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历史上像和珅这样的位高权重、家产极多的贪污犯是极其罕见的,像嘉庆帝这么短的时间中,将一个一品大员从逮捕到处死也是世间少有的。可见这件大案,应该是事先是经过周密计划和部署的。令人称奇的是,嘉庆皇帝对和珅一共宣布了20条大罪,没有一条提到贪污二字。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 和珅案处理的过程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去世。首先是给事中王含孙首先弹劾和珅。嘉庆帝于正月初八将和珅逮捕,并命令亲王和大臣共同审理和珅。根据清史稿记载,初八当天就把和珅逮捕了。传旨、逮捕、抄家,这个过程是共同进行的。后面负责抄家人员的安排,全国各地家产的封存和守备,和珅家丁、奴仆的看管,财产的登记等一条龙流水线作业安排得有条不紊,可见皇帝和大臣事先就有周密的安排。
到了16日,嘉庆除了宣布和珅的罪状之外,还将胡季堂的奏折原文让在京文物三品以上官员翻阅,并且要“悉心妥议具奏”。
“悉心”就是要看清楚和珅的诸多罪行,领会皇帝意图,进一步深入揭批。
“妥议”就是各级各部门要开会讨论和珅罪行, 以免出现“不和谐”声音,拿出个判处意见来,
“具奏”既然开完会了,就要统一一下思想,对和珅的处理意见,表个态就完事了。后面可以单独上折子揭发,也可以多个人联名上奏揭发。
到了18日,皇帝再次发出上谕,令和珅在狱中自尽。上谕中说得很清楚,本来是大学士九卿等官员讨论你和珅的罪状是要当众砍头的,朕念在你是首辅大臣“于万无可贷之中”,不让你死在大庭广众之下,“加恩赐令自尽”也就是传闻中的“留全尸”。
二、 和珅的罪名由于和珅的20条罪状的原文在网络上流传很广,老白就捡几条重要的解读一下。其中,最前面的两条一看就知道是嘉庆皇帝本人亲自拟定的。
第一条含酸带醋的罪名,完全就是嘉庆上纲上线为和珅定下的“谄媚”大罪。潜台词是:胆大包天,居然敢提前向我这“高考状元”,提前泄露考试结果?
第二条罪名也有点欲加之罪的意思,乾隆皇帝赐和珅“紫禁城骑马”的权利,问题是我老爸召见你的地点在“圆明园”。潜台词是:我们家紫禁城的门票在圆明园他不好使。
第三条的罪名是乘轿子(肩舆)入神武门,也是大罪。潜台词是:在我们家哪有你耍威风的事?哦,有腿疾?借口,全都是借口。
第四条的罪名是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潜台词是:我老爸的宫里女人你也敢娶?我都没有份。
第五条的罪名,白莲教闹得很凶,前线军报送到你的办公室居然拖延不报,贻误军机。潜台词是:从你办公室到我老爸办公室,你跑得太慢。有一些不用批复的文件,你居然也不给我老爸看?白莲教闹大都是你害的!
后面的罪名诸:你们家的房子居然是楠木的,照着皇宫仿制;你们家的珍珠居然比皇家的大,珍稀宝石居然你们家有皇家的没有;衣服、银两、当铺、钱店家产太多了,就连刘全那个家奴也有大珠子和手串。
三、 嘉庆帝的心思嘉庆帝将和珅逮捕后,还向全国各省的总督和巡抚通报,要他们表明对此事的态度。总督一般都是皇帝的铁杆心腹,从嘉庆对他们的批语中能够看出嘉庆对待和珅的心态。
他在对江西巡抚张诚基正月二十三日的奏折上的批语上写道:“联若不除和珅,天下只知有和珅,不知有联。实出于万不得已,是非公论,自有定评。
对漕运总督梁肯堂正月23日的奏折上的批语是:“此人不除,天下人心不正,所以必行,后世自有公论。”
在嘉庆看来,和珅在他当上皇帝之后,都是严重影响皇权的政敌,他本人的皇帝作用难以发挥,甚至成为傀儡或影子。所以他在另外的10多个奏折上的批语上,基本都说除掉和珅是不得已而为之。
和珅的问题其实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性,在嘉靖的心目中,政治性要远大于经济性。他始终认为和珅的主要罪责不是在贪污,而是在“僭越”和目无皇帝(嘉庆)上面。因为各省的督抚要进京办事,为皇帝纳贡,必须要先过和珅那一关。在乾隆的宠信下,和珅的权利和影响力要远大于嘉庆这个现任皇帝。正是因为和珅的实权过于集中,权力过大,最终形成 权大震主的局面。
嘉庆帝没有用贪污之名治罪,而是炮制了20条罪名,采用的办法就是典型的“只问首恶,不问其余”的办法。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可以稳定朝局,收拾人心。事后,除了和珅的家人之外,也只把福长安、锡龄、吴省钦、吴省兰、伊江阿等31名党羽尽数捉拿归案,完全没有兴大狱的意思。和珅被处死两年后,才把贪污所得财产统计清楚。据《清裨类钞》中记载,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即8亿两以上。和珅能够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中,积累起相当于全国十几年的财富收入总和,可见他在朝廷中有着多么根深蒂固的关系。
白羽点评:20条不伦不类的罪名,最终成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恶名来源。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嘉庆皇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急于稳定朝局,从一开始把和珅贪污事件的性质和是非标准搞颠倒了,事后也没有从来没有对和珅贪污案件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评判。多年之后,人们再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就多少有点“兔死狗烹”的嫌疑。皇帝惩治贪官,本来是一件“善政”也被人们看成是小心眼报复的“劣政”,这就有悖于历史事实和嘉庆皇帝的初衷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高宗第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出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30岁的颙琰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36岁的他被策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86岁的高宗举行了内禅之礼,颙琰由此登上皇位,是为清仁宗。高宗身体状况良好,虽然退为太上皇,但仍然总揽朝政大权。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高宗去世,已有40岁的仁宗才开始亲政。
