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及其特点

九大行星及其特点,第1张

九大行星(Solar System)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通过第5号决议,由天文学家以投票正式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现况:太阳系暂时只有8颗大行星。

特点: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

金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

地球:我们的家园。

火星:呈红色,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

木星: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和质量大25倍(地球的318倍)。

土星:第二大的行星。

天王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扩展资料:

基本介绍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美国天文学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将冥王星列入了九大行星之内。后来,发现冥王星的质量低于月球,被排除九大行星之外。

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因此,从“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就不难理解了。

——九大行星

八大行星

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为经典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公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第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图)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3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55℃,-67华氏度),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华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华氏度)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外,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 奥林匹斯山脉: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图),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博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详细情况请看来自STScI站点)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最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左图)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编号为2003UB313的齐娜星为二级行星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而有的已经实施。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1

 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此外,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探月方兴未艾,新入场者甚众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按计划,美国还有3枚小型探测器会在今年登陆月球,对月面4G通信等技术进行验证。在整个阿耳特弥斯计划中,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术验证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是NASA动员商业力量向月球运送货物与科学仪器的项目落地,属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外,同样是为重返月球探路,NASA还将在今年3月发射轨道验证立方星。

 俄罗斯也渴望重返月球。其计划今年发射的“月球-25”,将成为俄罗斯/苏联自1976年以来首个着陆月球的探测器。1970年到1976年间的3次采样返回任务中,苏联共带回301克月球样品。但这一次,新的月球探测器不会返回地球,而是携带30千克的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通过挖掘、采样的方式对月面永久冰冻层里的水进行研究。“月球是我们未来10年计划的中心。”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在2021年3月宣布。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将发射其第三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月船三号”将携带5种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2008年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器环月飞行一年之后,由于故障提前结束工作。2019年发射的“月船二号”原计划在月面软着陆,但着陆器最终坠毁,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总结说该任务90%—95%都是成功的,只有最后着陆器失联部分的5%失败了。

 日本公司ISpace历经2008年以来的团队重组、合作伙伴更替、系统方案修改和运载工具变化后,终于要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在日本传说中意为“白兔”的Hakuto-R了。这一着陆器高度超过2米,内置一辆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战》小机器人的迷你探测器,搭载了仅有58厘米高的阿联酋首个月球车“拉希德”,将对月壤开展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射的“飞天号”虽然轨道器失联,但也让日本成为了第三个实现环月探测的国家。而韩国计划在今年8月向月球轨道发射的“探路者”探测器,有望成就韩国的第一次地外探测任务。

 21世纪以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在全球掀起。无论独立自主或多方合作,月球探测的先行者和追随者们都在设计、执行着各自项目,并以新的地月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与地球相伴万亿年的卫星,月球将在2022年见证多国的探索活动,它既是人类认知宇宙的重要窗口,也是通往更远深空的驿站。

  登陆行星探访卫星,寻找生命线索

 载人登火的想法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但直到今天,红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记仍然还是无人探测器。火星探测每26个月迎来一次发射窗口期。因为伞降系统、飞行软件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原本要与中国、美国、阿联酋在同一季节启程的欧洲—俄罗斯联合任务错过了窗口期,就这样顺延到了2022年9月。与大多数火星任务一样,它将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以寻找生命痕迹。与前辈们相比,这次任务于火星地表以下打钻的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两米——在这个深度,40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可能完好保存,而当时火星表面的条件更接近婴儿时期的地球。

 同样为了寻找生命,今年年中,欧洲航天局将发射被称为“果汁”的探测器。它将借助行星引力加速飞行,8年后到达木星,对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3枚冰封星球进行探测,收集其冰盖之下的海洋、表面及内部信息,以期发现支持生命孕育的线索。

  聚焦小行星,展开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

 除了行星及其卫星,一系列小天体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项目也将在今年展开。9月26日到10月1日,当近地小行星Dimorphos及其双星系统以1100万千米左右的近距离飞掠地球时,2021年11月升空的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探测器“飞镖”将撞向这一小行星,以探索人为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方式。这是人类第一次以“撞开”近地小行星为目的的行星防御演习任务。其任务实施效果,将由“飞镖”携带的拍照立方星、陆基天文望远镜及将于2024年重访该小行星的'欧洲航天局“赫拉”号探测器共同评估。

