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长公主年轻时与林若甫私通生下林婉儿,但是却没有嫁给林若甫。
林若甫只是长公主寂寞空虚时的感情玩物长公主最爱的是哥哥庆帝,但是在庆帝眼中,长公主根本无法和叶轻眉比,这段感情也不可能让别人知道。
林若甫和长公主私通时刚进入仕途,而林若甫家境并不好,出身寒微,而且那时候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大宝和林珙。
长公主在感情无所依托时,就将注意力放在朝中年轻大臣的身上,原著中,除了林若甫,长公主年轻时还和御史郭诤有过私情。
怀上林婉儿应该是个意外,原著中太后曾经考虑过将长公主嫁给林若甫,但是长公主却以“不愿耽误他前程”为借口不愿嫁给他,其实用林若甫的话说长公主就是不愿嫁给一个永世不能出头的驸马,看不上林若甫这个出身寒微、刚入仕途的人。
林婉儿是长公主用来维系和林若甫关系的纽带因为庆国对待驸马的惯例,长公主不愿嫁给林若甫这个未来不会有权势的人,但是长公主看人的眼光却很好。
虽然没有嫁给林若甫,但是在长公主不断的运作以及自身能力出众,林若甫晋升的很快,到了范闲准备娶林婉儿的时候,林若甫已经做了十一年的宰相,在这期间,林若甫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和长公主虽然不是夫妻,但是在政治上有所牵连。长公主是太子的重要支持者,而林若甫的儿子林珙也是太子的死党,虽然林若甫没有公开自己支持哪位皇子,但是林珙的政治倾向基本上也代表了林若甫的倾向。
长公主能和林若甫在政治上有默契,就是以林婉儿为纽带。之后长公主利用林珙谋划牛栏街事件刺杀范闲,导致林珙死于五竹之手,林若甫也与长公主划清界限。
庆余年:为什么林大宝隐藏的身份这么可怕?
《庆余年》是根据作者猫腻书写的小说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豆瓣评分虽然只给出了79的分数,但是我个人的观剧体验来看,这个分是给打低了的。
《庆余年》之所以广受观众青睐,不仅是因为这部剧中,有像陈道明、吴刚、于荣光等老戏骨的加入,剧情的设计也是这部剧成功的一大方面。
一如上一段所说,这部剧的剧情跌宕起伏,吸引着观众迫不及待追剧。而构架起这部剧的剧情的,无疑是这部剧中埋下的一个又一个坑,等待着万千观众去挖坑揭秘,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剧中悬念颇多,很多人在直观上是很难以判断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很难看清楚他到底是哪个势力范围之内的人。也就是说,在《庆余年》这部作品中,很难定位一个人的好坏,比如剧中的北齐战犯肖恩,乍看原以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狂魔,细看之下其实你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对孙子和慈和的老者。
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肖恩存在的意义也慢慢呈现出来,你会从他身上发现很多未知的秘密,神庙的秘密也是以肖恩为突破口,慢慢打开的。而庆帝之所以派范闲出使北齐的真正原因,也是想让他通过拉近与肖恩的关系,从中打探出有关神庙的秘密。
提到神庙,则不得不提一个人,此人就是林大宝。可能写到此处,很多只看过《庆余年》第一部的朋友会在心里产生疑问,林大宝是一个傻里傻气的大小伙子,他也是最值得范闲信赖的一个人物。范闲信任他,不仅仅他是范闲的大舅哥,最主要的是他人傻,很容易让他人放松对他的警惕。
其实,林大宝还真的不是一个傻子,他的身份是伪装出来的。他不仅不傻,而且还是效命于神庙的人物,他的真实身份是首领大红袍。由于他必须要伪装得很深,所以他只能以傻子的形象示人,不过这一招还真管用,就连智商过人的范闲与之相处时,对他的身份也是深信不疑。
由此,林大宝发现了范闲的为人,通过自己傻子身份与之接触时,范闲坦露出内心的对林大宝的真诚,是这个世界中少有的。由此,林大宝对范闲的印象还算不错,在范闲披荆斩棘的路上,曾数度帮助过范闲脱离艰险。一句话:范闲发自内心拿他当好朋友,他也没有愧对范闲对他的诚挚友情。
除此之外,林大宝还有一层真正的身份,他还是长公主与庆帝的孩子。可能看到此处很多读者再次产生疑问,因为庆帝与长公主是亲兄妹,他们俩生下孩子在现代人看来是很难以被人接受的。
虽然他们是一对亲兄妹,但是长公主与庆帝之间有一种超越了兄妹情的感情。长公主深爱着庆帝,这也成为了她嫉妒叶轻眉,并配合庆帝杀死叶轻眉的原因。
综合来看,林大宝真实身份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这也正是《庆余年》成功吸引我们的地方。
《庆余年》里面的长公主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她由李小冉饰演,是一位美丽多情有心狠手辣的女人。许多人都很好奇李云睿和庆帝什么关系,长公主最后结局怎样?据说李云睿与庆帝有私情,还生下了林大宝,之后因为刺杀失败而自杀了。
长公主李云睿结局自杀而亡
在《庆余年》剧中,长公主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热舞,她不仅长相倾国倾城,还十分的有手段,在庆国权利仅次于庆帝。她还是女主林婉儿的母亲,与多位实权人物有感情瓜葛。但最令大家好奇的,是李云睿和庆帝什么关系?她虽然并非是庆帝的亲妹妹,却坐稳了长公主之位。
