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上海滩的人都知道杜月笙。杜月笙最后他坐上了公董局华董的位子,这是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他做过鸦片提运,还涉足过金融业,事业风生水起,不过他在战乱的年代一直支持国人的战争。杜月笙一生也有不少女人,与他周旋的女人也不在少数,他的风流韵事一直流传至今。
杜月笙勾引黄金荣老婆真的吗?
《杜月笙大传》中一段关于杜月笙勾引黄金荣老婆描述的栩栩如生
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的杜月笙,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他闯荡上海滩的基本要素是:足智多谋、隐忍薄发、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又不露声色、杜月笙的口头禅是:“我的箭头指向上海滩,我的疆界要越过十里洋场!”他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和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这在当时的中国,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在发迹、晋身过程中,杜月笙如此如鱼得水,除了他过人的投机沾营本
领与玩弄权术的狡诈外,真正依赖的法宝、王牌,就是“取之于土(烟土),用之如土(粪土)”!
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杜月笙是拜黄金荣为师才进入青帮的,之前他只是上海滩的一个小混混。为了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杜月笙在黄公馆无所不用其极,全然不顾什么仁义廉耻,靠着自己的卑鄙手段和黄金荣老婆的扶持,终于在众多小喽啰中脱颖而出及至自立门户,最后还要从师父手中攫取利益。请看杨帆《杜月笙大传》中的一段关于杜月笙怎样傍上黄金荣老婆的描写。朋友妻尚不可欺,何况是师父的老婆?这是杜月笙一生中拿不出手的龌龊事。
杜月笙看清了黄公馆运行的两大系统和明暗两面。明里是黄老板和进出前门的那些兄弟、朋友、客人在办公事,暗里则是黄老板的太太林桂生策划指挥着进出后门的那帮小朋友做着烟赌两档发财生意。
原来,黄老板的太太林桂生比黄老板要忙得多!林桂生是江湖上有名的“第一白相嫂”,人称“桂生姐”。
原来,黄公馆的灵魂人物不是黄金荣,而是黄金荣的太太林桂生!黄金荣的飞黄腾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太太林桂生的出谋划策与亲力亲为。
黄金荣和林桂生从相识到结婚,颇有些戏剧性。
黄金荣出生于苏州,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垫,后来到上海在他姐夫开的瑞嘉堂裱褙店当学徒。但他根本没心思学手艺,整天听书看戏流连茶楼戏院,20多岁的时候返回苏州开了一爿老天宫戏院,在苏州白相人中很有了些小名气。
林桂生原来的男人在苏州府衙门当捕快,是个温吞水,胆小怕事,窝窝囊囊。林桂生长得小巧玲珑,看上去是一个柔弱女流,但却精明能干,处事果断干练,对丈夫的猥琐很是有些看不起。有天黄金荣到捕快家里办交涉,林桂生就在旁边
看着。黄金荣虽然个头不高,却气宇轩昂,说话落门落槛,拿得起放得下。林桂生对黄金荣顿生好感。
这边黄金荣也发现了林桂生对自己暧昧的眼神,再看林桂生,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样,很是可爱。两人当着捕快的面便开始眉目传情。
不久,林桂生与丈夫正式脱离关系,黄金荣置办结婚宴席,明媒正娶,两人做了夫妻。
据说林桂生有助夫相,自从嫁了黄金荣,黄金荣便好事连连,一帆风顺。先是在朋友家遇到前来苏州物色华人包打听的法租界头脑,法国头脑久闻黄金荣的大名,对他极为赏识。黄金荣赶紧回家和新婚夫人商量。
林桂生说:“你问问那边的条件,只要能保证你的个人自由就可以答应。”
黄金荣通过翻译告诉法国头脑,他对法国人规定的“捕房中人不得兼营别业”这一条不能接受。
“我这个人历来喜欢听书看戏,兴办娱乐是我的嗜好,我不能为了给你们当包打听,放弃我公务之外的个人自由。”黄金荣按照林桂生的主意说。
法国头脑考虑半晌,最终接受了黄金荣的条件。于是,夫妻两人欢欢喜喜回到上海。不但苏州的老天宫戏院照开不误,又在上海开茶楼、办戏院、设赌场,直至抢土贩土。林桂生外帮黄金荣出谋划策,处理各类疑难问题;内理家敛财,中
兴家业,夫妻俩明里暗里的生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摸清了黄公馆的底细,杜月笙决定先从林桂生身上打开缺口。
而在桂生姐心中,已经视杜月笙为心腹,开始交给他一些外派差事——让他去黄金荣开的戏院收盘子钱——就是戏馆里前座和花楼包厢座位摆放的果品,观众吃不吃都要交钱;到妓院去取月规钱;她用私房钱放的印子钱也交给杜月笙经手管理。
杜月笙晓得,这不仅是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的考验。因此倍加小心,恭谨从事,每一笔收入都分文不差,悉数上交。再也不曾发生过在水果行那样任性胡来的事。
就在杜月笙地位猛蹿的时候,桂生姐不经意间发现,黄公馆上下个个身穿绫罗绸缎,唯有杜月笙,每日一身青布裤褂,每日穿,每日洗,换来换去还是那一身,这在黄府上下尤其显得刺眼。桂生姐不免心生疑窦。
按黄公馆规矩,除了正经佣人,公馆里其他人都没有工钱可拿,除了逢年过节,或是老板喜事临门发些赏钱外,没有别的进项。
然而他们个个收入不菲,爬到上层的个个都是大阔佬。他们的钱从何而来?
原来,“黄公馆”这三个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一棵摇钱树。外面来求人办事的,少不得先要上下打点,这样才好行些方便。那些混得有头有脸的心腹人物,单是下面每月按例规定“孝敬”的银子,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赶上有要紧事相求,往往
这些自家人在黄老板、林桂生面前的一句话就是几千块大洋。
杜月笙不是不爱钱,更不是说不上话。他为别人说话、办事,从来不接受人家钱财。他觉得人家求你就是有棘手事,你收了人家的钱,有几个不在肚皮里骂娘的?相反,你为人家解了燃眉之急,不收礼金,人家一定从心里对你感恩戴德,
这人心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要有了人心,还怕没钱吗?
可是,不收人家的例规钱,又没有别的进项,在黄公馆青云直上的杜月笙,私底下便是苦哈哈的,寒酸得很。
桂生姐经过一番不动声色的观察,终于晓得了杜月笙的一片苦衷,由此对他更加赏识,于是和黄金荣商量一下,决定派给他一个美差。
“月笙,巡捕房隔壁头的公兴记赌台,你晓得吧?”有天,桂生姐叫住杜月笙问。
“晓得。”杜月笙不明白桂生姐问这个是何用意。
“你去寻他们老板,就是我喊你去,帮帮他们的忙,照例吃一份俸禄。”
“哦!”
杜月笙表面不露声色,心里头却是高兴得很。“公兴记”是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生意兴隆,整日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杜月笙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羡慕地看了又看。如今桂生姐居然派他到那里去抱台脚,真是运道来了挡不住!“抱台脚”就是
给赌场当保镖。当日,杜月笙就兴冲冲地去了公兴记赌场。
不料,一进门,赌台老板就给他吃了个闭门羹。当他说明来意后,老板不软不硬地说:
“小伙子,空口无凭这话晓得吗?”
杜月笙一愣,无言以对,登时满脸涨得通红,匆匆扭转身离去。回到黄公馆,杜月笙什么都没说,他怕让桂生姐坍台。后来桂生姐偶然想起这个事,便主动问起杜月笙:
“公兴记那边给你多少俸禄?”
“嗯……”杜月笙支支吾吾,半晌答不上来。
桂生姐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眼便看出出了问题,一经盘问,果然不出所料。
“真是狗眼看人低!”桂生姐一声怒骂,从椅子上跳起来,“走,我自家给他送凭证去!”
走进赌场,桂生姐先找个显眼的地方坐下,然后唤过当差的。
“告诉你们老板,我给他送凭证来了。”
桂生姐是有名的“第一白相嫂”,白相人地界都尊称她为“老正娘娘”。赌台老板听说“老正娘娘”驾到,忙不迭地出来迎接。可走近一看,桂生姐身边还站着个杜月笙,正是那日他三言两语打发走的那个小伙子,一时间就傻了眼,赶紧上前打躬作揖,赔笑脸,说好话,委婉地解释那天的误会。
“你要凭证,现在凭证自家来了。”老板好话说了一箩筐,桂生姐仿佛一句没听到,依旧是那一句话。
“老正娘娘,天地良心,我哪里敢跟您要凭证呢?那不明摆着砸自家饭碗吗?那天实在是误会,误会!”老板说着,马上招呼账房,“给这位爷吃一份长生俸禄,按月支领30块银洋。”
账房忙不迭地过来,询问杜月笙尊姓大名,给他登记入册。
当着众人面,桂生姐面子挣足,一时高兴,就想赌两把。她看着其中一张停下来看热闹的赌台说:
“我来推几把。”
“好!好!”
