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一系列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一系列人,第1张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李时珍、黄道婆等;

  李时珍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入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死者已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 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黄母祠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 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岳飞 他,背负着"精忠报国"的分量,无所畏惧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擎起了"还我河山"的大旗,满腔热血地冲在抗金的第一阵线上他,带领着无法撼动的岳家军,立功汜水关,破贼南薰门,讨寇南北间首次北伐便一举收复襄阳六郡而后转战两湖平杨幺二次北伐长驱伊,洛大门,后阻金兵南下,决战郾城,收复蔡、陈、郑州,以及西京等大片失地,进军朱仙镇,直指金军大本营可惜被12道金牌强令班师,然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天日昭昭"犹可见,一代英雄忠骨存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白居易 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诞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水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斗争。1939年秋天,云周西村成立了***地下组织,还未入学的刘胡兰就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学校听唱歌、看游戏,常常模仿八路军和小伙伴们玩游戏。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冬学,开学那天母亲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给她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

  1942年,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1945年5月,八路军伏击了偷袭云周西村的日本侵略军,在战斗中,刘胡兰和青年们主动上前线为八路军送弹药,救护伤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与中共未能按时履行停战协议,国共两党开始了内战。刘胡兰在***的领导下,投入了新的战斗。

  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这天早上,东方刚刚闪亮,敌人忽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会走。”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

  审讯刘胡兰的敌人军官根据叛徒的告密,已经知道刘胡兰是***员、区干部,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他沉着脸问道: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敌人没有想到,***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说她不行他哄骗说: “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敌人恼羞成怒,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

  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法显大师 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道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玄奘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于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中亚地区、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师示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

  呼呼(~ o ~)~zZ,累死我了。一定要采纳哦~~~

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广西起事,后一路向北相继攻入湖南、湖北,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湖北省会武汉。湖北往北是河南,河南往北就是直隶(河北)和京津。太平军在攻下武汉之后并没有直捣大清的京畿之地,而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继续进攻安徽、江苏和江西等地,并在攻下金陵(今南京市)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将金陵改称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后来的走向基本就是维持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并于清廷形成了长期的拉锯对峙局面。

老曾在带领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期间,对当时各种局势的发展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江淮流域为南北分界线,很多时候都存在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割据局面。太平天国的发展宗旨应该是以江淮流域为分界线,首先解决长江以南问题、再解决长江以北问题。为此,太平军大力发展水军,以图彻底控制江淮沿线。针对这一问题,老曾也大力发展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江淮流域进行抗争以争夺长江淮河的控制权,确保长江以来广大地区不被太平军彻底隔绝。

1、创建水军,纵横长江

咸丰四年十一月,老曾在写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二十六日水师在九江开仗得胜,陆路塔齐布、罗泽南的军队在江北蕲州的莲花桥也大获全胜,先后收复了广济、黄梅两座县城。敌军几万人现屯踞江岸的小池口,和九江府城相对。塔、罗两位将领的军队当天追击到长江岸边,便可水陆夹攻,估计很快就能将北岸得敌人扫除,然后可以渡江去剿九江府的敌人。军事的成与败,利与不利,这是关系国家的福泽,我只能尽人事,不敢存一点侥幸心理。

老曾的湘军大多摆在长江沿线的南北两岸,水师和陆军经常配合作战。咸丰五年九月,老曾在写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谈到:内湖水师虽然许久没有打仗,但天天操练夜夜防守很是认真。周凤山统领九江一带的陆军也还能确保平安。李次青带着平江的士兵三千人在苏官渡,哪里距离湖口县十里,很受那里士民的欢迎。茶陵州的敌人听说逃窜到江西莲花厅永新县境内,吉安当地人心震动。刚才已调平江兵六百五十人前去剿办,又派水师一千人往吉安防守河道,或者可以保全吉安。

今天我们来复盘一下老曾是怎么战胜太平军并攻克天京(今南京市)的。其实很简单,将太平军当年一路攻占金陵定都的过程再重走一遍:湘军出湖南进入湖北,先收复武汉,然后水陆并进沿长江顺利而下攻占大江两岸。在湖北、安徽、江西以及江浙等地都曾进行过长期的拉锯战。湖北的武汉、安徽的安庆、江西的九江、苏州、金陵(今南京市)等沿江城市都是两军反复争夺的重点。可以说谁在争夺战中坚持到了最后,谁就获得最后的胜利,最后是湘军胜利了!

