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主要港口有贝鲁特港、的黎波里港、赛达港。
黎巴嫩共和国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黎巴嫩境内运输以公路为主,在国际运输方面,除有与邻国相通的汽车运输外,海上的船舶运输也较方便。主要港口中贝鲁特港为主要贸易港,截至2014年有集装箱及集散货码头14个。2002年吞吐量为4712万吨,承担着黎70%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
我们不仅感受寇准点点头,说:"既如此,我就代你做主了!"说着,他转身面向台下大声说:"尔等听着,民者,社稷之根本也。俗语有云,人命大于天!夫向王天子乃土家始祖,倘有神灵,只会护佑子民,岂有幻化白虎,为害方之理么!本县宣布:自即日起,祭礼之物,以牲畜代之,不得再杀童男童女。否则视同杀人害命,本官将严惩不贷!那山中白虎,如敢再扰百姓,本县悬赏千金,自有勇士将其擒而杀之!"寇准说着说着,两眼瞪着那两个手执利刃的壮汉,厉声喝道:"还不放人,欲待怎样!"到了听故事的快乐
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这里我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第五次中吕洞宾讨个没趣,心里很不痛快,就说:"你我就用自己的姓来当题吧,说酒令的时候,还要从自己的头上取下样东西当下酒菜。这次看谁赢谁输。"东战争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第五次中东战争吧。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有个兵士很走运地找到燎枚戒指,他拣起戒指放在手中,站在那儿暗自思量:"现在我该怎么办?如果拿到部队里去宣布,事情会传到长官那儿;戒指就会从下级长官传到中级长官,又从中级长官传到高级长官,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会到皇帝手里?而且,决不会就这样完了的,说不定戒指在路上还会从别人手上转来转去
那么,我岂不是落了场空!还是我亲自到皇帝那儿去趟好些。"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死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 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战争背景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 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 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以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 国家存在矛盾, 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李蓉镜当即吩咐捕快将王作龙带到大堂,风娇质问他,王作龙却说当初他的确是想和风娇相好,但王媒婆回坏不顺利,他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从没上过凤娇的绣楼。见王作龙不认账,凤娇流泪说:"王媒婆定计,我用布带做梯子,你在当天晚上就上楼与味会,并以绣鞋为凭证。以后,你每天晚上都来,又怎能抵赖得了?"听罢凤娇的这番话,王作龙越发感到糊涂了,他对凤娇说:"定是有人得到鞋子,拿来骗你。我如果真去过,来往半年,声音体态,你能没印象吗?"凤娇听王作龙这么说,便仔细打量了他好会儿,说:"声音不是很像,那个人似乎也比你胖,由于每天都是在夜里相聚,因怕父亲发觉,没点过灯,便没看清,只记得他腰上有块疮疤。"王作龙脱掉上衣,但哪有什么疮疤。李蓉镜由此断定,和风娇私会的另有其人,于是,眉头皱,计上心来。但为了麻痹真正的凶手,他将风娇和王作龙暂时收监。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战前各方军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内的武装力量
1、巴解武装力量
巴解武装力量主要是巴解游击队,金鸡仙童和冬笋姑娘的故事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营,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
主要兵力分布:贝鲁特西区约6000人,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2、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
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后,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传说在黄帝的时候,有个叫杜康的人,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可是,粮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储藏在山洞里,山洞阴暗潮湿,时间久,粮食全部腐烂了。杜康见状,开他抱着那婴儿回家。他老婆正坐在茅屋门口,看见丈夫抱着包东西稳稳重重步步地走来,觉得很奇怪,以为丈夫抱着很重的东西,便迎上去喊道:"你抱的什么呀?盖曼?"始苦思冥想储粮的方法。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
主力部队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驻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3、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尼泊尔的军队组成,共7000人,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不堪打骂而跳河的,有说是穷困潦倒无法生存而跳河的,总之他的母亲生活的很不好。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4、黎 军和各武装力量
黎 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老者照她的话做了,他把花收拾得整整齐齐拿进了皇宫,他高叫卖花。这时太子正打猎回来,他看到了美丽的红玫瑰,可这不是玫瑰花盛开的时节。他把老汉叫到身边,说:"喂,就这些美丽的玫瑰吗?"太子按他要的价付了钱买下了全部花束。老者要走了,太子说:"老人家,请你明天再送些玫瑰来吧。",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此外,还装备有“米兰”、“陶”式反坦克导弹。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 军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主要有:
(1)、 派武装什叶派、德鲁兹派、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年前
张成昭岁出头
刚考中秀才
科举就被废除了。他不会种田
家里又穷
实在活不下去了
这才来投奔盛宣怀。盛见他可怜
问他想干啥
张成昭说想学医。盛就介绍他去―个叫周川的医生朋友那里当了学徒。人左右,它们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
