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
Aceraceae 槭树科 Liliaceae 百合科
Actinidiaceae 猕猴桃科 Linaceae 亚麻科
Adoxaceae 五福花科 Lobeliaceae 半边莲科
Agavaceae 龙舌兰科 Loganiaceae(Strychnaceae) 马钱科
Aizoaceae 番杏科 Loranthaceae 桑寄生科
Alangiaceae 八角枫科 Lowiaceae 兰花蕉科
Alismataceae 泽泻科 Lythraceae 千屈菜科
Amaranthaceae 苋科 Magnoliaceae 木兰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科 Malpighiaceae 金虎尾科
Ampelidaceae 葡萄科 Malvaceae 锦葵科
Anacardiaceae 漆树科 Marantaceae 苳叶科
Ancistrocladaceae 钩枝藤科 Melastomataceae 野牡丹科
Annonaceae 番荔枝科 Meliaceae 楝科
Apocynaceae 夹竹桃科 Menispermaceae 防已科
Aponogetonaceae 水蕹科 Menyanthaceae 莕菜科
Apostasiaceae 假兰科 Mimosaceae 含羞草科
Aquifoliaceae 冬青科 Molluginaceae 粟米草科
Araceae 天南星科 Monotropaceae 水晶兰科
Araliaceae 五加科 Moraceae 桑科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Moringaceae 辣木科
Aristolochiaceae 马兜铃科 Musaceae 芭蕉科
Asclepiadaceae 萝藦科 Myoporaceae 苦槛蓝科
Balanophoraceae 蛇菰科 Myricaceae 杨梅科
Balsaminaceae 凤仙花科 Myristicaceae 肉豆蔻科
Basellaceae 落葵科 Myrsinaceae 紫金牛科
Begoniaceae 秋海棠科 Myrtaceae 桃金娘科
Berberidaceae 小檗科 Najadaceae 茨藻科
Betulaceae 桦木科 Nepenthaceae 猪笼草科
Bignoniaceae 紫葳科 Nyctaginaceae 紫茉莉科
Bixaceae 红木科 Nymphaeaceae 睡莲科
Bombacaceae 木棉科 Nyssaceae(Davidiaceae) 珙桐科
Boraginaceae 紫草科 Ochnaceae 金莲木科
Bretschneideraceae 伯乐树科 Olacaceae 铁青树科
Bromeliaceae 凤梨科 Oleaceae 木犀科
Burmanniaceae 水玉簪科 Onagraceae 柳叶菜科
Burseraceae 橄榄科 Opiliaceae 山柚子科
Butomaceae 花蔺科 Orchidaceae 兰科
Buxaceae 黄杨科 Orobanchaceae 列当科
Cabombaceae(Hydropeltidaceae) 莼菜科 Oxalidaceae 酢浆草科
Cactaceae 仙人掌科 Palmae(Arecaceae) 棕榈科
Caesalpiniaceae 云实科(苏木科) Pandanaceae 露兜树科
CalliaspidiaBremek 爵床科 Papaveraceae **科
Callitrichaceae 水马齿科 Papilionaceae 蝶形花科
Calycanthaceae 蜡梅科 Passifloraceae 西番莲科
Campanulaceae 桔梗科 Pedaliaceae 胡麻科
Cannabiaceae 大麻科 Pentaphylacaceae 五列木科
Cannaceae 美人蕉科 Petrosaviaceae 樱井草科(无叶莲科)
Capparidaceae 白花菜科 Philydraceae 田葱科
Caprifoliaceae 忍冬科 Phrymataceae 透骨草科
Caricaceae 番木瓜科 Phytolaccaceae 商陆科
Carlemanniaceae 香茜科(四角果科) Pinaceae 松科
Caryophyllaceae 石竹科 Piperaceae 胡椒科
Casuarinaceae 木麻黄科 Pittosporaceae 海桐花科
Celastraceae 卫矛科 Plagiopteraceae 斜翼科
Centrolepidaceae 刺鳞草科 Plantaginaceae 车前草科
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科 Platanaceae 悬铃木科
Ceratophyllaceae 金鱼藻科 Plumbaginaceae 蓝雪科
Cercidiphyllaceae 连香树科 Podoaceae 九子母科
ChamaesyceSFGray,emendCroiz 大戟科 Podocarpaceae 竹柏科(罗汉松科)
Chenopodiaceae 藜科 Podostemonaceae 川苔草科
Chloranthaceae 金粟兰科 Polemoniaceae 花荵科
Circaeasteraceae 星叶科 Polygalaceae 远志科
Cistaceae 半日花科 Polygonaceae 蓼科
Combretaceae 使君子科 Pontederiaceae 雨久花科
Commelinaceae 鸭跖草科 Portulacaceae 马齿苋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菊科 Posidoniaceae 波喜荡草科
Connaraceae 牛栓藤科 Potamogetonaceae 眼子菜科
Convolvulaceae 旋花科 Primulaceae 报春花科
Coriariaceae 马桑科 Proteaceae 山龙眼科
Cornaceae 山茱萸科 Punicaceae 安石榴科
Corylaceae 榛木科 Pyrolaceae 鹿蹄草科
Crassulaceae 景天科 Rafflesiaceae 大花草科
Cruciferae(Brassiaceae) 十字花科 Ranunculaceae 毛茛科
Crypteroniaceae 隐翼科 Restionaceae 帚灯草科
Cucurbitaceae 葫芦科 Rhamnaceae 鼠李科
Cupressaceae 柏科 Rhizophoraceae 红树科
Cycadaceae 苏铁科 Rhoipteleaceae 马尾树科
Cyclanthaceae 巴拿马草科(环花科) Rosaceae 蔷薇科
Cyperaceae 莎草科 Rubiaceae 茜草科
Cyrillaceae(Clethraceae) 山柳科 Ruppiaceae 川蔓藻科
Daphniphyllaceae 交让木科 Ruscaceae 假叶树科
Datiscaceae(Tetramelaceae) 四数木科 Rutaceae 芸香科
Diapensiaceae 岩梅科 Sabiaceae 清风藤科
Dichapetalaceae 毒鼠子科 Salicaceae 杨柳科
Dilleniaceae 第伦桃科(五丫果科) Salvadoraceae 刺茉莉科
Dioscoreaceae 薯蓣科 Samydaceae 天料木科
Dipsacaceae 川续断科 Santalaceae 檀香科
Dipterocarpaceae 龙脑香科 Sapindaceae 无患子科
Droseraceae 茅膏菜科 Sapotaceae 山榄科
Ebenaceae 柿科 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科
