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门弟子的分裂是孔子去世之后的事。在孔子生前,孔门弟子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不少的介蒂和矛盾,但或许因为孔子个人人格的感召力,孔门弟子相对说来还是一个比较团结的利益集团。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说:“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卫国的遽伯玉都是。但是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因为他一生不曾得大志,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孔子殃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于此可知,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毕生有心为政而不果,只好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正是他们如众星拱月般地推崇孔子,也正是他们一传再传彰扬光大孔子的学说。可以设想,假如孔子没有这些忠实的弟子,他个人或许依然可以成为圣人,但其学说则未必能如后来那样流传久远与广大。
当然,这数千名弟子并不是同时师事孔子,否则按当时的物质条件去推想,这些人的饮食起居似乎都将成为重大问题。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弟子在孔子生命的不同阶段师事孔子,早期弟子与晚期弟子或许不曾接触或不曾谋面。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受到孔子的影响,当然也应该随着孔子思想境界的演进而有所不同,或各有所长。按照孔子晚年的自我评价,在他这些及门弟子中,如若粗略分类,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状况,一是在德行方面表现出众的,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二是在政事方面颇为出众的,有冉有、季路;三是在言语方面成就出众的,如宰我、子贡;四是在文学方面可堪造就并有突出成绩的,有子游、子夏。至于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孔子的评价是:"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柴也愚,由(子路)也 ,回(颜回)也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看来都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或许因为孔子对这些及门弟子出众者有真切的认识和了解,故而孔子在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中,便格外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精的专门人才。他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我们从现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孔子就同一问题,在不同场合,或因面对的对象不同而解释与回答的侧重点一般也就不同。这样一来,不仅孔子的教育方法颇富个性与特色,而且对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来说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孔门弟子之所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除了他们的天赋、个性等原因外,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分别培养密切相关。更进一步说,孔门后学在学术上的分野与分化,除了外界环境使然外,恐怕也与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孔子在教学内容上对弟子们分别对待,或有高低不同的差别呢其实,根据比较可信的记载,孔子整理的那些经典主要是用来教授弟子的,弟子们所凭借的"课本"恐怕都是经孔子删定的那些文献,《孔子世家》说quot;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凡此种种,都可证明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依然有着共同的原则和教学内容。换言之,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一方面遵循某些共同的原则和价值准则,从而使这些弟子具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标准,而这些信仰与标准便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孔学传人和成就早期儒家集团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孔子格外注意弟子们的个性与天赋,在进行共同教育的同时,似乎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对待。
基于后一个考虑,我们看到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虽不曾另立门户,但事实上这些及门弟子由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这便为儒家的后来发展与分化埋了了伏笔。陶潜《圣贤群辅录》说,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这种详尽而明白的说法虽然晚出,并不具有可靠的史料价值,当然不必尽信。但揆诸情理,我们应该相信孔子的及门弟子之所谓学有专精;恐怕正是指他们各人守一个或几个学术领域,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专门研究。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据秦汉时的文献分析孔门情况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故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诸人复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矍,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书经》之学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传,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春秋》之学自左丘明作传,六传而至荀卿。《公羊》、《觳梁》二传成为子夏所传,一出于夏授公羊高,一出于夏授觳梁赤。
《礼》、《乐》三经,孔门弟子传其学者尤多,如子夏、子贡等皆深于《乐》,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六国之时传《礼经》者复有公孙尼子、五史氏诸人,而孔门弟子复为《礼经》作记(如子夏作《丧服记》),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列,荟萃成书(即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徒作《大学》;又有子夏之徒赓续《尔雅》,以释六经之言。刘师培的这些排比,虽然于细节也不可尽信,但它足以说明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与分化决不是偶然的,就其学术渊源而言,实得力于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孔门弟子的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如前所述,由孔子弟子的基本状况已可看到儒学必然分化的端倪。但这种分化毕竟是孔子去世之后的事。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终于走完七十三年的坎坷道路,溘然长逝。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于鲁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丧三年。叉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赣(贡)庐于家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词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乡饮于孔子家。显而易见,孔门弟子虽然学有不同,但他们出于对孔子的同样尊敬,估计他们在为孔子眼三年之丧,守三年心表的时候,可能尚未发生别立门户等分化现象。
孔门后学的分化大概发生在弟子们为孔子眼三年之丧结束的时候或之后。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门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的时候,"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然后归。子贡返,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并要求曾子同意。而曾子坚决反对。他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本来,按照孔子生前形成的基本格局,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作为一种利益集团或学术团体,似不必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分裂。子贡即使没有担当孔门领袖的资格和能耐,但他毕竟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门生,二者之间的深厚情意似乎也有助于子贡在孔子死后团结维系孔门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quot;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妆来何其晚也”显然,孔子对子贡寄予相当的期望。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以及子贡超越其他弟子的治事能力,我们看到,在孔子死后,孔子的丧葬之事似乎也由子贡主持和料理。他不仅出面批评鲁哀公为孔子致悼词并不合乎情理,以为生不能用,死而悼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而且筑室于场,为孔子守六年之丧。因此,当其他弟子守丧三年治任将归之时,皆大揖于子贡,相向而哭。于此我们感到,尽管子贡没有名正言顺地举起孔门"帅旗",但其在孔门弟子中的突出地位似乎也已基本确定。
然而出人预料的是,当子贡的地位逐渐确立,孔门之内并没有发生太大问题的时候,子夏、子张、子游等人却以有若的外在形象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政变,他们期望以有若来取代于贡将要获得的盟主地位。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呢欲明白个中的奥秘,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子贡方面说,由于其"利口巧辩",性格使然,"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恶",似乎在某种场合得罪过子夏等人。尤其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当子贡的地位在孔子死后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子贡过于忽略子夏等人的存在,似乎遇事并不愿意与子夏等人商量,因而引起子夏等人的反感,遂欲以有若取代子贡。另一方面,如果从子夏等人的立场来观察,他们对有若的推举,除了出于对子贡的反感外,似乎也与孔门弟子的凝聚力日趋削弱有关,因而他们才推quot;似圣人"的有若作为"盟主",以期重振孔门声威。
子夏、子游、子张等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曾子的响应和支持。其中的原因,除了前述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外,似乎也和曾子与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知道,曾子虽是孔门弟子中谨遵师说的忠诚弟子,但他和子张、子夏等人并不是关系非常密切。《论语·子张》记曾子日:"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表面上对子张似乎很推崇,但实际上也不无贬损之意。至于对子夏,《札记·檀弓》、《论衡·祸虚》都曾记载曾子指责子夏的事: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于诛泗之间,退而老于西阿之上,使西阿之民疑妆于夫子,尔罪一也;丧而亲,使岛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日妆何无罪欤”?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曾子的这段指责虽然晚出,但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的信念和人生原则,似为事实。那么又怎能指望曾子赞同子夏的主张,推举有若为孔门盟主呢更何况有若无论如何貌似孔子,但其思想见解、人格修养都不可能真正与孔子相比。
有若没有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曾子由于天生具有一种战战兢兢严守孔门遗视而绝不自标宗旨的人生态度,故而曾子既无能力,也无兴趣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曾子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的建议时,孔门弟子的分裂便已从一种潜在的危险而表面化,弟子中的强者实际上都各奔东西,自谋前程,自立门户去了。
