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上皇
上皇,是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简称。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刘煓)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帝,建议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帝”。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帝(太上皇)之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帝”,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皇帝是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帝”是帝国的领袖,近代以来汉语中对于中国以外的帝国元首虽然也有称“皇帝”,但很多常使用音译(如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等)。 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mperor,作为与King(国王)的区分。
1 求《三国志
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
年青时就以学问操行好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没接受。后来由平民身份出任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都郡郡守,所在之处传诵他的威名。
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担任部队的向导。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平定安抚下辩一带的各氏族各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太守。
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扶羌人、氐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
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对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
当初,苏则与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
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对他质问,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
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通过互市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内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
文帝默然无语。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到,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
文帝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吏员,愚臣认为不能这样,愿以一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
便把被抓官吏全部赦免了。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
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2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1、A
2、B
3、C
1、A 举:被推举
2、B ①③表现苏则治理有方。⑥为文帝的行为
3、C “面对文帝的指责”不确切。文帝忌惮苏则的原因是苏则“以死请”
翻译
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年青时就以学问操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一一谢绝。后来由平民出任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郡郡守,所在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但任部队的向导。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安抚平定下辩一带的各氏话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大守。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抚羌人、氏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当初,苏则同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质问自己,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文帝默然无语。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倒,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文帝大怒,蹲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残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官吏,愚臣认为不能这样做。愿以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便赦免了全部被抓的官吏。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B、劝:受到勉励译文: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2)①表现的是简政措施;⑤表现的是 要重视信用;⑥是表明减轻百姓徭役对治国的益处(3)A、“王肃的反对而罢休,曹真专权后和王肃关系也很紧张”错误,从原文第二段的具体内容可以得知,是曹爽专权后和王肃关系紧张故选A(4)①禄厚:俸禄丰厚;费鲜:开支就会少;劝:鼓励句子翻译为:官员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息疲民: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稼穑:耕种句子翻译为: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傥:倘若;令:法令;期:按期,如期句子翻译为: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答案:(1)B (2)C (3)A(4)①官员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 附参考译文:王肃字子雍,他的父亲是王朗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伐蜀国,王肃上疏说:“以前志书上有记载,‘千里运送军粮,士兵面有饥色,要等到砍柴打草以后再去煮饭,士兵们不可能隔夜吃饱’,这说的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军的情况现在又加上连绵大雨,山高坡滑,士兵们被地形所迫不能前进,粮食相距遥远很难供应,这实在是行军的最大忌讳百姓知道皇上因为下雨造成道路艰难的缘故,让士兵们休息,以后有战事,再趁势使用他们,这叫做‘心甘情愿地冒险,百姓就会舍生忘死’了”曹真于是停止发兵又上疏陈述政事的根本:“应当撤销那些没有事干的职位,减少不需急发的俸禄,取消不事耕作而食者的费用,裁减办事拖沓的官员官员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不会相互依赖让官员们陈述政绩,公开地考核他们的功绩,他们能否胜任本职,皇上选拔官员就会心中有数景初年间,大建宫室,因此百姓误了农业生产,官府又不守信用,处以死刑仓猝王肃呈上疏奏说:“大魏承继百王的君位,百姓很少,战争没有停息过,确实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并让他们过上长久的安宁日子努力积蓄财物让疲惫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现在宫室没有建成,建国的大业没有完成,由水路调运粮食,辗转供应所以民工被劳役弄得很疲惫,农夫离开他们的田地,种粮的人少,吃粮的人多,陈粮已经吃完,新粮没有接继得上臣恳切地希望陛下发出福音,下达圣明的诏书,深切地怜悯服役者的疲劳,多多同情广大民众的生活不充裕,挑选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让他们服役一期就更换,让那些服劳役的人都知道休息替代会有一定的日期,那么就没有不高兴去做事的,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了这样粮仓里会有多余的粮食,百姓会有剩余的劳力,用这样的办法来建立功业,什么功业不能建成?信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国家的大宝臣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服役假如有事要继续征用,宁可再另外征调,也绝不要失去信用凡是陛下临时执行刑罚的,都是有罪的官吏,是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可是广大百姓不知道他们的罪行,认为是处理仓猝所以希望陛下将他们下交执法官员,让执法官去揭露他们的罪过正始元年,王肃调出朝廷担任广平郡太守因有公事征召他回朝,任命他为议郎当时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到当时的政治,王肃严肃地说:“何晏这类人就是弘恭、石显之流,还用得着称道他们吗?”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你们都应当谨慎!公卿已将各位比作前代的恶人了”王肃因与祭祀宗庙的事有牵连而获罪被免官后来担任光禄勋。
