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爸爸回家过年了。
因为疫情和职业,爸爸一家三年没有和我们一起过年吃年夜饭了。今年放开以后,爸爸攒了十天的假期,和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春节。
我们一起去古城的庙会逛吃,去郊外的河边钓鱼,还一起回老家看望老人。在老家的那几天是最冷的几天,但是我觉得人心却是热的。
爸爸是名副其实的大孝子。因为老家的房子太破旧,我们就住在了大伯家,每次到饭点,爸爸都会穿越整个村子回到爷爷奶奶那里给他们做与平时不一样的饭,陪他们聊天。
孩子还真是谁带跟谁亲,不信你可以问问周边的朋友,他们小时候谁带大的。很多奶奶带大的孩子,都和奶奶亲;外婆带大的孩子就跟外婆亲;妈妈亲手带大的孩子,就和妈妈亲。
为什么谁带大的孩子就跟谁亲呢?
听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后来,劳伦茨就把这个有趣的发现称之为 “印刻现象” 。这个现象不仅仅动物有,人类也同样拥有,我们也称之为 关键期, 也称之为 敏感期 。
人类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是0-1岁,如果错过了,2-3岁还可以弥补,但效果永远也不如1岁前时的效果好。如果,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是奶奶带,妈妈出去打工,特别是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的,孩子就更不会和妈妈亲。孩子1岁前是最重要的 安全依恋的时期 ,他就一定会从和自己 最紧密接触的人选当中寻找他可以依恋的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谁带得多,就跟谁亲的道理。
什么情况,孩子最不愿意和自己亲呢?
第一,生完孩子,完全没有喂母乳,就没有进行最初的肌肤接触;
第二,孩子直接由老人带,父母很少时间陪孩子或不知道怎么陪孩子;
第三,缺席的父母(留守儿童)。
以上三种情况比较常见,大部分孩子和父母同住,白天亲爷爷奶奶带,晚上父母带,所以,亲爷爷奶奶,也亲父母。
如何让孩子和自己更亲呢?
1)亲子 游戏 ,让“鱼和熊掌”均可兼得
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人帮忙带孩子,自己可以继续工作,又希望孩子和自己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但还真有“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现象,所以,关键看你怎么做。
我有一位朋友开了一家大型幼儿园,生下老二之后,每天看她忙得连喂奶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早早地就给孩子断奶了。孩子白天奶奶带,就是晚上回去陪下孩子。但是,孩子依然和她很亲,晚上下班回到家,除了妈妈,谁也抱不走。她又是怎么做到和宝宝这么亲的呢?
很简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喜欢的 游戏 。和孩子一起玩积木、画画、唱歌、捏豆子、吹泡泡、躲猫猫等等,几乎没有她没和孩子玩过的 游戏 。
在玩方面,她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有句话说: “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前,先要触及到孩子的内心。” 而亲子 游戏 ,在她和孩子的心灵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别说是孩子,哪怕是成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变得友好,就一定要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也需要花时间去经营一样。
2)用“自然之声”哄孩子睡觉
什么叫“自然之声”呢?
其实,就是妈妈学习了几首国内外的《摇篮曲》,有《德国摇篮曲》、《法国摇篮曲》等等,自己哼唱,优美的曲调可以有效地安抚孩子幼小的心灵,用于哄孩子睡觉特别管用。
如果你稍微了解就会发现,音乐有促进睡眠,调节情绪,增进 情感 的作用。
3)用“神奇的拥抱”来赢得孩子的青睐
要知道,抱孩子也是有方法和讲究的。
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那样,一回家,想抱就抱,什么也不说,抱过来就是。这种拥抱是毫无效果的。
正确的做法:
不是勉强的抱,而是看孩子是否愿意让你抱,可以试试拍拍伸手,观察他的身体是否有向前倾的动作。如果有,说明他愿意让你抱,如果没有,过一会儿在说一遍试试。
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仍然保持愉悦的心情,尊重孩子,同时也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当父母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你的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和联结,他就愿意和你们亲近了。当孩子还不愿意和你们亲近时,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所以,这是孩子给你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请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联结”。
我们带的外孙女,
亲热有加绕脖膝。
爷爷奶奶没空看,
却也倍疼他孙女。
都是孩子至亲人,
看与不看没关系。
只要孩子能看好,
苦点累点都值的。
差不多,我女儿是姥姥带的,她跟姥姥那叫一个亲,奶奶一天没带过还背后胡言乱语的说不稀罕孙女只稀罕外孙,女儿知道后跟奶奶始终保持距离感,任凭奶奶现在如何示好也走不进孙女的心里,她从心里往外不喜欢奶奶,该孝顺还孝顺但绝对不喜欢伤了她自尊心的作妖奶奶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我看不一定,这要看情况的。
我们家儿子出生时第一个抱他的是外婆,从小一直是妈妈带的,爸爸经常出差,一个月回来几天。平时儿子都和外婆亲,可是上幼儿园时,老师问他最爱谁,他说“我最爱爸爸,爸爸是我最喜欢的人。”外婆和妈妈都傻眼了。
一般来说,婴儿刚出生时,会对第一个抱他的人最亲。人类宝宝出生时,发育还不完全,需要妈妈的喂养,因此对妈妈非常依恋。从小得到足够的爱,孩子长大了就更独立,更爱冒险,因为他知道身后有爱他的亲人。
这种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效应,说明得到足够的爱,是宝宝获得安全感的前提。
孩子跟谁更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孩子和谁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认为谁更爱他,他就和谁更亲。
所以,通常谁带大的孩子就和谁亲。
你爱不爱孩子,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要孩子说了算。但为什么有时候外婆带大的孩子,却和偶尔带带的奶奶更亲呢?