据说长公主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一个是与宰相林若甫生的女儿林婉儿,还有一个就是和庆帝生的林大宝。据说她还和太子有私情,并且也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了。这么一个厉害的人,长公主最后结局怎样呢?她最后刺杀失败,与太子的私情也暴露了,知道庆帝不会放过她,最后自杀了。
李云睿身为尊贵的长公主,掌管油水丰厚的内库,是一位实权人物,还很是有些能耐的。她因派人刺杀范闲,最后与太子的私情被范闲告知庆帝,然后她被软禁,太子也面临被废危机。李云睿就与叶家和秦家相勾结,没想到叶家是庆帝的卧底,最后无奈阴谋被拆穿,只能自杀了解。
在小说中,李云睿从头到尾爱的都是庆帝,只不过庆帝心中只有权力,所以她到头来将自己扭曲的面目全非。她有长相有手段,掌有很大的权利,也干了很多坏事,但是在爱情上却不过是一个爱而不得的人。最后她以悲剧收尾,也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了。
庆余年:林大宝真实身份是什么?
看过电视剧《庆余年》的朋友,对于这部剧中的林大宝一定也不算陌生,因为他是女主鸡腿姑娘的大哥,也就是范闲的大舅哥。
因为林大宝表现比较痴傻,加之他是林婉儿的哥哥,所以富有同情心的范闲,对他十分照顾。林大宝也把范闲当做是最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嬉笑打闹,玩得不亦乐乎。
《庆余年》这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比较成功的。它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剧情比较吸引人,否则叫再多的老戏骨来也是没有用的。由于剧情的悬念很多,所以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痴迷度也非常高。
剧中其中一个悬念,就是范闲的身份。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知道范闲其实并不是范建的儿子,而是庆帝与叶轻眉的儿子。当这层关系被揭晓的时候,另一个坑也出现了,这个坑就是林大宝。
林大宝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是真傻还是装出来的?
《庆余年》第一部,这个秘密是没有为大家揭晓的,很多人以为他就是个傻子,那种很傻很天真是装不出来的,实则不然。
林大宝是林若甫的大儿子,剧情中他小时候因为生病所以才变傻了。其实,他一直是在装傻,只是大家都没有识破罢了。包括范闲这个聪明人在内,也没有看出林大宝是在装傻。包括范闲这个聪明人在内,也没有看出林大宝是在装傻。
林大宝与神庙有着莫大的关系,后来他成为了神庙苦行僧首领大红袍,他的另一个身份,其实是一名杀手,只是他一直没有杀过身边的人罢了。而神庙又与范闲有着莫大的关联,可见林大宝算是一个被隐藏的重要人物。
他为何装傻,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装傻充楞的人,往往会制造假象,让很多人降低对他的敌意。也由此,他会看清很多人的真实面目。而别人,却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这算是装傻的好处。
贴吧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们说林大宝其实不是林若甫的儿子,而是庆帝和长公主的私生子。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庆帝的私生子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了,庆帝和长公主不是兄妹关系吗,为何他俩会生出孩子来呢?其实,庆帝和长公主是存在超出兄妹情的一种感情的,长公主也一直很喜欢庆帝,这也是长公主嫉妒叶轻眉,并配合庆帝杀死叶轻眉的原因。
为了遮人耳目,林大宝出生之后,庆帝就命人将林大宝寄养在了林若甫的家里。由此可见,长公主这个人的人设,也是崩塌的。长公主和林若甫生了林婉儿,又和庆帝生了林大宝,后来又和太子私通。这个女人可真是不简单呢。
简要介绍书中佛道两家人物
1、本书中通天门下弟子一览(天庭众神不在此列):
关门弟子:朱八(仅为这一量劫的关门弟子)
2、元始门下弟子一览:入室弟子:云中子、南极仙翁、太乙真人、玉鼎真人、广成子、灵宝大法师、道行天尊、清虚道德天尊、黄龙真人(在下界做妖怪,快活得要死)
记名弟子:姜子牙
三代弟子:哪吒、杨戬
3、太上老君门下弟子一览:
关门弟子:玄都大法师
4、佛门高手一览(出场人物):
燃灯古佛(燃灯道人,定光如来佛,辈分奇高,为过去佛之首)
(2)二代弟子:主要是释迦牟尼如来佛弟子。
马王佛(一气仙马元,本是截教弟子)
燃灯、拘留孙与定光欢喜佛都是主动投靠佛门,因此地位很高。
其他二代佛都是不出彩不出场人物,不介绍。
菩萨:
普贤菩萨(普贤道人、真人,玉虚门下十二金仙之一,同上。)
文殊菩萨(文殊道人、真人,同上。)
地藏王菩萨(婆罗门女。)
灵吉菩萨(佛祖弟子,守护须弥山。)
5、准教主(准圣人)级牛人一览:陆压(大日如来)
太上老君,太清圣境人教教主,太清圣人,又叫太上道祖,老子。
元始天尊:玉清圣境阐教教主,玉清圣人,又叫元始天王。
通天教祖:上清圣境截教教主,上清圣人,又叫通天教主。
8、封神一战中肉身成圣人物一览:
a姓名:李靖
职位:总兵
住地:陈塘关
兵器:方天画戟、六陈鞭、乾坤弓、震天箭
法宝:按三十三天玲珑金塔
