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在网上找的:
关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过去不少人因肯定它是封建正统思想而予以否定。早在1953年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三国演义》座谈会上,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这种正统思想“是二种极端反动的思想”,“因此,我们对于《三国演义》中正统思想的表现,应该肯定地把它看作这部名著中的消极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谓封建性糟粕,在认识上予以批判和剔除。”尔后持此类观点的不乏其人。近年仍有人认为“拥刘反曹,主要思想倾向是不好的、落后的。有人则在肯定“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属于反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前提下,认为它也包含着人民性的因素。按照前者的意见,“拥刘反曹”当无人民性可言;按照后者的意见,其人民性也是很有限度的。但是,《三国演义》几百年来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感情上都喜欢刘、关、张和孔明,憎恶曹操,如果“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主要不是体现人民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而是主要体现反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话,我们怎样理解几百年来古今读者的这种态度呢
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思想意识。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昌明,人们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总认为冥冥之中有个主宰者,只能“听天由命”;故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雨露”和“阳光”。历代创业主为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往往制造种种神话。宣传自己是“真命天子”,天下是他一家的,并应传之万世,用以慑服和欺骗人民,使人民服服贴贴地受他们的统治和剥削。无疑,宣传这种正统思想是十分反动的。可是,封建社会的农民为反对“无道昏君”,也利用正统思想举行拥护“真命天子”的起义。而《三国演义》宣传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者宣扬正统思想,其目的是不同的,和起义农民利用正统思想也有所差别。作者提出刘备是“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应继汉统”,这反映了作者还不能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但是,如果细加推敲,就可发现作者不过是利用其“合法性”来推崇刘备而已。何以见得论正统莫过于桓、灵二帝和汉献帝,而这些“龙子龙孙”在作者笔下都被否定: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造成朝政日非,天下大乱;而汉献帝只不过是软弱无能之辈。至于汉室宗亲刘表、刘璋,作者通过曹操之口,说前者“有名无实”,后者是“守户之犬”(第二十一回)而刘备和汉室是远亲,是织草履出身的,为何作者唯独推崇他作者通过周仓之口,说出了他的真正意图:“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因此,不能笼统地把与正统思想有联系的都说成反动的。对于打着“正统”旗号的,要看其从事的活动是什么,是反映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还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并为其罪恶目的服务,才能得出结论:是进步抑或是反动。
刘备和曹操,谁是正统,历来看法就不一致。如西晋继魏,陈寿著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迄中国北部被“五胡”先后占据,东晋偏安于江左,处境与蜀汉相同,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就改蜀汉为正统,以魏为逆。北宋政权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与曹操略同,所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尊魏为正统;但到金人铁骑南下,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跟习凿齿一样为推祟汉族政权的地位,仍尊蜀汉为正统。罗贯中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上述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是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当然,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是和习凿齿、朱熹所标榜的正统思想有本质的差别的,后者是为维护东晋和南宋政权的统治,前者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拥刘反曹”观点早在民间已形成,据宋苏轼《志林》记载:说书人讲三国故事,—听众“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据《录鬼簿》所记,三国故事的剧本有二、三十种,其梗概与今日之演义基本相符,是“拥刘反曹”的。