这就是孩子虽小却很敏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判断谁更爱他们,他们在谁那里更有安全感。外婆带大,却更亲近奶奶,那么就是孩子不认可外婆带孩子的方式。
外婆带孩子做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奶奶则顺着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会认为奶奶更爱他,外婆不爱他。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做规矩带来的是对孩子心灵上的压制,那么这种规矩还是晚些时候做才好。因为相比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 健康 更重要。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时,慢慢告诉他,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听话照做。
很多著名作家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起的总是最宠他的那个人。要求很严的父母,也许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但他们绝不会成为孩子心中最爱的人。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更亲近?告诉他,你爱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爱孩子,不一定非要从小板着脸说教。不要说“我是为了他好”这种话,要想想,你给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还是你自己期盼的?
孩子很单纯却很敏感,你是真爱孩子,还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都知道。
因此,当孩子和那你不亲时,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我特别反对虎妈和狼爸,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品,来实践人生。
反思我家儿子会最喜欢爸爸,也是因为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陪着他做 游戏 ,带着他疯,怎么样都行。
而妈妈和外婆,平时要管着他,这不许那不许的,让孩子觉得很不开心。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拿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放低姿态,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你爱他,他自然就和你亲近了。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大多数小孩儿是这样。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家小孩儿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唱的歌都是世上只有奶奶好。每天粘着奶奶给他讲故事。我下班回来基本上不理睬我。有时候我心里会有点儿失落。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家长要学会跟他一起玩。有和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和他一起探讨问题。这样他也慢慢的跟妈妈亲了。我也奉劝各位家长,不管你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不要错过孩子的每一段成长过程。
孩子谁带就跟谁亲,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孩子跟谁亲,这个一定跟谁带有一定的关系,就比如妈妈带,跟妈妈亲,如果是妈妈长期不在身边,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的,你还指望孩子会跟妈妈亲吗?孩子谁带跟谁亲是一直老话,并不是完全对,但是也不能说就不准确,最重要还是看妈妈怎么去处理和孩子自己的关系,怎么去建立自己的亲子关系。
奶奶带,孩子不要妈妈
我家隔壁有个孩子,从孩子出生就带着他,白天带,甚至孩子晚上都是跟奶奶睡,而半夜吃奶也是醒了抱去妈妈房间,吃完又回来和奶奶睡。妈妈在哺乳期还能和宝宝多点相处。后来去上班了。只能晚上和周末能带宝宝。但是用他家奶奶的话,妈妈回来就是玩一下,吃饭,洗澡,睡觉依旧是奶奶全部包揽。所以孩子从小非常粘奶奶。
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奶奶出现严重失眠,带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不用喂奶的了,只要你带着孩子,半夜都要醒来几次,所以奶奶出现这个情况没办法带孩子了。于是由妈妈带孩子睡觉,但是孩子却反抗非常厉害,开始的时候都是哭着不肯,就算睡着了,半夜醒来一样找奶奶。要不就是明明累到眼睛困了,但是就是不睡,硬是晚到快12点才睡。妈妈也非常苦恼,怎么孩子就这么不跟自己亲,硬是要跟奶奶。
孩子为什么谁带跟谁亲?
1第一抚养人对孩子很重要。
我们都说孩子从小谁带,跟谁睡就一定跟谁亲,其实这也是暗示孩子会跟第一抚养人最亲。孩子从出生后,谁跟他相处最多,谁经常到他一起睡觉,谁在他伤心的时候陪着他,这个人将会是他一生最关切的。
现在很多宝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在孩子6个月左右,甚至更早就出了工作了。工作后,孩子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老人家很多时候不但白天带,晚上也心疼宝妈宝爸,都甘愿自己辛苦些,带着孩子睡觉。因此,孩子从出生后,孩子面对对多的一定是老人,这样的情况,是变成老人成为孩子的第一抚养人,所以就会出现,孩子连妈妈都不要,就是要跟着奶奶等。
而很多时候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亲密,并且固定不换,孩子和第一抚养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就当然你是怀胎十月的妈妈也不能简单几句就能替代的。
2孩子三岁前,缺席的 情感 最难修补。
孩子谁带就跟谁亲,其实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跟带他的人建立了稳定的 情感 。这些 情感 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和孩子建立稳定的 情感 最佳的时间就是孩子三岁前。这是从孩子出生后,天天和谁相处,不但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还关心爱护他。所以孩子也跟带他的人建立了良好的 情感 关心,这就算他以后长大了,他也会很自然的跟谁亲。
如果爸妈因为生活需要工作,没办法在家好好的带孩子。但是也千万不作为,别以为你的爸妈他自然的就跟你亲,和孩子在休息的时间好好相处,带他玩耍,和他一起睡觉,陪他看看书,看看**,这些互动对于平常工作带来的缺失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岁前,多陪伴孩子,跟孩子互动,不然以后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想要孩子跟你亲也更难了。
个人经验
我的两个孩子情况有些不同。在大宝1岁半的时候,我出去工作了,所以大宝是由爷爷带的多,但是我放假也是自己带的。因为小时候爷爷经常带,她跟爷爷的关系是最好的。爷爷也对她非常上心。反而是爸爸,因为那时候工作的关系,一个星期才见一次,所以大宝对爸爸是没有多亲密,甚至不肯跟爸爸单独相处,是在慢慢长大才好些,那也是因为爸爸后来工作调回来了,能天天见面相处了才得以补偿。
二宝是由我自己带的,爷爷奶奶几乎没有参与,所以二宝对爷爷奶奶并不亲近,反而因为爸爸已经在身边,所以二宝跟爸爸亲近的时间多了很多,所以二宝明显的也比大宝更可跟爸爸,这也让爸爸有点受宠若惊,看到孩子跟他非常开心。
总结
所以孩子谁带跟谁这个道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宝妈们要好好把握住孩子的头三年时间,虽然要工作,但是也要有和孩子的亲子时光是不能缺少的。同时孩子小有时候会比较调皮,而老人家一般纵容,虽然我们是要教育孩子,但是妈妈太过严厉,对于孩子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要适当的教育,别操之过急。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爱的回应,孩子也一样,孩子天生就需要妈妈的爱护和陪伴,不管平时有多忙,还是要多陪陪孩子,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不然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性格上更容易有缺陷,长期以往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会有严重的影响。
确实是这样,有句话说的好,日久生情,可见经常在在一起的人比长时间不见的人关系更好!
