过的宏大议题了。我们还是来做一点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梳理:
首先,宝洁的分销体系的宽度和纵深都非常强。光是在内部,就分为分销商、批发商、主要零售商和大型连锁商等等结构,而且分销商也有一级、二级、三级甚至更多。可以说,不管是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这种大型商超,还是三、四、五线城市的街边店,你都可以找到宝洁的产品,这正是宝洁整个销售渠道网络的能力所在。
另外,宝洁和销售商的联系非常紧密。之前我们说到,沃尔玛在和供应商配合上有着非常深度的合作。其实宝洁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宝洁在和沃尔玛的合作里,开发了很多先进的系统,比如持续补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供应链预测系统等等。如果你在沃尔玛拿走一瓶洗发水,POS收银系统就会把记录下来的交易数据,直接传到宝洁的后台系统之内。这样宝洁就可以非常实时地掌握各种数据,从而安排生产、促销、物流等等环节。
最终,这种既广,又深,而且链接得非常紧密的渠道网络,让宝洁旗下的各种品牌,铺天盖地地在每一个角落都能触达到消费者。这也让宝洁不管在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我们说的,当你能让消费者每次需要买东西的时候都能想起你,还能找到你的时候,你想不成功都是很难的。
然而我们一开始就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宝洁却陷入了一些麻烦。那么为什么这些让宝洁赖以成功的手段突然失灵了呢?在互联网时代,零售和消费行业的变化,是怎么瓦解宝洁曾经具有的这些优势的呢?我们在下期的专栏里,就来解答这个关键的问题。
今天给你留一个思考题:你身边用宝洁产品的人近些年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呢?在你看来这个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欢迎把你的发现和分析写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保洁称雄百年风韵犹在
创始于1837年的保洁公司是美国头号日用消费品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供应商之一。公司包括生产工厂在内的下属分支机构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雇员总数超过11万人,旗下300多个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范围涵盖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医药、食品、饮料、织物、家居护理和个人清洁用品等在内的多个日用消费领域。这其中的碧浪与汰渍牌洗衣粉、飘柔与潘婷牌洗发水、佳洁士牙膏及品客薯片等也是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在1999-2000财政年度内,保洁公司产品销售总收入高达3995亿美元,利润总额35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出的全球500强中列举第75位。
70多个网站是一笔财富
通过构建多个侧重于不同产品与内容的网站,全方位地捕捉Internet空间的巨大商机。
保洁公司是一家有着百余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商业巨头,在Web实践方面,却不输于众多新经济公司。目前,这家公司旗下已有70多个Web网站,这点甚至让不少技术巨头也望尘莫及。
去年末,保洁公司新推出了一个称为BeingGirlcom的网站,喜欢望文生义的Internet用户肯定会将其理解为一个少女社区网站。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如同类似的典型社区网站一样,这家网站上也提供了大量有关符合消除粉刺等与少女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话题。但与此同时,这家网站上还处处点缀了一些冠以各种名称的、最终与产品联系到一起的精美标签链接,时这个网站与普通的社区网站显示出了一点小小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体现了保洁公司在Web战略上的良苦用心。
这家网站已是保洁公司设立的第72个Web网站。此前的这些网站大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旗下包括汰渍、佳洁士、Scope、玉兰油和潘婷等300多个品牌中最知名的产品品牌及相关知识。如在以汰渍命名的Tidecom网站上,提供了衣物洗涤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佳洁士命名的Crestcom网站,提供了牙齿保健常识;而在以潘婷命名的Pantenecom网站,则提供了个性化的头发护理咨询服务内容。
BeingGirlcom这一围绕产品构建的社区网站,则是保洁公司在Web战略上的一项全新尝试。如同这家公司在传统领域倾向于一次投资研发数百种产品的多路出击策略一样,公司也力求通过构建多个侧重于不同产品与内容的网站形式,全方位地捕捉Internet空间的巨大商机。
此举使得在传统日用消费品领域称雄百余年的保洁公司,同样成为在线日用消费品市场上的个中翘楚,而这也正是保洁公司勇于创新、不断尝试的个性使然。尽管在最初保洁公司自身也对Web战略的最终成效没有很大把握:因为这一战略也许会将公司成功地引入电子商务世界,也许仅止于某些市场营销优势与广告效应,甚至还可能只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
探险Web
保洁的70余家网站的构建不过是保洁公司总体Internet战略的一部分。实际上,公司的这一战略还包藏着更多“野心”。
保洁公司对Web战略并无十足的成功把握,但是至少可以通过Web网站的构建,获取众多有价值的、来自消费者的信息。
实际上,自90年代中期,踏入Web领域以来,由最初开始尝试借助网页弹出式广告,行销Scope牌漱口液和汰渍牌洗衣粉,保洁公司就从未中止过在Web领域的投入与创新。1998年,保洁公司主办了业界首次以Internet广告为主题、名为FASS(The Future of Advertising Stakeholders Summit)的市场营销论坛,并邀集了包括公司竞争对手及战略合作伙伴在内的各方,齐聚保洁公司总部,共商如何在未来有效地利用Internet这一新型广告媒体行销产品的大计。时至近日,这一论坛已发展成为研讨交互式广告及市场营销策略的较有影响的业内组织。
与许多大型公司通常采用的策略一样,在涉及公司现有70余家网站的具体部署成本及年均维护开销方面的问题时,保洁公司主管人员也一向闪烁其辞从未正面作答。这部分成本与开销的具体数字,在公司公开发布的相关资料中也毫无踪迹可寻。不过分析家们大都认定,这毫无疑问将是一个不菲的数字。根据商贸杂志《B2B》提供的Web价格指数推算,考虑到功能等各方面因素,一个中等规模网站的平均初建费用一般在10万到60万美元之间。在网站维护开销方面,据市场调研机构Jupiter公司估计,一个普通商务网站的年均维护开销多在50万美元以上;复杂电子商务网站的年均维护开销,甚至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就保洁公司旗下的网站来看,这些网站大多都提供了较为友好的用户界面,而且为扩大影响,这些网站在推出之初,还常常需要开展部分市场营销活动。因此,保洁公司旗下这70余家网站的总体部署成本与维护开销也就可想而知。
虽然,保洁公司旗下网站的总体规模优势有助于降低部分成本开销。如这些网站使用的服务器和后台技术,均由公司方面自己部署和维护,依靠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成本开销。但是,公司多数网站的不熟和维护,仍需依靠专业广告代理机构和网页设计公司。因此,即使按最保守的最低标准估算,保洁公司全部网站的不熟成本,估计也将在上千万美元,年均维护开销也不会少于数百万美元。
当然对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而言,这点成本开销与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广告开销相比,不啻为九牛一毛。如1999年保洁公司的各项广告费用高达37亿美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洁就无资金匮乏之虞。