其妻:殷氏
结局:肉身成圣
b姓名:哪吒(灵珠子)
座骑:风火轮
兵器:火尖枪
能力:莲花化身、三头八臂
法宝:七尺混天凌、乾坤圈、九龙神火罩、阴阳剑、金砖
结局:肉身成圣
c姓名:金吒(李靖之子哪吒大哥)
住地:五龙山云霄洞
兵器:双剑
法宝:七宝金莲(遁龙桩)
结局:肉身成圣
d姓名:木吒(李靖之子哪吒二哥)
住地:九宫山白鹤洞
兵器:双剑
法宝:吴钩剑(雄)、干将剑(雌)
结局:肉身成圣
e姓名:杨戬
住地:玉泉山金霞洞
职位:清源妙到真君
兵器:三尖两刃刀
座骑:银合马
能力:九转神功、五雷决、八九元功、七十二变玄功
法宝:哮天犬
徒弟:金毛童子
结局:肉身成圣
f姓名:金毛童子
住地:武夷山
法宝:金丸
结局:肉身成圣
住地:终南山玉柱洞
兵器:风雷棍(黄金棍)
能力:风雷二翅
结局:肉身成圣
9、重生西游中世界一览:
文中有详细解释,不做详述。 道家神仙列表(转)
无宝道人原创千劫会序
且说那王母,修为已满千劫,那玉帝道:需请众仙佛帝六教齐到,王母道:不可,大天尊满劫时,五教圣贤全至,此不可重复,只请本道中人可。玉帝传旨,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母恩。不一时,众道友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王母前贺献圆满。只见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腾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
众神仙稽首合掌称扬,都念:
礼敬紫霄鸿钧道天尊
礼敬昊天金阙至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礼敬玉清境元始天尊
礼敬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礼敬太清太上老道德天尊
礼敬王母娘娘天尊
礼敬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礼敬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礼敬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后土娘娘
礼敬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本书中把两人分离出来,不好意思,历史上的确是两人)黄帝轩辕氏
礼敬女娲娘娘
礼敬镇元大仙
礼敬五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至九天玄女
至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至司法二郎显圣真君
至张道陵天师
至许旌阳天师
至邱弘济天师
至葛洪天师
至托塔李天王
至东方崇恩圣帝
至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
至南极仙翁
至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
至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至赤脚大仙
至太白金星
至陆压道人
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五岳帝君
至玄都大法师
至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至云中子法师
至文武曲星君
至法师明初道君
至清虚道德真君
至九曜星君
至道行天尊
至五斗星君
至广成子法师
至福禄寿三星
至赤精子法师
至玉鼎真人
至清虚道德真君
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闻仲
至游奕灵官
至翊圣真君
至大力鬼王
至七仙女
至广寒仙子嫦娥玉兔
至玉蟾
至吴刚
至天佑元帅
至十二金钗
至九曜星
至日游神
至夜游神
至太阴星君
至太阳星君
至武德星君
至佑圣真君
至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至巨灵神
至月老
至左辅右弼
至旃檀大帝
至王善王灵官
至萨真人
至紫阳真人张伯端
至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至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至千里眼
至顺风耳
至玉女金童
至四值功曹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至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至四渎龙神
至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至雷公
至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
至闪电金光圣母
至雨师
至五炁真君
至六丁六甲
至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八仙
至黄龙真人
至梅山六兄弟
至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八将
至七首将军
至二十八星宿
至三十六天将