(2)、哈达德民兵一支扎卡和众人见"黑煞神"死活不出来,便决定用火把烧死他。于是声令下,千万支火把立即将地洞的周围堆成座小山,只见熊熊的琉燃烧得更旺,片刻间,地皮也被烧得通红通红的,那作恶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这样葬身在火把之中。为了纪念这次反抗暴虐统治斗争的胜利,就定农历月十这天为"火把节"。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带。
(3)、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有40000余人,驻在贝鲁特东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二、以色列军队
参战部队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余艘。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坏这天,宫廷里忽然不见了盘瓠,大家都不知道这只狗到底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连找了好几天,都毫无踪影。高辛王也感到非常奇怪。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给人扛长工、打短工过日子。他结交了个穷兄弟:张、王、李。兄弟人中朱元璋是老大,大家都叫他大哥。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1、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知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柳喜见,夺过口袋满满的装了口袋。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正至春末夏初之时,靖水县东杨村蝗灾起,秋苗皆毁,村人逃。白天,腐臭阵阵,蝗虫萧萧;夜晚,游魂哀嚎,鬼火荡,村中秀才杨万川携母逃出村外。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第五次中东战争到这里就结束了,
战争中东
(1982年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反战游行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时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歼灭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
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这也是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圆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而以色列仅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阶段
(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论美国—伊斯兰世界冲突
从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国际政治斗争的一条主线就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并且认为,这种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美——伊冲突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而且我们切不可低估这一冲突的激烈性和长期性。这对于我们研究战略和考虑对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伊冲突:必须面对的新现实
笔者一直认为,阿富汗战争之后,“基地”组织已被打散,本·拉登和塔利班政权***一样,都成了过期的历史人物。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伊斯兰极端势力反美斗争的终结,恰给相反,“基地”组织的瓦解可能预示着一个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冲突高潮的到来。两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伊斯兰反美极端势力已四处蔓延,遍地开花。他们并没有什么“全球网络”,也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统一的指挥,而是各自为战,来去无踪。哪里有反美反西方的“圣战”,这些人就出现在哪里,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尼、菲律宾、泰国……到处都是他们的战场。今天的“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是一面旗帜,所有的伊斯兰反美势力都聚集到了这面旗帜下。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已成了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现实。
有人可能不同意“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的说法,认为伊斯兰世界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形形色色的几十个国家。也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反美,许多伊斯兰国家政府(如巴基斯坦、沙特、土耳其、约旦、埃及,以及新建立的阿富汗、伊拉克政府等)都是亲美的,反美的只是少数的几个国家和组织。确实,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庞大而混杂的体系,它既包括各伊斯兰国家的政府,也包括广大的普通穆斯林民众,同时还包括各种程度不同的伊斯兰极端势力。但是,只要置身于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都可以感受到社会中强烈的反美情绪。即使是那些“亲美”国家的统治集团,在许多问题上与美国也是格格不入的。过去,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和冲突还是潜在的、不公开的,但“9·11事件”后,尤其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伊间的冲突已经明朗化、公开化了。
在伊斯兰世界这一庞大体系中,反美极端势力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是,它所代表的却是广泛存在于伊斯兰世界中的一种情绪和倾向,因而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同情。例如,“基地”组织的人员并非都来自反美国家,而是来自整个伊斯兰世界,其中不少是来自美国的“友好”国家:如本·拉登是沙特人,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是埃及人,三号人物扎卡维是约旦人,还有马代斯是巴勒斯坦人,扎赫拉尼也是沙特人,奥马尔·塞伊夫是阿富汗人,近日被击毙的阿姆贾德·法鲁基是印度人。
