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虫寄主为仙人掌类植物,在仙人掌上能找到。
成熟的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大约占干虫体重的19%~24%。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干热河谷,适于仙人掌的生长,可以发展胭脂虫的饲养。胭脂虫体内含胭脂红(C22H20O13),可以制备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中。
胭脂虫经济价值
广泛应用于制衣、食品、化妆品、医药、饮料等行业,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有机颜料具有致癌性的情况下,无疑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胭脂虫是介壳虫,是同翅目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原产于美洲。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胭脂虫的养殖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胭脂虫的养殖技术
胭脂虫(DactylopiuscoccusCosta)是同翅目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学名: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为仙人掌类(OpuntiaNill)植物。成熟的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大约占干虫体重的19%~24%。[1]洋红酸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为理想的天然染料,其优点是抗氧化,遇光也不分解。胭脂红已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目前世界上天然胭脂红色素需求激增,价格日高,促使胭脂虫业再度兴起。中国有广大的亚热带半干旱地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适合发展农业,但却适合种植仙人掌饲养胭脂虫。目前,中国还没有进行胭脂虫和胭脂红的生产,胭脂红一直依赖进口。
胭脂虫的生长条件1胭脂虫生长发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虫态:其中雌虫包括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雌成虫等4个虫态,雄虫包括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等6个虫态。蜡腺孔为圆形宽边孔,多为五孔腺,常成群,头部30~37群,每群多的达10孔,胸部90~130群,每群具20孔,腹部约100群,每群多达30孔。随龄期增长,宽边孔的数目也随之增加。2在15~38℃范围内的7个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各虫态的存活情况,胭脂虫在15℃以下和38℃以上,死亡率很高,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由于在15℃和38℃下,胭脂虫死亡率极高,所以我们只在18~35℃范围内研究温度对其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35℃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5℃下的历期(366d)较18℃下的相应值(978d)缩短近2/3。胭脂虫的单雌重及抱卵量并不与温度成正比,18℃到25℃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差别不大,25℃下虫体最大,抱卵量也最大,而30℃、35℃下,胭脂虫发育较快,但雌虫个体相对偏小,抱卵量降低。这说明适当高温虽然可缩短胭脂虫的发育周期,但过高温度并不是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
2胭脂虫的各龄期随密度的降低而缩短,密度过高(45~5头/cm2),生长发育生较慢,但是在胭脂虫生长发育初期(一龄~二龄),密度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是很大。二龄以后,随密度降低,龄期显著缩短,25头/cm2时的历期较5头/cm2时发育历期(564d)缩短近1/3。所以我们可将饲养密度控制在25~35头/cm2。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与密度成正比,在低密度下(15~35头/cm2),胭脂虫单雌体重及单雌抱卵量差异不大,这说明胭脂虫饲养密度不宜过高。
