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杰
3月23日,曾冠名顶流综艺《天天向上》、登陆《快乐大本营》的“刷宝短视频APP”彻底关停了。这则消息着实令人震惊,因为短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的元素,例如字节跳动旗下抖音的全球下载量已经突破了30亿次,极有可能成为2022年全球第3大社交网络平台。
不仅如此,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还以225万亿元的估值,打败实力强劲的蚂蚁集团和造火箭的SpaceX,当上了全球最大的独角兽。
事实上,“刷宝短视频APP”还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就在2019年,“刷宝短视频APP”冠名了湖南卫视顶流综艺《天天向上》,并登陆《快乐大本营》节目,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同年6月,它还推出了两轮内容输出计划,从多个层面展开推广。像是周笔畅、尤长靖、刘维等明星均参与了“宝藏”活动视频。
当时,“刷宝短视频APP”仅用了3条视频,就有了7330万的播放量,超过71万人参与了评论互动。而这个软件背后唯一的大股东就是聚美优品创始人及CEO陈欧,持股比例高达9990%。在当下短视频极其火热的时候,陈欧的“刷宝”却落入如此境地,这又是为何?
不得不说,陈欧确实是一位奇男子,仅用3年时间就败光了120亿,花了3亿投资项目还遭到了王思聪的公开质疑。许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他就是曾经在互联网上坐拥4000万粉丝的陈欧。
陈欧不仅长相英俊,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真正的学霸。他小学时以全市第1名的成绩直接跳级到初二,并在高二时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新加坡留学。后来,他又去了斯坦福攻读MBA。
在大学时,陈欧经常参加游戏比赛,与其他人对游戏的沉迷不同,他在比赛前几天才花时间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发现了商机,仅依靠笔记本电脑就创建了网络游戏作战平台GGgame。毕业后,他于2009年带着师弟回国创业,5年后就成为纽交所最年轻上市公司的CEO。
“
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2012年,聚美优品首席执行官陈欧,凭借自己的广告片走红全国。后来,凭借这张“脸”,他的微博上很快就有了4000多万粉丝。依靠这种自带的流量,聚美优品的销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与此同时,“陈欧体”也很快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陈欧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年后,聚美优品在美国成功上市,市值超过35亿美元。当时,31岁的陈欧也成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220多年来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单单是陈欧所持股票的市值,就超过了11亿美元。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广告全是为自己代言的陈欧。在他沉浸在喜悦中的同时,聚美优品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网站崩溃、服务器无法运行、大量产品堆积、无法发货等,客服的电话被持续打爆,数十万用户长期无法收到货物。然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假货。
甚至有网友举报称,聚美优品90%都是假货,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强烈的信任危机。尽管该网友最终被认定为散布谣言,并被拘留和罚款1万元,但聚美优品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然而,国际化妆品牌兰蔻、娇兰的一则声明给聚美优品带来了致命打击。他们表示从未与聚美优品合作,消费者从来没有想到一家声称只销售正品的公司会卖假货;投资者也从来没有想到聚美优品竟然卖假货赚钱。
大量客户流失,再加上陈欧的沉默,聚美优品营业额下降、股价大幅下跌。在短短3年内,公司市值暴跌120亿元。庞大的聚美优品一夜倾覆,陈欧也从神坛上衰落。可谓是当初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惨淡。但是,陈欧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沉寂了两年之后,陈欧于2018年拿出3亿购买了共享充电宝街电8207%的股份。当时,王思聪甚至毫不客气的表示自己不看好。但街电无疑是成功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街电充电宝的身影,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亿。
2019年上半年,街电以405%的市场份额领先整个行业。当时,街电累计用户数达到107亿,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第一个累计用户数超过1亿的平台。而“刷宝短视频APP”被关停的苗头,早在2020年就已经存在。
早在2020年10月,工信部即向社会通报了131家侵犯用户权益的APP企业名单。未能按照工信部要求完成整改的应用中,有“刷宝短视频APP”。不仅如此,这个软件还因不正当竞争被罚了500万元。
根据2021年1月17日北京海淀区法院的判决,“刷宝短视频APP”因采用技术手段和人工方式,获取抖音5万余条短视频及上百条评论,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这次关停则是因“存在发布或传播法律、法规禁止发布信息内容”,还会销毁所有数据信息。
陈欧的微博已经停更半年以上,好像与当初的辉煌渐行渐远。说到底,发展短视频平台确实是当下最为恰当的,但屡屡违反规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必然会被制裁。对此,你怎么看?
