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首富龚如心的两个小辫子是她的爱好。
2007年4月3日,70岁的亚洲女首富龚如心于香港养和医院病逝。但是就在她逝世第4天,有个叫陈振聪的人,却召开记者会,不只拿出他和龚如心的密切照,还宣称他是龚如心遗产的独一受益人,这是怎样回事呢?最终结果是怎样的呢?
说实话,龚如心的形象与珠光宝气的女富豪完整不一样,比方《资本家》就曾评价她说:“在上海出生的龚如心,身高仅5尺,衣着银光闪闪的短裙,发上结了两条辫,活像蹦蹦跳跳地赶往商场的时兴少女。”也正是这招牌式的装束,让媒体都把曾经60多岁的她称为“华懋小甜甜”。
不过,千万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形所诈骗,龚如心可不是什么傻白甜,她不只在全球女首富中排到了50位,而且她还把华懋集团打形成了世界知名公司,同时她还是香港地产皇后。当然,胜利永远都不容易,比方龚如心。
1937年,龚如心出生于上海的一户普通人家,她的父亲是华懋公司的一名职员。当时,王廷歆才兴办华懋公司不久,主要从事漂染和西药进口等业务。由于龚如心的父亲对公司极为忠心,又极能干,再加上他和王廷歆年岁相仿,很谈得来,所以王廷歆便与他结拜为了兄弟。
由于两家交好,龚如心与王廷歆的公子王德辉,从小便常在一处游玩,两人称得上是两小无猜。抗打败利后,王家与龚家都迁居到了香港,而华懋公司也自然在香港继续开辟市场。
1955年,在王龚两家晚辈的张罗下,18岁的龚如心顺理成章地嫁给了王德辉。婚后不久,龚如心便凭着她特有的精明,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发财的方向,那就是投资香港地产。
原来,在50年代末,大陆正逢自然灾祸,许多人为了生计涌入了香港,于是香港人口激增到了300多万。龚如心看到这些人由于没有房子,只能搭一间小小的木屋,一家七八口人都在里面生活。显然,这些人对房子的需求十分激烈。
张皓(一作浩)(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力争未果。
永建元年(126年),刘保即位后,为感谢张皓,任命他为司空,三年后因灾异被罢免。阳嘉元年(132年),张皓再次担任廷尉,同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其玄孙张翼在蜀汉官至左车骑将军。
基本介绍 本名 :张皓 别称 :张浩、张卿 字号 :叔明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公元50年 去世时间 :公元132年 主要作品 :《上疏谏废皇太子》《上疏谏诛赵腾》 主要成就 :谏废太子,推荐贤才 籍贯 :犍为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 官职 :司空、廷尉 人物生平,留心断狱,谏废太子,进贤好士,去世,历史评价,文献记载,家族成员,六世祖,儿子,孙子,玄孙,来孙,个人作品, 人物生平 留心断狱 张皓少年时研习《律》、《春秋》,游学京师雒阳,与广汉人镡粲、汉中任李郃、蜀郡人张霸共结为友善。永元(89年—105年)年间回乡在州郡任职,后被征辟至大将军邓骘的府中为官,经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任职八年后出任彭城王刘恭的国相,在任内推荐隐士闾丘邈等人。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张皓被任命为廷尉,张皓尽管不是世代法家,但留心刑罚断狱,常与尚书辩论疑难案件,他的意见大多因理由充分被采纳。 谏废太子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汉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以及中常侍樊丰等人诋毁太子刘保的奶娘王男和厨监邴吉等人,王男等被杀,家属被流放到比景。太子思念王男和邴吉,屡屡为此叹息。江京、樊丰怕有后患,便与阎皇后凭空妄造证据,罗织罪名诬陷太子和东宫官员。安帝发怒,召集三公九卿及以下的群臣,讨论要废黜太子。耿宝等秉承旨意,一致认为应当废黜。张皓与太仆来历、太常桓焉提出异议说:“根据经典说,年龄不到十五岁的人,过失与罪恶不由自身负责。况且王男、邴吉的奸谋,太子或许并不知晓,应当为他挑选忠良之臣做保傅,用礼义进行辅佐。废黜太子之事重大,这实在是圣恩所应留驻之处!”安帝不听。退朝后,张皓又上书说:“从前奸臣江充捏造证据,进行诬陷,使戾太子遇祸,武帝很久以后才觉悟过来,尽管追补从前的过失,但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如今皇太子年方十岁,没有受过保傅的教育,能够骤然责备他吗?”奏书呈上,安帝置之不理。 进贤好士 公元126年(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后,擢升张皓为司空。张皓在职时向朝廷推荐许多贤才,天下称赞他推荐贤。后来,清河人赵腾上书言灾异变化,讥讽朝政,被拘捕治罪,牵连到八十多人,都因诽谤朝廷,应当被处以重法。张晧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尧舜设立敢谏鼓,三王立诽谤木,《春秋》采好事,写恶事,贤明的天子,不加罪于草野的小民。赵腾等虽然牴触朝廷犯法,但他说话是想尽忠正谏。如果应当诛杀,天下人的嘴巴将堵著,谏争的源流就塞住了,这不是宏扬道德以作后人表率的方法。”顺帝省悟,减赵腾死罪一等,其余免职或罚往边地。 公元129年(永建四年)八月丁巳日,张皓因阴阳不和被免官。 去世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皓再次担任迁尉。同年,张皓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派使者吊祭,赐葬地于河南地界。 历史评价 常璩:“张公执宪,克智克聪。极位青紫,实作司空。” 范晔《后汉书》:“①张晧、王龚,称为推士,若其好通汲善,明发升荐,仁人之情也。夫士进则世收其器,贤用即人献其能。能献既已厚其功,器收亦理兼天下。其利甚博,而人莫之先,岂同折枝于长者,以不为为难乎?昔柳下惠见抑于臧文,淳于长受称于方进。然则立德者以幽陋好遗,显登者以贵涂易引。