其实,如果从学术史的观点看,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发生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凡显赫一时的思想家在其身后莫不如此,因为思想的解说原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思想的继承更取决于后来者所处时代的需要以及继承者各人的才学识德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更何况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并没有统一的解说和范式呢因此,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不仅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而且是学术史上的必然趋势。
至于孔门弟子的实际分化情况,《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民之儒,有孟民之儒,有漆雕民之儒,有仲良民之儒,有孙民之儒,有东正民之儒。臼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民之墨,有相夫民之墨,有邓陵民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入,墨离为二,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显然,这里的儒学八派已不仅指孔子的及门弟子,而且应该包括韩非所处的时代即战国时期的儒学情况。因此,儒家八派的那些弟子们我们暂且勿论,还是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及问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情况。
在孔问及问弟子中,应该有所作为的子贡原本以"言语"著称,似乎在学术见解、思想见识方面也应该能有所作为。但是,可能由于发生前述的那些不偷快事件,子贡在为孔子守了六年丧礼之后便基本上与孔门弟子失去联系,而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之中,并没有在学术上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
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大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曾子为孔子的晚年弟子,相传他的天赋并不高,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格外注意道德修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终于成为孔门弟子中除颜回之外最重要的道德楷模。在孔子去世之后,曾子先是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作领袖的企图,继则可能聚徒讲学,从事著述,从孝道、伦理道德方面阐释和宣传孔子的遗说。《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王应麋《汉志考证》称:"《隋志》、《唐志》二卷,参与弟子公明仪、乐正子春、单居离、曾元、曾华之徒论立身孝行之要,天地万物之理。"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其学术要旨只是阐发儒家关于孝的观念,以孝为人生哲学的第一义,是"天地之大经",是"众之本教"等等。在思想倾向方面,似已偏离孔子的路线,当然也更合乎曾子"战战兢兢"的本然性格。
有子也是孔子的晚年弟子,荀子在《解蔽》中说,"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勤勉与好学,使他颇得孔子的赏识与喜爱,不时受到孔子的夸奖。在学术见解上,有子也大体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重视孝悌道德,主张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本。《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quot;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钦。"虽不若曾子极端重视孝道,但也强调孝悌是仁的基础。他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还强调,"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固不失其亲,亦可亲也。"由此可见,有若不仅在相貌上关于孔子,其见解似亦得孔子真传。有子后来的情况史枫有问,不得而知。但最可能的情况是承袭孔子的遗教,聚徒讲学。只是由于经过同门弟子的打击,其学难以显赫而已。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大子当行,使弟子执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寓于毕,傅涝陀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翟年长元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翟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翟年四十后当有五仗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如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有子经此打击,其后当然声望不显,恐也难创造什么宗派了。子游,胜言名偃,字子游。据说少孔子四十八岁,但由于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赏识,被孔子列为文学第一,对古典文献及礼乐教化似乎深有研究,与子夏齐名,故而应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作过相当的贡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可见子游的名声、贡献实不在子夏、子张之下。《札记·礼运篇》记载,背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堰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或许正是得之于这种难得而又特殊的机会,我们相信儒家们所谓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即便不一定是子游及其门人所记录,但由于是子游亲耳所闻,想必在其思想宗旨方面一定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故而康有为《孟子微》自序说,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
显然,子游之学应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值得我们格外重视。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他姓卜客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荀子·大略》说,子夏家贫,平时穿得破破烂烂。有人问他:“子何不仕?”子夏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早甲而丧其掌。"可见其性格略有点怪异,而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的勤奋好学是相当突出的,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如果仅仅从这一方面说,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而由于其怪异的性格,使其与其他弟子并不能友好地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子夏的怪异性格是相当突出的。早在他追随孔子问学的时候,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就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日:"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日:"过犹不及。"孔子的这种评价令人寻味,子夏的性格弱点似乎相当明白。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而且,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种告诫虽不能说是针对子夏的弱点而来,但按照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决不至于无的放矢,随意闲谈。
从《论语·子张》的记载看,子张,子游等人似乎也瞧不起子夏的为、人,子游说过,"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当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问道:"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怒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大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再则,如果从我们前面已反复谈到的子夏策划推举有若看,子夏并不是以学术才识道德素养作为标准,肯定别有人际关系的原因在。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便离开了鲁国,先在卫国为卫灵公做些事情,然后应邀去魏国西河讲学,名声由此大振,弟子众多,甚者如曾子后来所指责的那样,西阿之民一度将子夏比拟为孔子再生而尊敬之,可见其影响之大。其知名弟子可考者,有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黎等等。故而前辈学者如梁启超等人谈到子夏西河传经时都给予高度重视,以为此一环节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当孔子之在世,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行于西阿。魏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教之始。儒教第一功臣,舍魏文侯则别无他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子夏西阿传经的情况略作说明。
子夏西阿传经时在孔子辞世、孔门弟子发生分化之后,其详细情况四史阙有间无法详述。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子夏得到孔子的学术真传,因此,儒家的一些重要经典不仅差不多都经过他的传授,而且许多重要典籍甚至可能还是由他和他的弟子一起整理成定本。东汉学者徐防说quot;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也就是说,所谓儒家经典,其大部分都和子夏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续笔卷十四"子夏经学"一节中说得更明白,"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正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买受之于子夏。觳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木。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quot;综合徐防、洪迈二人的说法可知,后世所谓儒家经典最主要的部分,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论语》、《公羊》、《觳梁》等都和子夏有关。
徐防、洪迈的说法当然不必尽信。但当我们尚不能提出有力的反证之前,我们也不必过于怀疑,姑且存之。我们现在的兴趣是,如果按照徐防、洪迈的说法,儒家重要经典与子夏无关者似为《左传》,而我们如果稍加考定,就不难发现《左传》实际上也与子夏有相当的关联。
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早期传授系统,学术界向有争议。《经典释文·叙录》指出,"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侍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锋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这个传授系统大体可信,但对若干细节比如左丘明其人则均不明了而存在分歧。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quot;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俱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真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锋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来《春秋》/td>
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
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
他是精通哲学的神棍,恶毒的文艺批评家;
他是视规则为狗屎的学者,
他是反礼教的孝子慈父。
他属于中国历史文化中最有趣、最任性而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苏州吴县县衙的死囚大牢里,
一票死囚犯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唯有个干瘪老头,神情却泰然自若。
只见他手捏一张皱巴纸,嘴衔一杆残破笔,眯起一对浑浊眼,正盯着墨迹未干的字句嬉皮笑脸。
狱友们有点蒙圈了,其中一位好事者,“噌”得夺过那张纸。
定睛一看,原来上面是首诗:
四四方方一间房,
有兵有马有君王。
亲生父子不同姓,
恩爱夫妻未共床。
“啥意思?”狱友们更晕了。
干瘪老头却不紧不慢,反问道:“你们能从这四句话猜到一个东西吗?”