4 《三国志》中有一段怎么翻译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
少年时就以学问操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一一谢绝。后来由平民身份出任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都郡郡守,所在之处传诵他的威名。
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担任部队的向导。 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平定安抚下辩一带的各氏族各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太守。
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扶羌人、氐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
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对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
”当初,苏则与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
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对他质问,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 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
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通过互市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内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
”文帝默然无语。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到,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
文帝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吏员,愚臣认为不能这样,愿以一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
”便把被抓官吏全部赦免了。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
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5 《苏则传》译文谁有帮忙给提供一下啦~~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
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
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
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
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
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茁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
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63465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
后则从行猎,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
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
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
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少年时就以学问操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一一谢绝。
后来由平民身份出任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都郡郡守,所在之处传诵他的威名。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担任部队的向导。
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平定安抚下辩一带的各氏族各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太守。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扶羌人、氐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
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对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
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
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当初,苏则与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
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对他质问,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
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
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通过互市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内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文帝默然无语。
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到,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文帝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
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吏员,愚臣认为不能这样,愿以一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便把被抓官吏全部赦免了。
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
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6 文言文,师说原文加翻译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3]》送给他。
7 《一字师》古文翻译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 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③谒焉:拜见他。④瞿然:惊讶的样子。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导读:
做学问,不分大小,无论巨细,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多动脑,多思考,还要多请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所谓“不耻下问”更是一种境界。一字之师难得,更显珍贵。
