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的五方佛史料

五方佛的五方佛史料,第1张

据《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记载:“过去曾有文殊菩萨出世教令众生菩提心,并自发宏誓,愿尽志力广度众生,不休不歇如虚空之无穷无尽。发愿已,大士问谁愿同行?即时有五大仁者曰:‘我能依此文殊菩萨,能发大愿大行,广度众生,心同虚空,亦无休歇’。文殊菩萨即为五仁者立名曰:‘毗卢遮那、阿闪、宝生、观自在王(阿弥陀)、不空成就’。诸仁者各住一方,依愿修行,皆证菩提,并称五智如来。

中央毗卢遮那佛,梵语Vairocana Buddha之译音,又译作卢舍那佛,亦称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佛,意译为“光明遍照”。据《一切经音义》载:“毗,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事无碍法界也”。所言遍者,普周法界也;光者,谓缘起无碍,离闇觉照也。《华严经探玄记》载:“此中光明有二种: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有二义:一照法,谓真俗双鉴;二照机,谓普应群品。身光有二种:一是常光,谓圆明无碍;二放光,谓以光警世。此中遍者有二种:一平漫遍无碍普周故;二重重遍如帝网重现故。”

毗卢遮那佛又称卢舍那佛,《华严经探玄记》复载:“卢舍那者,古来译或云三业满,或云净满,或云广博严净。今更勘梵本,具言毗卢遮那。”

依诸大乘经所载,毗卢遮那佛或名卢舍那佛,为释迦牟尼佛之真身。古来各家学者阐释三者之关系,皆略有异,但都认同分别以法、报、应三身而喻之。谓其体依法界真理而住,为法身,名毗卢遮那佛;其身相圆满庄严,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度娑婆众生,现身秽土,为应化身,名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除示现广博光明法身外,更现庄严之华藏世界,以示深广无穷之法界,含藏无量微尘数世界,如无边海。《华严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东方阿閦佛,梵名Aksobhya Buddha之音译。意译为不动佛或无嗔恚佛、无怒佛,又名不动如来。

嗔怒为贪、嗔、痴三毒之一,能出生一切不安稳性恶行,偈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唯有无嗔,始能面对逆境而不起害心,不生退意。阿闪佛以无嗔法门度众生,特以妙喜世界接引众生。《梵网经》载:“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于阿(门人人人,音初)佛之净土修行,得无嗔而不动退心,无重堕三恶道之虞。《大宝积经》载:“若住不动如来清净佛刹者,彼诸众生,终不退堕,不可引摄,亦不退还,住无上菩提,有大势力,不可摇动,永无退转”。

妙喜净土,乃阿(门人人人,音初)佛为修行人而设之理想佛国,只待众生发愿,修善往生。《大宝积经》载:“欲生妙喜世界者,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如是行愿能作因缘,生彼佛刹”。复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刹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为护念,不使诸魔及魔眷属退转其心”。

南方宝生佛,梵名Ratna-sambhava Buddha之意译。音译为罗怛曩三婆缚佛。宝生佛之事迹功德,主要载于密部经典,为金刚界曼荼罗五智如来之一,代表南方,能出生福智万行之宝,以济众生,因而得名。

宝生佛不特彰显福聚之德,更代表如来一切智中之平等性智。《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载:“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即平等性智也”。

平等性智,表征诸佛了悟所谓阶层高下之分,不过是事相表象,因缘假合。须知万物理体皆一,空无自性,更无自他。一切众生原是法性平等,只为执于尘境,起人、我相,迷而不觉。诸佛以智观自、他、众生本悉皆平等,发起“同体大悲”之心,慈悯拔苦。宝生佛平等施福,令一切众生,皆修福慧至功德圆满。《佛地经论》载:“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

众生若能体察佛之慈悲用心,依法修行,能积聚无边胜福,以此福德,启发自心,觉了万法平等,无人无我,究竟清净。

西方阿弥陀佛,梵名Amita Buddha之音译,意译为无量佛。别名有二:一名无量光佛,梵名Amitabha Buddha,音译阿弥多婆佛;一名无量寿佛,梵名Amitayus Buddha音译阿弥多廋佛。

阿弥陀,意为无量。何以此佛名号,意取无量?《阿弥陀经》载:“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名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除具无量光、无量寿及无量人民外,亦有无量弟子及功德,《观察诸法行经》载,阿弥陀佛寿无量、声闻众无量、愿功德庄严无量,故号阿弥陀,统摄其德。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成佛前,曾作法藏比丘,立四十八愿,其中愿光、寿无有限量,如:“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密教经典以阿弥陀佛为五智如来之一,表妙观察智,谓阿弥陀佛能说诸妙法,断众生疑妄,令入正定。