仁宗亲政时,高宗在位时所采取举措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 底层人士与清政府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尖锐化。针对父亲在位时遗留下来的种种 社会 问题,仁宗不敢有丝毫懈怠,亲政后立即投入到了繁忙的政务之中。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仁宗惩治了大学士和珅。当时,给事中王念孙首先站出来揭发和珅的种种罪状。亲政前,仁宗碍于高宗而没有立即审核和珅。仁宗早就不满和珅的贪赃枉法,此时高宗已死,又有朝臣弹劾,遂立即下令有司立案调查。经调查显示,和珅犯下二十条大罪:其一,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二,不待仁宗被封为皇太子的消息宣布,和珅便在初二告知仁宗,以拥戴之功自居;其二,骑马径直进入圆明园左门并过正大光明殿;其三,乘坐椅桥进入大内,乘马车直入神武门;其四,将出宫的女子纳为次妻;其五,任意压搁各路军报,有心欺蔽皇上;其六,见太上皇(高宗)身体不适竟毫无忧戚之色,并谈笑如常;其七,见太上皇病危时批答章奏字迹不清,竟开口说不如撕去重拟;其八,以兼管户部报销之名、行统管户部事务之实;其八,接到贼番肆劫青海的奏折后驳回,隐匿不办;其九,仁宗曾向蒙古王公宣谕说没有出痘(天花病)的人不必来京,他却传令不准已出痘或未出痘的人都不必来京;其十,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他因此人与其弟和琳姻亲遂隐匿不奏;其十一,拉结朋党,肆意擢升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等人;其十二,任意撤去军机处的记名人员;其十三,房屋的构造仿照宁寿宫,装饰酷似圆明园的蓬岛、瑶台;其十四,在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其十五,藏有珍珠手串二百多件,是大内的几倍之多,且所藏的大珍珠大于御用冠顶上的珍珠;其十六,藏有本不该拥有的宝石顶数十件,整块大宝石更是不计其数;其十七,银、衣服的数量超过千万;其十八,房屋夹墙中藏有二万六千多两黄金,私库中藏金六千多两,地窖中埋银三百多万两;其十九,他在通州、蓟州所开当铺、钱店的资本达十多万,与民争利;其二十,家奴刘全的家产多达二十多万,并且有大珍珠、手串等珍宝。
顿时,朝中内外诸臣都上疏说应该治和煖大逆之罪,仁宗考虑到和煖曾任首辅,不忍心在肆市公开处决他,于是赐他自尽。他曾询问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有人说和珅有不臣之心,你认为呢?”吴熊光答:“凡心怀不轨者,一定会收买人心,而和煖既没有拉拢满人也没有拉拢汉人,即使中怀不轨,又有谁肯听从他呢?”仁宗又问:“那么,惩处他要不要迅速呢?”吴熊光答:“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于是,仁宗诛杀和煖后便向廷臣宣谕说不追究被和煖荐举及在其家做事的人,望他们悔过自新。诛除和珅后,仁宗将其任职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纷纷加以修整,消除了一些弊端。随后,吏治得到了很大改善。
除了惩治贪官外,仁宗在土地划分、鼓励农业、减少军费、安抚灾区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不过,尽管仁宗励精图治,但仍然无法保证清政府的现状。随着白莲教、天理教等起义的先后发生,仁宗只得将大量精力、财力投入到镇压起义中去。
早在仁宗即位之初,白莲教因地方官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而迅速壮大起来,坚决不向清廷妥协。直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白莲教才被彻底镇压下去,清政府因此大伤元气。还未待休 养生 息,天理教又揭竿而起。仁宗一鼓作气,天理教灭亡。另外,随着外交的发展,鸦片开始进入国内,外国殖民者在从我国国内捞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严重摧残着我国人民的身心 健康 。
面对内忧外患,仁宗毫不退缩,始终能够勇敢面对,的确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君主。不过,尽管如此,清朝已经暮色沉沉,再也难以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了。嘉庆二十五年(1807年)夏,操劳一生的仁宗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宝石蓝是蓝色的一种,也称宝石蓝色,这种颜色比深蓝色更深一点,比较偏紫,代表冷静、智慧等。是一种晶莹剔透的蓝,比一般的要随色。
宝石蓝也叫霁蓝、祭蓝。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宣德年间与祭红、甜白并列为当时颜色釉的上品。霁蓝跟祭红一样,属于高温失透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挂釉,入窑经120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成色稳定。
康熙时宝石蓝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气泡,分布比较均匀。也有的釉面出现垂流状。康熙和雍正年间的霁蓝釉都是仿明代宣德的品种,以盘、碗为仿制品。
