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千千藏头诗
《鹏飞永远爱思兰》
鹏展燕舞霞满天
飞莺志高佳人恋
永存真爱情意牵
远扬风帆携手前
爱结连理共百年
思忆华年知音伴
兰花绽香人似仙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创刊于1989年,主要报道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学、环境健康、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内容,被SCI、IM等数据库收录。
生态学报 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数据显示本刊影响因子为1421,被引频次14807。
生态学学科排名:总被引频次第1名,影响因子第2名,综合评价指标第1名。
全国科技期刊排名:总被引用频次列全国1989种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
获奖情况
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13届CSPTCD“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2008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
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
2012、2013年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另外,该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影响因子0954,在中国国内资源与环境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1位)。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并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科学技术部的“中国期刊方阵”,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2-2014年连续13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2年和201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连续3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另外,该刊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医学索引IM;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剑桥科学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剑桥科学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国国内的检索系统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等。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2年创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化工文摘》、《中国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并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网上刊登。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
《环境工程学报》及其前身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并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引文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A)、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学科引文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是为顺应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国内环境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而创办的,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6年起正式创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 Previews);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检索机构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版)》统计,该刊影响因子1518。
目前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中国药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美药学院校联盟牵头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原名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1937年迁往汉口,1938年迁往重庆,1946年回迁南京。1950年更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3年,中南卫生专科学校药剂专修科并入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并入学校。
中国药科大学历史沿革。1936年9月,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创校;抗战时期,学校迁址汉口,复迁重庆。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0年6月,学校更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华东药学院1952年11月,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成立华东药学院。1953年,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药剂专科班并入。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1956年6月,更名为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1982年,获得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10月,与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2000年2月,转为教育部直属。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并入。2011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15年,南京鼓楼医院成为中国药科大学临床学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加盟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正式揭牌。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中国药科大学办学条件。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下设13个院部系,现有25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和药事管理专业被评为“十三五”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药学类、中药学类、生物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临床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药事管理与英语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在25个专业中,获得省级以上专业类建设立项或荣誉的专业累计19个。
中国药科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6月,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可在23个专业接收博士后人员。现有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应用统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其中中药化学二级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药学、中药学、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3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化学、工商管理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中国药科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653人,其中专任教师978人(学科教师901人,辅导员7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8人;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生导师21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中国药科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被多所药学院校学习借鉴。获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上线中国大学MOOC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8门次;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
中国药科大学对外交流。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也是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同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等一批港澳台地区高水平院校有着紧密合作。为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研究。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及工程技术中心18个,实现了化药、中药、生物药物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并建有“药物科学研究院”,整体推进学校新药的研发工作,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中国药科大学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6月,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批项目数、经费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本、新药临床批文13个、授权发明专利570件;发表SCI论文4000余篇。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约125万册,可提供利用的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近4000种,已形成了以药学、化学书刊为主体,相关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学院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CD、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际药学》、美国《剑桥科学》、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荷兰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天然药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期刊。《药学教育》: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药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检索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药学进展》《中国药学年鉴》。
中国药科大学校训。
精业济群原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校训,中国药科大学曾改校训为"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后于2006年70周年校庆之际,为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恢复建校初期原校训。精业者,专注也,将制药作为终身的事业,精勤笃行、一以贯之,方可达到济世救群的最终目标。
中国药科大学校徽。
中国药科大学校徽图案主体由三个苯环、一个人组成。苯环意为制药方法,核心是一个人,寓意以人为本的制药、教学精神。人形图案还形似字母Y,与"药"字拼音首字母相同,代指"药科"特色、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知名校友。
叶桔泉著名中医中药学家,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袁承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沈家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开发先驱者。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胡之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谢晶曦著名药物化学家。谢宗万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 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刘国杰中国第一位执业药师。安登魁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
中国药科大学评价。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211专科性大学,学校女生偏多,优秀学科众多,优秀的教授讲师也很多,缺点就是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较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各专业实验室内设备非常齐全,图书馆是新建设的,非常美观实用。学校女生比较多,男女比例失衡。
物理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四大产品类型。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与医学文献出版发行商之一,已有180多年的历史。ScienceDirect系统是Elsevier公司的核心产品,自1999年开始向读者提供电子出版物全文的在线服务,包括Elsevier出版集团所属的2200多种同行评议期刊和2000多种系列丛书、手册及参考书等,涉及四大学科领域:物理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数据库收录全文文章总数已超过856万篇。是个数椐库。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约125万册,可提供利用的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近4000种,已形成了以药学、化学书刊为主体,相关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藏书体系。 学术期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CD、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际药学》、美国《剑桥科学》、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荷兰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天然药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药学教育》: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药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检索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药学进展》
《中国药学年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选择把家里扑通的锁换成指纹锁的已经越来越多了,因为有不少的老年人会经常忘记带钥匙导致进不去家门,但是换一个指纹锁就不一样了,只要把自己的指纹录进去,那么就会能轻松的把们打开,相对来说的话,指纹锁也会比较安全一点,更深受大家的喜爱,现如今很多的家中,用的都是电子锁的。那么选择用指纹锁的话,有没有其他的好处呢?当然有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爱思兰电子门锁
首先指纹锁是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了,可能有一些人们不信,但是爱思兰的指纹锁真的是有这个功能的,在遇见大火或者是其他的危机情况的时候,爱思兰的指纹锁是带有应急逃生功能的,选择这个的话,是不浪费任何的逃生时间的,如果是扑通的锁的话,那么在遇见大火的时候是毫无招架之力的。
爱思兰电子门锁
还有就是可以防止盗贼入室盗窃,如果有小偷要撬锁的时候,那么指纹锁是会自动发出报警声音的,可以有效的防止盗贼入室,普通的锁的话,是可以很轻松的就可以开开,但是这个就不会。还有就是钥匙被复制,在很多的电视上面就可以看见,有很多的保姆或者是其他的人们有时候走的时候,就会配钥匙,但如果是爱思兰的智能锁的话,就不会这样,等他们走了以后,是可以把指纹清除了,在想进来的话,就要联系有指纹的人了,这也给很多的家庭里都带来了保障。
智能门锁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指纹锁”,也就是通过识别录入系统的指纹进行身份鉴定,从而开启门的一种高科技门锁。智能门锁相比较于挂锁和电子锁,防盗的系数更加的高一些,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弊端。那么智能门锁有什么弊端呢?带着疑问老金介绍一下关于智能门锁安全性的相关具体介绍。
智能门锁真的很安全吗,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呢?