极乐世界,亦名正定。依《阿弥陀经》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释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据《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载: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之处,黄金为地,庄严阶阁,七宝池中,八功德水,四色莲花,香洁盈满,天乐常鸣,杂色众鸟,行树罗网,皆出法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极乐国土,让众生安于修行之乐土。得生其中者,皆自在无苦,于法乐梵音中,谛悟大乘妙理,发无上道心,永不退转。

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凡十方众生,闻其名号,欲生其国者,若能至心信乐,称名观想,乃至临终十念,于命终时,必得佛与圣众,示现接引,生极乐国。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名Amogha-siddhi Buddha之意译,音译为阿目伽悉地佛。不空成就佛之事迹功德,主要载于密部经典,属金刚界曼荼罗五智如来之一,代表北方。

不空成就佛,以德立名,《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载:不空成就如来,以大慈方便,令众生舍除懈怠贪欲,得大精进,成就菩提,故名。

不空成就佛于五智如来中,代表成所作智。佛德圆满,菩提正觉时,眼、耳、鼻、舌、身等妄识转为无烦恼净智,名所作智。《佛地经论》载:“成所作智者,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

不空成就如来修行圆满,福智具足,证得无上菩提,但垂念众生被无明所昧,堕生死网中,未可出离,苦恼惶怖,故以慈悲方便,仗成所作智之妙用,普于十方,分身救拔。《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载:不空成就如来证得成所作智,流出智光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众生无懈无倦,菩提道业精进,以至种种化益善行,无不成就。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五方的概念,即把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中央合称五方。所谓中央,通常是指本民族或国家的都城而言。有了五方,自然就有了统治和管理五方的五方之神。战国时代,远古的五帝被视为五方之帝,他们的佐臣则是五方神。据《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五方五帝与五方神为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帝 太皋 炎帝 黄帝 少皋 瑞顼 五方神 句芒 祝融 后土 蓐收 玄冥。

无量寿经(梵Aparimita^yur-su^tra,藏H!od-dpag-med-kyi bkod-pa)

二卷。现行本依《开元释教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以及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由于本经有二卷,分量多于《阿弥陀经》,因此,相对于《阿弥陀经》之被称为‘小经’,本经则被称为‘大经’,或‘双卷经’。

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宋·法贤译。以上是五种存本。此外,各经录有记载而现在缺本的还有∶《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以上是七种缺本,如《开元释教录》卷十四说∶‘右七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同本,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开元录》以后出现的宋·法贤译本,即为五存七缺共十二译本。

但以存本论,现行的魏·康僧铠译本,在《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皆未列载,《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均以此本列为法护所译,《历代三宝纪》则并载僧铠和法护两种译本。但此经的译语、译例与宋·宝云所译的《佛本行经》等却颇相接近。宝云译本已见诸《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可见从那时以来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宝云所译,被展转误题为魏译本。又此经的异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开元录》题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梁高僧传》和《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却均将它作为魏·帛延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又录有法护译《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勘诸法护其他译籍,与此经译语又多相近,因之此经或即原为法护译本亦未可知。

又以缺本论,晋·竺法护和宋·宝云译本可能即是支娄迦谶和僧铠译本,已如上说,此外,后汉·安世高译本,在《出三藏记集》等古录中未列,仅据《历代三宝纪》卷四谓安世高有此译本,似难认为事实。东晋·竺法力译本《出三藏记集》等亦未列载,只《历代三宝纪》谓见诸《释正度录》,也堪疑问。刘宋·佛驮跋陀罗和宝云所译的原是一本,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两人皆于刘宋·永初二年(421)扬都道场寺同时同处译出,因之这两译似属一事。又昙摩蜜多译本,隋《法经录》和《开元录》虽皆列载,似系误传。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胜友、施戒与智军共译出,现存于藏文大藏经中。

此经的梵本,系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发见,英国马克斯·穆勒和日本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嗣又用英文加以译出,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此经的日文译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了多种日译本。但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来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而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各国流传最广,这当是由于这一译本在中国古来即已盛行弘通,对于此经的讲诵疏注最为兴盛的影响所致。

