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6班 赵海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认为,文字下乡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生产方面,中国经历了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漫长时期,土地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种地是基层社会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农民被世代牢牢地束缚者,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是一种生产力、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低下的生产生活模式。这很明显的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落后性。
从空间地域上看,以土为生的农民,世代相传定居,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村落之间很少交流,缺乏相互借鉴的思想,各自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圈子,同时也没有人愿意穿透这个圈子。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他们之间的交流大多使用语言而极少是文字,反而认为文字是多余的。久而久之,“乡土性”形成的同时也带起了封闭性。
《乡土中国》中对城里人说乡下人“愚”的思想进行了抨击。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识字少与城市人不会捉蚱蜢是一样的道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空间与时间不同而造成的思维上的差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当今乡村已经和故时的乡村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乡村人早已不是历世不移,老死不相往来,越来越多的乡村人走进大城市。同时乡村和城市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乡土性也逐渐淡化。
从现在看来,“文字下乡”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代表的意义,不仅是传统上简简单单的文字、语言等与乡村的关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它是代表着一种相互关系,城市与乡村之间多加交流沟通、相互借鉴学习,才是推动社会平稳发展的一个关键。
180639 赵海琳
漫画中一个人拿着鱼竿面对着池塘,心里想着“大的呢?”殊不知池塘里的都是小鱼,并没有他理想中的大鱼。结果显而易见,一无所获。我认为许多时候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许多人都想成功,想变得更好,想方设法地避免错过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但更多的人到最后只是空想,骛于虚声。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意识。在前一段过程中,他们会十分努力且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行动,当看到一丝丝胜利的标志时,就会开始松懈,沉浸在这个一时的骄傲当中。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失败的人不一定都好高骛远,但成功的人一定是靠前期脚踏实地慢慢积累起来的。有时候过于急躁,想要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效益,最终只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劳动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意志,怎么会有雄关万里固若金汤的长城;如果没有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多年的艰苦奋斗,又怎么会有用于治疗癌症的镭元素出现;如果没有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可能还只是一个猜想。
李大钊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成功的人一定付出很多,世界上绝对没有白来的成功。我们可能会遇见许多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要去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可能在你正入梦乡之时还在挑灯夜读;他们可能在你刷朋友圈微博的时候还在解昨天落下的数学题。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时间是会照出真相的。只有脚踏实地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做人要脚踏实地。”这种话从小时候开始伴随着我们成长,历经岁月大浪淘沙还能留下来被传承的话,自是有他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脚踏实地,相信勤能补拙,付出终有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