36~24小时梯度光照条件下,胭脂虫各龄发育历期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延长,24小时光照下的发育历期较6小时光照条件下的历期延长10天左右。但完全黑暗条件(0小时光照)下饲养胭脂虫要比6小时光照时的发育历期长。随光照时间延长胭脂虫单雌重和单雌产卵量降低,6小时光照条件下单雌重和产卵量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012g和478粒,而24小时光照仅为0008g和341粒。但完全黑暗条件并不利于其生长。可以看出,6小时光照对其生长发育及其作为产品的生产最为有利。
4寄主生长时间过短和过长均不利于胭脂虫生长。生长时间为12~24个月的寄主对胭脂虫生长较为有利,其发育历期为4594~489天。而采用生长期为6个月的寄主,发育历期达到606天,在生长期为36个月的寄主上饲养的胭脂虫,发育历期为5382天,因此这两种生长期的寄主均不适合用于饲养胭脂虫。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几乎与寄主生长期成正比,在生长期为6~24个月的寄主的饲喂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随寄主生长期延长而增大,而在生长了36个月的仙人掌茎片上生活的胭脂虫单雌重和抱卵量较之24个月的寄主条件下稍有降低。这说明生长期稍长的仙人掌茎片比较适合用来饲养胭脂虫,但茎片不可过老。以一到两年生的仙人掌茎片为6胭脂虫雌成虫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组分是:水分含量为6994%、干物质含量为3006%、在干物质中粗蛋白占4398%、粗脂肪占64%/、粗灰分占538%、总糖占7045%。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也很丰富,含有:K、Na、Ca、Fe、Zn、Mn、Cu、P、Mg、Co等十几种元素。胭脂虫雌成虫蛋白质含量占总干物质的4398%。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含有成人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THR、VAL、MET、ILE、LEU、PHE、LYS、TYR)和儿童所必需的另外两种必需氨基酸(HIS、ARG)。人体必需氨基酸量占总氨基酸量的5134%。胭脂虫体内含有10种微量元素,仅占体重的001%,其中以K、P、Mg含量较为丰富,分别为813001μg/g、633333μg/g、258900μg/g。
5从胭脂虫雌成虫消化道内分离出4种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的球形细菌,在不同温度、PH值、NaCl浓度条件下培养菌,4个菌株均在25℃,中性偏碱,低NaCl浓度下生长较好。经对4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分析鉴定,可知4个菌株分别隶属于明串球菌属、链球菌属、孪生球菌属,及微球菌属。
胭脂虫的生长习性生殖特点
胭脂虫DactylopiuscoccusCosta在产卵、孵化、固定、泌蜡、蜕皮、结茧、羽化等方面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并就该虫在有性及无性生殖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性生殖♀虫平均怀卵量为269粒/雌,平均产卵量232粒/雌,平均孵化率965%,雌雄成虫性比约为3∶1,♂蛹羽化率可达947%,发育起点温度为577℃,世代有效积温为160060日度。该胭脂虫不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的延续需要以有性生殖方式进行。
种类特点
胭脂虫属于同翅目,粉介总科,洋红介科,洋红介属。目前,已人工鉴定命名的有9种,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类能生产天然红色素的珍贵资源昆虫,其优良寄主为印榕仙人掌、胭脂仙人掌和胭脂虫掌。用胭脂虫干体加工生产的胭脂红是优质的色素,色亮红鲜艳,还可进一步加工制成洋红。胭脂红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等多种行业,在生物高新技术及生物标本制作上也有重要用途。
世界胭脂虫的主产国是秘鲁,年生产胭脂虫干体约800吨,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以上。胭脂虫干体的价格基本稳定在20美元/千克。中国无胭脂虫天然分布,胭脂红一直依赖进口。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胭脂虫人工繁养获得成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胭脂虫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趋势。近年,随着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引进种植,仙人掌胭脂虫传入中国,并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种群,虽然该虫是食用仙人掌的主要害虫,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资源昆虫。