Elaeagnceae 胡颓子科 Saurauiaceae 水东哥科(米花树科)
Elaeocarpaceae 杜英科 Saururaceae 三白草科
Elatinaceae 沟繁缕科 Saxifragaceae 虎耳草科
Empetraceae 岩高兰科 Scheuchzeriaceae 芝菜科
Ephedraceae 麻黄科 Schisandraceae 五味子科
Ericaceae 杜鹃花科 Scrophulariaceae 玄参科
Eriocaulaceae 谷精草科 Simaroubaceae 苦木科
Erythroxylaceae 古柯科 Sladeniaceae 肋果茶科
Escalloniaceae(Iteaceae) 鼠刺科 Smilacaceae 菝葜科
Eucommiaceae 杜仲科 Solanaceae 茄科
Euphorbiaceae 大戟科 Sonneratiaceae 海桑科
Eupteleaceae 领春木科 Sparganiaceae 黑三棱科
Fagaceae 壳斗科 Stachyuraceae 旌节花科
Flacourtiaceae 大风子科 Staphyleaceae 省沽油科
Flagellariaceae 鞭藤科 Stemonaceae 百部科
Frankeniaceae 瓣鳞花科 Sterculiaceae 梧桐科
Fumariaceae 荷包牡丹科(紫堇科) Strelitziaceae 旅人蕉科
Gentianaceae 龙胆科 Stylidiaceae 花柱草科
Geraniaceae 牻牛儿苗科 Styracaceae 安息香科(野茉莉科)
Gesneriaceae 苦苣苔科 Symphoremataceae 六苞藤科
Ginkgoaceae 银杏科 Symplocaceae 山矾科
Gnetaceae 买麻藤科 Taccaceae 蒟蒻薯科
Goodeniaceae 草海桐科 Tamaricaceae 柽柳科
Gramineae(Poaceae) 禾本科 Taxaceae 红豆杉科
Grossulariaceae 醋栗科 Taxodiaceae 杉科
Guttiferae(Clusiaceae) 山竹子科(藤黄科) Tetracentraceae 水青树科
Haloragidaceae 小二仙草科 Theaceae 茶科
Hamamelidaceae 金缕梅科 Theligonaceae 假繁缕科
Hernandiaceae 莲叶桐科 Thymelaeaceae 瑞香科
Hippocastanaceae 七叶树科 Tiliaceae 椴树科
Hippocrateaceae 希藤科(翅子藤科) Torricelliaceae 鞘柄木科
Hippuridaceae 杉叶藻科 Trapaceae(Hydrocaryaceae) 菱科
Hydrangeaceae 绣球科 Trilliaceae 延龄草科
Hydrocharitaceae 水鳖科 Triuridaceae 霉草科
Hydrophyllaceae 田基麻科 Trochodendraceae 昆栏树科
Hypericaceae 金丝桃科 Tropaeolaceae 金莲花科(旱金莲科)
Hypoxidaceae 仙茅科 Turneraceae 时钟花科
Icacinaceae 茶茱萸科 Typhaceae 香蒲科
Illiciaceae 八角茴香科 Ulmaceae 榆科
Iridaceae 鸢尾科 Umbelliferae(Apiaceae) 伞形科
Ixonanthaceae 粘木科 Urticaceae 荨麻科
Juglandaceae 胡桃科 Vacciniaceae 越桔科(乌饭树科)
Juncaceae 灯心草科 Valerianaceae 败酱科
Juncaginaceae 水麦冬科 Verbenaceae 马鞭草科
Labiatae 唇形科 Violaceae 堇菜科
Lardizabalaceae 木通科 Vitaceae 葡萄科
Lauraceae 樟科 Xyridaceae 黄眼草科
Lecythidaceae 玉蕊科 Zannichelliaceae 角果藻科
Leguminosae(Fabeceae) 豆科 Zingiberaceae 姜科
Lemnaceae 浮萍科 Zosteraceae 大叶藻科
Lentibulariaceae 狸藻科 Zygophyllaceae 蒺藜科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晚发生,又最具生命力的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400多科,10000多属,260000多种(科、属、种数目依不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略有变化)。被子植物占据着现代地球大部分陆地空间,是世界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
(1)中国被子植物物种的巨大多样性
世界上被子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是地处热带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它们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国土主要部分不在热带,但被子植物种数的仍居世界第三位,约300余科,近3100属,30000多种,属、种数目分别占世界被子植物的75%、30%和10%。中国被子植物中包含100种以上的就有60科(表1)。但是如果我们把多样性不仅理解为物种丰富度,而且也包括生态类型、起源差别以及分布特点等的多样,那么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表1 中国被子植物中含100种以上的科
种 数
科
名
>2000
菊科
Compositae
1500~2000
豆科
Leguminosae
1000~1500
禾本科
Grmineae
蔷薇
Ros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800~1000
唇形科
Labiatae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500~800
莎草科
Cyper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400~500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龙胆科
Gentianaceae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樟科
Laurace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300~400
紫草科
Boraginaceae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百合科
Lili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山茶科
Theaceae
200~300
天南星科
Araceae
萝藦科
Asclepiadacaeae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紫堇科
Fumar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荨麻科
Urticaceae
100~200
爵床科
