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汤因比笔下的亚洲高原:看见文明的兴亡与角逐

历史学家汤因比笔下的亚洲高原:看见文明的兴亡与角逐,第1张

亚洲这片土地的 历史 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印度与巴基斯坦自二战后分道扬镳,阿富汗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而幕后大国则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幕与 历史 极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本文摘编自《亚洲高原之旅》第16章到第19章,有删节,由出版社授权转载。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李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作者丨阿诺德·汤因

摘编丨董牧孜

帕罗帕米萨达伊

我站在伊斯塔立夫

(lst lif)

伊斯塔立夫,位于阿富汗喀布尔西北的一座村庄的露天平台上,东北是一望无际的戈伊达曼

(Koh i Daman)

平原。北方的地平线上矗立着兴都库什山白雪覆盖的山体,此处山脉或许并不像东方努里斯坦峡谷那么高,但是也高得鹰都飞不过,也许这座山脉的古代名称不只是诗意的夸张。兴都库什山古代名称的希腊版本是帕罗帕米苏斯

(Paropanisus)

,最初的意思是雄鹰飞不过的高山。现在从东向西横贯在地平线上的,正是帕罗帕米苏斯。不远处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型山脉,从戈伊达曼平原拔地而起,正好为我指明了戈尔班德

(Ghorband)

和潘杰希尔

(Panjshir)

两河交汇处。任意一条河流都流向一条山道,这条山道可供人和驴子穿越帕罗帕米苏斯。因此,这两河交汇处一直极其重要,直到最近才逐渐式微,因为喀布尔城的兴起改变了天然的贸易路线。

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至少在14个世纪中,这个世界的战略和政治中心都不是喀布尔,而是控制着戈尔班德和潘杰希尔两河交汇处的两座城市,它们就坐落在平原上那座小型山脉的西北方,大流士称它们为卡比萨卡尼什。如今,它们荒废的遗址被叫做贝格拉姆。公元1世纪和2世纪,这两座城池达到巅峰,是一个横跨阿姆河和亚穆纳河的庞大帝国的首都。帝国的缔造者是贵霜人,以前是游牧民族,从中亚迁徙而来。在贵霜帝国的保护下,佛教穿越兴都库什山,从印度到中亚再到中国,一路曲折迂回、艰难跋涉。不过贵霜帝国是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即巴克特里亚,曾属马其顿帝国分裂出的塞琉古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独立。公元前170年左右,大月氏为匈奴击败,西迁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里亚,即中国史书中的大夏。后大月氏一分为五,其中一部便是贵霜。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因此,文中称贵霜帝国为希腊化帝国的继承者。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英国著名 历史 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 历史 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 历史 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 历史 学家的视野对人类 历史 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以《 历史 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 历史 学家”。

因此,当我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放眼这壮丽山河,我脑中涌现的正是亚历山大大帝、德默特琉和赫尔默乌斯

(Hermaeus)

赫尔默乌斯

(约前90年—70年在位)

,是欧克拉蒂德王朝

(Eucratid Dynasty)

的最后一位君主,为大月氏所吞并。公元前2世纪70年代,监领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建立欧克拉蒂德王朝的功绩。

当希腊人从达达尼尔海峡穿越西南亚到达帕罗帕米萨达伊时,他们第一次觉得这里似曾相识。群山环绕下的平原,让他们想起了欧耳代亚

(Eordaea)

欧耳代亚是古代马其顿帝国中的一个王国。或者色萨利

(Thessaly)

,色萨利:希腊中东部 历史 区域,现为行政区,其古城区域与现在的区域大体相当。而繁盛的葡萄园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早在亚历山大以前,就征服了这里。帕罗帕米萨达伊一定就是狄奥尼索斯的传说之地倪萨

(Nysa)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由倪萨的仙女抚养长大。酒神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领地,他之后的希腊崇拜者们欢欣鼓舞地以他为榜样。亚历山大在贝格拉姆建立了希腊殖民地。公元1世纪,当希腊统治已经在别处烟消云散时,赫尔默乌斯,这位希腊君主仍统治这里。据说,赫尔默乌斯已经同山峦另一边的敌国贵霜和解。无疑,相比贵霜帝国,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却能控制住从中亚到印度的要冲,因此他的善意对于后来的贵霜统治者仍然很有价值。贵霜人像罗马人一样都是亲希腊者,于是,一个由非希腊但是亲希腊的政权培育的希腊文化,在希腊统治终结之后,仍然沿阿姆河与亚穆纳河河岸以及地中海沿岸存在了很久。

酒神狄奥尼索斯。

站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想象着亚历山大大帝穿越兴都库什山,从戈伊达曼平原向北入侵巴克特里亚;一个半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君主德默特琉从同样的路线,自北向南入侵印度。德默特琉及其继承者们,将希腊武器和钱币引入了比印度更远的地方,相比亚历山大大帝对印度次大陆西部边缘地带短暂的侵袭,他们的影响无疑更加持久。印度的巴克特里亚希腊征服者钱币,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希腊贵霜继承者的希腊化艺术,都证明了希腊文化活跃在遥远的帕罗帕米萨达伊和更加遥远的犍陀罗地区,后者正是喀布尔河融入印度河之地。五十多年了,我一直在书籍和地图上研究世界 历史 的这一章。而就在这里,在伊斯塔立夫的露天平台上,我能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只一眼,便胜过读书五十载。

阿拉霍西亚走廊

阿拉霍西亚

(Arachosia)