老板连声应着,赶紧亲自引路,桂生姐被众人簇拥着走过去,正在推庄的赌客赶忙让位。赌台上玩的是一掀两瞪眼的牌九。32张牙牌,一次每人发四张,配搭成双,逐一和庄家比大小。
桂生姐落座,瓜子糖果立刻摆满身边的一张小茶几。赌场老板亲自奉上热毛巾,又亲手捧上热茶。杜月笙站在桂生姐身后,看见老板连连向四周做手势,很快就有十几个人过来,围在四周飞来飞去做“苍蝇”,分别在三门押注。
这么多人过来捧场,桂生姐心情舒畅,笑声不断,十几把推下来,已经赢钱不少。
“月笙,你帮我接下去。”桂生姐突然想起,以自己的身份,不宜在赌场中久留,“我还有事,先走一步。”
桂生姐说完就往外走,赌场老板亲自送到车上。
杜月笙久离赌场,早就手痒难忍;加上平生第一次坐在这么豪侈舒适的赌场之中,又面子挣足,风光无限,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呼幺喝六,赌得痛快淋漓。三个钟头下来,足足赢了2400元之多。这是他在赌桌上平生从所未有的快
事。
赌兴正浓,忽然间就想到,这个庄是自家代桂生姐做的,手气是桂生姐的手气,采头是桂生姐的采头。现在赢了钱,应该赶紧退场,否则等下再输进去,就不好对桂生姐交代了。于是赶紧鸣金收兵,站起来双手抱拳,作了个四方揖。
“各位弟兄,辰光不早,我公馆里还有事体,要先走一步。”
话音一落,立刻有人抗议:
“你小子不能赢了钱就走!”
“赌品太差!”
杜月笙当然晓得,庄家赢钱就走,太不合赌场规矩,别人抗议是自然的事。但这次实在身不由己,只好笑眯眯地一再解释。大家都知道他是黄公馆的人,抗议几句之后,也只有自认倒霉。
杜月笙将筹码换了2400块大票,找张申报纸包了,雇辆黄包车返回了同孚里。
回到黄公馆,杜月笙径直上了二楼,桂生姐正倚在沙发上吃茶点,杜月笙把一大包大票递了过去。
“桂生姐,”自从杜月笙给桂生姐侍疾之后,私底下一直称呼林桂生为桂生姐,“桂生姐,我把你的铜钿带回来了。”
桂生姐打开报纸,见他赢了这么多钱,不由得怔了一下,又莞尔笑了。
“月笙,这真叫运道来了挡不住。我喊你代几把,赢了呢,你得两个零用钱,输了算你触霉头。哪想你赢了这么一大票,这铜钿归你,我一文不要。”
“我是代你坐庄,赌本是你的,赢钱是你的手气,你的运道。这钱我不能拿。”
“叫你拿你就拿!”桂生姐见杜月笙不肯收,摆出了老板娘的架势。
揣摩女人心理,杜月笙自有他的一套,和桂生姐相处这么久,他已经摸透了这个黄公馆内当家的脾性,加上与桂生姐私底下接触比较多,心里总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桂生姐虽相貌平平,论年龄也已是人到中年,但杜月笙和她
在一起,感觉就是同辈人。这不仅因为桂生姐长得小巧玲珑,面相年轻,更因为她的个性活泼,心态好,处事干练爽快。在杜月笙心里,有一种对她的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欣赏与崇拜,而她时不时摆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女主人姿态,特
别是在私下里,往往就唤起杜月笙一种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
“我说不收就不收!”
杜月笙固执地把钱推回去,带着一种像他这种文质彬彬的男人所特有的蛮横与霸道,这种蛮横与霸道是黄金荣那种粗俗男人所没有的。在桂生姐心里,相对她那个窝囊懦弱的前夫,她欣赏黄金荣那种敢作敢当的派头;而相对于黄金荣那
种“三字经”不离口,敞胸露怀、挺胸腆肚的做派,她更欣赏杜月笙这种文质彬彬、深藏不露的智慧。
杜月笙把钱推回去的时候,顺势一翻手腕,抓住了桂生姐纤细的小手,见桂生姐没有反对之意,便随意而自然地一拉,如同大丈夫娇宠自己的小媳妇一般,将娇小的桂生姐拥入怀抱。
换了别人,桂生姐会立刻发怒,尖声大叫,被豢养的家人“轻薄”,是女主人不可容忍的奇耻大辱!但这一刻,桂生姐在稍稍一怔之后,就什么都顾不得了,只剩了娇喘吁吁。
拥抱上床,宽衣解带……好久没有碰女人了,杜月笙以最强有力的忍耐,让自己的力量在桂生姐快乐的呻吟中持续迸发……
看着被压在身下的女人,杜月笙在心里狠狠地咬牙:哼,看你还敢不敢给我摆出一副晚娘脸!
果然,从床上爬起来,桂生姐那张“晚娘脸”就有了那么些小女人的味道。
“400块我留下,2000块是你赢的,你拿去。”
拿就拿!杜月笙忽然间觉得,拿这个钱很是理直气壮了。
当时,杜月笙以为桂生姐给他这么多钱,是见他穷兮兮的有意贴补他一下,并不晓得桂生姐是有意考验他。当晚桂生姐把这件事告诉黄金荣的时候,黄金荣也不明白桂生姐的良苦用心。
“月笙一个孤小人,给他那么多铜钿做什么,还不是胡乱花掉。要给也要喊他存起来。”
“我要看看他怎么处置这笔钱。”
自从和桂生姐有了第一次的床笫之欢,桂生姐这张床他便时不时地光顾一下。他看得出,在床上,桂生姐对他是真的喜欢。这大概还是和黄金荣相比,他能带给她更多的激情和快乐吧。或许,她也想报复一下黄金荣。黄金荣在外面,明里暗里的女人一大把。倘若桂生姐果真是为了报复黄金荣,自家岂不成了桂生姐利用的工具……想到这儿,杜月笙心里油然生出一股苦涩之感,先前那种征服的快感倏然间变了味道。
其实,桂生姐一直在提携杜月笙,目的也是为了她和黄金荣的共同利益。她是看准了杜月笙这个人才,也看准了他的为人,看准了他不会忘恩负义。至于他和杜月笙的私情,在这位第一白相嫂的心里,自是公私分明。
杜月笙一生最爱的女人是谁?
杜月笙一生共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大太太沈月英、二太太陈帼英、三太太孙佩豪、四太太姚玉兰、五太太孟小冬。
据资料显示,杜月笙最爱的女人应该是孟小冬。
杜是这样一个洋场浪子,却特别看重孟小冬。杜究竟看中她什么呢?
