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通宝背满汉东,好品市场价10元左右,顺治通宝背单字东,分上东和右东,价格均在20元
宽永通宝 是日本铸期最长、铸量最大、版别最复杂的古钱。它是历史上流入我国最多,收藏者最熟悉的,所以价值不高,价格在3-5元左右。
1898年,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乘机强行租借中国的两个地方,其一是山东的威海卫,租借期限25年,另一个就是九龙半岛及其附近港湾,租借期限99年!这个租约就是中国政府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主要法律依据。1997年回归中国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从此开始了香港全新的历史阶段。香港人民在155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货币发行与硬币铸造开中国机器铸造硬币的先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香港硬币在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周遍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1863年英国政府同意香港可以自己铸造硬币以便节省从英国或者东印度公司远道运输的费用。此前香港货币的流通一直以英国本国货币为标准,没有自己的特色,部分地区也流通中国本土的制钱、银两。1863年开始铸造银币、铜币,造币厂在城中心。同时也行用伦敦制造的银毫。第一批铸造的银圆有一毫银币一种,铜圆有一仙、一文两种。其中一文外形仿照东印度公司铜币,中间穿一个圆孔,面值却是仿照中国习惯称为“文”。此种币直径15毫米,重量098克。1866年改成与银币挂钩的辅币,一文面值变成了“一千”,意思是一元银币的千分之一,也可以读为“千一”,形制没有变化。这种与银币挂钩、以汉字表示价值的铜圆,我们可以在1930年代陕西省铸造的“一分“二分”币上看到影子,陕西一分币的字母纪值写作“1MTYP1F”,读做:1枚大元币1分,价值是和银币挂钩的。二分的相应写作“2”。二者之间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得而知了。“香港一千”由于不受商民欢迎,很快就停止铸造了。 1866年,英国为了加强对香港的经济控制,由皇家造币厂在香港铜锣湾建立分厂,铸造硬币。其中铜圆只有一仙一种。背图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然而香港人民不喜欢印有女王头像的硬币,导致各种银币、铜圆流通不畅,当局不得不考虑停止生产。1868年,日本国新天皇登极,改元明治,推行维新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铸造新式硬币,并派人到香港购买机器。于是皇家造币厂香港分厂的全套铸币机器就卖给了日本,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近代铸币的历史进程。香港有整整四年铜辅币非常缺乏!直到1875年才又由伦敦铸造一仙铜圆运到香港发行。头像还是维多利亚女王像。此后直到1901年,铜圆人像一直没有改变。维多利亚女王在位长达六十四年,是英国在位最长的一位国王。女王于1901年中去世,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1902年铜圆背图改铸爱德华头像,铭文“EDWARD VII KING & EMPEROR”,汉译:爱德华七世国王暨皇帝。面孔改为右向。1912年爱德华七世传位给儿子乔治王子,也就是第三个出现在香港硬币上的英皇乔治五世,英文铭文为“GEORGE V KING AND EMPEROR OF INDIA”,汉译:乔治五世国王暨印度皇帝。这个名称充分反映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事实。铜圆上的头像又恢复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左向。在这期间,铜圆面值一直是“一仙”,尺寸是直径272毫米,厚度17毫米,重量73克。从1931年开始,香港一仙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得不减重发行,直径改为215毫米,厚度18毫米,重量40克。 1937年,乔治五世的次子加冕成为乔治六世,香港铜圆图案也相应换成他的头像,铭文改为“GEORGE VI KING AND EMPEROR OF INDIA”,可惜这个头像的币由于战争爆发,一直没有铸造,直到1941年,正面铭文为“香港一仙 HONG -KONG ONE CENT 1941”。1941年的香港一仙由于日本占领香港,在伦敦铸造的数百万枚铜圆大部分被伦敦收回销毁,领有已经启运的轮船被日寇俘获,铜圆约100万枚被运往日本销毁铸造武器弹药。只有极少数留存下来,已经成为香港铜圆的大珍品。说起来,乔治六世之所以能以次子而登上王位,还要归功于兄长爱德华八世(即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在1936年宣布逊位,不再是王储,所以才有乔治六世以次子身份继承皇位(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皇。1948年开始,铸造了有年轻的乔治六世肖像的铜圆,面值改为直接与银圆成系列的“香港一毫”,周围加上了装饰、防伪、保护性质的凹槽边,正面文字为“香港一毫 HONG-KONG TEN CENTS 1948”,汉译:1948年香港十分。背面为戴王冠的年轻的乔治六世肖像,铭文改为“KING GEORGE THE SIXTH”,汉译:乔治六世国王。与他的祖辈相比,简洁多了,君临天下的那种霸气也收了起来。 1949年开始,还铸造了镍与黄铜的合金币:香港五仙。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减小。1950年也有铸造。1950年后,香港历届政府都铸造过铜质辅币,质量越来越高,为香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限于篇幅,1950年后的香港铜圆就不作介绍了。版别方面,维多利亚女王王冠上的珍珠数量在1877年、1879有变化,HONG-KONG之间的横线上、下有的有H,有的没有。1877年的两种女王冠:一种有14颗珍珠环绕,一种有15颗。铸造数量各为二百万枚。1879年的王冠中央位置的珍珠数量为五颗,铸造数量与15颗的相差不大。所以存世量不会有大的差别。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某些年份香港铜圆的铸造数量如下(带有H的表示该币为Heaton厂铸造H标在HONG-KONG的连接线下边): 一仙的铸造量 1863年,1,000,000枚。 1865年,1,000,000枚。 1866年,1,000,000枚。 1875年,1,000,000枚。 1876年,1,000,000枚。 1877年,4,000,000枚。 1879年,1,000,000枚。 1880年,1,000,000枚。 1881年,1,000,000枚。 1899年,1,000,000枚。 1900年H,1,000,000枚。 1901年,5,000,000枚。 1901年H,10,000,000枚。 1902年,5,000,000枚。 1903年,5,000,000枚。 1904年H2,10,000,000枚。 1905年,2,500,000枚。 1905年H,12,500,000枚。 1919年H,2,500,000枚。 1923年,2,500,000枚。 1924年H,5,000,000枚。 1925年,2,500,000枚。 1926年,2,500,000枚。 1931年,5,000,000枚。 1933年,6,500,000枚。 1934年,5,000,000枚。 1941年,5,000,000枚。(估计存世量在100枚内)一文(一千)币的铸造数量 1863年,19,000,000枚。 1864年,不详。珍罕。 1865年,40,000,000枚。(未发行,珍罕) 1866年,20,000,000枚。