2000年上半年,保洁公司承认,公司此前预计的1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明显过于乐观,公司实际增长率仅有望达到4个百分点。此言一出,华尔街对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大为不满,保洁公司的股票应声由年初的每股118美元,狂跌至每股60美元。为此,保洁公司不得不借助缩减新产品研发资金,并在公司全球范围内裁减15万名员工的策略,力求增加利润率,重新赢取华尔街投资者的芳心。在面临这些财务压力的情形之下,年均耗资数百万美元,并且短期内尚难见到明显成效的公司Web战略,无疑最有可能成为公司财务状况不理想的牺牲品。但是,实际上保洁公司却并未因此而放弃这项战略,而是设法将公司的Web战略坚持到了今天。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公司在Web战略上的坚定信念。
当然,这70余家网站的构建不过是保洁公司总体Internet战略的一部分。实际上,公司的这一战略还包藏着更多的“野心”。如在这项战略中,还包含了进一步加强与诸如Womencom及Boltcom等市场营销合作伙伴的合作,利用保洁公司风险资本孵化器及Internet风险基金,扶持诸如Plumtree软件及Yet2com等较具发展潜力的Internet创业公司等方面的更多内容。同时,公司方面还将与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及雀巢公司,共同创建一个称为Transoracom的全球在线B2B交易市场。
实际上,保洁公司这70余家网站的价值是无法简单地通过金钱加以衡量的。这些网站不仅在在线空间上,树立起了保洁公司的品牌形象,而且能够为公司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与信息,使公司能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在线产品直销尝试。就眼下来看,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数据收集。保洁公司在这方面的努力,正如Deutsche Banc Alex Brown投资银行分析家Andrew Shore指出的那样,保洁公司在这一领域正如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样,能够采集到的所有数据与信息都是非常珍贵的。他们亟需所有能够收集到的一切数据与信息。
同时,这部分在线收集的信息还可以成为保洁公司降低成本,尤其是市场营销成本的重要参考。公司方面期望借助Web削减数百万美元的广告预算,尤其是在2000年中期以来,在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衰退的情况下,这类来自Web的信息,可使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为准确的市场营销。
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发言人称,保洁公司目前对广告与市场营销的认识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已逐渐开始对包括Internet在内的电视以外的其他媒体,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
正如分析家Harry Milling所指出的那样,保洁公司的Web战略给公众的印象,可能会略显仓促和缺乏系统化,就目前而言,保洁公司自身对Web战略也无十足的成功把握,但是至少他们已成功地通过Web网站的构件获取众多有价值的、来自消费者的信息,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用户对公司产品的反应。
尝试、失败与成功
保洁公司此前在产品研发与业务开拓上,习惯于采取多路出击、广种博收的策略,而且公司方面也从不奢望所有的尝试都能够获得成功,但某些方面的成功即足以为公司带来滚滚收益。
如同这一领域的其它众多公司一样,对于保洁公司来说,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业务拓展方面,尝试与失败已是家常便饭。稍稍回顾一下这家公司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实际上正式这些不断的尝试与失败,才为公司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最终早就了保洁今日的辉煌。就是在今天,公司也仍然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并同样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门径。在Web领域内的实践,也正式公司这种不断尝试与失败,并最终走向成功发展之路的重要一部分。
起初,保洁公司花样不断翻新的Web战略并没有引起分析家们的太多惊诧。他们仅将其看作是保洁公司应对诸如联合利华等同样开始在Web商务领域进行大规模投入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以及试图领先竞争对手的一种新策略而已。如市场调研机构Argus公司消费用品领域分析家Daniel Peris指出的那样:保洁公司此前在产品研发与业务开拓上,习惯于采取多路出击、广种博收的策略,而且公司方面也从不奢望所有的尝试都能够获得成功,但某些方面的成功即足以为公司带来滚滚收益。Peris认为,目前保洁公司正试图在Internet领域重施故伎:他们并不奢望现有的70多个网站均能大获成功,但只要其中的一个和数个网站、一种或几种战略构想能够如愿以偿,其他网站也就同样有了价值。
Morningstarcom公司证券分析家Harry Milling也认为,鉴于保洁公司这类策略此前在传统经济领域内的成功,公司在Internet在线空间中的这种多品牌并行的策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尽管这家公司在Internet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构建了多个侧重于不同品牌,组织上似乎略显混乱的网站,并且短期内尚难显现明显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极具价值。因为Harry Milling相信,保洁公司方面肯定会设法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来自多个网站的信息,加强公司后续业务的发展。
初窥电子商务门径
在线直销仅仅是保洁公司走向全面电子商务化的一个初步尝试。保洁公司无意夺取公司零售渠道与合作伙伴的利润空间。
公司的目标则是继续网站建设并适当调整公司Web战略。开始鼓励品牌经理,借助Web网站树立品牌形象。
无论是Tidecom网站上的洗涤技巧,还是BeingGirlcom网站的推出,就目前保洁公司的目标而言,信息采集仍是公司经营这类网站的主要着眼点。保洁公司发言人、BeingGirlcom咨询人士Elaine Plummer曾指出,虽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产品销售,但是我们同样注重于青少年的交流。我们期望了解网站访问用户的情况,并从中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我们还能够了解索取样品的访问用户数量,从而得到更多的相关产品消息。这实际上是一个与用户加强联络预交刘机会。在这方面,我们目前仍需进一步努力。
对任何一家商业公司而言,与用户“交流与联络”最终目标无非是增加产品销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洁公司当然不会按兵不动。实际上,保洁公司去年10月推出的BeingMecom网站就已开始在这方面“暗渡陈仓”了。在这个网站上,女性用户能够通过相关测试了解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女性用品,并能够随后通过网站订购诸如一月或半年用量的产品试用方便装,而这正式保洁公司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初步尝试。
除了该网站外,保洁公司旗下的其他部分网站,包括More Than ACardcom和Reflectcom在内,也开始尝试类似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如在More Than ACardcom网站上,消费者可订购由Pampers和Febreze等公司品牌产品组成的新生儿礼品包,或由品客薯片、Jif花生酱和其他产品组成的食品大礼包。
公司的Reflectcom网站在这方面则更进一步。该网站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美容产品。而产品定制化生产与销售正是Web商务的优势所在,能够使商业公司在不影响零售商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销售。保洁公司还计划进行多个产品系列的在线销售尝试,如通过在线途径,销售商店里暂未上架的新产品,定制产品及公司多个系列产品的组合销售等。