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新安虞氏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语》,也贯串着“拥刘反曹”这个思想。为何这时三国故事都“拥刘反曹”,南宋时民族斗争激烈,军阀混战,尸骨遍野,生产衰蔽,人民苦不堪言。迄元,人民受着阶级、民族双重压迫,境况更惨。三国时代的情况,和南宋、元末颇有相似之处;人们便通过讲三国故事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自淮以北,民苦征调,皆望王师之至”,写了一首诗,诗里以“汉”喻南宋,以“曹”喻女真,开头两句是:“邦命中兴汉,人心大讨曹”。“拥刘反曹”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当时民间艺人就根据这个思想去编造三国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于是,刘、关、张和孔明及其对立面曹操等的轮廓便被勾画出来了。罗贯中吸取民间文学的精华,参考历史,并加以提炼,写成了这部伟大著作——《三国演义》。而曾从事民族革命活动的罗贯中和人民的脉搏是一起跳动的,他在这部巨著里宣扬“拥刘反曹”的思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刘、关、张和孔明等的英雄形象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祟拜的典型;而曹操这个阴险诡诈的典型,一直是被人们所憎恶,这就是说“拥刘反曹”这个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爱憎的准则。
据上述,我们认为“拥刘反曹”这个思想倾向明显地体现了人民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是富于人民性的。为了进步说明这个向题,现就作品并根据这一思想倾向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内容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意在歌颂仁政反对暴政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拥刘反曹”的具体内容,即“拥刘”的是什么,“反曹”的是什么《三国演义》写得很清楚:“拥刘”,主要是因刘备“仁慈爱民”;“反曹”,是因曹操”奸诈害民”。其实质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对此,应如何评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人认为:“作者的描写这一切(按:指揭露董卓、曹操杀人放火的罪行),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作者用来歌颂‘王道’的一种陪衬;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时,却又通过其‘正面’人物来赞扬、美化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主道”而“鼓吹王道”,却是“为了欺骗人民群众”。(见《三国演义》“前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2月重印。)这么说,作者提倡“仁政”、反对“暴政”是不值得赞扬的,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说描写董卓、曹操等杀人放火罪行“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是很难为人所接受的。让我们看看作者怎样控诉董卓、曹操等的滔天罪行。 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远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第四回)对此,这个屠夫却一点也不感到内疚,还杀气腾腾地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第六回)
曹操攻徐州时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第十回)可是,这个奸贼还厚着脸皮想骗人,对庞统说什么“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四十七回)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剥开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除了董卓、曹操外,还有袁术、吕布等),特别是对曹操这个阴险诡诈典型的揭露是透骨的(如关于“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的描写)。这都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这批残民以逞的群丑的极端的憎恨。而群魔飞舞,人民遭殃,在作者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于军阀混战,到处出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惨景象,而幸免于屠刀之下的人民也处在死亡边缘:“皆食枣菜,饿莩遍野”(第十三回),“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第十四回)难道作者描写这一切不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吗不!这不仅是揭露,而且是血泪的控诉!
