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楚河汉界
1:
汉中崛起刘邦名
乌江自刎项羽崩
楚河汉界两阴阳
自古成败论英雄
2:
楚河非在湖北境
汉界不为陕西拥
黄河南岸广武山
荥阳鸿沟天下名
附
原文摘编
湖北称“楚”,陕西一带谓“汉”,可“楚河汉界”却在“豫”(河南),为啥?
史料记载,刘、项公元前204年在这里打了一仗,项羽不得不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而“鸿沟”就在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上。因北黄河、南嵩山,西邙山、东则开阔大平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话说滚水(光绪)三年,西河大地有一个古镇叫曲固镇。曲固镇向北有一条十几里的大石沟,沟底有一个村庄叫兀圪堆。兀圪堆有一对母子俩,母亲那一年五十多岁,眼花耳聋,一双三寸金莲,行走很不方便。儿子三十四岁,长的高头大马有点十诚,看起来好像有点愣,人们习惯叫他二愣子。他因为家里穷,又是小村背社讨不到老婆,母子俩少吃没穿相依为命。有一天腊月十一,他到镇里赶集看到一个酒肆,就进去点了两个小菜喝了一壶老酒,在街里磨磨蹭蹭地买了一点东西往回走。
腊月的天,天黑的早说黑就黑。赶集的人们回的早,不等中午就背着褡裢全走了。太阳落山了,二愣子一个人上路了。大地黑乎乎的,树木山石看起来都是影影绰绰模模糊糊的,好像藏了许多鬼魅,冷风一吹鬼鬼祟祟的声音让人心里发怵。二愣子却从小山里长大,经常习惯走夜路,山里的东西见识的多了,根本不觉得害怕。杜鹃远处叫的凄凄惨惨,他借着酒劲上涌,往紧裹紧大衣,摸了一把腰里插的镰刀,大踏步向沟里走去。
过了一道山岗,有一片黑森林,窜沟风用劲一吹,树木张牙舞爪地扑过来,呜啦哇啦怪叫。二愣子打了一个冷颤,头发根子立马竖起来,他明白这是遇到不该遇到的东西了。这山里最凶的动物就是狼,狼眼睛发幽幽的绿光,人可以随时发现,只要你手里拿着凶器,狼一般不会攻击你。狐狸和狐妖它们是小野兽,抓鸡摸鸭还有点本事,见了人还要躲着走。二愣子想这一定是遇到不干净的东西了,这年头天道不和,干旱成灾死了许多人,孤魂野鬼不甘心入地府,经常鬼哭狼嚎飘荡在阴阳之间,扰乱乾坤。孤魂野鬼虽然不受阴阳两界管理,但也有怕的东西,譬如桃木剑,墨斗线,公鸡血等等许多至阳纯阳的东西。山野乡下的人,都知道许多斗鬼送鬼的办法,二愣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不少。二愣子心里有了准备,咬破了舌尖,把血涂了一脸,咬破了指尖,把血涂满镰刀刃口。接着他拿起镰刀又要往前走,这时从路边飘出一个女人,脚不垫地,蓬头垢面,挡住了去路,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看着他呲呲地笑。“大哥,这么晚了才回家。留下陪伴我吧!我和大哥有缘分啊。‘’说着,扭了扭水蛇腰,给二愣子抛了一股绿光。
二愣子并不傻,其实是长的憨厚,农村人实在。他说:”大姐,我们再有缘分,荒山野地去哪里陪你呀!就是我想陪你,你不怕我老光棍的至阳童男子舌尖血吗?我知道你沾一点就烟飞灰灭,魂飞魄散永远入不了轮回。你愿意吗?‘’二愣子说完张开口,摆了摆舌头,沁出一口血来。
对面来人说:“大哥,你说什么呢!我是从陕西逃难过来的,已经几天不吃饭了,走到这儿就走不动了。你就行行好可怜可怜我吧,给我一点吃的也行。"
二愣子摸了摸褡裢,掏出一块芝麻饼扔过去,对她说:“既然是这样,我也不怕你是鬼,就拿着吃去吧!我家里还有老母,我还要留一点给老母。‘’二愣子说着就要走。那个女鬼突然爆长,拦地了去路。面容变的狰狞可怕,嘴里长出一对长长的獠牙。向他伸过手来要抓他。"大哥,你还是陪陪我。我好冷好冷,你就跟我过一夜吧。‘’
二愣子大怒,挥起镰刀大喊:“我好心可怜你,你还想吓唬我。哈哈,我知道鬼怕的恶人。什么时候鬼能吃了活人?不信你试试,看我不把你打的魂飞魄散。‘’说完他拿着镰刀就扑过去,顺着鬼的头就削去。女鬼躲闪不及,刀划过她的脖子,头掉在地上,身子还直直的,可是却没有喷出一点血。女鬼的头滚在地上还‘’哈哈‘’大笑。女鬼用一只手拣起头,头仍然在笑。她又把头按在脖子上,脸在后背在前,说:“我本身是死人,你是杀不死我的,哈哈,你还是拿命来吧!‘’
‘’狗热的,看老子不收拾了你,你还真以为自己是阎王爷。‘’二愣子骂着,一口舌尖血直向她喷出去,怕的女鬼掉头就跑,二愣子后面紧追。折过一道山崖,追过几棵柳树,女鬼钻进一个石洞。二愣子揪了几把干草,拣了一些树枝,在洞口点起一堆篝火。等火燃烧威了,他抽出一根火捧,举着火把跟着钻进石洞。大约走了十几米,向左转一个弯,就看见女鬼贴着洞底站在哪里,颤颤发抖。旁边还有一个小孩,正躺在一只奶羊旁边吃奶,小脚乱蹬着。二愣子一看,孩子还活着,奶羊也是真的,不是鬼怪变的。他说:"大姐,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孩子是你的?‘’