众人面面相觑,怎么也猜不出来。
干瘪老头笑笑,蹲下来用笔杆在地上写出两个大字——“戏台”。
“你们看,这牢房和戏台有什么不同之处,都是房,四面都是墙,里面都是人。
要我说,四框里一个‘人’,不念‘囚’,而念‘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吗! ”
众人听了,无不掩面痛哭。
而干瘪老头却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在死囚牢里还幽默了狱友一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明清第一怪才——金圣叹。
说起金圣叹的出生地,藏龙卧虎的苏州城,历来不缺“风流才子”,
不要提什么爱奇装异服的张幼予和刘子威,只说那个举止放荡、风流不羁的唐伯虎,就足够让世人大跌眼镜了。
然而,他们碰到金圣叹,也只能俯首作揖,慨叹一句:
“ 天下多奇人,但无人比他高才;天下多才子,却无人比他更特立独行。 ”
这个“天才式”的人物,与生俱来一副读书的慧根。
金圣叹小时候,就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五岁就能熟背唐诗宋词,八岁就开始篡改经典,
比如家喻户晓的《诗经》首篇《关雎[jū]》,原文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金圣叹却大笔一挥,改成:
关关雎鸠,在湖泥鳅。
左右游游,哧溜哧溜。
老师看了,鼻子都气歪了。
有一天,老师发现这孩子居然偷偷地在课堂上看《西厢记》。当时,《西厢记》是公认的“*书”。
老师质问金圣叹:“ 为何要看这种‘*书’? ”
金圣叹却振振有词:
“古往今来,男女相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雎》尚且歌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何独独避讳一部《西厢记》呢?”
老师哑口无言,一时竟找不出话来驳斥这个“怪小孩儿”。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十五岁的金圣叹到了参加童试的年纪,
与金圣叹一起参试的还有一名叫俞绪嘉的老童生,考了几十年,一直考不中,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十五岁的金圣叹和五十岁的俞绪嘉一同赶考,走着走着,俞绪嘉看到一个卦摊,便去给自己算了一卦。
“高中”,俞老爷子看到是吉卦,不由得喜出望外,竟一下子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金圣叹赶紧猛掐人中,俞老爷子才慢慢苏醒过来,可当二人赶到考场,却遗憾得错过了入场时间。
本来这种考试,金圣叹没多少兴趣,只是家命难违,可俞老爷子受不了,
“咯儿”的一声又昏倒了,苏醒后就是嚎啕大哭。
金圣叹没辙,只好硬着头皮去求考官。考官见这一老一小,一个瘦骨嶙峋,一个弱不禁风,便动了恻隐之心,说道:
“这样吧,我出个对子,对上了你们就进去。对不上,我也爱莫能助。”
“大人,您请讲吧。”金圣叹恭敬地说。
“ 开关 (指关口) 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叠字连用,貌似简单,实则微妙。
金圣叹略加思考:
“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
考官大惊,好工整的下联,这孩子真是高才,于是便放这一老一少进入考场。
可这一考不得了,金圣叹就在童试中拔得头筹。
翌年,金圣叹报考拔贡。
而他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却屡屡“笔出惊人”、大出风头,令世人瞠目结舌。
考场之上,金圣叹打开考卷一看,题目是:如此则心动否乎?
其他考生开始紧锁眉头、苦思冥想,而金圣叹却连思考的时间也不给自己,
起笔,
疾书,
搞定,
交卷!
主考官正拿起打火机,准备点根烟,“交卷?”他差点没把烟从嘴里掉下来,
扯过卷子一看,傻了,只见苍白白的卷子上龙飞凤舞地写道: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jiā]苍(露水结霜)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
曰:动动动动动动动”
简言之,无人看管的黄金和荒郊野外的美女放在面前,请问孟子老先生,动不动心,孟子说: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主考官一数,不多不少正好三十九个“动”字,I 服了 you,
原来,金圣叹写这三十九个“动”字是有来历的,因为,孟子曾说:“吾四十而不动心。”
三十九个“动”字表示未到“四十”岁,所以说明对于黄金和美女,动心,而且非常之动心。
“大胆!居然调侃圣人!”盛怒之下的主考官朱笔一圈,“零蛋,滚!”
过了一年,金圣叹又来了,主考官看到他,就觉头脑发胀。
这次的题目是:孟子将朝王
开考后,主考官又拿起打火机,准备点根烟放松下,心想这家伙不会又搞事情吧?
“交卷!”
我的天那!主考官差点没把烟吃了,冲过去,夺过试卷一看,不禁瞠目结舌。
只见苍白白的试卷四角各只写了一个“吁”字,
原来,四书之一的《孟子》里,“孟子”二字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仅《孟子·梁惠王》一章就出现多达四十次,故而“孟子”二字就不必作了。
至于“朝王”,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七七八八的王,左右都是王,横竖没区别,还有什么可抒发的呢?