,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西帝国、孔雀王朝及帕提亚帝国东部的一个行省的希腊化名称,它包括现今阿富汗东南部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在印度河、阿姆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壮阔的伊朗平原就像一座庞大的堡垒,群山环绕如铜墙铁壁,东北角的巨大阿富汗高地成了它坚若磐石的大本营。在自然守卫如此森严的环境中,天然的交通走廊仅有两条:一条向西南方向曲折蜿蜒,从戈伊达曼平原到坎大哈;另一条南北走向,从哈木湖

(Hamun I Helmand)

哈木湖是一种统称,泛指在伊朗东南部荒漠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地区,随季节出现的浅湖。穿过赫拉特,进入阿姆河锡尔河盆地中的开阔平原。4月里的一场暴雨,让我们决定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环游阿富汗,这样就能在山路干了以后再走。于是,我们从阿拉霍西亚走廊启程,目标是赫拉特走廊。

岁月悠悠,这两条走廊一直都是征服者军队、迁徙的游牧民族和宗教传播的必经之路。在阿拉霍西亚走廊,我似乎听见了疾驰的马蹄声还在山谷中回响。我的思绪飞回了那个多事之秋,居鲁士过于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而又被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大流士统一起来。在那生死存亡的一年,阿拉霍西亚走廊成了决斗场,两面分别站着支持大流士的阿拉霍西亚统治者维瓦纳

(Vivana)

和宣称自己有权继承波斯王位的瓦希亚兹达塔

(Vahyazdata)

。瓦希亚兹达塔已经在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法尔斯

(Fars)

历史 上的法尔斯泛指古波斯南部地区,包括今法尔斯省及附近省份。自立为王,并且急遣军队前往阿拉霍西亚走廊,击败维瓦纳,占领穿越兴都库什山的南部要冲——贝格拉姆。如果这个大战略成功了,他就拥有了波斯帝国的整个东南地区。但是千钧一发之时,维瓦纳为大流士力挽狂澜。他阻止了敌军占领要塞,又挫败了第二轮进攻。之后形势扭转,直到瓦希亚兹达塔的远征军全军覆没,走廊上的这场战役才结束。在这场历时13个月,争夺西南亚统治权的战争中,上述三场战役是决定性的。

思绪向后拉13到14个世纪,就能看到伊斯兰教进入阿拉霍西亚走廊,通过加兹尼和喀布尔,穿越兴都库什山山口进入阿姆河盆地,两个世纪以前伊斯兰教就传入了那里。当后来的伊斯兰教终于跨过雄鹰飞不过的高山,同早到达这里的伊斯兰教汇合,他们包围了戈伊达曼平原和赫拉特山谷之间的高地。岁月流逝,陷入包围的戈里

(Ghori)

高地居民,从伊斯兰教死对头变成了热情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汤因比。

加兹尼的地理位置比喀布尔高,而从喀布尔河盆地进入赫尔曼德河盆地的山口,海拔就更高。不过,在穿越瓦萨克的现代道路上,这座分水岭很不起眼,我们甚至还没发现就路过了,并且已经进入了赫尔曼河盆地,向加兹尼前进。城墙环绕的加兹尼是现如今的城堡,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战略位置,那是在一条指向西南方向的山脉最后一条支脉上,掌控着沿山脉两侧的两条道路的西南出口。现代道路沿着更西北一些的老路,但是加兹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的光塔、城市、皇宫以及陵墓的位置,都证明在那个时代另一条老路才是主干道。在加兹尼西南部,两条老路在现代修筑的城墙下合二为一,继续向前穿越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深坑,它被两条山脉包围,西北方是哈扎拉贾特山脉,东南方是苏莱曼山脉。4月,这两条山脉上仍白雪皑皑,在地平线上闪着银光,同我们脚下没什么特色的开阔平原对比鲜明。但是,在抵达穆库尔

(Mukur)

以前,平原再次压缩成走廊,两条山脉分立在道路左右。

这一段走廊就是塔纳克河峡谷。我们这几个朝西南方向去的游客,在抵达穆库尔之前,驱车进入这条峡谷,而且在看见坎大哈以前,都不能改变方向。事实上,这段旅程花费了一整天,我们乘坐一辆路虎,沿途的桥梁和涵洞交通量都很大。塔纳克河水流很小,即便赶上今年4月的罕见暴雨,它能灌溉的范围也不超过脚下随便一块麦田。但是,作为一条通向主路的黄金路线,它有两个显著优点,而这是其他河流比不上的。塔纳克河并没有切割峡谷,它的上游气势平缓而开阔,以至于我们都没注意到何时已经离开了加兹尼河流域进入了塔纳克河,两河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正是这种平庸,让塔纳克河变得重要。加兹尼河转向南方,成为死水

(Ab i Istadé)

,剩下的水流作为支流的支流,最终曲曲折折地汇入赫尔曼德河。气势澎湃的赫尔曼德河,及其可爱的主要支流阿尔甘达卜河,都是比塔纳克河慷慨的灌溉河流,但是对公路可就没那么友好。正是因为它们的水流如此巨大,也就没给公路留下多少空间。两脚兽和四脚兽可以沿着阿尔甘达卜河谷爬到水流更大的地方,然后穿过一个山口进入塔纳克河谷。但是如果沿着赫尔曼德河向上游爬,就会进入死胡同,因为哈扎拉贾特山脉的最高峰堵死了道路。但是沿着平庸的塔纳克河向上,你会抵达加兹尼,那里是通往喀布尔、卡比萨卡尼什以及巴克特里亚的咽喉之地。塔纳克河作为一条通路,的确在赫尔曼德河盆地的诸多水流中绝无仅有。