8 《一字师》古文翻译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扩展资料
一字师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
《五代史补》,北宋陶岳著。五卷。采五代十国遗事,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作者陶岳,字介立,一云字舜咨。宋永州祁阳人。岳曾为密州幕,又历端、宾等五州郡守,为官有清名。所著除《五代史补》,另有《荆湘近事》十卷、《货泉录》一卷。
1 古文中临什么意思
搜来的,看看吧 用作动词,介词有不同意思 临 lín 部首笔画 部首:丨 部外笔画:8 总笔画:9 五笔86:JTYJ 五笔98:JTYJ 仓颉:LLOA 笔顺编号:223142521 四角号码:28063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34 基本字义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
~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2 到,来:光~。
莅~。亲~。
3 遭遇,碰到:~时。面~。
4 挨着,靠近:~近。~街。
~终。~危。
~阵磨枪。5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
~帖。~写。
6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7 姓。详细字义 〈动〉1 (会意。
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
——《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
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
——《宋史·赵普传》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
——《墨子·尚贤下》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临表涕零。
——诸葛亮《出师表》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
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8 碰上,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
喻危险恐惧)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
——《诗·秦风·黄鸟》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11 又 王即临之。临溪而渔。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
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
注:犹伐也。”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
——姚合《秋夕遣怀》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上帝临女。
(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
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
卑者对尊者之敬辞)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介〉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王勃《滕王阁序》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3 另见 lìn。
2 文言文,临一共有几种用法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说文》: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按,隐几视下之称又如:《尔雅》:临,视也再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国语·晋语》:临长晋国者注:“监也”又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墨子·尚贤下》:临众发政而治民又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再如: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诗·秦风·黄鸟》:临其穴又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再如:晋·干宝《搜神记》:自往临视6) 攻伐;胁制例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注:“犹守也以临韩魏”注:犹伐也”7)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8) 治理、管理、统治例如:《韩非子·十过》:少欲,则能临其众又如:《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治理你们)再如:《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10)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例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11) 置身(其中)例如:临阵(身临战场)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集韵》:临,哭也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3 文言文,临一共有几种用法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
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
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说文》: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按,隐几视下之称又如:《尔雅》:临,视也再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国语·晋语》:临长晋国者注:“监也”又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
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墨子·尚贤下》:临众发政而治民又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再如: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诗·秦风·黄鸟》:临其穴又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再如:晋·干宝《搜神记》:自往临视
6) 攻伐;胁制例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注:“犹守也以临韩魏”注:犹伐也”
7)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
8) 治理、管理、统治例如:《韩非子·十过》:少欲,则能临其众又如:《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治理你们)再如:《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
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
10)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例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11) 置身(其中)例如:临阵(身临战场)
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集韵》:临,哭也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4 古文中的“临”有哪些解释解释:
1、同本义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2、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3、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4、碰上, 逢着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5、到,至。后常用作敬辞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6、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7、攻伐;胁制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8、治理、管理、统治 。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9、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10、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5 古文中临什么意思搜来的,看看吧用作动词,介词有不同意思临 lín部首笔画部首:丨 部外笔画:8 总笔画:9五笔86:JTYJ 五笔98:JTYJ 仓颉:LLOA笔顺编号:223142521 四角号码:28063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34基本字义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