是色吗?虽然孟小冬被时人评为“民-国最美坤伶”,但毕竟上海滩上美女如云,而且以杜孟情缘之横跨半生,显然色是一个原因,但非首要。
若说是孟的京剧艺术,甚或是余派艺术,也不对。因杜孟相交之初,孟还未学余,她虽然走红很早,但早年充其量是偶像派,时人回忆当年平津的学生,铅笔盒中都是孟小冬的便装照,说“当时我们喜欢孟小冬,我们听不懂京剧的唱腔,实在是因为,她漂亮极了。”她1932年向苏少卿学习,苏少卿就认为有些唱段她还不够资格学。后来孟觉得太辛苦,也没学下去。
真正吸引杜的,恐怕是孟的性格。
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无不指出,孟极有个性。作为色艺双绝,少年成名的名伶,孟的高傲非同一般。汪伪的代总统陈公博来北平,华北官吏为博欢心,设筵于怀仁堂,传召各坤伶陪酒,并各唱一曲。传到孟小冬时,孟先提三项条件:(一)去了就唱一段戏(二)吃饭陪酒不可能(三)到了就唱,唱完就走。主事者勉强答应,因怕没有孟会被陈公博见怪。孟匆匆而来,草草一曲即藉词他去。而其余坤伶如李玉茹等,即席膜拜,大喊“干爷”不止,获赏颇丰。1947年杜寿义演,观众买了贵过黄金的票价,有的从外地甚至国外乘飞机来捧场。演出完毕,全场观众不退场,要求孟小冬谢幕。谢幕虽是外国传进来的,但国内名伶从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谢幕了。孟却执意不肯,就认准一个理:我唱了半天,还得谢谢观众,我又没有唱错了,凭什么让我谢幕亲友名角,轮番苦劝,她一概不理。台上台下,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得杜月笙亲自到后台商请,她才勉强同意。她平日在家专制,认为其妹孟幼冬唱腔不纯,会打扰她的思路,就不许在家唱,妹妹维持生计要唱,便赶出家门。解放后在香港,她唱曲时不许录音,拒绝灌唱片,甚至吊嗓子,也紧闭门窗不让人听。有一天,她女儿杜美娟把录音机放在床下偷录,被她发现,二话不说,将录音机摔到楼下去。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程砚秋与她通过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的消息,振奋人心轰动一时。到了时候,电台人群拥挤,播音室门禁森严,人们只能挤在休息室听广播。却不料她大**勉强唱了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就离开电台回去休息了。由早已准备好的杨宝森接着唱。以往一出戏由两个角儿前后分着唱是有的,但是只唱一句导板,恐怕除了孟小冬就没有别人了。
象这样“人服侍”的性格,在梅党眼里,真是不如宜家宜室的贤妻良母。但对于阅遍花丛的杜月笙来说,他并不在乎贤妻良母,对这种性格,反而会留下深刻印象。
孟小冬的感情,相对就简单了,孟从记事起,半生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就是忠臣良将、壮士义仆。孟小冬整日模仿比划的,就是这类男人中的男人形象。舞台和现实生活早就彼此影响,潜移默化融为一体了。杜月笙这位“上海皇帝”,“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简直是从孟小冬的舞台上走出来的,他身上的戏剧元素超过孟小冬所扮演的一切角色。而从梅兰芳身上,她看不到这样的影子,从其他人身上,她也看不到这样的影子。她曾拒绝一位富家公子的求爱,该公子在她演出时,包下全场座位,然后开锣即全部离开,叫戏院空座,让孟下不来台。孟在后台哭着发誓说:我以后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城门乱颤的。
孟与梅离异后,积极登台复出,拜了名师言菊朋,苏少卿等。并在杜月笙旗下的长城唱片公司灌录唱片《珠帘寨》,《捉放曹》。但不久天津某大报刊出影射小说,指孟讹诈梅,并提出"孟欲嫁何人"的指责,作者显然颇知内情,是梅孟的身边人。孟因此万念俱灰,进了尼姑奄带发修行。
1933年,孟在朋友劝解下,登报声明,反驳影射小说的诬蔑,然后便在名票程君谋的伴奏下勇敢复出程君谋是上海小开,演员程之的父亲,程前的祖父。孟在杜家听到他的演奏,觉得很好,杜月笙坚请他带教孟小冬于是程君谋陪孟赴平津,孟此时因为久别舞台,看不到程君谋心里就不踏实,就不敢上台
孟在三十年代数次应杜之邀去上海义演、剪彩,在上海都住杜月笙之妻姚玉兰处
孟1938年拜余叔岩,余性格古怪,向他学戏不准上台演出,同学余的李少春就因为要养家糊口所以不得不登台,以至不得余叔岩的喜爱而孟基本不演出,还要养一大家子,却是出手阔绰,余家上下屡有赏赐,余两个女儿出嫁,孟出全套嫁妆,这是有杜月笙的经济作后盾
抗战开始,杜月笙赴香港。期间孟曾去香港探望。孟去香港时带一个箱子,回来时却带三个箱子,凭杜月笙的特别通行证才避过日军盘查,不知里面装了些什么。有人曾在香港见到杜孟两人同进同出,但后来不见了孟,外界便猜测已经劳燕纷飞。没想到战后两人又在一起。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众望所归,并且于抗战时劳苦功高,牺牲巨大的杜月笙,不但没有得到他自认为探囊取物理所当然的上海市长一职,反而在政治上被蒋介石蓄意大压,上海报纸上第一次出现谩骂他的文章,这一切令他十分伤心。这时姚玉兰不在身边,杜拍电报召孟来沪。他生平唯一的爱情,就在此时萌芽了。
次年,姚玉兰携子女从重庆回来,杜孟结合,姚本是赞同的。姚孟是自幼的手帕交,姚以姐妹联手,可以一起对付其他女人,足壮声势。但不久就后悔了。一来二去,闹起了家庭纠纷。孟便回了北平。孟临走时,杜曾表示愿随她一起回北平。当然除非把刀架在杜月笙的脖子上,他是绝不可能离开上海的,这摆明是哄女人的扯淡,但他能说出这话,亦可见其心意。
杜月笙有意去法国定居。这日他坐在客厅中,当着众人的面掐指算随行共需多少张护照,结果一下算出140多张护照。忽然坐在身旁的孟小冬轻轻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虽然是轻轻柔柔一句话,却是深思熟虑,力有千钧。尊荣富贵,平淡萧条,她都可以不在乎,只有这是至关重要的。
天翻地覆,社会剧烈变革,唯有此情不变。风雨人生,过尽千帆皆不是,二十年分分和和,这一世情缘,终归要给彼此一个交代。就算是任性的独身主义者,就算是寻欢作乐的浪子,亦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心情。杜月笙当即宣布,赴法事暂缓,先和孟小冬举行婚礼!
流-亡客途,却要“多此一举”,杜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投赞成票。但谁也不敢向杜月笙公开表态。姚玉兰私下对杜月笙说:“我们姐妹早已认定,没有话说,但现在都一把年纪了还结婚,惹人笑话。”杜说:“公开结婚,怕谁笑话,夫人,你就再饶我一回吧。”
于是,1950年,43岁的新娘与63岁的新郎换上新衣,摆开宴席,补行婚礼。在亲友面前,杜月笙给孟小冬戴上钻戒,与姚玉兰行姐妹礼。杜月笙在港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一一前来重新见礼。一律跪拜磕头如仪。称孟为“妈咪”(杜家子女之前对孟小冬直呼其名)。“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女儿、媳妇是手表一只,儿子、女婿则一人一套西装料。
于是,上海滩“闲话一句”的杜先生,十里洋场夜夜笙歌的杜先生,宣称“繁忙不会死人,冷寂才会死人”的杜先生——与绝世狂傲目下无尘的孟大**,十八岁就懂得与养父谈判争夺利益的孟大**,万众欢呼众口相传的孟大**,常常在外间亲友相聚之时,两个人关在小屋中,窃窃私语大半天都不出来。据目击者称两人“嗲是嗲得来,交关好。”“嗲是嗲得来”这句上海话,若翻成国语,则浓情蜜意亦未能状其一二。
把沧桑话尽,你我携手走过。杜月笙与孟小冬在香江畔相扶相依的剪影,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风云时代拉上了凄美苍凉的帷幕。
说起上海滩总是觉得它带着一抹神秘的色彩,尤其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他可谓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杜月笙有着传奇的一生,曾经的他是整个上海滩最耀眼的人物。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黑帮老大。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却成了一个涉足各行各业的富豪大亨。
人们不仅对杜月笙本人颇为注意,他的家人也受到了许多关注。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他的爱国之情。这一点从杜月笙的小儿子杜维善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应了陶行知的那句话,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生活窘困的少年时代
杜维善是杜月笙最小的一个儿子,他的母亲姚玉兰是杜月笙的第四任妻子。嫁给杜月笙之前的姚玉兰是一位京剧名伶,当时也是小有名气。幼时的杜维善和他的母亲住在拉斐特路拉斐特广场16号,而杜月笙其他三个妻子则住在华格臬路。
当时的杜家生活条件是很优越的,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杜家一年的花费几乎是普通家庭的两万倍。但是少年时代的杜维善生活却并不富裕,这要从他们一家搬离上海到香港生活的时候说起。在香港住了几年后,哮喘发作的杜月笙生命垂危。回忆起父亲临终时的情形,杜维善说道:父亲杜月笙在对待子女方面一向非常传统,对长子长女特别重视和疼爱,因此把保险柜和其他地方的钥匙交给大姐保管。
临终的杜月笙让大女儿拿来一个箱子,打开之后众人才知道里面放的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厚厚的一沓借款单据,这些单据上大部分的借款人都是国民党的核心人物,而借款数额加起来至少有一亿美元之多。
杜老先生在家人震惊的眼神中将这些欠条一张一张地烧掉。面对家人的不解,杜老先生解释道,他不希望自己去世之后,儿女们要一个一个的去讨债要钱。他说:我杜月笙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所以,
杜月笙临终时只留下了11万美元的遗产。
经济拮据的他们最后还是通过寻求一些朋友的帮助才得以顺利地将杜月笙下葬。为了生活,姚玉兰在宋美龄的帮助下带着杜维善到台湾定居。在台湾生活的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仍然很艰难。杜维善回忆道,“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只能靠借钱生活。我母亲不得不与“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她不得不卖掉珠宝来换取合适的演出服装。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太寒酸,只能买一些假的珠宝首饰。”