人的分水岭

会流动的不只有水和水银。羊群会流动,游牧人群也会流动。整个三月,普什图牧人

(开伯尔山口以东称为波温达人,以西称为科契人)

一直在流动,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而上,经过白沙瓦大学的校园。他们从巴基斯坦和印度平原向西北方向流动,抵达阿富汗高地。今天,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公路上,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这个时候,他们本来也应该向上流动,但却从西南向东北前进。在开伯尔山口和阿拉霍西亚走廊之间,我已经越过了游牧人群流动的分水岭。游牧人群从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汇聚在哈扎拉贾特山脉的夏季牧场上。

我们今天遇上一支人数众多,算上牲畜和人非常庞大的队伍,我们不得不停下 汽车 ,让他们先过去。把牲畜算在内,不仅因为它们占地面积最大,更是因为它们正儿八经也是家庭成员。事实上,人类对待它们比对自己还要体贴。下雪时,地上湿漉漉的,不少牧人还赤着脚,帐篷也都破陋不堪。可是当队伍行进的时候,却很少有人骑着牲口。在那支特殊的队伍中,我惊讶地看见一个小男孩骑在驴上,面色凝重。但是小骆驼在背篓里由成年骆驼驮着,却很常见。能走路的年轻骆驼背上盖着绗缝外套,上面还有个洞,供毛茸茸的驼峰顶穿过。即便是成年骆驼,走到高海拔时也被披上麻布外套。羊羔则像婴儿一样被人抱在怀里。这支队伍非常庞大,因而拥有自己的毛拉,这位胡子灰白的老人也怀抱两只羊羔步行。成年羊才自己走,它们细碎的蹄子在半干的泥地上发出奇怪的啪嗒啪嗒声。

突然,在一群孩子中,我好像看见了我的孙女。她也正热切地注视着我,好像很惊讶我居然这么久才认出她。身高、特征、眼睛、表情,一模一样。把这个普什图小姑娘弄白一点,或者把那个英国小姑娘染黑一些,简直就是双胞胎。她们两个如此相像,是人类种族统一体的活生生的证明,尽管人类人为地分裂成了相距遥远的民族。就像贝尔曼号

(Bellman)

船员回应的那样,“普什图人”、“英国人”还有别的什么,我们给自己和邻人贴上的这些标签,“只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这些吉普赛普什图人的先祖,是什么时候找到了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现在山南栖息地的道路?我们猜测今天的普什图人源于前赴后继的游牧入侵者,他们每次入侵都会吸收一些普什图语以及当地的游牧生活方式。这些新来的入侵者是被后面的人驱赶而来,还是受眼前新牧场的诱惑而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欧亚大草原腹心位置的游牧民族人口和牲畜数量倍增,比较弱小的游牧部落被挤压到了草原边缘,他们走出了草原。但是,即便没有来自身后的压力,一个游牧部落也会受到诱惑,自愿以草原交换群山环绕的一连串连接着阿姆河盆地和赫尔曼德河盆地的牧场。

汤因比的代表作《 历史 研究》英文版。

在我顺时针绕阿富汗而行的旅程中,我已经反方向沿着这一连串牧场追随中亚游牧移民的跋涉之路。穿越赫尔曼德河上的格里什克

(Girishk)

和迪拉腊姆

(Dilaram)

之间的戈壁滩,我们在迪拉腊姆和法拉省

(Farah)

之间,穿越被古尔山脉

(Ghor)

最南端的山峦包围着的六座大牧场。5月初,这些牧场上到处都是吃草的骆驼、山羊和绵羊,还有它们的主人或者说仆人。越过法拉省的开阔平原,再次陷入群山包围之后,我们很快发现自己正在穿越信丹德

(Shin Dand)

的巨大绿色圆形牧场[信丹德的波斯语名字是沙布札瓦

(Sabzawar)

,意为“绿色的河边草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隐退。遥远的蓝色天际丝毫看不出白雪覆盖的丘陵就潜伏在东方。逆时针沿着我们几天前在坎大哈和穆库尔之间遇到的普什图移民队伍的足迹,一个中亚游牧部落就会发现,从哈里河峡谷向南和向东,一路上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公元前2世纪,在月氏的压力下,塞族人被迫放弃了先祖在锡尔河和阿姆河盆地的营地,他们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穿越赫尔曼德河盆地,最远抵达东南方的马哈拉施特拉

(Maharashtra)

。那天早晨,在从穆库尔到坎大哈的路上,我目睹的正是21个世纪以前改变世界 历史 的民族大迁移的一场重演。

坎大哈

如果从加兹尼和穆库尔沿着阿拉霍西亚走廊进入今天的坎大哈,就不会明白为何这座 历史 名城矗立在这里。离开机场几英里后,道路突然偏离了行驶了大半天的塔尔纳克河右岸,向上爬升到了一块良田遍布的宽阔平原,很快又跨越了一条壮观的灌溉水渠,这条水渠从对面一直延伸到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的塔尔纳克河谷。塔尔纳克河水量太小了,一定有其他更加丰沛的水系滋养这条水渠,不过目前我还看不见。右边的地平线上是一条较低的山脉,有着奇异的锯齿状山顶。我眼前是一座或两座孤立的山峰,同样不高,但形状却更奇异,在平原上拔地而起。道路明显朝着山峰而去,但是就在似乎触手可及的时候,满眼的树木突然遮蔽了视野。我们沿着一条林荫道进入坎大哈,道路两旁都是花园,当抵达住处时,我已经彻底晕头转向了。