 同样于去年发射升空的“露西”号探测器,正在沿着一条精妙设计的轨道奔赴外太阳系。按照NASA科学家设计的精妙轨道,它将在未来12年里先后探访1颗主带小行星、4颗位于日木L4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颗卫星,以及2颗位于日木L5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

 NASA还打算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神秘的巨型小行星——“灵神星”。不同于其他石质或冰质天体,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241千米,似乎主要由镍和铁构成,与地核中存在的元素相同。鉴于目前的科学仪器难以无限接近地球内部,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该小行星的勘测进一步了解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起源与演化。探测器将于2026年抵达目的地,进行为期21个月的近距离考察。

 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有的已经实施。这些任务发射的探测器将载着人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追问,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求索。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2

 今年,中国航天事业依然忙碌,发射次数将超50次。新春伊始,在各大发射场、生产厂房中,多个型号的火箭、航天器都在忙碌地进行研制生产以及发射准备。

 在海南文昌,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测试工作,这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于二月底至三月初择机发射。此次它将实现一次发射22颗卫星,这将创造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吴义田:现在长八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分系统测试,从我们分系统测试的进展和数据判读情况看,目前分系统测试结果正常,整个火箭的状态可控。

 今年,我国将用六次任务来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目前,用于空间站建设的三型运载火箭已经整装待发。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遥十五火箭目前在总装测试厂房进行总装测试,待完成所有工作以后,将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

 在太空,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度过了虎年春节。新春伊始,地面上的航天人们也投入到了新一轮的飞行控制保障任务中。在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负责空间站天基测控保障的航天人对天链卫星系统状态进行了检查确认,有了他们的保障,中国空间站的动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地面的掌握之中。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综合计划部工程师 马超:正是因为天链卫星的覆盖范围大、传输时间长、传输速率高这样的特点,在天链卫星的支持下,空间站完成了天地通话、出舱活动、太空授课。未来天链卫星还将为空间站舱段以及各类飞船的发射、交会对接和在轨建造组装提供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保障。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3

  太空环境安全风险激增,太空感知能力建设和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关注重点。

 当前,在轨航天器近距交汇和碎片碰撞危机事件频发,对在轨太空资产和航天员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主要航天国家为维护太空环境可持续发展,将发展太空监视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建设。美国计划在英国部署深空雷达站,加强对高轨航天器的监测能力。欧洲将启动多个太空监视与预警项目,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澳大利亚计划于2022年组建太空部门,将发展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太空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保证太空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计划在2022年发布统筹军民商轨道碎片处理项目新战略,以推进轨道碎片风险管理。法国欧卫通、阿里安航天、美国行星以及中国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家航天公司发起“净零太空”倡议,将在2022年商讨具体措施,目标是在2030年前减少在轨碎片数量。联合国将成立工作小组,拟于2022年召开会议,推进太空规则制定。

  低轨星座部署持续开展并将开启初期服务,在完善现有通信体系的同时将对网络监管带来新挑战。

 俄罗斯计划于2022年10月发射“球体”星座的首颗卫星,并将利用该卫星开展互联网系统的演示验证工作。韩国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由2000颗卫星组成的低轨通信星座,用于城市货运无人机和民用飞机通信。美国SpaceX公司“星链”星座已完成首个轨道层的部署任务,拟于2022年开始提供初期全球天基网络服务;SpaceX公司计划在2022年部署更多装备星间激光链路的第二代“星链”卫星,以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英国OneWeb公司的OneWeb星座将在2022年完成初期部署任务,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低轨通信星座在为全球提供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将打破地面网络界限,对各国信息数据网络的监管能力提出新挑战。

  地月空间或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高地。

 与当前人类活动频繁的近地空间不同,地月空间具有距离远、范围大、引力条件复杂等特点,对深空通信、感知、传感及动力等系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俄欧等计划在2022年开展多项技术研制和演示验证工作,以满足未来自由进出地月空间和部署航天器的需求。美国通用、蓝色起源和洛马公司将在2022年推进“敏捷地月运行演示验证火箭”项目研制,为提升美航天器在地月空间内的机动能力奠定基础;美国蓝峡谷技术公司将在2022年为美太空军建造一颗具备探索地月空间能力的小卫星;美国Rhea Space Activity计划于2022年开发立方体卫星星座,以实现对地月空间的全面监视。俄罗斯拟在2022年继续开展Nuclon号核动力太空拖船的设计工作,以提升地月运输能力。欧洲航天局将利用法国萨里公司卫星验证月球通信网络技术,并将测试在月球周围使用GPS和“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能力。

