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小提琴大师柯冈

被遗忘的小提琴大师柯冈,第1张

造就时代需要英雄,人类文明同样离不开英雄。英雄者,或集风云际会于一身,登高一呼万众麋聚,或又双雄并起,双峰相峙,各领风骚,互为争奇。凡属后者的两人,必定是思维理念、个性举止均对比极其鲜明,反差异常强烈,音乐上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歌剧全盛期的瓦格纳、威尔第;指挥台上的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钢琴界的阿劳,霍罗维茨等皆属之。在苏联的小提琴领域正好也有这样的两位大师,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四只手,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共同撑起了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半壁江山,捍卫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荣誉和地位。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列昂尼德柯冈的名字并不因为他们的去世、时事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随着岁月的流淌,新生代的不断涌现,知道、倾慕他们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列昂尼德柯冈(Leonid Kogan)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一样也来自乌克兰,只不过由于柯冈比后者小16岁,因而可以说至少在柯冈崛出之前,大卫在苏联乐坛上的地位还是一言九鼎、无人撼动的。1924年11月14日柯冈出生于乌克兰中部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他的父母都是摄影师,父亲还是业余提琴手,从5岁起柯冈就拿着童琴学习,以后历经两任教师辛勤栽培终于成材。他的这两位老师都姓杨波尔斯基(Yampolsky),前一位叫菲利普,后一位叫阿拉姆,还都是奥尔的学生,但彼此之间没有一丁点儿的血缘关系。如果说家乡的菲利普杨波尔斯基培养他确立了对小提琴演奏的热爱和坚固的基础功底的话,那么从10岁迁往首都起,莫斯科的阿拉姆杨波尔斯基则一手缔造了他通向成功之路的坦途。从天才少年班到中央音乐学校(即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从大学再到研究生,柯冈师从杨波尔斯基长达17年,两人之间的情谊绝非一般的师生所能比拟。想当年,16岁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一曲《魔鬼的颤音》掀开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页,而柯冈恰恰也是在16岁那年在莫斯科爱乐乐团的烘托下上演了他的处子作: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以其精湛的琴艺和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素养,轰动乐坛。这次成功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须知此时的柯冈还仅是一位附中的学生呢。4年后,作为音乐学院二年级学生的柯冈已经以莫斯科爱乐乐团特邀独奏家的身份随团去国内外巡回演出,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和鲜明艺术个性令听从们惊叹不已。然而,真正让世界感受到柯冈存在的是195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伊莉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上,柯冈以一曲帕柯尼尼的《D在大调第一协奏曲》技惊四座,一举夺得大赛金奖。载誉而归的柯冈旋即被任命为母校的小提琴教授。所谓好事成双,不久,28岁的柯冈又当上了新郎,他的新娘正是比他大5岁的女小提琴家伊莉莎贝塔吉列尔斯。(Elizaveta Gilels)

33岁的伊莉莎贝塔是苏联乐坛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埃米尔吉列尔斯的胞妹。说起来柯冈与伊莉莎贝塔的这段姻缘还亏得这位大舅在无形之中牵线搭桥呢。原来,在1949年,爱好室内乐的柯冈就与钢琴家吉列尔斯以及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了一支钢琴三重奏组,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重奏作品。久而久之,吉列尔斯那同是小提琴专业的妹妹自然与柯冈也熟识起来。伊莉莎贝塔非等闲之辈,她早年曾拜斯托利亚尔斯基为师在敖德萨音乐学校学琴,后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又师从阿拉姆杨波尔斯基,乃柯冈的正牌师姐。1937年,当“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前身“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办伊始,如日中天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29岁的“高龄”力拔头筹时,同时参赛的18岁的少女伊莉莎贝塔却也以不俗的琴艺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的成绩。此后的她虽未能大紫大红,却也一直活跃于音乐舞台上。伊莉莎贝塔倾慕柯冈的年轻有为,而柯冈也从这位师姐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成熟和温情。两人喜结连理,不仅是彼此艺术上情感上心心相印的升华,也是苏联两个最知名音乐家庭的联姻。几年后随着儿女相继出世,更使柯冈夫妇的生活充满了喜悦,柯冈的事业也突飞猛进。1955年,他应邀前往法国巴黎举行的音乐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首次在西方的音乐舞台上亮相。在首场演出中他一口气演奏了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三部时代、风格皆大相径庭的协奏曲,使原本对东欧演奏艺术执有偏见的听众们只有心悦诚服的份。第二天法国的报纸上这样评论道:“柯冈的演奏之出神入化使听众们闭上眼睛就能体会到站在你面前拉琴的原来是位真正的魔法师。”