Acanth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卫矛科
Celastaceae
藜科
Chenopodiaceae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桑科
Moraceae
紫金牛
Myrsinaceae
桃金娘科
Myrtaceae
木樨科
Ole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茄科
Solan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姜科
Zingiberaceae
中国有平均海拔4500m以上的巨大青藏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低地,山岭重叠、河川纵横、气候多样、地质古老,这些是决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主要因素,在被子植物方面表现最为清楚,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a生态类型齐备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从乔木、半乔木(如梭梭属(Haloxylon))、灌木、半灌木(如沙拐枣属(Calligonum))、小半灌木(如蒿属(Artemisia))、直到多年生草和一年生草,无不具有。生态类群方面,从高山冻原植物(如多瓣木(Dryas octopetala)、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到热带雨林种类;从超旱生荒漠植物到潮湿低地的湿生、水生种类;从高寒风大环境的青藏高原垫状植物到华南热带海滨的红树林,各种类型都有代表。
各个气候带都有大量代表科属,例如,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的落叶树种,以及杨柳科(Salic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是温带的代表;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的常绿树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以及冬青科(Aquifo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还有单种的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和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等是亚热带的代表;至于中国热带森林中包含的科就更多了,常见的科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山榄科(Sapotaceae)、楝科(Melisceae)、藤黄科(Guttifer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天料木科(Samy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四数木科(Datiscaceae)等。
b原始古老成分很多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或早期发生的被子植物类群,在中国分布不少,有些仅仅分布于中国。中国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水青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缕梅科和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等科的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中国在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被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揭示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特有类型极其丰富 中国被子植物有极其多种多样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特有类型所占比重极大。到目前为止,统计中国被子植物持有属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古老孑遗种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银缕梅(单氏木)(Shaniodendron subaequal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oricum)、四合木(Tetracena mongolic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是中国特有的例子。这些植物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乃至世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历史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又有三个特有属、种分布相对集中的待有现象中心:(i)川东-鄂西-湘西北中心,这里的被子植物特有木本属几乎均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温带性质;(ii)川西-滇西北中心,即横断山脉南段,这里的草本属在全部属中占的比例较高,被子植物的木本属几乎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青藏高原的快速和强烈隆升使本区产生大量新特有种,大大丰富了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iii)滇东南-桂西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居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分界线上,其乔木持有屑中几乎一半为常绿植物,
特有藤本届全部为木质藤本植物,它们所隶屑的科均为热带分布的科,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
(2)中国被子植物面临的威胁