至斗部天罡三十六星
至斗部地煞七十二星
至分水将军申公豹
至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至四海龙王
至房中之彭祖
至坑三姑娘之神
至纵横始祖鬼谷子
至文始真人尹喜
至南华真人庄子
至求仙使者徐福
至茅山仙祖三茅真君
至万古丹王魏伯阳
至太极真人刘安
至诙谐岁星东方朔
至太平教主于吉
至役使鬼神费长房
至竹林狂士嵇康
至水府仙伯郭璞
至净明教主许逊
至蓬莱都水监陶弘景
至天师寇谦之
至至情仙裴航
至扶摇子
至王猴
至显化真人张三丰
至王重阳道人
至天妃娘娘
至城隍
至土地神
至门神秦叔宝、尉迟敬德
至床神
至喜神
至厕神紫姑
至石敢当
至小儿神项橐
至茶神陆羽
至花神
至染织二圣梅、葛
至酒神杜康
至痴癫狷人
至土工祖师神鲁班
至纺织神黄道婆
至蚕神马头娘
至西陵氏嫘祖
至梨园神唐明皇
至马神
至青蛙神白玉蟾
至驱蝗神叶魔
至蛇王施相公
至情仙白素贞
至痘神张帅
至农神后稷
至义仙小青
至五方主痘正神
至武穆王岳飞
至周公桃花女
至欢喜神和合二仙寒山
十方三界众仙卿,善哉!善哉!言讫,个坐座位,走吅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有诗为证。诗曰:
道德无边万载长,千劫大会胜蟠桃。
龙旗鸾辂祥光蔼,宝节幢幡瑞气飘。
仙乐玄歌音韵美,凤箫玉管响声高。
琼香缭绕群仙集,宇宙清平贺圣朝。
记名弟子:姜子牙
三代弟子:哪吒、杨戬
关门弟子:玄都大法师
三代弟子: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四大天师朱八(原天蓬元帅,后拜通天教祖为师) (1)教主:
婆娑世界教主:如来佛祖(即准提道人,又叫释迦牟尼本师如来佛,有三尊化身:佛母准提菩萨、孔雀明王菩萨、须菩提菩萨即菩提老祖)、大日如来佛(创建密教,如来佛祖下的第一高手,道名:陆压道君,又称乌巢禅师)
燃灯古佛(燃灯道人,定光如来佛,辈分奇高,为过去佛之首)
(2)二代弟子:主要是释迦牟尼如来佛弟子。
弥勒佛:五十六亿六千万年后,如来佛祖寂灭(回归西方教),他登上大宝,成为灵山教主。
马王佛(一气仙马元,本是截教弟子)
定光欢喜佛(长耳定光仙,印度密教有这样的传说:崇尚婆罗门教的国王“毗那夜迦”残忍成性,杀戮佛教徒,释迦牟尼派观世音化为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媾,醉于女色的“毗那夜迦”终为美女所征服而皈依佛教,成为佛坛上众金刚的主尊。每当想到观音男身女相,就倍感恶心。在封神演义中,长耳定光仙是主动背叛截教的一个二代弟子。)
燃灯、拘留孙与定光欢喜佛都是主动投靠佛门,因此地位很高。
其他二代佛都是不出彩不出场人物,不介绍。
菩萨:
观世音菩萨(慈航道人,妙善慈航,玉虚门下十二金仙之一,男身女相,在准提转世时投靠灵山,地位尊高。)
普贤菩萨(普贤道人、真人,玉虚门下十二金仙之一,同上。)
文殊菩萨(文殊道人、真人,同上。)
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弟子,随同准提涅盘,拜如来佛祖为师。)
地藏王菩萨(婆罗门女。)
灵吉菩萨(佛祖弟子,守护须弥山。)
(3)三代弟子:
尊者:阿难、迦叶、金吒、木吒、李靖、达摩、韦驮(又称韦驮菩萨)
明王:孔雀明王(孔宣,后回归截教)、大鹏明王(羽翼仙,孔宣的弟弟)、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护法),降三世明王(文殊菩萨护法),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军荼利明王(虚空藏菩萨护法)、大轮明王(弥勒佛护法)、马头明王(观音菩萨护法)、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护法)、步掷明王(普贤菩萨护法)、迦楼罗明王(人面鸟身,体似大鹏,喜食那迦,龙的一种,似蛟),猴王哈奴曼护法、帝释天(护法主神)、罗刹女王(护法),摩诃萨青王子(舍身饲虎,护法神)
准教主陆压(大日如来),燃灯(定光如来),弥勒佛、多宝(多宝如来佛,老君派往西方的卧底),玄都大法师,镇元大仙,鲲鹏妖师,冥河老祖,孔宣,云中子。太乙真人算半个。三皇、大禹、九凤。 太上老君,太清圣境人教教主,太清圣人,又叫太上道祖,老子。
元始天尊:玉清圣境阐教教主,玉清圣人,又叫元始天王。
通天教祖:上清圣境截教教主,上清圣人,又叫通天教主。
阿弥陀佛:原接引圣人,西方秘法经过无数轮回修炼,法力无限接近圣人,因此算作圣人。
如来佛祖:原准提圣人,后感于西方秘法不足,取道法斩三尸成就圣人。 a、姓名:李靖
职位:总兵
住地:陈塘关
兵器:方天画戟、六陈鞭、乾坤弓、震天箭
法宝:按三十三天玲珑金塔
其妻:殷氏
结局:肉身成圣
b、姓名:哪吒(灵珠子)
座骑:风火轮
兵器:火尖枪
能力:莲花化身、三头八臂
法宝:七尺混天凌、乾坤圈、九龙神火罩、阴阳剑、金砖
结局:肉身成圣
c、姓名:金吒(李靖之子哪吒大哥)
住地:五龙山云霄洞
兵器:双剑
法宝:七宝金莲(遁龙桩)
结局:肉身成圣
d、姓名:木吒(李靖之子哪吒二哥)
住地:九宫山白鹤洞
兵器:双剑
法宝:吴钩剑(雄)、干将剑(雌)
结局:肉身成圣
e、姓名:杨戬
住地:玉泉山金霞洞
职位:清源妙到真君
兵器:三尖两刃刀
座骑:银合马
能力:九转神功、五雷决、八九元功、七十二变玄功
法宝:哮天犬
徒弟:金毛童子
结局:肉身成圣
f、姓名:金毛童子
住地:武夷山
法宝:金丸
结局:肉身成圣
g、姓名:勾陈大帝
住地:终南山玉柱洞
兵器:风雷棍(黄金棍)
能力:风雷二翅
结局:肉身成圣
庆余年:林大宝真实身份是什么?