故晨门有抱关之夫,柱下无朱文之轸也。”“②安储遭谮,张卿有请,龚纠便佞,以直为眚。”“③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乾,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文献记载 《益部耆旧传》 《华阳国志·卷十》 《后汉书·卷五十六·列传卷四十六》 《资治通鉴》 《后汉演义》 家族成员 六世祖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封留侯,卒諡文成。 儿子 张纲,字文纪,官至广陵太守。 孙子 张续,先任郎中,后官至尚书。 张方,张续之弟,官至豫州牧。 玄孙 张翼,字伯恭,三国蜀汉时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来孙 张微,张翼之子,在西晋官至广汉太守。 个人作品 《全后汉文》收录有《上疏谏废皇太子》、《上疏谏诛赵腾》。
1 杜环 字叔循 译文
杜环小传 (明)宋濂 杜环,字叔循。
其先庐陵人[1],传父一元游宦江东[2],遂家金陵[3]。一元固善士[4],所与交皆四方名士[5]。
环尤好学[6],工书[7],谨伤[8],重然诺[9],好周人急[10]。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11],家破。
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12],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13]?彼见母,念允恭故[14],必不遗弃母。”
母如其言[15],附舟诣谭[16]。谭谢不纳[17]。
母大困[18],念允恭尝仕金陵[19],亲戚交友或有存者[20],庶万一可冀[21]。复哀泣从人至金陵[22],问一二人,无存者。
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无今无恙否[23]?”道上人对以[24]:“一元死已久,惟于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25],门内有双桔,可辨识。”
母服破衣[26],雨行至环家[27]。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28]。
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29]?”母泣告以故[30]环亦泣,扶就座[31],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32],奉糜食母[33],抱衾寝母[34],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35],及幼子伯章。
环知故人无在者[36],不足付[37],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38]:“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39]。苟无人事母[40],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41]?且环父与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42],而归环家,此二父导之也[43]。
愿母无他思[44]。”时兵后岁饥[45],民骨肉不相保[46]。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47]。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48],坐乃定[49]。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自环以下[50],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51],少不惬意[52],辄诟怒[53]。
环私戒家人[54],顺其所为[55],勿以困故轻慢与较[56]。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57],进匕箸[58];以母故[59],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环为太常赞礼郎[60],奉诏祀会稽[61]。还,道嘉兴[62],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63],不可不早往见。”
伯章若无所闻[64],第曰[65]:“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66],伯章来。
是日[67],环初度[68]。母见少子,相持大哭[69]。
环家人以为不祥,止之。环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70]?”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竞给以他事辞去[71],不复顾[72]。
环奉母弥谨[73]。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74]。
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75]。”
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76],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基云[77]。
环后为晋王府录事[78],有名,与余交。 史官曰[79]:交友之道难矣!翟公之言曰[80]:“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彼非过论也[81],实有见于人情而云也。人当意气相得时[82],以身相许[83],若无难事[84];至事变势穷[85],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86]!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87]?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88]。