生态习性
1、生活周期:胭脂虫雌雄两性分化十分明显。雌虫为不完全变态,具有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2龄若虫、成虫。雄虫为完全变态,具有6个发育阶段:卵、1龄幼虫、2龄幼虫、前蛹、蛹、成虫。
2、生物学特性:胭脂虫雌虫在交配后,体形变大,不久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主要在晚上。产卵开始时,仅有少数卵产下,持续一段时间后达到高峰。雌虫1龄若虫在温度24℃,相对湿度65%条件下,35-38天后蜕皮;在26℃,相对湿度60%条件下,25-27天后蜕皮。蜕皮后重新固定,常常是固定在原来的地方,但有时会移动,约98%的个体发育为雌成虫。由于寄主及营养的差异,雌成虫怀卵量最高达340粒/头,平均120粒/头。雄虫1龄幼虫与1龄雌若虫形态相似,不同的是雄虫离母体不远,其分泌的蜡丝比雌虫要短且少。雄成虫较少见,具翅,飞行能力弱。
3、生态学习性:据报道,适当高温可缩短胭脂虫的发育周期,但高于38℃不利于胭脂虫的生长发育。在适温条件下,温度低其生活周期延长。低温是造成若虫,特别是1龄若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该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6℃,在32℃时发育最快,20-30℃时,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时种群增长最快。有遮蔽的地方胭脂虫的数量比无遮蔽的地方多,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群数量,但对其在仙人掌上的分布无明显影响。自然条件下,胭脂虫和其他介虫一样,靠高繁殖来弥补高死亡率而得以繁衍。此外,胭脂虫主要借助风力繁殖扩散。
胭脂虫的人工繁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繁养技术十分重要。
1、繁养方式:⑴室外放养。即大田种植仙人掌,直接接种胭脂虫进行繁养,待虫体成熟后进行采收。这种方法受外界影响较大,胭脂虫产量不高,采收不便,效益较低。⑵室内繁养。即将仙人掌茎片取回,接种上胭脂虫,在室内进行培育。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开雨水冲刷,温、湿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虫、收虫较为方便,是胭脂虫培育较理想的繁养方式。
生物、生态学特性
胭脂虫雌虫有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2龄若虫、成虫;雄虫有6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2龄若虫、前蛹、蛹、成虫。
胭脂虫的优良寄主为印榕仙人掌,影响胭脂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原产地一年能繁殖2~4代,多为3代。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虫体的生长发育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寄主及温度、湿度影响较为明显。其它因子,如风、光照、土壤、寄主种类、寄主年龄、茎节朝向以及寄主植物病虫害对胭脂虫生长发育亦有影响。[2]
不同环境条件下胭脂虫的发育速率差别比较大。Marin和Cisneros对Dcoccus研究认为,该虫在165℃及80%~86%相对湿度条件下,该昆虫卵在15~20min内孵化,固定后20~23d蜕皮。2龄雄若虫虫期为13~18d,然后结茧化蛹,18~22d后羽化;2龄雌若虫蜕皮后直接进入成虫期,雌成虫平均产卵419粒(293~586粒,雌虫),成虫期为3d,从卵到成虫死亡约51—63d。Alvarez对Dcoccus的研究认为,在原产地,1年能繁殖2~4代,发育起始温度为150℃,完成1个世代的发育积温为20255℃,比较适合胭脂虫生长发育环境温度为20—208℃、相对湿度约为80%。
胭脂虫是可以合法养殖的经济昆虫,不犯法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繁养技术十分重要。1、繁养方式:⑴室外放养。即大田种植仙人掌,直接接种胭脂虫进行繁养,待虫体成熟后进行采收。这种方法受外界影响较大,胭脂虫产量不高,采收不便,效益较低。⑵室内繁养。即将仙人掌茎片取回,接种上胭脂虫,在室内进行培育。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开雨水冲刷,温、湿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虫、收虫较为方便,是胭脂虫培育较理想的繁养方式。
2、接种方式:⑴靠接。用已寄生有胭脂虫的仙人掌茎节与被转接的茎节相靠,产出的1龄若虫自然爬行到被转接的茎节上实现转接。此法费工多,转接的若虫分布不均衡,不适于规模化繁养。⑵直接转接。用柔软的毛刷收集1龄若虫后,将其直接转接到寄主上。此法具有虫体发育整齐,便于成虫采收的优点。⑶三角纸袋转接。每纸袋收集已掉糖(雌成虫尾部分泌出的糖液)近临产的雌成虫10头,用大头针固定在被转接的茎节上,产出的1龄若虫即可自然爬行后寄生。此法适于规模繁养。