第一,孩子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白纸,跟谁在一起时间长了潜移默化的就学到了你的很多东西,你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长了自然和你最亲。
第二,依赖你作用
孩子和自己久了,慢慢的习惯很多东西都会依赖你,自己不会的也会第一个问的就是你,在他的心里,你就是最可信任的人,什么事情都会和你说,这也是孩子跟谁就和谁亲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点:孩子真是谁带跟谁亲吗?还真未必,要分情况而定。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你带他的时候他是和你最亲的,但如果和你分开几年,就未必会再和你亲了。
我们常听人们说“喂不熟的外孙”,意思就是说姥姥再怎么带外孙,最后外孙却还是和她不亲。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姥姥带外孙带了好几年,最后孩子却和她不怎么亲。
我们对门的王阿姨,外孙不到一岁就交由她抚养,刚开始,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闹不已,她就抱着在屋里转悠,一直转悠到深夜孩子睡着为止。孩子半夜发烧,她抱起来就往医院跑,跑到医院才发现自己忘了换衣服,穿着睡衣就出来了。
就这样,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三岁,才由孩子的父母接走。
此后,王阿姨就经常念叨孩子,可是一年后,再见孩子时,王阿姨呆住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怯生生地看着她,已经不认得她了。一年的时间,磨光了孩子的记忆,消除了孩子的感情,在孩子心中,外婆俨然成了一个陌生人。
从科学上来说,幼小的孩子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会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但由于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存储的信息就会不断更新,新信息逐渐覆盖掉以前存储于大脑的零散碎片,旧信息则被完全遗忘。对于三岁前的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孩子再见到王阿姨时,已经完全不认得她了,更不会说和她亲了。
但若一个孩子,你一直把他带到大,带到十几岁,他就会一直和你亲下去。
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记忆和价值观,并且在你长期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轻易被抹掉的。
邻居嫂子,夫妻两个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一直养到初中毕业。而今,这两个孩子都已20出头,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爷爷奶奶带一大堆东西,在他们心中,爷爷奶奶养育了他们,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说,对于太小的孩子,你带他的时候他跟你亲,离开他以后,他可能就会把你遗忘,不再跟你亲了;而对于从小一直带到大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懂事,和你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一直和你亲的。
孩子还是要自己带,如果太忙,没有时间,那就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培养一下感情。
孩子谁带大的跟谁亲?这可不一定,有三种情况就除外!
现在很多新手妈妈生了宝宝之后就会筹划着让家人帮忙带孩子,然后继续自己的打工之路。因为很多女性都想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些有工作的就更不想因为孩子而断送了自己的工作了,这也导致了世界上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前段时间见到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聊天时听她说是在家带孩子,宝宝已经满一岁了,过几天准备出去工作,把宝宝留给自己公公婆婆带。但是她一直都很纠结,怕以后孩子和自己不亲近,这样的例子也出现过非常多。其实也不一定就像大家想的孩子谁带大的跟谁亲,有三种情况就除外!
孩子谁带大的跟谁亲?这可不一定,有三种情况就除外!
第一种:带孩子的人脾气大,孩子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
带孩子的人很关键,好的话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坏的话甚至可以成为仇家。身边有一个朋友就是如此,她脾气有点暴躁,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在她这里却不是了。经常都能听到她吐槽自己的女儿,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对女儿破口大骂,有气就往女儿身上撒,所以女儿在家都不敢说话,性格也很内向。但是她女儿一回到奶奶家或者外婆家就无比开心,因为她爷爷奶奶和外婆对她很好,所以也很亲近,跟他们在一起她笑容也多了。所以并不一定是谁带大的就跟谁亲哦。
第二种:奶奶带大的,最后还是跟妈妈亲
有一次五一劳动节放假去朋友家玩了一下,当天晚上就听她婆婆跟朋友吐槽说:“你一回来兰兰都不要我这个奶奶啦,整天围着你转,真是要把我这个奶奶给忘啦!”兰兰是朋友的女儿,从小都是她奶奶带大的,可是兰兰每次见到妈妈都非常开心,感觉比奶奶还亲呢!毕竟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喜欢有父母的陪伴,每当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父母在身边肯定非常羡慕,所以每次和父母相聚都会非常开心!尽管奶奶带了几年,长大以后回到父母身边也是和父母更亲!所以说孩子谁带大的跟谁亲?这可不一定。
第三种:从小跟在外婆身边,回家之后就把外婆给忘了
听我一个同事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给她妈妈那边带了,因为她婆婆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所以只能放在自己妈妈这边抚养。等孩子五岁的时候要上学了,就接回家里,后来有一次寒暑假带孩子回外婆家,孩子死活不去,去了以后也不怎么理外婆。其实并不是和外婆不亲,而是孩子小时候记忆力有限,长期不接触就会很容易忘记小时候带自己的人。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父母疼爱孩子,不管跟谁亲都一样,只要孩子和孩子的父母懂得感恩,感恩带孩子的那个人!你家孩子中了吗?你们家的孩子小时候是谁带大的呢?又跟谁亲呢?