原因如下:
1、国内上市门槛
在国内,即使是在A股最容易上市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仍需要达到一定的硬性指标: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以这一标准,绝大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将会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以京东商城为例:2012年京东商城亏损1729亿元,2013年亏损049亿元。另外,国内资本市场对股东资质和员工持股的限制,也成为优质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的原因之一,以京东商城为例: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兼任公司董事长和CEO,拥有董事会837%的投票权,手中却只有京东18%的股份。对于国内互联网企业来说,国内上市门槛显然“过高”。
2、时间成本
5月30日,证监会正式定调IPO上会节奏,发言人表示,今年主板(包括中小板)、创业板发审会每周分别召开一次,每次会议大致安排两家企业。截止5月29日,证监会首发正式受理企业666家,如果不包括中止审核企业在内,目前报送未完成审核的拟上市企业共574家,按每周主板和创业板各两家合计4家上会的审核速度测算,全部存量IPO公司审核完成需要144周,即需要276年。也就是说,最快也需要等到2017年上半年。再加上国内从审核到发行的时间,对于局势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太高。
3、资本市场容量
以聚美优品和京东商城的融资额来看,聚美优品总计融资额未43亿美元,京东商城总计融资额为309亿美元,两者合计352亿美元,这对于近年来一直处于底部徘徊的中国股市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而正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预计融资150-200亿美元,显然能够吸纳国际资金的纳斯达克更为合适。另外,从已经上市的百度、奇虎360、腾讯和京东商城的总市值来看,达到142万亿人民币,这一规模更是达到沪深两市总市值的6%。
号称国内最大的化妆品电商之一的乐蜂网在2019年宣布停止运营。一说到化妆品电商平台,人们首先会想到聚美优品,这家化妆品平台巅峰时期的市值高达400亿美元,现在仅剩下26亿美元。而乐蜂网如今却步入了聚美优品的后尘。
最高时,乐蜂网全年的营业收入高达20亿元,平台当年入驻了上百位明星,有了这些明星的坐镇,让乐蜂网获得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青睐。李静是乐蜂网的创始人,也是国内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以名人的身份创业,在当时确实让不少人拍手称道。然而,如今乐蜂网宣布停运,让很多人都认为李静会因此成为第二个陈欧。
事实上,李静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颓败,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李静就已经把乐蜂网75%的股份以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唯品会,如今乐蜂网停运,李静也算是急流勇退。
2008年,乐蜂网在李静的努力下成功诞生,平台的核心业务就是销售女性化妆品,而作为国内知名主持人的李静,凭借着自己在国内的名气成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入驻,并且通过她在时尚界和娱乐界的人脉,把很多明星和商界大腕都请过来加盟,乐蜂网仅仅成立半年之久,就已经赚取了大量的收益。
而乐蜂网对于此次停运也作出了解释,原因就是公司近期在业务方面作出了调整,所以会关闭一段时间,而公司各大股东也对此次停运表示赞同,可见这些股东早已做好了停运的准备。
而在此次事件中,李静再一次成为了外界关注的对象,我们在访谈节目中看到的李静,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主持培训,相貌也不是最出众,但是她身上却散发着一种女性独有的魅力。
李静非常有生意头脑,她懂得如何在主持界、时尚界和商界中不断切换角色。李静的父母都是铁路职工,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叫做李媛。李静年轻时候的梦想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然而却因高考失利而与梦想擦肩而过。后来李静只好选择报考河北师范大学的专科,当时学校承诺可以专升本,然而后来却因种种原因取消了这一政策。
所以李静只好带着大专文凭去找工作,不过那年电视台正好找招聘主持人,李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应聘,没想到被成功录取。在电视台工作一年后,领导看她表现出色于是便推荐她报考北影导演系,不过李静却意外落榜,后来机缘巧合地考入了中文系,进而最终成为了北京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
