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有人戏言:三天不上网,回头就下岗。网络媒体在舆论影响和讯息传播中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在已呈波涛汹涌之势的网络舆情中,有关企业的舆情热点事件层出不穷。由网络舆情而引发的企业信誉、信任危机的例子不可胜数,血与火的教训让所有企业家认识到网络舆情时代企业矛硬在网络舆情时代,企业很难预料危机将以何种方式引爆,从而被动卷入、形成网络危机,这对于不慎卷入其,11的企业来说不青是飞来横祸。企业文苑EnterPrise Cultural Corner危机的可怕:2008年的玖龙纸业“血汗工厂”事件引发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玫琳凯政府公关泄密事件导致企业形象危机、万科“捐款门”事件导致企业声誉危机、抵制家乐福事件使得家乐福各地销售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康师傅深陷“水源门”凸显产品信任危机,2009年业界无法承受之重的三鹿奶粉危机引起行业信任危机;2010年的圣元“婴幼
这类自称赚钱的地方没什么好的,何必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搭进去,
出卖你的社会关系,拉家人朋友来买这些产品?
用别人交的钱来养肥上线,给自己分到残羹冷炙?
那些号称自己多么成功的直销经理,如果真那么成功,每年做了多少业绩,赚了多少钱,堪为楷模,试问他们敢把近三年来的所得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完税证明展示来看一下吗?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成功证明。——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光荣的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 拿不出来的话,要么是说明他们编造了虚假或夸大的故事来给人看一个骗人的美好前景,要么是表明他们偷税漏税了而没有去税务局或公安局自首……
直销就是:把一个只有8元钱成本的产品卖到100元,再把其中的22元分给直销员,10元分给他的上线,5元分给上上线和上上上线,然后厂家在其余的利润之中拿出20-25块去打点一下地方政府,买些什么认证、奖状什么的,再捐出2块3块来买个慈善大奖,弄个名声,就齐活了,就可以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了。 ——还剩下30%多的利润呢,比其他行业是高不少,这也是直销公司迅速发展的保证。
——你可以知道为什么直销的商品都是价格可以随便标的了,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之类。
保健品只要吃了不马上死人,化妆品只要用了不马上毁容,日用品只要无毒无害,不生病,大概都不会被追究。
那把成本价8块钱的东西飙到天价,卖给不缺钱的主儿,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相信这些东西?
除非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戚朋友有钱,不在乎多加一个0,也要支持你的那个事业。
否则其他人谁会买你的账?
把做渠道和设铺面、专柜、进超市商场的进场费还有服务等等的费用省下来给直销员,弄些奖励旅游啦什么的,来保证他们的干劲,美其名曰“激励”,鼓励他们去把这8块钱的产品卖到100块。 ——否则这些高级金钻经理的出国旅游等等的费用从哪儿出?难道是从董事长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 ——不是白痴的应该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吧?
如果你研究一下那些天天拉你的人,他卖的那些货品,
多少钱是自己花的,多少钱是亲戚朋友出的。
这样的事情,稍微用脚趾头想一下就知道了。
你研究一下那些天天拉你的人,他卖的那些货品,
多少钱是自己花的,多少钱是亲戚朋友出的。
这样的事情,稍微用脚趾头想一下就知道了。
这类自称赚钱的地方没什么好的,何必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搭进去,
出卖你的社会关系,拉家人朋友来买这些产品?
用别人交的钱来养肥上线,给自己分到残羹冷炙?