由于保洁公司的产品大都非常适于传统店面销售,因此分析家们认为至少就目前而言,保洁公司无意夺取公司零售渠道与合作伙伴的利润空间,在线直销仅仅是保洁公司走向全面电子商务化的一个初步尝试。
保洁公司的Reflectcom网站就是这一尝试的集中体现。虽然该网站在订单处理与履行方面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但该网站却吸引了大批回头客,每笔订单的数额也颇为可观。有分析家认为,该网站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增加产品销量、获取更多利润,而是主要在于探寻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的途径。公司方面期望借此降低产品营销成本,实现更理想的“一对一”营销。
这点从公司行销新推出的护发产品Physiqte的过程中就不难看出部分端倪。去年初,公司在发布这一新的护发品牌之处,仍沿用了包括开销巨大的电视广告在内的传统营销渠道,但很快公司方面就改变了主意,将更多营销预算转向了Web营销方面。事实证明这一营销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去年初,这一品牌的护发品尚未正式上市之前,就已有60万用户预订了该产品,并且在正式上市之后也一直保持了良好的销售势头。去年第三季度保洁公司的美容美发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9亿美元,这其中Physique产品及其成功的Web营销功不可没。
至此,即便那些对保洁公司Web战略持不同程度否定意见的分析家,也不得不承认保洁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这家传统日用消费品巨头的Web业务实践,事实上已远远领先于多数传统企业。
Forresster与Information Resources共同出资组建的Netquity公司负责人But Rubin,虽然认为保洁的众多网站很难收到多少实际成效,但是也承认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在Web领域的尝试远远领先于同行。
就保洁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方面认为Web战略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并计划继续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尝试,将公司旗下所有品牌产品都推向在线空间。公司当前的目标则是继续网站建设并适当调整公司Web战略。如公司已开始鼓励品牌经理,借助Web网站树立品牌形象,此前这一切则主要是通过电视广告等传统营销渠道来实现的。这意味着保洁公司不仅将会构建更多的诸如Vickscom和Criscocom等以公司产品品牌为主的网站,而且还将构建更多的如同BeingGirlcom等汇集公司旗下多个产品品牌的复合型网站。云飞
2010年8月18日宝洁P&G最大研发中心在北京成立,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顺义天竺工业园新址开幕庆典的举行,宝洁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的北京研发中心正式宣布落成。就研发领域及品类规模而言,北京研发中心居于六大中心首位,甚至超过了宝洁在美国的“大本营”。
2010年1月 麦瑞博当选董事长(1980-2003)
2008年 宝洁庆祝170周年,宝洁中国20周年。宝洁与Gillete的业务基本完成整合,当年宝洁全球销售额高达835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20亿美元。每股收益增长20%(增长达364美元),10亿美元品牌达到24个。
2005年 宝洁公司收购了Gillette,开辟了男士剃须用品市场,也是宝洁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
2003年 玉兰油成为宝洁第十三个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
宝洁收购了威娜公司。
2002年 宝洁庆祝165周年。雷富礼当选董事长。宝洁拥有12个年销售过10亿美元的品牌
2001年 宝洁公司从施贵宝公司收购了伊卡露系列。伊卡露是全球染发、护发领导品牌,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
2000年 雷富礼先生当选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宝洁公司推出reflect com,一个互动性网上商务美容公司。美国FDA通过了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新药--Actonel。作为发明者的宝洁公司将与Aventis制药集团共同营销这一新药品。
1999年 公司前首席营业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公司收购了lams公司,开始进军宠物保健和营养产品领域。Lams公司是一家在高档宠物食品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另外,公司收购Recovery 工程公司、并运用公司在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开发了PUR品牌水过滤系统。
1998年 宝洁Olean新厂落成投产。宝洁公司2005机构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真真正正的跨国企业,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 宝洁公司收购了Tambrands公司和它旗下的全球知名品牌Tampax(丹碧丝),扩展其妇女卫生用品市场。宝洁公司和赫斯特Marion Roussel公司签订全球性的协议,共同营销Actonel-宝洁公司的一种骨骼保健新药物。
1996年 宝洁推出一种无热量的食用油-Olean,用于各种咸味小吃。Olean获得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的检验认可。
1995年 白波先生当选为公司第九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德克雅各先生当选为公司首任首席营业执行官。公司开始采用四个地域性机构来管理全球生意。宝洁公司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国家技术奖章-这是美国对技术成就所授予的最高荣誉。
1993-1994年 宝洁在中国发展更多合资企业,连续建立了四间公司和五个生产基地。宝洁重新进入南非市场。宝洁荣获美国劳动部颁发的“机会2000”大奖。这是一个年度性颁发的奖项,鼓励企业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建立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1993年 宝洁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在公司历史上,国际分部的销售额第一次超过总额的50%。在日本神户,日本的总部和技术开发中心落成。
1992年 宝洁重新推出原Richardson-Vicks公司的Pantene-Pro-V(潘婷)品牌。此品牌迅速成为世界上生意发展最快的洗发香波产品。
1991年 宝洁购买了Max Factor和Betrix,进一步扩展公司的化妆品和香水生意。宝洁购买捷克的Rakona,建立在东欧的第一间分公司。同年,在其它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和俄罗斯设立分公司。
1990年宝洁购买Shulton's Old Spice产品系列,扩展男士个人护理用品的生意。Spic and Span Pine采用100%可回收的塑料做包装,为公司赢得杜邦国际包装大奖。
1989年 宝洁购买Noxell公司和它的Cover Girl、Noxzeme和Clarion品牌,进入化妆品和香料生意行业。宝洁公司在中国首次招聘本地大学毕业生。
1988年 宝洁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建立的第一间公司。
1987年 宝洁创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公司在“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榜上被列入全球最大五十家企业的行列,并且是这五十家企业中历史最长的第二家公司。宝洁收购了欧洲的Blendax系列产品,包括Blend-a-med和Blendax牙膏。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收购行动。