玩法类似麻将,以每胜一个子进多少钱定输赢。
铜钱牌,当地称打铜钱牌,是流传江西的传统牌类游戏,以清代方孔钱作牌具,类似的有与山西的搬字钱。六种版式的康熙通宝各十枚,共六十枚。
若无,则用顺治通宝代替。四人游戏,玩法类似麻将。打铜钱牌所用的铜钱为“康熙通宝”,以其铜钱的背文(中文)作区分,有:宝河、宝浙、宝江、宝福、宝蓟、宝陕、宝东、宝宣等种。在上述铜钱币中随便取六种,每种要十枚,共六十枚组成一幅铜钱牌。
其玩的方法大致如下:一、组人、定庄:甲、乙、丙、丁四人围坐,膝盖一起顶着一个竹筛盘,由一人随手抛起一个扎有红毛钱的“宝河”铜钱,落停在那一方,她便是开局的坐庄。在第二局开始则以上局胜方为坐庄。二、发牌:将一幅铜钱牌混乱,由坐庄以从左到右的顺序,每人发一枚,发十五轮,即每人得十五枚。三、整牌:每人将同样的铜钱合在一起,三枚以上相同者为“清口”,五枚相同者称“坎”,六枚相同者称“龙”。
如果有人手里都是三个以上相同的组牌,没有孤脾和双牌,叫“天和”;如果有三方都没有双牌,只有单牌,则要重新混乱发牌。四、出牌、进牌:从坐庄开始依序进行。每人每次出一枚还可进一枚,无需者则可不出、不进。出牌时将孤牌抛出,或从四枚相同的牌中出一枚,但“宝河”牌无论有几枚均不出,作为定牌。若有双牌与上方所出的牌相同,则可进之清口(叫作“勃”),但如果同时有人有五枚相同的组牌与之相同,则双牌者要让她先进(叫作“开坎”);若有三枚或四枚的组牌与上方所出的牌相同,可进之(叫作“圆”),但如果同时有人有双牌与之相同,则有三枚或四枚组牌者要让她先进。五、和牌:如谁的牌均为三枚以上的几个组牌,此家即可和牌。
和牌有“圆”有“阙”,所谓“阙”,即某家所有的牌都已成为三枚以上的组合,只有某一组牌还是两枚组合,而别人又打出了一枚相同的牌,则可把那只相同的牌吃进,使两枚的组合变成三枚组合,同时也就和牌了。六、定局、算子:除“宝河”牌外,其中有一方每组牌均在三枚或三枚以上(全清口),即可和牌(定局)。每人的子数=“河”牌数+进牌数+“坎”组数+“龙”组数x2,以子数的多少定胜负(进子或赔子)。最后散场,以每胜一个子进多少钱定输赢。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7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
顺治通宝,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有收藏价值啦,可以参考一下价格!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2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1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6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顺治通宝没有价值300万的。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8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连水治”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1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1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1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
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
一千铜钱称为一串。
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
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
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据了解顺治通宝铜钱版本有许多,但是大部分的收藏价格都不高,基本上价格都在几块到几十元,不过也有价格贵一点的,如顺治通宝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这样的收藏价格是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
顺治通宝铜钱价格表:(价格仅供参考,不做买卖建议)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7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通宝”,每文重一钱。宝泉局铸钱供全国经费使用;宝源局鼓铸之钱,要按卯(当时以六千二百四十九串二百七十文为一卯)报呈工部,交节慎库验收,然后作为工部所管各项工程经费发放。
顺治通宝的大小厚度,各钱局常见版式一般在厚度01--016厘米左右、大小直径一般在26--285厘米之间!
其中:上工、上新未正式发行,仅见数枚样钱,背右延字钱较为罕见,背上延字钱未见真品。旧谱记载背右昌、右宁、上陕、右陕等品种实不存在。顺治十七年仿古式与单汉字纪局式顺治钱一并停用,并被收兑销毁。
《清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考》;“国初,尚仍其制,嗣后有铸汉文,户工字及各省镇地名一字,于钱幕之上,或钱幕之右者,皆顺治十年以前之制。”说明仿古式与“单汉字式”为顺治钱的早期形式。
顺治二式:
第二式为 “单汉字纪局式”,该式铸行时间为顺治元年至十年(1644~1653),钱背以单个汉字标示铸造钱局简称,先后有右单字、穿左单字及穿上汉字几类。由于顺治早期铸钱局众多,故钱背纪局文字较为丰富,共发现十九个钱局。
三十一种背文,分别为:右户、上户、右工、上工、右宣、上宣、右临、上临、右延、左延、右云、右同、右蓟、上蓟、右原、上原、右阳、上阳、右河、上河、右浙、上浙、右东、上东、右荆、上荆、上宁、上昌、上襄、上福、上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