为了找到方向,我必须出城去,走一遍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路。这条路距离今天的城市边缘有一两英里远,在路上会发现自己正好位于刚才所见的形状奇异的孤山脚下,自从踏上由加兹尼进入坎大哈的路,就再没看见那座山。这座山形似一艘19世纪晚期的铁甲战船,船首被削成一只夯锤。这只夯锤的尖端正好碰着路面,沿着夯锤锋利的边缘,莫卧儿皇帝巴布尔开凿了40级巨大的阶梯,即奇勒兹纳

(Chihil Zina)

。奇勒兹纳,意为四十级台阶,应拼作Chil Zena、 Chilzina或Chehel Zina。这些阶梯通往一座壁龛,皇帝在里面立碑记录他在印度的征服行动。巴布尔的孙子阿卡巴后来添上了自己的铭文。阿富汗前国王阿马纽拉

(Amanullah)

又安置了一对铁栏杆

(愿上帝保佑他)

,观光者可以扶着栏杆安全地爬上台阶,尽管还是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阿富汗喀布尔

最高一级台阶位于夯锤的缺口处,站在那里就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从加兹尼来时遗漏的风景。回望东北,灌溉平原的全貌尽收眼底。稍远处茂密的树林预示着那里有一座现代城镇,在它旁边还能看见古城的轮廓。18世纪阿富汗王国的建立者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在这块平原上修筑了这座四面围墙的城市。阿赫迈德·沙陵墓的圆顶标志着城市的东北角。今天的城市规划者们推翻了他建立的城墙,如今沿着这座曾经的四方城的外围进入坎大哈,几乎很难发现任何遗迹。但是,站在奇勒兹纳顶上,就能看见18世纪的坎大哈和远在拉贾斯坦的18世纪的斋浦尔,都是按照相似的矩形修建的。在亚洲,这种严谨的城市几何学似乎很有异域风情。可以幻想一下,这也许是某些受亚历山大大帝委托而来的希腊建筑师的杰作。

阿赫迈德·沙的坎大哈城矗立在平原之上,挤掉了之前的城市,却在现代轮到自己被淘汰。站在40级台阶顶端的小平台上,伸长脖子,沿着船形山的侧面向右看,紧贴着船尾处还有一片腐朽的泥墙,那里一定就是阿赫迈德·沙·阿布达利将首都迁入这里之前的坎大哈城旧址。他统治着马什哈德

(Mashhad)

和拉合尔之间的全部领土,因此有胆量将他的新城修建在如此暴露的位置上。老城则据山川之险,同时刚好掌控山脉远端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西向路段。在我所在的位置上,再次看见了塔尔纳克河。河流与山脉之间的空间刚够容纳一座城池,在山脚下掌控道路。

阿富汗喀布尔

走下40级台阶,我们参观了刚才从上面看见的古老泥墙环绕的城市。在这座废弃的城市里,有一座著名的神龛,吸引了大批坐车而来的朝圣者,多亏他们,去那里的路才通车。靠近40级阶梯的城墙外,山脚下有一眼泉水,沿着一座小型峡谷的底部喷洒出一片如茵绿草。城墙里面大本营的废墟向我们证明,这里必定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辛苦经营。随着陡峭的山脊向上,城墙也从泥筑变成了石筑。最高处极为艰险,就算是山羊也爬不过去,是一道天然屏障。

城堡的高度证明了它是三座坎大哈城中最早那座的古老遗址,因此也就间接证明了船形山尾和塔尔纳克河之间的道路也很古老。这条道路沿船形山船首而建,从坎大哈到格里什克的现代公路也沿它修筑,还有一座纪念碑也能证明这条道路 历史 悠久。从山峰东北一侧最低的斜坡可以俯瞰这条道路,就在几天前,那里刚刚发现了一座印度皇帝阿育王的石碑。这是一块双语石碑,一种语言是阿拉姆语

(Aramaic)

,已灭亡的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另一种是希腊语,塞琉古王朝的官方语言,塞琉古王朝是波斯帝国在东方的接替者。这块石碑是已发现的最靠西的阿育王石碑,它的地理位置证明,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胜利者”塞琉古,割让给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的领土中,包含整个阿拉霍西亚地区

(以此交换500头战象帮助塞琉古对付安提柯)

从奇勒兹纳上看过全景,参观过最古老的坎大哈城遗址,并且探明阿育王石碑的大致位置

(以防破坏又被重新掩埋)

之后,为何坎大哈城位于此地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即便是40级台阶上绝佳的观察点,还是看不见一种只能在地图上显示出的情况。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赫尔曼德河和印度河一样,都有一条分成五条河的支流,而坎大哈的位置正好呼应木尔坦。它坐落在一块颠倒的三角洲的中心,正好在五条支流汇入主流的交汇点上方。地图大体准确,但是,从40级台阶顶只能看到一条伴随坎大哈的塔尔纳克河,而它却是五条河流中最不起眼的。阿尔甘达卜河

(Arghandab)

才是老大,因为其余四条河水都要汇入其中,再一道奔入赫尔曼德河。但是,无论从40级台阶顶还是平原上,都看不见阿尔甘达卜河。无论从上面还是下面看,西北方的地平线都被造型奇异的锯齿状小山脉封死了。