今依据曹魏译本略叙此经的内容∶此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并诸大菩萨众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都以七宝严饰,微妙严净,随意饮食百味,演出伎乐万种,皆是法音。其国人众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往生彼国都入住正定聚。至于往生的行相,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种分别。国中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上首。众生生彼国土皆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殊胜安乐说不能尽。佛劝弥勒并诸天人等,各勤精进,不要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声闻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的各种译本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大体相同,但在文字记载上互有出入。宋·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各有所长,因而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魏源又步王氏的后尘,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这是由于净土念佛在中国盛行,因而此经各译本文义的异同,遂为一般佛教学人所重视。今就魏译为主以各本对照,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魏译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吴、唐两译同后汉译说是千二百五十人,宋译、藏译和梵本说是三万二千人。又魏译列菩萨众十七名,唐译列十三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菩萨,其他三译都未列。叹菩萨德中,魏、唐两译大致相同,其他诸译本都未有记载。正宗分中叹佛德偈,魏译四言八十句,后汉译五言八十句,唐译七言四十二句,宋译七言三十六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吴译没有偈颂。关于法藏所选择的净土,魏译为二百一十亿,后汉及吴两译同,唐译二十一亿,宋译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译八十一百千千万亿,梵本八十一百千俱胝尼由他佛刹。法藏所发的本愿,魏译四十八愿,唐译同,后汉及吴两译有二十四愿,宋译三十六愿,藏译四十九愿,梵本四十六愿。又这些愿文互有出入,次第也不相同,成就文也不一致。说成就中,后汉及吴两译有阿阇世太子愿生净土说,其他译本都无。三辈章诸译本具备,但唐译简略。十方菩萨往觐偈,魏译五言百二十句,后汉及吴译六言百二十八句,唐译五言五十句,宋译七言四十句,藏译和梵本二十一颂。佛劝世人离五恶行五善段,魏、后汉及吴三译都有,唐、宋两译及藏译梵本都无。流通文中,魏、唐、宋三译并藏译梵本有咐嘱弥勒文,后汉及吴两译都无。特留此经文诸译都有,但唐译在此终有偈颂四十二句,宋译有二十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经末现瑞证成一段,魏、唐、宋译及藏译梵本都有,后汉及吴两译都无。但各本内容大致无异。因而近世学者称此经的梵文原本似有两三种云。

此经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中,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唐西明寺圆测,以及憬兴、法位、玄一,乃至清·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而并依据曹魏译本,可见魏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盛况。

此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在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对于此经的弘扬更形显著。

此经的主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清·彭际清的《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的《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的《记》一卷、元晓的《疏》一卷、日本·源空的《释》一卷、了慧的《钞》七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的《甄解》十八卷、西吟的《显宗疏》十卷等。

现今佚传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的《义疏》二卷、知玄的《疏》三卷、法位的《义疏》二卷、圆测《疏》三卷、大贤的《古迹记》一卷、义寂的《疏》三卷、寂证的《述义》三卷等。(高观如)

◎附∶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无量寿佛经》胜义

甲、因果具;弥陀净土法门,遍诸大乘方等经论。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多谈果事。此经则言法藏比丘于菩萨因中修种种愿行,乃获得今此之净果。又以此所得之妙果,转而摄化十方众生,一切众生依此修因,则亦决得其果。此则自行化他,两重因果,理皆具足,为第一较胜余经处。

乙、信解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为修行第一义,亦由信心之所生。此经明法藏于因地,由深信胜解而造成弥陀净土。在余净土经论,多谈生信之难,以劝生信。此经劝信同切,而尤启发法空无我、唯心如幻之殊胜解,令了佛智明达无惑。故其信心胜解,两皆圆具,此又较余经之殊胜处也。

丙、愿行具∶《弥陀经》虽有多善根福德因缘,乃得往生;然未明应如何修多善根福德。而在此经,既明弥陀因中如何发愿修行,又明依弥陀之净果,求往生者当如何以发愿修行。愿行双具,为此经第三殊胜也。

丁、劝诫具∶劝者,所以举善令生欣慕心也。诫者,指斥诸恶会远离也。此经痛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恼,警惕其心,使发厌离之想;尤复广赞净土如何庄严妙乐,以启发其信愿。激扬叮嘱,悲心独切。此为第四殊胜也。

戊、理事具∶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为事相,如净土中阿弥陀佛光寿无量,黄金布地,音乐和畅,皆事之胜妙可征者。余净土经,显事隐理,此经理事圆明,如信解中所说,故为第五殊胜也。

己、说证具∶此说西方净土诸种功德,无量庄严不可思议。虽然十方诸佛,亦称极乐净土如何清净,如何庄严,但未亲见,难决人信。今佛说此经已,令阿难顶礼西方极乐净土之阿弥陀佛,亦现极乐净土庄严之相,使当会大众皆得亲见之。则不唯说之而现证之矣。是为此经第六殊胜义。