百分之90的情况是样的,谁带的孩子,孩子就和谁亲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边有很多 育儿 大咖讲了一大堆 育儿 概念,什么“亲情敏感期”,什么“安全感”,在这里不过度赘述,大概意思就是带的时间久了,孩子有感情了,自然就和谁亲近。
那么可能有朋友问我了,剩下还有10%是什么?这百分之10,是妈妈和带孩子的人共同享有。我拿我姐姐家孩子举例,我外甥满一岁的时候,我姐姐因为感情选择了离婚,前姐夫对孩子和我姐非常冷淡,没有尽到一点爸爸和丈夫的责任。离婚前孩子在婆婆家住了两个月, 孩子爸爸和奶奶没过来看过一眼 ,也正是这一点彻底让我姐对婚姻绝望了。
孩子一岁之后基本上就在婆婆家住, 孩子三分之一时间是我姐在陪,三分之二是婆婆和外公 ,所以从小孩子就特别粘着老人。三岁左右姐姐外出打工半年,半年后回来。
按理说孩子老人带的多,应该是和老人亲近对不对?但并非如此,姐姐回来后把孩子带走,两个星期孩子一个电话都没打过来,这让我父母有些伤心。不过孩子那么久没见到妈妈,情况可以理解,后来孩子虽然也亲近老人,但更亲近妈妈。 大概老人占三分之一,妈妈占三分之二。
因此,妈妈真的就是这个世界上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凡你多陪伴孩子一些,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可以取代你。除非是那种从小对孩子不管不问,或者离异不要孩子的。
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也能明白这种感觉,妈妈和孩子亲近似乎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做妈妈的不要辜负孩子这份亲情,好好陪伴他长大。
您好!
1你马上要生二宝,应该让宝宝的爸爸去医院陪产,大宝应该在家里啊。
2你马上要生二胎,不可以带着大宝一起去医院,因为医院不允许,等你生完了,大宝可以探视你,然后回家。
3你没有亲戚在身边,那更应该让老公在身边照顾你,而不应该让大宝陪着。
下午走在路上,大儿子突然指着路边的一堆大纸箱说:爸爸,那里面的东西与洗发水或者沐浴露有关,对吗?
本来我在和他聊天,并没有去留意那些纸箱,有两三个人正在从一辆车上把它们卸下来。我盯着看了一眼,上面确实有“洗护用品”的字样,但并没有能看出是洗浴相关的图标,所以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因为我们家的一瓶沐浴露上也有那个标志呀。我这才发现,有一个产品logo在上面,我好像有点印象了。
对这个事,我最大的感慨是觉得孩子观察很敏锐,他眼中的世界与麻木的大人大不相同。小时候对世界的观察在他的成长中未必谈得上什么实际意义,他以后也可能都不记得,但此时此刻,他眼里的世界比我精细和生动得多。
由此我想到这几年来给他讲过的绘本,同样的故事和图画,落在他的眼里、耳里,感受应该也和我非常不一样。这些绘本他长大了绝大部分也不会记得,但我却希望自己记住这些在绘本里和他一起度过的时光。
正好二宝又到了开始读绘本的年龄,所以今天对这三年给他讲过的绘本(也包括严格来说不算绘本的一些图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大宝大概一岁开始接触绘本,我们并没有严格按照年龄进程来给他选绘本,而是讲给他听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他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兴趣。绘本让孩子感兴趣,很多时候真是要看眼缘。
以下对绘本的排序属于意识流派,更多是穿插一些回忆在里边。其中的评星也比较依据个人化的感受,其中四星和五星是我觉得一定值得入手的绘本,仅供正好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参考。
01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这应该是最早读给他听的那一批里的。语句是重复循环的结构,英文有韵律感,如果按中文翻译就不会那么有趣了。读起来可以非常夸张,然后大大的动物图案和鲜明的颜色是吸引孩子的主要的点。
他那会说,最后出现的teacher是妈妈。
推荐指数:
02
《蹦》
低龄阶段,重复循环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叙述结构,这本也是,一个个小动物蹦起来,然后发现有的蹦不起来,最后是自己(最后一页是镜子)蹦起来。
一开始讲这本绘本的时候,他还不会真正意义上的蹦呢,后来才学会两脚离地跳起来。然后每次讲到一个“蹦”时就在床上蹦一下,所以这是一本可以蹦着看的《蹦》。
推荐指数:
03
《爸爸,我要月亮》
这是在最早的一批里他最喜欢、给他讲得最多的一本。
一个小女孩想要天上的月亮,于是他爸爸爬上天去给他把月亮带下来。其中还写到了月亮大小的周期变化。
关于这本印象最深的,是他把书页撕烂了,然后拿透明胶带着他粘好了。到如今他已经学会了爱惜书,反而是他弟弟到了折腾书的年纪,让他不胜其扰。
推荐指数:
04
《I am a Bunny》
最精美的绘本之一,一只小兔子的春夏秋冬。孩子最初可能不太会对这种缺乏趣味情节的绘本产生兴趣,但慢慢地也开始从画面中欣赏世界和大自然的美好。
推荐指数:
05
《好饿的毛毛虫》
一条小毛毛虫,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吃了什么,最后长大变成美丽的蝴蝶。历数他每天与星期“几”数量对应的食物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星期天那一页,儿子当时说,怎么这里只有一片大叶子,我们就去摘了两片绿萝叶子用透明胶粘上去,现在叶子已经变成褐色标本啦,时光荏苒。
推荐指数:
06
长颈鹿卡蜜儿系列
这是我自己最喜欢最推荐的一套故事书了!法国经典 游戏 力绘本,一套25册,每本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场景非常广泛,做苹果馅饼、开飞机、粉刷房子、爬喜马拉雅山、去火星……