那些号称自己多么成功的直销经理,如果真那么成功,每年做了多少业绩,赚了多少钱,堪为楷模,试问他们敢把近三年来的所得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完税证明展示来看一下吗?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成功证明。——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光荣的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 拿不出来的话,要么是说明他们编造了虚假或夸大的故事来给人看一个骗人的美好前景,要么是表明他们偷税漏税了而没有去税务局或公安局自首……
直销就是:把一个只有8元钱成本的产品卖到100元,再把其中的22元分给直销员,10元分给他的上线,5元分给上上线和上上上线,然后厂家在其余的利润之中拿出20-25块去打点一下地方政府,买些什么认证、奖状什么的,再捐出2块3块来买个慈善大奖,弄个名声,就齐活了,就可以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了。 ——还剩下30%多的利润呢,比其他行业是高不少,这也是直销公司迅速发展的保证。
——你可以知道为什么直销的商品都是价格可以随便标的了,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之类。
保健品只要吃了不马上死人,化妆品只要用了不马上毁容,日用品只要无毒无害,不生病,大概都不会被追究。
那把成本价8块钱的东西飙到天价,卖给不缺钱的主儿,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相信这些东西?
除非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戚朋友有钱,不在乎多加一个0,也要支持你的那个事业。
否则其他人谁会买你的账?
把做渠道和设铺面、专柜、进超市商场的进场费还有服务等等的费用省下来给直销员,弄些奖励旅游啦什么的,来保证他们的干劲,美其名曰“激励”,鼓励他们去把这8块钱的产品卖到100块。 ——否则这些高级金钻经理的出国旅游等等的费用从哪儿出?难道是从董事长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 ——不是白痴的应该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吧?
那帮人就是拉你下线的:
拉来一个人,就拿一份钱,外加向你和你的家人兜售这些东西。
如果你听了他们的话,去当了他的下线,你的业绩他就能抽成。
利益面前,干嘛不热心,干嘛不给你吹水,生怕你不来?
公司到目前有46年的历史。假设平均一个美容顾问在半年里可以拉到一个人(也就是说半年里能挣上六百块,听上去不算很难是吧),一年里可以扩张到四个人。你拿工具书算算,以一年四倍的几何级数增长,在第二十二年的上半年,会有87亿人从事美容顾问的事业。(别忘了,目前全球的总人口还不到87亿,更何况一半还是男的,剩下的一半里有小孩,老人;社会分工下,我们还需要种地的,造楼的,裁缝,老师,不可能人人都去卖化妆品吧?)46年了,公司全世界美容顾问加在一起也只有160万。假设一开始老太太直接招到了三个人(实际上肯定不止,老太太的本领可大了),想要在第46年变成160万,平均下来每一年三名顾问只要拉进一个人就可以做到。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平均数据了。每一年三名顾问拉进一个人,平均每人的拉人收入是200元。平摊到每个月是17元,即使对于兼职,这也算不上一个像样的收入。你要说了,这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太懒,不够积极。那么我要问你了,公司招这么多的懒人干嘛啊?太可疑了!
如果你非要去的话,先问问你的上线怎样才能找到客户。
如果他要你去开发自己的亲朋好友,
想想看什么样的生意要靠开发自己的爹娘朋友起步?
如果他要你通过满大街陌生预约来找客户,
想想看什么样的好产品需要通过这种方式销售。
你研究一下那些天天拉你的人,他卖的那些货品,
多少钱是自己花的,多少钱是亲戚朋友出的。
这样的事情,稍微用脚趾头想一下就知道了。
这类自称赚钱的地方没什么好的,何必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搭进去,
出卖你的社会关系,拉家人朋友来买这些产品?
用别人交的钱来养肥上线,给自己分到残羹冷炙?