看过电视剧《庆余年》的朋友,对于这部剧中的林大宝一定也不算陌生,因为他是女主鸡腿姑娘的大哥,也就是范闲的大舅哥。
因为林大宝表现比较痴傻,加之他是林婉儿的哥哥,所以富有同情心的范闲,对他十分照顾。林大宝也把范闲当做是最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嬉笑打闹,玩得不亦乐乎。
《庆余年》这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比较成功的。它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剧情比较吸引人,否则叫再多的老戏骨来也是没有用的。由于剧情的悬念很多,所以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痴迷度也非常高。
剧中其中一个悬念,就是范闲的身份。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知道范闲其实并不是范建的儿子,而是庆帝与叶轻眉的儿子。当这层关系被揭晓的时候,另一个坑也出现了,这个坑就是林大宝。
林大宝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是真傻还是装出来的?
《庆余年》第一部,这个秘密是没有为大家揭晓的,很多人以为他就是个傻子,那种很傻很天真是装不出来的,实则不然。
林大宝是林若甫的大儿子,剧情中他小时候因为生病所以才变傻了。其实,他一直是在装傻,只是大家都没有识破罢了。包括范闲这个聪明人在内,也没有看出林大宝是在装傻。包括范闲这个聪明人在内,也没有看出林大宝是在装傻。
林大宝与神庙有着莫大的关系,后来他成为了神庙苦行僧首领大红袍,他的另一个身份,其实是一名杀手,只是他一直没有杀过身边的人罢了。而神庙又与范闲有着莫大的关联,可见林大宝算是一个被隐藏的重要人物。
他为何装傻,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装傻充楞的人,往往会制造假象,让很多人降低对他的敌意。也由此,他会看清很多人的真实面目。而别人,却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这算是装傻的好处。
贴吧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们说林大宝其实不是林若甫的儿子,而是庆帝和长公主的私生子。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庆帝的私生子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了,庆帝和长公主不是兄妹关系吗,为何他俩会生出孩子来呢?其实,庆帝和长公主是存在超出兄妹情的一种感情的,长公主也一直很喜欢庆帝,这也是长公主嫉妒叶轻眉,并配合庆帝杀死叶轻眉的原因。
为了遮人耳目,林大宝出生之后,庆帝就命人将林大宝寄养在了林若甫的家里。由此可见,长公主这个人的人设,也是崩塌的。长公主和林若甫生了林婉儿,又和庆帝生了林大宝,后来又和太子私通。这个女人可真是不简单呢。
马鞍山采石矶
李白漫游江南时,写下了许多歌咏山水的名篇,庐山、天台山、九华山 瑰奇明秀的风光因他的诗笔而格外生色。他特别喜爱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 山市西南的采石矶,这里遥对天门山,长江到此,水流被两山峭壁夹峙,更 加湍急,李白著名的《横江词》、《望天门山》等诗篇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 采石矶上现有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楼上有画着太白漫游采石矶的 屏风太白游踪图,以及黄杨木雕的李白像。采石矶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块突出 的石台,传说李白醉酒,从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传他在 这里捉月溺死后,衣冠落在江中,渔民捞起,建成衣冠冢。其实李白是在上 元二年(公元 761 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的,葬在安徽当 涂县龙山东麓。因他生前喜欢龙山对面的青山,后来他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 传正到这里当观察使,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知他遗愿葬在青山,便将墓迁 到青山西麓,并亲自在墓前立碑,撰写碑文,在墓旁建“李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 溪畔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 247 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 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 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 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
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堂,后经历代扩 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一共有大廨(xiè 谢)、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 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亲王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 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 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 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干旱,他 疏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足。次年又增筑湖堤,竣工后还写了一篇《钱 塘湖石记》,将管理湖水的办法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 三年,写下了个少歌咏西湖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与他兴修水利的功绩同样 不朽。现在杭州西湖上有一条白堤,从孤山通向断桥,就是白居易当初最爱 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白堤,但并不是白居易所修 筑的那条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与龙门香山如满和尚结为香火社,经
常来往。他穿着白衣,拄着鸠杖,自称香山居士,还用自己的家财开凿了龙 门八节石滩。75 岁去世,遗嘱不归故乡,葬在香山如满法师的舍利塔旁。现 在洛阳龙门东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阳时任太子少傅,所以这样称呼。 唐诗深受历代人民喜爱,不少古迹就因为一首唐诗而扬名天下。最典型