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干热河谷,适于仙人掌的生长,可以发展胭脂虫的饲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胭脂虫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胭脂虫饲养方法
1、繁养方式:
⑴室外放养。即大田种植仙人掌,直接接种胭脂虫进行繁养,待虫体成熟后进行采收。这种方法受外界影响较大,胭脂虫产量不高,采收不便,效益较低。
⑵室内繁养。即将仙人掌茎片取回,接种上胭脂虫,在室内进行培育。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开雨水冲刷,温、湿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虫、收虫较为方便,是胭脂虫培育较理想的繁养方式。
2、接种方式:
⑴靠接。用已寄生有胭脂虫的仙人掌茎节与被转接的茎节相靠,产出的1龄若虫自然爬行到被转接的茎节上实现转接。此法费工多,转接的若虫分布不均衡,不适于规模化繁养。
⑵直接转接。用柔软的毛刷收集1龄若虫后,将其直接转接到寄主上。此法具有虫体发育整齐,便于成虫采收的优点。
⑶三角纸袋转接。每纸袋收集已掉糖(雌成虫尾部分泌出的糖液)近临产的雌成虫10头,用大头针固定在被转接的茎节上,产出的1龄若虫即可自然爬行后寄生。此法适于规模繁养。
胭脂虫的生长习性生殖特点
胭脂虫DactylopiuscoccusCosta在产卵、孵化、固定、泌蜡、蜕皮、结茧、羽化等方面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并就该虫在有性及无性生殖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性生殖♀虫平均怀卵量为269粒/雌,平均产卵量232粒/雌,平均孵化率965%,雌雄成虫性比约为3∶1,♂蛹羽化率可达947%,发育起点温度为577℃,世代有效积温为160060日度。该胭脂虫不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的延续需要以有性生殖方式进行。
种类特点
胭脂虫属于同翅目,粉介总科,洋红介科,洋红介属。目前,已人工鉴定命名的有9种,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类能生产天然红色素的珍贵资源昆虫,其优良寄主为印榕仙人掌、胭脂仙人掌和胭脂虫掌。用胭脂虫干体加工生产的胭脂红是优质的色素,色亮红鲜艳,还可进一步加工制成洋红。胭脂红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等多种行业,在生物高新技术及生物标本制作上也有重要用途。
世界胭脂虫的主产国是秘鲁,年生产胭脂虫干体约800吨,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以上。胭脂虫干体的价格基本稳定在20美元/千克。中国无胭脂虫天然分布,胭脂红一直依赖进口。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胭脂虫人工繁养获得成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胭脂虫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趋势。近年,随着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引进种植,仙人掌胭脂虫传入中国,并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种群,虽然该虫是食用仙人掌的主要害虫,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资源昆虫。
生态习性
1、生活周期:胭脂虫雌雄两性分化十分明显。雌虫为不完全变态,具有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2龄若虫、成虫。雄虫为完全变态,具有6个发育阶段:卵、1龄幼虫、2龄幼虫、前蛹、蛹、成虫。2、生物学特性:胭脂虫雌虫在交配后,体形变大,不久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主要在晚上。产卵开始时,仅有少数卵产下,持续一段时间后达到高峰。雌虫1龄若虫在温度24℃,相对湿度65%条件下,35-38天后蜕皮;在26℃,相对湿度60%条件下,25-27天后蜕皮。蜕皮后重新固定,常常是固定在原来的地方,但有时会移动,约98%的个体发育为雌成虫。由于寄主及营养的差异,雌成虫怀卵量最高达340粒/头,平均120粒/头。雄虫1龄幼虫与1龄雌若虫形态相似,不同的是雄虫离母体不远,其分泌的蜡丝比雌虫要短且少。雄成虫较少见,具翅,飞行能力弱。
