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有一篇挺有名的文章就叫做《如何把坏运气变成好运气?》,我至今记得其中关于那个全屯当中唯一一个没有中**大奖的倒霉蛋的故事:
这个事情似乎很带有喜剧色彩。李笑来用这个例子来引起叙述,有引人入胜之功。
不过,貌似我对李笑来后面的论证印象不深,唯独对这个西班牙倒霉蛋印象颇深。
如果跟塞翁失马的故事来比较,就可以继续做进一步引申:
1 成为西班牙这个小村里唯一一个没有中大奖的人,未必是坏事。
2 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是主观的。
我们来复习那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我们看到,这里这位塞翁的思维方式,是深刻理解好与坏的相对性。在坏事面前心存希望;在好事面前,保持惕惕。
塞翁是做到了无条件的遇事不忧不愁不恨。他是深信无论什么坏事,都有好的一面,都有好的趋势和可能。
王凤仪还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某善东即使遇到差点丢掉性命的坏事,也庆幸老天开眼,继续为善为仁,终成善果。
王凤仪自己,面对巨额债务的时候说:“债务,人人都怕你,我可不怕。别人遇着你发愁,所以你能吃人。我见你是乐,你能把我怎么地!”
史玉柱当年不也同样没在巨额债务这件貌似“绝对”的坏事面前倒下,反而愈挫愈勇,重整河山。
所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是可以认为带有普遍性的,背后的真正规律在于:心能转境。
这是“事坏人可不能坏”的道理。
要知道: 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
要知道: 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他就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在中文世界,同时有两个成语形容心与事的关系: 心想事成和事与愿违 。
而决定我们究竟是心想事成还是事与愿违的,只在于自己心性的状态。
自己的心性转变了,不仅整个精神面貌改变,而且境遇也必随之改善。因为“性是根,命是果”,有什么性,就招什么事,好事坏事都是性子招来的。性不好,光心里想的好,也只不过是空想,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南宫远前段时间总是在讲“贡献论”:如果你在数字货币市场赔了钱,那么应该乐观地认为自己是在为行业做贡献。
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心性上用功的转运方法。
最后,再回到塞翁失马的故事上,提示读者注意到这位塞翁精通术数。于是,这倒貌似也证明了李笑来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磨练技能)永远是创造惊喜的最根本手段。
「力场lichangio」——公链挖矿第一社区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有顺利的时候,也总会有不顺的时候。
一般而言,此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永远的顺境,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被逆境缠身,所要注意的是:顺境不得意忘形,逆境不自怨自艾。
当一个人做事顺利的时候,顺风顺水,一帆风顺,做起事来得心应手,这种状态会有一种“加成”效果,好上加好。
这个时候,人的创造性和能力素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有时会出现“超凡入圣”的光环叠加效果。
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处于顺境,也有可能会出现麻痹大意、忽略隐患的情况,从而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总之,顺境的时候,要珍惜这种态势趋势,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乘万里长风,破万里巨浪,走向人生巅峰不是梦。
俗话说,喝凉水也塞牙缝。这就是背时倒霉透顶的时候。
天有天道,四季轮回,周流复始。地有地道,黑白交替,从不停歇。人的运势自然也是有高有低,有顺有逆。
逆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无法回避的一环。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逆境,但逆境在人生中的作用,可能要大过顺境。
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事者,几乎都有逆境的磨砺熏陶,不是有那么一段至理名言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如果没有经历过大的苦难,一般心智难以成熟,不会有“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的恒心与毅力。
如果说顺境容易出成绩,那么,逆境容易造就奇迹。