再穷不能穷教育
虽然杜维善和母亲的生活一直非常困难,甚至一度因为跟别人借钱生活而被人嘲笑。但是姚玉兰从来没有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她深知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就一定要让他接受好的教育。
不管生活多么困难,姚玉兰都尽力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母亲的决定也影响了杜维善。从少年时代,杜维善就培养了很好的阅读能力,并且在学习上也十分刻苦。
渐渐长大的杜维善在学习的同时也做过许多工作,当过矿工、钻过矿井也勘测过地质,还给人画过画。这些工作为他减轻了一部分经济压力,同时培养了杜维善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能力。后来在国外学习期间,杜维善和妻子相遇并且相爱,两人很快就选择了结婚生子。那时候杜维善的工作收入也只是刚够维持生计而已。杜维善并不满足现状,他在工作之余也在寻找其他的机会。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市场有利可图,于是开始向台湾转售牛羊肉。果然在不久之后,杜月笙就赚到了一笔钱。后来这笔钱被他用来买了一座澳大利亚的银矿。之后,杜维善在他父亲的一些老朋友的帮助下,他的石油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很快就发了财,成了亿万富翁。
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杜维善以前做过地质研究,收集了许多地质样品,所以他也对古代遗留下来的收藏品做了一些研究。20世纪末90年代初,定居加拿大的杜维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杜维善参观了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博物馆的上海中汇银行大楼,这里曾经是杜维善和他母亲的住所。
博物馆馆长陪同杜维善参观了许多的收藏品。馆长一边走着,一边指着其中一枚略微破碎的金币,向杜维善解释道:“这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这个金币在现代非常珍贵。”杜维善一听,笑着说:“我可以给你300枚这种金币。”当时馆长并没有将这句话放在心上,他以为这只是杜维善的一句玩笑话。
古代波斯萨珊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个一千年前短暂存在于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它给世人留下的东西并不多,所以萨珊王朝时期的金币也就成为了非常罕见的稀有藏品。
一个月之后,
重回上海的杜维善将自己带回来的三百多枚古代萨珊王朝金币捐给上海博物馆。这些金币共有367枚,是多年来杜维善自己收集的,
总价值约为35亿元。
面对馆长的震惊和感谢,杜维善缓缓道出了自己与这些金币的渊源,有一次,他去收藏馆喝茶,看到一枚古代硬币,当时只用了一包香烟的钱买下了它。事实上,它的价值远高于此。自从那时起,杜维善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一些流落在各地的收藏品找回来,并且将它们送回祖国。杜维善说,他收藏的这些藏品,本就是为了捐献给祖国,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回家。
有了这个想法的杜维善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有一次为了买回两枚金币,他不顾妻子的劝阻,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关心这些收藏品,多么热爱他的祖国。
多年来,杜维善和他的家人都一直牢记父亲临终时留下的话,永远不踏入黑道,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杜维善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正地记住了这句话。
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是深深根植于血脉之中的厚重情感,这一点在杜维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应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甘愿奉献,只为自己祖国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黑帮和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历代当权者面临的社会问题。清朝解决不了黑帮问题,民国政府解决不了黑社会问题。中国成立后,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解决黑帮和黑社会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人民政府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认为黑帮和黑社会的一般成员原本就是下层社会的穷人。因为他们的基本利益和生存权得不到保障,被迫铤而走险,走上与主流社会相反或相悖的道路。连上海黑社会三巨头都出身贫寒。所以,要解决黑帮和黑社会问题,必须从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问题入手。建国初期,成立了工会、农会等劳动组织,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而且互助防暴的功能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功能,这个团伙的组织也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因此,人民政府命令该团伙和黑社会自行解散,并惩处有罪的团伙头目;对于普通帮会成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让他们回归劳动人民。普通帮派和黑社会组织的头目失去了群众基础,变成了军队,无法与***和人民政府抗衡。他们必须接受改革,洗心革面,成为自力更生的工人。至于上海和青帮,因为各自的原因,走了不同的路,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黄:悔悟难改。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陈毅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准备进入上海。4月27日,杜、金等人已经启程前往香港。黄要去哪里?他面临着一种非常矛盾的情绪。他知道自己无疑是***的罪人:四一二事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革命活动,屠杀了许多***人;后来为法租界当局服务多年,是外国帝国主义的走狗。在担任青帮头目的几十年里,他做了许多欺压百姓、危害社会的事情,成为上海黑社会的头目。因此,我担心如果我留在上海,***肯定会饶了我。当时很多人建议他去香港,但他担心自己负担不起。他说:“我已经80多岁了。我死在香港也没关系。我怕路上会生病,所以我不会半途而废的!”他还对心腹说:“杨虎说,***的***很了解我,可以既往不咎,写了一张纸条,由杨虎交给我。解放后可以交给上海的负责人,不用抓我。”就这样,黄最终决定留在上海。
但他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在国民党撤退之前,他决定不参加大扫荡和大屠杀,掩护一些地下党员,支持他们接管上海,并要求他的学生收集黑帮头目的资料,把400名黑帮头目的名单交给***的地下组织,以控制他们,防止他们闹事;还让管家黄登记他知道的国民党财产,让杨虎交给地下党;他还告诫弟子,在国民党出逃前,不要参与破坏活动。另一方面,他要求他的儿媳李志清把他所有的金银、外汇和其他珍宝带到香港。尽管黄声称对带钱来港一事并不知情,但随后发生的许多事情表明,这是黄的又一次准备。李志清不仅在香港给他寄钱,还按照他的指示在香港和澳门购买房产。他甚至拍了一张照片,在照片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年龄、出生地和地址,并让李志清为他申请赴台通行证。
解放初期,黄照常经营大世界、金大剧院、大剧院等产业。每个月赚很多钱。金色大剧院租给华东文化部下属的大众剧院,月收入几百万。黄还有几处房产,都是弟子承包出租,租金可观。黄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鸦片被抽了,澡堂被泡了。人民之所以在解放初期不惩罚他,是因为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对黑帮组织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即只要他们不闹事,不干扰上海解放后的社会秩序,老老实实接受改造,就不动他们。特别是对黄、杜一伙,采取了“先谈一个时期,后谈一个时期”的方针,目的是“防止上海之乱”。上海市市长陈毅和主管政法的副市长潘汉年认为,黄没有逃脱,也没有被消灭,说明他至少没有敌意。他现在不问外交事务,不用成为被独裁的对象,只要表明态度就行。所以黄从解放初期就没有联系了。1951年初,镇压反革命运动后,黄仔的生活开始变得悲惨。检举信和检举信分别寄到上海市政府和公安机关,要求政府处理黄。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人民政府开始处理**问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派盛丕华、梅大军、方星三为代表,传唤黄,向其说明原政策不变,但希望其能写“悔过书”并登报,如实认罪。黄公写了一份供状,于1951年5月20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全文如下:
我小时候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十七岁那年,我去了城隍庙姐夫开的装裱店。二十岁,在南门一家装裱店当老师。五年后,我作为一名tout被录取到原法租界巡捕房。当时觉得画画和家务都不值钱,就说要吸引顾客。现在想来,这就是我罪恶生活的开始。