的例子莫过于武昌的黄鹤楼和苏州的寒山寺。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关于这座楼的来历, 有不少神话。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在此卖酒,特别照顾常来喝 酒的一个道士,不收他的酒钱。道士在离开这里之前,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 只黄鹤,说:“酒客来,拍拍手,鹤就会下来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 年 后,道士重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下壁,跨鹤飞去。辛氏便建了这座楼。盛唐 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 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 似仙宫楼阁。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 年)因失火被毁。现已在旧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 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 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911 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
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 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 了客子的愁思。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 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近年来,每 当除夕午夜,常有许多日本客人专到这里来听钟。
唐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中唐古文
运动,创造了适宜于说理叙事抒情的新散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 继他们之后,把散文推向新的高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奉为中古散文的 典范。纪念韩愈和柳宗元的祠堂也成为重要的名胜。
韩文公祠
韩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两次被贬到岭南(今广东)。第一次因 上书唐德宗,请求宽免农民的赋税,被贬到广东阳山任县令。他在阳山能体 察民情,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阳山城北的牧民山后来因此而改名为贤 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韩愈常和青年士子来此游息吟诗,所以名
为游息洞。洞前有线刻的韩愈画像碑。洞口崖壁布满历代诗刻。洞外山坡上 有一片石丛,中有一块巨石,上刻“千巗表”三个大字,是韩愈手迹,旁边 还有韩愈署名的铭语:“万石丛中,巍然独尊,与岁寒君,相契无言。”意 思是说这块岩石在万石丛中的尊雄之状,可称千岩之表(表即突出的意思)。 它的精神和岁寒的松柏一样,彼此是如此默契。此外,韩愈还曾从阳山上溯 连州,为贬到那里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记,命名为“燕喜亭”。现燕喜 亭仍在广东连县城东,前傍海阳湖,后靠中峰山,周围景色清雅。
韩愈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表谏阻唐宪宗把佛骨迎进宫内。这次贬到潮 州,仅八个月。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以后历代重修。祠堂座落 在潮州城东的笔架山麓,面临韩江。前后共两进院落。内有 40 多块石刻碑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散文中脍炙人口 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 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一生的品格和德业,以及他的学说和文章在 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精辟,极有气势。潮州韩文公祠也因这 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 773—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唐顺宗永贞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大力 推行改革。但永贞改革七个月就失败了,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
10 年后调回京师,随即又调为柳州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
年里,根据当地民俗设立教令和禁令,设法解决当地穷人用子女当抵押借钱 的问题,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还指点了不少考进士的文人,对当地 的开化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以后,韩愈为他写了著名的《柳 子厚墓志铭》。穆宗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建 了一座罗池庙。韩愈又为之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碑后附诗一篇。宋徽宗 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名为柳侯祠。现存建筑是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重建的。祠周围已辟为柳侯公园。祠前的“柑香亭”,传说是柳宗
元讲学、会客、种柑的地面。祠内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韩愈所撰罗池庙 碑,因罗池庙诗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碑文是苏轼的手迹,所以 称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另有“龙城石刻”,传说是柳宗元的手迹。祠堂 附近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冢,青石砌筑,周围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唐代佛教盛行,龙门、敦煌石窟主要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结晶。此外,著 名的遗迹还有四川的乐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相传 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 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 十九年(公元 803 年)完成,前后历时 90 年。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足 踏大江,据说通高 71 米,头高 147 米,肩宽 28 米,眼长 33 米,耳长七米。 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