当天下午,我们突破了这道阻碍视野的障碍。我们径直前往那座讨人厌的小型山脉,再次穿过昨天遇到的宏伟灌溉沟渠,从山脉隧道钻出,再穿过无数锁门关

(darbands)

中的一道,锁门关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山体裂隙,是伊朗山地风光的典型特色。然后我们绕过另一座形态特异的山脉的山脚,绿意盎然的阿尔甘达卜峡谷就出现在眼前。浅绿色的庄稼和深绿色的果园、小树林交织在一起,阿尔甘达卜河穿流而过,河水温柔,流淌出一条条蜿蜒的蓝色水带,黄沙河岸曲折,与河水相映成趣。

阿尔甘达卜是一条迷人的河流,我们曾在巴巴瓦力饭店

(Baba Wali)

的阳台上看她看了几小时,人居然可以爱上一条河。但是如果阿尔甘达卜河曾以水中仙女的形象出现在希腊神话中,那么神话里她一定不爱凡人,因为她的心全部属于艾特曼德斯

(Etymandus,伊朗语中赫尔曼德河的希腊语名字)

。在巴巴瓦力饭店,我看着这个小仙女匆匆奔向她的爱人。第二天,在毕世特堡

(Qala i Bisht)

,我看见阿尔甘达卜河投入赫尔曼德河的怀抱。当她独自舞蹈的时候,可曾看见那些残忍的人类工程师正榨出她的血液,浇灌干旱的坎大哈平原?我想她大概满脑子都是她的爱人,所有没注意到那些未经允许的恣意妄为。唯有干旱的平原才感谢那些不信神的工程师的胆大妄为,用偷来的河水为自己披上绿色的外衣。

编辑 张进

校对 危卓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林民旺邱永峥

  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

  在记者会上,三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同时,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这点,触碰到了某些国家的痛点。

  比如印度某些媒体说,“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会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并连接南亚”,“中国要进一步包围印度”。

  针对这种认为中国“过度扩张”的言论,外长王毅也进行了回应,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解进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网站称,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剑,意在印度”。印度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这些年来,印度对阿富汗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显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亿美元的战后重建援助;帮助阿富汗建设公路、电网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比如从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国际公路,耗资上亿美元的萨拉姆水电站以及造价7500万美元的阿富汗新议会大厦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并非“免费”。

  比如在军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国防军要接受印度军队的全面培训,要求军官去印度培训,或者让印军来阿富汗。同时,让阿军队“承担应尽的军事责任”,说白了,就是希望培养阿富汗可以当作未来“谋局”的“棋子”,用来牵制巴基斯坦之用。

  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尔港)绕道巴基斯坦,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亚地区。比如印度刚刚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亚的存在。为此,印度不惜耗费巨资在阿富汗修建战略公路,悄然渗透,苦心经营。当然,部分也源于巴基斯坦没有处理好同阿富汗的关系,2016年还曾几度在边境线上短兵相接,让阿富汗转而更加亲印。

  但是,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印度虽然自诩“南亚霸主”,但是在自身经济建设上尚且自顾不暇,遑论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经济命脉”兴都库什战略公路时,除了效率低下,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公路的建设。这时,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国资金参与建设公路,印度坚决反对。

  如此,阿富汗转向中国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方面,发展是主旋律,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都对经济发展有共同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有经济实力,拿得出技术与资本;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一直关系亲密,况且中国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不过度涉入内政,一定程度上也让阿富汗较为放心。

  这样一来,处心积虑在南亚“谋划”的印度,丧失了阿富汗这个钳制巴基斯坦的战略抓手,能不着急吗?

  来源:观察者网

  2

  深意

  也许大家对阿富汗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国在这里长达16年的战争上。但其实,“帝国的坟墓”,历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战时美苏在阿富汗的较量,似乎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乱。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介入”阿富汗问题呢?

  首先,这有助于中国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输入等重大问题。28日,恐怖分子对阿富汗首都发动连环袭击,造成至少41死84伤,“伊斯兰国”随后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面对恐怖分子回流,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安全。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中国需要阿巴两国的配合,加强反恐情报合作,一同将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是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毕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阿富汗,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投资,如埃娜克铜矿项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项目,然而却一直因阿富汗内部安全问题而难以积极推进。

  而且,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都较为超脱,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这一角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其他国家的反制反应。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最大的变化是要“经略周边”、“塑造周边”。换言之,就是对周边的未来环境,中国要有自己的未来规划,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是积极去塑造未来5-10年内的发展趋势。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脉”,搭建各方和谈的平台,提供对话的便利。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阿富汗,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巴阿抛弃纷争,和平相处的基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大大改善两地的经济水平。

  对于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事情,中国何乐而不为呢?