中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被子植物中,材质优良的森林树种和药用、经济植物从来都是开发的重要对象,因此中国被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如兰科植物(Orchidaceae)和樟树(Cinnamomum spp)、楠木(Phoebe spp)、牡丹(Paeonia spp)、黄连(Coptis spp)、阿魏(Ferula spp)、贝母(Fritillaria spp),以及红豆树(Ormosia howii)、核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黄檗(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a hai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nvis)、野人参(Panax ginseng)、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屏边三七(P stipuleanat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刺参(Oplopanax elatus)、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和库页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因其树干、根或全株作商品贸易而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各自的分布区面积急剧缩减,野生资源明显减少。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其中分布区极窄、植株很少的极危种有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绒毛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var velutina)、羊角槭(Acer yangjuechi)、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膝柄木(Bhesa sinensis)、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落叶木莲(华木莲)(Manglietia decidu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异裂菊(Heteroplexis vernonioides)、青毛杨(Populus pamirica)、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无喙兰(Archinecttia gaudissartii)、双蕊兰(Diplandrochis sinica)、金佛山兰(进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孔唇兰(Porolabium biporosum)、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海南海桑(<I style="mso-bidi-font-style:
回答者:zfqfh - 举人 四级 1-6 16:4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上帝会保佑你!!!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50% (1) 不好
50% (1)
其他回答共 5 条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尊、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进化过程中, 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然界选择,得到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子房的保护, 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果实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进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这也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四)孢子体高度发达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多样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达156米;也有微细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 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 O FCook];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植物如热带雨林中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Dracaena draco L);也有在3周内开花结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有自养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为管胞(只有麻黄和买麻藤类例外),韧皮部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为雄配子体,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体仅具2个细胞(2核花粉粒),其中1个为营养细胞,I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有的植物(如竹类)反足细胞可多达300余个,有的(如苹果、梨)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配子体的简化在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义。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备了在生存竞争中,优越于其他各类植物的内部条件。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的发展,果实和种子中高能量产物的贮存,使得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生的动物界(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获得了相应的发展,迅速地繁茂起来。
被子植物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被子植物拉丁名 Angiospermae,来源于希腊文复合词。Angio—包被的与—sperma种子,两者接合,用复数第一格即成 Angiospermae,英文名为 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在不同的系统,被子植物有300多至400多科,l万多属,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之半。它们分布于各个气候带。由于气温高、雨水多的缘故,热带、亚热带最多。南美亚马逊河区有约4万种。其他热带地区有2—3万种。温带地区因气温降低,雨量少了,种类渐减。以我国情况看,云南省气候条件好,植物达万种以上,而河北省地处北纬26—43度之间。相对种类减少很多,约有2,500种。北极地区则大大减少,许多地方几乎无被子植物,仅少数地方有少数种类顽强生存。如北极柳(Salix lanata)、北极**(Papaver radicatum),其分布纬度达80度以上。在南半球南极大陆的莫尔吉特湾詹尼岛附近,有石竹科植物厚叶柯罗石竹(Colobanthus crassifolius)生存。另外,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5℃,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变化;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严寒,只有少数耐寒种类方可生存。5,000—5,500米地区还能找到石竹科的伏繁缕(Stellaria decumbens)。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在新疆天山高处也有分布。