这样,“孟子将朝王”五字里就只剩下一个“将”字可做文章,
王将(将要)上朝,总有四个扛小旗的侍卫先出场,站在大堂四角,异口同声地喊“吁”,以造其势,壮其威。
所以就在试卷的四角各写一个“吁”字。
听了解释,这次主考官没发怒,只是用朱笔在试卷上慢慢地圈了个圈,“零蛋,你走吧!”
看着金圣叹渐渐远去的背影,主考官长叹一声,开始怀疑人生
答卷怪诞,金圣叹从此声名远播,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其实,金圣叹并非不懂礼法,而是有意为之。
一方面,他天生一种叛逆的筋骨,终其一生未向传统和权威低头,才华不能向制度妥协,考也要考出“真性情”。
另一方面,金圣叹曾将“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至乐,
而“洞房花烛夜”也许一生只能体验一次,而“金榜题名时”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体验,
所以他多次戏谑严肃的科考,可能也是放不下这极乐快感吧!
可惜,不久后他的“肆意妄为”终不得礼教森严的社会所容忍,“秀才”的学历也被剥夺了。
不过,金圣叹可能已经爽够了,他不急不恼,自己居然刻了一枚“六等秀才”印章,到处盖印。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八旗军挥师下南下,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土崩瓦解。
仰望天空,晴朗澄澈不变,但看天的人,心境却变了。
如果金圣叹以前视科考为游戏,现在,面对改朝换代的大清王朝,是否继续科考就成了气节问题。
但金圣叹终究只是一介书生,力挽狂澜这样的事他没有勇气去做,也没有能力做到,
他能做的就是绝不为清王朝出仕。
然而,这一决定却成就了这位旷世奇才,他的“六才子书”惊世而出。
说起《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杜甫诗集)、《水浒传》、还有《西厢记》六部经典名著,
当今的中国人即使没看过,也没几个不知道书名的。
而金圣叹不仅读了,而且读出了水平,读出了趣味,读出了真谛,心血来潮时竟开始删改评注,“金批”系列合称“六才子书”。
特别是他的“金批《水浒传》”一经问世,便造成了轰动效应——“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
当时那个年代,“金批《水浒传》”就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畅销书,五年度畅销书,十年度畅销书。
金圣叹的年代还没有曹雪芹和《红楼梦》,所以那时人们口中只有三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关于书名,金圣叹赞扬《水浒传》最好。
因为,所谓“水浒”,就是离“王土之滨”相去甚远的地方,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所在,抽象地讲就是:
自由不受传统约束与阶级束缚的沃土。
金圣叹还说,《水浒传》是天下文章的最高水平。即使《史记》和《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无法与它争辉。
他认为《水浒传》奇绝之处在于,一百零八人,写出一百零八样,每个人物就是一篇列传。
一百零八人中,金圣叹最推崇李逵,最痛恨宋江,他说:
“ 李逵忽然有假,宋江到底无真。 ”大骂宋江貌似儒雅,实则是假道学。
《水浒传》批到最后,金圣叹怒了,大笔一挥,把罗贯中续写的后三十回直接删了,只留施耐庵所著前七十回。
他认为后三十回是“狗尾续貂”,这段写招安,他最反对招安,他认为招安是危害国家法制。
大明王朝在后期正是在对起义军围剿和招安策略上的举棋不定,才导致了国家灭亡。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以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是为了表现天下太平的愿望,带着他独有的思想和性情。
怎么看,怎么写,褒也好,贬也罢,最难得是开辟了一个潮流,
金圣叹之前,没有人这么看书、读书、评书,
金圣叹之后,所有人都学他,尽管不乏嬉笑怒骂之作,却无人能及他挥洒自如,畅快淋漓。
时至今日,《水浒传》只有金圣叹授权是正版,其余全部为盗版。
拒绝盗版,读“才子书”,违者必究!
“金批系列”对于金圣叹来说,不是做学问,而是肆意性情的挥洒,意趣盎然的戏谑,了得禅意的快事。
然而,金圣叹的“快事”不只如此,尚有“快事”若干,名曰《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人生痛快之事无可定论。
如果此时你处在“蓝瘦香菇”的状态,读读金圣叹的三十三则快事,定当放颜一笑,
然后,不觉自惭形秽:
生逢乱世、怀才不遇、一生寂寥的金圣叹尚且如此,我们自己现在生活得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现撷取几则,供你我与金圣叹先生同乐:
1>
十年不见的老友,突然来访,顾不得问他行程,也顾不得请他坐下,赶紧冲到里屋,低声下气的请求夫人:
“你能不能给我们一斗酒喝呀?”
夫人欣然拔下金簪交给我,这支金簪够我们喝三天的了。真是快哉!
2>
深夜和朋友痛饮到半醉,昏昏乎乎,这时有个小孩送来一堆炮仗,大家一起出去点炮仗,硫磺的香味扑鼻而来,浑身舒爽!
3>
饭后无事,翻箱倒柜,见新旧借条不下数十张,那些签下字的人不是死了就是不知所踪,总之还不了了。
一把火将它们悉数烧尽,仰头看蓝天,萧然无云,天气真是好!
4>
寒冬腊月,瑟瑟发抖,卧床不起。忽闻众鸟齐鸣,伸手拉开窗帘,推开窗子,日光明媚,林木如洗,心情一下子大好!
5>
一辈子想尽办法筹措钱物,无非为了个房子,而又一直不得屋子住,本来已经安然认命。
忽然有一天得了闲钱,新房落成,刷墙扫地,友人来贺,感叹人生真好!
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夜里自己手*,早上醒来羞愧不已。
人做了错事,只要不肆意隐瞒,就可以忏悔。
于是坦荡将这事告诉众人,心里立刻没了负担,嘿嘿!
7>
听子侄把书背得滚瓜烂熟,颇有我当年风范,好!
大夏天,自己拔刀切绿西瓜吃,大块朵颐,爽!
私部长疮,关门用热水泡洗,真爽!
看人写大字,好欢乐!
看人放风筝,突然线断了,暗笑!
想象自己当县令,每日打退堂鼓时的场景,有趣!