故事分为三辑,书的自我介绍是说第一辑“在 游戏 中学会与人相处”,第二辑“学会和自己玩”,第三辑“学会和朋友一起玩”。长颈鹿卡蜜儿独立、勇敢、 情感 丰富,经历各种各样的有趣事。
这里面他喜欢的就太多了。比如《亲亲抱抱》那本,是他一岁多那会特别喜欢的,他妈妈给他讲到“我要妈妈亲亲,抱抱”的时候他就会给妈妈一个拥抱;讲人类祖先的《曾曾曾曾曾祖母》、过万圣节的《南瓜南瓜,咔嚓咔嚓》,他每次听到就要笑死;看完《滑梯就像过山车》,他那段时间出去坐滑滑梯就要给一个几颗星的评级……
而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大脚印,小脚印》。他当时听完都哭了,哪怕作为大人也深受感动。从小时候卡蜜儿“穿着靴子,牵着爷爷的手”,“走了好长好长的路”,到卡蜜儿长大,爷爷过世,“轮到她带着宝宝,穿着靴子,走好长好长的路了,就像当年爷爷带着她那样”。
推荐指数:
07
《My Fun Spot》系列
翻翻书,英文原版,一套8册。是朋友送的,个人感觉很不错的一套。但好像他一直没有太感冒,所以讲得不算太多(普遍来说他对英语原版绘本的兴趣就是差一些,还是语言隔阂)。作为翻翻书最大的玩法当然是一起和他来做书里的 游戏 ,比如寻找被遮挡的复活节彩蛋。
推荐指数:
08
迪士尼宝宝故事会系列
一套多册,是三岁前儿子听得最多的故事书之一。很多我们大人都熟悉的经典童话,出现在迪士尼银幕上的那些,如《白雪公主》《匹诺曹》《小美人鱼》《狮子王》《花木兰》《冰雪奇缘》等也包括在其中。
故事类型很丰富,三观超正,对孩子来说,能从中看到世界的奇妙与美好,学习善良勇敢、诚实正直、遵守规则、合作互助、正视输赢、控制情绪、战胜挫折等,感受友情、亲情也学会正视告别和分开。
以前有人说如果全国人民人人都遵守“小学生守则”,这个 社会 就非常好了;当陪伴孩子去讲故事的时候,就会感觉成年人的世界这么复杂,很多时候缺乏的就是对基本品质的重视和坚守。
推荐指数:
09
巧虎系列
此前订了12个月的巧虎,每月寄来一套相应月龄的图书加玩具。其实性价比还不错。这个内容就比较多样。
比如有一本是《妈妈去上班》,按下书里的按钮就会响起妈妈和巧虎的对话。现在每次听到这个对话,就想起以前他还小、特别找妈妈的时候。那时他妈妈晚上经常还要去上课。我在家陪着他玩,等他妈妈回来,他玩不了多久就开始想妈妈那个可怜劲。
推荐指数:
10
《我们的身体》
这本书有点小贵,但比较值。是一本有很多互动设计的身体科普童书,从里面告诉他妈妈是怎么生下他的,他将会怎么发育长大,身体各部分组成和运作方式,怎么爱护自己的身体等。
比如有一节说到“结痂”,他后面再不小心受伤流血时就想起伤口处的血液凝固阻挡病菌入侵。
推荐指数:
11
“学会爱自己”系列
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一套绘本,包括“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不要随便欺负我”“不要随便摸我”“不要随便嘲笑我”“不要随便否定自己”“不要随便对待自己”“不要随便改变自己”“不要随便顺从别人”“不要随便放纵自己”“不要随便发脾气”等。从标题就能看出,是告诉孩子保护自己、善待自己。
没有直接说教,夸张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很喜欢。当时讲了“不要随便放纵自己”,他在吃东西、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就会问:
这是“有点儿少”“刚刚好”还是“太多了”?
推荐指数:
12
《父与子》
这个是经典的漫画书了。父与子之间的故事充满想象力,有趣而不乏温情。他大约到3岁后开始迷上这本书。一开始是给他讲,后来他就可以自己看图会意,有段时间天天自己看。
那时就和他一起用橡皮泥做了父与子的形象。
推荐指数:
13
《丰子恺儿童漫画集》
中国漫画史上的经典,用毛笔画的,风格自然不同。一幅幅儿童的日常生活情景,活灵活现,富有童趣。从中也能观察到那时的风土人情。
因为并没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可能作为成年人更能理解其中情趣,但儿子看了也觉得很好玩。比如看到里面有一幅是给凳子腿穿鞋,他就拉着我一块给自家凳子也用纸做了四只小鞋子穿上。
推荐指数:
14
《The Runaway Bunny》(逃家小兔)
和《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一样,非常经典的亲子感情主题的英文绘本。
推荐指数:
15
《Goodnight Moon》
这也属于一定要用英文讲的绘本。因为主要的乐趣就在于循环往复的音节押韵。非常适合睡前讲,和周围的每一样东西都说晚安,“Goodnight stars""Goodnight air”,在诗意和静谧里入睡。给儿子讲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再加上和家里各种东西说的晚安。
这是上世纪创作出来的绘本,可以看出那时候人的生活环境和节奏与现在很不一样。读书的一个乐趣可能也在于此——你出生于人类 社会 怎样的文明阶段无法选择,但经典的书籍可以让你感受“从前慢”的心境。
推荐指数:
16
《野兽国》
非常推荐的一本经典绘本。迈克斯在家里捣乱,和妈妈起了冲突,然后回到房间,房间长成了树林,他进入了野兽国,在野兽国和野兽们一起尽情玩闹后,他还是决定回家,“回到那天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有晚饭等着他,还是热的呢”。
这本书想象奇特,像一个寓言。我自己的理解是,去到野兽国就是孩子自己释放和消化情绪的时间。给予耐心让他去 探索 自己的情绪,他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意识到家人的爱。
但绘本的共性就是没有说教。孩子喜欢这个故事,并不是非要他悟到其中道理,只要让他能够共情,就能有所收获。
儿子自己发明的一个 游戏 是,模仿迈克斯和野兽们狂欢时,在画面上呈现的动作姿态,然后让我猜是哪一只野兽。
大部分时候很好猜,有一次我没有猜着,谜底竟然是他模仿了画面里那顶帐篷的“姿势”!