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第二。中国古代称“太白星”,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时达-44等。由于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所以总是出现在太阳附近,它与太阳的角距不大于48°,当位于太阳西方时为晨星,位于太阳东方时为昏星,古代的人为它们分别命名,称晨星为“启明”,称昏星为“长庚”。至今尚未发现金星有卫星。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其离心率仅0007,轨道倾角为34°。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平均轨道速度约35公里/秒,公转周期2247日。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相当大,最近时仅4×107公里,此时视直径为61〃;最远时可达257×108公里,视直径仅10〃。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层非常浓密的大气,表面气压相当于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占9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金星大气中还存在着频繁的放电现象。由于有浓密的大气保护,金星表面较为平坦,环形山的数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脉。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态水,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太阳风、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长趋直入,直达大气深处,在离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电离层。

由于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可以让可见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对于红外线却相当于不透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穿过它们加热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是红外线)却被吸收和阻挡,最终又返回到行星表面,这样,行星的表面温度会不断升高,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热平衡。金星大气非常浓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温室效应非常强烈,表面温度达480℃左右,而且基本上无地区、昼夜季节的差别。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一、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二、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三、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四、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1975年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伟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五、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日,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著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

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五颗。中国古代就认识到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最亮时达-24等,只有金星和冲日时的火星比它亮。木星有众多的卫星,截止到1990年,已发现16颗。1979年,行星际探测器“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有一个很暗的光环。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径为5205天文单位,离心率为0048,它在近日点同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近约05天文单位。木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很小,只有13°。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平均轨道速度为1306公里/秒。木星是太阳系内自转最快的行星,赤道上自转周期仅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稍慢。由于高速自转,使得它的扁率相当大,达00648。木星的自转轴几乎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道的,二者的交角达86°55′。木星的赤道半径为714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为19×1030克,比地球的质量大300多倍,是其他八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平均密度只有133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2707米/秒2,两极为2322米/秒2。木星有着浓密的大气,主要成份是氢和氦,还含有少量的氨、甲烷和水。用望远镜观测木星,可以看到大气中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云带,云带的形状随时间不断变化。这表明木星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运动。木星表面的温度很低,根据理论计算,它表面的有效温度应为105K,但地面观测和行星际探测器测得的结果均高于理论值,对木星的红外观测也表明,木星辐射的热能为它接收到的太阳热能的两倍,这说明木星内部存在着热源。木星还有着比地球更大更强的磁层和辐射带。木星磁层比地球磁层大100倍。它可分为三个区域。内区(离木星表面20个木星半径的范围内)具有与地球辐射带相近的强辐射带;中介区(从20个木星半径到100个木星半径)的磁力线被离心力歪曲。内区和中介区都按约10小时的自转周期转动。外区(60-90个木星半径范围内)的磁场很弱,到磁层边界处已趋于零。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木星的磁场是偶极场,但场的方向与地磁场相反,即地球上指北的罗盘到木星上变为指南。木星的磁轴与自转轴间的交角为108°。离木星3个木星半径以内的磁场是4极或8极的,场强为3-11×10-4特斯拉。木星表面大红斑,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公里,宽约11万公里,略呈蛋形。发现于1660年,300多年来尽管它的颜色和亮度不断变化,但形状和大小几乎没有变,大红斑沿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转动,而且在经度方向上有漂移运动,因而肯定不是固体的表面特征。现在认为它很可能是一个大旋涡,或者说它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旋涡或气流中含有红磷化合物,大红斑的颜色可能是因此产生的。至于大红斑能长期存在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1871年发现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土星有较多的卫星,截止1990年已发现了23颗,它还有易见的光环。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离心率为0055的椭圆,轨道半长径为9576天文单位,即约为14亿公里,它同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和在远日点时相差约1天文单位。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25°。公转周期为107592天,即约295年。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964公里,自转很快,自转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赤道上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高速的自转使土星呈明显的扁球形,极半径只有赤道半径的912%,土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径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还低。由于土星的大半径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气以氢、氦为主,并含有甲烷和其他气体。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但比木星大气中的云带规则。土星表面温度约为-140℃,云顶温度为-170℃。行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发现土星上有一个由电离氢构成的电离层,电离层温度约为977℃。土星也有磁/ca>

