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母亲河流永定河是流入渤海的。
2、永定河,古称治水、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于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部分洪水由北运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经永定新河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镇入渤海。河流全长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3、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黄河”“浑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1950~1960年代,先后在上游修建了册田、友谊、官厅三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96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3402平方公里,下游设置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以蓄洪滞洪,开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基本解决了洪涝问题。
4、1970以后,由于气候及上游截流,官厅以下经常处于干涸状态,2019年始,开始实施生态补水,从山西省自黄河跨流域调水补充永定河水源。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被冲入河道和水库,导致河床抬高、水库淤积,从而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泥沙的流失也使得土壤的保水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干旱的发生。
其次,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破坏了植被,使得土地失去了保持水分的能力,这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等,这也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的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导致当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减轻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采取措施,如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控制放牧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护生态环境。
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
2、是加强农业节水。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社会和农民投入600多亿元,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全国建设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亿亩,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建立了近300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近3亿亩农田中推广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从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原国家经贸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先后发布了两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设备(产品)目录》,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4、是深化水价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了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进了节约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补偿。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5、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减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1、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九五”以来,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仅淮河流域1994年以来就先后关停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东线工程沿线、北京市、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设置了760多个监测断面,组成了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了1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到2003年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已完成32%,全国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66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423%。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法》规定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了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3、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从1999年起,对黄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在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干流不断流。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这两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黑河连续几年向下游输水,干涸多年的终端湖泊东居延海出现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断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从2001年起恢复过流,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最大达200多平方公里,两岸大片胡杨林复苏,两大沙漠中间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实施引江(长江)济太(太湖)工程,缓解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组织实施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察(察尔森水库)济向(向海湿地)、引岳(岳城水库)济淀(白洋淀)等水资源调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了全国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济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实现复涌。苏锡常等超采区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著降低。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是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启动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来,中央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90多亿元,累计解决了5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任务。人民群众把这项工程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近6000亿立方米。1998年以来,加强了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全面加快了淮河灾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黄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点海堤、清淤疏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先后9次实施引黄济津,2次实施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措施,保障了连续5年干旱的京、津地区供水安全。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各地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了社会稳定。
4、是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2003年全国工业循环冷却海水利用量达33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年产量113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量每年达6亿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普遍加强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将增长一倍,40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淡水匮乏。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国也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保护水资源