咸丰九年和十年,分别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咸丰九年三河兵败,这一仗老曾的六弟曾国华战场殒命,另一件是咸丰十年江南大营被攻克,太平天国存在多年的天京之围被彻底解除,江浙的军情形势急转直下。为此,咸丰皇帝不断下旨要求老曾带领湘军主力放弃围困安庆,立即进驻江浙。形势发展瞬息万变,经过周密分析后老曾并未马上撤掉安庆之围,但如果不进兵江浙就是抗旨不遵。为此,老曾想了一个办法:大营移驻皖南的祁门,进可攻金陵,退可打安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自然也希望确保江浙和安徽、江西之间的同道,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祁门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既然双方都看到了小小祁门的重要性,这里就成为了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之一。祁门是老曾的“险地”,但同时也是老曾的“福地”。老曾何尝不知道祁门之险?但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从此之后,双方的大军仍然继续围绕武汉和安庆进行大战,老曾继续执行着自己纵横长江、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直到彻底控制了长江流域。

2、进退有据,移营祁门

咸丰十年十月,老曾的湘军总部兼“两江总督府”祁门大营又一次面临险境:十九日,大股敌军窜进羊栈岭,离祁门大营只有六十里,人心大大震动。幸亏鲍、张的两支部队在二十和二十一日,打了大胜仗,克复了黔县,追杀敌人到岭上才使得祁门大营转危为安。这次的险情比八月二十五日徽州失守时还要危险很多。敌军里的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辅王杨辅清等人的军队都在安徽境内同老曾为敌。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大概会在近期见分晓。

两个月之后咸丰十年十二月,老曾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的仍是祁门之围:十一月以来,战事是奇险万状,风波一个接一个。公文邸报不通畅有五天了,粮饷运输不通畅有二十多天了。鲍超的部队二十八日到达景德镇,敌军后退了九十里,江西饶州的粮饷运输才开始通畅起来。如果左宗棠、鲍超两军能够把浮梁、鄱阳等处敌军赶出江西,那么这次的风波就会逐渐平息,祁门大营就可以安稳无虞了。咸丰十年的这次祁门之围,严重影响着当时的战局,最后老天站在了老曾这一边。

老曾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打下安庆呢?因为安庆是当时安徽的省会,向上走是湖北和四川,向下走是江苏和浙江,可以说“得安庆者、得长江”。老曾的湘军和太平军的主力都明白这一战略要点的重要性,为此全力以赴、反复争夺。任何时候,看待问题都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其它问题慢慢就会迎刃而解。在老曾看来,攻克安庆就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当然最后老曾成功的打下安庆,基本控制了长江,为最后攻克天京(今南京市)打下深厚的基础。

能打胜仗的部队往往也有过很多次失败的经历,老曾一生中经历的败仗可谓不计其数,尤其是湘军成立的前五年,连续几次都败在湖南岳州、靖港两地,还有后来的三河兵败,连老曾的六弟曾国华都战死沙场。正所谓“知耻而后勇”,每次打败仗之后,老曾虽然也会产生心灰意冷之感,但内心里始终有一团建功立业的热情之火在燃烧着,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老曾始终秉持的为国尽忠之道。屡战屡败又如何?做英雄就应当打落牙齿和血吞,选择屡败屡战,直到最终胜利!

3、屡败屡战,坚韧不拔

咸丰五年四月,老曾打了一个大败仗:十九日,敌人带炮船五、六十艘,小划船五、六十艘前来扑营,又以小划船二十多号从山后冲出袭击老营。老营战船已经全部出战,座船只有几个水手以及雇用的民船水手,见状都逃上岸去。各战船哨官见座船已丢失,便慌乱起来,以至于吃了败仗。幸亏战船炮位没有一点损失,并且左营、定湘营等那天没有参加战斗,士气仍然振作。六营三千人停靠在南康,与陆军平江营三千人互相依护,或许还可以迅速振兴军威。

同治元年九月,老曾又给正在围困天京(今南京市)的九弟写了一封家书:弟弟在金陵的军营危险异常。伪忠王率领十余万人日夜猛扑,敌人洋枪极多,又有西洋落地开花炮。幸亏弟弟时刻小心坚守,应该可以保全无忧了。鲍春霆不顾病休急速回营,凯章全军也赶到宁国去守城,尽管患病的士兵有很多,但鲍、张两军联合作战,这一路大概可以保全。听说敌人企图冲出大江,不知道杨、彭两军清楚不清楚?如果湘军水师始终能够安稳,整个大局就不至于败坏决裂。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中有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老天要把重任降临在一个人身上,一定先要让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做事情颠倒错乱。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会受到彻底震撼,性情才会坚韧起来,才会获得原来并不具备的能力。正是在逆境的不断淬火下,才催生出了那个坚韧不拔、所向披靡的老曾!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二十三章 完 >