当然,对于“王道”的本质要有清醒的认识。所谓“王道”是别于霸道而言之,王道是讲“仁德”,霸道是尚“权术”,而封建统治阶级是靠霸道起家,靠霸道维持其反动统治的。就是说霸道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质的体现。但是,光行霸道,人心不服,反抗也猛。统治阶级有识之士有见及此,便提出“王道”,即主张也要实施“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如孔子早就提出“思威并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统治术。迄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明确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春秋战国是兼并的时代,讲霸道的时代,因此孔孟的主张到处碰壁。可是,秦实行暴政招致速亡说明:光讲霸道,不讲点王道,统治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刘邦统一天下后,霸道和王道交相运用。尔后,有远见的皇帝多效此。当然,王道从其本质来说,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既然王道有别于霸道,就不会完全是一样的。事实上,“仁政”总比“暴政”好。所谓“仁政”,主要是指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它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人民把实行“仁政”的君主赞为“仁君”,把实行“暴政”的君主称为“暴君”。在“暴政”之下,人们总是憧憬和怀念历史上的“仁君”,即比之暴君,对人民压迫、剥削较轻的“好皇帝”。 刘备这个仁君形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作者所美化的。在作者笔下:刘备“仁慈宽厚,有长者风。”(第六十回)他相信“唯德可以服人”(第八十五回),一到安喜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二回)。治理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回)他“爱民如子”,当曹操追兵快到时,他仍不愿抛弃跟随他的荆襄之民,拥着民众数万,缓缓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险;跟随他的民众也齐声表示:“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第四十一回)。其得民心如此。他进位汉中王后,“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第七十七回)。而刘备这个仁君形象,正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这个“化身”也是宋、元时期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民的希望所在。人民用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幻想来粉饰刘备;作者从人民的创造中吸取素材,添上自己的政治理想,塑造了刘备这个仁君形象。尔后几百年,刘备这个仁君形象一直为在封建制度压榨下的人民所喜爱。
如果我们离开历史唯物主义,而是用今天的标准对作者责备求全的话,刘备这个仁君形象是尽可否定的,事实上,刘备这个仁君形象和历史上的刘备有一定的差别,并不是封建社会中的真实人物,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爱民如子”的仁君。唐太宗、朱元璋算是历史上比较关心人民的“好皇帝”,而他们之所以关心人民,首先是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利益出发。如唐太宗把民众比做水,君主比做船,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朱元璋也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正因此,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比之历代皇帝的态度较好些。但是,人民如违背他们的封建统治规章,他们还是要大开杀戒的。因此,如果从封建社会中的现实来看,像刘备这样“爱民如子”的仁君是不存在的。但评价刘备这个仁君形象时。要明确的是:这个形象是小说中的形象,是经作者“理想化”的;同时,也不能离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创作的动机,这就是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上面我们指出:作者写《三国演义》不是单纯为追溯历史,而是着眼于现实,他通过揭露三国时代群丑的罪恶来鞭鞑其同时代的统治者,通过歌颂刘备这个仁君来抒发他的政治理想。作者首先是对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憎恶,才幻想出刘备这个仁君形象;而不是通过这个“正面”人物来赞扬、美化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作者提倡“仁政”,其动机跟美化封建统治阶级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他的最高的政治理想也只能提出“仁政”的蓝图,把希望寄托于“仁君”的出现,即使是在革命高潮中参加起义的农民也如此,他们不可能反对封建制度,而只能是反对“无道昏君”,拥护“好皇帝”。这是由于经济条件、阶级关系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跳出封建生产关系的圈子,设想出什么新的生产关系,或提出由人民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代的局限,束缚了人们思想飞翔的翅膀,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作者塑造刘备的形象和宋、元时代被压迫的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幻想是一致的。肯定“拥刘”派是因其爱国爱民
