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⒎゛ Μu同学:
我个人认为是:东皇太一。
以下为东皇太一的一些记载>>>>>>有些长,但是不看完,你一定不会给我分的。呵呵!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但是,他到底是什么神?史料、文献中找不到。
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星”;有的说是“太乙”;有的说是“战神”;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是“春神”;……没有公认的解答。
根据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和战国楚墓竹简中最高的天神“太”(即“太一”)。“东皇太一”可能就是屈原根据楚人祭祀中最高的天神“太一”,加上祖先“东皇”,而创作出来的上帝和祖先合一的天神。他既不是沅、湘之域“祠辞”中原有的天神,也不完全是《高唐赋》和楚墓竹简中的“太一”。
诗文开始,写供神的铺设,“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写祀神典礼的开场:当此吉日良辰之时,特此恭谨地将娱乐东皇太一。写祭神者佩剑服玉,手持琼玉之芳,礼容极为恭肃。“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显示其典雅、高贵。“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用最好的祭品来敬事天神,蕙、兰、桂、椒,是屈原诗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洁的象征意义。“扬桴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则写以钟鼓、竽瑟、歌唱、舞蹈来娱乐天神。“安歌”、“浩倡”,又继之以舞,灵巫艳装,香飘满堂。最后“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各种乐调纷繁交响,达到高潮,上皇欣然乐康。
《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 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
看不到夏启时代,纵放男女情欲的内容;与充溢爱情、颇具野气的二《湘》、《少司命》、《河伯》、《山鬼》比较,也显得缺乏生气。就其“庄肃”而言,与《诗经》《商颂�6�1那》反而比较接近。[编辑本段]星名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经》说太一星在紫宫门外天一星南。紫宫是北极星所在的天区,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作为北极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书》中保存的黄帝时代观念很明显,但在神中,黄帝并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指终南山,也写太乙、太壹。张衡《西京赋》:“天前则终南、太一”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太一作为抽象名词,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礼·礼适》疏)。《淮南子……诠官》开篇说:“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万物产生于太一,与《圣经》相似,《圣经》讲“道”为上帝的意志,中国古人讲“道”是自然规律。道家把“道”说得很深奥。《庄子·天下》:“建之以有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强调了太一与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此篇并非道家文献,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宇宙观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太一如此尊贵,是与一位被遗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开的。《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贵,与天神中北极神太一最尊贵相应。参照轩辕氏与轩辕星座的对应关系来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学实践决定了北极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为太昊,或与之有关。《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般认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系辞》用卦的变化象征天地的变化。“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卦象与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论基础。《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朱熹说:“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天之主宰即北极神太一。北斗斗柄春分指东,立夏指东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时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节,这个规律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北斗旋转,北极星不动(太一常居),这一现象与远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广场有共同之处。