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后通身彩绘, 原来建有 13 层楼阁,名叫大像阁,明末毁于战火。1986 年 2 月,武汉测绘 科技大学和四川测绘研究所的专家曾对大佛作过精确的测量,得出的数据 是:大佛从头到脚高 587 米,头上发髻共有 1200 个。于是产生了乐山大佛 矮了 12 米的说法。但文物界认为乐山大佛的身高应包括现已不复存在的莲花 宝座在内。有趣的是,专家们还测出:在 1—3 月的枯水期,大佛头顶到水面 的高度大致是 72 米。这就是说,如果莲花宝座存在,它的基底应在枯水期的 水面附近。
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代佛寺建筑的遗存。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 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 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 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 衬〕 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 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 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大雁塔之所以著名,除了它是唐三藏放经的经塔以 外,还因为这里地近风景区曲江,唐代诗人凡来长安,都要登塔凭眺长安风 光,吟诗抒发感想。一部《全唐诗》中,与它有关的作品不胜枚举。这座塔 在唐代还是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唐朝设科举进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 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 推举擅长书法的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慈恩题名”也成为后人爱模 仿的一件风雅之事,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小雁塔在大 雁塔附近,原来是唐代著名佛寺大荐福寺的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已
有 12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四角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宽度由下向上逐层递
减,形成秀丽的流线形轮廓。这座塔经历过 70 多次地震,原高 15 层,塔顶 震毁,剩 13 层。据底层门楣上明代人王鹤的题字说,明成化末年长安地震时, 小雁塔从顶到底,中间裂开一尺来宽的大缝,塔身分为东西两半。到正德末 年冉次地震时,裂缝一夜之间又合在一起。现在仍可看出明显的痕迹,游人 到此,无不称奇。
隋唐时期的建筑,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所以大雁塔、小雁塔弥足珍贵。
此外,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禅寺,也以唐代木构建筑闻名于世。
佛光寺
在我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初建于北魏,现仍保存有北 魏的砖塔、唐代以及金元明清的各朝建筑。东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 年)时所造,建在岩石上,后部柱子的基础是凿山时预留出来的,极其坚固, 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大殿台基很高,殿檐伸出深远,檐下外柱有古朴的斗拱 承托梁架。斗拱体型很大,结构复杂,高度约为柱高的 2/5。檐部转角处加 长角梁后尾,利用这一根悬挑的木构件,保证檐头前端不向下沉陷,设计非 常科学,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不多见。殿顶上的脊兽都是黄绿色琉璃瓦烧制, 正吻为一对高大的琉璃鸱〔chī吃〕尾。整座大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南禅寺
在山西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是一座乡间小庙。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
元 782 年),比佛光寺东大殿还早,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殿前 月台宽敞,整体梁架结构简练。1974—1976 年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时,发现 殿内两根最大的木构件早已劈裂弯垂,施工中将屋顶上的瓦件泥背拆除后, 西边的大梁自动弹回,拆卸后经反转压平,即完全恢复平直。东边的大梁经 反转压平,仍有些弯曲。历经 1200 年的木构件仍能保持这样的弹性,令人惊 奇。此外,梁架最上部有一个三角形人字架,榫接仍相当牢固,这说明唐代 建筑在顶部使用三角人字架已经普及到偏僻的山村,由此也可见出当时建筑 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广州光孝寺
在广州市内,是岭南古刹胜地。寺址原是西汉时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 三国时改建为寺。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 年),才改名为光孝寺。从东 晋到唐代,印度高僧到寺内讲法的很多。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弘 忍秘传的衣钵后,逃到岭南,在猎户中藏了 16 年,怕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找到 他夺回衣钵。仪凤元年(公元 676 年),他到此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恰 逢风吹幡动,有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慧能 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己心动。此话顿时惊动众僧。印宗过来 问明是禅宗法嗣,便拜他为师。慧能既已公开自己的身份,当时就剃发受戒, 公开传播禅宗,正式成为禅宗六祖。从此禅宗分出南北两宗,南宗以慧能为 初祖。神秀在北方称北宗。由于南宗支派繁衍,其宗旨最合中国士大夫的口 味,因而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现光孝寺内的建筑多数与纪念慧 能有关。如六祖殿内有 25 米高的慧能坐像。殿东的碑廊内,有六祖像碑等 石刻,提供了研究六祖和南宗的重要资料。睡佛楼下层设有风幡堂,建于仪 凤元年,即为纪念慧能论风幡而设。大殿后面菩提树下有瘗〔yì益〕发塔, 慧能在此剃发受戒后,寺住持僧法才将他剃落的头发埋在树下,建了一座高