~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2 到,来:光~。
莅~。亲~。
3 遭遇,碰到:~时。面~。
4 挨着,靠近:~近。~街。
~终。~危。
~阵磨枪。5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
~帖。~写。
6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7 姓。详细字义〈动〉1 (会意。
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临,监临也。从卧,品声。
——《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
注:“监也。”今陛下君临四方。
——《宋史·赵普传》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临众发政而治民。
——《墨子·尚贤下》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临表涕零。
——诸葛亮《出师表》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
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8 碰上, 逢着 [meet]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
喻危险恐惧)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临其穴。
——《诗·秦风·黄鸟》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11 又王即临之。临溪而渔。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13 攻伐;胁制 [attack]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
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
注:犹伐也。”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临书爱真迹。
——姚合《秋夕遣怀》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上帝临女。
(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
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
卑者对尊者之敬辞)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介〉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王勃《滕王阁序》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3 另见 lìn。
6 临在文言文中的解释临 (临) lín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
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到,来:光临。
莅临。亲临。
遭遇,碰到:临时。面临。
挨着,靠近:临近。临街。
临终。临危。
临阵磨枪。 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
临帖。临写。
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
姓。 笔画数:9; 部首:丨; 笔顺编号:223142521 详细解释: -------------------------------------------------------------------------------- 临 临 lín 动 (会意。
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同本义〖lookdownfrom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
——《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watch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
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
——《宋史·赵普传》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
——《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
——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
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碰上,逢着〖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
喻危险恐惧)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
——《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
——晋·干宝《搜神记》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攻伐;胁制〖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
注:“犹守也。以临韩魏。”
注:犹伐也。”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copy〗 临书爱真迹。
——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
(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
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to;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visit〗。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
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置身(其中)〖place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临 临 lín 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justbefore;atthetime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另见lìn 临安 Lín'ān 〖Lin'ancounty〗县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县内的天目山多奇峰、竹林,为浙西名胜地 临别 línbié 〖atparting;justbeforeparting;ontheeveofone'sdeparture〗即将离别 临别留念 临别赠言 línbiézèngyán 〖wordsofadviceatparting〗分别时说的一些勉励的话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唐·王勃《滕王阁序》 临产 línchǎn 〖abouttogivebirth;parturient〗产妇已进入产程。主要标志为有规律的宫缩 临川 Línchuān 〖Linchuan〗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床 línchuáng 〖clinic〗接触病人,诊治疾病 临床经验 临场 línchǎng 〖takeanexaminationintheexaminationhall〗∶在考场参加考试;在竞赛场地参加竞赛 缺乏临场经验 〖gotothesiteorspot〗∶亲自到现场 临场指导 临朝 líncháo 〖holdcourtaudience〗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临到 líndào 〖befall;eupto;happento;descentupon〗∶摊到 这事如果临到你的头上,你怎么办 〖justbefore;onthepointof〗∶接近 临到吃饭,我才写完作业 〖face〗∶濒临 死亡迟早要临到每个人头上 临海 Línhǎi 〖Linhai〗浙江省的县。