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共同的旗帜,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与柯冈之间的关系向鲜见于国内转述的各类文章之中。就一般而言,总是同行相轻,而具有不同个性、风格的学派领袖尤甚。柯冈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是迥然有异的。柯冈以擅长表现音乐的戏剧性取胜,他与奥氏最本质的区别也许在于他的演奏追求雄奇险峻、声势豪迈的气质,这与情感温馨儒雅和音色细致入微的奥氏招牌形成泾渭分明的巨大反差。然而这种性格上、气质上区别并没影响到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1951年当柯冈参加伊丽莎白五后比赛时,评委当中就端坐着奥依斯特拉赫。当柯冈在决赛中演奏完后,大卫对着同是评委的法国提琴大师蒂博不无得意地说:“你当然了解我们的培养方法是优秀的。我们的年轻人演奏得非常出色,他们完全成了听众注视的焦点。列昂尼德和米沙(指米哈伊尔瓦伊曼,他也是杨波尔斯基的学生,当年比赛的亚军得主)根本找不到激烈的竞争对手,我预言他俩将获得比赛的头两名。”比赛的结果一如奥氏所料,26岁的柯和24岁的瓦伊曼昂头挺胸站上了领奖台。柯冈成名后,作为一名后来者,他还经常出席大卫的演奏音乐会以及他晚上在音乐学院的授课。大卫尽管比柯冈大16岁,但却始终把柯冈视作一个平等同行而决非是竞争的对手。当然,在通常情况下大卫总是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唯一代言人在各种场合频频亮相,而柯冈则由于天性内敛孤僻,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至于谈到柯冈心目中的偶象,则非海菲兹莫属。每当回顾起海菲兹1934年的访苏之行,柯冈总是由衷地说:“我去听了他的每一场音乐会,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忆起他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其实,只要留意柯冈唱片封套上的演奏肖像和实况录像的神态,就可发现他与海菲兹在演奏时都是神色冷峻凝重,毫无一丝快意,双眼都直直地逼视着琴上的弓和弦,何其相似乃尔!就连柯冈演奏的琴也大有讲究。据他的儿子帕维尔回忆,父亲在其早年的演奏生涯中使用的是音色更为柔和亮丽的斯特拉迪瓦里,后来他认为瓜尔内里那深邃沉郁的音色更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就改用了一把制于1726年的瓜尔内里“杰苏”琴。此外,柯冈还收藏了一把1733年的瓜尔内里名琴,而这把琴还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于60年代为他觅得的。俗话说琴为心声,两人的相敬相知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对于琴弓柯冈倒是更喜欢选用法国的弓,他几乎从不使用德国弓,这一点他又与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有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柯冈一生远官场淡名利,讷于言而敏于行,尽管其生前集功勋艺术家、人民艺术家、列宁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然而他与他家人的演奏录音都并不好找,尤其在国内,几乎是唱片爱好者收藏上的一个盲点。为此,谨就个人收集到的资料将其流变略述于后。以备有心者日后寻觅。

柯冈的录音其实不少,但苏联国家级的“旋律唱片公司”(Melodyia)发行的大都还止于LP的载体形态,于欣赏、收集都带来莫大的不便。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对于柯冈艺术的价值似也远不如对大卫奥依斯拉赫那么看重,后者的唱片可谓俯拾皆是,可五大唱片公司发行的柯冈唱片却屈指可数。倒是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这方面眼光独到,做出了值得嘉许的成绩。