女鬼一下子奔溃了,大声哭起来。说:“大哥,我得确是从陕西汉中逃荒过来的。家里男人当兵死了,我和孩子讨饭走到这里又冷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天渐渐黒下来,我们走投无路,正好看见这个石洞就躲进来,结果我倒下再没有站起来。我死不瞑目啊,看着我的孩子还活着,哇哇大哭,我不能丢下他不管。黑白无常到处捉拿我送我轮回,我东躲西藏,好不容易等他们走了,又回来照看我的孩子。让他吃我的奶,我的奶干了,恰好有一个牧羊人在这个沟里放羊。我的魂魄冒着被阳光照射的危险,就出来偷偷牵了一只奶羊进来,喂我的孩子。晚上我出来搙一些草喂羊,就这样我的孩子活下来。今天晚上我又出来搙草,看见你过来就想喝你的血,补充我的能量,结果被你打败。大哥,我都告诉你说了,你能救救我的孩子吗?他是无辜的,只要你救他,我做牛做马也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的。‘’
二愣子还没有听完女鬼说就抱起孩子,借着灯光他看见孩子大约一岁左右,瘦瘦的皮包骨头,裹着母亲的几件衣服,小眼睛一眨一眨,吮着手指头。“可怜天下慈母心。大姐,既然是这样,孩子我就带走替你抚养,你安心的轮回去吧。我这辈子打光棍,也没有孩子,将来老了也得有人养老送终,这孩子就给我当螟蛉子,正好我也办一件好事。‘’
女鬼跪了下来。感恩带德地说:"大哥,好人有好抱,你日后一定会发达的,我做鬼也会知恩图报。‘’女鬼最后抱了抱孩子,深情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递给二愣子。从手上退下一只戒指放在孩子手里,然后哭哭啼啼对着孩子说:“孩子,妈妈再不能陪你了。你拿着妈妈的戒指,就当妈妈的念想吧‘’
二愣子又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裹在孩子身上。告别了女鬼,抱着孩子拉着奶羊匆匆回了家。
二愣子回了家,有了一个孩子,给母子俩增添了许多乐趣。母亲常常摇着一双小脚,抱着孩子喂饭喂奶,自己没有吃的,也不能把孩子饿起。第二天,二愣子把那个女鬼的尸体收拾的埋了,烧了一些纸钱,对着坟墓喃喃地说:“大姐,你就安息吧!等你的孩子长大了,我让他带你的骨灰回家,把你们夫妻并葬了。如果你在天有灵,保佑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也尽力帮助他将来成家立业。‘’他抬起头,长出一口气,歇了歇接着说:“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就让孩子先跟着我姓,叫刘小平吧,我的姓你男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你名字中的一个字,合成他的名字,让他不要忘记父母生育之思。等他将来长大了,我会告诉孩子他的父母,他的祖籍,让孩子改姓入祖跟着你男人姓。不说了。大姐,你也投胎转世去吧。‘’
坟墓上卷起一股旋风,细细的,像有什么东西向二楞子告别似的,一会儿旋风消失在坟墓里。
转眼冬去春来,刘小平学会走路,身体长的胖嘟嘟。二愣子母子所有的心思都化在了孩子身上,自己呑糠咽菜,饱一顿饥一顿,好吃的全打对的喂了孩子。孩子学会了叫爸爸叫奶奶,二愣子高兴的合不拢嘴,母亲颠一双小脚,整天追着孩子跑,脸乐的像一朵菊花。行好终有好,过了清明,他家的母牛也生了崽。牛仔长的活泼可爱,一双眼睛水灵灵的,满院子蹦蹦跳跳,也追着孩子耍。有时孩子甩倒了,它跑过来用嘴拱拱,用舌头舔舔孩子的手,眼睛到处寻找老奶奶,‘’哞哞哞‘’地叫着。直到老奶奶过来抱起孩子,它在一边用温存的目光,打量着老人和孩子,似乎有很多话想说。老人说:“小牛啊,你若通人性,也给我当孩子吧,你们两个也有个照顾。我儿子因为我家穷,一辈子没结婚,以后我要死了,有你们两个陪伴我儿子,我心里放心。‘’老人说完,长吁短叹,小牛好像听懂了她的话,向她连连点头。
二愣子对小牛也特别有感情,经常抚摸它的皮毛,把它的身上梳理的干干净净。饮水的时候,总是把它拉到河的上游。
孩子五岁的时候,小牛长成了一头大健牛,紫红的皮肤油光可鉴,成了二愣子可靠的帮手。老奶奶在秋收完以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微笑着走了。二愣子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心情特别悲伤,常常对着健牛唠叨,好像健牛是他在世上最亲的人。健牛听着听着有时也流眼泪,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滴在地上。他知道它了解他的心。
有一天,二愣子拉着牛耕田,牛健步如飞牛气十足。快完的时候,牛突然停了下来,蹄子在犁沟里不停地刨着。二愣子怎么赶它打它都不走,看一眼二愣子,再看一眼犁沟,好像暗示他什么。好半天二愣子似乎明白了什么,拿起铁锹跟着牛挖下去,挖着挖着,有一块大石板,搬开石板,露出一只石凹子,里面满满一堆袁大头,足足有一千多,二愣子看傻了。他看看牛,牛发出满意的目光。二愣子抱起牛脖子,又是抚摸又是吻,说:“牛啊,你是大姐投胎就点一下头。你一定是大姐。‘’牛看着二愣子,流着激动的眼泪,向他点了点头。
