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指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使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并高度密集而 使海水颜色变成赤褐、褐色等的一种现象。形成赤潮的海洋生物称为赤潮生物。赤潮又分 为有毒和无毒两种。前者是指次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 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并对海洋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后者是指次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有 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它基本是无危害性。
在正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较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 素。但当大量富含营养物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物、印染、造纸等有机废水)和农 业含化肥废水排人近海域,赤潮生物便吸收氮、磷、碳等营养元素,大量繁殖和聚集。
海区的自然地理、地形特征和水文、气象、海流等海况,则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素。在海 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湾海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 跃层,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体,强台风、大暴雨之后, 盐度下降,气温、水温、气压升高,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营养 污染逐年加重,渤、黄、东、南海4个海区中,渤海营养盐超标面积占该海区总面积的30%
40%。近海海洋生物污染损害也十分严重,赤潮等环境污染损害事件时有发生,海洋生态环 境破坏日益加剧。
赤潮发生时,海水黏稠性会增加,带有异味。赤潮海水颜色取决于赤潮生物的种类。据 报道,全世界赤潮生物的种类约有50属150种。赤潮一般发生在沿岸水域、海湾,而海产品 养殖场往往就位于这些地方,它会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海产品产量减少。人吃了受毒素 污染的海产品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危害,甚至会导致中毒或死亡。
赤潮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其他海洋生物的饵料组分,影响其他海洋生 物的生存;(2)大量繁殖的赤潮生物死亡后会消耗海水中的氧含量并产生硫化氢,毒死其他 生物;(3)异常大量繁殖的赤潮生物及其黏度物堵住其他生物的呼吸器官,造成窒息死亡;
(4)赤潮生物死亡后会引起大量细菌的繁殖,细菌所含的毒素可毒死其他生物;(5)—些赤 潮生物体内本身就含有毒素可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6)人吃了含有赤潮生物毒素的此 类海产品会中毒或致死。据统计,全世界发生这类事件每年有数百起,死亡海洋生物数百万 吨、中毒死亡人数上千人。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沿海仅发现9次赤潮,到80年代增加到75次,90年代一 下猛增到262次。灾害损失从1990年的近亿元增至2000年的近10亿元。随着海域营养 盐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的逐年增加,我国赤潮呈现出“发生时间提前、发生次数增多、波及范 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造成危害加重”的态势。
2000年在我国近海域发生赤潮28次。其中,渤海7次,累计面积近2 000 km2;黄海4 次,累计面积800 km2;东海11次,累计面积7 800 bn2;南海6次,累计面积近5 000 km2。 赤潮灾害严重地威胁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并给海洋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仅辽宁、浙江两次较 大的赤潮造成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2000年和2001年全海域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高达数十亿元。
最近,韩国科学家在朝鲜半岛以南的美罗岛海域再次找到1996年曾发现的一种海洋微 生物——Hahella(哈赫拉下济州)。经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这种微生物能产生可以清 除赤潮的灵菌红素。将它撒在赤潮中,只需1/10亿的浓度,1 h后就能将大部分赤潮浮游生 物杀死。灵菌红素有望经过毒性实验和环境影响检测,在2009年左右作为治理赤潮的产品 投人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