意大利的“丑角”唱片公司(Arlecchinl)推出的《柯冈的艺术遗产》(Leonid Kogan Legacy)为30CD,虽未号称全集,却几乎涵盖了柯冈在各个重要时期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体载的作品,有全集之实。而日本的三全音乐株式会社以“希神”(Triton)也为30CD,其编辑思路与曲目编排与“丑角”又有所不同,曲目也并不完全重叠。以上两种是欲收藏全集的理想目标,至于选集类的CD,当首推英国“圣约”(Testament)的一套6张CD(编号为SBT1223—1228),这一套的重要性在于收录了柯冈所演奏的足以显示其鲜明个性和卓越琴艺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其中包括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科夫斯基的所谓“四大协奏曲”还有他与夫人伊莉莎贝塔合作的泰勒曼、列克莱尔和依萨伊的小提琴双重奏鸣曲等,实为收藏之圭臬。倘再退而求其次,只求一碟在握以闻其音者,EMI唱片公司“名家档案系列”(Artist Profile)的柯冈专辑(2CD)无疑是首选(CD编号为ZS0777 76773223)。它遴选了柯冈演奏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外加一首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由康德拉辛、西尔韦斯特里等名家指挥,为柯冈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可惜该片已被EMI从目录上删除有年,不知今后会再版否?值得注意的还有韩国的“炎唐古典”唱片公司(Yedang Classica)发行经由美国“干线音乐公司”(Pipeline Music)从苏联获得版权,并进行了模转数处理的一批珍贵音乐档案,其中就有柯冈演奏的数种,由于这批CD唱片自2000年起才陆续问世,相比较而言,“炎唐”的唱片倒是柯冈爱好者们最易觅获的对象。

http://entsinacomcn/y/2006-08-29/16531222256html

说一点我的看法,我完全不会乐器,观点非专业仅供参考。

①楼主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作曲和演奏二者是不同的,属于两个领域。肖邦、李斯特的主要贡献是作曲,当然他们自己弹钢琴也是很厉害(尤其是李斯特手非常大,每张画像里面都展示他的手超乎寻常大,你可以网上搜搜),但是他们当时演奏之类的又没有录音,资料比较少。他们贡献主要从作曲里面看出来,自己弹得好,然后写的时候就会写一个很创新的曲子,技术上之前没人想过这样写,别人演奏为了能把他写的曲子演奏出来,就要在技术上突破,于是整个音乐界的钢琴水平就提高了。

而你说的现在的钢琴家弹曲子,那是演奏,我觉得把演奏者和作曲者去比谁的水平更高就像一米和一千克谁更重一样,没有比的标准。

②演奏是一种创作,演奏家对于曲子的关系,如同导演对于剧本的关系。假如演奏真的就是原封不动,把谱子上原本写的最精确呈现出来,那要机器人去做就可以了,不用演奏家了。谱子上总有很多很多没写出来的地方(不可能每个细节都考虑到,有的东西,比如音色的微妙处理,用语言也无法准确表达,更别说写在谱子上了)。于是就需要演奏家不光把谱子上的东西表现出来,还要把这些微妙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思路处理。所以演奏就是再创造,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机械模仿、复制谱子上的信息;而且要把自我放进去的过程,不是看谁更“吻合”作曲家“本来的想法”。所以一首严肃的曲子,有必要听不同演奏者的演绎,虽然在硬性的技术上(就是谱子上已经写了的东西的处理上)有水品差别,但只要大家技术水平都高到一定的程度了,那么每个演奏家都有不同的风格,都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地方而值得欣赏。

③如果你问肖邦之后的作曲家有没有人能超过他们,这也基本上没法比,当然公认的没有创新、一味模仿的乐匠赶不上真正的音乐家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只要是有建树、有创新的音乐家,在音乐史上就会有一席之地。你说比谁写的好听、有感情吧,主观因素太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你说比谁的创新程度够大吧,创新程度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按照技术比吧,你说肖邦钢琴曲比莫扎特技术高多了,但是没有莫扎特在前面做铺垫发展音乐体系,恐怕很难有肖邦了,历史时代都不一样,无从比较。

如果不去比,而是找类似肖邦、李斯特这样在钢琴音乐上贡献很大的,那倒是可以说出不少。比如肖邦、李斯特之前,巴赫等比较老的巴洛克音乐家为键盘音乐(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钢琴)做了很多铺垫;莫扎特、海顿等人为钢琴发明了很古典精致的音乐语言;之后贝多芬深化了钢琴的色彩,有一种交响的感觉融入钢琴音乐里面(只是大体上这样说);后来肖邦开创了诗意化的钢琴语言,李斯特极大提升了钢琴的演奏技术;后来俄国人像拉赫玛尼诺夫等深化了之前的钢琴音乐系统,又有一些创新;印象派(拉威尔、德彪西)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钢琴语言,变成了一种全新的体系。然后步入20世纪,有很多作曲家尝试新思路,都有一定的成就。

所以凡是创新的都会被历史记住,基本上受到同样的尊敬。很多新手都有误区,实际上音乐并不是比谁好听,而是比谁对于体系的推动形更大(这一点类似于科技的发展),谁更有自我。但是音乐作为艺术比较神奇,往往推动性很大作品99%都好听或者即使不好听,也会听起来都会发人深思,调动起人的哲思或者情感。