北极神得名于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称号,被后人纪念而加在北极神身上。由于北极星的特殊地位,后来升天为神的圣王再也没有人超过太一氏。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王大有先生认为太一神为伏羲,雉入淮为蜃,实际上是辰(震)。马王堆帛书“震”作“辰”,辰为龙。太昊龙图腾,“帝出乎震(辰)”与“我姬氏出自天鼋”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龙为图腾,辰又为观象授时的基准,“北辰亦为大辰”(《公羊传》)。太一神从震位经一周天,正走过八卦的方位,是《说卦》的天象依据。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九宫式盘,铭文为:“冬至汁蛰四十六日废,明日立夏。立夏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废,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废,日明(明日)秋分。秋分仓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宫的日期正当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实物即所谓的“八角星”图案——八卦历图——河图洛书。太一神巡行的起点是冬至,与《说卦》不同,但周而复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为神名永载史册,其作为人的一面湮没在漫长的岁月中,然而从其至尊的地位和作为“道”的代称,不难想见太一氏的非凡作为。
注:文中对太昊与伏羲、河图与洛书未加区分,以前已论及。
东皇太一,
号东皇,名太一。
他与其兄天帝帝俊皆生于太阳星。曾听道紫霄宫,为洪荒时期的妖族首领
道行为斩二尸准圣。
法宝为先天至宝混沌钟,又号东皇钟,此钟乃东皇太一的伴生灵宝[编辑本段]诗篇名 屈原所著《九歌》中的一篇,《东皇太一》。
九歌(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东皇太一,实际上才是中国人最开始信仰的天帝,天主,至于玉皇大帝,只是后来道教编的,不过,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只有自己受天帝保佑,所以,不准民间祭祀天帝太一神,皇帝自己才能祭祀所以导致东皇太一神在民间的没落
以下为《九歌》第一篇:
东皇太一
题解:
补注五臣云:每篇之目皆楚之神名。所以列于篇后者,亦犹《毛诗》题章之趣。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补]曰:《汉书�6�1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其星隐而不见。其占以见则为灾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占不明反移为灾。集注东皇太一一本上有祠字,下诸篇同。Ο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Ο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通释东皇太一:旧说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则郑康成礼注所谓耀魄宝也。然太一在紫微中宫。而此言东皇。恐其说非是。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于祀典,未可以礼证之。太一最贵,故但言陈设之盛,以儌神降。而无婉恋颂美之言。且如此篇,王逸宁得以冤结之意附会之邪,则推之它篇,当无异旨,明矣。蒋注《史记�6�1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章句》曰“祠在楚东,故称东皇。”《封禅书》亦云:“古者祭太一东南郊。《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为君臣而托以鸣冤者矣,朱子以为全篇之比。其说亦拘。戴注东皇太一三章古未有祀太一者,以太一为神名,殆起于周末,汉武帝因方士之言,立其祀长安东南郊。唐宋祀之犹重。盖自战国时奉为祈福神,其祀最隆,故屈原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吕向曰:“祠在楚东,故云东皇。”未闻其审。马注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祀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6�1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按: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庄子�6�1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天神本来无所不在,这里称之为“东皇”,则因为他的祠宇所在,是就楚而言楚的。至于楚人为什么要为上帝立祠于楚东,我想,可能是因为天从东方破晓的缘故。《九歌》中的神祗多用当地人民所习惯称谓的别名。下面各篇,除了《河伯》而外,均同此例。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补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穆,敬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太一也。言己将修祭祀,必择吉良之日,齐戒恭敬,以宴乐天神也。