1986年 宝洁首创一种新的技术,使消费者可以采用洗发水和护发素二合一的产品来同时清洗和护理头发。Pert Plus,又名Rejoice飘柔洗发水迅速成为世界上领先的洗发香波品牌之一。
1985年 宝洁购买Richardson Vicks公司,扩展成药保健用品市场。公司又购买了Mefumucil、Dramamine和Icy Hot三种品牌,成为最大的非处方类零售成药制造商。
1983年 宝洁推出了一种优质妇女个人卫生用品,Always,又名Whisper(护舒宝),该品牌在1985年成为同类产品全球市场的领先品牌。
1980年 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宝洁150年大庆在即,公司已为迅猛的发展做好准备。宝洁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通过收购Norwich Eaton制药公司(1982),Rechardson-Vicks公司(1985),公司活跃于个人保健用品行业;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购了Noxell,密丝佛陀,Ellen Betrix公司,宝洁在化妆品和香料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
1972年 公司研究人员发现了如何把柔顺剂加入一块无纺布内,从而可在干衣机里使衣物柔顺。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Bounce品牌的推出。它迅即成为仅次于Downy品牌的第二大织物柔顺剂。
1973年 宝洁收购了日本Nippon Sunhome公司,开始在日本制造并销售公司产品。
1963年 宝洁收购了JA Folger & Co公司,进军咖啡市场。欧洲技术中心在布鲁塞尔落成。
1961年 宝洁首创的全新产品:婴儿纸尿片“帮宝适”推出。公司在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开设分公司。
1960年 美国牙防协会确认“佳洁士”是“防龋牙膏”,佳洁士的销售突飞猛进。宝洁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办事处,雇佣15名员工。三年后,德国的第一家工厂投产。宝洁推出公司第一种织物柔顺剂:液态Downy。
1957年 宝洁收购制造Bounty纸巾及卫生巾的Charmin Paper Milk公司,正式进入消费性纸品生意。
1955年 宝洁推出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种含氟并经临床证实能预防龋齿的牙膏。
1954年 宝洁在法国马赛租用了一个洗衣粉生产工厂,开始发展在欧洲大 陆的生意。
1952年 宝洁在辛辛那提市成立了一个全新研究中心,这是公司第一个专 门从事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的研究中心。
1948年 宝洁在墨西哥建立了在拉丁美洲的第一间公司。公司成立了国际分部,管理公司日益壮大的国际业务。
1946年 “洗衣奇迹”----Tide(汰渍)推出。在试销一年后,在美国各地正式推出,汰渍采用了新的配方,洗涤效果比当时市场上所有其它产品都好。卓越的洗涤效果及合理的价格使汰渍于1950年成为美国第一的洗衣粉品牌。公司另外推出了Prell洗发香波。
1946年,宝洁公司推出汰渍。这是公司继象牙皂后推出的最重要的新产品。第一支含氟牙膏佳洁士得到美国牙防协会首例认证,很快就成为首屈一指的牙膏品牌。宝洁发明了可抛弃性的婴儿纸尿片,在1961年推出帮宝适。公司原有业务的实力不断加强,同时开始进军食品和饮料市场-最重要的举措是于1961收购了Folger's咖啡,推出第一种织物柔顺剂-Downy。宝洁开始在墨西哥,欧洲和日本设立分公司。到1980年,宝洁公司在全世界23个国家开展业务,销售额直逼110亿美金,利润比1945年增长了35倍。
1937年 宝洁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年销售额达到二亿三千万美元。
1935年 宝洁购买了菲律宾制造公司,在远东地区建立第一个运作机构,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
1934年 宝洁推出Drene:第一种合成洗发香波。
1933年 由宝洁赞助播出的电台系列剧“Ma Perkins”在全国播出,大受欢迎。公司于是赞助播出更多的“肥皂剧”。“肥皂剧”的忠实听众也同时成为宝洁产品的忠实用户。宝洁率先推出人工合成洗衣粉Dreft。
1931年 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萌芽于二十年代末。到1931年,公司创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机构,由一组专门人员负责某一品牌的管理,而品牌之间存在竞争。这一系统使每一品牌都具有独立的市场营销策略,至此,宝洁的品牌管理系统正式诞生。
1930年 宝洁在英国购买了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建立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Fairy香皂是Thomas Hedley公司的主要产品。
1926年 宝洁继象牙香皂后又推出Camay香皂,公司拥有两个存在竞争的品牌,这是品牌管理系统的雏形。
1924年 宝洁成立市场调查部门,研究消费者的喜好以及购买习惯,这是工业史上最早的市场研究部门之一。
1923年 宝洁尝试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台广播。公司以Crisco名义赞助全国性烹调节目,成为首创使用电台广告的公司之一。
1919-1920年 批发商季度性购买宝洁产品导致生产需求的不稳定以及工厂的裁员。宝洁因此宣布实施新措施:直接向零售商销售产品,并雇佣了450名销售人员。
1919年 公司章程内加入“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的条款。
1917-1918年 宝洁开始积极招聘研究人员,并首创一天八小时工作制。
1915年 宝洁首次在美国以外建立生产设施:加拿大生产厂拥有75名员工,生产象牙香皂及Crisco烘焙油。宝洁实施全国性的病残退休保险制度。
1911年 宝洁推出首创的纯植物性烘焙油Crisco。Crisco向消费者提供了比动物性油脂更健康且更经济实惠的烹调选择。
1909年 电视在美国推出仅5个月后,宝洁就推出它的第一个电视广告(象牙香皂),在电视首次转播的棒球比赛过程中播出。
1904年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宝洁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厂。
1896年 公司聘请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制作“象牙”女士及“象牙”宝宝形象,以吸引公众注意力,这成为历史上肥皂制造商所作的第一个彩色印刷广告。
1892年 宝洁正式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
1890年 宝洁在Ivorydale工厂建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研究及改进肥皂制造工艺,这是美国工业史上最早的产品开发研究实验室之一。1945年,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一家近35亿美金的大公司。宝洁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广受欢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英格兰的Thomas Hedley有限公司,开始拓展海外业务。
1890年,宝洁公司共销售包括象牙皂在内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肥皂。极具创意的广告,包括在全国性杂志上刊登的彩色广告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宝洁产品,对宝洁香皂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立工厂,首先在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设立工厂。接着又在美国以外设立工厂。美国境外的第一个工厂设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宝洁的营销策略同样具有开创性,包括在电台赞助播出“肥皂剧”,派发产品试用装,以及促销奖金等。
1887年 宝洁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