人生快乐事不尽相同,平凡中也有真快乐,
不被世俗的烦恼所累,而是享受世俗中的逍遥,
把酒临风,浩荡本色,人生不过如此。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金圣叹的家乡调任一名新知县,叫任维初。
这家伙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每每去同僚家,都让轿夫把他抬进去。
被同僚骂了,回来就拿轿夫出气,竟然将轿夫在大堂上当场杖毙。
不仅如此,他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时常有缴不齐赋税的百姓冤死在他的杖下。
任维初的恶行传到金圣叹的耳朵里,他便合上书,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县衙门口:
“此之谓,恶在其。”
衙役把对联拿给任维初,任维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是师爷明白其中深意,将对联补齐:
上联: 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
下联: 恶在其于民父母耶 ;
任维初听了,暗骂“你奶奶个嘴儿”,至此与金圣叹结下了梁子。
一年后,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清顺治帝得天花驾崩了,
任维初的恶行劣迹已令吴县人民忍无可忍,恰逢顺治帝驾崩,苏州各地官员都要亲临当地“哭庙”,
吴县诸生商议要趁这个机会告发任维初,金圣叹也在其中。
可官官相护,任维初的顶头上司——江南巡抚朱国治和他穿一条裤子,
两人将计就计,大炒“哭庙闹事”,给金圣叹等一票诸生扣上“聚众闹事,震惊先帝之灵”的帽子,
判秋后处斩,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人“永远闭嘴”。
遥想当年顺治帝读金圣叹的文章,称赞道:
“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
而今却要因自己的归天,带走这位古文高手,真是莫大的讽刺。
法场上,金圣叹的儿子赶来敬酒饯行,
想到父亲负屈含冤,即将身首异处、生死两茫,不由悲从心生、涕泪横流。
然而,金圣叹却慈祥地看着儿子,劝慰道:
“儿子,别哭了,我出个上联,你对对呀。”他吟出上联:
“ 莲子心中苦。 ”
可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儿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长叹一声,吟出下联:
“ 梨儿腹内酸。 ”
“莲”与“怜”谐音,是说看儿子悲戚之状深感可怜;
“梨”与“离”谐音,意说与儿子绝别,内心酸楚万分。
唉!古往今来,天下慈父之心也不过如此吧。
说罢,大碗烈酒一饮而尽,“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
此时此刻,监斩官已开始宣读判决书了,而跪在那的金圣叹却扭过头,对手持鬼头刀的刽子手说:
“小胖哥,先砍我呗?”又是那副嬉皮笑脸。
啥?刽子手有点崩溃了,杀过那么多人,从没见过提这种要求的,准是疯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小胖哥,你先砍我,”金圣叹压低声音,“ 我身上有宝物,先砍我,都是你的! ”
听闻此言,刽子手眼睛一亮,那就成全你,到了那边可别怪老子。
只见寒光一闪,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咕噜噜滚出去老远。与此同时,头颅的两只耳朵里却滚出两个纸团。
刽子手一个健步冲过去,打开一看,一张上面写着“好”,另一张上面写着“疼”。
连起来一读,“ 好疼! ”
我了个去,真不愧是天下第一怪才,死了还不忘诙谐一把!
对于金圣叹的死,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慨叹道:“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杳。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惊才绝艳、放诞怪异的金圣叹,几百年来身负“狂人”的“圣”名,时至今日,仍令我辈侧目:
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那些被世人奉为至尊的经典吊在房梁下大批特批,
《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还有《西厢记》,无不被他妄断优劣,甚至篡改阉割得面目全非,
嚣张大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身逢乱世,亲历大明王朝的颓废荒凉、没落腐败,眼见满清入关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却以升斗小民之躯为民请命,虽人微却身巨,虽言轻却义重。
他不忍见同乡先自己而死,灵机一动,临死之前,把人性的贪婪玩到极致。
他的“好疼”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以其专属的“金氏”幽默向当权者和那个“吃人”的社会做最后的示威。
他一生寂寥,怀才不遇,生活在既蔑世又傲世的孤独之中。
但他却嬉笑怒骂,不端权贵,不屑功名,把自己关在挥洒笔墨的黄金屋里逍遥快活,乐在其中,悠然自得。
如果,我们问金圣叹:“您老人家还有啥话木有说完?”
他可能会说:
“拜拜了您嘞!凡夫俗子如何?圣贤帝王如何?老子不陪你们玩儿了,也懒得和你们计较。
我从来处来,亦归来处去,青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
真是“契阔生死君莫问,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圣叹到底是明白人。
直接回答:同乐。
同乐
读音:[ tóng lè ]
释义:一起欢乐。
引证:孟倩《喜结良缘》: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跟生活乐,跟自己乐;见到同事乐,见到亲人乐,见到老友乐。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近义词:同欢、同喜
一、同欢
读音:[ tóng huān ]
释义:共同欢乐。
引证:朱晚 《咏板》:香港回归同欢庆,一国两制有成效,科技发展大进步,经济指数一路升,两地同胞一家亲,构建和谐新时代,香港回归纪念日,愿香港经济腾飞,祖国更加富强!