形容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最不贴切的词是恬静。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 - 1943年3月28日)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俄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自幼开始学习钢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并曾师从于包括尼古拉·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在内的多位钢琴大师。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五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经久不衰的代表作。而拉二、拉三则是其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辉煌的史诗级作品,拉二甚至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对于旋律的理解,被称为柴可夫斯基后的又一旋律大师。拉二的旋律极尽优美而又包含深情,“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正是对拉二动人旋律的真实写照。

此外,这部作品的魔力在于极高的完整度和极深邃的情感谱域,其情感承载力几乎是无极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听出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其内含感情极其宏大深刻。整部作品的风格弥散着壮阔的孤独和璀璨的悲伤,情感容量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挖掘和体味。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共鸣和联结,每一乐章之间存在自然的过渡和感情上的递进。这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聆听的是许斐平的演奏版本,而第二乐章聆听的是郎朗的版本。

第一乐章: 柚木梓马: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火原和树: Wagner瓦格纳 《Under the Double Eagle双鹰旗下进行曲》(小号版) 月森莲: 维尼亚夫斯基 《D大调第一波兰舞曲》 志水桂一: 博凯里尼 《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冬海笙子: 雷格 《G大调浪漫曲》

第二乐章: 月森莲&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圣母颂》也可译作《万福玛利亚》 (第2话中两个各演奏一遍,第7话中两人合奏的也是这个曲子) 日野香穗子: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版] 火原和树: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第三乐章: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树: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号版]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第四乐章: 土浦梁太郎: 肖邦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 肖邦练习曲作品的10号之3《离别曲》 (比赛时日野和土浦合奏的也是此曲) 王崎信武: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中的第二章

第五乐章: 日野香穗子&土浦梁太郎: 肖邦练习曲作品的10号之3《离别曲》

第七乐章: 月森莲&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圣母颂》

第八乐章: 月森莲: Tomaso Antonio Vitali维塔利 《G小调恰空》(Chaconne in G Minor) 日野香穗子: 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 《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第九乐章: 几位不知名大叔的三重奏:舒伯特 - 钢琴三重奏

第十乐章: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日野香穗子: 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 《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火原和树: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冬海笙子: Saint-Saens 《Romance in D-flat major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志水桂一: 圣桑 《动物狂欢节之 天鹅 》 柚木梓马: 马斯奈 《泰伊思冥想曲》

第十一乐章: 柚木梓马: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舒缓曲》

第十二乐章: 找日野要求提供意见的女生演奏的曲子:莫扎特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王崎信武: 德彪西 《美丽的夕阳 》

第十三乐章: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四乐章: 柚木梓马: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舒缓曲》

第十五乐章: 火原和树: 马斯奈 《挽歌》

第十六乐章: 日野香穗子、月森莲、王崎信武、志水桂一: 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

第十七乐章: 火原和树: 舒伯特 《小夜曲》(交响版) 志水桂一: 佛瑞 《西西里舞曲 》 冬海笙子: 舒曼 《浪漫曲》 月森莲: 拉威尔 《茨冈狂想曲》 土浦梁太郎: 肖邦 《c小调第12号练习曲 革命 》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八乐章: 柚木梓马: 巴赫 《无伴奏长笛组曲》 第二十乐章: 志水桂一: 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第一曲 《前奏曲》

第二十四乐章: 金泽纮人: 福尔《梦醒之后》(演唱) 威尔第《弄臣》中的咏叹调《女人善变》(演唱) 月森莲&滨井美纱: 勃拉姆斯《G大调第一小提琴鸣奏曲》第一乐章《雨之曲》

第二十五乐章: 柚木梓马: 拉赫玛尼诺夫 《练声曲》 火原和树: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 冬海笙子: 波兰民谣 《单簧管波尔卡》 志水桂一: 巴赫 《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 月森莲: 帕格尼尼 《 二十四首随想曲之第24首》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钟》 日野香穗子: 舒伯特 《圣母颂》 月森莲、柚木梓马、土浦梁太郎、火原和树、志水桂一: 爱德华·艾尔加 《爱的礼赞》 SP夏的加演: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树: Gossec戈赛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号版] 柚木梓马: 德里戈《小夜曲》 金泽纮人: 威尔第《弄臣》中的咏叹调《女人善变》(哼唱) 志水桂一: 巴赫《G大调无伴奏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作品号1007》 月森莲: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第二首 作品号50》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爱之梦第一首》 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 爱德华·艾尔加 《爱的礼赞》