乾隆前期与康、雍差不多。而后期却更精致了。而清朝后期霁蓝很少,且都釉面不够均匀。当今宝石蓝釉烧制多为仿制古代官窑制品,其中景德镇的宝石蓝釉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蓝宝石象征忠诚、坚贞、慈爱和诚实。星光蓝宝石又被称为“命运之石”,能保佑佩戴者平安,并让人交好运。蓝宝石属高档宝石,是五大宝石之一,位于钻石、红宝石之后,排名第三。蓝宝石是9月和秋季的生辰石,它与红宝石有“姊妹宝石”之称。
蓝宝石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用来装饰清真寺、教堂和寺院,并作为宗教仪式的贡品。它也曾与钻石、珍珠一起成为英帝国国王、俄国沙皇皇冠上和礼服上不可缺少的饰物。自从近百年宝石进入民间以来,蓝宝石分别跻身于世界五大珍辰石之列,是人们珍爱的宝石品种。
世界宝石学界定蓝宝石为九月的生辰石。日本人选其作为结婚23周年(蓝宝石)、26周年(星光蓝宝石)的珍贵纪念品。
-宝石蓝
大贪官和绅
乾隆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志满意得,骄傲起来,把自己称做“十全老人”。他越来越喜欢听颂扬的话,于是,就有人用讨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宠信,掌握了大权。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不知怎么才好。乾隆帝十分恼火,问:“这是谁干的好事?”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态度镇静,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绅(音shēn)。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绅也无不对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赞赏和绅,马上宣布他总管仪仗,以后又派他当御前侍卫。和绅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爱听好话,和绅就尽说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绅当作亲信,和绅也步步高升。不出十年,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绅的儿子。和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那权势更别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绅手里。
和绅掌了大权,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却一味搜刮财富。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绅的手。和绅挑最精致希罕的留给自己,挑剩下来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人也不敢告发,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回,有个大臣叫孙士毅,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朝见乾隆帝,正巧在宫门口遇到了和绅。和绅一见孙士毅手里拿着一只盒子,就问:“你手里是什么东西?”孙士毅说:“没什么,是一只鼻烟壶。”和绅走上前去,不客气地把盒子抓在手里。打开一看,那只鼻烟壶竟是用一颗大珠子雕刻出来的。和绅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嘴里连声啧啧称赞,涎(音xián)皮赖脸地说:“好宝贝!就送给我,怎么样?”孙士毅慌忙说:“哎,不行了。这件宝贝是准备献给皇上的,昨天已经奏明皇上了。”和绅脸色一沉,把珠壶往孙士毅手里一塞,冷笑着说:“我不过眼你开个玩笑,何必那样寒酸相!”
孙士毅把那只珠壶献给了乾隆帝。过了几天,他又跟和绅碰在一起,只见和绅得意扬扬地说:“我昨天也弄到一件宝贝,您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进贡的那只比?”孙士毅走过去一看,原来就是他献给乾隆帝的那只珠壶。孙士毅嘴里随口应付了几句,心里想,这件宝贝怎么会落到和绅手里,一定是乾隆帝赏给他了。后来,他偷偷打听,才知道和绅是买通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和绅利用他的地位权力,千方百计搜刮财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知道他的脾气,就尽量搜刮珍贵的珠宝去讨好和绅|。大官压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层层压榨,百姓的日子自然越来越难过了。
乾隆帝在做满六十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音yóngyǎn),即位,就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嘉庆帝早知道和绅贪赃枉法的情况。过了三年,乾隆帝一死,嘉庆帝马上把和绅逮捕起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绅的家产。
和绅的豪富,本来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长长的一张抄家清单里,记载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希奇古董,多得数都数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约值白银八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后来听说,那查抄出来的大批财宝,都让嘉庆帝派人运到宫里去了。于是,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讽刺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