华丽是网络作者唐家三少的小说《天火大道》中四神君之一,称号海皇。喜欢蓝绝,但因为性向不同将感情藏匿。墨筱为他杀了周瑾瑜。最终与墨筱双双战死,后被复活,决定花余生守护墨筱之灵。是个可怜人。

由中国网络小说家唐家三少(张威)著作的网络小说《天火大道》及其作品中的人物,绰号赫拉,姓周名瑾瑜。神级机甲师。

蓝绝之妻,占卜师的养女,周芊琳的姐姐,当初和周芊琳一起被占卜师收养。在占卜师的安排下接近蓝绝,引导其向善,后跟蓝绝相爱。

被蓝绝熟人引导到要被北盟远程毁灭的小行星上,跟着小行星一起消失了,但实则是墨筱策划杀害瑾瑜的(有文有实据,此为第八百九十六章 最后时刻和第八百九十七章 华丽与墨筱节选):

“赫拉,是我杀的!”华丽淡淡的说道。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无论是蓝绝还是蓝倾,亦或是周芊琳,却都能清清楚楚的听到。

这几个字,宛如石破天惊一般,令远处的周芊琳身体剧烈的颤抖起来,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姐姐竟然是死在了蓝绝最好的兄弟手中。

扩展资料:

片段欣赏:

华丽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牵强了,他看着蓝绝,看到的,是蓝绝脸上震惊的同时,一抹难以形容的痛苦。

“是我杀了赫拉,我没想到,这样做会让你如此痛苦。可是,我又不能不这样做。”华丽脸上的笑容开始变得苦涩起来,右手捂住自己的胸口,如果不是海皇一脉的传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他的身体早就在先前的攻击下破碎了,根本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还记得吗?你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不喜欢墨筱,墨筱那么好。是啊!墨筱真的很好,我一直都知道她对我的好,但是,我就是不能喜欢她。我告诉过你的,我有爱人了,有一个我一直深爱着的人。但这个人并不是墨筱。就像你和修修一样,她明明那么喜欢你,你不也是因为有了心爱的人而无法接受她吗?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像、很像。只不过,我们喜欢的类型却不一样。”

华丽眼圈渐渐红了起来,“我喜欢的那个人,他有着超人一等的天赋,有着宽广的胸怀,还有一颗最为难得的善良的心。他的实力强大,愿意帮助所有能够帮助的人。自从我第一次和他打交道开始,我就发现,自己不可自拔的喜欢上了他。”

“可是,世间无数隔膜,我知道他已经有了爱人,更不可能和我有一丁点的机会。所以,我就只能在暗中默默地祝福他,希望他能够好好的。只要他开心、他幸福,我就心甘情愿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发现,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忘记他。他的身影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我渴望着时时刻刻的见到他,和他在一起。可是,他却一直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他始终都没有发现我对他的感情。”

“有一天,我终于忍耐不住了,我要杀了那个女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在一起的机会。嫉妒令我的心受到了影响,终于,还是铸成大错。”

听他说到这里,蓝绝已经是震惊的瞪大了眼睛,甚至要比刚才听他说杀了赫拉更加震惊。他万万没想到,华丽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一时间,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华丽

-周瑾瑜

牡羊座(3/21~4/19)

守护星:火星

守护神:希腊-全能之神宙斯之子阿瑞斯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赫拉生的儿子。

金牛座(4/20~5/20)

守护星:金星(和天秤座一样)

守护神:希腊-维纳斯女神

是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

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芙罗狄忒(Aphrodite)。

巨蟹座(6/22~7/22)

守护星:月亮

守护神:希腊-全能之神宙斯女儿月亮女神阿尔特密斯

她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狩猎的象征。

也是宙斯和提坦女神勒托生的女儿,

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或孪生妹妹。阿耳忒弥斯是奥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

狮子座(7/23~8/22)