关于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目前我听过他的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音画练习曲全集以及前奏曲全集及其他一些小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写的非常好,但除了这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外,我个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其他作品大多都写的十分勉强,虽然其中也包括一些精品,但大多作品都写的很勉强。

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俄罗斯气息”,有时候他的旋律异常的意味深长,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这种独特民族气息,跟他的前辈柴可夫斯基,格林卡以及强力集团等人很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听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让人确信无疑:这是来自俄罗斯的音乐。反而俄罗斯后来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俄罗斯气息”不怎么强烈,有时甚至一点也感觉不到这种气息,可能是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

但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让人感觉很不自然。打个比方,好像是一个讨厌学习的学生,为了能逃避老师及家长的责罚,而不得不去完成作业,当然这个学生写的作业肯定是很勉强的,而且质量不高。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就跟这个学生的作业有些类似。当然学生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拉赫马尼诺夫则完全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压力,他也完全可以做一个纯粹的钢琴演奏家,那么拉赫马尼诺夫为什么非要去写作业呢?或许他写作业的压力完全来自自己,他想成为一个作曲家,给后世留下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作曲方面拉赫马尼诺夫远不及柴可夫斯基,而且他连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也比不上。拉赫马尼诺夫作品的问题不在结构上,而是出在旋律上。他的旋律有时很出色很天才,但大部分时候的旋律像是挤奶一样,很吃力的挤啊挤才挤出那么一点。极不自然。听起来费神。而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或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大多都浑然天成,即使他们的作品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写成的,也给人感觉及其自然。让人不得不叹服作曲家是个真正的天才。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时候根本看不见“旋律”的存在,但他们作品本身让人感觉是完美无暇的,是天才的。而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很少给人有这种感觉。

拉赫马尼诺夫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二与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确实好,相比之下第二更好,而第三钢琴协奏曲大部分段落都很出色,但某些地方也很败笔,而类似的败笔在他音画练习曲以及前奏曲中更为普遍。虽然他的作品大量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个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至今是我最喜欢的版本,阿图尔鲁宾斯坦说过:“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演奏成就要远好于他在作曲领域的成就。”。霍络维兹也曾经说过:“Rachmaninoff is a Pianist”。

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败笔以及不合理或不协调的地方。我感觉舒曼在作曲方面天赋不明显,或者说比起他同时代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及李斯特,他的天赋明显要差一截。虽然舒曼也有完美的作品(比如C大调幻想曲及钢琴协奏曲第3乐章),但舒曼的特点就是喜欢写短小的曲子(短小但并不精悍),然后组成一个套曲。以写小曲的方式进行创作,从某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舒曼怕创作,怕作曲。他的很多小曲,很多段落让人感觉毫无道理,不知所云(连他著名的《童年情景》都有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使用“神经质的浪漫”来形容舒曼的作品,这其实是用褒义的词语,非常客气地评价舒曼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神经质”本身就不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如果不客气地评价,“神经质”就意味着败笔,舒曼作品中大量着存在着这样的败笔。而且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舒曼的大量作品或片段是反复挤才挤出来的结果。他的作品很少给人有完美的感觉。

不知大家如何看这两位作曲家?

什么是斯拉夫式艺术风格

斯拉夫艺术因东欧斯拉夫各民族的艺术风格而得名,其中以东斯拉夫人中的俄罗斯艺术

最有成就,也最为突出。由于斯拉夫各族大多信奉东正教,因此斯拉夫艺术也主要表现

为东欧的东正教艺术。从其历史形成过程来看,斯拉夫式艺术来自罗马式与拜占庭式艺

术风格的结合与发展。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及其相继衰亡,东正教传入东欧广大地区

的斯拉夫语民族,而与东罗马帝国密切相关的拜占庭艺术则逐渐演变出斯拉夫艺术,结

果在原有基础上开始了东正教艺术的新生。二者的区别,在于拜占庭艺术基于古代地中

海世界的希腊语文化,而新兴的斯拉夫艺术则与斯拉夫语文化圈的发展变迁休戚相关。

斯拉夫建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因而也被人称为“仿拜占庭

式”或“晚期拜占庭式”。在其典型的教堂建筑上,斯拉夫式教堂也多采用穹顶式或八

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但在整体布局和塔顶设计上却另

有新意,显出自己独有的风格。例如,斯拉夫式教堂一般建有多层圆顶,形成大小不一

的蘑菇群状。而且,这种顶端立有十字架的圆塔建筑或是半圆形金顶,或是雕饰成葱头

式和椰壳式,因此比拜占庭式建筑显得更为富丽堂皇和观豪华。斯拉夫式教堂的早期代

表作品有建于1037年的基辅菲亚大教堂和建于1045年的诺伏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比较

