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羲之
1、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代表作介绍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二、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代表作介绍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三、颜真卿
1、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2、代表作介绍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
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四、钟繇
1、人物简介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代表作介绍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五、柳公权
1、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2、代表作介绍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家
对于隶书,人们一般都称道汉隶和清隶,其实,东晋年间的《好大王碑》在隶书中是有重要艺术地位的。该碑立于吉林省集安县好大王陵东侧,清光绪6年(公元1881年)被书家发现。碑文无年月,据考证为东晋义熙10年(公元414年)所刻,共44行、1775字。碑文内容记叙了古高句丽王朝第十九代王谈德东征西讨、开疆辟土的功绩,所以尊他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
一般认为,《好大王碑》书法在篆隶之间,方正拙朴,圆浑敦厚,有周秦篆籀之遗意,与同时期的以"二王"为代表的清丽典雅书风大不相同。我则认为,《好大王碑》是以隶为体,以篆为用,间有楷书特征。《好大王碑》总体形态特征属于隶书,但它出现于东晋晚期,上距隶书成熟期的东汉最近年份也已经200年,其时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原书法,楷、行和今草书已经成熟风行。可能是古高句丽王朝地处东北边陲,文化发展滞后于内地中原,因而在内地中原字体已由隶书发展转化为楷、行书时,他们仍然使用着古朴的隶书,这与差不多同时产生于西南边陲的"二爨"也留有隶书遗意的情形十分相似,只不过"二爨"、特别是《爨龙颜碑》笔法已用楷法,而《好大王碑》仍用的是篆书笔法。但是,毕竟此时内地中原楷书已经成熟,影响所及,《好大王碑》某些字的结构也显示出了楷书的特征,比如,碑中"言"字旁,第一画汉隶都是写成一短横,而它却写成一点,这正是楷书的写法;又比如,碑中已出现类似于后世的简体字,如"献、并、与、弥"等,这正是汉字简化之一法"草书楷化"的应用。《好大王碑》由于融篆隶为一炉,并时有楷书之意,使它具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前书法界注重创新、书风多元的情况下,对于热衷于隶书创作的书家,是极富启迪作用的。
我在临写中,感到《好大王碑》与成熟汉隶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从结体看,《好大王碑》的结体有一种独特的拙味。这种拙,不同于汉隶中《张迁碑》的方劲冷峻的古拙,也不同于《西狭颂》、《郙阁颂》宽博雄浑的生拙,福州朱以撒先生等许多书家认为是一种"稚拙",我则进一步分析其为"稚拙"中的"憨拙",即不属于聪明清秀小孩的"拙",而是鲁钝粗壮小孩的"拙",一种天真而又有厚重味的"拙"。一是字形方正,无汉隶常见的横势。有时随某一字本身的偏旁组合或扁或长一点,不同于一般汉隶字形左右开张呈扁型。大多数字的重心居中略偏下,这一点略同于魏碑、墓志的结体。二是字形外紧内松,象颜字。一笔一画,该长就长,该短就短,有些字的长画还有意缩短,大多数字没有特别强调加长的所谓"主笔",这一点与《石门颂》等不同,而近似于《郙阁颂》、《西狭颂》。三是合体字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大体均衡,但某些部位有特殊处理。比如,凡呈方框形的"口"、"日"、"田"等,都写得特别大,具体在一个字中显得很突出;又如"走之"(辶、廴)、"三点水"(氵)、"立刀"(刂)等偏旁,又写得比较简省,在具体的一个字中所占比例显得比较少。由于这些部位的特殊处理与通常结体规则不同,便显出了《好大王碑》特有的拙味。
2.从笔法看,《好大王》笔法比较单纯,主要是中锋用笔,没有偏侧锋,如同小篆。与成熟汉隶相比较,《好大王碑》的线条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笔画基本圆起圆收,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甚至如同《石门颂》里面横、撇、捺画那样象征性的波挑也没有,每一笔画几乎都呈直线状,只是撇画和捺画略有弯曲而已,很象现代美术字里面的"黑体"字,这一点是与汉隶最大的不同;此外,《好大王》的横折笔画也与汉隶不同,基本是横画连笔直接折转,有时呈外方内圆形状,不同于汉隶是写好横画提笔,然后另起一笔写竖画。
3.从章法看,《好大王碑》的字距略大于行距,但字距与行距相互间的比例又不如一般汉隶那样明显,有时几乎接近,章法显得比较茂密。一般汉隶比如《史晨碑》、《曹全碑》,字距明显大于行距,章法显得疏朗。《好大王碑》字与字比较,大小不一,一般是根据某一字本身笔画多少决定的,笔画多的字写得大,反之则写得小;也有碑的某一局部的字都写得很大的情况,总之是统一中有不统一,虽然是为王室树的碑刻,但没有刻意追求整齐划一。