美国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没有公开说“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私下里也都认为这是一场“同伊斯兰的战争”。尽管布什总统说“我们反对的是恐怖主义而不是伊斯兰”,但他一再脱口而出的却是“新的十字军东征”。他以反恐划线,称“不是站在我们一边,就是站在他们一边”。美国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来改造中东,改造伊斯兰世界。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面对的确实是一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虽然看上去冲突的一方是以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另一方是以小布什、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但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背后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在小布什等人背后的是整个美国,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直接发生冲突的是双方的极端势力,但冲突的本体却是两种文明,两个世界。
不可避免的美—伊冲突
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和西方的仇恨并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上百年积累起来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仇恨。
在穆斯林眼中,美国继承了老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对伊斯兰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抢走了石油等资源,使伊斯兰国家在全球化中不断被边缘化。美国向伊斯兰国家大量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它们进行文化侵略,玷污了神圣的伊斯兰信仰,破坏了伊斯兰传统社会。美国还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对伊斯兰世界进行压制和打击,甚至直接入侵。它长期支持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长期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相继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侵占伊斯兰领土,屠杀伊斯兰人民。在他们看来,美国实在是无恶不作、罪该万死的“魔鬼”。
而在美国人眼里,伊斯兰世界则是狂热、愚昧、落后和失败的象征。他们认为,大部分伊斯兰国家政治上都是独裁、暴政和腐败的,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人权。他们盲目地反对西方,反对现代化;他们思想极端,狂热好斗,伊斯兰世界内部长期动荡不安,还可能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伊斯兰极端分子追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自由世界是巨大的危险。许多美国人(包括著名学者亨廷顿、福山等)都认为,冷战之后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真正的敌人”。
随着“新保守主义”势力在美国政界的上升,小布什等人一再强调“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鼓吹要建立以美国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美国强大的实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使布什当局提出了改造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计划,以此作为建立美国全球霸权的先导。而“9·11事件”的发生,更加速了美国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步伐。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认定中东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伊斯兰教是恐怖主义的土壤。小布什等人称,穆斯林极端分子之所以憎恨美国,是“因为他们憎恨我们的价值观、信仰、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而否认这种仇恨与美国的政策有因果关系。
穆斯林认为,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全面进攻,伊斯兰世界面临空前的巨大威胁,捍卫自己的信仰、家园和文化是穆斯林的神圣义务。他们称,反抗邪恶、抵御侵略是正义的,是真正的“圣战”。“圣战”既可以“用笔用口”来进行,也可以“用刀用剑”来进行。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认为,为反抗邪恶的美国,捍卫神圣的伊斯兰教,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在任何地点进行“圣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这种“任何手段”就包括人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因此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自杀性”攻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为什么有那么多“恐怖分子”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一方具有强烈的全球使命感和强大的实力,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文化、思想和制度去一统天下,而另一方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将竭尽全力抵御对方的改造和“统一”。这就是美——伊冲突的本质,也是这一冲突的必然性。
如果美国人不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根源,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是很难看到尽头的。美国固然强大,但要征服有十多亿人口、有庞大地域、厚重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伊斯兰世界谈何容易。尤其是在伊斯兰极端分子具有隐蔽性、突然性的游击战术面前,美国庞大的军事机器基本是无效的。美国强大的力量可以消灭任何一个国家,但对飘忽不定、神秘莫测的“恐怖分子”却无可奈何。解决冲突的出路在哪里?只有美国改弦易辙,放弃唯我独尊、称王称霸的政策,通过文明间的和平对话,来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只有靠沟通和对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美国是不可能改变其政策的。无论是民主党在台上,还是共和党在台上,无论是布什当总统,还是克里当总统,美国都不会放弃其世界“使命”和世界领导权。而处于守势的伊斯兰世界也不会放弃抵抗,任由美国摆布(改造)。特别是已成气候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不会改变其思维方式和斗争方式。因此,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将是长期的,并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世界局势的发展。
伊斯兰世界——美国霸权的终结者?