3、生态学习性:据报道,适当高温可缩短胭脂虫的发育周期,但高于38℃不利于胭脂虫的生长发育。在适温条件下,温度低其生活周期延长。低温是造成若虫,特别是1龄若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该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6℃,在32℃时发育最快,20-30℃时,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时种群增长最快。有遮蔽的地方胭脂虫的数量比无遮蔽的地方多,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群数量,但对其在仙人掌上的分布无明显影响。自然条件下,胭脂虫和其他介虫一样,靠高繁殖来弥补高死亡率而得以繁衍。此外,胭脂虫主要借助风力繁殖扩散。
胭脂虫是同翅目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为仙人掌类植物。成熟的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大约占干虫体重的19%~24%。胭脂虫雌虫有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爬虫), 2龄若虫, 成虫。雄虫有6个发育阶段:卵, 1龄若虫, 2龄若虫,前蛹, 蛹, 成虫。寄主生长时间过短和过长均不利于胭脂虫生长。生长时间为12~24个月的寄主对胭脂虫生长较为有利, 其发育历期为4594~489天。而采用生长期为6个月的寄主,发育历期达到606天,在生长期为36个月的寄主上饲养的胭脂虫,发育历期为5382天,因此这两种生长期的寄主均不适合用于饲养胭脂虫。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几乎与寄主生长期成正比,在生长期为6~24个月的寄主的饲喂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随寄主生长期延长而增大,而在生长了36个月的仙人掌茎片上生活的胭脂虫单雌重和抱卵量较之24个月的寄主条件下稍有降低。
胭脂虫( Dactylopius cous Costa)是同翅目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学名: Dactylopius cous, 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为仙人掌类(OpuntiaNill)植物。成熟的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大约占干虫体重的19%~24%。中国西南地区分布著大面积的干热河谷,适于仙人掌的生长,可以发展胭脂虫的饲养。胭脂虫体内含胭脂红(C22H20O13),可以制备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中,目前世界上对天然胭脂红色素需求激增,价格日高。胭脂虫共有9种,其中具重要经济价值的为Dactylo。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胭脂虫 拉丁学名 :Dactylopius cous Costa 别称 :Cous cacti,Pseudocous cacti 二名法 :Dactylopius cous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有颚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同翅目 亚目 :胸喙亚目 科 :胭蚧科 Dzctylopiidae 属 :胭蚧属 Dactylopius 种 :胭脂虫 分布区域 :墨西哥和中美洲 总科 :蚧总科 英文俗名 :cochineal 养殖历史,研究历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条件,人工繁养,经济价值,发展前景, 养殖历史 在西班牙人到达新大陆之前,胭脂虫已被当地人种养,用于染料。西班牙人把这种颜料运到西班牙,并迅速成 功,从而产生了一种行业。到了1600年,胭脂红已成为墨西哥一种重要的出口产品,产值上仅次于金银。出口的需求带动了胭脂虫的生产,整个17和18世纪,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仅在瓦哈卡地区,1758~1780年期间每年胭脂红的平均产量达到100万磅。可以想像,西班牙人千方百计想保守饲养的秘密,从而保持在胭脂虫生产上的垄断地位。当局禁止活胭脂虫的出口,甚至企图掩盖胭脂红是昆虫的事实,甚至传播胭脂红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这样的假信息,直到安东宁·列文虎克在他的显微镜下才揭开神秘的面纱。 进口胭脂虫红天然色素 最后法国人也设法在他们的领地建立了胭脂虫养殖场,并于18世纪中期,成功地在阿尔及尔生产了胭脂虫。胭脂虫也被引入加那利群岛,短期内成为这种染料的主要出口地。1831年,整个加那利群岛的胭脂虫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了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 目前胭脂虫的产量不及1000吨,远低于需求量,价格看好,国际市场每公斤干虫可达10多美元。中国已于2000年引入胭脂虫。