  外交部长王毅、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虑

  实际上,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焦虑。毕竟,将南亚和印度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印度,不希望别人轻易“染指”自己的地盘。

  不妨来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态。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础,暗指“一带一路”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称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关切的项目。

  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构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现在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攫取印度的发展空间。

  例如本次,印度就担心该项目通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认为这个地区属于自己。印媒报道称,印度一直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但是中国却一直想邀请其他国家合作。

  对此,王毅外长进行了回应,“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对于印度的“胡搅蛮缠”,中国却一直在释放善意。“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官方也多次公开解释,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等。

  不过,中方的表态,似乎并未让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着抵制中国“一带一路”的先锋。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将“一带一路”写入到联合国的决议中。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莫迪6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寻求到美国支持其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也才有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一带一路”是“掠夺性经济”。

  4

  尴尬

  印度的抵制立场,也多少让它在地区多边组织中显得尴尬。

  举个例子来看。

  今年,在索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六次会议的《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条款是这么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六个国家重申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声明中,八个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及诸多国际机构,都已经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加入经济走廊建设。2016年9月,伊朗总统鲁哈尼更是直接向谢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岛叔恰好在伊斯兰堡参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二轨会议)。

  随着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趋势如此,印度,你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拓展阅读

  印度吞并了几百个“小国”, 却因一个“硬骨头”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当地时间12月23日和24日,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烽烟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这里连日猛烈交火并造成人员伤亡。

  24日晚,印度《教徒报》呼吁印巴两国和解,称“是时候该破冰了”。

  然而数十年的积怨,“破冰”又谈何容易?

  三个月前,印度政府发布了一份有关印巴克什米尔边界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里,克什米尔地区共有41000人由于战争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条生命在战火中消逝。

  南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冲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尔地区。

  而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远比数十年更加久远,它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

  文| 徐聪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啦!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

  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若是没有它,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

  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

  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

  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原则,现实的地缘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酣睡,难道我的就可以吗!

  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

  当代南亚最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最后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则导致恶果的一个缩影。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时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

  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

  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

  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4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

  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

  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

  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

  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

从古至今,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从大英帝国到而今的美国。

阿富汗几乎经历了历史上所有大国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还把对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联。

阿富汗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普什图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斯坦,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

阿富汗国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属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它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民族、宗教、语言以及地理上一定程度的关联。

扩展资料:

阿富汗是如何炼成帝国坟场的。

虽然今天的人们一谈到阿富汗,就会立刻想到一片混乱和荒凉的土地,但实际上这只是由于苏联和美国接连入侵所带来的长期战争所致。阿富汗在历史上,由于地处连接中亚通往波斯和印度的商道,因此这一地区产生了大量著名的商业城市。

但同时,其也就如同今天一样,被各个大国所觊觎。其繁华的商业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让阿富汗地区在历史时常成为各个帝国争夺的战略重地。

而对阿富汗地区影响最大的,当属他们一东一西的两个邻居——波斯和印度。在波斯地区建立的诸多帝国对于阿富汗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威胁,但同时也是诸多宗教与技术的来源。比如最早在阿富汗地区建立城邦的希腊人,就是来自西方,途径波斯到达这里的马其顿军队。

阿富汗的高原山区虽然相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是对于波斯来说,却问题不大。其原因,是在于地理上,伊朗高原与帕米尔高原相连。

也因此,从波斯进入阿富汗,海拔的落差就比从中亚或者印度进入阿富汗要小许多。这也给来自波斯的征服者,进入阿富汗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而对于印度地区的政权来说,阿富汗对于他们无疑是非常的重要。包括贵霜、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在内,许多征服者都是来自阿富汗,并且在征服印度之后,虽然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往印度本土,但依然努力将阿富汗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大范围的控制商路,从而为政权本身,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对于在印度的政权来说,占领阿富汗地区,其实还有非常严肃的军事方面的考量。

在之前冷兵器研究所《这个文明古国总被按在地上摩擦?说说印度为何特别容易被入侵和征服》的文章中,讲过阿富汗本身就时常是入侵印度的前哨。也因此,但凡是在印度地区崛起的强力政权,为了杜绝其他征服者对印度的入侵,往往要反过来控制阿富汗地区。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够主动御敌,还会成为印度对外扩张的前哨。并且还可以让印度的强权,通过阿富汗地区,对中亚,乃至波斯帝国东部,通过宗教或直接的武力征服,从而施加影响。因此无论是波斯还是印度,控制阿富汗,无疑就是通往中亚,乃至直接对对方施加影响的达默斯之剑。

不过,一旦印度的政权崩塌或者衰落时,两者间密切的联系,却会让阿富汗对印度地区的政权威胁加倍。因为本身受限于地理环境,印度想要控制阿富汗地区,就需要极高的成本,而且阿富汗地区一旦失控,那么控制阿富汗地区的政权,则很容易通过开伯尔山口攻入印度。

这一地区地形过于险峻,因此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且长时间的驻军,因而自然无法在这里长期有效的在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而来自阿富汗的侵略者,则可以通过双方长时间的交流,很容易掌握印度地区的情报,从而让印度本土对于阿富汗地区的入侵更加被动。

阿富汗和波斯与印度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于阿富汗地区的民族和政治局势,也带来了非常的影响。本身阿富汗的高原多山的地形,就非常容易孕育出想高加索地区那样,多民族、多宗教,且大多民风彪悍的地区文化。

而波斯和印度两个文明,对于这里不断的文化和政治渗透,更是加剧了这一点。

长期大国争夺,本土长期存在的部族势力,加之险峻的地形。这些要素无一例外,都让阿富汗地区难以称得上是一片善土。

尤其是伴随着15世纪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长期依赖商业贸易的阿富汗地区,更是因此导致经济上的极大衰落,因而这里变成了一片真正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对此英国人表示有话要说……

而伴随着20世纪的到来,作为亚洲少数独立国家的阿富汗,仍然步履蹒跚的开始着自己国家的现代化,直到北方庞大邻国的入侵,所导致的毁灭性破坏。

参考资料:

-阿富汗

阿 富 汗 概 况

国名: 阿富汗 (Afghanistan)

独立日:8月19日(1919年)

阿富汗新年(阿历):3月21日

独立纪念日:8月19日

开斋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古尔邦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国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采用新国旗。新国旗是根据1964年的阿富汗宪法设计的,由黑、红、绿三色长条图案和阿富汗国徽构成。

国家政要: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2001年12月22日任阿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3日在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上当选为过渡政府总统,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当选阿富汗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前国王查希尔

自然地理: 面积652300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国最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尔曼德河、喀布尔河和哈里鲁德河。大陆性的气候使全国干燥少雨,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季节明显,冬季严寒,夏季酷热。

人口: 2775万(2002年7月),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此外还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其它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语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

一名科奇人牵着骆驼走在喀布尔北部的草原上。科奇人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每年冬季从阿富汗北部地区迁移到相对温暖的南方

阿富汗的三大民族

普什图族有人口1100万,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0%。普什图人对国家断断续续统治了两个世纪。被推翻的国王查希尔、塔利班领袖奥马尔、前总理希克马蒂亚尔都是普什图人。绝大多数普什图人是穆斯林逊尼派。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南。从19世纪下半叶起,普什图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脉向北迁移,因而那里留下几个普什图人的飞地(在昆都士、迈马纳和马扎里沙里夫地区)。在阿富汗北部,普什图人不到15%。

坐落在兴都库什山深处的巴米扬镇

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有人口500万,占全国人口25%。塔吉克人属穆斯林逊尼派,是阿富汗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民族,在国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大多数部长、银行家和大商人都来自这个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巴达赫尚、塔哈尔、赫拉特、朱兹詹、萨曼甘、巴尔赫、昆都士等省份以及潘杰希尔谷地。大多数喀布尔人也是塔吉克人。如果不把拉巴尼短暂的执政算进去的话,塔吉克人总共统治过阿富汗两次——14世纪、20世纪20年代末。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主要语言是达里语。而东北部地区的塔吉克人讲塔吉克语。塔吉克人是北方联盟的骨干。已故的马苏德将军、拉巴尼总统、法希姆将军、伊斯梅尔汗将军都是塔吉克人。

第三大民族乌兹别克族有人口230万。乌兹别克人相当稠密地居住在靠近独联体的省份。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是穆斯林逊尼派,主要讲两种语言——乌兹别克语和达里语。

马背上的“叼羊”比赛

首都: 喀布尔(Kabul) ,人口约215万(2003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左右。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33个省,省下设县、区、乡、村。各省名称:喀布尔、巴达赫尚、塔哈尔、昆都士、巴尔赫、朱兹詹、法利亚布、巴德吉斯、赫拉特、古尔、萨尔普勒、萨曼甘、巴格兰、巴米扬、帕尔旺、瓦尔达克、卡比萨、拉格曼、努尔斯坦、库纳尔、楠格哈尔、洛加尔、加兹尼、乌鲁兹甘、法拉、尼姆鲁兹、赫尔曼德、坎大哈、扎布尔、帕克蒂亚、帕克蒂卡、霍斯特、代孔迪。

简史:15世纪以前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纪末欧洲至印度的海路开辟后,阿变得闭塞。1747年,阿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起独立的一度强盛阿富汗王国,成为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国家。19世纪后,阿成为英国和沙俄角逐的场所。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并与阿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丧失外交权。1885年沙俄强占阿领地“彭迪”绿洲。1893年阿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和英国签订阿富汗和英属印度间的“杜兰线”新国界协定。1895年英俄缔结协定,私分帕米尔地区,并将瓦汗地区划为英俄缓冲地区。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的第三次入侵后获得独立,并定8月19日为阿富汗独立日。1929年1月阿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在英唆使下暴动,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纳第尔自法国返阿,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1933年11月,纳第尔国王被刺,其子查希尔继位。

2004年2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两名女子从一个服装店前走过。塔利班政权已经倒台两年多,一度被禁止的服装店重新出现在喀布尔街头,但在阿富汗一些边远省份,保守势力相当强大,女子服装店仍然被禁止开张。

1973年前首相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掌权。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党内讧,哈菲佐拉·阿明杀死塔拉基取而代之。1979年12月苏军武装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傀儡政权。阿富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建立了许多武装抵抗组织。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做出决定,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正式改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89年2月15日,苏联被迫从阿全部撤军。苏联撤军后,由于各派在权力分配上无法取得一致,阿富汗爆发内战。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总统宣布辞去一切职务。1992年4月28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同年12月,伊斯兰促进会主席拉巴尼当选为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任期二年,但由于拉逾期拒不交权,阿国内各派权争加剧,军事冲突愈演愈烈。1994年学生武装“塔利班”异军突起。1996年塔利班将拉巴尼政权逐出喀布尔,建立政权。1997年10月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在阿富汗境内开展军事行动,塔利班及“基地”组织被基本肃清。2001年12月5日阿临时政府成立,卡尔扎伊被推举任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在喀布尔召开,选举产生了以卡尔扎伊为总统的阿富汗过渡政府内阁,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卡尔扎伊以绝对优势当选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