78 米的砖石小塔。
光孝寺内还有两座我国现存最古的铁塔。是五代南汉国所建。南汉大宝 六年(公元 964 年),南汉主刘〔chǎng 厂〕的太监龚澄枢和邓三十三娘 捐造西铁塔,原为四角七层,现仅存三层。大宝十年刘捐造东铁塔,每层 都刻有盘龙和佛像,计有一千多尊佛像,遍体饰金,又称为“涂金千佛塔”, 雕刻和冶炼技术十分高超,保存也很完整。寺内还有一座建于唐宝历二年(公
元 826 年)的石经幢,名为大悲幢。是光孝寺内最早并有可靠年代记载的石 刻。
赵州桥
提到隋唐建筑,更令国人自豪的是赵州的安济桥。桥在河北赵县城南 25 公里处,横跨洨〔xiáo 淆〕河之上,是隋朝大业年间(公元 605—618 年) 的石匠李春所造。桥为单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单孔弧券桥。全桥长
5082 米,宽 96 米,由 28 道独立石拱圈纵向并列砌筑。弧券两端之间的净 跨度是 3735 米,跨度大而弧形平。桥的拱肩敞开,大石拱两头各建两个小 拱。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水流阻力,又能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构思精 巧,在世界桥梁史上还是首创。这项极其伟大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工程师 看了也要为之叹服的。
六 两宋山水景观的开发
唐末五代的混乱局面到公元 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时才告结束。北 宋的商业经济虽有进一步发展,也有过 100 多年的承平气象,但国防力量薄 弱,版图较小,气派无法与唐朝相比。1127 年,金国女真族入主中原。宋高 宗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与北方的金朝对峙 100 余年。南宋只是半壁 江山,但因偏安江南,农田开垦面积大大增加,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军火工 业发展很快,纺织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北宋。此外造纸、印刷业、水路交通 和商业贸易也日益发达。整个南中国开发的速度之快是前朝所不能比的。蒙 古灭金后不久,南宋便陷入战乱之中,最后在 1279 年被元蒙所灭,从此结束 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历史。
开封古城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超过唐代,不但商业城市大大增多,就是都城汴京
(今开封市)的贸易活动也比唐代要热闹得多。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只限 于东西两市,晚上还要禁夜,不许市民出门。北宋汴京的人口估计要比长安 增加十倍。宋太祖下诏不禁夜市,商业贸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于是全城 出现了一处处专售某类商品的集市和街道。有的大街还有夜市,专卖各种小 吃。重要的闹市,通宵都在做生意。除店铺外,每月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 如著名的大相国寺就可容纳万人进行交易。现在的开封仍保留着文化古城的 风貌,但已不是宋代的故城,因这里几经战乱,加上黄河泛滥,故城早就埋 在淤泥底下。尚存的北宋遗迹有大相国寺、龙亭、铁塔等。大相国寺也不是 原貌,而是乾隆时重修的,规模远不如宋代。唯钟亭中有一口大钟,重一万 多斤,还能使人联想到当初汴京八景中的一景——“相国霜钟”。龙亭原是 北宋皇宫御苑的一部分,现在的龙亭大殿也是清代重建的,正殿中放着一个 雕龙大石墩,传说是赵匡胤的御座。开封铁塔则是宋代原物。北宋范铁艺术 已达到很高水平,当时所铸造的一些铁塔如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济宁铁塔 等至今犹存,铸工精细,造型美观。不过开封市内的这座铁塔却并不是铁铸 的,因塔身以褐色琉璃瓦镶砌,远看像铁色,元代俗称铁塔。实际是一座琉 璃砖塔,在北宋皇佑年间(公元 1049—1054 年)建成,八角 13 层楼阁式, 内壁有旋梯。全塔色泽晶莹,富丽堂皇。琉璃砖上雕有飞天、降龙、佛僧、 麒麟、狮子、伎乐、花卉等 50 多种图饰,是宋代砖雕艺术的佳作。塔上的门 窗位置都错开安排,可见建塔时已注意到门窗处于上下一直线上容易倒塌的 问题。塔身抗震能力极强,经多次地震、水灾都未受损。
包公祠
一提起开封府,人们就会想到清官包公。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 公元 999 年,死于公元 1062 年,是北宋著名的大臣。他政绩卓著、廉洁正直、 执法严明、不怕权贵。当时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这样一句话, 意思是包公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要想在他那里用人情贿赂打通关节是不 可能的。现开封市博物馆里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刻着从北宋建隆元年(公
元 960 年)到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共 183 任开封府尹、知府的题名。
碑记上写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二月到嘉 佑三年,共一年左右。由于宋以后民众经常指点碑记,称颂包公,以致碑上 包拯的名字已被手指点抹成一个深坑。此外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内香花墩有 包公祠,祠内陈列包公墓出土文物及包公的塑像、石刻像等。因包公是合肥 人,香花墩是他读书的地方,所以明清时在此建专祠纪念。
宋代名人的遗迹遍布全国,不可胜数,最著名的还有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杭州西湖的苏堤和岳坟等。
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市西门,面向洞庭湖,是江南最著名的楼阁之一,与武昌黄 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古楼。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的盛誉。汉末鲁肃首先在此建阅兵楼,盛唐宰相张说驻守岳州,将楼台大加 修葺〔qì砌〕,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谪守 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缮此楼,并请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写了一篇
《岳阳楼记》。这篇散文首先以宏伟的气势概括了洞庭湖衔山吞江的浩瀚景 象,然后由岳阳向来是谪居之地这一点生发感想,描绘古往今来的被贬文人 在登楼观望洞庭湖阴晴不同的景色时所产生的悲喜之情。并进一步指出:无 论是因为离开故乡、忧惧谗言而悲,或是因心旷神怡、荣辱皆忘而喜,都是 因外物而感,为自己而发,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 合乎古仁人之心。这一光辉思想的提出,是这篇《岳阳楼记》能传诵千古的 主要原因。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