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来是处、非处智力,(2)如来业报智力,(3)如来种种解智力,(4)如来种种界智力,(5)如来种种根智力,(6)如来一切遍趣行智力,(7)如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杂染清净智力,(8)如来随念前世宿住作证智力,(9)如来死生作证智力,(10)如来漏尽作证智力(大宝积经卷三十八、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也就是说,必须为下品中生的临终人开示弥陀具足十种智慧力用,只要临终人对「弥陀十力威德」深信不疑,必能得到「佛力加被」,在正念「弥陀威德力」有所启发下,称念佛名,往生净土。
(一)乃胜鬘夫人于佛陀面前所发之三项大愿。又称三大誓愿、三弘愿。据胜鬘经三愿章载,胜鬘夫人于佛前受十大受(记)毕,继而发三大愿,即:(一)以此实愿,安隐(稳)无量无边众生;以此善根,愿于一切生得正法智。(二)得正法智后,必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于所摄受之正法,当舍身、命、财来护持之。发愿毕,世尊即记胜鬘之三大誓愿,谓如一切色悉入空界。以其三愿为真实广大之誓,故世尊将菩萨所发恒沙诸愿,皆摄入此三大愿中。〔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宝窟卷上末、胜鬘义疏、胜鬘经疏详玄记卷六〕
三门
(一)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又三门建筑或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七下)所载:‘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盘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佛地经论卷一〕
(二)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即:(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着。(二)慈悲门,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
自身心。以上,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净土论、往生论注卷下〕 (三)三解脱门之略称。指得解脱至无余涅盘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
(一)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二)三解脱门之一。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盘,故称为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阅‘三解脱门’644)
(三)天台宗所谓进入佛教真理的四门之一。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乃观诸法为空而成就佛道之门。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盘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盘又称无相。
无作
梵语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顺序:空、无相、无作
参考 佛学大辞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