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唐 义净 《大宝积经》卷五六:“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唐 李白 《地藏菩萨赞》:“焚荡*怒痴,圆寂了见佛。” 王琦 注:“ 贤首 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红楼梦》第十七回:“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於去冬圆寂了。”参见“ 涅槃 ”。
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圆寞应该是“圆寂”。
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词语解释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法师圆寂
法师圆寂
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唐 义净 《大宝积经》卷五六:“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唐李白 《地藏菩萨赞》:“焚荡*怒痴,圆寂了见佛。” 王琦 注:“ 贤首 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红楼梦》第十七回:“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於去冬圆寂了。”参见“ 涅槃 ”。
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由来信息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盘。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盘、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盘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盘,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圆寂
开放分类: 佛教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盘”或“涅盘”。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盘。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盘、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盘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盘,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自然老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