参考资料:

佛学辞典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卷中

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譬如须弥山,若诸杂色至其边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众生至菩萨边者,若瞋心、若净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萨婆若色。世尊!我从今日于诸菩萨生尊重心如须弥山。世尊!如有药王名曰悉见,若有瞋心及清净心服此药者皆得除愈,彼药能除一切诸毒。世尊!菩萨亦如是,若有瞋心净心至菩萨所者,菩萨悉能为除一切贪恚痴病。」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菩萨摩诃萨最尊第一。若菩萨摩诃萨修诸禅定,修禅定已还入欲界教化众生,虽行空无相无作用化众生令成声闻缘觉,以大慈悲自终不离萨婆若心。世尊!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不可思议,如是虽受色声香味触缚,而于其中无所爱着。世尊!我今以乐说辩才说诸菩萨少分功德。」

佛告迦叶:「恣汝所说。」

「世尊!譬如大饿空泽有大高墙至无色界,彼大饿空泽唯有一门,而此泽中多有众生。去泽不远有一大城,丰乐炽盛端严净妙,若有众生入彼城中无老病死。向城之道唯广一尺,其路端直。

彼泽众中有一智人,聪利叡智欻然起心,以大慈悲欲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此人即于空泽之中高声唱言:『诸人当知,去此不远有一大城,丰乐炽盛端严净妙,多有天人所居止处。若有众生入彼城中,无老病死,亦能说离老病死法。仁等可来当共诣彼,我与诸人作大导师。』

彼空泽中有下劣众生,生悕望心欲得求解,作如是言:『若能令我住此泽中,我当受教;若欲令我出此泽者,则不能受。』

有上众生作如是言:『我当共汝至所去处。』

此空泽中薄福众生闻如是唱,闻已不信不随智人。世尊!尔时智人从空泽出,四向顾望见有一道,唯广一尺迫迮狭小,其道左右有大深坑深百千肘。其智慧人于道左右以板椑之,其人于此匍匐而进不视左右。怨贼在后随而怖之,其人尔时亦不顾后,其心勇锐不生怖畏。渐得过已遂见彼城,既见城已心无怖畏。入城之后无老病死,亦大利益无量众生,为说离老病死之法。世尊!大饿空泽者,是生死饿也。有大高墙至无色界者,是无明有爱也。而此泽中多有众生者,是一切生死凡夫人也。向城之道唯广一尺者,一支道也。彼泽众中有智人者,是菩萨摩诃萨也。下劣众生悕望欲解于泽不动者,是声闻缘觉也。有上众生作如是言,我当共汝至所去处者,是余菩萨也。薄福众生闻不信者,是一切邪见外道及其弟子也。大空泽中出者,是勤修一切智心者也。一尺迮道者,是法性门也。其道左右有大深坑深百千肘者,是声闻缘觉乘也。于道左右以板椑之者,智慧方便也。匍匐而进者,是菩萨以四摄法摄一切众生也。怨贼在后而随怖者,是魔及魔民、深起六十二见众生并轻谤菩萨者也。不顾后者,是忍辱波罗蜜专心具足也。不视左右者,是不赞声闻缘觉乘也。大城者,是一切智心也。渐得过已遂见彼城,既见城已心无怖畏者,是菩萨见佛及佛所行,一心敬佛智慧威德,善学般若波罗蜜,方便渐渐随宜附近一切众生无有疑难也。入城无老病死者,是菩萨利益无量众生离老病死也。说法者,是如来、应供、正遍知也。世尊!我今敬礼一切菩萨。」

说是语已,十千人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世尊赞摩诃迦叶言:「善哉善哉。汝能劝发诸菩萨摩诃萨,汝能成就无量功德。菩萨摩诃萨,若业能自害及以害他,终不为之;若有言说能自害害他,亦所不为。」

尔时德增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业若言能自害害他,一切菩萨所不为者,世尊!何故昔于迦叶佛时,行菩萨道余一生在,作大梵志名曰树提,作如是言:『菩提之道甚为难得。何有秃人能办此事?我不欲见。』世尊尔时作如是言,有何等义?」