作者在美化刘备的同时,对追随刘备的孔明、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忠臣义士都予以尽情的歌颂,对此,人们的认识也是有分歧的。而这是作者根据“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所描述的重要部分,因此,给予这些忠义之土什么样的评价,对判断这个思想的是非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认为:作者在《三国演义》里塑造“忠臣义士”的形象,“大力鼓吹忠义等封建伦理观念,是属于封建性糟粕。”并指出:在《三国演义》里,“无论他的主子是谁,只要为其主子效死,就被作为‘忠臣义士’来赞扬”,“这种描写,实际上是引导读者全忠尽义,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旧时曾起过相当有害的作用。”(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在《三国演义》里,不仅赞扬忠于刘备的孔明、关羽、张飞,对为曹操效死的典韦,为孙权拼命的周泰,为许贡报仇的三家客,都予以赞扬,确是“只要为其主子效死”,便赞为“忠臣义士”,这反映了作者的封建伦理观念。关羽这个形象也被尔后的封建统治者作为忠义典型大力宣扬,把他抬到无限崇高的地位,引导人们为其“全忠尽义”,确是起过“有害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人民对忠臣的歌颂和封建统治者的宣扬,是各从其相反的立场、目的和角度出发,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们不能因封建统治者的推祟而否认关羽这个英雄形象。在《三国演义》里,着重歌颂的还是为刘备“全忠尽义”的孔明、关羽、张飞,而这些“忠臣义士”都为人民所喜爱,即使在解放后,有关评价孔明、关羽、张飞的论文,大都把他们作为正面人物来肯定,赞许他们的忠义行为。如果把作者歌颂的这些“忠臣义士”也列入封建性糟粕,是否妥当而对于人民这么喜爱这些英雄又作何解释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为主效忠、为友尽义之士何止万千,可是,人民并非个个都为之唱赞歌何故这是由于人民对效忠尽义之士是区别对待的:为主效忠而于国于民有害的,人民辄咒骂之;而于国于民有利的,人民则歌颂之。例如楚国的屈原,是有名的忠臣,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主张对内实行“美政”,对外联齐抗秦,可是却遭到群小谄毁而被放逐,终于以身殉理想。死前,他悲愤地写下《离骚》等光辉诗篇,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昏君误国之罪,‘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千载所称颂。又如岳飞、文天祥也是南宋时有名的忠臣,由于他们的忠君爱国行为,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故能流芳百世,被赞为民族英雄。同样,孔明、关羽、张飞是忠于“爱民如子”的仁君刘备,”而他们的理想是统一天下,让人民过太平日子,这正是人民的愿望,故得到人民的爱戴。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三国演义》虽对忠于其主的都赞扬,但对忠于刘备的,即对“拥刘”派的赞扬却有较深的意义:一是把蜀汉作为汉族的象征,拥护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也就是拥护汉族政权;二是阐明关羽、张飞、赵云和孔明等“拥刘”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他们之忠于刘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救国救民;谁要是违背这个目标,他们便反对谁,甚至与之势不两立,如张飞疑关羽违背结义的宗旨便视之如仇,赵云从国家利益出发反对刘备伐吴,等等。“拥刘”派之被肯定,是因他们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从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是进步的,它不仅判明了刘备、曹操的是非,且反映了王道与霸道,即仁政与暴政的斗争,而归根到底,是暗示着人心思汉,希望早日摆脱异族的黑暗统治,恢复汉族政权。罗贯中生长元末,他创作《三国演义》,宣扬“拥刘反曹”,实是恋宋而反元;而在罗贯中之后的三百余年,生于明末长于清朝的毛宗岗,他在修订和评点《三国演义》时,更突出“拥刘反曹”,实是思明而排清。罗毛两公虽生不同时,但处境颇同,故心有灵犀一点通,集中体现了其同时代广大人民的理想、感情、愿望和要求。
“谗臣当道谋汉朝”唱词;杨宝森唱.
[西皮导板] 谗臣当道谋汉朝, [原板] 楚汉相争动枪刀,高祖爷咸阳登大宝,一统山河乐唐尧,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我有心替主爷把贼扫,手中缺少杀人的刀。主席坐定 [快板] 奸曹操,上坐文武众群僚。元旦节与贼个不祥兆,假装疯魔骂奸曹,我把这蓝衫来脱掉
“听他言下的我浑身是汗”唱词;谭富英、梅兰芳唱
[流水]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他本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他思家乡想骨肉不得团圆,我这里走上前再把礼见,(白)驸马!(杨白)公主!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早晚间休怪我言语怠慢,不知者不作罪你的海量放宽。
(杨白)公主啊![快板]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浅,贤公主又何必礼义太谦,杨延辉有一日愁眉得展,誓不忘贤公主恩重如山。
(公主)说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我与你隔南北千里姻缘,为什么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什么心腹事你只管明言。
(杨)非是我终日里愁眉难展,有一桩心腹事不敢明言。萧天佐摆天门两国交战,我的娘押粮草来到北番。我有心过关去见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难以过关。
(公主)你那里休得要巧言改辩,你要拜高堂母是我不阻拦。
(杨)我本当过营把母探,怎奈我无令箭不能过关。
(公主)我有心与你金貔箭,怕你一去就不回还。
(杨)番营宋营路不远,探母一面即刻还。
(公主)宋营离此路途远,一夜之间你怎能够还?