[补]曰:沈括存中云: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如杜子美诗云:“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皆用此体也。愉,音俞。通释十干曰日,十二支曰辰。外祀用刚日,内祀用柔日。吉、良,卜得吉也。穆,敬也。将,奉而进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也。马注“辰”,时辰。“辰良”,与上“吉日”相错成文。“穆”,敬也。“愉”(音俞),乐也,与“娱”同义。“上皇”,犹言上帝,指东皇太一。上句说时日的吉利,下句说祭祀的虔诚。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补注抚,持也。玉珥,谓剑镡也。剑者,所以威不轨,卫有德,故抚持之也。璆、琳琅,皆美玉名也。《尔雅》曰:有璆琳琅玕焉。锵,佩声也。诗曰:佩玉锵锵。言己供神有道,乃使灵巫常持好剑以辟邪,要垂众佩周旋而舞,动鸣五玉锵锵而和,且有节度也。或曰:纠锵鸣兮琳琅。纠,错也。琳琅,声也。谓带剑佩众多,纠错而鸣,其声琳琅也。锵,《释文》作枪。[补]曰:抚,循也,以手循其珥也。《博雅》曰:剑珥谓之镡。镡,剑鼻,一曰剑口,一曰剑环。珥,耳饰也。镡所以饰剑,故取以名焉。珥,音饵。镡,覃,*二音。璆,渠幽切。锵,七羊切。《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本草》云:琅玕,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此言带剑佩玉,以礼事神也。集注愉,音俞。珥,音饵。璆,渠幽反。锵,七羊反;一作枪。琳,音林。琅,音郎;俗作琅。Ο日,谓甲、乙。辰,谓寅、卯。穆,敬也。愉,乐也。上皇,谓东皇太一也。抚,循也。珥,剑镡也。璆、锵,皆玉声。孔子世家云:“环佩玉声璆然。”《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琳琅,美玉名,谓佩玉也。此言主祭者,卜日齐戒,带剑佩玉,以礼神也。Ο[补]曰:“沈存中云:‘吉日良辰,盖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韩退之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用此体也。”通释珥,剑柄垂组也。玉珥,系玉组间。璆锵、琳琅,皆玉声。此巫歌舞之饰。古人有剑舞以送酒,项庄拔剑起舞,盖楚俗也。蒋注珥,耳。璆,及由切。首言蠲吉之诚也。日,谓甲乙。辰,谓寅卯。沈括存中曰:“吉日兮辰良,盖相错成文者。穆,深远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词。愉,悦也。上皇,谓太一。珥,剑镡也。璆锵,皆玉声。琳琅,玉名,谓佩也。二语言神歆人之祀,而盛容饰以临祭所也。戴注言卜日齐肃,剑佩以礼神也。日,十日。辰,十二子。穆,犹穆穆。《尔雅》:“穆穆,敬也。愉,乐也。”礼事上皇,敬以将其和乐。玉珥,王注云:“谓剑镡也。”璆锵,玉声。琳,即《禹贡》“球琳”,美玉也。琅,即琅玕,或谓之珠树,或谓之碧树,其赤者为珊瑚,或谓之火树。马注“珥”(音饵),剑鼻子,也就是剑把。“抚长剑兮玉珥”,是说抚摸着长剑上的玉珥。“璆锵”(音求枪),佩玉相撞击的声音。“琳琅”(音林郎),美玉名。这两句写祀神时祭主的服饰。带剑佩玉,是用于隆重的典礼。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补注瑶,石之次玉者。《诗》云:报之以琼瑶。瑱,一作镇。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灵巫何持乎?乃复把玉枝以为香也。五臣云:灵巫何不持琼枝以为芳香,取美洁也。[补]曰:瑶,音遥。一曰,美玉也。瑱,压也。音镇。下文云白玉兮为镇,是也。《周礼》:玉镇,大宝器。故书作瑱。郑司农云:瑱,读为镇。盍,音合。通释瑱,一作镇。席,神席。瑶席,席华美如瑶也。瑱,读如镇,以压席者。琼芳,芳草色如琼也。敷神席而奉芳草,以礼神而降之。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补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藉,所以藉饭食也。《易》曰“藉用白茅”也。蒸,一作,一作烝。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言己供待弥敬,乃以蕙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五臣云:蕙、兰、椒、桂,皆取芬芳。[补]曰:肴,骨体也。蒸,进也。、烝并同。《国语》曰:亲戚宴飨,则有肴烝。注云;升体解节折之俎。藉,荐也,慈夜切。《说文》:奠,置祭也。汉乐歌曰:奠桂酒,勺椒浆。《周礼》:四饮之物,三曰浆。集注瑶,音遥。瑱,音镇;一作镇;一他甸反,非是。盍,音合。蒸,一作;一作烝。藉,慈夜反。○瑶,美玉也。瑱,与镇同,所以压神位之席也。盍,何不也。把,持也。琼芳,草枝可贵如玉,巫所以持以舞者也。肴,骨体也;蒸,进也;《国语》“燕有肴蒸”是也。此言以蕙裹肴而进之,又以兰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浆者,《周礼》四饮之一,此又以椒渍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飨神也。通释肴蒸,体解牲为折俎。藉,所以承隋祭者,尸祭奠于上。蕙、兰、桂、椒者,皆以形其芳洁。蒋注瑱,同镇。席,神位也。瑱,读做镇,见《周礼�6�1天府》注。玉瑱,所以压席者。盍,合也。将把,言所合之多,几成把也。琼芳,香草之可贵如玉者。肴,骨体。蒸,进也,言以蕙裹肴而蒸之,又藉以兰也。浆,“周礼”四饮之一。桂椒,皆所以为酿也。,此备言陈设飨荐之丰洁也。马注“瑶”,“ ”的假借字香草名。“ 席”,用草编成的坐席,设在神座前面。“瑱”,(音镇),镇的别字,即《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的“镇”。因为用玉制成,所以从玉,作瑱。镇,压也。“玉瑱(镇)”,玉制的镇压作席的器具。“盍”,古通合,集合的意思。“将”,拿起。“把”,握持。“琼芳”,玉色的花朵。“合将把兮琼芳”,指在神座前供设许多美丽的鲜花。古人称整个肘子为“肴蒸”,“蒸“的正字应作“脀”。“藉”,指垫底用的东西。