推荐指数:
17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
作为爸爸,特别喜欢这一套,哈哈。里面熊妈妈就没有出现,每一本都是熊爸爸和儿子之间做一个事情,包括聚会、当厨师、搬家、看世界等。在 游戏 中,小熊不知不觉学会了独立,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
书里的互动的一些具体 游戏 ,是可以直接借鉴的。记得那时就和儿子一起用面粉制作并烤了其中的“甜棕熊卷”,虽然不像书里说的美味,但从外形上做到了,儿子很兴奋。
推荐指数:
18
数学 游戏 故事绘本系列
一套训练数学思维的绘本。故事很有趣,中间结合情节提出思考问题,解决方式包括理解指令、观察、区分、归纳等,难度很适合3岁左右的孩子。
推荐指数:
19
“蒙施爷爷讲故事”系列
这套故事孩子也非常喜欢。故事风格很特别,属于打破常理的怪诞故事,猛一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但孩子才不管呢,他觉得好玩!是有超级想象力,能带来很多欢乐的类型。
推荐指数:
20
《大卫不可以》
就像《我妈妈》《我爸爸》一样,很著名的不用多介绍的一个绘本。虽然想象力稍逊,但思路和《野兽国》有点类似。
“胡闹”是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也理解和包容他,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绘本里顺着他说出了他的内心天性,他在现实里反而不会一味任性。
推荐指数:
21
《等爸爸回家》(Town is by the sea)
这本从语言到绘画风格都很特别,淡水彩的画面甚至带有一丝伤感。但故事并不是悲剧,而是一个孩子讲了“我家”(在加拿大一个岛的煤矿小镇上)日常而普通的一天,对他身为矿工的父亲的担心。它没有特别浓烈地表达什么主题,
不知道孩子听的时候具体是怎样的感受,但我觉得有一些生活的淳朴的美的东西在里面,就像平和安静的海面一样。
推荐指数:
22
《给孩子的造物大书》
告诉孩子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人造物从自然界的原料开始,是一步步怎么来的。因为也是上世纪的书,生产方式都比较传统,跟现在的一些工业流程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孩子非常感兴趣,对他初步理解工业世界还是有帮助的。
类似的博物方面的绘本还有一本《山居鸟笔记》,介绍鸟类知识的,也很不错,不过这本可能适合更大一些时候看,儿子目前不算特别感兴趣。
推荐指数:
23
《艾莫有了个小弟弟》
有了二胎后,为了帮助大宝做好心理建设,入手了几本兄弟故事,除了这本还有《我哥哥》《当哥哥真好》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这本。站在哥哥的角度,讲述有了一个弟弟后的心态转变,从“一切都变了”到“这种感觉可真好”,真实细腻又饱含童趣。
大儿子现在对弟弟挺好的。除了玩具不会让着弟弟,在一起玩时都比较注意保护弟弟了,还很会逗弟弟开心。弟弟也很喜欢哥哥,总是凑到哥哥身边去,跟哥哥哈哈大笑。有一回不好好吃饭,哥哥给他喂了几口,他竟然吃得格外香。
推荐指数:看是不是要二胎…
24
“我可爱的恐龙伙伴”系列
几乎没有哪个男孩不爱恐龙吧。这个系列画面精美,各种恐龙都有出现,最后有相应的恐龙知识介绍,儿子非常喜欢。
顺便感慨,孩子对于恐龙、僵尸、吸血鬼、海盗、变形金刚、机甲战士这些形象真是很热爱。对于恐龙和僵尸,他的知识比我丰富多了。
推荐指数:
25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
小鸡卡梅拉是非常经典的绘本形象啦。这套故事非常有趣,孩子超级喜欢。缺点是,每一本都很长,讲完一个真的要很久!