故事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也明白了结局。二愣子一夜发达,后来收留了一个流浪女人,又接连生了几个孩子。刘小平也长大成人,把母亲的骨灰带回陕西,并葬了二老,又回到兀圪堆,兄弟几个情同手足,孝敬父母热爱乡邻,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等到二愣子过世,刘小平也遵照二愣子的安排,改回马姓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延续了马家的一脉香火。但两家的关系始终没有断,一直来往了好几代人,至现在老人们说起这一件事还津津乐道。
谏逐客书
李 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名作状语,向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于戎取由余,于,从〕,东〔名作状〕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三句都是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状语后置〕,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省略之〕殷盛,国以〔省略之〕富强,百姓乐用〔被动,被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向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同前的北,西〕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使动用法〕六国之从,使之西〔名作状〕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动〕公室,杜私门,蚕〔名作状,像蚕一样〕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使动,使退却〕客而不内〔通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通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使动〕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拒绝〕众庶,故能明〔使动,使德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名作动,成就〕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名作动,作为宝物〕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名作动,仇恨〕,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重要的语法见括号注,一般的实词意思参见课本注释即可。
课文讲译:第一段:“我听说官员们(吏)在商议(议)驱逐客卿(客,其他诸侯国在秦做官司的人。)的事,臣私下(窃)认为这样做错了。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逐客是错的
第二段:过去秦穆(通假:文中写作“缪”)公(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求士,在西边(西,方名作状)从(于,介)戎(西边少数民族部落,号称有十二国)那里得到(得)了由余,在东边(东,名状)从(于,介)宛(楚地名)地得到百里奚(楚国宛人,曾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将他作为晋献公长女陪嫁的奴仆入秦。中途逃回楚国,被楚边兵俘虏,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他赎回,并任以为相),在宋国(于宋)迎来蹇(jian3)叔(陕西岐山人,客居于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以厚礼聘为上大夫),在晋国(状语后置,于晋,于秦,于宛,于戎,等等用法一样)招来(来,招来)丕豹、公孙支。这(此)五个人(五子者),并不生长(产,生长)在秦国,可(而)穆公重用他们,结果(遂,于是)吞并(并,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霸,称霸)西戎。—————孝公(穆公的第十四代孙)采用(用,采用、推行)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因孝公封之于商故名)的变法之策(法),改变(移,易: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风、俗,合解为“风俗”——移风易俗,即移易风俗。