二、同喜
读音:[ tóng xǐ ]
释义:用来回答对方的道喜。
引证:庆铃《良缘》:一生一世两情相悦,三世尘缘四世同喜,五谷丰登六六顺畅,七夕有情八方进财。
① 4字成语
老牛邸犊
② x可xx四字成语有啥
见可而来进、无可比拟、莫可奈何、自不可端倪
无可讳言、无可名状、钱可使鬼、无可言状
不可教训、不可究诘、俭可养廉、无可置疑
热可炙手、不可辩驳、无可救药、无可置辩
无可辩驳、没可奈何、无可非难、无可比伦
无可如何、莫可究诘、不可逾越、无可指摘
不可奈何、不可胜纪、廉可寄财、献可替不
不可捉摸、大可不必、无可柰何、献可替否
无可非议、不可收拾、不可名貌、不可揆度
不可胜言、无可争辩、不可抗拒、不可移易
不可告人、不可言喻、不可避免、不可造次
未可厚非、不可胜算、不可胜计、不可言宣
力可拔山、不可胜举、余可类推、光可鉴人
不可饶恕、无可奉告、不可胜数、不可
无可否认、不可向迩、不可偏废、不可胜书
不可多得、不可言传、两可之言、不可分割
不可终日、不可企及、不可磨灭、不可言状
富可敌国、不可枚举、不可动摇、不可一世
不可开交、不可名状、大可师法、无可厚非
不可理喻、不可估量、不可方物、不可轻视
不可缺少、不可思议、门可罗雀、适可而止
③ 乐耳XX四字成语
娱心悦耳
yú xīn yuè ěr
解释娱、悦:使愉快。使心回情愉快,耳目舒畅
出答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
近义词娱心悦目
④ 四字成语神秘xx
神秘莫测
顾名思义就是非常神秘,不可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注音内shé容n mì mò cè 出处所以同行都知道胡雪岩是个神秘莫测的‘大好佬’。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解释非常神秘,难以推测。
⑤ 四字成语,xx有所xx
寸有所长 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版有他的长处权。
各有所长 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各有所短 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各有所好 好: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只应听其自然。
各有所职 各人有各人负责的事。比喻分工明确。
老有所终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若有所失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思 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尺有所短 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如有所失 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丧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亡 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有所作为 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责有所归 指责任有所归属。
⑥ 四字成语大全
做张做势 做贼心虚
做小伏低 作作有芒
作贼心虚 作育人材
作威作福 作舍道边
作善降祥 作如是观
作金石声 作茧自缚
作奸犯科 作嫁衣裳
作好作歹 作法自毙
作恶多端 作壁上观
座无虚席 坐于涂炭
坐拥百城 坐以待旦
坐以待毙 坐言起行
坐薪悬胆 坐享其成
坐卧不安 坐收渔利
坐视不救 坐失良机
坐立不安 坐冷板凳
坐井观天 坐怀不乱
坐观成败 坐而论道
坐观成败 坐而论道
坐地分赃 坐筹帷幄
坐吃山空 坐吃山崩
坐不窥堂 坐不垂堂
坐不重席 坐不安席
佐雍得尝 左支右绌
左右为难 左右两难
左右开弓 左右逢源
左右采获 左拥右抱
左萦右拂 左宜右有
左图右史 左提右挈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辅右弼 左道旁门
遵养时晦 遵时养晦
尊师重道 尊古卑今
罪有应得 罪孽深重
罪魁祸首 罪加一等
罪该万死 罪恶昭著
罪恶昭彰 罪恶滔天
罪大恶极 罪不容诛
罪不可逭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生梦死 醉酒饱德
嘴直心快 嘴甜心苦
嘴尖舌头快 钻穴逾墙
钻头觅缝 钻天打洞
钻皮出羽 钻牛角尖
钻火得冰 钻冰求酥
足智多谋 足音跫然
足食足兵 足不出户
走为上计 走投无路
走南闯北 走马章台
走马上任 走马看花
走马观花 走马赴任
走花溜水 走过场
走伏无地 邹缨齐紫
纵虎归山 纵横交错
纵横驰骋 纵横捭阖
总角之交 总而言之
综核名实 宗庙社稷
自作自受 自作解人
自作聪明 自知之明
自怨自艾 自圆其说
自由自在 自由放任
自由泛滥 自用则小
自贻伊戚 自以为是
自以为得计 自业自得
自言自语 自崖而反
自行其是 自信不疑
自相鱼肉 自相矛盾
自相惊忧 自相残杀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自我解嘲
自我表现 自投罗网
自讨苦吃 自私自利
纵横驰骋 纵横捭阖
总角之交 总而言之
综核名实 宗庙社稷
自视甚高 自始自终
自始至终 自食其言
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
自食其恶果 自生自灭
自取其咎 自取灭亡
自求多福 自轻自贱
自强不息 自欺欺人
自命不凡 自鸣得意
自卖自夸 自立门户
自力更生 自愧不如
自刽以下 自觉自愿
自掘坟墓 自给自足
自坏长城 自顾不暇
自告奋勇 自高自大
自得其乐 自吹自擂
自出心裁 自出机杼
自成一家 自惭形秽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拔来归 眦裂发指
恣意妄为 字斟句酌
字里行间 子曰诗云
子虚乌有 紫气东来
趑趄不前 锱铢必较
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资深望重 孳孳不倦
孳蔓难图 兹事体大
擢发难数 濯足濯缨
斫轮老手 酌盈剂虚
灼艾分痛 着手成春
着人先鞭 浊泾清渭
卓有成效 卓立鸡群
卓尔不群 拙口钝腮
捉贼捉赃 捉襟见肘
捉班做势 谆谆告诫
坠茵落溷 惴惴不安
椎髻布衣 追亡逐北
追根究底 追本穷源
追奔逐北 锥刀之末
锥处囊中 壮志未酬
壮志凌云 壮士解腕
撞头磕脑 庄严宝相
妆嫫费黛 装神弄鬼
装傻充愣 装怯作勇
装腔作势 装模作样
装聋作哑 装疯卖傻
馔玉炊金 转战千里
转危为安 转弯抹角
转祸为福 转嗔为喜
转悲为喜 转败为功
专欲难成 专心致志
专心一志 专横跋扈
抓耳挠腮 铸山煮海
铸剑为犁 铸成大错
筑室反耕 筑室道谋
祝哽祝噎 助纣为虐
助我张目 助天为虐
助人为乐 助桀为虐
助边输财 著作等身
著书立说 属毛离里
属垣有耳 属辞比事
褚小杯大 煮粥焚须
煮鹤焚琴 煮豆燃萁
拄笏看山 主文谲谏
主情造意 主客颠倒
竹头木屑 竹马之友
竹报平安 竹篮打水
竹苞松茂 逐日追风
逐鹿中原 逐客令
逐臭之夫 烛照数计
侏儒一节 侏儒观戏
铢两悉称 铢两分寸
铢积寸累 蛛丝马迹
珠圆玉润 珠玉在侧
珠围翠绕 朱盘玉敦
珠联璧合 珠还合浦
珠光宝气 珠宫贝阙
珠翠之珍 珠沉玉碎
珠箔银屏 诛心之论
诛求无已 诛求无厌
诛锄异己 朱衣使者
朱衣点头 朱门绣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轮华毂
朱干玉戚 朱唇皓齿
朱陈之好 诸子百家
诸如此类 诸恶莫作
猪突豨勇 猪卑狗险
咒天骂地 昼警暮巡
昼耕夜诵 肘腋之患
粥少僧多 诪张为幻
周情孔思 周郎顾曲
周而复始 周而不比
舟中敌国 重于泰山
重男轻女 众醉独醒
众志成城 众星捧月
众星拱北 众望所归
众所周知 众说纷纭
众矢之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国士 众擎易举
众叛亲离 众怒难犯
众难群移 众目昭彰
众目睽睽 众毛攒裘
众口一词 众口铄金
众口难调 众口纷纭
众好众恶 众寡悬殊
众寡不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踵事增华 踵决肘见
冢中枯骨 螽斯衍庆
终天之恨 终身大事
终南捷径 钟鸣漏尽
钟鸣鼎食 钟灵毓秀
忠贞不渝 忠言逆耳
忠心耿耿 忠心赤胆
忠孝节义 忠肝义胆
中原逐鹿 中庸之道
中心摇摇 中西合璧
中流击楫 中流砥柱
中立不倚 中馈犹虚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中冓之言
擿埴索涂 稚齿婑媠
陟岵陟屺 炙手可热
炙冰使燥 质疑问难
质非文是 智周万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圆行方
智勇双全 智尽能索
窒碍难行 置诸高阁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死地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不理
置水之情 置身事外
置若罔闻 掷果潘安
掷地作金石声 掷地有声
至死靡它 至死不悟
至死不变 至圣至明
至圣先师 至人无梦
至亲骨肉 至理名言
至高无上 至当不易
至大至刚 栉风沐雨
志在四方 志同道合
志士仁人 志美行厉
志坚行苦 志得意满
志大才疏 治丝益棼