《好大王碑》因地处边陲,被发现较晚,自有拓本传世至今,才一百年出头,影响还不很大;它与成熟汉隶相比,笔画无蚕头雁尾的装饰性,显得不那么"正宗";再加上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拙味比较难把握,所以写的人较少。我的看法,由于《好大王碑》笔法相对单纯,所以就学习隶书而言,不宜作为初学。它不象成熟汉隶有明显的波磔、提按,表现性不强,学隶一开始就临它,不利于掌握隶书的基本笔法要领。但在学习隶书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在《好大王碑》上下一些功夫,从中吸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临写《好大王》以及运用于书法创作,有几点需要把握:
一是要注重体会和写出拙味。临写《好大王》,主要是要能写出它的稚拙味,对其独特的结体要仔细体会,以掌握其结字的规律、规则,以便创作作品写该碑中没有的字时,能够写得象《好大王》,即写出《好大王》的精神面目。由于《好大王》毕竟是王室的碑刻,尽管有一种拙味,但它的1700多字,实际上是有内存的统一性的,许多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结体都基本相同,因此,把碑中没有的字写得象《好大王》,相对比较容易。这一点,不象几乎与它同时期的一些北魏墓志,那是一种散漫无羁的拙,要将某一墓志中没有的字写出该墓志的味道,是比较难掌握的。但正由于《好大王》的结体有这种较易认识的规律性,在临写和创作时,又往往容易出现概念化、模式化的毛病,作品写不生动。此外,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的书家喜欢将一些有拙味的碑帖进行"雅化",比如南京的言恭达先生和管峻先生,他们写《好大王》,都写得比较整饬、雅致,属于吸取《好大王》的某种精神气息而加以改造,写出了自己的面貌。我则认为写《好大王》还是要力求写出它的稚拙和野逸,因为这是《好大王》区别于其他汉隶的独特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是要注重锤炼线条的质量。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最根本的是线条的质量。临写《好大王》更是要讲线条的质量。因为它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每一笔画就是一根直来直去的质朴的线条,这根线条如果没有质量,没有"金石气",这样的《好大王》便一无可观。线条的质量主要靠长期练习笔法,不断揣摩体会笔、墨、纸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选择适当的笔、墨、纸也是表现出《好大王》线条质量的重要外部条件。我个人的体会,①用短锋笔或中锋笔,不用长锋笔,前者容易写出圆浑、迟涩的线条,后者容易写出飘逸、流畅的线条,而《好大王》线条的特点主要是圆浑、迟涩;②用粗糙一点的纸,比如毛边纸、元书纸,不用生宣。我喜欢用福建农民小作坊生产的一种竹纸,由于纸面不太光洁,行笔就会产生阻力,线条上下或左右两侧容易出现干枯的毛边,显现出一种苍茫的意味,这样才有《好大王》线条的感觉。用生宣写,如行笔慢,容易洇墨,行笔快,虽可出现枯笔的效果,但难以显出浑厚的感觉,与《好大王》终有距离。③用较浓的墨。浓墨写出的线条容易有厚重感,但浓墨不等于腻、浑浊、墨色无变化。如墨太浓腻,运笔速度一快,墨就不易入纸,墨色浮在纸上,就谈不上"入木三分"了。要注意与水的调和,做到浓而不腻。加上行笔轻重疾徐的变化,墨色就会相应出现浓淡干涩的效果,这样线条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三是要注重临创结合。前面说到,《好大王》最好是在学习隶书有了一定基础后来临写学习。因为是有了一定隶书基础的,所以在临写《好大王》有所理解体会后,可以进行模拟创作,特别是能把《好大王》中没有的字写得象《好大王》,以及处理好字与字的关系即章法,这两点是要在创作中才能解决的。开始创作阶段,可能不容易写出《好大王》的精神气息,需要认真分析不足之处,再用心临帖,加深对《好大王》的理解。这样临帖--创作--再临帖--再创作,就可能"下笔如有神"了。我多年前看到《好大王》就非常喜欢,但临写一段时间后进行创作,总是写得十分刻板,缺少生趣。以后写了几年北朝墓志、造像、近年来重又临写《好大王》,便有了新的感受。现在我用《好大王》风格创作作品时,有时还先要临写几十个字,使自己进入"规定情景"之中,以利于把作品写得生动、有趣,有艺术感染力。
1 找一篇适合书法创作的200字文言文
《戒子孙》[宋]邵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 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滛乐祸,疾良善如雠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
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 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予学》东汉 许劭 得失卷一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强者不予,得而复失。
弱者不予,失之难测。予非失,乃存也。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论此也。夺招怨,予生敬,名成于此矣。
顺逆卷二 患死者痴,患生者智。安顺者庸,安逆者泰。
多予不亡,少施必殃。惠人惠己,天不佑凶也。
顺由予生,逆自虐起。君子不责小过,哀人失德焉。
小人不纳大言,恨己无势焉。君子逆而不危,小人顺而弗远。
福祸不侵,心静可也。苦乐不怨,非悟莫及矣。