那些号称自己多么成功的直销经理,如果真那么成功,每年做了多少业绩,赚了多少钱,堪为楷模,试问他们敢把近三年来的所得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完税证明展示来看一下吗?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成功证明。——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光荣的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 拿不出来的话,要么是说明他们编造了虚假或夸大的故事来给人看一个骗人的美好前景,要么是表明他们偷税漏税了而没有去税务局或公安局自首……
直销就是:把一个只有8元钱成本的产品卖到100元,再把其中的22元分给直销员,10元分给他的上线,5元分给上上线和上上上线,然后厂家在其余的利润之中拿出20-25块去打点一下地方政府,买些什么认证、奖状什么的,再捐出2块3块来买个慈善大奖,弄个名声,就齐活了,就可以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了。 ——还剩下30%多的利润呢,比其他行业是高不少,这也是直销公司迅速发展的保证。
——你可以知道为什么直销的商品都是价格可以随便标的了,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之类。
保健品只要吃了不马上死人,化妆品只要用了不马上毁容,日用品只要无毒无害,不生病,大概都不会被追究。
那把成本价8块钱的东西飙到天价,卖给不缺钱的主儿,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相信这些东西?
除非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戚朋友有钱,不在乎多加一个0,也要支持你的那个事业。
否则其他人谁会买你的账?
把做渠道和设铺面、专柜、进超市商场的进场费还有服务等等的费用省下来给直销员,弄些奖励旅游啦什么的,来保证他们的干劲,美其名曰“激励”,鼓励他们去把这8块钱的产品卖到100块。 ——否则这些高级金钻经理的出国旅游等等的费用从哪儿出?难道是从董事长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 ——不是白痴的应该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吧?
这类自称赚钱的地方没什么好的,何必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搭进去,
出卖你的社会关系,拉家人朋友来买这些产品?
用别人交的钱来养肥上线,给自己分到残羹冷炙?
那些号称自己多么成功的直销经理,如果真那么成功,每年做了多少业绩,赚了多少钱,堪为楷模,试问他们敢把近三年来的所得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完税证明展示来看一下吗?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成功证明。——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光荣的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 拿不出来的话,要么是说明他们编造了虚假或夸大的故事来给人看一个骗人的美好前景,要么是表明他们偷税漏税了而没有去税务局或公安局自首……
直销就是:把一个只有8元钱成本的产品卖到100元,再把其中的22元分给直销员,10元分给他的上线,5元分给上上线和上上上线,然后厂家在其余的利润之中拿出20-25块去打点一下地方政府,买些什么认证、奖状什么的,再捐出2块3块来买个慈善大奖,弄个名声,就齐活了,就可以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了。 ——还剩下30%多的利润呢,比其他行业是高不少,这也是直销公司迅速发展的保证。
——你可以知道为什么直销的商品都是价格可以随便标的了,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之类——
当然各家公司的成本、提成比例等等细节可能有点出入,但是大体就是这么回事儿。
把做渠道和设铺面、专柜、进超市商场的进场费还有服务等等的费用省下来给直销员,弄些奖励旅游啦什么的,来保证他们的干劲,美其名曰“激励”,鼓励他们去把这8块钱的产品卖到100块。 ——否则这些高级金钻经理的出国旅游等等的费用从哪儿出?难道是从董事长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 ——不是白痴的应该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吧?