佛告德增菩萨:「善男子!汝于如来、菩萨莫生疑也。何以故?佛及菩萨成就不可思议方便,佛及菩萨住种种方便而教化众生。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有经名『方便波罗蜜』,今当为汝说之。尔时菩萨从然灯佛来渐学方便,今亦当为汝少开示分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见然灯佛时即得无生法忍,从是已来无有错谬、戏笑失念,无不定心、智慧不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其本愿得无生忍七日之后,便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一切有,随所在处以智力故,随其所求得毕所愿,而后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无量亿劫住于世界,亦无忧愁为不厌离。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有禅定,若声闻入者,身心不动,心便自谓入涅槃已。若菩萨入者,身心精进无有懈怠,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大慈悲故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复次善男子!菩萨如其本愿处兜术天宫,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非为不能。菩萨于兜术天上如是思惟:『阎浮提人不能至此兜术天上听受法教,兜术天人能下阎浮提听法。』是故菩萨舍兜术天,于阎浮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复次善男子!菩萨如其本愿从兜术天来不入母胎,亦能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入者,诸众生或当生疑,作如是言:『是菩萨从何处来?若天、若龙、若鬼神、若乾闼婆、若变化作?』如是疑已不能听法,不能修行断诸烦恼。是故菩萨摩诃萨非不入母胎,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善男子!勿谓菩萨实处母胎,生如是见。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实不入母胎。所以者何?菩萨入无垢定,不起此定从兜术天下,乃至坐于菩提树下,兜术天人作如是念:『菩萨命终已,更不还此。』菩萨是时在兜术天实自不动,而现入胎、受于五欲、若生出家及以苦行。一切众生以之为实,而于菩萨皆是变化。菩萨变化入胎、受欲、现自娱乐、出家苦行,悉是菩萨变化所为。何以故?菩萨尔时所行清净更不入胎,久以厌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身似白象示入母胎?善男子!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最尊,成就白净法故,现似白象入于母胎,更无天人鬼神能作如是入母胎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处胎足满十月然后乃出?善男子!有余众生或生是心:『若不满十月,此童子身或不具足。』是故菩萨现处胎中满足十月。从初入胎至满十月,于其中间常有诸天来在母边礼敬围遶。是时诸天见菩萨身所处高楼,纯以七宝庄严,非天所有。见是瑞已,有二万四千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从右脇入胎?善男子!或有众生作如是疑,谓菩萨从父母精和合而生。为断彼疑、欲现化生,故从脇入。既入脇已无有入处,而摩耶夫人昔来未曾得也如是身心快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空闲处生,非于家中及以城内?善男子!菩萨先来常乐空闲处、赞叹空处、赞叹山林闲静之处,行于寂灭。菩萨若处家中生者,天、龙、鬼神、乾闼婆等,不持花香末香涂香、诸天百千无量伎乐而来供养。时迦毘罗城所有人民,其心荒迷放逸自高,不能供养菩萨。是故菩萨在空闲处生,不于城内及以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母仰攀绛赖叉树枝而生菩萨?善男子!有情生疑,摩耶夫人生菩萨时受诸苦恼如余女人。示彼众生受快乐故,仰攀树枝而生菩萨。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以正念从右脇出,非余身分?善男子!菩萨净行于三千大千世界最尊最胜,不因女根住、不因女根出,是一生菩萨示现如是,非余梵行人,是故菩萨从右脇出。