“蕙肴蒸兮兰藉”,是说以蕙草包裹着肴蒸,用兰草来垫底。“浆”,薄酒也。“桂酒”、“椒浆”为互文,指加上香料的酒。“蕙”、“兰”、“桂”、“椒”取其芬芳。上两句言神堂陈设之精美,下两句说祭品的芳洁。“将把”,“奠”,都是承前文指祭主而言的。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补注扬,举也。拊,击也。枹,一作桴。疏,希也。言肴膳酒礼既具,不敢宁处,亲举枹击鼓,使灵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五臣云: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陈,列也。浩,大也。言己又陈列竽瑟,大倡作乐,以自竭尽也。[补]曰:枹,房尤切,击鼓槌也。疏与疎同。《礼记》:钟、磬、竽、瑟以和之。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古者巫以降神。集注枹,一作桴,房尤反。疏,平声。倡,音昌。姣服,一作妖般(古逸丛书本、崇文书局本、扫叶山房本作“服”。),古字通也。乐,历各反。Ο扬,举也。枹,击鼓槌也。拊,击也。疏,希也。举枹击鼓,使巫缓节而舞,徐歌相和,以乐神也。陈,列也。浩,大也。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通释枹,音孚,击鼓杖。疏缓节者,鼓以为歌节。其声疏闻而缓也。安歌,声出自然。竽,笙类,三十六簧。浩,音之盛也。倡,与唱通,歌合竽瑟而盛也。戴注盍,《尔雅》云:“合也。”将,犹持也。把,秉也,语之转。肴蒸,礼之折俎也。骨折谓之肴,俎实曰蒸。浆,《礼注》谓之“浆”,酢浆也。枹,鼓杖。郑仲师注周官笙师云:“竽,二十六簧。”马注“枹”(音浮),同桴,鼓槌。“拊”(音府),击也。“节”,节拍。“疏缓节”,指音乐的节拍疏疏缓缓。“安歌”,谓歌者意态安详。“陈”,列也。“竽”和“瑟”都是伴奏的乐器。“竽”有三十六簧,笙类。“瑟”有二十五弦,琴类。“倡”,同唱。“浩倡(唱)”就是大声唱。这三句是写奏乐的三个过程,极言其盛。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补注灵,谓巫也。偃蹇,舞貌。姣,好也。服,饰也。姣,一作妖。服,一作。菲菲,芳貌也。言乃使姣好之巫,被服盛饰,举足奋袂,偃蹇而舞。芬芳菲菲,盈满堂室也。[补]曰:“灵偃蹇兮姣服”,言神降而托于巫也。下文亦曰:巫连蜷兮既留。偃蹇,委曲貌。一曰众盛貌。《方言》曰:好或谓之姣。注云;言姣洁也。姣与妖并音狡。与服同。集注灵,谓神降于巫之身者也。偃蹇,美貌。姣,好也。服,饰也。古者,巫以降神,神降而托于巫,则见其貌之美而服之好,盖身则巫而心则神也。菲菲,芳貌。通释灵,东皇太一之神。偃,安居貌。肆筵荐俎,歌舞设而神来降矣。神既来降,又大合乐以绥之。马注“灵”,这里是指巫女。《九歌》中的灵,或指神,或指巫,各视文义而别。“偃蹇”,舞貌,指仪态之繁盛,与《离骚》中的“偃蹇”义通。“姣”(音狡),美好也。“满堂”,言舞者的众多。“芳菲菲”,谓巫女起舞时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补注五音,宫、商、角、徵、羽也。纷,盛貌。繁,众也。五臣云:繁会,错杂也。欣欣,喜貌。康,安也。言己动作众乐,合会五音,纷然盛美。神以欢欣,猒饱喜乐,则身蒙庆祐,家受多福也。屈原以为神无形声,难事易失。然人竭心尽礼,则歆其祀而惠降以祉(降字据《文选》李善注引补。)自伤履行忠诚以事于君,不见信用而身放弃,遂以危殆也(按《文选》李善注引作而身放逐以危殆也。)。五臣云:君,谓东皇也。欣欣,和悦貌。[补]曰;此章以东皇喻君。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其君乐康无忧患也。集注五音,谓宫、商、角、徵、羽也。芬,盛貌。繁,众也。君,谓神也。欣欣,喜貌。康,安也。此言备乐以乐神,而愿神之喜乐安宁也。通释以此乐冀神之歆享。蒋注枹,孚。疏,平声。乐,洛。历举声歌之盛以娱神也。枹,鼓槌。拊,击也。疏,希也。击鼓而希缓其节,与安歌相应,盖乐之所作也。竽,笙类,三十六簧。瑟,琴类,二十五弦。倡,歌也。此乐之从也。凡言灵者,皆指神言。偃蹇,安肆貌。霏霏满堂,神之精气,与众芳杂糅而发见也。繁会,错杂也,此乐之乱也。君,谓神。戴注上章陈所以享神者,此章则言神降于巫,而享其芬香、音乐也。《方言》:“凡好而轻者谓之姣。”马注“五音”,宫、商、角、徵、羽。“繁会”,音调繁多,互相参错,即交响的意思。按:“五音繁会”句、是承前“浩倡”而言,表明奏乐的最后一个过程,即尾声,也就是楚人所说的“乱”。“君”,尊称,指东皇太一。《九歌》里凡是指男性的神,都称之为“君”。“欣欣乐康”,是祭者的设想,并非实叙。
本篇是《九歌》的第一篇,因为所祀的是最尊贵的神。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们的苦难和幸福都在它的运化之中;对它,谁都是有着崇高的敬意的。可是在另一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天神来说,它却是至大无外、至高无上的大自然的化身,和风、云、雷、电其它的一切自然神不同,在人们的认识上是缺乏着明确而具体的概念的。本篇关于神的形象,没有做任何的描写,对于神的功德,也没有作正面歌颂;而只是从环境气氛的渲染里表达出敬神之心,娱神之意。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祭神以祈福。神明能否赐福,在祭神者看来,首先决定于人的敬意是否能够娱神。篇首以“穆将愉兮上皇”统摄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乐康”做结,一呼一应,贯串着祭神时人们的精神活动,从而突出了主题。
东皇钟
东皇钟 天界之门
下落不明,力量不明。一般传闻它是天界之门,但据天山石窟中诸神时代残留之古老壁文记载:东皇钟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毁天灭地、吞噬诸天。
《灵宝鉴——三大无上灵宝》东皇钟
描述:太一执东皇钟,镇压天地
东皇太一从道祖鸿钧分宝崖上所得,防御力与天地玄黄玲珑宝塔并列天下第一。可镇压大教气运。攻击仅次于盘古幡。诛仙四剑。是开天三宝中最强一部分。
1龙----畜生趣,
龙
