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知识。

有关黄河的知识。,第1张

黄河的历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断流的原因,从近到远、由易而难地抓住关键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即在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供定用、节水为本、补水为辅的措施,特别是节水和保护水源应作为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缓解黄河断流的根本性措施。主要对策与建议如下:

成立“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导小组”

建议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有关领导担任组长,国家有关部委、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和沿黄省(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参加。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为其办事机构并具有对全流域水资源统筹管理和保护的政府职能。

2、建议制定《黄河法》,依法实施统一管理与调度

从长远看,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应以水量和水质总量控制为目标,制定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并实行水量的统一分配与调度。建议国务院尽快批准实施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在1987年国务院分水方案基础上制订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以进行缓解黄河断流的实时水量调度。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配要逐步做到:水量与水质、干流与支流、黄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过境水与当地水资源统筹考虑。为确保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 建议将《黄河法》列入九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尽快出台实施。

3、缓解断流重在节水,节水的重点在引黄渠灌区

根据对沿黄地区考察、座谈和调研,认为全面节水、适水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缓解黄河断流的必要措施。考虑黄河供水区用水以农业引黄灌溉为主,耗水量占黄河总耗水量的90%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25%左右。目前节水的突破点应放在用水量大、浪费大和节水潜力大的引黄渠灌区。建议加大投入,进行渠道衬砌和渠系配套、发展地埋低压管道输水与井渠双灌,配合土地平整、小畦灌溉、地面覆盖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4、实行水价浮动、按量计费与超额用水累进加价

制定合理的水价和水费政策是杜绝浪费、推动节水的有效措施。引黄水价的调整宜以供水成本为基础,根据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水量丰枯、水质好坏、供水适时度实行水价浮动。尽快实行按量计收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

5、有计划实施补水,加快西线调水的前期研究

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的措施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调水方案中只有西线是为黄河补水。因此,应加快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进度,早日为黄河补水,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断流和下游泥沙淤积。并建议将西线增补黄河水的可行性研究正式列入“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此外,还应兴建骨干调蓄工程,加大黄河调蓄能力,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和生态用水。

引黄河水入永定河,那么下游的河南和山东缺水怎么办?

大家要清楚,某些特定的季节,山东和河南总是频发的缺水干旱现象,其实跟永定河引入黄河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毕竟,引黄河水入永定河这事是从2019年开始进行的,而且,也不是一年365天都在给永定河进行生态补水。

事实上,在2019年的时候,第一次通过人力和技术实现了永定河与黄河的“握手”,山峡段河道更是通过生态补水,实现了40年以来第一次不出现断流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查询到,去年官厅水库的出水量大约在338亿方左右,而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的确因此而得到改善。

黄河水的分布也并不均匀,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直在对河道进行优化,但仍然难免部分的确出现洪水泛滥,某些地方有干旱缺水的现状。比如,在黄河的上游地带,由于这些区域在9月的时候本就有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所以特别容易在这样的时间发生洪水。而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洪水概率较高的事件,则是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尤其是当时间来到8月初的时候。

为什么黄河水总是携带大量泥沙?这便是因为当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这里结构特别疏松的土壤黑容易因为暴雨的冲击而导致土壤被侵蚀,再加上这些区域所覆盖的绿色植被本来就相对较少。所以,当洪峰到来的时候,便会导致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水中。同时,长时间的泥沙堆积,不仅造成了河流需要不定期进行改道,也导致了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区面积也变得越来越大。

简而言之,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引黄河水入永定河,以及山东和河南地区出现的缺水与此并无直接关联。并且,黄河水的合理利用,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更多的人,而不是将其视为那些地区的专属河流。虽然黄河水的水量远没有长江丰富,但就永定河这两年从黄河引入的水量来看,并不足以对其他地区构成明显影响。

事实上,局部地方因为土壤缺水而出现干旱的情况,原因其实也覆盖了多个方面。除了地方是否有丰富的水资源储备之外,同时还跟当地的自然降水量,以及土壤的水量蒸发情况密切相关,这几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都适用。而降水则取决于气候,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现在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全球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山西河津10万亩黄河滩地蓄滞洪水,当地之所以会采用这样一个方式治理洪水,是为了减少河道内洪峰流量,同时合理利用黄河滩地、湿地,来缓解洪峰带来的压力。这样一个做法,等同于分散了洪峰流量,对于防汛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河流边的湿地、滩地,在生态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作用,便是用来防洪,蓄滞洪水。洪水过境对河道形成压力时候,选择将洪水分散到滩地,是一个正确做法。此举既降低了洪峰流量,为沿河的城镇、乡村缓解压力。同时还起到了,给滩地补水的作用。