中国西南地区分布著大面积的干热河谷,如金沙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不适于发展农业,但却适于仙人掌的生长。如果在这些地方种植仙人掌并饲养胭脂虫,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大量的胭脂红也可以改变“谈红色变”的境况。 研究历史 胭蚧古称胭脂虫,英名Cochineal scales, 胭珠蚧是其中著名的一类。最早林奈(Linne, C )于1758年记录有Cous polonicus, 这就是著名的波斯珠, 现称波斯胭珠蚧 Porphyrophorapolonica (L )。 两百余年来研究学者与论文很多, 现知种类达34种, 分布欧亚大陆及非洲, 甚至侵入北印度和东北亚, 总之非洲已知2种, 北印度1种, 东北亚2种, 其余都在地中海沿岸和中亚。我国解放前迄无记录,解放后曾发表2个种。 胭脂虫 过去由于描述虫期不同, 形态标准各异, 再加研究技术条件的差别, 往往将一些广布性和泛食性种描绘为多种, 所以像属模种polonica即有20个同物异名之多, 除此, 还可能有潜在的变种或亚种, 所以研究此属的分类确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研究历史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已故的波兰动物学家A W Jakubski。他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潜心研究此属分类计画编写四卷有关专著, 阐明此属在珠蚧科中的分类及其地位, 据知已完成两卷, 不幸手稿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自1948年起他又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历时九年, 后染病早拆, 留存大批手稿, 经该馆作为资料列印成册, 于1965年非正式出版。此稿被认为是研究本类的重要著作, 但迄今尚无专文论证其确切价值, 仅被局部引用。 形态特征 1龄后期若虫:虫体椭圆形,长13mm,宽07mm。触角发达,6节,长约01mm,基部3节粗壮,端部3节明显变细,末节较长,呈圆棒状,上有多根长刚毛。眼半球形,位于触角下方。口器刺吸式,口针很长。足3对,发育良好,跗冠毛和爪冠毛各一对,均细长,爪无小齿。前后气门大,长勺状,硬化了的气门盖为不规则的形状,无明显的气门路。五格腺分布全身,以腹面和背面的腹节为多,在腹面的最后腹节五格腺成簇,多达30个或更多。管腺具宽的内管在腹面体缘区分布,数量不是很多,头部也有少量分布。腹面刺毛细长,零星散布。背面刺毛柱状或截锥状,呈带状分布,共5条,背中区1条,亚中区2条,缘区2条。体缘背刺在腹部最后几个腹节为两个一组,相当粗壮,且周围有一小簇五格腺,朝向头部刺毛逐渐变短变细。背刺长度与扩大了的基座直径比为13~16,虫体腹末无臀瓣, 形状为横向裂口。 胭脂虫 雌成虫:虫体卵形,分节明显,长23~32mm,宽15~22mm。触角发达,7节,长143~173μm,具粗钝的刺毛,两触角间距143~270μm。眼突出,直径36~51μm,两眼间距306~714μm。足中等粗度,较短,爪无小齿,跗冠毛和爪冠毛细长。气门喇叭状。胸部腹面有3个腹疤。管腺具宽的内管,分布整个腹面。腹面的五格腺在前后气门的周围分布,不成列,在腹部末端则成簇。背面的五格腺单个或成群分布,常与一个管腺相连,3个一群排成品字形状者最为常见,而一群中五格腺数量为5~9个。背刺为截柱状,基部扩大,散布全身,且在腹部的多而大,头部的少而短。 开口于虫体背面末端,肛环及肛环刺毛均无。 生物学特性 生活周期 洋红蚧属的所有种具相似的生活周期, 雌虫有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爬虫), 2龄若虫, 成虫。雄虫有6个发育阶段:卵, 1龄若虫, 2龄若虫,前蛹, 蛹, 成虫。 行为特性(以Dcous为例) (1)产卵。雌虫在交配后, 体形变大, 不久即开始产卵,卵主要产于晚上, 产卵开始时, 仅有少数卵产下并持续一段时间, 之后达到一产卵高峰, 此时产下的卵呈链状, 一个接一个,到产卵后期, 雌虫开始微缩直至死亡。雌虫离开寄主后,能继续产卵, 体型大的雌虫有较长的产卵时期, 卵期能持续30~50d。每一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430头, 多的可达600头。胭脂虫卵浅红色,卵形, 表面光滑。卵产下后30min内即孵化, 由于孵化很快, 有人误认为胎生, 事实上没有一个雌成虫是直接产若虫的。 胭脂虫干体 (2)孵化。卵孵化不久可透过卵黄观察到若虫,卵从头部沿背腹纵线开始破裂, 一直到卵的中部,若虫从卵黄中出来需4~20min, 最初足、触角和口器粘在身体上, 1, 2min后开始展开。 (3)扩散。刚孵化的若虫即1龄若虫也叫“爬虫”,卵形, 长约1mm, 宽05mm,亮红色, 足发达, 触角分节明显。孵化后“爬虫”先在母虫的保护蜡下呆几分钟, 然后开始转移到其他地方, 通常是爬到寄主的顶端, 找寻新的茎片。 (4)固定。初孵若虫1~2d内寻求地方固定, 该虫具有趋触习性, 喜欢固定在刺基部或不平整的地方,同时该虫具有负趋光性, 对光线较为敏感, 它们通常选择茎的背阴面固定, 一旦固定就不再移动。雄虫常固定在母虫附近,而雌虫则要远一些 (5)泌蜡。