老曾的一生是成功的,他以一介文人,最后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收复半壁江山并最终位极人臣,说明他十分清楚做人做事如何成功的原因所在。老曾在任何时候都很注意主动结识优秀的人并与之密切交往,这对他一生的事业发展都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朋友、幕僚、还是学生和部下,只要是有才有德的贤达他都能一视同仁。这些人也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帮助甚至是雪中送炭,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贤明。

1、重视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纳进来

老曾一生很善于结交朋友,曾经当过吏部侍郎的他在后期创立湘军、领兵攻打太平天国时更加将如何识人用人发挥到了极限。咸丰十年六月老曾在写给两位弟弟的家书中提到有一个叫文辅卿的人办理厘金这方面很好,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多一些。弟弟见到他一定要多嘱咐他注意“做事要有条理、万万不可沾染官僚习气。”。此外,老曾要求弟弟们以文辅卿这类人才为标准,在军中和地方多多挖掘和发现,然后推荐过来。由此可见,老曾自己对官僚习气深恶痛绝,选人用人也以此为重要参考标准,这种用人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继上一封谈到文辅卿的家书之后,老曾的弟弟们便给他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对此老曾很快回信,继续就如何选人用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除了辅卿以外,弟弟们又推荐意卿、柳南两位人才,这两人很好!老曾很了解柳南的诚笃谨慎,觉得意卿也不同凡响。在此,他进一步指出如何观察人才“要有爱憎分明的操守,要做事有原则而没有官僚习气,要办事有条理而不口出狂言”。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

除此以外,老曾还提出了一些选人用人的具体要求:军中选拔人才以最终能打胜仗为重要原则,因此做人做事是否惯于吃苦耐劳为根本,想方设法找到一大批能够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有这样一批人围绕在自己身边,时间久了自然就能够严肃军纪、让军队从上到下改头换面、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在老曾看来,从将领到士兵如果都能够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那么这支军队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一种必然!

之前我们说过,老曾一生小心做人、谨慎做事,是个心细如发之人。老曾不仅善于从军中和地方发现人才,更加善于总结、分门别类、合理使用人才。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老曾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方法,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他看来,不管之前是挖壕修路、领兵打仗、办理粮饷、人事工作还是文案卷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取来为自己所用。因此,后期的湘军可谓人才荟萃、猛将如云。

2、善于总结人才,分类合理使用

咸丰七年十一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谈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幕僚韩升请假回老家了,我军前的文案工作还十分繁重,不能没有人料理。希望弟弟安排王福回家办事期间尽快叫韩升归队,幕僚王福离开的这段时间弟弟可以安排彭椿年接手经营文案。老曾觉得韩升与王福都是做事精细勤敏的人。什么是人才?人尽其才,就是人才!这样说来,只要能够做到善加使用、人尽其才,人人都是人才!这才是选人用人千古不变的真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曾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着力将自己的兄弟培养成才,辅助自己。老曾创立湘军期间先后有三个弟弟在军中效力。咸丰十年八月,老曾给在另一处领兵的弟弟写信提到:自己准备安排陈舫仙办理大通厘金方便弟弟稽查调用,并向弟弟询问一个叫魏柳南的人是适合办理厘金?还是做行政长官?可以说,正是老曾的知人善任、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最终将各类优秀人才收在麾下、为国效命!

同治元年三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里谈论了一些具体的人事任用:有个叫小泉的人,品行端正而处事圆滑,这一点很符合现代人常说的“内方外圆”。丁雨生写文章条理清楚而通畅,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像要过去参与幕府的工作。另有一个叫南坡的人有大才,各方大员都愿意用他,可惜就是年纪太大了,参与往来各地交涉工作恐怕行动不便,还是留在湖南本地为上策。最好是安排鹤汀去广东,湖南交涉各种繁琐事情,让南坡去老曾那里办理盐务。

很多时候,一些国家和单位的选人用人机制很成问题!用人唯亲、论资排辈现象突出,这本身就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之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用人观呢?套用一句老生常谈“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一个人的才能可以后天培养,但品德的好坏却很难改变。在老曾看来“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选人用人时,贪图名利的人不可重用,当才能和德行无法兼顾,就要以品德为重,这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观!