位于省东部,人口100万,城市人口6万。浙江沿海陆上交通枢纽。
甘蔗产量在省内占前列 临虹款步 línhóngkuǎnbù 〖towalktherainbow〗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临街 línjiē 〖facingthestreet〗当街;临近街道;向着街道 临街的店铺 临街房 línjiēfáng 〖storefront〗带铺面的房屋、房间或成套房间 临界 línjiè 〖critical〗由某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的。
郊议
元宗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辛酉。文武百官吏部尚书裴漼等。上请封东岳曰。臣闻道协乾坤。圣人之元德。功存礼乐。王者之能事。故旁征前载。博考鸿名。躬历数之期。遇天人之应。莫不发号施令。升中合符。泽浸黎元。以茂声实者矣。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梯航接武。毕尽戎夷之献。耕凿终欢。不知尧舜之力。恶除氛沴。增日月之光辉。庆袭休荣。杂烟云之气色。灵物绍至。休祥沓委。江茅将鄗黍均芳。双觡与一茎齐烈。固可以稽典训。设坛场。悉符瑞之美。答神祇之贶。谦而不发。虽在于圣心。理则难辞。孰违于天意。臣幸遭昌运。谬齿周行。咸申就日之诚。愿睹封峦之庆。无任勤恳之至。谨于朝堂奉表陈情以闻。帝手诏报曰。自中朝有故。国步艰难。天祚我唐。大命集于圣真皇帝。朕承奉丕业。十有余年。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将何以拟洪烈于先帝。报成功于上元。至若尧舜禹汤之茂躅。轩后周文之懿范。非朕之能逮也。其有日月之瑞。风云之祥。则宗庙社稷之余庆也。地平天成。人和岁稔。则群公卿士之任职也。抚躬内省。朕何有焉。难违兆庶之情。未议封崇之礼。甲子。侍中臣干曜。中书令臣说等奏。臣闻自古受天命。居大宝者。必登崇高之邱。行封禅之事。所以展诚敬。报神祇。三五迄今。未之阙也。是以高宗因文武之业。盛岱亭之礼。方册所记。虞夏同风。圣移三朝。年经五纪。封崇之典。缺而未修。山川望幸。属在今日。陛下靖多难。尊先朝。天所启也。承大统。临万邦。天所命也。焉可不涉东岱。禅云亭。报上元之灵恩。绍高宗之洪烈。则天地之意。宗庙之心。将何以克厌哉。且陛下即位以来。十有四载。创九庙。礼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兄弟。文王之慈惠也。卑宫室。菲饮食。夏禹之恭俭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尧之文思也。怜黔首。惠苍生。成汤之深仁也。化元漠。风太和。轩皇之至理也。至于日月星辰。山河草木。羽毛鳞介。穷祥极瑞。盖以荐至而为常。众多而不录。正以地平天成。人和岁稔。可以报于神明矣。鸿生硕儒。上章奏而请封禅者。前后千百。圣情撝挹。天鉴未回。臣等仰考神心。傍采众望。封峦展礼。时不可抑。陛下纵不欲以成功告天。岂不可以天休报德。臣等昧死上请以闻。帝手诏报曰。夫登封之礼。告禅之仪。盖圣人之能事。明王之盛业也。朕以眇身。托王公之上。夙夜祗惧。恐不克胜。幸赖群公。以保宗社。至于休征符瑞。皆先帝遗庆。朕何赖焉。岂可以礼百神。觐群后。备岱亭之礼。展封祀之仪者哉。虽诚请是违。而宿心未暇。臣干曜说等又上言曰。臣等考天人之际。稽亿兆之情。以为治定功成。登封告禅。鸿名盛则。属在圣明陛下让德冲深。未允群议。神祇阙望。臣等惧焉。且今四海和平。百蛮率职。莫不含道德之甘实。咀仁义之馨香。是以上帝聿怀。名山望幸。珍符荐至。年谷屡登。开辟以来。未之有也。臣闻自古受命而封禅者。七十二君。安有殊风绝业。足以方今也。然犹蹑梁父。登泰山。飞英声。腾茂实。而陛下功德之美。符瑞之富。固以孕虞夏含殷周矣。有何退让逡巡于大礼哉。夫昭报天地。至敬也。严配祖宗。大孝也。厚福苍生。博惠也。登封纪号。丕业也。陛下安可以阙哉。况天地之符彰矣。祖考之灵着矣。苍生之望勤矣。礼乐之文备矣。陛下安可以辞哉。故臣等愿因神祇之协赞。顺华夏之恳诚。早稽旧章。特垂新诏。庶几仲夏乘农之隙。以展巡狩朝觐之仪。则天下幸甚。臣等昧死重请以闻。帝又诏报曰。夫治定然后制礼。功成然后作乐。朕承奉宗庙。恐不克胜。未能使四海乂安。此礼未定也。未能使百蛮效职。此功未成也。焉可以扬景化。告成功。虽欲答于神祇。终候安于兆庶。再省诚恳。恻怵良深。干曜说等又再上言曰。臣闻圣人者。与天地合德。故珍符休命。不可得而辞。鸿名盛典。不可得而让。陛下功格上天。泽流厚载。三五之盛。莫能比崇。登封告成。理协幽赞。故符瑞毕臻。天意也。书轨大同。人事也。菽粟屡登。和平也。刑罚不用。至理也。今陛下稽天意以固辞。违人事以久让。是和平而不崇昭报。至理而阙荐祖宗。亿兆之情。犹知不可。况上帝临照。神宗顾諟。其可止乎。愿纳王公卿士列岳搢绅之望。回命有司。速定大典。臣等不胜恳切。敢昧死再拜上请以闻。时儒生墨客。献赋颂者数百计。帝不得已而从之。丁卯下诏曰。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尝不封泰山。禅梁父。答厚德。告成功。三代之前。率由斯义。自魏晋已降。迄至周隋。帝典阙而大道隐。王纲弛而旧章缺。千载寂寥。封崇莫嗣。物极而复。天祚我唐。文武二后。膺图受箓。洎于高宗。重光累盛。承至理。登介邱。怀百神。震六合。绍殷周之统。接虞夏之风。中宗宏懿铄之休。睿宗粹穆清之道。巍巍荡荡。无得而称者也。朕昔戡多难。禀略先朝。虔奉慈旨。嗣膺丕业。是用创九庙以申孝敬。礼二郊以展严禋。宝菽粟于水火。捐珠玉于山谷。兢兢业业。非敢追美前王。日慎一日。实以奉遵遗训。至于巡狩大典。封禅鸿名。顾惟寡薄。未遑时迈。十四载于兹矣。今百谷有年。五材无眚。刑罚不用。礼义兴行。和气氤氲。淳风淡泊。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日月于阙廷。奇兽神禽。甘露醴泉。穷祥极瑞者。朝夕于林。王公卿士。罄乃诚于中。鸿生硕儒。献其书于外。莫不以神祇合契。亿兆同心。斯皆烈祖圣考。垂裕余庆。故朕得荷皇天之景佑。赖祖宗之介福。敢以眇身。而颛其让。是以敬承群议。宏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之丕图。以绍我太宗之鸿业。永言陟配。祗感载深。可以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式遵故实。有事泰山。所司与公卿诸儒。详择典礼。预为备具。勿广劳人。务存节约。以称朕意。所缘封禅仪注。兵马陪集。并皆条奏。布告遐迩。(册府元龟。)
1 谁知道“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临
临 lín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词性变化
◎ 临
临 lín
〈介〉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3) 另见 lìn
2 古文中的“临”有哪些解释解释:
1、同本义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2、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3、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4、碰上, 逢着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5、到,至。后常用作敬辞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6、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7、攻伐;胁制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8、治理、管理、统治 。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9、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10、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3 “临”文言文 有几种解释,说清楚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2
到,来:光~。莅~。亲~。
3
遭遇,碰到:~时。面~。
4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5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6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7
姓。
4 文言文,临一共有几种用法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说文》: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按,隐几视下之称又如:《尔雅》:临,视也再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国语·晋语》:临长晋国者注:“监也”又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墨子·尚贤下》:临众发政而治民又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再如: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诗·秦风·黄鸟》:临其穴又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再如:晋·干宝《搜神记》:自往临视6) 攻伐;胁制例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注:“犹守也以临韩魏”注:犹伐也”7)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8) 治理、管理、统治例如:《韩非子·十过》:少欲,则能临其众又如:《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治理你们)再如:《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10)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例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11) 置身(其中)例如:临阵(身临战场)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集韵》:临,哭也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5 谁知道“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