若虫孵化1h后即开始泌蜡, 泌蜡时,先在腹部背面出现一些白色小点, 然后是胸部, 几小时后, 若虫即布满了白色的蜡粉及一些短的蜡丝, 这些蜡丝是从大的背部刚毛基部的腺体产生的, 蜡丝直立生长, 长度不断加长, 这些蜡丝易碎,并有助于1龄若虫的扩散。 胭脂虫 (6)发育。胭脂虫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速率差异很大, 下面就Dcous在两种环境下的发育作一概述。雌虫:1龄若虫在24 ℃,65%的相对湿度下, 35~38d后蜕皮, 在26 ℃, 60%的相对湿度下, 25~27d后蜕皮。蜕皮后, 需重新固定, 常常是固定在原来的地方,但有时会移动, 并且不能成功固定。在24 ℃。 65%的相对湿度下。 第2次蜕皮出现于第1次蜕皮后的20~23d, 在26 ℃, 60%的相对湿度下, 出现于11~15d。第2次蜕皮后, 雌虫即成为成虫。在24 ℃, 65%的相对湿度下, 成虫35~37d后开始产卵, 而在26 ℃, 60%的相对湿度下,仅需要32~35d。雄虫:1龄雄虫与1龄雌虫相似,不同的是雄虫离母体不远, 并且其分泌的蜡丝要比雌虫短而少。第1次蜕皮后, 雄虫即进入2龄, 比2龄雌虫要稍微大一些, 蜕皮后4d, 雄虫就开始用蜡丝形成一白色柱形茧, 这个茧开口于后端, 长约25mm, 宽14mm, 1d后, 茧即完成, 雄虫在前蛹及蛹阶段一直呆在茧内, 不取食, 直到成虫出现。在24℃, 65%的相对湿度下, 从卵的孵化到成虫出现需67d, 而在26℃, 60%的相对湿度下, 需43d。 (7)性比。据实验室观察, Dcous的性比约为雌∶雄=2∶1。 生长条件 1.在15~38℃范围内的7个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各虫态的存活情况,胭脂虫在15℃以下和38℃以上,死亡率很高,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由于在15℃和38℃下,胭脂虫死亡率极高,所以我们只在18~35℃范围内研究温度对其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35℃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5℃下的历期(366d)较18℃下的相应值(978d)缩短近2/3。胭脂虫的单雌重及抱卵量并不与温度成正比,18℃到25℃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差别不大,25℃下虫体最大,抱卵量也最大,而30℃、35℃下,胭脂虫发育较快,但雌虫个体相对偏小,抱卵量降低。这说明适当高温虽然可缩短胭脂虫的发育周期,但过高温度并不是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 胭脂虫 2.胭脂虫的各龄期随密度的降低而缩短,密度过高(45~5头/cm2),生长发育生较慢,但是在胭脂虫生长发育初期(一龄~二龄),密度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是很大。二龄以后,随密度降低,龄期显著缩短,25头/cm2时的历期较5头/cm2时发育历期(564d)缩短近1/3。所以我们可将饲养密度控制在25~35头/cm2。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与密度成正比,在低密度下(15~35头/cm2),胭脂虫单雌体重及单雌抱卵量差异不大,这说明胭脂虫饲养密度不宜过高。 3.6~24小时梯度光照条件下,胭脂虫各龄发育历期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延长,24小时光照下的发育历期较6小时光照条件下的历期延长10天左右。但完全黑暗条件(0小时光照)下饲养胭脂虫要比6小时光照时的发育历期长。随光照时间延长胭脂虫单雌重和单雌产卵量降低,6小时光照条件下单雌重和产卵量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012g和478粒,而24小时光照仅为0008g和341粒。但完全黑暗条件并不利于其生长。可以看出,6小时光照对其生长发育及其作为产品的生产最为有利。 4.寄主生长时间过短和过长均不利于胭脂虫生长。生长时间为12~24个月的寄主对胭脂虫生长较为有利,其发育历期为4594~489天。而采用生长期为6个月的寄主,发育历期达到606天,在生长期为36个月的寄主上饲养的胭脂虫,发育历期为5382天,因此这两种生长期的寄主均不适合用于饲养胭脂虫。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几乎与寄主生长期成正比,在生长期为6~24个月的寄主的饲喂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随寄主生长期延长而增大,而在生长了36个月的仙人掌茎片上生活的胭脂虫单雌重和抱卵量较之24个月的寄主条件下稍有降低。这说明生长期稍长的仙人掌茎片比较适合用来饲养胭脂虫,但茎片不可过老。以一到两年生的仙人掌茎片为6.胭脂虫雌成虫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组分是:水分含量为6994%、干物质含量为3006%、在干物质中粗蛋白占4398%、粗脂肪占64%/、粗灰分占538%、总糖占7045%。