因为,处于逆境中的人,经常被打击,心态会比较敏感,朝乾夕惕,时刻如履薄冰,对每一次机会都不放过,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处于不利境地的时候,有卧薪尝胆的坚韧;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有奋力一击、力挽狂澜的智慧。
如此,奇迹便会顺理成章地出现。
总而言之,顺境、逆境,都是人生路上的常态,并没有天然的优劣之分。
言而总之,逆境、顺境,还是有各自把握的重点。在修道界,有一句话,叫做“顺成人,逆成仙”。
成人,还是成仙,你自己选择。
WWH,即what why how。实际应用时不限于这个顺序,只要是这三个要素的组合我都把她称为WWH。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谁第一次把这三个因素放在了一起发布出来。不过,从知名度上来说,可能是著名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的一场TED演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4fe59d20102uzd6html ,推荐)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吧。
黄金圈,就是三个同心圆,最里面的一个是why,中间一层是how,最外面的一层是what。
网上说的
第一个这样说的人应该是笔误(但很多人照抄)。一般人首先接触的是what,也就是现象;然后想照着做的会去了解how;想真正掌握的才会去探究why。而伟人们,他首先思考的是why,也就是他有自己的目的和理念,然后才会想怎么具体来操作和措施,最后达成一个现象和成果。
WWH,以黄金圈法则而出名,但黄金圈仅仅是它的应用之一,它应该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的一个自然的思考行为模式。
我们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知道what,还要知道why。同时我们还说要“学以致用”,就是how了。
工作中也一样。作为工作流程中的一环,我们知道怎么做(how)。但是,只有我们了解了整个流程是什么(what),我们这一环的目的(why),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也有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WWH可以用在哪些场景呢?上面已经说了,工作、学习中应该广泛使用。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应用于“讲3点”。讲3点的3个点结构可以很灵活,其中一个结构就可以是wwh:首先阐明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再阐明为什么这么做,或者为什么成功(失败);最后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遇到同样的情景应该怎么做。
有没有不适用的场景?当然有。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说这件事“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就当前情景来说,知道how就可以了,至于做了之后再慢慢了解what和探究why,也已经是另外一个场景了。同样,领导交给你一件事,或者你交给别人一件事,不管是由于时间、场合也好,还是培养锻炼下属也好,总之不要期待当时就把what、why、how沟通清楚。还有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你也不可能把他们都探究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篇没有严格套搬《学习力》中对概念性知识的组织,其实它提到的3问也暗合WWH,所以这篇短文也是按WWH来组织的。首先阐述WWH是什么——3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因黄金圈法则而更加知名;然后阐述为什么知名以及广泛应用——学习、工作中的一种自然的思考行为模式;最后阐述适用与不适用的场景,也就是怎么用了。
思考机器系列是美国的杰克。福翠尔的作品,新星出版社出过一套5本,有《寒鸦女郎》,《水晶球占卜师》,《致使密码》,《幽灵汽车》,《微笑的上帝》,都是短篇集。个人比较喜欢幽灵汽车
约翰。迪克森。卡尔,黄金时期三巨头之一,他的作品以不可能犯罪为主,又被称为密室之王。个人认为他的基甸·菲尔博士探案系列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女巫角》,《宝剑八》,《歪曲的枢纽》,《绿胶囊之谜》,《连续自杀事件》,《耳语之人》,《沉睡的人面狮身》,以上几部是我看过认为较好的作品。
另外他的亨利・梅利维尔爵士探案系列也很不错,我喜欢的有《犹大之窗》,《红寡妇血案》,《瘟疫庄谋杀案》,《九加死等于十》
卡尔的书也有短篇,不过不如他的长篇作品出名,主要有《怪奇案件受理处》,《菲尔博士率众前来》,《第三颗子弹》,《破解奇迹之人》
这一讲来谈谈代表价值和风险的黄帽和黑帽,以及象征创造力的绿色思考帽:
用高亮的颜色提示我们专注于那些有价值的部分:
为什么要设定积极思考的框架?
1、黄帽能够培养我们 积极的态度 ,是一顶正能量的帽子
比如新员工,有的可能就在抱怨怎么不安排老员工来帮我快速适应工作,但是有黄帽思维的新人,他会用积极的态度思考,在这种情况,我怎么学习怎么主动请教?
