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21个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21个之字所在之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后之览者。
有时候我们说到《兰亭序》,不说整幅书法如何,单说其中的一个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功底了,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字,形态迥异,各具美态。
不同的字写出不同的姿态很容易,但是相同的字写出不同的体势,这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此帖中出现了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也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为有楷书的造诣,王羲之把楷书的写法带入到行草中来。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正是因为集众家之长,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才表现出非凡的技艺。那么我们一起欣赏此帖中的“之”字有何不同。
从上面的字可以看出,王羲之用笔基本上都是侧锋入纸,然后扭转为中锋,或者就是直接用侧锋。但是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尖锋。每一个字的起始笔画都是尖锋入笔,然后转侧锋或是中锋,这样有利于下一个笔画的运笔,便于掌控整体走势。我们可以欣赏下面的这些字,就可以看出尖锋入笔的妙处了。
起笔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尖尖的线,其实这就是切入的痕迹。这么说吧,这个小尖尖就是笔毫进入纸的第一个动作,他的作用是把笔毫打开,或者叫做把笔毫压开。不但此帖中的“之”字这样入笔,其它的字也是一样。
很多人学《兰亭》,有时候会把起笔的尖锋当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知道那是一个前奏的动作,是为了第一笔做准备的,从“之”字就可以看出来。
像这样的“之”字,单单从外形上看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为什么历代书法家如此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迷恋的是王羲之这种游丝引带的感觉,顺畅无比的笔法。
王羲之用过这一个字,就是在转折之处会迅速调锋,所以力道不会在转折处流失。这就是王羲之的字笔笔“入木三分”的秘密所在。
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他的笔法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对这个“之”字的欣赏,确实有着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人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
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
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扩展资料: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
用兰亭集序发文的意大利女航天员,是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她的本领可是相当多相当优秀的。萨曼莎是意大利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获得过工程和航空科学硕士学位的,会说六门语言,会开轰炸机并有着飞行500小时的经验,获得过最佳飞行编队人员奖章,可以说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航天员。
本领多近期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用了一组太空并且配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一段向往太空的话,也是相当应景相当有水平的引用,让很多人表示惊叹。萨曼莎也确实是一个有本领的人,年幼的她就想成为一个航天员,然后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也确实实现了这个远大的理想,这么优秀的她,这样的坚持也是极大的本领。在学习期间萨曼莎也是相当优秀的,在大学获得了工程学位和航天科学硕士学位也是相当有本领的证明。萨曼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大学毕业后,考上了飞行员,在学习飞行有关知识中,优秀的她掌握了六种战斗机的驾驶技能,而且还有些实际飞行500个小时的经验。飞行员本来就是优中选优的,萨曼莎作为一个女性就有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有水平的。
六国语言萨曼莎不仅有着优秀的专业技能,她还会六国语言,为了能够顺利当上航天员,萨曼莎四处求学,能够熟练运用兰亭集序发文的她自然会中文,意大利语是母语从小就说的,德语,法语是求学的时候掌握的,俄语是她参加和俄国航天有关合作之前学会的。一个人能后熟练运用一种语言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够熟练掌握其他五种外语就是非常有本领的。作为意大利第一位女性航天员萨曼莎做到了,她能熟练运用六种语言,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努力多么的优秀。
让人佩服萨曼莎用兰亭集序的发文,也让她在我国迅速火起来,在人们惊叹她的语言能力外,深入了解后也是让人们佩服。萨曼莎也是第一个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欧洲女性,这也让本领高强度她一同和其他国家的优秀航天员交流学习,要知道萨曼莎可是从8000多名候选人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通过层层选拔才被选出的。萨曼莎要是没有足够的本领,怎么能从中脱颖而出呢。当了解萨曼莎后,才知道她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的让人佩服。
二者没有区别,都是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也是在书法艺术上能够体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知识分子风度才情的代表作。寓骨力于姿媚之中,出自然于法度之外,用笔方圆兼施,笔力劲爽,体态圆融流美,炉火纯青。
从唐代以来,《兰亭集序》被视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学习中国书法的最佳范本。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临本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既表现了两位杰出书法艺术家的深厚艺术功底,也为我们树立了临写《兰亭集序》的典范。
扩展资料: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兰亭集序》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
兰亭序原是王羲之的代表墨宝,但是真迹未存下来,后来唐代临摹高手凤城苏奉李世民的皇命通过双勾法临摹出近百份临摹本,李世民送与大臣观摩习书;流传到清朝,民国,很多人以此临摹本上石刻碑;流传下来较有名的就是冯承素的神龙本;还有定武本,余下褚遂良,赵孟頫的也可以的。只是凡是做的拓片,就像碑林博物馆的赵孟頫,褚遂良的兰亭序本刻石都是民国的,所以价值就是两百左右,不值啥钱,因为真迹没有,存下来本来就是临摹本,而临摹本都是国宝,所以拓片和碑石作为后刻石碑,也就是欣赏观阅,价值不高,就相当于买本书的价格。所以也就是不用鉴定了,肯定不是明代的拓本
看应该是赵孟頫的版本
下面是其他查询的资料,可以补充参考
《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1“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2“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此帖为初唐墨迹,历来很受推崇,尤其近年来经比较鉴定,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因此,身价尤高,学此本者众多。
3“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
4“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
5“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死后,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书法家)将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于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9“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十五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
10“定武”体系中其它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国学本”于明初由徐达从“天师庵”送至国子监,又称“天师庵本”,比东阳何士英藏本为优。另有“荣芑本”,五字未损,仅逊“落水本”。
11《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为“虞临本”(张金界奴本),第二柱为《褚临本》,第三柱为《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三柱为柳公权《兰亭诗》三种。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和乾隆临董其昌本《兰亭诗》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极为精美,传本不多。“八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已损。
12其他。此外据传还有“洛阳本”、“赐潘贵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党本”、“米氏本”、“薛绍彭本”“赵孟頫临摹本”等等。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
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古稀天子”、“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赵孟印:赵氏子昂、吴兴、神品 。
另外还有项子京、鲜于枢、柯九思、黄石翁等二十多人章。
《快雪时晴帖》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古稀天子”、“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三希堂”"寿"。
赵孟、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 。
姨母帖---乾隆、“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还有“御览”"嘉庆御览之宝"明代无锡华中甫,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扩展资料:
《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
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