守护星:太阳

守护神:希腊-全能之神宙斯之子阿波罗

他是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生的儿子,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孪生哥哥。

处女座(8/23~9/22)

守护星:水星(和双子座一样)

守护神:希腊-全能之神宙斯之子汉密斯

天秤座(9/23~10/22)

守护星:金星(和金牛座一样)

守护神:希腊-维纳斯女神

是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

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芙罗狄忒(Aphrodite)。

天蝎座(10/23~11/21)

守护星:冥王星

守护神:希腊-宙斯的哥哥冥王黑帝斯

是古希腊神话中统治冥界的神,相对应于罗马神话的普路托。

他是克洛诺斯和瑞亚的儿子,宙斯的哥哥。

他的婚配者是妹妹得墨忒耳的女儿珀耳塞福涅。

射手座(11/22~12/21)

守护星:木星

守护神:希腊-全能之神宙斯

魔羯座(12/22~1/19)

守护星:土星

守护神:希腊-宙斯父亲克洛诺斯

水瓶座(1/20~2/18)

守护星:天王星

守护神:希腊-克洛诺斯父亲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双鱼座(2/19~3/20)

守护星:海王星

守护神:希腊-宙斯的哥哥海神波塞顿

希腊神话当中的海神(亦是马匹的神,在神话中为人类带来马匹),宙斯的哥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15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随机推荐

  • 精华液和水乳的正确使用顺序?

    先使用精华液,后使用水乳。护肤品的正确使用顺序是水、精华液、乳、霜。1、先使用爽肤水,爽肤水是一种透明液态的护肤品,涂抹在脸部,起到二次清洁肌肤的作用。2、然后使用精华液,精华液是护肤品中的极品,它功效非常强大,使用效果很显著。精华液大多在

    2024-04-15
    66200
  • 美白补水精华液排行榜前?

    希思黎抗皱修活精华希思黎这款精华液中蕴含大量的活性物质,再结合植物配方的效果,可以更全面的缓解肌肤干燥缺水的状况,细腻水润的质地也能增强肌肤的吸收能力,让肤质呈现出自然的水润感。珍漾水光精华最值得入手的一款,必买推荐!得过好几次护肤金奖,

    2024-04-15
    620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在于质地不同、使用方法不同、适合人群不同。1、质地不同精华露是高浓缩后的护肤品,例如著名品牌SK神仙水就是这类型的产品,质地较为粘稠,更适合干性皮肤使用。但对于油性肌肤,因为油脂分泌旺盛的缘故,不太适合多种精华类的护肤品

    2024-04-15
    565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有区别吗

    有区别,精华露和精华液的质地不同,针对的皮肤状态也不同。但是两者基本上添加的有效成分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肤质以及面部状态来选择使用哪一种产品。精华露相比起精华液更加粘稠一些,它可以说是精华液的浓缩体,所以它的使用感更加适合干

    2024-04-15
    57000
  • 精华露,精华凝露有什么区别

    精华露,精华凝露没有区别,两者意思相同,即精华素。精华素是用于脸部的护肤品中的一种,含有较珍贵的功效成分,如植物提取物、神经酰胺、角鲨烷等,它的作用有防衰老、抗皱、保湿、美白、去斑等等。精华素通常使用在护肤水之后,乳液或面霜之前。由于精华液

    2024-04-15
    48300
  • 敏感肌会回购的身体乳,平价实惠,收藏已久的宝贝,推荐给朋友们

    如果你也是敏感肌的贫民窟女孩纸,一定要看过来,下面强烈推荐给你5款平价实惠,回购率超高的身体乳,都是我亲身用过超好用的哦!!!凡士林保湿霜参考价格:299元学生党的最爱了吧,从第一次用到现在好长时间都没有厌烦过它,性价比超高,使用感也是稳稳

    2024-04-15
    45500
  • 买了套妮维雅的男士护肤品,也不知道使用的先后顺序,求大大们指导。

    欧莱雅的比较多人用,有男士专用的控油保湿着哩和爽肤水,洁面着哩,醒肤露和霜都还不错,价格也不贵,四件套的套装也就300块左右很多朋友都试过,效果ok,并且味道蛮好妮维雅也有男士系列,价格确实不高,之前有同学买很多套拿来送人--!舒适感据说也

    2024-04-15
    49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