我被分配到dzmz巡逻。我当时26岁,然后我被提升为督察长。我50岁升任督察长,60岁退休。在这漫长的三十四年里,我一直在执行法帝国主义的命令,成为法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比如卖烟,摆赌桌,害了很多人,我却不去制止,反而从中获利,真的很不对。
虞洽卿把蒋介石介绍给了我。国民党北伐军到达上海。有一天,张晓麟来看我,他们开始在***的组织。因为我是法租界巡视员,所以参加了。为此,我犯下了历史上最大的罪行。说到这里,有无限的遗憾!后来,法租界巡捕头目费沃利下令***进步党禁止其在法租界的活动。一方面,张晓麟想用***的名义发展他们的帮派,所以他对我不满意。因为我的立场,我和他们吵了一架。从现在开始,我会避免和张晓麟见面。不久,我辞去了法国巡捕,在漕河泾退休。我在法国巡逻队呆了很多年。当然也有一些势力。很多人拜我为师。我也收过很多徒弟,徒弟也收过很多徒弟。人多,产品多,导致社会上的欺凌和压迫。
我年纪大了,照顾不了,但无论如何,我都要为放纵负责,所以我对人民是有罪的。
解放后,我看到***做得很好,人民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上海在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占领下,已经完全变了样。里根政府绝对没有腐败,社会也没有敲诈勒索。我已经84岁了,还没有向内看
我坚决拥护人民政府和***,并将遵守政府的一切政策和法令。现在,是打击反革命的时候了。凡我所认识的弟子,或与我有关的人,凡过去参加过反革命活动或做过坏事的,应立即向政府坦白,彻底忏悔自己过去的错误,请求政府和人民原谅;我的一切弟子或与我有关系的人,都应立即向政府报告你们亲友中的反革命分子,不要厚此薄彼。从现在起,我们要站在人民政府的一边,就是站在人民的一边,把每个人历史上的污点清理干净,翻开新的一页,从商业到生产的一切都要开始,不要游手好闲,不要拉桌子,不要喝茶,不要抓人鱼。这样政府就不能既往不咎,给我们宽大处理了。否则,我们将脱离人民,成为人民的敌人,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现在,由于蒙古***的宽大处理,我有机会重新做人。我将在毛主席的旗帜下,学习革命思想,彻底根除帝国主义封建思想,发誓不为反动派所用,决心学会自我批评和自我检查。从现在开始,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最后,我敢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人民发誓,因为我老了,很多事情记不清了。我的话可能不合适,但我的自责、羞愧和感激是真诚的!不虚伪。
公元1951年5月
黄必须改变他的生活,停止吸食鸦片。政府派人告诉他,他应该参加劳动。考虑到他已经80多岁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可以在早上打扫“大世界”前的道路。黄自然对在自己曾经称霸的“大世界”面前开道极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当他拿着扫帚出现在大世界门口的时候,很多记者给他拍照。这张照片在上海各大报纸刊登后,迅速传遍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黄很快就因为恐慌而病倒了。起初,他整天坐在太师椅上,但后来他不得不躺在床上。1953年6月9日下午,黄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享年86岁。
第二杜:绝望的客人死在香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57岁的杜甫在阔别八年后,于9月3日回到上海。事先,他得知上海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招待会,许多人准备在车站迎接他,这让他感到很有希望。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像上海另一位大亨张晓麟那样以汉奸的身份落水,而是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他和黄炎培在上海组织了各行各业的抗日互助社,为抗日活动筹集了大量资金。组织抗日民间武装“江浙行动委员会游骑兵”,多次与正规军合作;他还派弟子帮助军事系统暗杀伪上海市长、汉奸傅筱庵和张晓麟,他们把他的兄弟变成了几十年的敌人。过去,蒋介石因长期支持反共而备受推崇。现在,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他的积极支持,人们认为蒋介石应该让他当上海市长。他留在上海的弟子们也纷纷宣传,他将很快被任命为抗战胜利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
但蒋介石不想让杜这个黑社会老大继续插手上海事务,所以在他还没到上海之前就宣布杜为上海市长,让他大失所望!更令他尴尬的是,杜抵达上海时,不仅没有热烈的欢迎场面,也没有显要人物迎接。上海北站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标语:“打倒社会恶势力!”杜是黑恶势力的代表!“打倒杜!”慌慌张张中,杜临时决定改在上海南站下车。下车时,杜才知道,原来是他最喜欢的学生吴少树。吴少枢现在是接待官员,身兼上海政治军事专员、上海副市长兼社会局局长、国民党上海党部主席等六职。吴少枢深知蒋介石“剿寇长策”的内在精神,急于摆脱与杜甫、杜甫的关系。然而,杜仍然盼望着吴少舒去看望他以前的老师,但他始终没有露面。后来,吴少舒终于到了门口,杜喜出望外,热情接待。但吴少舒不屑一顾,留下几句官话。杜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愤怒。他很清楚,已经是“落平阳之虎”了。接下来的打击是他的弟子谢宝生因叛国罪被枪决;杜被变相拘留了八个小时,并被迫交钱才被释放。可悲的是,他发现自己不再聪明了!他知道抗战胜利后,外国租界已经消失,他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也不复存在。现在,国民党当局可以直接用军队、警察和特务来控制上海,而不必诉诸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黑社会。
但是,它毕竟是“百足之虫,非僵之虫”。被杜被动挨打后,逐渐恢复。在保持低调适应新形势的同时,他试图重建昔日的辉煌。
一是通过国民党高层的密友戴笠清洗吴少枢。戴笠从上海税务局局长邵手里夺下吴少枢的铁证,向被指“纵奸吞反产”的蒋介石要钱。吴听到这个消息后,多次找戴笠,戴笠都不理他。经过多次恳求,戴笠见到了他。当他要求戴笠免予追究时,戴笠气愤地说:“我为什么不像你一样?”最后他要求戴笠给他法外处理,允许他去重庆亲自管理。他还遭到戴笠的强烈反对,并告诉手下:“通知航空公司不要向吴少舒卖票!”不久,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发出,先是免去吴少枢的上海市副市长职务,后又免去其上海市社会保障局局长职务,由与杜关系密切的吴开先接任。这下保全了杜的面子,放出了一股邪气。所以,1946年得知戴笠去世的消息时,他失去了亲人,怔怔地,坐着不动,不哭不说话。家人大声叫他时,他如梦方醒,泪流满面。这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一次哭泣!哭完之后,他还在不停的喘息,剧烈的咳嗽,但是看到自己的血管冒出来,眼泪和汗水让他的脸变得青紫,不断的喘息和剧烈的咳嗽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
其次,为了庆祝杜公在上海的六十大寿,他的弟子们专门组织了一个“杜公寿辰筹备委员会”,邀请了上海一些有影响的人士担任筹备委员。在泰兴丽都花园宴会厅举行了盛大的生日仪式。蒋介石送来的“乐嘉延年”生日牌匾挂在灵堂正中,中央部委领导、中央研究院院长及两岸各界知名人士送来了生日对联和生日挽歌。第一个为他祝寿的是蒋介石的代表——国民政府文职首长吴定昌,随后是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宣及其夫人、上海市市长,以及国民政府政要、莫德辉、白崇禧等代表,共计5600余人。除了酒席,他们甚至连唱了十天,以示夕阳余晖。
然而好景不长,坏事接踵而至。首先,他多年的管家万被捕了。1947年,法币贬值,物价飞涨,他利用自己的米店囤积,发了大财,被称为“二化螟”。国民党当局下令逮捕他。1948年,杜之子杜维平因“非法买卖、投机倒把”被捕。虽然杜卫平很快被释放,但对杜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觉得自己抓了蒋介石很多年,终于抓到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关上门,离开上海去香港“养厨房”。
实际上,他此行不仅是为了表达对蒋介石的不满,也是为了尽快安排自己未来的出路。在中共中央逗留期间,中国社会部副部长潘汉年看望了杜,并向他说明了中国***对他的希望。杜还向潘和夏保证他会“坚守阵地”!杜在香港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警惕,担心他会投奔***,于是派人催促他尽快返回上海,以便杜能于1949年3月23日返回上海。人民解放军到达江南后,杜与黄炎培、钱信之、张、盛丕华、沙、石良、张澜等民主人士频繁接触,共商时局和个人前途。中共中央***还明确表示,“杜的方针是使上海不乱”,保护上海的工厂、船只和飞机不“遭受损失,不南移,等待人民解放军接管”。他还说,“如果杜灿这样做,不仅CCP可以合作,上海人民也会原谅他的过去!”虽然杜曾考虑留在上海,但沉重的历史包袱使他难以完全相信***能够弥补。与此同时,1949年4月10日,蒋介石召见杜,请他在适当的时候去台湾。吴开贤还警告他:“杜**,别忘了民国十六年你为党正名的那一幕。”***很清楚你杀了谁。杜老师,你知道,“还血”是***一直喊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杜不敢留在上海,也不敢去台湾省。而是决定离开政治漩涡,选择留在香港,理由是台湾省湿热的天气不适合他的哮喘。1949年5月1日,40万人民解放军已到上海城下。杜带领家人离开上海,登上荷兰杂华公司的“宝树云”号客轮,前往香港。