互文: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即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焕·出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记念刘和珍君》),人民因此(以)殷(即盛,大,富足,殷实)盛(兴旺,旺盛),国家因此(以)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乐用),诸侯各国归附听命(亲服,亲善顺服);又大败(获,获取,得到,义即打败)楚、魏两国的军队(师),攻取(举)了千里土地,至今(与今义同)还巩固地统治着(治,安定。强,强盛,强大)。—————秦惠王(即惠文王,名驷,孝公子)采用张仪(魏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的师弟,时为秦相)的连横之计,攻占(拔)了三川(韩国土地,在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河和洛河流过,故称“三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攻取三川是张仪死后的事。)一带的地方;往西(西,往西,名状)吞并(吞并)了巴、蜀(川之东巴西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前328年,魏献上郡15县向秦求和),往南(南)夺取(取)了汉中(楚地,前312年被破后置郡),并吞(包)了九夷(泛指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的土地,控制(制)住楚地鄢(楚旧都)、郢(楚 新都);往东占据(据)险要(险,定语后置)的成皋(即今河南荥阳的虎牢关,是古代军事要塞),占领(割,割取)了肥沃(膏腴)的土地。于是(遂)拆散(散,拆散、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从,通假),使他们都向西(西面,面向西方,臣服之意)事奉(事)秦国,功效(功)一直延续(施,yi4,延续)到今天(至今)。—————昭王(秦昭襄王,惠文王之子)得到范雎(ju1,魏人,入秦后为昭王之相,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逐步兼并六国。——这样,我产可以看到在秦强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人:1,孝公时的商鞅变法;2,惠文王时的张仪连横;3,昭襄王时的范睢远交近攻——祖孙三代各有能异之人相助),废掉了穰侯(即魏冉,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异父弟,为秦相,擅权30余年),驱逐了华阳君(华阳君,宣太后的同父弟——昭王听取范睢的计谋,罢免穰侯和华阳君的官职并逐出函谷关。此二句应看作互文),增强、巩固(强)了王室的权力(公室),堵塞(杜)了权贵垄断政治(私门)的局面,逐步侵吞(蚕食,像蚕子吃桑叶那样。蚕,名状)诸侯(各国),使秦成就(成)帝(王)(霸)业。————这四位国君(指穆、孝、惠、昭),都是由于(以)客卿的功劳(功)(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观之,之,语助、无义),客卿们有什么(何)对不起(负)秦国的呢(哉)?假使(向使,假使。———这里是议论文常用的假设性论证)这四位国君拒绝(却)客卿、闭门不纳(内,通“纳”,接纳。),疏远(疏)外来之士(士)而不用(任用),这(是)就不会(无)使(使)秦国(国,指秦)达到富强(富利,富强有利)的事实(实,事实,与名相对,如名不副实),(而,承连词,不译)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无……名)。
第二段:以昔秦君的历史事例作事实论据,论证重用客卿对秦有利的观点。 、` 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
第三段:现在陛下罗致(致)昆山的美玉(古时传说昆仑山北麓产美玉,事实上新疆的和田是中国所产美玉最好的地方),宫中有随侯之珠(随,周初小国,相传随侯汉愈了一条受伤的大蛇,蛇衔珠报恩),和氏之璧————
——和氏璧的资料:(相传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楚厉王、武王,而被砍去双脚。后文王当政,才琢成美玉,称和氏璧,后要楚国历370余年,各诸侯国都想得到它。前222年,始皇一统,得之后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书入个鸟虫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后,汉高宜刘邦得之,世代相袭,从此成为传国之宝。王莽篡权,太后将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玄截武楼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传承1700年后突然失传,下落不明。——据称,中国现代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看到一块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书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启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证>。因为和氏璧有变彩特性:正视色白,侧视色碧。)——