推荐指数:
有一次,我在家里等待爸爸回家,可是一直没回来外面倾盆大雨的,心想;爸爸怎么还没回来急死我了。我急得就像人过上的蚂蚁一样,妈妈又出差了,真是的。我就拿着雨伞去接爸爸,雨可真大,它敲打着我的雨伞滴滴答答的。我跑着,我的天哪!我也太倒霉了肚子好饿,快我像箭似的飞快的跑去,我的妈妈咪呀!!!累死我了,我气喘吁吁的在马路上走过,前面不远处就是我父亲的公司了,为了我的肚子我豁出去了。跑啊跑不行了跑不动了。 终于到了我把雨伞给了爸爸,累的躺在爸爸的怀里。爸爸说:“ 我的宝贝女儿真乖!”我笑嘻嘻的突然精神抖擞起来,爸爸咱们回家吃饭。。我爸爸惊讶了。他说:“你来就是为了自己的肚子。”我说:“我也有担心你呀!”就这样我跟爸爸雨伞回家了
《父亲》是筷子兄弟今年新上映的**,准确的说是微**。总共分《父子篇》(九号优酷网上映),《父女篇》(1号优酷网上映),两部**各有各的特色,延伸自筷子兄弟之前的作品《老男孩》,以其中的“肖大宝”和“校花”两条人物线,讲述了两个家庭关于父爱、亲情、成长中的各种感人故事。
《父女篇》主人公“小燕燕”的童年对王太利饰演的父亲的崇拜开始,描述了一个普通少女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之间感情关系的变化。父女间有崇拜与被崇拜、保护与被保护,也有因过度保护而引发的青春逆反,直到小女初长成、开启独立生活时的离别之伤,最后落脚在女儿嫁人婚礼上老父亲的真情流露。王太利在剧中演霍思燕的爸爸,有着男人身上的劣根性的集合,但是又对自己的女儿无限疼爱,是一个又可气又可怜的角色。最后就算是父亲失忆了,忘记了所有,他仍然没有忘的是放学还要接女儿回家,父亲,在女儿心中他就是一个避风港,一个最温暖的家。
《父子篇》其实可以算是之前的**《老男孩》第二部,其实从《父子篇》中,我们完全可以看见《老男孩》中肖大宝的前身与后来,父子篇”中肖大宝一如既往的彪悍耍酷,以一个不懂事的混小子的成长,让父亲从最初的骄傲到最后的失望以及最终成名的骄傲,试问我们哪个不是这样走过来的,越是长大,父母越是说我们不懂事,其实可否知道,那只是青春岁月在作怪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父亲那严厉的一面,可知道父亲其实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如果说父女篇中的王太利对女儿的爱,是捧在手心呵护,从细小的一针一线倾入。那么父子篇中父亲对儿子肖大宝的爱,则是望子成龙的严格要求,更像对“父爱如山”这四个字的形象阐释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三岁的大宝一直都很乖,二宝出生前,他还很热情地对妈咪告白:妈咪我爱你……妈咪最好了……妈咪我好爱你……。二宝出现后,大宝居然变了,开始莫名其妙地耍赖、发脾气,不开心就大哭或动手打人,搞得爸妈很生气,自己却说不出在气什么。 家里多了二宝,该如何让大宝适应,甚至手足相亲相爱呢? 二宝的出现,带给大宝压力与困惑
现代家庭生的孩子少,再加上还算宽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较现代化的育儿观念,家长多半都在宝宝还在妈咪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花心思、花时间跟宝宝相处。宝宝出生之后,即使爸妈都在上班,但回家之后或是假日的时间,也都会带着孩子到处去玩,或是在家一起玩游戏。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工作忙碌,虽然能给宝宝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但平常只能送宝宝到托婴中心或是托儿所,比较少花时间陪伴宝宝。无论是哪一种父母,当二宝来临时,大宝都会面临空前的压力。
曾经有爸妈在宝宝一岁左右搬新家,结果发现宝宝在新家显得相当焦躁不安,经常哭泣,连睡觉都不安稳。单单是物理环境上的转换,就会让宝宝如此不安,更别说是二宝出生这种涉及整体生活的人事物全然变化。二宝的出现,大宝首先要面对的是妈咪外型上的改变,接着是身体距离与态度上的改变,最后出现一个新的生命在自已身边。晚上睡觉开始有一个人在旁边哭、经常被吵醒,爸妈陪伴的时间被对方大量占据,玩具也经常被拿走或乱翻、乱咬。更重要的是,妈咪心中的位置,有一半要让出来。可想而知,这个压力超级大!大宝心中的困惑更是无敌多……。
读懂大宝的心,爸妈可以这么做妈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再抱抱我?他是谁?妈咪为什么不再像以前一样常常听我说话、陪我玩?为什么以前属于我的奶奶,现在却变成他的奶奶?为什么以前我一生气,妈咪就立刻来关心我,现在却有时候不理我,有时候还会骂我?妈咪是不是不爱我了?
以下,让我们用一个生活片段来了解一下大宝的真实感受。
〈场景一〉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大宝拿着幼稚园的图画,兴奋地跑出房间,要跟妈咪分享。讲到一半,二宝突然哭了起来,妈咪说:「大宝,你等一下喔」,然后没有等大宝的回应,就急忙走到二宝身边。妈咪尿布换到一半,突然听到大宝一声大叫,走出去一看,原来是大宝把水杯打翻得到处都是。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思期,也就是说,孩子在理解事物时,多半会过度注意外观,例如:穿裙子的就是女生,有长耳朵的就是兔子。在思考与推理时,也仅仅只能注意单一个面向,例如:同样的水量,孩子会认为「高瘦水杯内的水,比矮胖水杯内的水多」。这是因为孩子只注意到水的高度,而无法同时顾及水的宽度。
因此,在〈场景一〉当中,站在大宝的立场,其实看到的是:自己正说话到一半,妈咪突然说要离开。大宝此时并不容易同时注意到二宝的哭泣声,只感觉到妈咪无论在时间上、注意力上,或是关心度上,都跟以前不一样。于是,大宝用他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方式,把妈咪找回来。
当二宝出现,大宝所能注意到的,是跟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例如:自己被关心的时间多寡、玩具的分配、爸妈的表情、爸妈音调的变化等,而无法同时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线索,例如难以发现爸妈表情不耐烦的时候,是因为旁边的二宝正在大便或大哭。这时候,焦头烂额的爸妈就会更加感觉烦躁:为什么以前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
我们可以想像,单单只有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可以讲心事,可以不用想太多就说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表情,双方的互动是很单纯的一来一往,互动的箭头方向只有两个。但是,如果增加一个人,变成是三个人的聊天,事情就复杂多了。「我跟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会怎么想?」「现在换我说话吗?会不会抢了他想说话的时机?」「现在气氛好像有点尴尬,是不是该说点笑话?」互动的箭头瞬间增加为六个以上。而这种互动的复杂度,对五岁以内的大宝来说,真的是太困难了。