既出生已亦无出处,如前,后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宝衣承取,非余天人?善男子?释提桓因昔发此愿:『菩萨若生,我当以宝衣承取。』以菩萨善根妙故,增益余天信敬供养。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生时即行七步,非六非八?善男子!必定菩萨有大神力勤精进大丈夫相欲示现众生,余人不能如是示现。若以七步益余众生者,菩萨行于六步;若以八步益余众生者,即行七步。是故菩萨无人扶持令行七步,非六非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于世界中最尊最胜,离老病死。』善男子!尔时众中释梵诸天及诸天子心怀憍慢,自言是世界中尊。彼诸天子傲慢自高心无恭敬,尔时菩萨作如是念:『彼诸天子有是慢心,以慢心故长夜堕在三恶道中。』是故菩萨说如是言:『我于世界最尊最胜,离老病死。』菩萨尔时唱如是言,其音遍闻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诸天,菩萨生时未来集者,闻此声已皆悉来集。尔时欲色界天合掌恭敬向菩萨礼,各相谓言:『未曾有也。』是故菩萨行七步已作真实言:『我于世中最尊最胜,离老病死苦。』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行七步已而便大笑?善男子!菩萨不为欲故笑、不为慢故笑、不为轻故笑。尔时菩萨如是思惟:『是诸众生如本有欲恚痴及诸烦恼,今亦如是。我本已劝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已成,而彼众生懈怠懒惰,故在生死苦恼海中未断烦恼。如此众生与我同时发菩提心,我今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彼众生懈怠懒惰,故在生死苦恼海中。是下劣众生为利养故,不勤精进求一切智。是诸众生今犹礼敬供养于我,我于尔时生大悲心,我今已满所愿。』以是因缘菩萨大笑。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生时身体清净先无垢秽,释提桓因及梵天王洗浴菩萨?善男子!菩萨欲令释梵诸天兴供养故,亦以世法如初生婴儿应洗浴故,是故菩萨虽身无垢而令释梵洗浴。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在空闲处时不即至道场而还入宫?善男子!欲令诸根具足故示处宫殿五欲自娱,然后舍四天下而行出家;复为欲化余人令舍五欲,剃除须发法服出家,故作是示现。是故菩萨复还入家,不于空闲之处即诣道场。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适生七日,摩耶夫人寻便命终?善男子!此是摩耶夫人命根尽故,非菩萨咎也。菩萨先在兜术天时,以天眼观摩耶夫人命根,满十月已余有七日在,尔时菩萨便从兜术天来。菩萨以方便知摩耶夫人命根欲尽故来下生,非菩萨咎。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善学书论博弈射御军策计谋种种伎艺?善男子!学世法故。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无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辞辩、若应辩、若呪术、若戏笑、若歌舞作乐、若工巧,菩萨生时已一切善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纳妃婇女眷属?善男子!菩萨不以欲故。何以故?菩萨是离欲丈夫。尔时菩萨若不示现妻妇男女者,众生当谓菩萨非是男子。众生若作是疑,得无量罪。欲断彼疑,故取释种女,示现有罗睺罗。若人谓罗睺罗是父母和合生者,莫造斯观。而罗睺罗天上命终来下入胎,非是父母和合故生。又罗睺罗有本愿故,若有一生补处菩萨,我当为作子。瞿夷本于然灯佛时作如是言:『从今已后,愿为此梵志乃至一生补处,常为我夫、我为其妻。』尔时菩萨即受七枝优钵罗花已,作如是言:『我虽不受,今当满此善女人愿。』作是愿已,不离七花善根,是故菩萨纳以为妃。复次一生菩萨成就示现处于宫殿婇女之中。尔时菩萨成就妙色,诸天供养成就出家,释种女悉见如是众事具足,其心专一作如是愿发菩提心:『愿我具足如是众事。』是故菩萨为令瞿夷发此心故纳以为妻。复次有大心众生处在居家,五欲财宝、僮仆眷属种种受已,菩萨为彼众生令舍居家五欲财宝僮仆眷属而行出家,故示是事。是故菩萨示处居家五欲财宝僮仆眷属,舍而出家。众生见已如是思惟:『菩萨所受五欲最妙无上,尚能舍之出家,何况我等而不出家?』复次菩萨所有妻妇男女,皆是本行菩萨道时以诸善法所可化者。此诸众生亦作是愿:『若以此菩萨乃至一生,常当为作妻子眷属。』亦欲增益如是诸人白净法故,是故菩萨处妻子眷属。