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89],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宋学士大全集》 说明: 这篇小传,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对于杜环的生平,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只用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留出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突出收留和奉养张氏这一件事,以概括杜环的为人。
第二,谭敬先对于穷途投奔的故交的老母闭门不纳冷谈无情,常伯章对于流落异乡的亲生母亲长期不同不问,见面后又抛弃不顾,这两个人的形象和杜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显示了杜环的品格的可贵。 注释: [1]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2]游宦——到外地去做官。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
[3]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4]善士——纯洁正直的人。
[5]所与交——同一元交往的人。 [6]好(浩hào)——喜爱。
[7]工书——擅长书法。 [8]谨饬(赤chì)——言行都很谨慎。
[9]重然诺——不轻易答应别人,答应了就一定做到。然诺是诺言的意思。
[10]周——接济,援助。急——急难。
[11]兵部——官署名。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
主事——官名。在明代,主事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
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12]安庆——今安微省安庆市。
守——地方上的长官。 [13]盍(河hé)——何不。
[14]故——这里指旧交的情分。 [15]如——依照。
[16]附舟——搭船。诣(艺yì)——到,往见。
[17]谢不纳——拒绝接见。 [18]大困——陷于非常艰苦的境况。
[19]尝——曾经。仕——做官。
[20]存——活着。 [21]庶——也许。
可冀——有希望。 [22]从——跟随。
[23]无恙(样yàng)——这里指健在。恙是病的意思。
[24]对以——用下面的话回答说。 [25]直——当,位于。
同“值”。 [26]服——穿。
[27]雨行——冒雨行路。 [28]颇若——很像是。
[29]何为——为什么。 [30]这句说:常母哭泣着把原因告诉了他。
[31]就座——坐到座位上去。 [32]解衣——脱下衣服。
更——换。 [33]奉糜(迷mí)——恭恭敬敬地用手捧着一碗粥。
食(四sì)母——拿东西结常母吃。 [34]衾——被子。
寝母——安排常母睡觉。 [35]亲厚——关系亲密和交情深厚。
故人——旧交,老朋友。 [36]在——活着。
[37]付——托付。 [38]姑——暂且。
[39]访——探求,寻找。 [40]苟——假如。
事——侍奉。
2 黄宪字叔度全篇译文 ~~汝南太守山阳人王龚,为官崇尚宽厚平和,喜爱人才贤士。他任命袁阆为功曹,本郡人黄宪、陈蕃等受到举荐。尽管黄宪不肯服从征召,陈蕃却因此就任官职。袁阆并不标新立异,当时却很有名望,陈蕃则性格气质清高爽朗。王龚对他们全都以礼相待,因此士人们无不对王龚十往。
黄宪家世贫贱,父亲是一名牛医。颍川人荀淑来到慎阳,在旅店遇到黄宪,黄宪当时十四岁,荀淑对他大感惊异,拱手为礼而交谈,很久都不肯离去。他对黄宪说:“您就是我的老师。”接着他前往袁阆处,没来得及讲寒暄的话,迎面便说:“贵郡有个像孔子学生颜回那样的人,你可认识他?”袁阆说:“是遇到了我们的黄叔度吗?”当时,同郡人戴良富有才华而心气高傲,而见了黄宪,却总是十分恭敬,等到回家后,则感到惘然若有所失。他的母亲问道:“你又是从牛医儿子那里来吗?”戴良回答说:“我没看到黄叔度时,自以为没有地方不如他,相见以后,却好象看他就在前面,而忽然又在后面出现,实在高深莫测。”陈蕃与同郡人周举曾交谈,一致认为:“如果三个月不见黄宪,那么卑鄙可耻的念头就会重新在内心萌芽了。”太原人郭泰,少年时曾在汝南郡游历。他先去拜访袁阆,没有留下过夜便告辞了。又去拜访黄宪,却一连住了几天才返回。有人问郭泰是什么原因,郭泰说:“袁奉高的才具,好比泉水,虽清但容易舀取。而黄叔度却象千顷汪洋,无法使它澄清,也无法使它混浊,不可估量。”黄宪最初曾被本郡推举为孝廉,后来又受到三公府的征召。黄宪的友人劝他去做官,他也并不拒绝,但只是暂时前往京城,随即就回来了,竟什么官也没做。黄宪四十八岁时去世。
3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4 < >文言文翻译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参考资料: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廉笃实为人称道,很少与人交结。开始为孝廉,托病不应。大将军梁商特辟为茂才,四迁尚书令,后来出京做相。征召为司隶校尉,调为渔阳太守。所到之处,都以严肃精明为人称道。因事获罪免官。这时朝廷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选有功有能的人为尚书,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之色,因此,再为尚书。