——(译注继续)衣饰上悬挂(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服)着太阿宝剑(古代最名贵的宝剑,相传是春秋时吴国著名的冶匠干将、欧冶子所铸),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古代名马),树立(建,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将饰的彩旗,陈设(树,设置,陈设)的是蒙着灵鼍(tuo2,鳄鱼类,皮可制鼓,声音洪亮)之皮的好鼓。这(此)几种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焉,语助,无义),而陛下却很喜欢(说,yue4,通“悦”)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何也)?(如果)一定(必)要是秦国出产(生)的(所)然后(后)才许可(可)采用,那么(那么)这种(是)夜光宝玉(张仪为秦游说楚国,楚王便献夜光璧于秦),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不饰秦廷);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hao4,爱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此二国女以能歌善舞著称,此泛指各国美女)的女子,也不会填满(充)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骏良,骏马、良马;駃騠jue2ti2,良马名),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厩,jiu4,马棚);江南的金锡不会为(wei4)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为)彩饰。用来(所以,用来……的;以,用;所,的)装饰后宫(饰后宫,即打扮嫔妃;后宫指住在后宫的嫔妃)、广充侍妾(充下陈,指代站在堂下的宫女;即充当宫女)、爽心快意(娱心意,使心意娱乐;娱,使动)、悦人耳目(说耳目,使耳目愉悦;说,使动)的所有这些东西(者)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出于秦)的然后(后)才可以(可)用的话,那么(那么)镶有宛珠(宝玉)的簪子,缀(傅,通“附”,缀着)着玉坠(玑,不圆的珠,泛指小珠子)的耳环(珥,耳环),以东阿(阿缟,地名,以产丝绸著名)的丝绸制作的衣服,织锦刺绣(锦绣)的装饰品,就都不会进献(进)到(于)(陛下,被省略的介词宾语)面前;那些能随着时俗风尚推移而闲雅变化(雅化)的美好(佳)妖冶(艳丽)、体态窈窕优美(窈窕)的赵国女子,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不立于侧)。————对比地论说道————那敲击瓦器(击瓮叩缶fou3,瓮缶都是瓦器,秦人作为乐器敲打,比较原始、低级),弹着秦筝(弹筝)拍着大腿为节拍(搏髀bi4,拍腿),乌乌呀呀地歌唱(歌呼呜呜),能快人耳目的声音(块耳者),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卫国地名,此指桑间的地方音乐)、《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时的乐曲名)等,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异国之乐也)。如今(今)陛下却抛弃(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击瓮叩缶)的音乐,而取用(就,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退)秦筝而要《昭虞》,像这样(若是者)又是为什么呢(何也)?(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使当下感到十分畅快(快意当前),(可以)满足(适,适合,满足)自己的观赏(观)的需要罢了(而已)吗?————议论至此回到主题————可现在陛下对用(取)人就(则)不是这样(不然),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去),凡是(为,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然)就(则)说明,陛下所看重的(所重者),只在u女色、*乐、珠宝、美玉方面;而所轻视(轻)的,却是在于(在乎)人民士众。这(此)不是(非)能用来驾驭天下(跨海内),制服诸侯(制诸侯)的方法(……办法)啊!