总体上来讲,利用滩地防汛,能够起到下面这两个作用。

一、此举能够减轻洪峰压力

洪水暴涨到消退,中间会有一个过程,在洪水流量最大时候,就被称为洪峰。这时候河道内的流量最大,相应也最危险。

一些河道狭窄地区,最大洪峰过境时候,就可能出现漫堤、溃坝现象。将上游的洪水,分流到滩地,就能够减少洪水的流量,对于防汛和中下游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二、滩地能够大量储存洪水

滩地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吸水效果,同时滩地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重要的滩地,不仅能够起到防洪抗汛作用,还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滩地的保护,离不开水的滋润,遇到天旱时候,还需要向滩地内引水。

因此将汾河洪峰的水流,分散到滩地内,能够补充滩地需要的水分,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滩地的形成,同流经这里的河流,有很大的关系。滩地蓄水分流的能力,同水体饱和度,以及滩地面积有很大的关系。河津这样的做法,十分机智和正确;这样做的前提,需要将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众转移。

近几十年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绝大多数湖泊面积越来越小,有的湖泊甚至彻底消失了

但是有一个湖泊却是例外,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20年的时间,生生扩大了近300平方公里 ,这便是中国最大的 内陆湖--青海湖 由于青海湖常年增大,近几年每年增加相当于4个西湖(单个 西湖 的蓄水量为1400万平方米)的水量 , 那么它是否会冲出峡谷,流入黄河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到两百万年之前, 它是一个 构造断陷湖 ,在形成最初它是一个淡水湖 ,含盐量较低,通过东南方向的倒淌河流入黄河,形成一个外流胡。但是到十三万年之前, 由于新的构造运动,导致周围山脉迅速隆起,形成了东部的日月山和野牛山,导致原来流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 , 使青海湖因为堵塞而变成了一个 内陆湖 。

也就是说青海湖水只进不出,再加上后来的气候变化,从原来的温和多雨到现在的降水稀少,而且蒸发量巨大, 就使得青海湖从原来的淡水湖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咸水湖。

青海湖长约105公里,宽约65公里,湖面海拔高约3200米,周围大小河流枝干有70余条。 青海湖盆地 犹如一个巨大的洼地,周围被南侧青海南山、北侧大通山、东侧日月山和野牛山(海拔四千多米)以及 西面相对平坦的布哈河谷底包围在中间。

其中在青海湖的东南角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同时也是青海湖周围地势最低处, 而这个缺口就是在远古时期青海湖流入黄河的通道,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倒淌河,而今却被闸刀一样的日月山切断。

倒淌河上源的对面也有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是可以直接流入黄河的, 这两条河的分水岭就是中间的一片小沙漠 。沙漠海拔约在3270米左右,也就是说青海湖面想要流入 黄河 ,必须要漫过地势相差70米左右的这块高地, 也是青海湖流入黄河的必经之路。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最大的咸水湖,平均水深21米,最大深度为328米。

别看青海湖如今这么大, 其实在很久以前,青海湖甚至一度认为会消失。

在南北朝时期,青海湖属于北魏的一部门,根据当时的记载,青海湖的面积达到了周长千里,也还是一个淡水湖。 而到了唐代的时候,周长只剩下了400公里,减少了一半多,到了清乾隆时期, 青海湖 的周长就只剩下350公里了。

青海湖面积减小的原因主要就是外泄的通道因为地质环境的变化而拥塞。 加之当时当地的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而它在不断减小的同时,也因为湖水长期不与外界流通 ,只能够通过降水和蒸发来进行循环,地下的无机盐成分不断析出水中, 青海湖也就逐渐变成了咸水湖。

这一度使不少人因此而担忧同样处于干旱地区,如今完全变成了内陆湖咸水湖的青海湖在未来会不会遭遇 罗布泊 一样的命运,逐渐减小乃至于完全干涸,最终变成了无生机的沙漠?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那青海还能够称之为青海吗? 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虽然湖泊的性质相似, 但是青海湖现在所面临的命运和罗布泊完全不同,它正在不断地增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 青海湖 每年获得径流补给的河水大约70多条,连同降雨以及地下水源补给 ,每年综合补水量约有35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呢? 差不多是整个太湖(4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补给。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雨充沛,补给量已经远不止于35亿立方米, 在去掉 湖水 蒸发量以后,这几年的补水速度每年都相当于4个西湖(1400万立方米)的水量。