黄河中游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结冰。
1、黄河流域概述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
2、水文特征概述
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径流量大小和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含沙量、有无汛期/凌汛、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是否丰富、流速以及水位。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
黄河上游、下游及支流
1、黄河上游
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黄河的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
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2、黄河下游
桃花峪到河口为黄河的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
3、黄河支流
各河段直接汇入黄河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流域年平均气温在-4~14℃,年降水量平均为478mm,6~10月降水量占全年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
永定河被誉为是北京的母亲河,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水域,是北京城内第一大河流,知名度非常高,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夏日和冬日场景,因为很多北京市民都会在夏冬两季在河边游玩。
在北京地区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70公里,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河。如果说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_河共同冲积形成了北京的平原,那么,犹如大树年轮一样层层铺就的平原地质层可以作证,在这个移山填海的过程中,河道最长、流域最广的永定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桀骜不驯、屡屡泛滥成灾的永定河,由于连年干旱、污水直排、拦河蓄水及沿岸植被破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水量逐年减少,终致断流。河水断流后,河道沙化,千疮百孔,到处堆积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首数十年前在北京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成为人们企盼永定河畔旖旎风光的一种愿望。
从上游的桑干河和洋河定期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起始于2003年,但对于长期干涸的永定河来说,这种补水无异于杯水车薪。2010年至2013年,北京实施了永定河“五湖一线一湿地”工程,包括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等项目,治理河长184公里,利用中水恢复水面400公顷,建成绿地440公顷,部分修复了河岸景观。而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成为首个跨省市系统治理河道的文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永定河流域各省市联手修复这条大河的生态系统。黄河水经桑干河和洋河,从三个地方引入上游的官厅水库,一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二是山西的册田水库,三是河北的友谊水库。然后,从官厅水库向中下游放水。今年是永定河生态补水的第二年,自4月20日官厅水库放水以来,通过“引黄入京”工程为永定河补水的规模为历年之最,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有水,这条断流四十年的北方大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我开车行驶在永定河畔的109国道上,有一个问题困惑不解——上游大量放水,为什么从王平到下苇甸的河道依然干涸后来才知道,那些河水全都通过地下管涵引到了发电站,用于水力发电。现在,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下苇甸发电站已全部停用,王平至下苇甸的河道在干涸40年后,再次迎来奔涌的河水。远道而来的黄河水,不仅使永定河水流丰沛,水质也大为改善。
站在丁家摊桥上,望着从苍山之间逶迤而来的永定河,不禁想起沿岸居民的话语。早年间,永定河水势大,河里的鱼虾也多。一盘红烧鲤鱼,二两小烧,在河边树荫下听着戏匣子自斟自饮,真是神仙一般。如今,在等待四十年后,居民们又看到了永定河静水流深的景象。
历朝历代,永定河名称不一
对永定河的诞生年代,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莫衷一是。1989年出版,由霍亚贞主编的《北京自然地理》认为,永定河“自中生代以来”已经形成,距今6000万年以上。1920年,由我国地质学家叶良辅执笔,根据集体调研成果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唐县期(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距今2000万年左右;1953年,地质学家吕金波在《北京地质》发表的《从永定河的形成与发展看北京西山新生代的古地理变迁》认为,永定河诞生于新生代新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300万年;1989年出版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域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第三纪与第四纪之交,距今300万年—200万年_2005年出版,由尹钧科、吴文涛撰写的《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认为,永定河的最终形成,大致在第四纪更新世后期,距今100万年—70万年。从6000万年前到70万年前,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可见准确界定永定河的诞生年代难度不小。
永定河文化展中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图2004年,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重点是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层。地质工作者在多个地质钻孔中发现,在永定河冲积扇的底部,普遍分布着含卵石、泥沙的砾岩,俗称“泥包砾”。其中第五孔钻透了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在地下340米处发现了单层厚度达95米的“泥包砾”。经古地磁检测,这些“泥包砾”距今大约300万年。据此推断,永定河的诞生年代距今300万年左右。
2017年3月28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永定河综治总体方案近期将实施》一文,文中说:“永定河诞生于340万年前的新近纪上新世,历经漫长的地壳变化、造山运动,最终形成了长达747公里的河道。”这一时间概念与2004年的古地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
古老的永定河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奔流而来,在流经北京地区时,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而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永定河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哺育性母体文化的地位。唯其如此,永定河不愧为北京的母亲河。
毫无疑问,永定河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国所有河流中,没有哪一条河比永定河的名字更多。先秦时期,它叫浴水;西汉时,它叫治水;东汉时,它叫漯水;三国时期,它叫高梁河;南北朝时期,它叫清泉河;隋唐时期,它叫桑干河;宋、辽、金时期,它叫卢沟河;元朝时,它叫小黄河;明朝时,它叫浑河;清朝时,它叫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治理永定河,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并赐名“永定”。从此,永定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这条北方大河的传奇,从繁多的名字中可见一斑。
那么,永定河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名字呢一是因为它的桀骜不驯。历史上的永定河频繁改道,尤其在下游,汪洋恣肆,摇摆不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南与拒马河交汇,向东与温榆河、潮河、白河会合,奔腾咆哮,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的性情,使它赢得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可以说,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厉害的一条河。从金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多年间,永定河就有81次决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后的250多年中,决口、漫溢总计达78次,平均不到4年就发生一次洪灾。二是流域内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永定河承载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胡、山戎、乌桓、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自身在永定河流域的相互冲撞与融合,均可在永定河众多的名称中找到蛛丝马迹。三是河水的变化。从桑干河、清泉河到卢沟河、小黄河,再到浑河、无定河,河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永定河水由清到黄,再到黑与浑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永定河由利到害的真实写照。
奔腾咆哮,从无定到永定