1886年 Ivorydale工厂投产。
1885年 P&G首创周六下午不用上班而员工仍可支薪的福利措施。
1882年 宝洁公司首次投资11,000美金以印刷广告在全国促销Ivory(象牙)香皂。通过一份名为“独立”的周刊。
1879年 创始人的儿子:JAMES NORRIS GAMBLE和一位化剂师,共同开发出一种质量与进口的橄榄香皂一样,而价格适中,颜色洁白的香皂。另一位创始人的儿子:HARLEY PROCTER为这种香皂取名为“象牙”皂。
1859年 在公司创立二十二年后,宝洁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百万美元,公司员工发展为八十人。
1850年 “星月争辉”标志在19世纪50年代成为公司非正式的商标。到了60年代,星月标志出现在所有公司产品以及来往文件上。由于电灯的发明和使用,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终止生产蜡烛。
1837年 虽然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 GAMBLE)一心要往美国西部寻求发展机会,但都因客观原因在辛辛那提市住下了。威廉开始从事制造蜡烛的生意,詹姆士开始学习制造蜡烛。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凑巧娶了两姐妹,这两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他们的岳父说服两个女婿成为合伙人。1837年4月12日,他们开始共同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正式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订合伙契约。首间生产厂兼办公室位于辛辛那提市。
1837年并不是创业的黄金时间。虽然辛辛那提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当时的美国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有成百上千的银行倒闭,经济危机笼罩着这个国家。
然而,PROCTER和GAMBLE这两位创始人,毅然决然地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
宝洁中国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每天,在世界各地,宝洁公司的产品与全球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发生着三十亿次亲密接触。
一九八八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其中国业务发展的历程。宝洁大中华区总部位于广州,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东莞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及工厂,员工总数超过六千三百人,在华投资总额超过十亿美元。
二十年来,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建立了领先的大品牌
宝洁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大中华区年销售额超过二十亿美元。海飞丝、飘柔、舒肤佳、玉兰油、帮宝适、汰渍及吉列等品牌在各自的产品领域内都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
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中国宝洁是宝洁全球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销售额也已位居前五位。
建立了出色的组织结构
在宝洁大中华区,越来越多的中国籍员工担任起重要的管理职位,中国籍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8%以上,宝洁大中华区已成为向宝洁其他市场的人才输出地。
承诺做模范企业公民
宝洁向中国的各项公益事业捐款的总额已超过五千四百万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卫生及救灾等各个方面。例如:宝洁在1996-2005年期间向希望工程累计捐款两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在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兴建100所希望小学,是在华跨国公司中建设希望小学数目最多的公司之一。
人事动荡
2012年,宝洁新招管培生多数离职,10月29日,翟峰宣布离开已经服务21年的宝洁公司。
宝洁此次营销翻车给我看到了两个情况:1、宝洁的剑走偏锋不奏效,反而给人的感觉是低级营销。2、女性意识在逐渐增强。
首先说一下,宝洁的此次营销策略真的是水准很低。
先回顾一下翻车内容:宝洁会员中心于3月13日在其微信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闻一下!》的文章。文章中显示,女人的臭味是男人的5倍、女人的头发比男人脏一倍、女人内裤比男人脏……
尽管文章已删除,但宝洁依然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中,并且一度被推上热搜。
作为一名女性,看到这样的销售方式着实让我感到很不爽。另辟蹊径的营销方式的确是可以拨人眼球,但是带有侮辱性的本质就让人不喜欢了。女性营销拒绝“人为焦虑”。众所周知,拥有SK-II、玉兰油、潘婷、护舒宝等多个品牌在内的宝洁一直主营女性生活消费用户,女性消费者占比多达80%。
正常情况下,宝洁的所有营销策略应该都是围绕女性生活体验为主的。但这篇公众号文章显然已经脱离了品牌的初衷,违背了品牌文化理念。以贬低侮辱女性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导致大量网友在微博发声:“宝洁不需要女性用户”。这是大部分女性消费者格外愤怒的首要原因。反观宝洁发布的这篇文章,一直在不断地释放焦虑,贬低女性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购买宝洁旗下产品缓解文章中提到的所谓“痛点”。
其次、我很欣慰女性的消费意识更加强势和理智
不管你承不承认,姐姐们的时代已经到来。一直以来,女性与消费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无论是《欲望都市》《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塑造的购物狂女主,还是2020年的拼单名媛,非理性消费、爱慕虚荣的标签依然牢牢地黏在女性身上。
女性营销的发展充分的展现出女性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的变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早期的女性营销属于家庭妇女式营销,广告片都在强化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展现她们如何照顾家庭。如宝洁的舒肤佳最早的slogan是,爱心妈妈,呵护全家;很多洗涤用品也都是站在如何让女性减轻劳动负担的角度去做广告。
第二阶段是塑造完美女性,尤其以美妆、时尚和奢侈品等为代表,很多品牌都在展示和塑造出一种趋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大量使用明星等来展现女性有权力追求时尚、多变和美丽,激发女性的自我觉醒,维多利亚的秘密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实际上,完美主义本身也代表着女性独立自主的开始,它是脱离于家庭束缚的独立女性的萌芽,具有补偿性消费和报复性消费的特质。
到了第三阶段,开始强调悦己消费——相较于完美,真实的自我更重要,因此,消费品牌的卖点成了消费者的自我表达和独特体验。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双职工家庭,不管是职场还是家庭,女性都开始追求平等权益,当在家庭的劳动时间缩短,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这也驱动着其消费观的变化。
最后,现在是女性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但想要“讨好”女性并没有那么简单。
宝洁之所以翻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品牌并没有深入到女性的语境之中,更没有感同身受。同时,在表面化的迎合女性消费模式已经过去了,你只有真正的去尊重女性,理解女性才是能够让自己走的更长远。
女性营销应该怎么做,才能安全又打动人心?