梵语na^ga,巴利语同。音译那伽、曩哦。八部众之一。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经典中有关龙之故事甚多,并绘有种种龙王像。梵语na^ga为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种族有一千,为迦叶波(梵Kas/yapa )之妻歌头(梵Ka=dru )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梵Pa^ta^la )。又印度自古以来即有称为那伽之种族,其种族有多数之种别,非属于雅利安人种,散居于现今印度东北阿萨密(Assam)地方及缅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龙蛇。又龙城(梵Na^gapura )之名,今仍存于各地。关于龙王教化等之故事,或意味那伽种族之归依佛教。
据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畜生品载,龙王摄属于畜生趣,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之果报,其住所称为戏乐城,分为法行龙王、非法行龙王二种。法行龙王有七头,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罗等诸龙王,嗔恚之心薄,忆念福德,随顺法行,故不受热沙之苦,以善心依时降雨,令世间五谷成熟。非法行龙王有波罗摩梯、毗谋林婆、迦罗等龙王,不顺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婆罗门之故,常受热沙之苦,以恶心起恶云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恶。又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载,龙有卵、胎、湿、化生等之别,为卵、胎、湿、化生等四种金翅鸟所吞食。
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载,龙王或行于地上,或常居于空中,或恒依妙高山,或住于水中。或一首、二头乃至多头之龙王。或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龙王等。此外,亦有守护佛法之八大龙王,及‘龙女成佛’之记载。
至于中国古代所信仰之龙,则指一般所谓‘长鳞动物’,于春分之际登天,秋分之际入地。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为虬龙;无角者,称为螭龙;不升天者,称为蟠龙。至如比喻天子为龙者,则有所谓‘龙颜’、‘龙座’之说。〔中阿含卷二十九龙象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普曜经卷二、修行本起经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大唐西域记卷三、卷八、慧琳音义卷九〕
2 夜叉 ----鬼道
梵语yaks!a,巴利语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ra^ks!asa )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yaks!in!i^ ,巴yakkhini^ )。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缚多、毗洒迦、阿吒缚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盘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Pulaha ),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阅‘多闻天’2331)
3 乾闼婆 -----天道
梵语gandharva,巴利语 gandhabba,西藏语 dri-za。又作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干沓婆、干沓和、巘沓缚。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
(一)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此类神有众多之王及眷属,法华经序品载有四乾闼婆王;大宝积经卷十三律仪会则谓有十亿乾闼婆王;新华严经卷一世主妙庄严品中亦揭出二十余乾闼婆王之名。盖乾闼婆原为婆罗门教崇拜之群神,于夜柔吠陀举出二十七、阿闼婆吠陀亦举出六三三三之多。有关之神话甚多,其状貌说法不一,或谓身上多毛,半人半兽,或谓丰姿极美。印度古神话谓,吠陀时代之乾闼婆奉侍帝释天之宴席,专事歌唱奏乐。据大智度论卷十所载,犍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坐。诸经中多以之为东方持国天之眷属,为守护东方之神。又为观音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补陀落海会轨载,其形像为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长阿含卷十八世记经阎浮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四、维摩经玄疏卷五〕