一、智能门锁安全吗
1、开锁方式来看
智能门锁是一种通过密码、指纹以及蓝牙三种方式进行解锁的一种门锁,从开锁的方式来看安全系数,密码开锁因密码锁盘处是始终裸露在外的,一些黑客会有机会利用不当手段进行开锁,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指纹开锁一般指纹泄漏是很少出现的问题,故而安全系数相对来说比密码更安全;而蓝牙解锁就是通过绑定的手机开锁,若是手机丢失,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但三种开锁方式,相比普通门锁,安全系数都要高的多。
2、锁芯防盗性来看
我们知道机械门锁锁芯分为A类锁、B类锁和C类锁三种级别,最为安全的锁芯是C类锁。而市面上现在销售的智能门锁大都使用的是C类锁芯,这也就是说智能锁在最基本的锁芯等级上基本满足要求,锁芯防盗是一般门锁的最高级。
3、安全性总结
结合智能锁的性能配置,以及解锁的方式来看,智能锁比普通一般的机械锁,安全系数要高的多。但是也还会有被盗开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目前还未到达门锁无人能解的地步,但已经是门锁中最为安全的了。
智能门锁真的很安全吗,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呢?
二、智能门锁有什么弊端
1、指纹锁容易复制
由于指纹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可复制性,因此在安全性能上存在着一定的瑕疵,特别是不同的皮肤情况,湿度情况,指纹识别的认证效果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拒真率、认假率方面在保证安全上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2、开锁方式过多
智能锁打开的方式不仅只能用指纹开启,而且还可以设置遥控、电话开锁,识别卡开锁等多种开锁方式,那么它开启方式越多,其安全稳定性也就减弱。
3、电池寿命不稳定
合理的电路设计、高能耗功能、合理的漏电保护、使用人数和频率的高低都是影响智能锁供电的重要因素。通常厂家标明指纹锁的电池寿命可以达到一年,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则用半年就需更换,而且电池没有提示用户替换,给用户带来烦恼。
智能门锁真的很安全吗,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呢?
三、智能锁怎么远程开锁
远程控制就是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实现对智能锁的控制操作。也就是通过远程向智能锁输送开锁密码,如果智能锁验证该密码与预存在锁中的开锁密码相同则开锁,否则不能开锁;另一种主要开锁方案是由管理人发送临时开锁指令给智能锁,以及准备开锁的位于锁端的使用者的手机等控制设备,再由使用者通过手机向智能锁发送该临时密码从而开锁。
在一系列持续的抵制活动后,“学术之春”迎来了阶段性胜利:
英国政府计划将拨出5000万—6000万英磅专款来资助学术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一些观察家认为,虽然英国在学术出版业所占份额很小,但这一政策可能会引起横跨大西洋(600558,股吧)的涟漪效应,外界对于传统学术出版的批评也将更激烈。
7月6日,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名为《数学论坛》(Forum of Mathematics)的“开放获取”期刊,意在为数学研究者提供与传统期刊质量相当、经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最权威的国际化同行评审队伍。为推广该期刊,剑桥大学出版社决定在该期刊发行的最初三年放弃出版盈利,并向论文作者提供期刊全部文章的获取权。
剑桥大学此次大力推行“开放获取”期刊,与期刊编辑委员会创始人之一、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著名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发起的针对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之一荷兰爱思唯尔集团(Elseiver Group)的“学术之春”抵制运动有关。
高尔斯早在1月曾发表博文列数了爱思唯尔集团的几大“罪状”,包括利用商业“捆绑手段”向高校图书馆出售期刊数字订阅权和肆意提高订阅费用等。他表示不会在该集团下的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并拒绝担任外审专家和编辑。该博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超过12000名学者表示支持该抵制运动。针对商业出版牟取暴利、缩紧学术传播渠道等行为,学界和出版界都展开了广泛讨论。
牛津大学中断与爱思唯尔的学术合作
高尔斯批评爱思唯尔的商业手段近乎专断,除了“捆绑销售”和不断提高价格外,其还阻止实施开放型阅读,并取消一些试图讨价还价的高校图书馆的订阅资格。然而,为何爱思唯尔集团如此阻碍学术传播、实行商业垄断却仍能稳居学术出版巨头地位?高尔斯认为,许多图书馆为顺利获得学术期刊订阅权不得不“忍气吞声”,加之众多高校图书馆各自孤立、缺乏联合,也使得爱思唯尔“趁虚而入”有利可图。