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也很丰富,含有:K、Na、Ca、Fe、Zn、Mn、Cu、P、Mg、Co等十几种元素。胭脂虫雌成虫蛋白质含量占总干物质的4398%。含有19种胺基酸。其中含有成人所需8种必需胺基酸(THR、VAL、MET、ILE、LEU、PHE、LYS、TYR)和儿童所必需的另外两种必需胺基酸(HIS、ARG)。人体必需胺基酸量占总胺基酸量的5134%。胭脂虫体内含有10种微量元素,仅占体重的001%,其中以K、P、Mg含量较为丰富,分别为813001μg/g、633333μg/g、258900μg/g。 5.从胭脂虫雌成虫消化道内分离出4种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的球形细菌,在不同温度、PH值、NaCl浓度条件下培养菌,4个菌株均在25℃,中性偏碱,低NaCl浓度下生长较好。经对4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分析鉴定,可知4个菌株分别隶属于明串球菌属、链球菌属、孪生球菌属,及微球菌属。 人工繁养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繁养技术十分重要。 1、繁养方式: 胭脂虫室内培育 ⑴室外放养。即大田种植仙人掌,直接接种胭脂虫进行繁养,待虫体成熟后进行采收。这种方法受外界影响较大,胭脂虫产量不高,采收不便,效益较低。 ⑵室内繁养。即将仙人掌茎片取回,接种上胭脂虫,在室内进行培育。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开雨水冲刷,温、湿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虫、收虫较为方便,是胭脂虫培育较理想的繁养方式。 2、接种方式: ⑴靠接。用已寄生有胭脂虫的仙人掌茎节与被转接的茎节相靠,产出的1龄若虫自然爬行到被转接的茎节上实现转接。此法费工多,转接的若虫分布不均衡,不适于规模化繁养。 ⑵直接转接。用柔软的毛刷收集1龄若虫后,将其直接转接到寄主上。此法具有虫体发育整齐,便于成虫采收的优点。 ⑶三角纸袋转接。每纸袋收集已掉糖(雌成虫尾部分泌出的糖液)近临产的雌成虫10头,用大头针固定在被转接的茎节上,产出的1龄若虫即可自然爬行后寄生。此法适于规模繁养。 经济价值 广泛套用于制衣、食品、化妆品、医药、饮料等行业,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有机颜料具有致癌性的情况下,无疑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胭脂虫红色素 胭脂虫红色素的性质及加工利用 胭脂红酸色素(也称胭脂红、洋红酸)为一种含蛋白质的糖,易溶于水,对光、热、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是食品、化妆品、医药及纺织品的优良着色剂,也是唯一一种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允许既可用于食品,又可用于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色素。它能在毛线和丝绸上产生很漂亮的深红色、粉红色及浅红色,但不适用于棉布。在化妆品中主要用于制作口红,食品工业中一般用于饲料、酒、面包制品、乳制品、糖果、泡菜,但其主要限制是在低pH值下不能溶解。另外,胭脂红少量用于绘画着色及生物标本制作。此外,胭脂虫红色素对防止因致癌物所致的DNA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癌症和爱滋病的防治。现在胭脂红酸及胭脂红在北美和西欧已得到广泛认可及套用,但个别欧洲国家对其在食品和饮料中的套用范围及剂量进行了限制。 发展前景 人工合成的色素尽管在种类和色泽上都很好,但因其对人体毒性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所以开发天然无毒的食品和化妆品色素资源十分重要,而胭脂红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因其稳定、安全和颜色的可调性等特点,在食品着色、染料、化妆品等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发展成为一种颇具规模的产业。 当前,胭脂红的国际市场价格已达到530美元/千克。据估计,其市场需求量将会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欧洲各国正对食品工业中的色素和其他添加剂制订规范条例,合成色素有可能在大范围内被禁止使用,因此,胭脂红色素将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亚热带半干旱的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于发展农业,但却适于仙人掌生长,在这些地方推广种植仙人掌并饲养胭脂虫,一方面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解决农村大量闲散劳动力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