在2000年测量的时候,青海湖面积为4256平方公里, 到2021年4月下旬, 青海湖 的面积已经扩展到了4543平方公里,20年的时间,面积扩大了近300平方公里 ,这相当于马尔代夫共和国的国土面积了。 青海湖边的许多公路也都被湖水淹没消失,湖岸线更是向外推进了300多米。

究竟是什么让青海湖从千年来的不断下降的干涸状态变得如此源源不断甚至有人猜想会冲出峡谷,流入黄河呢?和湖泊的干涸一样,湖泊的水量增加也不是一时一个简单的理由所造成的, 青海湖的水量在近年来持续增多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首先,从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加,地球的总体气温也在不断升高, 在平均气温变高之后,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将会持续增加,最明显的便是青海湖周边大小70余条径流。 这些河流水量不断得到补充,流到青海湖后,迫使青海湖水量增速迅猛, 因而 青海湖 的水位在这几十年来不断上升。

第二点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 冰川融化 。 我们在讨论全球变暖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两极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高原冰川的融水也会让青海湖扩张,我国的西部的众多高远山川上有着众多的冰雪。

而每一年的冰雪融化都会让山脚下的河流湖泊焕发生机, 在气候持续变暖之后,这些冰雪融水大量增加,持续汇入青海湖当中,由此让青海湖的水位不断上涨,而且湖水的咸度也有所减少。

第三点就是青海湖周边地区近年来的降雨量持续增加。 特别是2019年间,青海湖及周边地区降水比往年都要多出很多。

增加如此之多的降雨量,让青海湖及青海湖周边各个径流的水量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最后一点,那就是我国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数十年来的 退耕还林还草 工作进行得十分优秀, 我国 西北地区 大量曾经荒废的土地重新成为了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的地域。 充分减轻了西北干旱地区水土流失的现象,让青海湖的湖水蒸发持续减小,从客观上也造成了湖水总量的增加。

总而言之,就是种种原因,最终让 青海湖 重新开始复活,免于了步上罗布泊的后尘, 并且将自己本就作为我国第一大咸水湖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今后还会继续稳步扩大。

通过上文地势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青海湖被众多高海拔山脉所包围,而即便在这些山脉之间存在许多陷落廊口,但海拔最低的廊口也要高出青海湖湖面太多太多, 当前青海湖水平面平均海拔3200米左右 , 所以青海湖想要流入黄河,仅有两种方法。

第一条是向南穿过青海南山和日月山之间, 直线长度为60公里的廊口,廊口比 青海湖 高出了70米,平均海拔为3270米左右。 第二条是向东穿过同宝山和日月山之间的廊口,在进入湟水发源地后再进入黄河, 此廊口的直线长度为20公里左右,高出湖面90米,平均海拔是3290米左右。

所以,当青海湖的水面持续上涨70米, 在理论上就能重新经过倒淌河越过沙漠流入黄河。

假设青海湖通过原倒淌河的路线流入黄河,由近15年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增加02米左右计算,上涨70米的高度, 用公式计算:高度差 每年增加水位=70 02=350年,由此 青海湖 经此路至少需要350年时间。

上述计算,只是一个理论情况,但实际中的情况大家也知道有太多的变数, 青海湖能不能保持每年上涨02米都是一个未知数, 再者青海湖上涨到一定的限度,蒸发量也会成倍增加, 那时候青海湖便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不上升也不下降。

所以青海湖会不会冲入黄河?理论上可以, 但实际情况目前人类的 科技 也是无法预测的。

河套灌区每年引入的黄河水可为灌区农田补水45亿立方米。在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上,干渠有13条,每条干渠上还有更细小的分干渠、支渠,无数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沟渠,利用地势差异,灌溉了900多万亩的土地。

灌区农作物灌溉, 分夏灌、 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 夏灌从5月上旬到6月底, 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旬。 这两阶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长期的灌溉。 秋后灌是作物收割后的储水灌溉, 每年从10月初开始至11月初结束。 作物生长期内灌水2~4次, 每次延续时间10~15天。 灌水最多的是甜菜、 春小麦, 需灌水3~4次。 储水灌溉净定额平均120米/亩, 作物生长期净灌溉定额230~285米/亩,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5。

 央视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11月16日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以法律的有效实施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说,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黄河保护法》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围绕取用水总量控制、工业和农业节水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出了许多包含制度创新并且务实管用的举措。

 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完成785万个取水口核查登记。对13个地表水超载地市、62个地下水超载县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审批。推进34处大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压减水稻、高耗水蔬菜等种植面积,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 孟玮:黄河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近三年黄河年均入海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这个数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几倍。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358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