李静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地方台著名的主持人,又通过3年的打拼,李静从地方台进入了央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央视节目主持人。
然而李静后来却发现主持人这一角色并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于是便开始走向了创业之路,打造了乐蜂网这一平台。在乐蜂网停运之际,李静也算是功成身退,成为了身家上亿的女富豪,但这并不是她事业的终点,因为李静把这次经历当作是新事业的开端。
2020年12月29日,拼多多发生了两件事情:
其一:12月29日,在美股交易中,拼多多股价创下 历史 新高。截至收盘,拼多多股价走高至16619美元,创 历史 新高,总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
其二:12月29日凌晨1:30,一位女员工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厥倒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22岁,花一样的年龄。
一时间,拼多多成为热议焦点。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拼多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太多了,受时间、精力所限,本文只是管中窥豹,略作探讨,欢迎补充。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彼时,中国电商格局已经形成。阿里京东双雄对峙,其他如唯品会、聚美优品、1号店、苏宁易购等等,夹缝生存,很难与两巨头抗衡。
但是就在这貌似固化的市场上,拼多多硬是“拼”出一条血路,双雄对峙变成三国演义。根据各公司财报,截止2020年9月30日,拼多多活跃用户买家已经突破了7713亿,同比增长36%。而阿里的这一数据是881亿,京东是4416亿。照这速度,预计2020年底,拼多多用户就能超过阿里。
这条血路是谁在拼出来的呢?
一、用户在“拼”
拼多多首创“拼单”模式,将线上购物转换成一种动态社交体验。拼多多自我定位是“社交电商领导者”,以微信为入口,将电商融入社交平台之中。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同事等的拼团,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优质商品。其中,沟通分享的社交理念,形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因此, 拼多多的成功是靠用户“拼”出来的。
二、补贴在“拼”
从成立开始,拼多多就确定了低价策略。为了执行低价战略,拼多多一直在补贴。在2019年,拼多多所推进的“百亿补贴”,以不输于“直播”的热度,成为“现象级”的存在,构成本年度电商领域几大关键词之一。
此后,“百亿补贴”逐渐演变成拼多多的“长期战略”。2020年双十一,拼多多联合湖南卫视在11月10日晚黄金档举办“1111超拼夜”晚会,现场送出10亿现金,为近200个品牌的20000余种产品提供无上限的消费补贴。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直接拉动了用户的迅速增长。可以说 拼多多的成功是补贴“拼”出来的 。
三、员工在“拼”
据wind数据显示,2017-2020年9月30日,拼多多人均创收不断攀升,分别为150万元、356万元、516万元和565万元,短短4年人均创收翻了4倍。
阿里2019年营业收入为5097亿元,员工1176万人,人均创收为433万元,拼多多人均创收是阿里的125倍。
京东2019年营业收入5768亿元,员工2277万人,人均创收253万元,拼多多人均创收是京东的2倍。
人均创收可以理解为财务化的人均劳动投入效果,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拼多多员工工作量翻了4倍,但是工作量逐年大幅增长是无法反驳的事实。因此可以说, 拼多多的成功也是员工“拼”出来的。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拼多多,创始人黄铮非常强调“本分”,什么是拼多多的“本分”呢?当员工月工时达到300小时,系统会显示“您已本分”。于是“本分”的员工开始有各种吐槽:
四、供货商及千万个工人在“拼”
拼多多能够低价的原因很多,例如补贴,减少中间环节(即“C2M”模式)、产品定制、规模化采购… 但是强制供货商降低成本、出让利润也是重要一个原因 。
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品价格通常不超过100-200元,不少产品的拼团数量达100万,甚至200万件,从而形成了强势规模效应,使平台对供货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拼多多的主要供应商为中小企业,虽然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高的融资成本和人力成本,但在已经饱和的市场里,企业又不能抬高商品或是服务售价。因此供货商不可避免地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了工人、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工人也只能选择要么加班,要么失业。
下一篇将分析“谁在多”及思考拼多多模式的利弊,敬请期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