实际上,部分学者已意识到自己有说“不”和抵制爱思唯尔商业专断行为的权利。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最激烈的抵制源自该集团内部。2006年,爱思唯尔旗下《拓扑学》(Topology)杂志的整个编委会以辞职抗议订阅费过高。编委会委员之一、牛津大学数学系教授马克·赖肯贝(Marc Lackenby)说:“作为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并未立足于学术传播,而是以牟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如此高收费将有损《拓扑学》的名誉。”据悉,伴随着《拓扑学》编委会辞职,牛津大学也与爱思唯尔中断了学术合作。爱思 唯尔就辞职事件也做出了反思,“我们在学界已有千余种期刊出版,所以面临的内部管理问题自然也层出不穷,但这样的编委会整体辞职事件还是第一次发生,这值得我们总结经验教训”。
“开放获取”期刊学界与大众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家珍妮特·芬奇(Janet Finch)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学术成果发布将会趋向“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加拿大电子健康创新研究中心(Centre for Global eHealth Innovation)巩特尔·艾森巴仕(Gunther Eysenbach)总结称“开放获取”期刊主要有三点优势,即方便引用,用户多元,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多可能。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主任梅丽莎·特拉(Melissa Terras)认为,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崛起的“开放获取”期刊前途无量,“在社会媒体和网络传播基础上所建立的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将会为学术研究带来更多便利”。
然而,也有学者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论文质量表示质疑。对此,挪威特罗姆瑟大学(University of Troms觊)教授科特·赖斯(Curt Rice)认为:“出版商并不会因降低收费而将 文章质量大打折扣。网络媒体的传播、大众的监督都会为学术透明化、规范化和合理化营造生长环境。”
与其他学者不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斯蒂芬·库里(Stephen Curry)对“开放获取”期刊为学术界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深感担忧。他认为,“充满枯燥的专业语言的科学论文与高额的收费相比更为可怕。面对读者群的扩大,科学论文也将面临可读性与普及性的双重要求。尤其是那些关于转基因、气候、防疫、药物政策和能源等专业性强、可读性不高、缺乏与读者互动的学术文章,将会在开放获取期刊的推行中面临更多考验。”
出版界:高收费源于出版前的高投入
在一系列持续的抵制活动后,“学术之春”迎来了阶段性胜利:英国政府计划将拨出5000万—6000万英磅专款来资助学术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一些观察家认为,虽然英国在学术出版业所占份额很小,但这一政策可能会引起横跨大西洋的涟漪效应,外界对于传统学术出版的批评也将更激烈。
据悉,在英国,出版商每年向大学图书馆收取约2亿英镑的获取费用。对这种高收费,各界都对出版商从纳税人资助的科研成果中牟利的行为表示不满。面对来自学界的诸多批评,学术出版商予以回应称,由传统出版向“开放获取”期刊转变,首先需要考虑出版商在出版过程中添加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Nature)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表示,“我认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背后凝聚了出版商付出的繁杂工作,如筛选论文、组织同行评审等,因此高收费是合理的。而如果要实现数字化平台运营,则需要额外的资金。”
“开放获取”出版机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编辑部主任西奥多拉·布卢姆(Theodora Bloom)认为,考虑到随着读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印刷与邮寄费用,订阅模式在印刷媒体的现实中不无意义。但在网络世界中,相关费用是止于成果发布的那一刻,并不会因读者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出版商所承担的高风险需要高收费来支撑。
针对高校图书馆控诉出版商收取高额订阅费的问题,爱思唯尔通用访问总监艾莉西亚·怀斯(Alicia Wise)回应称,造成学术界对订阅价格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图书馆对其订阅量的预期与他们可负担的费用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并非源于我们制定的价格或是获取的等,而是这几十年来,大学图书馆的预算与全球研究和发展投资之间存在差距。全球每年用于研发的投资超过万亿美元,且每年增幅高于4%。这就使得科研项目越来越多,达到发表水准的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图书馆的负担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一问题亟须出版商、学者和资助人共同关注、共同解决。如果出版业没有在电子期刊方面投资,那么学者们可能至今还需费力地到图书馆查询实物资料。出版业的投入带动了电子期刊的发展、数字化存档和标签分类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