尊卑卷三 尊者人予也,失之则卑。卑者自强也,恃之则尊。
以金市爵,得而不祥。以势迫人,威而有虞。
金不可滥,权不可纵,极则易也。贫者勿轻,其忠贵也。
贱者莫弃,其义厚也。忠予明主,义施君子,必有报焉。
誉非予莫取,取之非誉也。功不争乃获,获之则功也。
休戚卷四 物有异也,理自通焉。命有别也,情自同焉。
悦可悦人,哀可哀人,休戚堪予也。福不可继,祸不可养,福祸莫受也。
不省之人,事无功耳。同欢者寡,贵而远离也。
共难者众,卑而无间也。苦乐由人,非苦乐也。
至乐乃予,生之崇焉。至苦乃亏,死之惶焉。
荣辱卷五 人强不辱,气傲无荣。荣辱莫改,其人惟贤。
予人荣者,自荣也。予人辱者,自辱也。
君子不长衰,小人无久运,道之故也。饥以食,莫逾困以怜。
寒以暖,无及厄以诫。予人至缺,其可立也。
荣极则辱,惟德可存焉。辱极则荣,惟善勿失焉。
成败卷六 成无定式,利己利人乃成焉。败有定法,害人害己乃败焉。
君子之名,胜于小人之实。小人之祸,烈于君子之难。
观其人也,可知成败矣。敌者,予之可制也。
友者,予之可久也。亲者,予之可安也。
功高未可言胜,功不为胜也。人愚未可言败,愚不为败矣。
兴亡卷七 无不亡之身,存不灭之理。春秋易逝,宏业可留。
薄敛 富,兴焉。政苛 怨,亡焉。
人主兴亡,非为天也。君子兴家,不用奇计。
小人败业,坏于奸谋。正不予贿,邪不予济,察之无误也。
天降之喜,莫径取焉。不测之灾,勿相欺焉。
《诫子书二篇》[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官至蜀国丞相。他在信中,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
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颇为后人传诵。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非宁静无以致远⑤。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⑥,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⑦,险躁则不能治性⑧。
年与时驰⑨,意与曰去⑩,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行:做。 ②修身:修养身心。
③养德:陶冶德行。 ④澹(dan)泊:恬淡寡欲。
⑤宁静:安定清静。远:高远,远大。
⑥广:扩大。这里是增加的意思。
⑦*:放纵,无节制。慢:懈怠。
励:激励。 ⑧险:疾。
治:修养。 ⑨驰:跑得很快。
此指时间过得快。 ⑩去:去掉,消失。
?遂:终于。枯落:干枯衰落。
此指年老体衰,精力枯竭,学识无成。 ?多:表示大约。
又诫子书 题解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教导儿子如何运用酒宴交际,并掌握饮酒分寸。 原文: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①,适体归性②,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③。
主意未殚④,宾有余豪⑤,可以至醉,无致迷乱⑥。 注释①致:表达。
②归:符合。 ③至:达到顶点。
④意:情趣。殚:尽。
⑤豪:酒量大的意思。 ⑥致:达到。
迷乱:分辨不清,丧失理智。 诫外生书① 题解 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家训。
庞涣,字世文,诸葛亮二姐的儿子,曾官至郡太守。诸葛亮在这封信中,教导外甥该如何立志、修身、成材。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②,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③,使庶几之志④,揭然有所存⑤,恻然有所感⑥;忍屈伸⑦,去细碎⑧,广咨问,除嫌吝⑨,虽有淹留⑩,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注释①外生:外甥。
生,同“甥”。 ②存:有。
③滞:拘泥。 ④庶几:指圣贤。
⑤揭:显露。存:保存。
⑥恻:恳切。 ⑦忍:容忍。
屈:委屈;挫折。伸:舒展,顺利。
⑧细碎:细小烦杂。 ⑨嫌:埋怨,不满。
吝:悔恨,遗憾。 ⑩淹:停留。
淹留:停留。
2 有关微雕艺术的文言文300字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3 求300字以内古文(不要差的太多,书法比赛用)《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4 适合书法创作的短文集锦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
——榜书常用词句
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
淡泊明志、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66239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
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
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
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
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
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