看到“病毒营销”这个标题,有人或许会莫名其妙。病毒怎么跟 市场营销 沾上了边了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病毒营销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目的性
其实,病毒营销不是利用病毒进行营销,而是指那些鼓励目标受众将市场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推广策略。这种策略可以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将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地、爆炸式地传递给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效果
打个比方,病毒营销的巨大威力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一瞬间似乎只是激起了小小的波纹,转眼湖面又恢复了宁静,但是稍候一下,你就会看到波纹在不断进行着层层叠叠的延展,短短几分钟,整个湖面都起了震荡。这就是病毒营销的魅力。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病毒营销策略会将这个小小的波纹以令人无法想像的速度向外无限期扩展,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播力
究其实质,病毒营销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与我们通常说的“口口相传”、“创造一个叫得响的词”、“草根传播”和“关系营销”没有什么差异,区别只在于病毒营销较多运用在互联网营销中。最近笔者在中国的一些媒体和网站上看到不少关于病毒营销的介绍,但是所侧重的都是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病毒营销。事实上,在美国,现在已有许多传统企业意识到病毒营销的影响力,并将之与传统营销模式结合起来,有的企业甚至将之作为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的核心策略。
病毒营销成功案例: 耐克
耐克将自己伪装成一个载体 而不是一个病毒
病毒有着先天的伪装能力,它们可以将自己易容,变成任何一样东西,所以它们可以不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电脑的运行系统识破。它们要么进入人体的细胞或微小的基因物体上,要么进入电脑的软件系统并伪装成现存的程序语言。市场营销从这一现象中可以学到这样一个原理:将自己变成载体本身。耐克公司就学到了这一点。尽管该公司有着数以亿计的市场推广资金,仍经常使用病毒营销,并将这一策略推向完美。先说它的“Just Do It”营销项目吧,耐克高额聘请世界上顶尖级的体育明星做产品代言人,然后以每秒4万美金购买美国超霸杯的 广告 时段播放广告,同时用铺天盖地的产品推广和赠送,使零售商乐于为其效劳。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其实都没有它那个处处可见、贴有“Just Do It”的小小标签所起的作用更大。这个标签甚至进了韦伯思特的词典中,列在美国 文化 的序列中。那些当初持怀疑态度的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人士以及二级影片中的监狱看管,现在都无不带讽刺意味地使用着这个词汇,而每一次他们说出这个词,就是在帮着推广耐克的产品。
病毒营销成功案例:特百惠
TUPPERWARE(特百惠)充分挖掘脆弱环节的强势所在
社会学家很早就发现,那些有着许多非正式社会交往的个人比那些看似有着很强社会关联的人对特定群体更有影响力。病毒在那些看似脆弱的环节上更能得到扩展。只要想一想病毒在网络—一个可以说是集结了无数脆弱环节的虚拟社区上的发展就会明白这一点。在商业社会中,这种策略是许多使用多层市场营销策略的公司最本能的 方法 ,比如个人和家庭产品生产商TUPPERWARE(特百惠)、安利和玫琳凯等等都在用这一方法。在每一个地方,它们的策略都是发现一批个人,他们的长处是发掘那些大量的脆弱环节,从而利用这些环节去销售产品或服务。比如说TUPPERWARE,它找到一些社区,如郊区,在那里开一些派对(Party),在派对上使用他们的产品。派对上的一切表面上看来都是非商业化的: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的食物,自己的朋友,但是整个派对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却是推广TUPPERWARE的产品。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变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病毒营销成功案例: 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不断投资 终于达到成功的顶峰
病毒只有当它们达到发展最旺盛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难以弥补的灾害。换句话说,只有当病毒通过其载体的数量的增长到达一定的程度,其危害性才能为人眼所捕捉。一个病毒一年增长一倍。在第一年中,它只占载体的1%,很难被觉察,到了第二年,它也还是微小的,只有2%,但是到了第五年,它就占了16%——然后,转瞬间,它就蔓延开来,直到不可收拾。如果你使用病毒营销策略,你就应该意识到其原理是一样的,因为那种很深的有延展性的影响力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达到的。那也就是为什么微软公司尽管有其DOS和WINDOWS 操作系统 的优势,但是真正主宰市场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今天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有了世界市场的95%之多,世界上估计有8500万的电脑运行微软的操作系统。由于病毒营销自身的特性人们不能寄希望于它能一蹴而就,而是通常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展示其效果。