老曾这一生惜才爱才、求贤若渴,这同他本人正确的交友观是分不开的,老曾一生交友重在彼此真心相处、以诚相待、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很有一种古之大侠风范。因此,老曾对待各种人才的态度,就如同对方良师益友一般,根子就在于老曾是用真心实意的同自己所欣赏和愿意交往的人相处,这一点十分难得。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老曾身边最后聚集了无数的朋友、亲人、幕僚、学生和部下,这些人都同老曾肝胆相照、携手走过战场和官场的风风雨雨。

3、珍惜重用人才,彼此患难与共

咸丰七年十二月,老曾专门给九弟曾国荃去了一份家书,谈到了一件事:前一段时间自己由于要急着回老家奔丧丁忧(古代官场的官员,父母去世时可请假三年回家丁忧,以示孝道),没有来得及跟江西当地的士绅们告别,特别是这里边有很多人对湘军帮助很大,这让老曾十分愧疚。老曾带领湘军在江西作战期间跟当地士绅相处关系很好,其中的刘仰素、甘子大两个人才都被老曾请到军中办理军务,因不告而别,老曾尤其对这两位好帮手表示出了愧疚之情。

老曾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人无私心,这一点就非常人可及。老曾十分看重一个名叫李次青(又名李元度)的人才,正是因为欣赏此人,只要有机会老曾就会想法设法提携他。咸丰八年八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带领军队过几天就到了湖口,马上就可以跟沈幼丹、李次清欢聚。李次青的军队分别防守着两个县,前一段时间打了大胜仗,在老百姓那里的声望也日渐高涨。浙江巡抚已经上奏折保举他为记名道员,回头自己也要优惠保举他,请求圣旨善加任用。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时候,不管是学业上还是事业上,我们既需要好朋友、好老师,也需要好伙伴、好帮手。特别是立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更需要识人用人,这样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如何正确选人用人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通过深入解读老曾的家书系列,从而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并学以致用。

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有功之人及时举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德无法兼备时以德为重,好利之人绝不重用;英雄不问出处、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门别类、人尽其才这就是老曾的选人之道、用人哲学!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老曾识人用人的科学、合理和灵活,也能从中窥出一丝他的人生智慧,化为己用!再次学习了!

< 第十八章 完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371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随机推荐

  • 多芬和妮维雅洁面泡泡哪个好用

    多芬和妮维雅的洁面泡泡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湿成分,但具体哪个更好用,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 成分:多芬的洁面泡泡含有月桂酰,配合常见的增泡剂,达到清洁肌肤的效果。而妮维雅的洁面泡沫中确实含有低含量的皂基,所以对皮肤有干燥或刺激的现象。2 质

    2024-04-15
    49100
  • 那个牌子的护手霜好用啊

    1、凡士林护手霜。凡士林润肤露改善肌肤干燥功效显著,凡士林是享誉全球的原创专业护肤品牌之一。 2、欧舒丹护手霜。法国天然植物护肤品牌,专门制造及售卖个人护理产品及家居产品的国际零售企业,其护手霜享誉界内。 3、露得清护手霜。强生旗下高效护肤

    2024-04-15
    44000
  • 羽西鎏金粉底液怎么样,羽西虫草焕臻凝时修护精华液

    随着追求生活品质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很多的女性更喜欢选择高端的化妆品来使自己的容颜更加美丽,其中羽西这一品牌就深得女性消费者的关注,那么羽西鎏金粉底液使用后感觉怎么样羽西虫草焕臻凝时修护精华液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羽西鎏金粉底液属于一种高遮

    2024-04-15
    41300
  • 有什么平价好用的男士水乳推荐?求推荐?

    男士平价乳液排行榜10强:  1、悦诗风吟  2、CeraVe  3、百雀羚  4、妮维雅  5、FANCL  6、高夫  7、相宜本草  8、欧莱雅  9、吾诺  10、资生堂  一、悦诗风吟青竹男士控油润肤乳  产品介绍:悦诗风吟的这款

    2024-04-15
    360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31900
  • 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 妮维雅小蓝罐的4种用法

    妮维雅小蓝罐是一款非常经典的面霜,久经不衰,这款面霜非常的平价,50元不到,好大一罐,可以用很久,而且这个面霜的用法很多,可以护手,可以当身体乳还可以当宝宝霜。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妮维雅的这款面霜应该是平价面霜届的网红了。红也红了很多

    2024-04-15
    34400
  • 烟斗有什么配件?

    烟斗包x0d压棒、烟刀、清烟灰的针(一般是连在一起的三件套或者两件套)x0d斜火打火机普通打火机火柴x0d通条(也清理烟灰用的)x0d滤芯(3mm 6mm 9mm规格的多见)x0d保养石楠木烟斗的蜡块(没感觉有什么必

    2024-04-15
    28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