TO DO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大宝呢?首先,要用大宝看世界的方式,速度慢一点,带着他一起观看、一起理解。例如:在〈场景一〉中,妈咪听到二宝的哭声,不是直接跳到问题解决的步骤,而是停下来问大宝「咦?这是什么声音」,帮助大宝从自己的图画分享中,先脱离出来,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讯息。等大宝注意到二宝的哭泣时,告诉大宝:「二宝哭得很大声,妈咪听不清楚,妈咪希望能认真听你说。我们先让二宝停下来,你再继续跟妈咪说,你觉得好不好?」通常大宝都会愉快地答应,甚至积极地帮助妈咪处理二宝的状况,因为他知道,妈咪很想听自己继续分享。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场景二〉想办法让爸爸妈咪回到自己身边妈咪看到大宝打翻水杯,心里很生气,觉得「我换尿布已经很忙了,你还在旁边捣蛋」,于是把大宝臭骂一顿,还处罚他到墙角罚站。「二宝来到我们家,妈咪要照顾两个小朋友,是很辛苦的,你要多体谅妈咪一些啊!」大宝一边罚站,妈咪一边在旁边谆谆教诲。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只能理解具体、生活中可见的事物,例如:小朋友、杯子等概念,对于抽象词汇或集合名词,顶多是跟生活经验较直接相关的,比较能够懂得,例如:捣蛋、好朋友等。然而,如果是更加抽象的概念,例如:辛苦、体谅等,孩子则是完全无法体会的。因此,妈咪所说的大道理,孩子其实是有听没有懂。
我们来看看,在〈场景二〉当中,大宝看到、听到什么?站在大宝的立场,他发现水杯打破时,立即发生的事,是妈咪回到身边。「妈咪终于回来了」、「妈咪有注意到我了」,于是,打破水杯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够成功地让妈咪回到身边,以后值得常常使用。至于后面所发生的大道理、罚站什么的,大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TO DO 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 首先,爸妈要先把眼光放到「对的事情」上。当大宝用对的做法获取我们目光的时候,就要给予立即、正向、热情的回应,例如:〈场景二〉中,如果大宝也跟着走进房间,甚至帮忙妈咪,妈咪就要记得温暖地回应他,并告诉他:「妈咪很喜欢你这样做,你帮了妈咪很大的忙」,而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然而,如果大宝用了错误的方式,例如:哭闹或把东西弄倒,那么,建议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予以回应。例如:在〈场景二〉中妈咪可以先在一旁偷看,看大宝如何处理水杯洒满地的状况,等他自己处理完毕,再现身肯定他(不是现身责备他)。并且,教导大宝下次如果想要妈咪赶快回到身边,怎样的作法比较有用、有效,比较正确、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责备,反而让大宝更加证实「爸妈不爱我了」的偏误想法。
另外,有些大宝会表现出「退化行为」,例如:又开始吃奶嘴、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在地上爬等。有些是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的不成熟推理想法,以为弟妹之所以倍受疼爱,是因为他所做的动作,所以开始模仿之;而有些则是想用这些行为吸引父母回头像以前一样关心自己。无论原因为何,都鼓励爸妈将眼光放在「对的事情」上,尽可能忽略前述行为,以免这些行为受到错误的关注(即使处罚或责备都是关注喔)。并且,提醒父母,若是发现大宝出现这类行为,更是要在没事的时候,多向他表达爱意或多拥抱。记得,退化,只是过渡时期。
那么,在发现二宝降临时,如何及早帮助大宝明白这个过程呢?如何为他作事前的心理建设呢?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3方法让大宝准备角色的转换其实,目前坊间有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以下表格),不但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妈咪怀孕到弟妹出生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做自己角色的转换。其他还可以做的有:
1在得知怀孕初期,就带着大宝认识一些友善的哥哥姊姊,让他累积正向、愉快的被照顾经验,进而开始想仿效这些正向形象,然后问孩子:「我们来当哥哥/姊姊好不好?」并引导他觉察胎儿的细微线索、从胎儿时期开始认识弟妹,也学习如何做个小帮手,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压力小了,自然有更充裕的心力同时关心两个孩子。
2与爸爸沟通,增加大宝与爸爸相处的时间,以及两人在一起的愉快经验,让大宝的注意力焦点逐渐分散到爸爸身上,甚至还可以从男性身上,学习到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以及不一样的特质呢!
3鼓励大宝多参加一些同侪聚会,交一些年龄相近的朋友。
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1 小小大姊姊(上谊文化)
2 小宝宝要来了(上谊文化)
3 小菲菲和新弟弟(和英)
4 我是哥哥(人类文化)
5 为什么要多一个宝宝(远流)
6 大姊姊和小妹妹(远流)
7 穿过隧道(远流)
8 分享(天下杂志)
9 分享2:当我们同在一起(天下杂志)
10 世界上最棒的哥哥(小天下)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而用要求或嘲笑的口吻说话,例如:你已经长大了,怎么还耍脾气?!这样会让弟妹的出生,成为一种惩罚,让大宝开始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至于二宝呢?其实,二宝初来乍到这个世界,对于自己该被照顾多少?注意多少?是没有概念的。只要把大宝搞定,二宝就会模仿这位性情稳定、个性温和、态度温暖的兄姊,以至于情绪或行为问题都降到最低。
唯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养手足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现代社会鼓励家长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因此孩子最常挂在口中的是「不公平,为什么他……,可是我……」,而家长也为著自己是否有公平、是否偏心伤透脑筋。可以深思的是,真正的公平是否有可能达成?怎样的公平才对孩子最好?也或许可以思考除了公平以外的价值观,例如:长幼有序、尊长扶幼。
若是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就是不可能完全公平,教导给孩子这样的观念:先来后到要尊重,弱小的应该要被保护与被疼爱。无论发生何事都引导弟妹尊重兄姊,什么事都要先问过兄姊,对父母兄姊等长辈讲话态度要尊敬等;遇到争执的时候也引导兄姊要爱护弟妹,遇到危险对弟妹要保护。是否家庭的气氛会从「在意公平与权益」转变为另外一种氛围?
家庭价值的事,是藏在手足争宠后面,值得每位家长好好深思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