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
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乐章的柔美难以忘怀,但拉二的整个乐曲的关键,私以为在第三乐章 —— 暴风骤雨般的华彩带动了整个第三乐章的旋律,而第一乐章如同钟声一般灰暗而沉重的和弦,正是拉氏创作第一乐章时,对于第三乐章狂风骤雨的回应 —— 几乎所有的协奏曲都会由乐队某一乐器把主音钢琴逐渐带入,而拉二告别这样的冗长,故事般的钟声带着对于忧郁的审视,毫无修饰和渲染的将听众拖入拉赫巨大的精神世界 —— 以至于直到今天,静坐在音响旁,从第一秒开始,从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的灰暗和沉重开始,如同黑云压城般的灰暗便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由于具有无限的张力,覆盖到你每一个神经。
对于这个曲目,已经不能用业余考级来评定了。这首曲子要弹好很有难度。如果能发挥正常的话,弹奏这首曲子可以报考师范类音乐教育相关的专业了。
曲式结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小调要多于大调,这首《g小调前奏曲》便是其中之一,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小调调性暗淡,旋律更容易营造悲剧性的色彩。
这首前奏曲采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大致结构如下:
该前奏曲第一乐部为三段曲式,以双手同步的短促有力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极具戏剧性和动力性,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从中段开始织体进行加厚,力度逐渐加大,在情感色彩方面更激烈,在进入中部之前有5小结的过渡,持续在属功能上。
中部属于对比性的插部,无论在节奏、材料或织体上都与前一乐部形成鲜明对比,极富歌唱性,旋律宽广优美,气息悠长流畅,令人感受到俄罗斯风景的独特味道,是典型的“拉氏旋律”。
其后4小节自然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节奏,并伴随丰富的调性变化,将全曲推向高潮。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更饱满厚重,强烈的对比,宽广的力度,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具表现力,奏出浓郁的民族精神。
乐曲最后6小结的尾声,综合了呈示部的节奏特点与中部旋律化的特征,仿佛钟声渐行渐远,在寂静的氛围中结束了全曲。这首《g小调前奏曲》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的旋律融为一体,一反他前奏曲忧郁哀伤的风格,给人更坚定的信念与希望。
扩展资料:
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精致细腻,尤其是他的这一套前奏曲音乐风格多样,织体多变,有利于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在演奏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并且对它的曲式结构有所了解,对它的主题材料,节奏音型仔细分析。
除此之外,这首《g小调前奏曲》涉及很多重要的演奏技巧,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它所涉及的演奏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有助于更深入地表现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手腕的运用
乐曲第一部分一开始采用半分解式和弦形式,节奏沉重而有力,主要运用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激情澎湃。
在这一部分中,手腕的运用十分重要,僵硬的手腕不可能弹出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密集的音程、八度与和弦的抖动,八度的快速级进在这一部分构成重要的技巧。所以在这里需要一对灵巧的手腕作为“减震器”,在每个下键环节中,只要手腕稍加上下抖动、左右调节,就能够减少手臂的紧张。
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32,no5》演绎时,增加渐强渐弱的幅度表现出新意。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
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
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拉赫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柴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2、拉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3、普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开始于1917年,最后于1921年完成。这部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个性的高度成熟。
扩展资料:
一、身体要对正键盘的中央坐的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但脊椎骨不可弯曲,背部和肩部要松而不垮。
二、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初学的孩子也可略高于键盘,以体会手臂重量的运用。
三、坐的距离以上身在略向前倾、双肩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地稍向身体外侧展开时,双手能舒适地放在键盘上位度: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妆倾斜,滕盖的位置在琴边下,膝弯处到脚后跟不小于一个直角,双脚略向前伸摆稳定。