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的马力出租

车。在赫拉特,这种马车价格比普

通的出租车便宜,拉车的马也被打

扮的“花枝招展”,成为城市的一景

政治:2004年1月,阿富汗制宪大支尔格会议(大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阿富汗实行总统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和上院组成。下院议员总数在220-250人之间,各省至少有1名女性议员。下院议员由人民以自由、普遍、不记名和直选的方式产生,任期5年。上院议员则分别由各省议会选出1名,任期4年;各省之区议会选出1名,任期3年。上院其他三分之一议员,由总统在专家和阅历丰富的人中任命,其中两名为残疾人代表。同时,总统任命的人中50%须为女性。伊斯兰教为国教、军队国家化、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等,均作为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写入了新宪法。阿富汗政治进程大事记 阿富汗的主要政党 阿富汗政治体制的演变 阿富汗大选

在喀布尔一家珠宝首饰店内,店员(右)在等待买青金石首饰的顾客。青金石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稀少的岩石,由蓝色矿物、不定量的黄铁矿、方解石及其他矿物组成,呈独特的深蓝、淡蓝及纯青色。它既可做雕刻摆件,又可制首饰。上等青金石每公斤价值约300美元,最差的也不低于40美元。青金石被阿拉伯国家称为“瑰宝”。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著名的青金石产地,青金石被誉为该国的“国石”。

经济:阿富汗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7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阿矿藏资源较为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盐、铬、铁、铜、云母及绿宝石等。阿可能拥有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铜矿、全球第五大铁矿脉,7300万吨煤。此外,天然气储藏量约为1852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为9500万桶。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内陆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尔河、赫尔曼德河和哈里鲁河等。多年战乱使阿工业基础几陷崩溃。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手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42%。农牧业是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棉花、甜菜、干果及各种水果。主要畜牧产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气、地毯、干鲜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进口商品有各种食品、机动车辆、石油产品和纺织品等。二十多年战乱,使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通讯系统、轻重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生产生活物资短缺,曾有6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阿富汗过渡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诸多举措刺激国内经济重建。阿政府积极利用国际援助,恢复国内经济造血功能,大力进行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颁布了投资法,鼓励国外商企赴阿投资。阿经历了多年凋敝后已逐渐开始战后经济重建进程。货币名称:阿富汗尼(Afghani),简称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过渡政府发行新币阿尼,与旧币比值为1:1000。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喀布尔时报》(阿官方报纸)、《喀布尔周报》(阿唯一一份英文报纸)、《祖国报》、《阿尼斯报》等。阿富汗广播电台成立于1925年,对外用9种语言广播。阿富汗电视台于1978年建立,用波斯语、普什图语播放。

外交:阿富汗政府历来奉行独立、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阿过渡政府成立后,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与各国交好原则,努力融入国际社会。

与中国关系: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与中国建交。在1979年以前,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两国***多次互访。苏联侵阿期间,中国政府不承认阿政府。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5年4月阿富汗副总统哈利利访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50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随机推荐

  • 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后天气丹套盒真假鉴别

          Whoo后是来自韩国的顶级宫廷护肤名品。而且LG公司每月出的专柜企划版套盒,种类的丰富、包装的华丽以及搭配多变的赠品更是常常让人心动不已。那么,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      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      后的套盒没有防伪码。

    2024-04-15
    55600
  • 男士防晒喷雾什么牌子好

    妮维雅。妮维雅旗下男士防晒喷雾专门针对户外运动的男性,采用德国先进防晒技术,拥有高倍户外防晒指数,内含天然薄荷醇成分,产品使用起来冰爽不油腻,能够有效防水防汗,防止皮肤晒黑晒伤,值得广大消费者信赖。防晒喷雾前十强排行榜:安热沙、雅漾、曼秀雷

    2024-04-15
    54600
  • 推荐好用的口红?

    推荐几款比较好用的口红:1 香奈儿口红(Chanel Rouge Coco)。香奈儿口红色泽丰富,质地细致顺滑,上唇效果很自然。色号444和548是香奈儿永恒的经典红色,非常适合亚洲女性。2 玫琳凯口红(Maybelline)。玫琳凯的Co

    2024-04-15
    57100
  • 哪些护肤品有二裂酵母

    一、雅诗兰黛特润修护肌透精华胶囊:该精华胶囊为经历外界压力的肌肤提供密集舒压修护,内含二裂酵母,有助于改善因换季、压力、疲惫、失调所导致的肌肤问题,抵御肌肤提前老化,帮助肌肤保持润泽柔嫩、匀净透亮、健康强韧。二、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肌肤内

    2024-04-15
    55400
  • 伊思红参和雪花秀哪个好用

    我们都知道韩国女性皮肤状态都是比较好的,原因其实韩国的护肤品好,这就导致韩国护肤品在国内很受欢迎。韩国护肤品牌是比较多的,最近这几年来,韩国的伊思和雪花秀都是很受女性朋友的青睐,尤其是伊思红参系列和雪花秀滋阴系列很火。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伊思

    2024-04-15
    37000
  • 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和科颜氏高保湿精华爽肤水哪个好

    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和科颜氏高保湿精华爽肤水,哪个更好呢?作为一个化妆品爱好者,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见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款产品的特点和功效。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是一款赋活亮采精华液,富含鸢尾花根和薰衣等植物提取物,能够淡化肌肤

    2024-04-15
    48600
  • 完美芦荟胶能与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一起用吗?

    完美芦荟胶和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可以一起使用,但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使用完美芦荟胶时,应先将脸部洗净,然后取适量芦荟胶涂抹于脸部,轻轻按摩至吸收,这样可起到舒缓保湿的作用,而且不会造成过度油脂分泌。之后,使用妮维雅男士多重控油啫喱水,只需

    2024-04-15
    39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