(杨)公主只管放大胆,快马加鞭一夜还。
(公主)先前叫我盟誓愿,你对苍天就表一番。
(杨)公主要我盟誓愿,过往神明听根源。我若探母不回转
(公主白)怎么样啊?
(杨白)哎呀![摇板]黄沙盖脸尸不全。
(杨)[西皮快板]
在头上取下胡地冠,身上脱下紫罗衫,沿毡帽齐眉掩,三尺青锋挂腰间。将身来在皇宫院,等、等、等,等候了公主盗令箭好奔阳关。
(公主)[摇板]适才盗来金貔箭,再将驸马吓一翻。(白)驸马。(杨白)公主回来了。(公主白)我回来啦。(杨白)令箭可曾到手?(公主白)哎哟!我可与吾母后谈论国家大事啦,把您这件事情啊,可就给忘啦!(杨白)啊,怎么你你忘怀了么?(公主白)咳,忘了。(杨白)哎呀!你耽误我的大事了啊!(公主白)那你真别着急,你当我真忘啦。给你瞧这是什么呢?(杨白)真乃是贤德的公主,请上受我一拜。(公主白)一夜之间,不拜也罢。(杨)[西皮快板]虽然是过关一夜晚,为人必须礼当先。辞别公主跨走战。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京军团营监军,天顺初年权宦——曹吉祥。曹吉祥是明初继王振之后另一位颇有权势的宦官,他的发家得益于“夺门之变”,与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一起通过兵变的方式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相对于王振而言,不论是谋略,眼光,还是与皇帝的关系,曹吉祥都明显逊于王振一个段位。但曹吉祥又是明朝景泰末年与天顺初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先是帮助英宗复辟,后又与养子曹钦在京城起事谋反,都左右了当时的 历史 走向。
在我看来,读懂曹吉祥,也就读懂了皇帝与宦官的那点事。
曹吉祥早年的事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是河北滦州人氏,一开始是王振的党羽。正统初年,王振因为是英宗“大伴”的身份,权势扶摇直上,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位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曹吉祥同为宦官,想要在仕途上有所进益,依附王振是必然选择。
曹吉祥是带过兵的 。正统六年,朝廷发大军征讨麓川任思发,曹吉祥任监军;正统九年,英宗征兀良哈,几路兵发,曹吉祥自领一路;正统十三年,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军,曹吉祥督办火器与管理后勤。
从正统六年开始,曹吉祥参与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是当时大明主要的战略方向。而正统七年左右是一个时间节点,因为王振真正开始快速揽权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王振懂不懂兵事我不知道,但 曹吉祥明显是被王振作为军务的嫡系储备干部,加以培养的。
那么就有朋友问了,曹吉祥既然懂军事,为什么正统十四年英宗与王振北伐,曹吉祥并未随行,从而躲过了“土木之变”?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推测应该还是与福建邓茂七的起义有关。
正统十三年邓茂七的农民军,号称聚众八十万,当时是明代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朝廷在这次镇压中真正取得战略性胜利的一仗,是在正统十四年二月的时候。此战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所以在 正统十四年二月,曹吉祥应该还在福建前线 。
但真正彻底平息此次民变,要到 景泰元年 了,也就是第二年。“土木之变”是在正统十四年八月,英宗亲征出发的时间是七月中旬,所以我推测当时曹吉祥还没赶回京城。
“土木之变”后,大明数十万主力军覆灭,数十位重臣殉国,英宗被俘,英宗之同父异母弟——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是为明代宗。
代宗上台后,因为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文官集团的裹挟下,曾经对王振余党进行过一次政治清算。但是我们惊讶地看到, 在景泰元年,作为王振死党的曹吉祥,居然已经是司设监掌印太监了。
司设监是明朝十二监之一,负责管理皇家的仪仗器具。虽然与司礼监,内官监等相比,可以说没什么实权,但其掌印太监也是官至正四品,曹吉祥算是升官了。
为什么曹吉祥能躲过这场政治清洗?