遇到困难的时候,**思考帽能锻炼我们更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举例:一家人出去旅游,背包丢了,里面有房卡、现金,这时父母应该主动摘掉红帽,不要陷入情绪的泥潭。戴上黄帽思考这件事积极的一面:给我们提出高度警示,庆幸的是身份证、银行卡等在另外的背包里没有弄丢。这件事让孩子看到了父母在困境中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没有让这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影响到一家人出行的心情。
2、黄帽帮助我们 培养价值敏感性
人脑天然去规避风险,不擅长主动积极。很多企业家、科学家都有这种意识,他们善于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机会、价值。我们也要练习,通过戴上黄帽关注机遇,从短期中期长期预测未来,破除我们的急功近利,眼界狭隘。
同时,需注意的是,黄帽不能够盲目乐观,戴上黄帽,就要有论据的支持。
黑帽 象征事物的危险、困难、障碍,戴上黑帽,让我们聚焦在事情可能出现的障碍、事物的缺点上,用于防范风险。
西方批判思维,黑帽是很自然的思维,有意识聚焦可能的问题,躲避风险,给出充分的逻辑怀疑。对于一些思考者来说,黑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帽子,是生存帽,也是用的比较多的,就连动物都会识别出天敌的信号,哪些东西是有毒的
黑帽的三种使用方式:
黑帽注意事项:
1、对于新想法,先黄帽再黑帽
在考虑新想法和寻求改变时,应该是先黄帽还是先黑帽呢?黄帽是积极正向的,黑帽是消极负面的。
先黑帽的人,可能是这样想的,先用黑帽进行筛选,再进行黄帽的积极思考,效率会更高。事实是,首先戴黑帽,就容易打消黄帽的积极性,一些新想法和思路就不容易发掘出来了。人的本能里,找缺点比找优点要容易得多,对于新想法,还是先黄帽再黑帽。
2、黑帽不能过度使用,不能过度黑
人类容易通过否定别人,产生优越感。要控制黑帽的使用频率。
黑帽和黄帽的共同特点:
和黄帽结合,对事物进行评估
1、指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和黄帽类似,要有前瞻性。
2、黑帽和黄帽一样,要给出逻辑和理由,如果你的评论是情绪化的,那就可能不是黑帽而是红帽了,黑帽要避免成为披着理性外套的红帽
绿色可以想到生机勃勃的植物、小草,大自然有丰富的创造力,生命力。
两个问题
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我们也不能等着创意从天而降,灵光一闪。
我今年看了一本书《创意的生成》,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里面提到创意的出现绝非偶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这本书提到创意生成的两大原则: 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第二,洞悉不同事物间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创意和自己无关,每个人都可以习得
大脑的习惯或者自然机制就是模式识别和评判,对于符合我们已有模式的就接收,不符合的就批判、逃避抗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注重安全感
绿帽的思维是前进而不是判断,让我们有意识的锻炼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
举例:如何将200ML水装进100ML的杯子里?
相信你对六帽有了全面的了解,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使用顺序:长序列、短序列
简单的问题可以用三顶帽子解决,复杂的问题就用长序列,把每顶帽子的威力都发挥出来,而且有些帽子反复使用。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整每顶帽子的顺序
使用场景:个人思考、会议使用、 书面报告 、汇报交流
例如,写一封汇报邮件:
蓝帽说明问题的焦点,再白帽说明背景信息、目前情况,再用黑帽说明遇到的问题、危害性,再引出绿帽,提出自己假设性的建议,然后用黄帽指出建议的价值,最后可以再用上蓝帽进行归纳总结。
案例分析:
个人职业发展,是否要选择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去发展,纠结了一年时间,好友和身边人都是从自己角度给建议,小北就用六顶思考帽重新梳理自己的问题
决策无对错,比起拍脑袋,通过有意识地运用系统的方法论和工具指导,避免焦虑和盲目,既有理性的分析和信息搜集,也遵从了内心声音。
小孩,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为什么情绪多变,为什么创造力丰富,因为右脑更发达,大脑的理智层还未发育,3岁之后开始转向左脑,会开始思考为什么,所以我们不要责怪孩子太任性,这是生理结构决定的。
我们易掉的思维陷阱,一是判断先行,一开始就由着自己的直觉、感觉贴标签,二是拍脑袋做决定,没有仔细分析就决定了,
我们普通的思维方式是大杂烩式的,理性,情感,创造,批判等各种成分混作一团。德波诺的水平思维法,则是先将这些要素各自独立出来,分别思考,最后再重叠在一起。
帽子不是用来给人们贴标签和分类的,帽子也没有高低优劣,只是代表不同场合不同事情所使用的思维模式。使用六帽最终是寻求一条向前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使用六帽绘制地图,地图逐渐形成,不断丰富完善,地图完成之后,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该走的路线了。
在集体决策中,我们可能羞于红帽和黑帽,但是用六帽这种显性的工具,它传达的是规则和行为,因为是红帽环节、黑帽环节,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这件事情可能的风险,这只是行为,你不要揣摩我背后的意图,不要分析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
工作生活中发生问题时,多从几个角度分析看待问题,思维平行了,思路才更加清晰,帮助我们更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你做好准备在工作生活中运用了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意识处理问题到有觉察的使用工具,再到内化成你自己的思维习惯,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知道是1%,而只有真正去做才是100%
思维的质量决定你未来的质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