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污水如何治理如何资源化利用!
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十三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
综合来看,北京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础较好。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度,稳步推进《北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任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超过60%,基本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再生水厂40座,建设改造污水收集管线超过2000公里,解决超过100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75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为城市河湖水环境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生水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再生水管线约500公里,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为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补水水源。
《规划》编制体现“三个突出”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将全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重点。
《规划》在落实国家相关要求的同时,立足北京市发展阶段,对标首都高质量发展需求,着重体现“三个突出”:
突出系统安排,提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
注重“城乡统筹”,将国家关于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相关要求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形成新建区、建成区、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等全市域统筹、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注重“系统提升”,紧抓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站、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以及设施规范化运维、产品市场化经营等全链条,系统提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能力。
注重“领域拓展”,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园林绿化、工业、服务业、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推广污泥资源化产品还林利用,大力拓展污水资源化产品应用领域。
突出绿色低碳,强化科技引领,推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转型升级。
推广园林绿化节水灌溉,开展滴灌等节水技术试点应用,提高园林绿化节水水平及再生水利用效率,以科技助力节水水平提升。
推动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建设、改造,探索从污水、污泥中提取热能、沼气、氮磷等物质和能量,推动再生水厂实现“水能双供”。
推进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和能源供应等多种市政设施的功能整合和综合设置,构建生态共生的新型市政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推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突出目标问题,强化任务支撑。
针对北京市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加强目标引导性和创新性,提出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目标,并提出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率等创新指标,推进污泥资源化产品优先在本地利用。
坚持治水方针,锁定“两大目标”
在新发展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下,《规划》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机制完善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支撑构建绿色、生态、安全的水生态环境。
明确2方面6项任务
内容上看,《规划》共安排了两方面6项主要任务。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设施短板
统筹推进增量污水管网建设,积极开展存量污水管网消隐改造。加快完成排水设施错接混接治理,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农村污水收集能力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合理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城乡结合部村庄、水源地周边村庄、民俗旅游村庄、人口密集村庄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十四五”期间,完成900个以上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
强化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水平
科学规划建设再生水厂站,加快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再生水水源热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推动再生水厂站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
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再生水调配体系
按照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的思路,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新建区、建成区、老旧城区分类施策,系统提升再生水输配能力。构建取水用水、污水处理、生态净化、再生利用的区域水循环体系,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以核心区为重点,在城市空间有限、现状管网密集的区域,优先实施河湖再生水调配工程。
推动再生水多元利用
重点推进生产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再生水应供尽供、可替尽替。在市政领域,推动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建筑小区冲厕等市政杂用再生水替代。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和节水灌溉,开展滴灌等节水技术试点应用。在工业领域,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动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的首要来源。在服务业领域,鼓励数据中心、洗车、高尔夫球场等行业优先利用再生水。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农业污水以用促治,开展畜禽粪污、渔业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破解污泥资源化利用难点
极推进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园林绿化等领域,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园林绿化项目,原则上应采用污泥资源化产品进行土地改良。
发改君了解到,《规划》已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建设运维标准、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健全费价税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6个方面提出了机制完善的具体措施,同时将主要任务细化形成48项具体任务并明确责任分工。
下一步,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将统筹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首都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7年,新疆塔里木河全流域全年累计输送生态水达2469亿立方米,超过9个天山天池输水量,中国最长内陆河两岸植被重现生机,下游“绿色走廊”逐步修复,尾闾台特玛湖重现万顷碧波荡漾美景。
据最新获悉,过去一年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1214亿立方米,向流域重点胡杨林区补水633亿立方米,向孔雀河生态补水622亿立方米,全流域累计输送生态水2469亿立方米,恢复中下游断流15年的503公里河道。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最新监测数据表明,2017年新疆生态输水创下生态输水最早、水量最大、下泄水头行进最快的三个历史纪录。其中,台特玛湖和周边湿地面积目前达511平方公里,形成生态输水以来的最大水面;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为塔里木河自1972年断流、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来下泄水量最多的一年。此外,生态输水通过引洪灌溉胡杨林约272万亩,影响植被面积达564万亩。
全长1321公里的塔里木河位于干旱的新疆南部,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致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尾闾台特玛湖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218国道多处路段经常被流沙掩埋,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2001年6月,国务院批复《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投资10739亿元,挽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危机。随着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推进,新疆先后18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截至目前,累计输送生态水688亿立方米,其中塔河下游恰拉断面今年来水量创有水文记录资料以来的最大值,达到1586亿立方米。
河湖形象面貌及影响河湖功能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
(一)“乱占”问题
围垦湖泊;未依法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围垦河道;非法侵占水域、滩地,包括但不限于围河围湖养殖和利用滩地开办餐饮、娱乐、垂钓等行为;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
(二)“乱采”问题
未经许可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不按许可要求采砂,在禁采区、禁采期采砂;以疏浚、清淤为名违规采砂;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堆放砂石及设置筛分场;未经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取土。
(三)“乱堆”问题
河湖管理范围内乱扔乱堆垃圾;倾倒、填埋、贮存、堆放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
(四)“乱建”问题
水域岸线长期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滥占滥用;不符合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分区管理要求的涉河项目;未经许可和不按许可要求建设涉河项目;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五)其他有关问题
未经许可设置排污口;向河湖超标或直接排放污水;在河湖管理范围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河湖水体出现黑臭现象;其他影响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及水环境、水生态的问题。
保护措施:
1、河湖生态空间保护修复
(1)河湖生态空间管控。
(2)退田还湖还湿。
(3)河湖滨岸带生态治理。
2、生态水量保障
(1)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2)生态补水。
(3)城乡节水。
3、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
4、水质改善与维护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点源和面源综合治理。
(3)河湖内源综合治理。
5、监测与制度建设
(1)河湖管理制度建设。
(2)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3)监控能力建设。
功能作用:
1、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扩展资料
湖泊介绍: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
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中国现状介绍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高邮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参考资料:
晋安湖是活水。跟据查询显示晋安湖是福州城区调蓄库容较大的生态湖,水域面积相当于西湖与左海公园的总和,湖体库容151万立方米,集水面积205平方公里,可实现多目标调蓄、生态补水、排水及湖内循环活水功能。晋安湖所在的晋安湖公园环湖步道总长195公里,是福州休闲慢行系统的段落之一。
生态湖和人工湖在定义、形成方式、生态系统、水质和用途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 定义:生态湖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湖泊。而人工湖则是由人类设计、挖掘和建造的湖泊,通常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 形成方式:生态湖是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如地壳运动、冰川作用和火山活动等。而人工湖是通过人工挖掘、改造或其他方法创造的湖泊。
3 生态系统:生态湖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湖泊内部的生物群落、水体和周围的地形、气候等因素。相反,人工湖的生态系统通常较为单一,主要是由人类设计和构建的。
4 水质:生态湖的水质通常较好,因为它们处于自然环境中,能够自我清洁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质。相反,人工湖的水质可能因人为因素而变化,如污染、水质管理不善等。
5 用途:生态湖有多种用途,包括提供水源、支持渔业和旅游业等。人工湖的建造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人类目的,如灌溉、发电、休闲等。
总之,生态湖和人工湖各有其特点,理解和区分两者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