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
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
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
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
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
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书法用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
、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
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
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
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干支(岁阳、岁阴)
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
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
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
)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
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
(强圉大渊献)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
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
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庚子(上章困敦)
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
5 求一篇300字左右自己写的文言文作文,题材不限夫人者,天地之灵,万物之精也。聚神而思之,故能飘飘然於天地,而凌驾於万物之上也。然光阴往来,天地变更。神州之故旧,今人得之而论者,鲜矣。余尝思之万千:今人之幽思,起於先秦,发於春秋。而今之中国之文人,多好格律,喜唐宋。然诸子之言,犹危楼之本也,唐宋之篇,乃内饰之珠玉也。虽有万千华彩,不得根基以固,安能饰之於广厦之上,列珍於万金之堂者乎?故古人以经籍为志,勤学不辍,博思广议,乃有名篇。学而能一,此今人之所不如,余乃所不喜一也。
风雅之篇,虽简词陋语,然诗者之志,凌然於卷篇之上也。何然?民之朴素,犹白雪新映,桃花初开。虽有微瑕,然不足害本也。故有黄鸟相鼠河广之怒,卷耳蒹葭凯风之念。文质或如垂天之翼,奋发昂扬;或如玉璧含光,深而不露。故详加研味,读之虽易,而思以诗者之念,得其意甚难矣。至如魏晋之五言,汉唐之乐府,亦以此论之,则情发於志而吐,感怀於心而书。以篇章者,虽百万言,然可读者,犹海之针矣。而今人之诗也,珠玉丽饰於外,瓦砾填实其中。或以藻言乱体,或以杂语间章。或无情而感,或有志未思。章句虽丽,不能饰之以朴质;构思虽雅,不能巧言於词字。如繁花养目,详览必厌;芬兰沐鼻,吐纳呕哑。故三百之篇,号为诗经;宫采之言,名为乐府。文之以附志,今之诗者远矣哉。此余乃所不喜二也。
今人多享盛世,少历变革。情志之思,发于肤毛。而多历之士,或深藏於岩穴,或掩志於喧市,幽思未发,而百年已至。且逐利富家,未有闲暇。故书以皮毛,画以描摹。昔平子两京,故以十年。左思三都,共以一纪。格律虽小,平仄交错,骈偶之数,精字炼句,诚然难哉。又如古风之气,巍巍然以峻岭,飘飘然似风发,苍劲有力。至如离骚,丽饰以舒志,迎风而采言,则章句严密,上下一体,志词交错,如无暇之璧,内质纷发。刚锐之刃,英姿内敛。芬草多而不乱,志气扬而不俯。诚然万金之字句,天降之篇章也。
余尝喜旧史,观之古人以贤臣而兴,以佞幸而亡。乃合书太息,不能自已。又喜庄子之言,列风而行,然凡尘之索,不能自解。故观雪而叹,冯花而思。忽喜於新雪之明翠,芬华稍现,则逝以春水。然洁朴之质,飘洒之丽,又如凡尘之和氏,紫殿之太阿也。故以雪字而称,而以映字名之,以写暂怀之志,发长久之思也。
区区之言,寡识陋意,大言炎炎,下笔糠糟。恐遗笑於大方耳。
映雪堂序
这个id原名映雪狂士
6 300字左右的文言文8篇带翻译一,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1)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
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
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
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二,蹇叔哭师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
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17),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三,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
7 300字文言文强项令董宣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