杜家在香港的生活并不轻松。在坚尼地城18号的住宅,“不仅不理想,而且不规则。”厅不像厅,室不像室。几乎没有真正可用的房间。此外,这里既没有花园,也没有围栏,从外面往里看,这一点很明显。只有三个正房,其他小房间从走廊会空出来。此时的杜失去了创业、养家、另作打算的雄心壮志,因为他身心俱强。一大家子的生活需求和他自己每月两万多港币的医疗费用,让经济更加困难。在广建地,一个地方每月的开销至少需要6万港元,有时姚玉兰还得自己掏腰包。杜离开上海时有两笔钱。第一,他的子女教育基金10万美元,已经给宋子良在美国做生意了;另一个是卖掉杜梅路上的豪宅,45万美元卖给美国领事馆,在上海用一部分,剩下30万美元。为了避免坐山观虎斗,杜曾介绍到四川投资丝绸。结果由于“两航”起义,丝绸运不出去,又损失了10万美元。杜终于用剩下的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于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3岁。
三个张晓麟:军事系统枪口的突然死亡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蛋翼旗下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在国难中发了大财。为了摆脱他,他被军事弟子杜关了起来。1939年秋,他从莫干山回到上海,发现杜的一批弟子奉命惩恶扬善,在沙滩上杀人。他的叛徒搭档被暗杀了好几次,这让他不得不偷偷撒谎。特别是他回到上海后不久,他的好朋友周,伪上海财政局长,在第四街被枪杀,身受重伤。两周后,和平运动促进会的伪主席李锦彪再次被刺,据传军事系统的枪口对准了他。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露面,每天只去大新公司五楼的俱乐部。1939年1月15日,应余之邀,赴延台支援《新秋》。舞台上,歌声正热闹,突然一声机枪响,引起一片混乱。冯躺在血泊中。张晓麟碰巧临时有事,所以他逃走了。在这次差点被暗杀后,张晓麟呆在门后,甚至不敢去俱乐部。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警惕,雇佣了20多名身怀绝技、枪法极佳的保镖。房子的前门和后门都有日本宪兵把守,日夜巡逻。
1941年夏天,奉命刺杀张晓麟的杜门在军事系统下达根除张晓麟的命令后首次被派遣。虽然信息相当准确,甚至张晓麟开车出去,经过哪个路口,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红灯亮了,车必须停下来,计算都非常准确。然而,枪手早到了半秒钟。开枪后,司机猛踩油门,飞过路口。张晓麟又逃跑了。从此,张晓麟不仅不知悔改,反而更加坚定了做汉奸的决心。不久,国家军事局发来一份电报,敦促他们迅速杀死张晓麟。上海军区司令员陈墨认为,鉴于张晓麟采取的一系列防范措施,他必须改变做法。于是,他用五万银元和萧的民族大义,争取到了他的保镖做内应,听候指示执行任务。林怀部是山东大汉。他的枪法很准。他能在三五十步外击中空银元和扑克牌的心脏。张晓麟几次遇刺后,他希望能找到一些身手不凡、枪法好的保镖。在心腹阿四的推荐下,他连开三枪,枪火穿透人心,成为他的保镖。
1940年8月初,陈墨约见林怀部,要求他在不久的将来做这件事。他得手后,军部总部会安排他在法租界巡捕房被捕。8月14日,张晓麟在华阁路大厦三楼与杭州锡箔局局长吴静观商议事情。他听到楼下院子里有人大声争吵。他俯身向窗外望去,发现保镖林怀部正和同一个司机互相辱骂。张晓麟总是怒火中烧。见此情景,他把上半身扔出窗外,厉声呵斥楼下的保镖:“整天吃东西,没事干,还跟我争!滚出去!”“不用担心,我自己去!”林怀部伸手拿起枪,对准他的腰部。每个人都认为林怀部真的想交出他的枪离开。没想到,他转身向张晓麟砍去,子弹却打到了张晓麟的另一边。张晓麟当场死亡。为了确认张晓麟的生死,林怀部拿着枪冲到楼上,发现客人正在法租界巡捕房里报警,于是也开枪打死了他。林怀部确信张晓麟已经死了,他飞下楼逃离了房子。刚到楼梯口,就被张的保镖拎了起来。其他几个保镖跟着他。此时法租界巡捕也闻讯赶来,林怀部丢枪:“君子独事。”放松点。法租界判处林怀部15年监禁。抗日战争胜利后,林怀部被无罪释放。
杜月笙的情感经历十分丰富,前前后后共娶了五位夫人,而其中的两位,正是上海戏曲界当红的名角,姚玉兰与孟小冬。不过关于杜月笙迎娶孟小冬之事,却费尽了周折,最终还是靠着姚玉兰的努力才得以促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姚玉兰是旧上海京剧青衣著名演员,其母亲是著名女老生筱兰英,父亲为梆子青衣姚长海,姚玉兰在家中子女中排名老大。从9岁开始,父母便将姚玉兰送至名师手下学艺,并在苦练三年之后正式登台献艺。在她14岁时,靠着一出《虹霓关》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著名京剧演员。
1922年8月20,在师父仇月祥的介绍下,姚玉兰与上海而来的孟小冬同台合作,并从此奠定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孟小冬擅长饰演京剧女老生,其步法端庄,字正腔圆,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对人生的感悟,都与姚玉兰颇为投缘,最终二人义结金兰,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可是这两位女人如何也不会想到,日后她们会同处一室,最终侍奉同一个男人。
1928年时,杜月笙正式迎娶姚玉兰为第四房夫人,并时常与其讨论京剧话题,在话语之间,杜月笙得知了姚玉兰与孟小冬之间的姐妹情深。可是姚玉兰哪里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渐渐的,杜月笙开始对孟小冬产生了倾慕之意。1937年时,杜月笙正好50周岁,家人们便张罗着为其筹办寿宴,而在此时,杜月笙在即将举办的堂会大戏上单点孟小冬前来演出,至于酬劳,则任由孟小冬开价。
孟小冬在上海成名已久,素有“冬皇”之称,然而此时,孟小冬已经隐退多年,不想再继续登台。可是此次前来邀请者正是姚玉兰,孟小冬面皮薄,禁不住姐姐的劝说,于是便决定与姚玉兰合作,姐妹双双登台为杜月笙唱一出《搜孤救孤》。《搜孤救孤》是京剧老生传统戏,又名《八义图》,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被诟陷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复仇的故事。
京剧界两大名角再度出山同台,上演一场大戏,自然引起了上海戏迷票友们的高度关注,连上海的广播电台也对此进行了直播。可恰逢此时,杜月笙却因为哮喘病发作,无法亲自前往戏台观看,只能卧于家中收听无线电收音机。杜月笙的哮喘病一旦发作起来,便咳嗽不止,可是当孟小冬出场时,杜月笙却努力的憋住咳嗽,不敢发出一点的声响,直把脸憋得完全通红,最终才敢小声呼气,眼神中流淌着阵阵爱意。
大寿喜宴过后,姚玉兰从佣人口中得知了杜月笙听收音机的神态与表现,女人的直觉令她意识到,杜月笙的确对孟小冬动了心。如果按照现代女人的想法,此事必然会引起姚玉兰的醋意,不过对于当时的姚玉兰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她在杜月笙的诸位夫人中,一直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并且杜月笙即使不娶孟小冬,日后也必然会寻找其他的姨太太,所以姚玉兰对于此事十分关心,甚至主动出击帮助丈夫劝说孟小冬。姚玉兰能说善辩,又是孟小冬的结拜姐姐,孟小冬自然听从了姚的建议,最终决定跟随杜月笙。
孟小冬在杜公馆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与其整日作伴的正是姚玉兰,二人从未争风吃醋,反倒是相互礼待有嘉,可谓是姐妹情深。杜月笙从不喜新厌旧,对孟小冬与姚玉兰给予了同样的关怀。一次,孟小冬在居所内生了重病,上海医生均无对策,杜月笙只能花高价租用了一辆军用飞机,从北平接来了一位老中医为其诊治,这才保住了孟小冬的性命。此事过后,孟小冬顿觉找到了依靠,从此死心塌地的追随杜月笙,直至后来与其一同前往港地,并最终在当地成婚。
不过可惜的是,孟小冬并没有陪伴杜月笙太长的时间,婚后仅两年左右时间,杜月笙就因肺病恶化而去世,留下了她一个人独居港地,后在姚玉兰的邀请下迁往台北,并在那里度过了晚年时光。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想必杜月笙与孟小冬的爱恋也是如此,幸福不一定是天长地久,而是一份曾经的拥有与感动。
人物生平
有十一个儿女。1951年杜月笙逝世后,杜维善的母亲姚玉兰带着儿女及杜月笙的灵柩坐船到台湾。
四太太姚玉兰是著名京剧演员,为杜月笙生养了二子和二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如、杜美霞。杜维善随母亲移居到台湾,完成了中等教育后,又赴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留学的第三年,杜维善开始勤工俭学,到银矿当矿工,钻过矿井,画过图纸。杜维善毕业后回到台湾,做起了石油公司的地质师。
杜家只有杜美如和杜维善偶尔在公众面前露面。不过,杜家后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走黑道,并且都受到良好教育,多数定居海外。杜维善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也曾多次回国。
杜维善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大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之前,内地博物馆在这个领域的收藏和研究几乎是空白。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自1991年起,杜维善已经先后7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总计2128枚,并且承担起为上海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作为顾问,他在上博的5楼还有一间办公室。
家庭生活父亲:杜月笙
母亲:姚玉兰
兄弟:杜维嵩
姊妹:杜美如、杜美霞
人物逝世加拿大温哥华当地时间3月7日午间去世,享年88岁。
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女有孟小冬,男有梅兰芳。
梅兰芳是唱花旦的,他扮相秀美,唱腔婉转,和孟小冬同台搭戏,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一曲下来,更是满堂喝彩。
一来二去,本就彼此钦慕的二人,在戏里戏外,渐生情愫。最终以戏为媒,走到了一起。
然而,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一个是原配王明华,还一个是二夫人福芝芳。王明华久病,已不能作家里的主,凡事由二夫人福芝芳拿捏。
孟小冬是个注重名分的人,她不愿意做妾。
福芝芳也坚决不同意孟小冬进梅家的大门。
梅兰芳两头为难。幸好老票友冯耿光为了促成一段佳话,给他拿了个主意,说他是两房长子,理当“名定兼祧”,意思是他可以娶两正妻。再说不让进梅府,那就再买一处房子安置,也不是难事。
