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英文:fever。
概述
腋窝下测温正常范围为36~37°C,超过37°C称为发热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体温,青壮年人群体温高于老年人一般一天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C明确发热原因后,可通过药物、物理方式等降低体温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改变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一般而言,当腋下、口腔、直肠温度分别超过37°C、373°C和376C,或在24小时内温度波动超过12°C以上,即称为发热。
腋窝下测温(腋测法)是最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口腔测温(口测法)结果较为准确,经门测温(肛测法)结果稳定,耳测法多用于婴幼儿,额测法为测量额头温度,仅用于体温筛查。
一般情况下,不同人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女性略高于男性,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青壮年人群高于老年人。
时间、活动、环境等也可能影响体温,如一天内下午体温比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食后体温可略微升高,一般波动不超过1°C,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升高。
类型
按照发热温度分类
可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标准,范围如下
低热:373~38°C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C
超高热:41C以上
按体温变化特点分类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C以上的高水平,达天或数周,24小时体内温度波动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范围大,24小时体内温度波动范围超过 2C但都在正常范围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炎及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达到热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隆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以持续1天甚至数日,高热期与间歇期反复交替。常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迅速升到39°C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与无热期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1次。可见于霍奇金病。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