1、了解你的用户,真诚是最好的良药
读懂消费者,引起情绪共鸣之类的套话已经说了无数遍,但许多品牌营销人都忘记了,在引起情绪共鸣之前,最重要的是“懂”消费者。而想要了解用户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与用户真诚地沟通、对话。
2、价值观与时俱进,为女性发声音
想赚女性的钱,就要实实在在的跟随女性的思想。女性权利都需要社会各界去维护,选择正确的方式支持女性,就会得到女性的认可。这个道理这么简单,宝洁你居然不懂。
广告往往是社会意识的一个反射,但当它脱节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反效果。而女性营销的成功,需要切中女性最深层的社会痛点,为她们提供发声,为她们提供支援。
1988年8月,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成立,宝洁以新产品海飞丝洗发水登陆中国。
宝洁在中国的17年经历了三个时期:1988~1998年,一路遥遥领先,高居日用品王国的宝座;1999~2001年,陷入国外强大竞争对手以及本土大小品牌的围攻,危机重重;2002年以后,重返巅峰,取得佳绩。
1988~1998:日用品帝国王朝
这一时期,宝洁在中国构建了一个日用品帝国王朝。据统计,宝洁中国从1991年开始赢利,1991~1998年销售额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迅速递增。1997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80亿人民币,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997年飘柔市场占有率达到2979%,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以1430%和994%紧随其后—宝洁公司的这三个品牌已占据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山。1992年3月宝洁的香皂品牌舒肤佳进入中国市场后,把原霸主—力士从龙头宝座上生生赶了下来。据一份调查报告,现在中国香皂的第一品牌是舒肤佳,其市场占有率达4195%,比位居亚军的“力士”高出14%,有3680%的消费者把“舒肤佳”作为首选品牌(杨维忠,2004)。
宝洁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0年间成为中国日用品市场的霸主?
市场先行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日用品市场产品不多,消费者只能单调选择几个质量差、包装粗糙、缺乏个性的国产品牌。
宝洁发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以创新式的轻便小包装面世,“海飞丝”、“玉兰油”等品牌迅速成为中国消费者的首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青年人求新、好奇、追求名牌、喜欢广告、注重自我,具有先导消费作用,因此宝洁选择青年消费群作为其目标市场,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手段。比如,用当时的青春偶像郑伊健、张德培等作广告,并配上“滋润青春肌肤,蕴含青春美”等广告语,还举办了“飘柔之星全国竞耀活动”等一系列围绕年轻人的促销活动。
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
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是宝洁成功的基础。进入中国后,宝洁确立了三大基本经营原则:(1)推出的任何新产品在测试阶段,就要比竞争者具有明显的优势。(2)尽早发现一个消费趋势,并引导消费者消费。(3)对消费者需求及偏好进行细致的监测。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消费行为数据库和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帮助宝洁从一开始就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及生活习惯。比如,他们洗头及刷牙的方式、对目前产品的意见以及喜欢什么样的宣传方式等。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宝洁不断地挖掘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趋势。比如,在推出舒肤佳时,宝洁把其功能定位在除菌上—在当时,这是中国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并通过广告的诉求“妈妈爱心护全家”,从而引导其消费。
适时的分区域销售渠道
在这一时期,宝洁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产品基本上通过分销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大店、小店,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宝洁将中国分为四个销售区域: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西南区。四个销售区域又分别设有区域分销中心、营销、财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等部门。区域分销中心分管所属区域内的分销商,全国有300多个分销商,1999年宝洁超过80%的销售额是通过分销商销售的(周伟,2005)。
价值链上不同程度的本土化
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宝洁在价值链上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越靠近消费者的部分,本土化程度就越高,反之,本土化程度就越低。
比如,财务和资本运作这两个领域离消费者较远,宝洁需要全球统一筹划和运作。相反,离消费者最近的产品,都给它们起一个中国名称,并作为一个本土品牌运作。据调查,中国消费者根本不认为飘柔、海飞丝、潘婷等是外国品牌。
宝洁还采取了多品牌策略,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海飞丝、玉兰油、护舒宝、潘婷、舒肤佳、碧浪、汰渍、帮宝适、品客和沙宣等诸多品牌;在新品牌推出阶段使用公司名称来推荐,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只强调独立的产品品牌;宝洁还鼓励品牌之间的竞争,在同一市场发展两个或更多的品牌,让它们彼此竞争,从而增强了产品在本地市场的竞争力。
严格的内部晋升制度
从1989年开始,宝洁就坚持绝大多数需求岗位由毕业生补充的策略。据统计,广州宝洁有中方员工889名,其中研究生43人,大学本科生223人,两者占员工总数的1/3。这些人中已产生了1位总监、18位副总监、150位高级经理。
目前,宝洁在中国的员工,包括管理层,98%的都是中国人,但高管层由总部直接派任,华人很少。宝洁全球前副总裁韦俊贤、宝洁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许有俊算是宝洁高层中凤毛麟角的华人,不过他们俩一个是中国台湾人,一个是菲律宾华人,都不是中国内地的。
1999~2001:四面楚歌
经历了10年辉煌的宝洁中国公司,在1998年后跌进低谷。有资料显示:1998~1999年宝洁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如在洗发水市场的占有率从60%跌到40%;公司整体销售额下降了20%~30%,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为3917亿元人民币,已经跌破了其盈亏平衡线,出现亏损。