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 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例如:春秋荀子《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白话文:没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
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
白话文:现在陛下从上监视着四方。 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白话文:面对着这篇表章,我眼泪不停地流。
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白话文:面对财物没有得到,遇到困难不要苟且免。 5) 到,至。
后常用作敬辞。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白话文:东临碣石山(山名),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6)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例如:现代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 7)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 白话文: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白话文:临别作这赠序,在这盛情的宴会上,有幸承蒙阎公之恩。 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例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白话文:于是为义帝发丧,哭三天。
6 谁知道“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
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
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春秋荀子《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白话文:没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
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
白话文:现在陛下从上监视着四方。
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白话文:面对着这篇表章,我眼泪不停地流。
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白话文:面对财物没有得到,遇到困难不要苟且免。
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白话文:东临碣石山(山名),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6)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现代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
7)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
白话文: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白话文:临别作这赠序,在这盛情的宴会上,有幸承蒙阎公之恩。
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白话文:于是为义帝发丧,哭三天。
7 临在文言文中的解释临 (临) lín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
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到,来:光临。
莅临。亲临。
遭遇,碰到:临时。面临。
挨着,靠近:临近。临街。
临终。临危。
临阵磨枪。 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
临帖。临写。
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
姓。 笔画数:9; 部首:丨; 笔顺编号:223142521 详细解释: -------------------------------------------------------------------------------- 临 临 lín 动 (会意。
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同本义〖lookdownfrom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
——《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watch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
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
——《宋史·赵普传》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
——《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
——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
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碰上,逢着〖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
喻危险恐惧)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
——《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
——晋·干宝《搜神记》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攻伐;胁制〖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
注:“犹守也。以临韩魏。”
注:犹伐也。”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copy〗 临书爱真迹。
——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
(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
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to;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visit〗。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
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置身(其中)〖place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临 临 lín 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justbefore;atthetime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另见lìn 临安 Lín'ān 〖Lin'ancounty〗县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县内的天目山多奇峰、竹林,为浙西名胜地 临别 línbié 〖atparting;justbeforeparting;ontheeveofone'sdeparture〗即将离别 临别留念 临别赠言 línbiézèngyán 〖wordsofadviceatparting〗分别时说的一些勉励的话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唐·王勃《滕王阁序》 临产 línchǎn 〖abouttogivebirth;parturient〗产妇已进入产程。主要标志为有规律的宫缩 临川 Línchuān 〖Linchuan〗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床 línchuáng 〖clinic〗接触病人,诊治疾病 临床经验 临场 línchǎng 〖takeanexaminationintheexaminationhall〗∶在考场参加考试;在竞赛场地参加竞赛 缺乏临场经验 〖gotothesiteorspot〗∶亲自到现场 临场指导 临朝 líncháo 〖holdcourtaudience〗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临到 líndào 〖befall;eupto;happento;descentupon〗∶摊到 这事如果临到你的头上,你怎么办 〖justbefore;onthepointof〗∶接近 临到吃饭,我才写完作业 〖face〗∶濒临 死亡迟早要临到每个人头上 临海 Línhǎi 〖Linhai〗浙江省的县。