极端的自然环境还有沙漠。如我国新疆省的沙漠地区,有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 )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存,能适应干旱气候。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下雨极少,有的地方十几年无雨。有一种植物叫矮生齿子草 (Odontospermum pygmaeum),由于极端干旱形成只有几十天极短的生命周期,称为短命植物。它在稍有雨水时,能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完成一代任务。平时稍有湿润,花就张开,一旦干燥,花即闭合,十分灵敏。美洲墨西哥的沙漠地区,有一类特殊适应干旱的植物就是多浆植物,著名的为仙人掌科。全身多刺,叶退化,茎含水多用以抗旱。其中有的种类形如巨人,如用刀砍开,可以直接喝到水。在盐碱地上,有抗盐性强的被子植物,以黎科最著名。如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为一年生草本,肉质,叶极小。茎节状,可以行光合作用。在它的茎的横切面上有引人注目的特征:如表皮薄而光滑,栅栏组织有两层,内部细胞大、含水多,维管组织在中心。多水性是由于钠(Na)离子影响下形成的。盐角草活物重量的92%以上为水分。干燥了的盐角草燃烧后留下的灰分极多,占干量的45%以上。上述的茎结构、含水多和灰分多,均是典型的盐生植物特性。盐角草生在盐沼地上,是盐分最多的地方,可为其标准代表。黎科的盐生植物的进化就是在盐演条件下进行的。
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现知被子植物有 l万多属,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我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是药用植物最多的类群。被子植物的种类能有如此众多,适应性有如此广泛,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给予了它适应、抵御各种不良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而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有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良好的保护,子房在受精后形成的果实既保护种子又以各种方式帮助种子散布;具有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的胚乳,此种胚乳不是单纯的雌配子体,而具有双亲的特性,使新植物体有更强的生活力;孢子体高度发达和进一步分化,除乔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在解剖构造上,木质部中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伴胞,使输导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更加完善,同时在化学成份上,随着被子植物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和复杂化,被子植物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种类型,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分为二个纲,即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它们的基本区别如下: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根 直根系 须根系
茎 维管柬成环状排列,有形成层 维管束成星散排列,无形成层
叶 具网状脉 具平形脉或弧形脉
花 各部分基数为4或5 各部分基数为3
花粉粒具3个萌发孔 花粉粒具单个萌发孔
胚 具2片子叶 具1片子叶
以上区别点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有交错现象,如双子叶植物纲中的毛茛科、车前科、菊科等有须根系植物;胡椒科、睡莲科、毛茛科、石竹科等有维管束星散排列的植物;樟科、木兰科、小檗科、毛茛科有3基数的花;睡莲科、毛茛科、小续科、**科、伞形科等有 l片子叶的现象。单子叶植物纲中的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蓣科等有网状脉;眼子菜科、百合科、百部科等有4基数的花
双子叶植物纲
(一)离瓣花亚纲 Choripetalae
离瓣花亚纲又称古生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包括无被花,单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区别,而花瓣通常分离的类型。雄蕊和花冠离生。胚殊一般有一层珠被。
离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二)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本亚纲又称后生花被亚纲(Metachlamydeae),主要特征是花瓣多少连合成合瓣花冠。花冠形成了各种形状,如漏斗状、钟状、唇形、管状、舌状等,由辐射对称发展到两侧对称。花冠各式的连合,增加了对昆虫传粉的适应及对雄蕊和雌蕊的保护。因此,合瓣花类群比离瓣花类群进化。
花的轮数趋向减少,由5轮(花萼 l轮,花瓣 l轮,雄蕊2轮,雌蕊的心皮 l轮,如杜鹃花科、柿树科等)减为4轮(花萼、花瓣、雄蕊、心皮均为 l轮,如木犀科、忍冬科等),各轮数目也逐步减少,如雄蕊的数目从与花冠裂片同数,如由5(旋花科、茄科、报春花科)减为4—2(唇形科、葫芦科),心皮数由5(杜鹃花科)减为2(四轮花类的心皮均多为2个)。
通常无托叶,胚珠只有一层胚被。
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单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9世纪以来,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为建立一个“自然”的分类系统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的分类系统已有数十个。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特别是化石证据不足,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运用比较广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在各级分类系统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被认为更为合理。