昔日的帝国王朝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
其他品牌的围攻
作为领先者的宝洁身后自然有一大批追赶者。在借鉴宝洁的成功经验中,纳爱斯、舒蕾、奇强们不断成长起来,分割着宝洁的各线市场;“高露洁”牙膏、“奥妙”等其他国际品牌也开始叫阵。
在洗发水市场,宝洁遭到舒蕾和夏士莲的双重夹击。尤其是舒蕾,它运用终端战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有效避开与宝洁的正面交锋,于1999年一举跃升为全国性品牌,到2000年销量仅次于飘柔,最终打破了宝洁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洗涤用品市场,宝洁遭受了纳爱斯和奇强的强势进攻,而纳爱斯的冲击力最大。纳爱斯主攻中低品牌的空档,针对宝洁的“高价游戏”,提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纳爱斯推出的雕牌,以广告攻势和低价位出击,从而一跃成为肥皂行业的龙头;紧接着又进军洗衣粉市场,到2001年以年产89万吨稳坐第一。
宝洁的自身因素
宝洁中国总裁颜德健曾说,宝洁的敌人只有一个,是宝洁自己。
从宝洁自身来看,宝洁一贯奉行的高质高价策略,恰恰为它自己埋下了隐患,给本土品牌留下了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本土公司利用宝洁的这个软肋,定位于中低档市场,采取低成本、“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占据了大片农村市场,还不断对以大中型城市为据点的宝洁发起冲锋,令昔日的帝国王朝陷入危机。
1999年宝洁全球战略的转变也对宝洁中国的失利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一年,宝洁全球总裁耶格尔提出了“进行更大规模变革”的战略,并推出“2005重组计划”,目的是让宝洁更加适应全球化、保持竞争优势。体现在中国市场上,宝洁忽略了一些小的零售商,推行向大卖场进军的营销策略,失去了大部分农村市场和分销商,从而留给竞争对手巨大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
新生代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品牌已不是顾客选择日化产品的惟一动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趋于理性化,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另外,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去不同的门店购物,而没有对某一家门店表示出特别的忠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宝洁情有独钟了,他们对宝洁品牌的忠诚度逐渐降低,往往在其他厂家促销人员的鼓动下而选择宝洁之外的产品。
2002年至今:重返巅峰
2001年6月,罗宏斐出任中国宝洁总裁。他一到任,就采取了更加本土化的战略,宝洁的困局开始改观:首先确定广州为大中华区总部,直接向总部汇报,一改广州、香港、中国台湾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与分销商重修旧好。随后,宝洁开始大规模地反击:2003年发起射雕行动,进军农村市场;2004年夺取央视广告标王,等等。
在有效控制成本后,宝洁开始与本土企业展开价格战。据统计,2003年,宝洁的玉兰油、舒肤佳、激爽平均分别降价20%、25%、30%。在洗衣粉领域,为了收复失地,汰渍一度降到了35元的底线,矛头直指雕牌和奇强等品牌。紧跟洗衣粉价格大战,宝洁又打响了洗发水市场的价格战。2003年底,宝洁在区域市场上尝试销售99元的飘柔洗发水。同时,宝洁在各终端或明或暗的促销活动不断,并试图在品牌效应的掩护下,强力渗透中低端市场。
进入2000年后,宝洁中国大力拓展农村市场,陆续推广“乡镇终端网络建设”和“乡镇菜市场展示计划”。2003年末成为央视标王,进一步扩大了宝洁在农村市场的影响力。
宝洁的反击取得了成效。据报道,宝洁中国2001~2003连续三年销售增长率超过了25%,利润以平均每年140%的速度增长。其三大品牌—飘柔、海飞丝和潘婷收复了失地,重新占据市场的多半壁江山。2003年,中国成为宝洁全球第六大市场以及全球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业绩接近150亿元人民币。
◆ ◆ ◆ ◆ ◆ ◆ ◆
宝洁在中国的17年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其在具备先行者优势的情况下“失去”1999~2001这几年,至少说明,在日化用品这类产品可替代性强、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的终端市场上,倘若忽略中国实际的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即便拥有强势品牌,也可能给后进入者以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王分棉)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
全球裁员计划是宝洁全球生产效率方案的一部分,但全球裁员并不会影响到中国市场。”2012年12月5日,在宝洁华东生产物流基地开工仪式上,宝洁大中华区总裁施文圣特意对全球两轮裁员 8000 人、管培生流失率增高传言以及其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翟峰离职的负面影响做出了回应,并强调,目前宝洁新雇员的保留率高达 95%。
然而,施文圣回应却“无意略过”了宝洁中层的流失率增高问题。实际上,类似于翟峰这样的宝洁中高层选择撤离的情况在宝洁已不再鲜见,甚至已引起宝洁内部的警惕和担忧。
据接近宝洁内部的资深业内人士爆料,位于北京的宝洁中国研发中心也正在上演管理层集体出走的大戏。“宝洁内部的人员从 T1 开始,由低至高分为多个级别,而近期至少 5 位以上T4、T5 级别的骨干研发负责人相继离开了宝洁,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继续增加,足见宝洁中国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黄埔军校”的难题
在业界素有“黄埔军校”美誉的宝洁,麾下的宝洁人转投他家的情况并不鲜见,现任雅诗兰黛及联合利华的CEO均是出身宝洁。尽管施文圣在近日强调 :“公司的组织架构本身会随着业务的发展在演变,人员在这里减少在那里增加并不反常。”不过,原本合情合理的行业内部自然流动近年来开始显得越发频繁。业内人士爆出从 2011 年开始,研发团队多是选择跳槽进入了欧莱雅、乐蜂网、知蜂堂等知名企业,失血严重的情况,似乎已超出正常的人员流动率范围。
“在宝洁内部研发部门,T4、T5 级别的员工作为具体做研发项目的技术骨干,属于高级科学家的职位。由于管理层本身不会亲自做研发工作,这批 T4、T5 级别科学家虽非直接的管理层、部门经理或总监,但他们的出走已经影响到了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该人士透露。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伴随着宝洁管培生流动率过高传言以及研发部门“失血难止”的情况,宝洁校友会的声势却越发热闹壮大。这个由“前宝洁人”定期组织的联谊交流活动已渐成规模。宝洁校友会的成员、曾任宝洁洗护发用品策划负责人的陆坚表示,宝洁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那批资深员工,目前基本都是公司核心中层。但两难的现状却是,宝洁正在经历一段低潮期,加之组成核心部门的大多并非广州本地人,这使得宝洁广州总部最有经验和战斗力的这批员工,出于职业规划及自身考虑等多方面原因,很难长期留在异乡广州。