治国安民 治病救人
指雁为羹 指天誓日
指天射鱼 指天画地
指手画脚 指山说磨
指桑骂槐 指日可下
指日可待 指名道姓
指鸡骂狗 指鹿为马
指挥若定 指腹为婚
指东画西 指不胜屈
纸醉金迷 纸上谈兵
纸落云烟 纸贵洛阳
咫尺之功 咫尺万里
咫尺天涯 咫尺千里
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争朝夕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趾高气扬
止于至善 止谈风月
止戈为武 止暴禁非
跖犬吠尧 执牛耳
执迷不悟 执两用中
执柯作伐 执经问难
执法如山 执而不化
执鞭随蹬 植党营私
直言贾祸 直言不讳
直抒己见 直情径行
直内方外 直木必伐
直眉瞪眼 直谅多闻
直截了当 直道而行
直捣黄龙 脂膏不润
知足不辱 知子莫若父
知止不殆 知易行难
知一万毕 知雄守雌
知小谋大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无不言 知我罪我
知疼着热 知书达礼
知荣守辱 知人之明
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人善任
知人论世 知情达理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难而退 知难而进
知命之年 知命不忧
知来藏往 知尽能索
知过必改 知法犯法
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
知白守黑 织当访婢
织楚成门 只字不提
只言片语 只轮无反
只轮不返 只鸡絮酒
只鸡斗酒 支吾其词
支离破碎 芝兰之室
芝兰玉树 芝焚蕙叹
芝艾俱焚 之死靡它
之乎者也 政以贿成
政由己出 政简刑清
政出多门 正中下怀
正直无私 正正之旗
正颜厉色 正言厉色
正心诚意 正人君子
正理平治 正襟危坐
正大光明 正本清源
郑重其事 郑卫之音
郑人争年 郑人买履
整装待发 整军经武
蒸蒸日上 蒸沙成饭
铮铮有声 铮铮佼佼
峥嵘岁月 争先恐后
争权夺利 争猫丢牛
争鸡失羊 争风吃醋
争分夺秒 争多论少
争长论短 振振有辞
振聋发聩 振奋人心
振臂一呼 阵马风樯
震天动地 震撼人心
震古烁今 震耳欲聋
枕席过师 枕石漱流
枕山栖谷 枕流漱石
枕戈寝甲 枕戈待旦
针尖对麦芒 针锋相对
真赃实犯 真知灼见
真心实意 真心诚意
真相大白 真伪莫辨
真凭实据 真金不怕火炼
真金不镀 真才实学
珍禽异兽 珍禽奇兽
这山望着那山高 赭衣塞路
辙乱旗靡 折节下士
折节读书 折戟沉沙
折槁振落 折冲尊俎
遮天盖地 遮人耳目
照猫画虎 照葫芦画瓢
照本宣科 着三不着两
昭昭在目 昭然若揭
招摇撞骗 招摇过市
招降纳叛 招贤纳士
招权纳贿 招架不住
招风惹草 招风揽火
招兵买马 朝云暮雨
朝夕相处 朝闻夕死
朝斯夕斯 朝思暮想
朝升暮合 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 朝乾夕惕
朝气蓬勃 朝令夕改
朝令暮改 朝梁暮陈
朝经暮史 朝齑暮盐
朝华夕秀 朝过夕改
朝发夕至 朝穿暮塞
朝不谋夕 朝不虑夕
朝不及夕 朝不保夕
仗义执言 仗义疏财
仗势欺人 仗气使酒
仗马寒蝉 瘴雨蛮烟
掌上明珠 长年三老
张牙舞爪 张王赵李
张三李四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张冠李戴
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灯结彩
张大其词 张敞画眉
獐头鼠目 獐麇马鹿
彰善瘅恶 彰明较著
湛湛青天 战战兢兢
战无不胜 战天斗地
辗转反侧 崭露头角
斩头去尾 斩木揭竿
斩尽杀绝 斩将搴旗
斩钉截铁 斩草除根
瞻云就日 瞻前顾后
毡袜裹脚靴 粘皮带骨
沾沾自喜 沾亲带故
债台高筑 债多不愁
诈败佯输 甑尘釜鱼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贼头贼脑 贼人胆虚
贼去关门 贼眉鼠眼
贼喊捉贼 择主而事
择善而从 择肥而噬
啧有烦言 责有攸归
责无旁贷 泽及枯骨
皂丝麻线 皂白不分
造谣中伤 造谣生事
造谣惑众 造化小儿
造次颠沛 澡身浴德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早占勿药
早韭晚菘 早出晚归
凿凿有据 凿饮耕食
凿隧入井 凿空之论 凿龟数策 凿骨捣髓
凿壁偷光 遭家不造
葬身鱼腹 脏污狼藉
臧否人物 赞不绝口
簪缨世族 簪缨世胄
在天之灵 在所难免
在所不惜 在所不辞
在人耳目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在劫难逃 在家出家
在官言官 在此一举
再作冯妇 再造之恩
再衰三竭 再实之根必伤
再生父母 再三再四
再接再厉 载舟覆舟
载笑载言 载酒问字
载歌载舞 载沉载浮
宰相肚里好撑船 灾梨祸枣
杂七杂八 杂乱无章
砸锅卖铁 咂嘴弄舌
韫椟而藏 运用自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斤成风
运筹帷幄 殒身不恤
陨雹飞霜 允执其中
允文允武 芸芸众生
云中白鹤 云蒸霞蔚
云雨巫山 云烟过眼
云行雨施 云兴霞蔚
云消雨散 云消雾散
云雾迷蒙 云屯雾集
云树之思 云散风流
云起龙骧 云霓之望
云泥之别 云泥殊路
云龙井蛙 云龙风虎
云开见日 云谲波诡
云鬟雾鬓 云合景从
云过天空 云程发轫
晕头转向 刖趾适屦
月章星句 月晕而风
月盈则食 月下老人
月下花前 月夕花朝
月明千里 月落星沉
月露风云 月里嫦娥
月黑风高 月地云阶
月旦春秋 月白风清
粤犬吠雪 跃跃欲试
跃然纸上 越俎代庖
越瘦秦肥 越凫楚乙
阅人多矣 悦近来远
约法三章 约定俗成
怨天尤人 怨声载道
怨入骨髓 怨气冲天
怨女旷夫 怨家债主
远走高飞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不解近渴 远求骐骥 远亲不如近邻 远来和尚好看经
远见卓识 远交近攻
远愁近虑 缘情体物
缘木求鱼 援鳖失龟
圆凿方枘 圆首方足
圆木警枕 圆颅方趾
圆孔方木 源远流长
源源而来 源源不断
源源不绝 源头活水
源泉万斛 源清流洁
原原本本 原形毕露
原始要终 原封不动
沅茞澧兰 猿穴坏山
猿猴取月 猿鹤虫沙
鼋鸣鳖应 元元本本
元龙豪气 元龙高卧
元恶大憝 渊鱼丛雀
鸢肩豺目 鸢飞鱼跃
冤有头,债有主 冤冤相报
冤家路窄 鬻儿卖女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狱货非宝 欲益反损
欲速则不达 欲取姑予
欲擒故纵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壑难填 欲盖弥彰
欲得而甘心 欲罢不能
浴血奋战 遇事生风
遇人不淑 裕民足国
寓意深长 寓情于景
郁郁寡欢 郁郁葱葱
郁郁不乐 饫闻厌见
饫甘餍肥 玉卮无当
玉叶金枝 玉液琼浆
玉液金波 玉堂金马
玉碎珠沉 玉石俱焚
玉石不分 玉润珠圆
玉砌雕阑 玉楼赴召
玉昆金友 玉洁松贞
玉洁冰清 玉毁椟中
玉尺量才 玉不琢,不成器
誉不绝口 羽翼已成
羽扇纶巾 羽毛未丰
羽毛丰满 与众不同
与世偃仰 与世无争
与世沉浮 与世长辞
与日俱增 与人为善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与民同乐
与民更始 与民除害
与虎添翼 与虎谋皮
雨卧风餐 雨丝风片
雨沐风餐 雨淋日炙
雨迹云踪 雨后送伞
雨后春笋 雨过天晴
雨过天青 雨打风吹
⑦ 求4字成语20个左右
//dffy/cy/
⑧ 查成语四个字与什么同乐
与民同乐 [yǔ mín tóng lè]
[解释]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版与群众一权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
麻烦采纳下,谢谢!
⑨ 4字成语……
1杯水车薪,5比翼双飞
⑩ 连xx应四字成语
连锁反应 lián suǒ fǎn yìng
解释:连锁: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环。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句我们要注意此事的连锁反应。
◎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事物的联系。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一、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宗人令 正一品
左宗正 正一品
右宗正 正一品
左宗人 正一品
右宗人 正一品
二、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太师 正一品
太傅 正一品
太保 正一品
三、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少师 从一品
少傅 从一品
少保 从一品
四、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太子太师 从一品
太子太傅 从一品
太子太保 从一品
五、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太子少师 正二品
太子少傅 正二品
太子少保 正二品