第一, 代宗这次对王振余党的清算,并不彻底 。说白了,当时所谓的王振一党,很多人其实就是英宗的亲信。代宗对他们清算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形势,除了把几个朝臣们点名的人拿了,其他的算是走个过场。
第二, 曹吉祥刚刚从前线回来,算是立功人员。 王振插手的“贡马事件”与英宗御驾亲征,曹吉祥并没有染指。说白了,曹吉祥的官位也不够大,很多人根本顾不到他。
第三, 曹吉祥应该和英宗生母孙太后关系不浅 。从后来“夺门之变”中曹吉祥成为与孙太后联络的主要负责人,再加上他本身是宫内宦官的身份,曹吉祥应该是孙太后的嫡系。
不管怎么说,景泰年的曹吉祥日子过的不算差, 除了成为了司设监的掌印太监,也因为他有参预军务的履历,代宗也让他监理了部分的京军。
但作为曹吉祥来说,他在正统年见识过了王振的权势熏天,区区一个团营监军与司设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又岂能满足?
代宗执政八年,经历了“北京保卫战”,“易储风波”,从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这期间曹吉祥应该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明代当皇权与文官集团达成一个平衡的时候,宦官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但到了景泰八年,代宗因为儿子早夭,又无其他子嗣,再加上身体一度风雨摇摆,大明朝堂上的所有人都开始为帝国的继任人选担心。
当时可选的方案其实并不多:要么 复立废太子 (英宗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要么 迎立外藩 入京继位;还有一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没人敢提的一个选项—— 把皇位交还给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 。
人心不定,池水就容易浑浊。
迎立外藩谁都知道不靠谱,让代宗的侄子朱见深(明宪宗)重新入主东宫的话,“太上皇”英宗还健在,这事情怎么看怎么变扭,而且朱见深年纪也小。
从帝国的角度来说,一旦代宗突然驾崩,英宗重新登上大宝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代宗个人 情感 上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武将石亨在那个夜晚起了飞智。
代宗突然病重,当晚把石亨喊进宫里密商。石亨亲眼见到了代宗的虚弱,在出宫之后仔细衡量一番,决定迎立南宫的英宗复辟,而不是等到代宗做出最后的决定。
于是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为核心的“复辟三人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
那为什么是曹吉祥?
其一, 曹吉祥是王振旧人 , 也可以算是英宗旧臣,对于英宗应该是有感情的 ;
其二,曹吉祥是孙太后近侍,孙太后自然乐于见到亲儿子重登皇位,且迎驾复辟之事需要得到孙太后的配合, 曹吉祥是孙太后与外臣联络的最佳人选 ;
其三, 曹吉祥监管部分京军,握有军权 。虽说不能直接率军兵变,但关键时刻弹压一部分自己嫡系人马还是做得到的;
其四, 曹吉祥手里握有一支私人武装 ,是他早年在外作战时收服的蒙古兵将和地方武装,由养子曹钦率领,以策不变;
其五,从个人前程来看,如果没有“奇功”,即使日后英宗重登大宝, 曹吉祥的仕途也很难有晋升空间 。因为曹吉祥实在是没文化,这就堵死了他进司礼监的路。同时,虽然他也是京军监军,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叫刘永诚的宦官,资历,人望都比他强,很难取代。
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夜晚,曹吉祥,石亨,徐有贞三人,领着一部分京军,从南宫救出被软禁的英宗,迎入大内,帮助英宗复辟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本质上就是一次兵变,具体的过程以前也专门写过,在此不做赘述。但对于“复辟三人组”来说,他们这次的押宝无疑是赌对了。
英宗复辟,改年天顺,曹吉祥凭借拥立之功,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京军三大营。同时其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封昭武侯,其余曹家家人与嫡系人马都获得了大量的封赏。