“相比之下,外资日化云集的上海成为强有力的跳槽吸引,很多 CMK( 市场研究部 )、设计部的宝洁中层都已经出走来到上海,加入宝洁竞争对手或在其他领域担任高管职务。宝洁广州总部和北京研发中心这两大核心点的人才流失,肯定会对宝洁的中国区团队质量有影响。”
陆坚指出,不少业已离职的宝洁负责人都有类似的感觉,目前的宝洁内部已经出现了变化。中层管理者对宝洁中国的发展和自身规划不再考虑到 10 年之后,而是三五年内自己任期中能做什么,这样心态之下行事自然就很难沉下去了。“一些中层员工对下属员工的培养也开始变得有些短视,彼此都对自身能在宝洁待多久不能确定”。
不创新的创新机制
如果说中层频频流失只是宝洁中国困局之果的话,屡遭质疑的创新机制过分集中保守则是宝洁困局的主要诱因,而这一“后遗症”正在逐渐显现其威力,洗涤产品及护肤品大类的失手便是明证。
将 2012 年定义为宝洁“创新 175 周年”并计划 2013 年全力庆祝进入中国 25 周年的背景下,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宝洁终于计划在 2012 年末前推出全新的护肤品品牌。只是,这一定名为“东方既道”、主打草本概念面向亚洲市场的高端护肤品品牌,还未推出便已在宝洁内部不被看好。
“草本植物概念加之于美肤产品其实在 2007 年开始就风起云涌,宝洁迟了 5 年能有多大作为很难说。东方既道产品相关研发人员曾直言,‘对这个产品前景并不看好,甚至不太关心’。”陆坚指出,由于宝洁内部对新品的推出需求通常由中国区提出,经总部审核斟酌批准,一般流程都需要几年时间。“大家都觉得这个草本概念的时间点已经有些过了。”而类似的情况在宝洁旗下飘柔洗发水汉方概念以及 OLAY玉兰油男士护肤等方面均出现过,都是分别选择在竞争对手联合利华、欧莱雅发展数年后才跟进布局,被指是宝洁典型的“保守有余,冒险不足”的风格。
近年来通过剥离品客薯片等非核心业务,逐步收缩聚焦业务线的宝洁,正在对产品创新机制进行手术,其中一大特点就是“老树发新芽”式的品牌再开发,在既有产品上推出细分品类新品。施文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宝洁在中国的领导性品牌共有 20 多个,全球则有 50 多个品牌,这其中有很多扩展的机会。因为既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了信任度,宝洁会利用现有品牌的资产同时兼顾品牌的引入。”
不过此举并未得到太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前述业内人士就直言,最终宝洁中国要把营业额做上去,就必须在相应板块找出与众不同、前无来者的创新产品来,创新产品的发现实际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之所以宝洁进入中国近 25 年能有如此多吸引消费者的创新产品,是因为原来这些产品线基本在国外已做好成型,既有经验和现成产品只是按照引进时间的先后节奏推给中国消费者而已。来源:志皓物流
而时至今日,国外的产品线基本都已引入,下一步要维持创新产品的推出就需要宝洁‘真正’全新研发出创新的新品,而不是单纯复制对手 ( 比如清扬洗发水 ) 的成功经验。”施文圣说。
单一品牌延伸策略便于企业形象的统一,资金、技术的集中,减少营销成本,易于被顾客接受,但单一品牌不利于产品的延伸和扩大,且单一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多品牌虽营运成本高、风险大,但灵活,也利于市场细分。宝洁公司名称P&G宝洁没有成为任何一种产品和商标,而根据市场细分洗发、护肤、口腔等几大类,各以品牌为中心运作。在中国市场上,香皂用的是“舒肤佳”、牙膏用的是“佳洁士”,卫生贴用的是“护舒宝”,洗发精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3种品牌。洗衣粉有“汰渍”、“碧浪”、“洗好”、“欧喜朵”、“波特”、“世纪”等9种品牌。要问世界上哪个公司的牌子最多,恐怕非宝洁公司莫属。多品牌的频频出击,使公司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实力雄厚的形象。
差异化营销:宝洁公司经营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诸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不同的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不同的利益组合,有些人认为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些人认为使织物柔软最重要,还有些人希望洗衣粉具有气味芬芳、碱性温和的特征。于是宝洁就利用洗衣粉的9个细分市场,设计了9种不同的品牌。利用一品多牌从功能、价格、包装等各方面划分出多个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各类顾客的需求,从而培养消费者对该企业某个品牌的偏好,提高其忠诚度。由于边际收入递减,要将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从30%提高到40%很难,但如重新另立品牌,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相对容易,这是单个品牌无法达到的。
广告针对性强:牙膏和香皂多选择易受细菌感染、需要保护而且喜欢模仿的儿童使许多广告语成为社会流行语。而洗衣粉则对精明的家庭主妇使出了价平质优的杀手锏,“海飞丝”的广告策略是全明星阵容,为的是吸引追星族,“沙宣”选用很酷的不知名的金发美女,强调有型、个性,要的就是追求时尚另类青少年。“飘柔”是顺滑,“海飞丝”是去屑,“潘婷”是营养,“沙宣”是专业美发,“伊卡璐”是宝洁击败联合利华、德国汉高、日本花王,花费巨资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购买的品牌,主要定位于染发,此举为了构筑一条完整的美发护发染发的产品线。宝洁的市场细分很大程度不是靠功能和价格来区分,而是通过广告诉求给予消费者不同心理暗示。
内部竞争法宝洁的原则是:如果某一个种类的市场还有空间,最好那些“其他品牌”也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因此不仅在不同种类产品设立品牌,在相同的产品类型中,也大打品牌战。洗发水在中国销售的就有“飘柔”、“海飞丝”、“潘婷”、“伊卡璐”、“润妍”、“沙宣”等。“飘柔”、“海飞丝”、“潘婷”使用效果和功能相近,广告的诉求和价位也基本相同,普通消费者除颜色外根本无法区分,如果从细分市场考虑,根本没有必要。但几大品牌竞争激烈,使其他公司望而生畏,其新品牌“伊卡露”,以草本为招牌,其广告并未强调是宝洁的产品,并不利用宝洁品牌优势,因所针对的市场宝洁从未介入,风险较大,一有闪失即可丢弃不会影响宝洁整体。
独打造品牌 旗下的品牌
顶级品牌:SK-II 、Maxfactor(蜜丝佛陀) 二线品牌:Olay(玉兰油)、Illume(伊奈美)、Always、Zest 男士品牌:Boss Skin、 彩妆品牌:Cover girl(封面女郎)
亚洲区第一彩妆品牌:ANNA SUI(安娜苏) 香水品牌:Hugo boss、LACOSTE、ANNA SUI(安娜苏)、 Escada(艾斯卡达)、Dunhill(登喜路)、Valentino、Lanvin(朗万)、Paul Smith(保罗史密斯) 洗护品牌:飘柔、海飞丝、激爽(刚淘汰)、潘婷、润妍、沙宣、伊卡璐(Clairol)、舒肤佳、Wella(威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