六、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七、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八、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九、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十、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云南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宣德以后主事七人正六品户部云南清吏司
十一、礼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礼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礼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礼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礼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精膳清吏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礼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一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
副使二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万历九年革一人
十二、兵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兵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兵部司务厅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兵部武库清吏司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武选清吏司后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武库清吏司后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
主事三人正六品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四人正六品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兵部武库清吏司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兵部会同馆
副使二人从九品兵部会同馆
大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关
副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关
十三、刑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刑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其属
司务一人从九品刑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十四、工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工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工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营缮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五人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工部
员外郎二人从五品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
主事五人正六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十五、都察院
左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右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无定员正三品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无定员正三品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无定员正四品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无定员正四品都察院
经历一人正六品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司务二人从九品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司狱一人从九品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十六、通政使司
通政使一人正三品通政使司
左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左参议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右参议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经历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十七、大理寺
卿一人正三品
左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右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左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右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司务二人从九品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右寺
寺副一人从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副一人从六品大理寺右寺后革
评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十八、詹事府
詹事一人正三品詹事府
少詹事二人正四品詹事府
府丞二人正六品詹事府
主簿一人从七品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二人正九品詹事府
通事舍人二人从九品詹事府
大学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十九、太常寺
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寺
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寺
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寺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厅
二十、太仆寺
卿一人从三品太仆寺
少卿三人正四品太仆寺
寺丞四人正六品太仆寺
主簿一人从七品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一人正九品太仆寺牧监后革
监副一人从九品太仆寺牧监后革
录事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牧监后革
群长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群后革
扩展资料: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
参考资料:
明朝官职-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太武帝拓跋焘之父。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兴六年(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 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伤不已,游行出宫。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4、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5、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
-拓跋嗣
-拓跋焘
-拓跋宏
-刘裕
-刘义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