总之,孟小冬就这样被忽悠着和梅兰芳举行了一场低调的婚礼,婚后两人也过了一段快乐的生活。
(孟小冬和梅兰芳旧照)
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
孟小冬执意要进梅家的门,但福芝芳坚决不同意,甚至以死相逼。梅兰芳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偏又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结果孟小冬对他很失望,双方的矛盾也就越积越深。
在孟小冬的粉丝中,有个叫王惟琛的年轻人,一直狂热地暗恋孟小冬。得知孟小冬和梅兰芳结婚后,内心极度愤怒,于是他携了一把手枪找到梅公馆,请求见梅兰芳。
梅兰芳正和好朋友张汉举一行人在吃饭。他便让佣人把王惟琛打发走。偏张汉举是个好事之人,非要去看看那个人究竟有什么事。
结果,矮胖的张汉举还没有交涉两句,就被情绪激动的王惟琛,拿枪逼着做了人质。
后来由于来了警察,王惟琛在情急之下,杀死了张汉举,之后饮弹自尽。
虽然如此,警察局却把这起案子做为大案来查,并把王惟琛的头放在笼子里,挂在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大栅栏附近,示众三天。
此事虽然和孟小冬无关,但却让梅兰芳的家人和一些梅粉大为震惊,并强烈反对梅兰芳和孟小冬在一起。
梅兰芳亦心有余悸,从此对孟小冬的心冷了许多。
紧接着,梅兰芳的母亲去世,孟小冬以梅夫人的身份前来吊唁,受到福芝芳等人的阻拦,而梅兰芳却只是对孟小冬说,你先回去吧。
此事发生后,孟小冬才知道,在梅兰芳的心里,她不过还是个妾罢了。心灰意冷之际,于是登报声明,她从此和梅兰芳婚姻了断,互无干系。
感情受到伤害的孟小冬,蛰伏了几年。她再次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是她的好姐妹姚玉兰请出来的。
姚玉兰是杜月笙的四姨太,也是个唱京剧的。早年和孟小冬亲厚,嫁给杜月笙后,便不再唱戏,安心于相夫教子。
但杜月笙的几房太太都不是省油的灯。她们见姚玉兰受宠,又是北方人,便故意欺负她。
姚玉兰知道杜月笙有意于孟小冬,只是没有机会接触,所以她在黄金大剧院开张的时候,盛情邀约孟小冬来捧场。
姚玉兰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她和孟小冬是姐妹,看孟小冬年纪也30多岁了,希望她也有个好归宿;另一方面也是取悦杜月笙,和孟小冬结在杜家公馆成伴,不至于势单力薄。
在姚玉兰的极力撮合下,孟小冬最终同意和杜月笙在一起。
杜月笙是个讲情义的男人。他自从和孟小冬在一起后,对孟小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要带孟小冬去香港避难。孟小冬拒绝了他的安排,独自回到了北京。
孟小冬走后,杜月笙担心她无处落脚,特意拿了一笔钱让别人帮忙给孟小冬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好让她安顿下来。
(杜月笙和孟小冬旧照)
抗日战争胜利后,杜月笙一家人又回到了上海。
在杜月笙的指示下,姚玉兰给孟小冬拍了加急电报,要她回上海相聚。此时孟小冬体弱多病,一个人在北京孤苦无依。接到电报后,便回到了上海,和杜月笙、姚玉兰住在一起。
此时的杜月笙,也是身体每况愈下,孟小冬感念杜月笙对她情义深重,在杜月笙生病期间,细心照料他。
随着解放即将来到,杜月笙隐约感觉形势不好,带着决定再赴香港。
杜月笙是上海流氓三大亨中子女最多之人,共有8子3女分别出自五位夫人。杜月笙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因而他的后人很多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生活美满幸福。
长子维藩
杜维藩小名林宝,是杜月笙和原配夫人沈月英领养的儿子,杜月笙十分喜欢这个养子,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看待。不知是不是巧合,在杜维藩进入杜府后,杜月笙的事业做得风声水起,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之一。杜月笙家庭照:前排左起孟小冬、杜月笙、姚玉兰;后排左起杜美娟、杜美如、杜美霞、杜维善
杜维藩曾在杜月笙出资创办的正始中学读书,校长陈群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剃光头,即使杜少爷也不能例外。1936年,杜维藩16岁大婚时,为了在婚礼上保留体面,特意提前请假两个月,待头发长出来后才举办婚礼。后来杜维藩迁居台湾,担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
次子维垣、五子维翰和六子维宁
二房夫人陈帼英育有三子,次子杜维垣在美国留学和定居,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五子杜维翰和六子杜维宁在上海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杜维翰、杜维宁与各自妻子的结婚合照
据说二太太陈帼英当时准备迁居台湾,1950年不知什么原因在香港与杜月笙大吵一架,于是带着维翰和维宁回到上海安度晚年。
三子维屏、四子维新
三房夫人孙佩豪育有二子,她很早就带着两个孩子在英国读书。杜维屏回国后出任由杜月笙出资创办的中汇银行经理,1948年国民政府整顿金融期间,被蒋经国以“囤货炒股”抓了起来,判刑六个月。杜维屏
在杜月笙和朋友的极力斡旋下,最后以罚款替代服刑的方式获得释放。杜维屏后来在巴西开设股票公司,是一位优秀的投资顾问和股票经纪人。
四子杜维新在美国檀香山经商定居,生活富足。
七子维善、八子维嵩和长子美如、次女美霞
四房夫人姚玉兰育有二子二女,也是最受杜月笙宠爱的夫人。七夕子杜维善在澳洲留学,在石油公司勘探处任职。八子杜维嵩尚未成人便不幸夭折。长女杜美如深受杜月笙喜爱,杜家大**的奢侈生活一直是当时老百姓闲聊时的谈资。杜月笙家人:前排中间姚玉兰,后排左起杜美霞、孟小冬、杜维善
杜美如后来嫁给空军飞行员蒯松茂,在台湾定居,生活美满。
次女杜美霞心宽体胖,丈夫是杜月笙好友金廷荪的儿子金元吉,婚后在家相夫教子,生活幸福。
三女美娟
五房夫人孟小冬于1950年在香港与杜月笙结婚,她的养女孟俊朗成为杜月笙的三女杜美娟。后来嫁给美国派驻琉球的华裔外交官为妻,孟小冬当时极力反对这门婚事,母女二人因此断绝了关系。杜月笙与孟小冬
杜月笙的后人大都拥有不错的生活,这和他一向重视子女教育脱不了关系。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一生只念过四个月的私塾,因此非常渴望子女成材,并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们出国深造,以弥补自己年幼失学的人生遗憾。
在杜月笙的不少传记里,为了表现杜月笙青帮大亨的身份,便有一些的作家,根据小道消息,给他编造了一个“欺男霸女”的“恶”事,他竟一口气娶了“姚氏母女”三个女人,她们分别是母亲:筱兰英(真名姚佩兰,筱兰英为其艺名),大女儿:姚玉兰。小女儿:姚玉英。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后来,姚玉英被杜月笙虐待至死,而筱兰英一气落发出家,可事实是这样吗,答曰:这事儿纯属造谣,等于冤枉了杜月笙。
一、 一旦不顺老娘的心,老娘就用出家吓唬你们
筱兰英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完全可以当得起“女汉子”三个字,她本名姚佩兰,河北香河人,6岁的时候,便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坤班是个啥玩意,因为当时大清朝,男女是不可以同台唱戏的,故此,戏中的女演员,全都由男演员代替。
而坤班做得更绝,那就是无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全都由女孩子来演。
在新社会的时候,唱戏是光明正大的职业,而且还被人尊称为艺术家。可是在清朝,唱戏一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干”的事儿,因为那是不上进,从事“下九流”,死后都不能入祖坟的。
筱兰英学艺是积极的,训练是辛苦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的。在历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筱兰英)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很显然,这种不多见的素质,完全就是一家剧团挑大梁的角色。
筱兰英
可是命运是捉弄人的,因为女人唱花脸,违反自然规律,筱兰英唱罢多年,嗓子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她只能降低了自己的声调,在戏台上,用更加工整的身段,精致的念白和漂亮动作来弥补自己声调上不去的不足。
有道是,屋漏偏遭连夜雨,筱兰英嫁的丈夫,即:男伶“一斗金”也出了问题。“一斗金”原名姚长海,主唱秦腔,如果做个比喻,他就是一个用筷子都“夹不起来”的角色。
姚长海唱得是秦腔青衣,在旧社会的演员,为了能在戏台上抖擞精神,他们都有一个邪招,那就是演出之前,抽几口阿芙蓉。可是阿芙蓉是害人的,少抽几口,确实能够“长”精神,可是一旦控制不住上了瘾,人还快就会“完蛋”了。
姚长海偏偏不是能控制住自己的人,阿芙蓉上瘾,让他单薄的身子更差劲了。人要是走了背字,真是喝凉水都塞牙,秦腔因为是地方小戏,缺乏新意,再加上人才储备不够,以至于演出机会渐少,最后姚长海失业了。
姚长海下岗失业,如果老实地呆在家里也成,可他偏不消停,他左手阿芙蓉,右手是大美妞,一来二去还搞出了一个私生女——姚玉英(因为留下的资料太少,故此姚玉英是姚长海的私生女之事,没有100%的证据,但根据以后事情发展的脉络来看,应该有60%的可能,故此引用,真假请读者自己甄别)。
筱兰英急了,我在戏台上累死累活地赚钱养家,你却不务正业,她操起剪子,就开始剪头发,她扬言:自己要落发出家,佛门清净,不生气,还省心。
筱兰英戏装照
姚长海吓坏了,筱兰英就是家里的财神爷,她一出家,自己估计就得饿死,便连声保证:我一斗金以后一定好好干活,听老婆话,跟剧社走,不再惹“财神爷”生气。
可是姚长海还没等好好表现,便因病早早去世了,历史对这个小人物也不客气,甚至他哪年生,哪年去世,这样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留下一点点。
二、 上海滩绝对不是筱兰英的福地,而是她的“伤心”地
当时的戏曲演员,想要“蹿红”有一个现成的路子,那就是先去上海镀金,然后再到北平演出,这一圈如果能完整地走下来,想不红都很难。
筱兰英也想走通这条路子,可是万没想到,她刚刚在上海有“蹿红”的迹象,同样是唱女伶老生的恩晓峰却不干,她这样认为:为何我比筱兰英唱得好,你却能在上海大红大紫,而我恩晓峰就不成?