上述美国传统企业进行病毒营销所积累的实践 经验 和指导原则,对于中国的传统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病毒营销能“侵入”中国更多的、各式各样(而不只是网络企业)的企业,成为企业刺开“迟钝”的消费者的锐利的营销武器。
病毒营销成功案例: 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在利用病毒营销一开始保持隐秘、悄无声息 对市场营销人士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思维并将自己的信息传达到他们的脑子里。通常的方式是尽量提高信息传递的声音,期望着嗓门越大,被听到的概率越高。但是病毒却有着更精明的方法:它们能够找到一个途径,利用一眼看去似乎全然不搭界的路径接近自己的载体,从而牢牢依附在载体身上。病毒营销的先行者之一百事可乐公司在Mountain Dew饮料的营销计划中,给孩子们这样一个机会:孩子们只要收集齐10个饮料购买的凭证再加上35美金一并寄到百事公司,就可以拿到一个摩托罗拉的传呼器。传呼器在孩子心中是很酷的玩意儿。当然,孩子们自己得负责购买传呼器的服务,而百事公司则有权每周给这些孩子发出百事饮料的传呼信息。
病毒营销成功案例: INTUIT公司
INTUIT公司靠最初免费 而在后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
病毒通常是极有耐心的小玩意。很多病毒在它们的载体身上一呆好久,有的甚至要好几年才开始向它们的载体要求“回报”;电子病毒通常是潜入一个不容易被人怀疑的硬盘,然后等待着它们事先设定的发作时间(比如米开朗基罗的生日),一旦那个日子来到,就如猛虎下山,给它们的载体一个迎头痛击。INTUIT 公司极其流行的QUICKEN个人 财务管理 软件当初就是这么起家的。它其实是从一个很基本的信息开始:如果你订购这个产品的话,不必花一分钱。如果你在打开这个产品后的8分钟内觉得这个产品不能给你增加任何劳动生产率的话,撕掉随产品附寄的发票,你不会欠公司任何钱。当然,绝大多数的用户不可能在短短的8 分钟内就能将自己的收支情况整理清楚,但他们同时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缺少这个软件的帮助,开始离不开它了。其结果是显而易见:只用了少量的传统媒体广告消费,这一软件已经占了世界个人理财管理软件市场70%的份额。另外,公司还不花一分市场推广费用,销售了大量的辅助产品,比如支票和软件升级版。
你研究一下那些天天拉你的人,他卖的那些货品,
多少钱是自己花的,多少钱是亲戚朋友出的。
这样的事情,稍微用脚趾头想一下就知道了。
这类自称赚钱的地方没什么好的,何必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搭进去,
出卖你的社会关系,拉家人朋友来买这些产品?
用别人交的钱来养肥上线,给自己分到残羹冷炙?
那些号称自己多么成功的直销经理,如果真那么成功,每年做了多少业绩,赚了多少钱,堪为楷模,试问他们敢把近三年来的所得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完税证明展示来看一下吗?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成功证明。——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光荣的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 拿不出来的话,要么是说明他们编造了虚假或夸大的故事来给人看一个骗人的美好前景,要么是表明他们偷税漏税了而没有去税务局或公安局自首……
直销就是:把一个只有8元钱成本的产品卖到100元,再把其中的22元分给直销员,10元分给他的上线,5元分给上上线和上上上线,然后厂家在其余的利润之中拿出20-25块去打点一下地方政府,买些什么认证、奖状什么的,再捐出2块3块来买个慈善大奖,弄个名声,就齐活了,就可以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了。 ——还剩下30%多的利润呢,比其他行业是高不少,这也是直销公司迅速发展的保证。
——你可以知道为什么直销的商品都是价格可以随便标的了,比如保健品,化妆品之类。
保健品只要吃了不马上死人,化妆品只要用了不马上毁容,日用品只要无毒无害,不生病,大概都不会被追究。
那把成本价8块钱的东西飙到天价,卖给不缺钱的主儿,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相信这些东西?
除非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戚朋友有钱,不在乎多加一个0,也要支持你的那个事业。
否则其他人谁会买你的账?
把做渠道和设铺面、专柜、进超市商场的进场费还有服务等等的费用省下来给直销员,弄些奖励旅游啦什么的,来保证他们的干劲,美其名曰“激励”,鼓励他们去把这8块钱的产品卖到100块。 ——否则这些高级金钻经理的出国旅游等等的费用从哪儿出?难道是从董事长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 ——不是白痴的应该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