位于省东部,人口100万,城市人口6万。浙江沿海陆上交通枢纽。
甘蔗产量在省内占前列 临虹款步 línhóngkuǎnbù 〖towalktherainbow〗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临街 línjiē 〖facingthestreet〗当街;临近街道;向着街道 临街的店铺 临街房 línjiēfáng 〖storefront〗带铺面的房屋、房间或成套房间 临界 línjiè 〖critical〗由某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的。
8 文言文,临一共有几种用法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
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
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说文》: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按,隐几视下之称又如:《尔雅》:临,视也再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国语·晋语》:临长晋国者注:“监也”又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
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墨子·尚贤下》:临众发政而治民又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再如: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诗·秦风·黄鸟》:临其穴又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再如:晋·干宝《搜神记》:自往临视
6) 攻伐;胁制例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注:“犹守也以临韩魏”注:犹伐也”
7)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
8) 治理、管理、统治例如:《韩非子·十过》:少欲,则能临其众又如:《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治理你们)再如:《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
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
10)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例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11) 置身(其中)例如:临阵(身临战场)
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集韵》:临,哭也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张释之执法文言文翻译
1张释之执法翻译之后汉文帝就任命张释之担任廷尉,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
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
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原文:
张释之执法--西汉司马迁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扩展资料:
张释之执法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作品赏析:
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是写张释之、冯唐,但也一笔关涉两面,他们两人所以能显示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从谏如流”的汉文帝。
汉景帝时,张释之由于景帝衔恨在心,“犹尚以前过也”,丢了官职,只能作个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而冯唐也被任命作了楚相,甚至最后连这样的职位都保不住。作者昭示他们的坎坷际遇,是对封建政治的控诉。文末,司马迁引用《尚书》之语称赞张、冯是“不偏不党”,“不党不偏”。景帝疏远贤者,不正是亦党亦偏的表现吗?作者对封建政治的批判之意是极明显的。
该传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如对张、冯二人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执法
2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什么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执法》原文:
第一段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①。有兄仲同居②。以訾为骑郎③,事汉文帝,十岁不得调④,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⑤。”欲自免归⑥。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⑦。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⑧。文帝曰:“卑之⑨,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闲事⑩,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3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
4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答案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固……乎”:难道……吗?)
(2)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用来;“动、(忍)”:使……震动(坚强);“曾”:通“增”,增加)
5张释之执法(全文翻译+重点词)一、知识要点
1、特殊句式
于是使骑捕(省略句)
曰县人来(省略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
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2、文言实词
上行出中渭桥出:经过
匿桥下匿:躲藏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判罚
吾马赖柔和赖:幸亏
释之治问治问:查究追问
二、参考译文
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三、启发感悟
张释之处处以朝廷的利益为重,以“廷尉,天下之平也”谏劝汉文帝对犯跸者不能根据一时之气随意用刑,表现了他那刚正不阿的精神。这在两千年后的现在,也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
6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
《谏逐客书》中的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的财富和权力。以下是其具体解释:
“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这三句描述了秦始皇收集的宝物。致昆山之玉指的是收集来自昆山的宝玉,随和之宝是指随侯珠和和氏璧这样的珍贵宝石,垂明月之珠则是指明亮的珍珠。这些宝物展示了秦始皇的财富和权力。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这三句则描述了秦始皇的武器和象征物。服太阿之剑是指使用名为太阿的宝剑,乘纤离之马是指驾驶名为纤离的骏马,建翠凤之旗是指使用翠凤为图案的旗帜。这些物品显示了秦始皇的强大和威严。
总的来说,这句话旨在强调秦始皇的权力和财富,以及他如何使用这些权力和财富来巩固他的统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