“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发动了反恐战争。但三年过去了,美国并没有变得更安全,世界也没有更稳定。相反,由于美国把许多国家拉入了“反恐”阵营,同时也把恐怖威胁转嫁给了其它许多国家,使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冲突“全球化”了。可以说,布什在阿富汗、伊拉克捅了马蜂窝,现在却要让全世界来一起承担后果。
目前,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美国出兵并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伊斯兰极端势力掀起的反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暴露后,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更加高涨。反美极端势力呼吁对“异教徒”发动更猛烈的“圣战”。世界各地针对美国和西方的各种恐怖暴力事件不断发生,重大恐怖袭击的频率从“9·11”以前的两年一起上升为一年两起以上。伊拉克境内的袭击、爆炸、绑架和杀害人质的事件接连不断,伊拉克已成了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也成了展示伊斯兰极端分子同美国人斗争的一扇窗口。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目的不仅仅是要推翻一个萨达姆政权,而是要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美国原以为,只要打垮了萨达姆政权,伊朗、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等其他“邪恶的”伊斯兰国家就可能不攻自破,一个个土崩瓦解,俯首称臣。如果他们胆敢继续顽抗,美国在收拾完伊拉克之后,再一个一个来收拾它们。现在美国在伊拉克被搞得焦头烂额,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为何会“越反越恐”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布什政府坚持其强硬政策,为所欲为,滥施武力,伤害无辜,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到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行列中。在美国的霸权行径下,伊斯兰极端分子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不少穆斯林原先虽然也反美反西方,但并不主张诉诸暴力,是处于“温和”与“极端”间的“边缘人”。但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加入极端势力的行列。人们看到,近来发生的一些自杀性“恐怖袭击”事件中,袭击者竟是妇女和儿童。当然,人们可以认为她(他)们是受欺骗和蒙蔽而成为“恐怖分子”的。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没有谁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人只有到了最绝望的时刻,才会用生命去换取希望。应该说,“自杀性攻击”永远是一个沉重和无奈的话题。
无疑,美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就如同历史上曾经历过的“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和“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一样,今天被认为是“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但任何一个霸权终究是要衰落的,终结“美国霸权”的可能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或欧洲,而很可能是伊斯兰世界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反抗。“一物降一物”。今天,对美国这样的庞然大物、超级霸权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较量,只有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能同它叫板。
在美——伊冲突中,虽然双方的力量是不对称的,但斗争的方式也是不对称的。美国为“反恐”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在伊拉克,到2005年2月阵亡美军已达1668人,伤者超过6000人,军费开支高达1500亿美元。尽管如此,美国却没有减轻它所面临的威胁,更谈不上消除这一威胁了。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美国的实力有可能在同伊斯兰势力的较量中逐渐消耗殆尽。君不见,古往今来的许多庞大帝国都是在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弱小力量”不断冲击下,逐渐被淘虚淘空,最后轰然倒塌的,而不是被另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所击败的。昔日庞大的罗马帝国最后是灭亡于一股股入侵的“蛮族”,当年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大英帝国是在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灰飞烟灭的,当代的超级大国苏联也是在实力耗尽、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了解和研究,包括对其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宗教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伊斯兰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态度、对“恐怖主义”态度的研究等。应该说,现在我们对美国的研究是较深入的,对它的认识也比较到位。但我们对冲突的另一方伊斯兰世界了解多少呢?如果说由于伊斯兰极端主义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中,我们对其还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对构成伊斯兰社会主体的穆斯林普通民众的了解实在太少。对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都知之甚少。
伊斯兰极端势力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为何“恐怖分子”会从伊斯兰社会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只能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它和解释它,认为这一切都是“非理性的”,甚至简单地认为伊斯兰教就是“原始”、“狂热”、“愚昧”。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对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力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往往低估伊斯兰世界的力量,认为在同美国对抗中,它肯定不堪一击。其实,伊斯兰世界历史上有长期与西方对抗的传统,在同外部发生冲突时其内部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加上其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其实力不可小视。尤其是当受到打压时,其反弹力是很惊人的。
目前我们关于伊斯兰世界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而很少听到伊斯兰世界本身的声音。这种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使我们对伊斯兰世界的许多现象和行为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有着许多错误的看法和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总之,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文明和伊斯兰社会,以便对伊斯兰世界同美国冲突的必然性、长期性、复杂性作出科学的判断,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肖宪:汉族,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伊斯兰复兴运动》、《凯末尔改革》等
(1982年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1982年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时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重创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以色列方面损失不明,但是肯定很惨重。
实际上,很多外国专家认为叙利亚赢得了贝卡谷地坦克战,以色列损失200余坦克和装甲车辆。叙利亚特种部队的反坦克小组、叙利亚空军的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还有最新的T-72主战坦克,给予以色列人极为沉重的打击。以军宣称击毁T-72坦克9辆,但是其中只有1辆是被以色列坦克击毁,其他8辆毁于侧面步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但是以色列军队的梅卡瓦、马加齐却在T-72打击下损失几十辆。叙军曾缴获一辆有反应装甲的马加齐-3,隶属以军382营,目前陈列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十月战争全景画馆。
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这也是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圆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根据叙利亚和苏联的可靠史料,以色列方面远非宣称的毫无损失,而是损失近20架飞机,其中3-4架是号称从未被击落的F15。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1982年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1982年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1982年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1982年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