永定河的发源地正如它的诞生年代一样,众说纷纭。它不仅是北京地区最长的河流,也是海河流域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支流众多。永定河上游有两大支流,北支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南支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两支会流于河北省怀来县,然后东流至官厅,纳入来自延庆的妫水,奔流于官厅山峡,到三家店出山,进入北京平原,穿京畿,抵天津,流入海河,注入渤海。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琉璃渠村过街楼那么,北支洋河与南支桑干河究竟哪一条是永定河的源头呢有关专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由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汇流而成的洋河为永定河正源_有人则认为,由黄水河、源子河、恢河汇流而成的桑干河为永定河正源。据《中国主要河流水文地质资料》记载,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桑干河与洋河汇合处向上溯源,桑干河长437公里,洋河长278公里。按照最远最长为源的原则,恢河(桑干河支流)被最终确认为永定河源头。而恢河古称马邑川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北麓。
石佛村摩崖造像群从发源地到河北省官厅峡口,为永定河上游。上游河道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43400多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流域内多高山丘陵,管涔山、恒山、小五台山、灵山、燕然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此地既有高原(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又有盆地,大同盆地、阳原盆地、蔚县盆地、怀安盆地、宣化盆地、怀来盆地等山间盆地,沿桑干河、洋河次递排列。历史上,山地、丘陵植被茂密,有利于涵养水源。辽金之后,森林屡遭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域内的黄土层遭河水侵蚀,泥沙涌向中下游。
从官厅到三家店出山口,为永定河中游。中游河道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包括门头沟区大部、昌平区西部和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一小部分。流域内高山连绵起伏,河水随山势蜿蜒奔流。河谷狭窄幽深,短短百余公里的山峡,落差竟达340米。若遇暴雨,山峡段极易爆发山洪,惊涛骇浪裹挟着泥沙,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极大水患危害。
爨底下古民居岳强
摄影从三家店出山之后,为永定河下游,河长150多公里,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下游为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因而成为洪泛区,曾经多次泛滥成灾,被称为无定河。
历史上,对永定河的治理从未停止过,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治理,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多位大臣考察浑河(永定河)水势,并多次亲自巡视河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委派直隶巡抚于成龙实施治河工程,并拟定了三大治河方略。一是“浚河筑堤,束水一流”。即筑高堤坝,疏浚河道,使横流不羁的浑河水受到前所未有的约束,自卢沟桥以下向南,至固安县城北十里铺(今大兴区十里铺)转而向东,终归大海。二是“借水攻沙”。即筑堤束水,加快河水流速,以水流冲沙治淤。三是“借清刷浑”。即将良乡县城以南的蟒牛河堵塞,在蟒牛河与永定河之间开挖一条引河,将清澈的蟒牛河水引入永定河。康熙的治河策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4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水灾。望着眼前被驯服的河流,康熙皇帝欣然赐名“永定”。从此,无定河改称永定河。
太子墓村与太子苹果种植园之间的永定河瀑布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永定河流域治理规划草案提纲》要求,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_中游拦洪蓄水,修建水库_下游治理河道,加固堤防。其中,至关重要的治河工程是修建官厅水库。1954年5月5日,官厅水库竣工。此后,上游多次暴发洪水,均被拦蓄库中,彻底根治了永定河水患。
底蕴深厚,永定河文化璀璨夺目
永定河京西山峡长约102公里,这条奔流于崇山峻岭间的古老大河,在创造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在位于门头沟区门头沟路8号河滩三角地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我被璀璨夺目的永定河文化深深吸引。
京西的煤炭早在辽代就被开采利用,而用石灰岩烧制石灰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一黑一白,均在千年以上。石厂村出产的石料为明朝宫廷建筑的御用材料,龙泉务的辽瓷为辽代官窑瓷器的代表,琉璃渠的琉璃制品为清代皇家专用。此外,金代皇宫后妃们所喜爱的化妆品斋堂画眉石,与端砚歙砚齐名的潭柘紫石砚更是京西所独有的国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方小气候,也为京西永定河流域的果木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灵水的核桃、柏峪的甜杏仁、龙泉务的香白杏、陇驾庄的大盖柿、东山的京白梨、涧沟村的玫瑰花遐尔闻名,都曾是进献皇宫的贡品。
苹果花盛开时节,我曾游走享有“京西苹果第一村”美誉的雁翅镇太子墓村。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对我说,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儿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日本富士、美国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每到收获季节,二百万斤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尽管价格是城区市场的两三倍,仍然供不应求。
关于太子苹果的来历,那位果农告诉我,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在109国道旁边,“太子墓村”四个大字分别刻在四根原木的年轮上,而原木西端那个巨大的苹果造型上,写着“红苹果水岸休闲走廊”几个**的楷体字。以109国道为界,路北是村舍,路南是永定河,而著名的太子苹果就出产于河滩及山坡上的苹果种植园。据说,太子墓村正在利用太子苹果的品牌效应及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这无疑是具有长远眼光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文化。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先后形成四大宗教信仰中心——北京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寺潭柘寺曾是禅宗临济宗中心,建有中国最大佛教戒坛的戒台寺为律宗中心,金元时期最大的皇家寺院仰山_隐为禅宗曹洞宗中心,妙峰山娘娘庙为主供民间神灵、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中心。此外,京西永定河流域的大小寺庙多达百余座。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京西永定河流域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军事要塞沿河城、斋堂城、古长城、敌楼、古道、关城至今犹存。三家店古商街、八景集萃的灵水村、清代民居爨底下等古代文化名村基本保存完好。新石器时期的东胡林人遗址、辽代壁画墓、明代定国公墓、清代数座王爷坟、民国名人周自齐墓、京剧泰斗谭鑫培墓等是京西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北京地区极为罕见的文化遗产——王平地区河北村的东魏武定石刻是仅存在了17年的东魏王朝所遗留下来的唯一遗迹,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摩崖刻字_戒台寺的后山洞群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群_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群_潭柘塔林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塔群。此外,这里还有十余座北京地区几乎绝迹的过街楼,而过街塔、过水塔更是硕果仅存。
淳朴的山乡风情与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为永定河文化平添一抹亮色。曲调高亢婉转的山梆子戏、北派皮影戏、保存了传统曲目和演奏风格的文场道经会、传承古老民俗的中幡会以及太平鼓、石锁会、大鼓会、五虎少林会、高跷会、秧歌会等为山民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
在千军台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古幡乐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寒岭南麓的千军台和庄户是两个相邻的小山村,如今同属于一个社区——千军台社区。这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出嫁的女儿和在外谋生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过年,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一定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当年的国营煤矿也非常尊重这一风俗,每年幡会期间,都要为来自千军台和庄户的矿工放假。两个小山村的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与幡会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故土的眷恋。
千军台和庄户村共有19面幡旗,每面幡旗代表一位神佛。幡旗色彩艳丽,又不失庄重,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古朴而和谐,体现了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作为中国古老的道教文化的产物,幡会活动既保留了初创时的原始状态,又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譬如,窑神幡的出现就是京西采煤业的历史见证。相传清朝时,庄户村一户人家开煤窑发了财,为感恩大地山川,出资为幡会添置了窑神幡旗,并每年从煤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款项资助幡会活动。窑神幡加入幡旗队列后,脚踩祥云、头戴金盔、手持开山斧的窑神,成为矿工们的精神支柱。