四、手型应放松而端正,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及琴键。五个手指的指端之间呈半圆形,掌关节自然拱起,好像松松地虚握了一个圆球,手腕大约月键盘平行,不要拱起塌陷。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1992年修订)(原版引进)》内容简介: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1943年卒子美国洛杉矶。虽然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教授包括亚历山大季洛济和尼古拉·兹韦列夫,但他更喜欢师从阿连斯基和塔涅耶夫学习作曲。
正如他的钢琴小品集Op3——其中第二首便是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歌剧《阿连科》所展示的那样,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他还因歌剧《阿连科》获得了189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金质奖章。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于他24岁那年首演失败之前,他的音乐创作可谓源源不断。
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失败以及报界对这部交响曲的恶评严重摧毁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自信心,他整整三年无法进行创作。在催眠师尼古拉。达尔的治疗下,他不但神奇地康复,而且接二连三地写出了让入耳目一新、充满灵感的作品,包括《双钢琴第二组曲》(Op17),《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大提琴奏鸣曲》(Op19),《肖邦主题变奏曲》(Op22)以及《10首钢琴前奏曲》(Op23)。这些作品全都具有拉赫玛尼诺夫更为人们喜爱的风格的所有特点:大量令人难忘的旋律,看似简单的和声与复杂的半音体系的结合。这些作品营造出了独特的怀旧效果,不仅透着浓郁的俄罗斯情怀,而且尽情地展现着钢琴这种圆润洪亮的乐器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发现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正是拉赫玛尼诺夫能够向人们展示的。
大家在考虑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诠释时应该记住他本人弹奏时的基本特点。人们称他为“清教徒式的钢琴家”,因为他在弹奏时会严格遵照乐谱上的各种说明和记号,忠实地保持各种节奏,不添加多愁善感的情调,牢牢把握音乐结构。本文作者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力度和句法记号,尤其是他仔细标出的速度记号和各种关系,足以帮助大家诠释他的音乐。大家应该竭力避免破坏这些记号,同时还应该竭力避免对作品进行伤感外理。
《月光曲》(德彪西),《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童年的回忆》(又名《爱的纪念》),《海之
精灵》,《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秋日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我的爱人》,《蝙蝠序曲》《
梦中的鸟》,《梁祝》,《命运》,《罗密欧与朱丽叶》,《玫瑰人生》,《拉拉 主题曲》,《贝古依
奈的出发》,《爱的协奏曲》,《梦里的故事》,《梦的传说》,《一路平安》,《梅尔》,《托卡塔》
,《爱之梦》(李斯特),《蓝色的梦》,《星空》,《记忆》,《爱情的故事》,《午后的旅行》,《
布拉姆斯的摇篮曲》,《我将永远爱你》,《乒乓之恋》,《德郎的微笑》,《给母亲的信》,《柔如
彩虹》,《瓦妮莎的微笑》,《海边的星空》,《你好》,《爱的誓言》,《异国情》,《情感》,《
海边的祈祷》,《欢乐之歌》,《秘密的庭院》,《蓝色狂想曲》,《伤感的乐曲》,《告别的时刻》
,《爱的旋律》,《绿袖子》,《威尼斯之旅》,《蝴蝶》,《欢乐的牧童》,《纪念册的一页》,《
绣金匾》,《威尼斯船歌》,《卡农》,《梦幻曲》,《山歌》,《幻想舞曲》,《友情》,《送我一支
玫瑰花》,《抒情圆舞曲》,《恰空》,《爱之梦》,《水中倒影》;《舞曲》,《牧童短笛》,《清晨
》,《幻想即兴曲》(萧邦),《E调前奏曲》(巴哈),《F调旋律》(鲁宾斯坦), 《彩云追月》,《摇篮
曲》(勃拉姆斯),《春之歌》(门德尔松) ,《英雄波兰舞曲》,《梦幻曲》,《即兴曲》、《水中吟》
、《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小夜曲》;《梅菲斯托圆舞曲》、《旅游岁月》、《森林细语》、《半音
阶大加洛普》《童年情景》;《军队进行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月光》(贝多芬),《意大利波
尔卡》,《梦幻曲》,《棕发少女》,《西班牙狂想曲》,《小狗圆舞曲》(萧邦),《热情奏鸣曲》,《悲
怆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四季套曲》(柴可夫斯基),《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圣母颂》,《钟——第三帕格尼尼练习曲》(李斯特),《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夕阳萧鼓》,
《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彩云追月》,《平湖秋月》,《双飞蝴蝶》,《百鸟朝凤》,《二泉
映月》,《采茶扑蝶》,《乌苏里船歌》,《第一、第二新疆舞曲》,《多耶》,《云南民歌五首》,
《火把节之夜》,《桂花开放幸福来》,《大路歌》,《北风吹》,《兰花花叙事曲》,《牧童短笛》
,《晓风之舞》,《舞剧鱼美人选曲》,《谷粒飞舞》,《黄河组曲》
莫扎特27首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作品15、19、37、58、73),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李斯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作品1
、18、30)、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圣桑五首钢琴协奏曲,巴托克钢琴协奏曲、普罗柯菲耶夫三首
钢琴协奏曲(作品10、16、26)、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其中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
奏曲(作品30)是被公认的在所有钢琴协奏曲中弹奏难度最大的一首。
各类《小奏鸣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