第三段:以今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才作对比,得出重物轻人及其危害的结论。
第四段:我听说(臣闻)土地广阔(广)则粮食就多(地广粟多),国家大则人口就多(国大人众),军队(兵)强大(强)则士兵勇敢(士勇)。因此(是以),泰山不谦让土壤,所以能够成就(成)它的高大(大);黄河大海不挑选嫌弃(择,选择,挑选)细小的水流(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度(深);国君不抛弃(去)众多的人民,所以能够使他的道德更加贤明(明,使动)。因此(是以),土地不分东南西北(无四方),人民不分本国他国,四季收获充实美好(四时充美),鬼神都来降服,这(此)就是五帝三王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所以)了。————而今却(乃)抛开(弃)百姓(黔首,秦蔑称百姓为黔首)而资助(资)敌对的国家,放弃(却)有才能的外国人(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业,使动,使……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回自己的国家,不敢向西而来,停止了他们的脚步,不投奔到西方的秦国来效力,这就是所说的“借(藉,借)士兵给敌寇和赠送(赍,赠送,给与)粮食给盗贼”了啊!
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纳客与逐客的利弊。——这是本段中心论点
此段分二层:第一层论证纳客之利(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作正面论证)
第二层论证逐客之弊(以“藉寇兵而赍盗粮”作反面论证)
比喻:“是以泰山……河海不择……就其深”、“藉寇兵而赍盗粮”
排比:“是以泰山……故能明其德”、“地广者粟多……兵强则士勇”、“地无四方 ……鬼神降服”
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修辞法的结合运用,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五段:那些(夫)财物(物)不出产于秦国,但秦国的宝物很多;有能力的贤士不生长(产)在秦国,但(而)愿意效忠于秦王的人很多。但是现在秦国却驱逐宾客来(以,表目的)资助敌国,减损自己的人民来有益于仇敌,(这样一来)秦国内部虚弱了,而对外却在其他诸侯国树起了许多怨愤,要求得国家没有危险,已不能(做到)了。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收结第二段;——以“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收结每三段;(两句话收结两大段,可谓精辟)——以“今逐客以资敌国”收结第四段。————最后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八字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原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原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气温、降水、水文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和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如果位置偏北,则长江流域少雨干旱;偏南则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冬季风阻滞于高原以北,使我国西北内陆冷高压势力更强,并使冷空气南下的途径偏东;使位于高原南面的印度比其东西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夏季,青藏高原阻挡了西南季风深入北上,使大量的来自印度洋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一部分掠过高原东南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我国西北地区则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干旱少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