打击乐和吹奏乐组成的幡会音乐,既有幡会专属曲目,也有婚丧嫁娶时经常演奏的曲目。幡会的历史有多悠久,听一听那些乐曲就知道了。作为京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结晶,幡会体现了京西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
古老的幡旗在永定河畔传了一代又一代,幡旗下的苍生,生生不息。
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一)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思路
按照我区生态建设指导思想,在“十一五”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划分,构建以“两线七区”为主体的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两线”:大兴安岭生态防线。加强天然林保护,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林草产业。阴山北麓生态防线积极退耕退牧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盐碱化。
“七区”: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以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划区轮牧,禁止开垦、樵采和超载放牧等为重点,防治草场退化沙化。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以恢复沙地草场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以草定畜,增强防风固沙功能。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积扩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治理。
(二)区域划分及综合治理建设内容
1.草原、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草原牧区、西鄂尔多斯草原牧区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边缘地区;以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草原牧区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核心,坚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实现草原退化沙化趋势有效缓解并向良性循环发展。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采取退牧还草、长期禁牧、阶段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建立草原保护区、建设农区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转移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草产业,扩大人工草地和饲料地面积。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及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健全草原监督管理体系。
沙地及沙漠边缘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 合治理的方针,实施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围栏封育、舍饲休牧、划区轮牧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草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在浑善达克沙地建设沙地榆基地,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毛乌素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库布齐沙漠边缘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区主要通过封沙育林(草),复壮更新严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风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展,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
2.林灌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兴安岭生态防线、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公益林补偿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区生态移民、林场撤并、“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国有林场资源,实现效益增加和职工致富双赢。结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林下采集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周边、主要铁路和公路两侧以及机场周边,大力营造防护林、护路林。
3.低山丘陵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东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阴山南麓、西辽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西辽河上游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和生态修复区的保护,努力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以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加强和规范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监督执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重点小流域治理、淤地坝修建、禁垦、退耕还林还草、封育保护、禁牧轮牧、水土保持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大力推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黄土高原地区着力抓好淤地坝系建设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实减少入黄泥沙。东北黑土区主要采取梯田、水 土保持林、经济林、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水保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新突破。
4.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松辽平原、大兴安岭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为重点,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林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林网配套建设。在农田主干道、机耕路上营造宽林带、大网格的高标准防护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发展渠道堰道果树,逐步提高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建设水平。对陡坡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和经济林等。积极引进优良速生品种,通过科学造林、集约经营,建设不同类型的速生丰产用材示范基地,引导全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快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和农牧业。
5.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区
该区域包括以额尔古纳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泽为主的东北湿地区,以及黄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湿地和西部盐沼湿地。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加强已建各类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大湿地恢复力度。实施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农业灌溉间隙水等湿地,恢复和扩大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调蓄水资源和抗旱能力。实施湿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浊清分治原则,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就近排放到湿地区,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体,为工农业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实施退耕还滩、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增加植被盖度,恢复湿地水域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
各类自然保护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限制各类开发活动,保持区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开展全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动态数据库,构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护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对特别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