「复次菩萨处宫殿者,为欲教化四万二千婇女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令余人不堕恶道,是故菩萨处在宫殿妻子眷属。复次一切女人尽为欲火所烧,若见菩萨即离婬欲。复次菩萨变作诸身,颜貌脩短与本无异。彼诸女人与化菩萨共相娱乐,各各自谓与实菩萨共相娱乐,彼时菩萨常在禅定修安乐行。如化菩萨受于五欲无有欲想,真实菩萨亦复如是,从然灯佛来乃至一生已离婬欲。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车匿揵陟本愿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菩萨在阎浮提树下思惟?善男子!为欲教化七亿诸天故。复次菩萨欲令父母知,菩萨必定剃除须发法服出家。复次菩萨欲示现增益智慧,阎浮树随荫菩萨,欲令众生增益善根故,是故菩萨在阎浮树下坐禅思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不以五欲自乐而出城游观?善男子!欲示现见老病死人故,令诸眷属知菩萨畏老病死故出家学道,非为贡高损减眷属故出家,欲利益眷属故出家。菩萨见在家过患是故出家。而此菩萨为示一切众生老病死苦,是故菩萨不乐五欲出城游观。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夜半出家?善男子!欲示现利益众生善根。菩萨随所住处增益众生善根,善男子!亦为白净法故舍离五欲,不告眷属而便出家。离诸欢乐终不离于白净之法,是故菩萨夜半出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以睡眠覆盖宫人伎女然后出家?善男子!欲令出家之过悉在诸天故。有眷属诸亲或见菩萨出家便生瞋愤之心。若菩萨如是思惟:『是人有恶心于我,便当长夜受苦堕三恶道。』彼眷属诸亲作如是知,此是诸天以睡眠覆故,开门引道升空而去,非菩萨过也。尔时诸人增益信心,于诸天所生不信心。是故菩萨见如是过,以睡眠覆盖宫人伎女然后出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遣车匿白马及宝衣璎珞而送还家?善男子!欲令眷属知菩萨不贪在家名衣上服及诸宝璎。复次菩萨如是观,我今作如是学,亦令诸人学我舍诸所有,于佛法出家。诸人如是学已,远离一切所爱之物,持四圣种行;唯不听父母不放而得出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以何缘故,菩萨以刀自下其发?善男子!于三千大千世界中,无有天、龙、鬼神、乾闼婆、人非人能当近菩萨威德者,何况能与剃发?复次菩萨示现欲令众生深信,菩萨欲出家故自持刀下发。复次菩萨为净饭王故。尔时净饭王生于恶心,自恃豪族傲慢而言:『谁剃我子发,我当诛戮。』尔时净饭王闻菩萨自持刀下发,王闻是已恶心即灭。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善男子!汝今善听。以何缘故,菩萨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萨宿业余报受此苦也,欲令众生于一切恶业报中能生患心归向菩萨。复次善男子!昔迦叶佛时,菩萨尔时作如是言:『我不欲见此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如此之辈亦是菩萨示行方便。此所说者当知其义。以何缘故,菩萨作是麁恶之言?善男子!尔时迦叶佛出于世时,有婆罗门子名曰树提。有亲友五人皆是大婆罗门子,先学大乘。彼时五人久来亲近恶知识故,失菩提心。善男子!彼时五人于迦叶佛时奉事外道不信佛法,解外道语不解佛语,解外道法不解佛法。彼时五人事外道师。彼师自言:『我是佛世尊,是一切智。我亦有菩提道。』尔时树提梵志行于方便,欲诱引五人还成宝器故,欲转彼五人外道邪心,以方便故至瓦师所,作如是言:『我今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善男子!说是语已复经少时,树提梵志与彼五人在一屏处,尔时瓦师便至其所。至其所已,即向树提梵志赞迦叶佛如来、应、正遍知,复向树提作如是言:『汝可与我共至佛所。』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五人者善根未熟。若我当赞迦叶佛非外道师者,而此五人心当生疑,若至佛所无有是处。』尔时树提自护本愿故、般若波罗蜜报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见此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云何般若波罗蜜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菩提想、无有佛想,尔时不见佛、不见菩提,亦不于内见菩提、亦不于外见菩提、亦不于内外见菩提,如是悉知菩提空无有法。』尔时树提知一切法无所有故,行于方便作如是言:『我不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善男子!复于异时,树提梵志与彼五人至河水边。尔时瓦师承佛神力,为化五人故复至其所,向树提梵志作如是言:『汝可共我至于佛所,礼拜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出世甚难。』彼树提梵志闻瓦师叹故不肯去,彼时瓦师寻前以手捉梵志发,强牵将去向于佛所,彼时五人倾心随逐树提梵志遂至佛所。时国常法,若捉他发,设其告官,捉者应死。尔时五人生邪见,见树提梵志他捉其发心倾随逐。『彼如来法有何功德,乃令瓦师不计死罪,捉树提发将至佛所,礼拜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尔时五人其心倾向至迦叶佛所。既得见佛,本愿还发生信敬心。生信敬心已,即于佛前呵责树提:『如是世尊有如是威德,如本闻已,何得心不信敬?』善男子!尔时五人见迦叶佛威德又闻辩才,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迦叶佛见五人已得专心,为说菩萨藏不退转轮陀罗尼金刚句无生法忍,次第而说。尔时五人即得无生法忍。善男子!我今已得具足佛智,彼时树提梵志若当赞叹迦叶佛、不赞外道师,若彼五人到佛所者无有是处,况生信敬心耶。善男子!树提梵志为化五人学菩萨乘,故以般若波罗蜜果报行于方便,作如是言:『我不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善男子!不退菩萨于佛无疑、于菩提无疑、于佛法无疑。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复次菩萨为教化五人及自示业报,以业障故六年苦行,非如余众生不知不见。持戒沙门婆罗门故说如是恶言,若知若不知、若解若不解,彼诸众生长夜受诸苦恼、不得利益堕三恶道。为彼众生自现作业亦现受报,是故如来现受是报。菩萨无有一切障碍业报,以有众生诽谤持戒沙门婆罗门,忧恼覆心不得解脱、不得道果。为除众生忧恼心故,现受如是业报。彼诸众生作如是念:『一生菩萨诽谤迦叶佛,而彼菩萨尚得解脱,况我不知而作恶言?是故我今当自悔过,一切恶业更不得作。』复次善男子!为调伏诸外道故六年苦行,非实业障碍。何以故?世间沙门婆罗门,日食一麻一米谓得清净解脱。菩萨为调伏彼故,示现日食一麻一米。菩萨若食麁澁尚不能得圣道,何况清净解脱?是故菩萨作如是言:『我不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是故菩萨以此缘故现六年苦行,为调伏五十二百千麁行诸天,及外道神仙、麁行菩萨。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卷中