恩晓峰让上海的大戏院,给自己发了一张邀请函,随后便乘坐火车,来到上海滩,接下来,她铆足了劲儿,开始在上海唱戏,果然恩晓峰是实力派,她的唱念做打,舞台扮相,都超过嗓子受损的筱兰英一筹。
筱兰英在这场戏曲大PK中,落败了。她为了挽回面子,做了一个“狂野”的决定:恩晓峰你在上海唱吧,我巡回演出去了。筱兰英不仅在奉、直、鲁、燕等地先后演出,而且还坐船去新加坡和小吕宋等地唱戏,筱兰英果真是有魄力的,她虽然丢掉了上海的阵地,但却赚得了誉满海内外的名声。
筱兰英一圈转下来,俨然成了戏曲名家,这时候,上海的青帮大亨黄金荣,开了大世界剧场便向筱兰英发出了邀请,筱兰英思考再三,终于同意了这次上海之行。
筱兰英为何会同意大世界剧场的邀请,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1、夺回失地,报当年恩晓峰中途“搅局”之仇。2、有黄金荣力捧,应该能蹿红上海滩。3、筱兰英唱功虽然没有进步,可是她多了两个帮手,那就是大女儿姚玉兰和小女儿姚玉英。
姚玉兰主唱花旦兼老生,而姚玉英主唱文武老生兼花旦,当时放眼后辈女伶,她们应该处于无敌的状态,只要一炮而红,唱上几年,那就会名利双收,筱兰英母女这辈子也就值了。
可是筱兰英的一箭三雕之计,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折戟沉沙”了。
黄金荣对筱兰英绝对是处于“超级”力捧状态,大世界剧场的头牌上,赫然写着姚氏母女三个人的名字,这在大上海的戏剧历史上,可是绝对没有的事情。
在黄金荣的力捧之下,姚氏母女三个人声名鹊起,而她们主唱的大世界剧场,成了大上海最“火”剧场,而且没有之一,可就在这时候,杜月笙出手了,他找到黄金荣的儿媳妇李志清,请她出面当“红娘”,她想娶筱兰英的女儿,当自己的第四房夫人。
杜月笙想娶筱兰英的哪个女儿?要知道姚玉兰珠圆玉润,而姚玉英俊俏美丽,可以说姚氏姐妹各有千秋。在沈寂先生留下的资料中,并没与提及此事。这也许是杜月笙的高明之处,故意含混,他甚至想一箭双雕都说不定。
李志清见到了筱兰英后,说:“杜老板在上海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相中了您的女儿,托我来当这个红娘,我想筱老板不会不给我这个薄面吧?”
三、 筱兰英出家不真,最后又“还俗”登上了戏曲舞台
筱兰英不愧是老江湖,精通人情世故,她被黄金荣请到上海唱戏,而李志清作为黄金荣的儿媳妇,自然代表着黄金荣,故此,这个红娘的面子够大,她实在是无法拒绝。
但江湖经验还是让她说出了一句“刀切豆腐两面光”的话:“女大不由娘,她们的婚事,全凭自己做主!”
当时,杜月笙已经42岁,而姚玉兰24岁,姚玉英虽然岁数不详,但也应该是20岁出头。
再看杜月笙已经有了三房太太,他作为青帮大佬,声名在上海滩绝对不佳,筱兰英很自信,她的两个女儿,谁也不会同意嫁给杜月笙这个老男人。
可是李志清和筱兰英来到后台,筱兰英当面问自己的两个女儿,是否愿意嫁杜月笙时,一个让人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
姚玉英脸颊微红,低头不语,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一切都凭筱兰英做主。
而姚玉兰口中不说话,却一个劲地用手指绞着衣襟,很显然,她正在权衡着这个“鱼跃龙门”的机会,是不是对自己最有利。
筱兰英嫁给“一斗金”的时候应该是28岁左右。要知道,在提倡“早婚早育”的民国,十五六岁的女孩子,都已经可以当娘了,28岁堪称是老姑娘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道理很简单,女坤伶一嫁人,因为家事所绊,丈夫不支持,基本就没法再上台演戏了。
姚玉兰当时,已经24岁,绝对是大姑娘了,她来到上海滩,耳朵里灌满了杜月笙的名字,杜月笙虽然已经42岁,但“多金大佬”“青帮大亨”“上海闻人”这些令人炫目的标签,确实可以填平他们之间年龄的鸿沟……双方沉默了一会,姚玉兰开口说道:“婚姻大事,不能让妹妹受委屈……”
李志清当时一听,急忙恭喜筱兰英,筱兰英话已出口,婚姻全凭女儿做主,现在姚玉兰要嫁杜月笙,她只有硬着头皮,同意了这门婚事,不过她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杜月笙要明媒正娶自己的大女儿。第二、姚玉兰嫁过去之后,要另辟宅邸,不与杜府的三位夫人住在一起。
杜月笙一听李志清回话,当即答应了筱兰英提出的两个条件,就这样,杜月笙用八抬大轿,将姚玉兰娶进了杜府,后来又给她在迈尔西爱路的十八层楼,租了一个西式公寓,姚玉兰摇身一变,就成了杜月笙面前最吃香受宠的“正宫娘娘”。
如果看当时的情形,姚玉英也有嫁给杜月笙的心思,可是她晚了一步。当时上海的老戏迷们都知道,在戏台上,筱兰英安排自己的亲生女儿姚玉兰的戏多,给姚玉英安排的戏就少,这就是所谓的“偏心眼”。
姚玉英不是不聪明,可是面对李志清给杜月笙提亲的大场面,姚玉英心里觉得这是个机会,可是脸皮薄,没有抢先说出来自己的心思,她错误地认为,嫁给老男人杜月笙,等同于“跳火坑”,筱兰英一定不会让自己的亲闺女去,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姚玉英准备守株待兔,静等着嫁人的时候,姚玉兰却用爱护妹妹的借口,应下了这门亲事……
从此之后姚氏姐妹的命运,就开始判若云泥,变得完全不同。没用一年时间,姚玉英因为演出的劳累,还有嫁人的机会被抢走的郁闷,她就奄奄而病,很快香消玉殒了。
筱兰英辛苦半生,面对两个女儿“一去世,一分离”的悲凉局面,便将牙一咬,来到庵堂,落下三千烦恼丝,穿上缁衣便出家去了,可是20多年后,她又脱下袈裟,登台唱戏……直到1954年去世。
姚家母女三人的经历,堪称传奇中的传奇,但传奇里面,并没有杜月笙凭着自己“青帮大佬”的身份,而强娶姚氏母女三人的“卑劣”之事。
黄金荣和张啸林才是真正的“流氓”大亨,而大家对杜月笙的称呼是上海闻人。杜月笙不能算一个好人,但他却是“坏人”堆里的君子。
经商要学胡雪岩,而做人却要学杜月笙。这个是历史学者给出的定论,相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