(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译健达缚。欲界众生肉体死后,神识尚未觅得另一新肉体之中间时期(中有),唯以香为食,故有此称。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九、俱舍论卷九等载,入母胎时须有三事合会,即:(一)母体调适,(二)父母交爱和合,(三)健达缚正好现前。故知其为入母胎三种条件之一。其入胎前,必起颠倒心,驰于欲境。即先凭其业力所起之眼根,虽在远方,能见所将投生处之父母交会,若此健达缚为男者,则缘其母而起男欲,生爱染心,若为女者,则缘其父起女欲;反之,若违逆此二缘,便起嗔恚心。或谓此类说法,乃由印度神话中之好色神(常窥新婚夫妻之闺房)转变而来者。又健达缚中,少福者食恶香,多福者食好香。〔中阿含卷五十四荼帝经、俱舍论光记卷九、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三)西域之习俗,称呼艺人为乾闼婆。彼等不事王侯,不营生业,唯寻诸家饮食之香气,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乞求,故有此称。〔法华经玄赞卷二、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四)全称栴檀乾闼婆神王。乃束缚弥酬迦等十五鬼神,守护胎儿及孩童之神。又以此神王为本尊所修之法,称为童子经法、乾闼婆法。〔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童子经念诵法〕(参阅‘童子经法’5169)
4 迦楼罗 ---畜生道
(动物)Garu&ddotblw;a,又云迦留罗,迦娄罗,揭路荼。迦喽荼,伽楼罗,誐噜拏,檗噜拏等。鸟名。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曰妙翅鸟。顶瘿鸟,食吐悲苦声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八部众之一。法华文句二下曰:‘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探玄记二曰:‘迦留罗,新名揭路荼,此云妙翅鸟。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非但金。依海龙王经: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依涅盘经,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等。又依增一经: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能复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渧如车轴,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月坒],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慧苑音义上曰:‘迦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也。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得吐食之,其龙犹活,此时楚痛出悲苦声也。或曰:此云大嗉顶鸟,谓此鸟常贮龙嗉内,益其顶粗也。旧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状而名,非敌对翻也。然其翅有种种质色,非唯金耳。’慧琳音义一曰:‘揭路荼,正音檗噜拏,古云迦娄罗。’同十一曰:‘迦留罗,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噜拏。’俱舍光记八曰:‘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Supar&ndotblw;i,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翅金鸟,非正所目。’
紧那罗 ----天道
梵名Kim!nara ,巴利名Kinnara 。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m!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
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于密教,为俱毗罗之眷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现图曼荼罗,在外金刚部北方,摩侯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
又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而顺应各种机类示现三十二种形相(即三十二应),其中第二十九即为‘紧那罗应’。谓紧那罗若欲脱离紧那罗身,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应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使之成就。〔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一、法华经卷一序品、起世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七、注维摩诘经卷一、大日经疏卷六、慧琳音义卷十一〕
5“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维摩经略疏》卷二云(大正38。582b)∶‘摩侯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罗伽为无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译《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中,曾举出善慧、清净威音、胜慧庄严髻、妙目主、如灯幢为众所归、最光明幢、师子臆、众妙庄严音、须弥坚固、可爱乐光明等无量摩侯罗伽王之名。又,《慧琳音义》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此外,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北边安有三尊摩侯罗伽。其中央一尊,两手屈臂,作拳舒头指当胸,竖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两手吹笛,面向左。
阿弥陀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