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可以每天念诵经文 作用不同的

一般超度用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或可以给活人回向 或大回向

注意功德回向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 说农历生日)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怨家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

大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三途八难具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三遍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冤家盗贼,不讨自败,怨念咒诅,不厌归本。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佛说菩萨内戒经》:“菩萨三昧等心。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畜生。”

《大宝积经》:“一切财业非是真宝,五家,水火、盗贼、怨家债主、县官、恶子分耳。”

空门

 (术语)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智度论十八曰:‘空门者,生空法空。’又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天台于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又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谓大品般若等经,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情执,是为空门。(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一)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二)三解脱门之一。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槃,故称为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见:三解脱门)644)

  (三)天台宗所谓进入佛教真理的四门之一。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乃观诸法为空而成就佛道之门。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静;故名无相。

无作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见: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p5086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集论五卷十五页云: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980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2
下一篇2024-01-12

随机推荐

  • 推荐一下和守护甜心一样好看的动画片~

    爱情樱兰高中男公关部 校园+爱情+后宫SA优等生 校园+爱情+后宫新安琪莉可 后宫+战斗四圣兽 后宫完美**进化论 校园+友情+爱情不可思议游戏 穿越+后宫遥远时空中 穿越+后宫彩云国物语 古代+后宫从今天开始做魔王 穿越+后宫金色的琴弦

    2024-04-15
    45100
  • 一个人的精神崩溃了会怎么样?、

    生活中有精神支柱崩塌的现象,此时会产生末日感,以前建立起来的立身之基,包括信念、才能、健康、亲情、物质、人脉等等,一时间失去了发挥的平台。在新规则下,它们没有上场的机会,眼看着原先不如自己的人不断地与自己擦身而过走上舞台,而自己成了孤独的观

    2024-04-15
    36500
  • 保湿身体乳哪个牌子好啊?有人能推荐吗?

    珂润身体乳珂润的身体乳是我今年新入的,也是最惊喜的!非常好用,水润好吸收,温和无香精,没有任何味道,滋润度也非常棒,花王专利的神经酰胺能填充质细胞空隙,维护细胞间水分,很好帮助皮肤保湿,修复皮肤屏障。不喜欢有味道的身体乳的姐妹们真的要试试这

    2024-04-15
    29300
  • 护肤套盒的使用顺序

    护肤品大致分为十种,其使用顺序是:①洁面产品②爽肤水③面膜④精华液⑤乳液⑥眼霜⑦眼部精华⑧润唇膏⑨面霜(分为日霜、晚霜)⑩隔离霜(防晒霜)首先是清洁要做好,选择一款合适的洁面产品,有洁面乳、洁面啫喱、洁面泡沫等等,要清楚自己的肤质是干性、中

    2024-04-15
    27900
  • 黑松露是什么 了解黑松露的来源、品种和价值?

    黑松露的品种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冬季黑松露和夏季黑松露。冬季黑松露通常在12月至3月之间收获,味道更为浓郁,价格也更为昂贵。夏季黑松露则在5月至8月之间收获,味道相对较淡,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黑松露是一种珍贵的地下真菌,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食

    2024-04-15
    26700
  •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一般来说,在生活当中,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是日常护肤的不注意,很容易导致毛孔粗大,而且毛孔粗大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一些美容性的影响,那缩小毛孔的护肤品有哪些呢。缩小毛孔的护肤品雅诗兰黛的细嫩修护精华露,它对于身体来说,能

    2024-04-15
    27400
  • 有谁了韩国的伊思蜗牛霜和面膜?用了效果怎么样?

      竹里行厨,来问讯、诸侯宾老。春满座、弹丝未遍,挥毫先了。云避仁风收雨脚,日随和气熏林表。向尊前、来访白髯翁,衰何早。  志手里,功名兆。光万丈,文章耀。洗冰壶胸次,月秋霜晓。应念一堂尘网暗,放将百和香云绕。算赏心、清话古来多,如今少。这

    2024-04-15
    41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