一、恩格勒系统
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二、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目,69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三、塔赫他间系统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予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这是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于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一书中发表的系统。在1981年修订版中,共有83目,388科,其中双子叶植物64目,318科,单干叶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把被子植物门(称木兰植物门)分成木兰纲和百合纲,但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的划分也少于塔赫他间系统。现我国有的教科书采用这一系统。
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关于最古老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问题,原始类群和进化类群各自具有的形态特征问题,长期以来成为植物分类学家研究的中心,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被子植物的“花”的来源上,意见分歧最大,形成两个学派,即所谓“假花学派”和“真花学派”,或者称“柔荑学派”和“毛茛学派”。前者以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为代表,后者以美国植物学家柏施及哈利尔,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为代表。
一、假花学派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棵子植物麻黄类的弯柄黄Ephedra campylopoda,如下图所示,在这个设想里,雄花的苞片变为花被,雌花的苞片变为心皮,每个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后,只剩下一个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后只剩下胚珠,着生于子房基部。由于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黄和买麻藤等都是以单性花为主,因而设想原始被子植物是具单性花。这种理论称为假花学说(Pseudanthium theory)。根据此说,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应该具有单性花、无被花、风媒花和木本的柔夷花序类植物,如木麻黄目、胡椒目、杨柳目等。这一学派的观点为现代多数系统学家所反对,根据解剖学、孢粉学等研究资料证明柔荑花序类应为次生类群。
二、真花学派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原始裸子植物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是来自裸子植物中早已灭绝的本内苏铁目,特别是拟苏铁(Cycadeoidea),其孢子叶球上的苞片演变为花被,小孢子叶演变为雄蕊,大孢子叶演变为雌蕊(心皮),其孢子叶球轴则缩短为花轴。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Euanthium theory)。根据此说,现代被子植物中的多心皮类,尤其是木兰目植物被认为被子植物较原始类群。
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示意图
1、木犀
木犀科广布于两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亚洲地区种类尤为丰富。中国产12属,178种,6亚种,25变种,15变型,其中14种,1亚种,7变型系栽培,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2、大叶玉兰
大叶玉兰性喜光,较耐寒,可露地越冬。爱高燥,忌低湿,栽植地渍水易烂根。喜肥沃、排水良好而带微酸性的砂质土壤,在弱碱性的土壤上亦可生长。
3、鹅掌楸
鹅掌楸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故鹅掌楸又叫马褂木。
4、落叶木莲
落叶木莲,木莲属常绿乔木。落叶乔木,高可达30m,树干通直,树皮灰白色,叶互生,叶近纸质,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单生枝顶,花被片淡**,螺旋状排列。聚合蓇葖果卵形或近球形,4月开花,9-10月结果。
5、肉豆蔻
肉豆蔻。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无托叶,通常具透明腺点,花序腋生,通常为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稀头状花序或聚伞花序;果皮革质状肉质,或近木质。中国有红光树属、肉豆蔻属、风吹楠属3属。
我国种子植物276科,3109属(约25700余种)。其中裸子植物11科,42属;双子叶植物213科,2398属;单子叶植物52科,669属。
Acanthaceae 爵床科
Aceraceae 槭树科
Actinidiaceae 猕猴桃科
Adoxaceae 五福花科
Agavaceae 龙舌兰科
Aizoaceae 番杏科
Alangiaceae 八角枫科
Alismataceae 泽泻科
Amaranthaceae 苋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科
Ampelidaceae 葡萄科
Anacardiaceae 漆树科
Ancistrocladaceae 钩枝藤科
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
Annonaceae 番荔枝科
Apocynaceae 夹竹桃科
Aponogetonaceae 水蕹科
Apostasiaceae 假兰科
Aquifoliaceae 冬青科
Araceae 天南星科
Araliaceae 五加科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Aristolochiaceae 马兜铃科
Asclepiadaceae 萝藦科
Balanophoraceae 蛇菰科
Balsaminaceae 凤仙花科
Basellaceae 落葵科
Begoniaceae 秋海棠科
Berberidaceae 小檗科