曹吉祥终于得偿所愿,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月满则亏,是亘古不变道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英宗不喜欢“复辟三人组”,不喜欢曹吉祥 。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是九岁继位登基的,但是他在奶奶张太后的照料下,在“三杨”的辅政与教育下成长,他是知道怎么看人的。在奶奶逝世后,英宗通过扶持自己的“大伴”王振,来培植自己的嫡系,掌管朝堂人事,这是英宗自己揽权的手段。
说实话“土木之变”的发生,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打断了英宗的执政生涯,其实我对这个年轻的皇帝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正统年王振的权势滔天,是英宗刻意为之,且他是信任王振的,与王振也有多年深厚的主仆之情,最重要的是王振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下。
但是“复辟三人组”呢?说白了, 他们就是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主动追寻利益最大化,而当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英宗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可以是英宗,在另外的环境下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做皇帝的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别人掌管,哪怕是一点点的束缚。
曹吉祥的吃相实在太难看,他在得势后大肆侵占土地敛财,买官卖爵,培植私党。徐有贞还算好点,毕竟是文人,还是有政治抱负的,至于石亨做得比曹吉祥还夸张。
有一次,英宗和曹吉祥聊天,聊到了“夺门之变”。英宗问曹公公,如果那天晚上行动不顺利,在任何一个环节卡住了怎么办?你猜曹吉祥怎么回答的?
曹公公回答说,皇帝别担心,我和石亨手里都有兵权,石亨的侄子石彪和我养子曹钦都在北边领军,一旦真的有事,大不了里应外合杀进京城。
英宗听完这番话后,沉思了许久。换了是你听到这番话,你会怎么想? 英宗一方面惊讶于曹吉祥等人的大胆,一方面应该会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 以致于后来英宗发了一道密旨,意思是如果京城有事,不得让北边的军队来勤王。
你就冲曹吉祥这个回答,智商情商双双下线,皇帝怎么会喜欢他?
英宗虽然讨厌他们,但是身不由己,对于有拥立之功的臣子,必须要给予绝对的肯定,这是古代做帝王必须遵守的规矩和笼络手段,也是要做给世人看的 。所以我们在天顺初年的时候,看到了所谓的朝局“动荡”。
先是徐有贞不屑于曹、石二人为伍,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发起舆论战打压二人,徐有贞败,被贬离京城;接着又有御史迎合英宗之意,挑动曹、石二人关系,结果反而让二人更加团结。
英宗没办法了,只能祭出了自己的杀招—— 锦衣卫 。
逯皋 就是在这个时期站到了 历史 舞台。逯皋本是锦衣卫的校尉,后来经过曹吉祥的推荐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逯皋猜到了英宗的心思,决心成为皇帝手里的那把刀。
逯皋不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却得到了英宗的全力支持,开始不遗余力地向石亨开刀。效果很明显,石亨及侄子石彪先是被冠以谋反的罪名罢官,然后逯皋又从石彪的从孙入手,把石亨等人打入大狱。
曹吉祥不是傻子,逯皋的一系列操作和石亨的下场让他明白了英宗的态度。
天顺三年石亨及其侄子以谋反和凌辱亲王罢官;天顺四年石亨受到从孙石后案子株连入狱。天顺四年正月石亨入狱,二月便不明不白死在狱中。
还有,你见过被冠以谋反罪名,却只被罢官的案例吗?
先是徐有贞,接着是石亨,前者是文官,后者是武将,这妥妥皇帝揽权的套路啊。 曹吉祥之所以还没事,是因为他太监的身份,毕竟在皇帝看来,太监这种家奴相对前面两者,对皇权的威胁性是最小的。
威胁性相对最小但不代表皇帝能够容你。曹吉祥开始扳着手指数,数自己还能活几天。
曹吉祥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他和养子曹钦的谋反。
很多人说曹吉祥是狗急跳墙的自保,妄想自己做皇帝,拼一把。这个说法很荒谬。我就问一句,曹吉祥凭什么?