型的代表作品则有建于1479年的沃洛科拉姆斯基约瑟夫修道教堂群体建筑,建于1475年

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圣母升大教堂和建于1554年的莫斯科升天瓦西里大教堂等。

17世纪来,随着彼得大帝的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斯拉夫筑亦受到西欧艺术

风格的影响,较典型的是巴罗克风格被引斯拉夫式门洞建筑之中,如基辅著名的劳拉修

道院巴罗克式洞等。而建于18世纪的彼得堡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大教堂楼和斯莫尔尼

教堂等,也体现出西欧宫廷艺术的风格。 斯拉夫雕刻主要依附于其建筑,与之构成密不

可分的统一,较著名的教堂雕刻作品有创作于18世纪的彼得罗·巴甫洛斯克大教堂尖塔

上的《有翼天使》雕像等。斯拉夫式宗教绘则以圣像画为主。它源于拜占庭艺术中的圣

像画传统,但已,新的突破和发展,其特点是作品更加富有人情味,而且也不局限于《

圣母像》这一题材。比较突出的作品,有15世纪著画家洛布约夫为莫斯科大天使米迦勒

大教堂创作的《大天使迦勒》圣像画。

此外,自斯拉夫各民族皈依天主教之后,也逐渐形成了斯庆式教堂音乐风格。它分为西

斯拉夫式教堂音乐和东、南斯决式教堂音乐:前者受西方教会音乐影响,采用拉丁文的

西礼仪音乐,并形成以“基辅圣礼音乐”为代表的格来哥利风,通行于东欧的一些天主

教会,后者则受拜占庭教会音乐影,并将宗教礼仪所用的希腊语译成各种斯拉夫语言,

形成了“西里尔字母”为其语言体系的教堂音乐传统,通行于东欧各地的东正教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49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随机推荐

  • 大学生电商创业?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优劣势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优势:1 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更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培训,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电商创业项目。2 具备创意意识:大学生们常常有着敏锐的创意意识,能够思考出一些新颖的商

    2024-04-15
    61100
  • 身体乳液哪个牌子好用

    精华露和精华液是我们常见的美容护肤产品,它们都是一种高浓度的保养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深层滋养肌肤。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质地上来看,精华露通常是半透明的液体状质地,较为清爽易吸收;而精华液则比较浓稠,

    2024-04-15
    62700
  • olay水感透白六件套顺序

    Olay水感透白六件套的使用顺序如下:1 玉兰油深层洁肤乳。2 玉兰油莹肌亮肤液。3 玉兰油水感透白透视美白精华露。4 玉兰油水漾动力莹眸走珠精华笔。5 玉兰油水感透白防晒修护凝乳。6 玉兰油轻透倍护隔离防晒液。以上步骤有助于提亮你的肤色,

    2024-04-15
    56300
  • 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 正确护肤步骤

    先用水,再用精华,精华要在乳液之前使用。所以水,乳和精华的正确使用顺序应该是:先擦拭化妆水,待其吸收后再使用精华,然后再用乳液。下面是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朋友继续阅读。 正确护肤步骤 1

    2024-04-15
    60800
  • 妮维雅男士控油保湿精华露是洗面奶吗

    听说妮维雅男士控油保湿精华露是洗面奶?这可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其实,妮维雅男士控油保湿精华露并不是洗面奶,它是用来控制男性肌肤油脂分泌,同时保持肌肤的水润度。此外,精华露还可以帮助男性肌肤延缓衰老,让肌肤更加健康光滑。但是,妮维雅男士控油保湿

    2024-04-15
    441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一样吗?

    精华水、精华液、精华露、是一样的吗,还是有区别的? 精华水就是比较粘稠比较营养的化妆水。 精华液就是用在化妆水之后那一步,精华露要比精华液稍微稀一点。精华素和精华液一样吗?什么区别 精华液的分子比较小,质地较稀,易吸收,用了之后

    2024-04-15
    47600
  • 伊面是碱性还是酸性

    碱性 伊府面简称“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著名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开封,后传入广东、福建、苏州等地。它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贮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泽金黄,面条爽滑,汤

    2024-04-15
    40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