Betulaceae 桦木科
Bignoniaceae 紫葳科
Bixaceae 红木科
Bombacaceae 木棉科
Boraginaceae 紫草科
Bretschneideraceae 伯乐树科
Bromeliaceae 凤梨科
Burmanniaceae 水玉簪科
Burseraceae 橄榄科
Butomaceae 花蔺科
Buxaceae 黄杨科
Cabombaceae(Hydropeltidaceae) 莼菜科
Cactaceae 仙人掌科
Caesalpiniaceae 云实科(苏木科)
Callitrichaceae 水马齿科
Calycanthaceae 蜡梅科
Campanulaceae 桔梗科
Cannabiaceae 大麻科
Cannaceae 美人蕉科
Capparidaceae 白花菜科
Caprifoliaceae 忍冬科
Caricaceae 番木瓜科
Carlemanniaceae 香茜科(四角果科)
Caryophyllaceae 石竹科
Casuarinaceae 木麻黄科
Celastraceae 卫矛科
Centrolepidaceae 刺鳞草科
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科
Ceratophyllaceae 金鱼藻科
Cercidiphyllaceae 连香树科
Chamaesyce 大戟科
Chenopodiaceae 藜科
Chloranthaceae 金粟兰科
Circaeasteraceae 星叶科
Cistaceae 半日花科
Combretaceae 使君子科
Commelinaceae 鸭跖草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菊科
Connaraceae 牛栓藤科
Convolvulaceae 旋花科
Coriariaceae 马桑科
Cornaceae 山茱萸科
Corylaceae 榛木科
Crassulaceae 景天科
Cruciferae(Brassiaceae) 十字花科
Crypteroniaceae 隐翼科
Cucurbitaceae 葫芦科
Cupressaceae 柏科
Cycadaceae 苏铁科
Cyclanthaceae 巴拿马草科(环花科)
Cyperaceae 莎草科
Cyrillaceae(Clethraceae) 山柳科
Daphniphyllaceae 交让木科
Datiscaceae 四数木科
Diapensiaceae 岩梅科
Dichapetalaceae 毒鼠子科
Dilleniaceae 第伦桃科(五丫果科)
Dioscoreaceae 薯蓣科
Dipsacaceae 川续断科
Dipterocarpaceae 龙脑香科
Droseraceae 茅膏菜科
Ebenaceae 柿科
Elaeagnceae 胡颓子科
Elaeocarpaceae 杜英科
Elatinaceae 沟繁缕科
Empetraceae 岩高兰科
Ephedraceae 麻黄科
Ericaceae 杜鹃花科
Eriocaulaceae 谷精草科
Erythroxylaceae 古柯科
Escalloniaceae 鼠刺科
Eucommiaceae 杜仲科
Euphorbiaceae 大戟科
Eupteleaceae 领春木科
Fagaceae 壳斗科
Flacourtiaceae 大风子科
Flagellariaceae 鞭藤科
Frankeniaceae 瓣鳞花科
Fumariaceae 荷包牡丹科(紫堇科)
Gentianaceae 龙胆科
Geraniaceae 牻牛儿苗科
Gesneriaceae 苦苣苔科
Ginkgoaceae 银杏科
Gnetaceae 买麻藤科
Goodeniaceae 草海桐科
Gramineae(Poaceae) 禾本科
Grossulariaceae 茶藨子科
Guttiferae 山竹子科(藤黄科)
Haloragidaceae 小二仙草科
Hamamelidaceae 金缕梅科
Hernandiaceae 莲叶桐科
Hippocastanaceae 七叶树科
Hippocrateaceae 希藤科(翅子藤科)
Hippuridaceae 杉叶藻科
Hydrangeaceae 绣球科
Hydrocharitaceae 水鳖科
Hydrophyllaceae 田基麻科
Hypericaceae 金丝桃科
Hypoxidaceae 仙茅科
Icacinaceae 茶茱萸科
Illiciaceae 八角科
Iridaceae 鸢尾科
Ixonanthaceae 粘木科
Juglandaceae 胡桃科
Juncaceae 灯心草科
Juncaginaceae 水麦冬科
Labiatae 唇形科
Lardizabalaceae 木通科
Lauraceae 樟科
Lecythidaceae 玉蕊科
Leguminosae 豆科
Lemnaceae 浮萍科
Lentibulariaceae 狸藻科
Liliaceae 百合科
Linaceae 亚麻科
Lobeliaceae 半边莲科
Loganiaceae 马钱科
Loranthaceae 桑寄生科
Lowiaceae 兰花蕉科
Lythraceae 千屈菜科
Magnoliaceae 木兰科
Malpighiaceae 金虎尾科
Malvaceae 锦葵科
Marantaceae 苳叶科
Melastomataceae 野牡丹科
Meliaceae 楝科
Menispermaceae 防已科
Menyanthaceae 莕菜科
Mimosaceae 含羞草科
Molluginaceae 粟米草科
Monotropaceae 水晶兰科
Moraceae 桑科
Moringaceae 辣木科
Musaceae 芭蕉科
Myoporaceae 苦槛蓝科
Myricaceae 杨梅科
Myristicaceae 肉豆蔻科
Myrsinaceae 紫金牛科
Myrtaceae 桃金娘科
Najadaceae 茨藻科
Nepenthaceae 猪笼草科
Nyctaginaceae 紫茉莉科
Nymphaeaceae 睡莲科
Nyssaceae 珙桐科
Ochnaceae 金莲木科
Olacaceae 铁青树科
Oleaceae 木犀科
Onagraceae 柳叶菜科
Opiliaceae 山柚子科
Orchidaceae 兰科
Orobanchaceae 列当科
Oxalidaceae 酢浆草科
Palmae(Arecaceae) 棕榈科
Pandanaceae 露兜树科
Papaveraceae **科
Papilionaceae 蝶形花科
Passifloraceae 西番莲科
Pedaliaceae 胡麻科
Pentaphylacaceae 五列木科
Petrosaviaceae 樱井草科(无叶莲科)
Philydraceae 田葱科
Phrymataceae 透骨草科
Phytolaccaceae 商陆科
Pinaceae 松科
Piperaceae 胡椒科
Pittosporaceae 海桐花科
Plagiopteraceae 斜翼科
Plantaginaceae 车前草科
Platanaceae 悬铃木科
Plumbaginaceae 蓝雪科
Podoaceae 九子母科
Podocarpaceae 竹柏科(罗汉松科)
Podostemonaceae 川苔草科
Polemoniaceae 花荵科
Polygalaceae 远志科
Polygonaceae 蓼科
Pontederiaceae 雨久花科
Portulacaceae 马齿苋科
Posidoniaceae 波喜荡草科
Potamogetonaceae 眼子菜科
Primulaceae 报春花科
Proteaceae 山龙眼科
Punicaceae 安石榴科
Pyrolaceae 鹿蹄草科
Rafflesiaceae 大花草科
Ranunculaceae 毛茛科
Restionaceae 帚灯草科