不久,任命为南阳太守。在他以前的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大多不称职。王畅非常痛恨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的,都一一查办揭发。碰上朝廷上赦,事情就散了。王畅旧恨不消,另立条例,各受赃二千万以上不自首承认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他们有隐瞒的,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平灶,一些恶势力大为震动。
南阳郡中的官僚大族大多以奢侈浪费标榜,王畅平常是布衣皮褥、羸马败车,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王畅学习。劝谏王畅说:“奢不越上过分,俭不迫下照了做,依道行礼,所贵的是在可否之间,求得适当而已。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您不仰慕孔圣人的明训,反而羡慕叔夷伯齐无关紧要的操守,岂不是想自己以皎洁自贵于世吗?”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相,拔掉园葵,与织布的妻子离婚,孙叔敖相楚,他的儿子被裘打柴。以节约而失败的少啊。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污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
五)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公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预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兴奋,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6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7 文言文殷不害翻译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则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处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你可是试着像第一句那样断句,就可以把文章读通的。
难懂的词义画上记号。读完文章,将不懂得词字用古汉语字典查出。一般古代汉语的意义是相通的,这样无论什么文章都可看懂。不说全通一知半解是可以的。应付高考应该没问题。
参考译文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极有孝心,在办父亲的丧事时,礼节甚恭,因此从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侍奉老母亲,抚养小弟弟,勤劳辛苦无所不至,士大夫都称赞他行为惇厚。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有文才的人,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宫城。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在简文帝身边争执互斗,一点也不恭顺,侍卫无不害怕被惊退,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陪在旁边不动。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重耳出奔,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征兆正合于此!”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谎言。”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带家属西上。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就先到别处去督战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失守了。当时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哭着走在路上,远远近近到处都找遍了,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进水中,扶着尸体察看,全身都打湿冻僵,饭食不沾口,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每当说话就憋不过气来,路人见了没有不为之流泪的。就在江陵暂且安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一起到长安,从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8 文言文《赵云进谏》的翻译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操 身 虽 毙 /子 丕 篡 盗/ 当 因 众 心/ 早 图 关 中/ 居 河 渭 上 流/ 以 讨 凶 逆2解释括号中的字在文中的含义(1)操身虽(毙) 死,身亡(2)早(图)关中 谋取,得到(3)不应 (置)魏 放在一边,置之不理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起初,先主刘备因为孙权袭击杀害关羽而忿恨,将要率兵征讨东吴。(2)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一样4赵云为什么力谏刘备?三国当中,以魏国力量最为强大,只有东吴、蜀汉两国彼此结盟,才能与魏国抗衡。如两国交战,魏国即可乘虚而入,后果是吴、蜀都不能承受的。
而如果伐魏成功,蜀国力量空前壮大,东吴也会不战而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