凭他提督三大营?京军将士不会为一个宦官造反;凭他手里有几百私人武装?这点人马和战力,最后证明连大内都攻不进去;还有皇族,朝臣,地方守备部队,这些人怎会看着一个太监站到他们头上指手画脚。
按照史书的描述,曹家的这次武装暴动,曹吉祥反而没什么参与感。按照计划,曹吉祥是提前入宫准备与宫外的曹钦里应外合的。只是曹钦动手前被家将走漏消息,曹吉祥还没怎么着就被英宗瓮中捉鳖了。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武装暴动,是因为在宫外带着家兵们起事的曹钦,在起事过程中完全不知所为,似乎根本没有一个明确方案,没头苍蝇似的东奔西跑,反而还有点寻私仇意气用事的味道。
比如曹钦发现事情败露后,第一件事情是跑到逯皋家杀了逯皋;然后到了朝房砍伤了李贤,后来出去转悠一圈又回来让李贤写声辩奏疏,说自己是被逯皋逼反的。接着才想到要进入大内,连续攻了几个门打不进去,最后官军越来越多,才准备突围。亦无功,只能退回府邸自守,最后覆灭。
曹钦一开始就选错了目标,生生给了孙镗足够的时间去给大内报信和调动官军,且攻打宫门时明显不够狠绝,突围时也不够果断,曹钦和这群家将们不是不懂兵务,但这个过程表现出的水准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我告诉你, 曹家作乱这件事,从天顺年开始出现在史料和一些当事人的笔记中,一直到明朝晚期,很多的细节一直在被添油加醋地灌注进去。 看似把一开始诸多不合逻辑的情节进行了细化和再加工,实则反而越描越乱。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曹家当时并不打算谋反,很可能是英宗把曹吉祥招进宫,顺势拿下了曹吉祥。曹钦听闻养父被擒,一时激动就带人寻仇。所以他先杀逯皋,再砍伤李贤,甚至要李贤写声辩书,就说得通了。而曹钦此举正好给了英宗定性曹家谋反的理由。
其实从曹吉祥参与到“夺门之变”,他最好的归宿就只剩下一条,那就是提前请辞,在皇帝最顾念这份拥立之情时,带着英宗和太后的感念,带着皇家给予的无上荣耀,带着丰厚的赏赐,荣归故里,运气好,也许能平静地过完下半辈子。
但曹吉祥如果愿意主动请辞,那他就不是当初那个参与“夺门之变”的曹吉祥了。 人的欲望有时候能够成就一个人,同时也会毁灭一个人 。诸君行事,还望三思。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刘慧
生日:1013 黑龙江
身高:161
体重:43
学校:北京**学院表演系2001
电视剧: 《少年宝亲王》桃子
《警坛风云》江燕
《大唐芙蓉园》魏来馨
《血浓于水》刘小慧
广告: 《大宝国际形象代言》
《古井贡酒》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特 2年 2、李流 l年。3、李雄 30年 4、李班 l年 5、李期 3年 6、李寿 5年 7、李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渊 6年 2、刘和 l年 3、刘聪 8年 4、刘l杰 l年 5、刘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勒 l5年 2、石弘 l年 3、石虎 l5年 4、石世 l年 5、石遵 l年 6、石祗 ?年 7、冉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健 4年 2、符生 3年 3、符坚 27年 4、符丕 2年 5、苻登 9年 6、符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茂 5年 2、张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苌 8年 2、姚真 22年 3、姚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跋 22年 2、冯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光 13年 2、吕绍 l年 3、吕篡 1年 4、吕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暠 17年 2、李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建 12年。 二、王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升 7年。 二、李璟 l9年。 三、李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隐 12年。 二、刘 �6�9 32年。 三、刘玢 1年。 四、刘晟 l6年。 五、刘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佐 6年。 四、钱倧 l年。 五、钱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崇 4年。 二、刘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