Rhamnaceae 鼠李科
Rhizophoraceae 红树科
Rhoipteleaceae 马尾树科
Rosaceae 蔷薇科
Rubiaceae 茜草科
Ruppiaceae 川蔓藻科
Ruscaceae 假叶树科
Rutaceae 芸香科
Sabiaceae 清风藤科
Salicaceae 杨柳科
Salvadoraceae 刺茉莉科
Samydaceae 天料木科
Santalaceae 檀香科
Sapindaceae 无患子科
Sapotaceae 山榄科
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科
Saurauiaceae 水东哥科(米花树科)
Saururaceae 三白草科
Saxifragaceae 虎耳草科
Scheuchzeriaceae 芝菜科
Schisandraceae 五味子科
Scrophulariaceae 玄参科
Simaroubaceae 苦木科
Sladeniaceae 肋果茶科
Smilacaceae 菝葜科
Solanaceae 茄科
Sonneratiaceae 海桑科
Sparganiaceae 黑三棱科
Stachyuraceae 旌节花科
Staphyleaceae 省沽油科
Stemonaceae 百部科
Sterculiaceae 梧桐科
Strelitziaceae 旅人蕉科
Stylidiaceae 花柱草科
Styracaceae 安息香科(野茉莉科)
Symphoremataceae 六苞藤科
Symplocaceae 山矾科
Taccaceae 蒟蒻薯科
Tamaricaceae 柽柳科
Taxaceae 红豆杉科
Taxodiaceae 杉科
Tetracentraceae 水青树科
Theaceae 茶科
Theligonaceae 假繁缕科
Thymelaeaceae 瑞香科
Tiliaceae 椴树科
Torricelliaceae 鞘柄木科
Trapaceae(Hydrocaryaceae) 菱科
Trilliaceae 延龄草科
Triuridaceae 霉草科
Trochodendraceae 昆栏树科
Tropaeolaceae 金莲花科(旱金莲科)
Turneraceae 时钟花科
Typhaceae 香蒲科
Ulmaceae 榆科
Umbelliferae(Apiaceae) 伞形科
Urticaceae 荨麻科
Vacciniaceae 越桔科(乌饭树科)
Valerianaceae 败酱科
Verbenaceae 马鞭草科
Violaceae 堇菜科
Vitaceae 葡萄科
Xyridaceae 黄眼草科
Zannichelliaceae 角果藻科
Zingiberaceae 姜科
Zosteraceae 大叶藻科
Zygophyllaceae 蒺藜科
这个要说也太多了中国种子植物目科系统列表
Phylum
ANTHOPHYTA
有花植物门
Subphylum
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亚门
Classis
CYCADOPSIDA
铁树纲
Ordo
1Cycadales
铁树目
Familia
1Cycadaceae
铁树科
(苏铁科、凤尾松科、凤尾蕉科)
Ordo
2Ginkgoales
银杏目
Familia
2Ginkgoaceae
银杏科
(白果科、公孙科)
Classis
Coniferopsida
球果纲
Ordo
3Coniferae
球果目
Subordo
(1)
Taxineae
紫杉亚目
Familia
3Taxaceae(含Amentotaxaceae)
紫杉科
(榧科、一位科、红豆杉科)
Familia
4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科
(粗榧科、犬榧科、头形杉科)
Familia
5Podocarpaceae
罗汉松科
(竹柏科、犬真木科)
Subordo
(2)
Coniferineae
球果亚目
Familia
附1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南美杉科、南美松科)
Familia
6Pinaceae
松科
(松杉科)
Familia
附2Sciadopityaceae
日本金松科
(金松科、伞松科)
Familia
7Taxodiaceae(
含Cryptomeriaceae,
Cunninghamiaceae,
Metasequoiaceae,
Taiwaniaceae)
杉科
(沙木科、落羽杉科、落叶柏科、北古杉科)
Familia
8Cupressaceae(含Juniperaceae)
柏科
(柏树科)
Classis
CHLAMYDOSPERMAE
盖子植物纲
Ordo
4Gnetales
卖麻藤目
Familia
9Gnetaceae
卖麻藤科
(尼藤科、倪藤科、勒丹母科)
Familia
附3Welwitschiaceae
百岁叶科
(百岁兰科、维物且科、通波亚科)
Familia
10Ephedraceae
麻黄科
Subphylum
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亚门
Classis
DICOTYLEDONAE
双子叶植物纲
Subclassis
ARCHICHLAMYDEAE
古生花植物亚纲
Series
THALAMIFLORAE
托花系
Ordo
5Magnoliales
木兰目
Subordo
(1)
Magnoliineaa
木兰亚目
Familia
11Magnoliaceae
木兰科
(辛夷科)
Familia
12Illiciaceae
八角科
(茴香科、莽草科、八角茴香科)
Familia
13Schisandraceae
五味子科
(北五味子科)
Subordo
(2)
Annonineae
番荔枝亚目
Familia
14Annonaceae
番荔枝科
Familia
15
肉豆蔻科
Subordo
(3)
Laurineae
樟亚目
Familia
16Calycanthaceae
腊梅科
Familia
17Lauraceae(Perseaceae,含Cassythaceae)
樟科
(桂树科)
Familia
18Hernandiaceae(Illigeraceae)
莲叶桐科
(腊树科、青藤科)
Subordo
(4)
Trochodendrineae
昆栏树亚目
Familia
19Tetracentraceae
水青树科
Familia
20Trochodendraceae
昆栏树科
(山车科)
Familia
21Eupteleaceae
云叶科
(领春木科)
Familia
22Cercidiphyllaceae
连香树科
(毁科、山白果科、紫荆叶科、加都良科)
Ordo
6Ranales
毛茛目
Subordo
(1)
Ranunculineae
毛茛亚目
Familia
23Ranunculaceae(含Paeoniaceae)
毛茛科
(鸡足菜科)
Subordo
(2)
Nymphaeineae
睡莲亚目
Familia
24Nelumbonaceae
莲科
(莲花科)
Familia
25Cabombaceae
专菜科
Familia
26Nymphaeaceae
睡莲科
Familia
27Ceratophyllaceae
金鱼藻科
(松藻科)
Subordo
(3)
Berberidineae
小蘖亚目
Familia
28Berberidaceae(Diphylleiaceae,含Nandinaceae,Podophyllaceae)
小蘖科
(酸刺科、伏牛花科、大黄连科)
Familia
29Lardizabalaceae
木通科
(野木瓜科)
Familia
30Sargentodoxaceae
大血藤科
(萘坚树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